㈠ 潁川的名士輩出
郭嘉、荀彧、荀文若、荀攸、陳群、徐庶、淳於瓊、鍾會、鍾繇。
㈡ 潁川衍派的潁川衍派歷史
潁川為古郡名,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以發源於河南嵩山之潁水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境轄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縣地,後世轄境、治所屢有變化。潁川為陳國故地,「控蔡、潁之郊,綰汴、宋之道」,「原濕活衍,水流津通」,方圓百里,平坦肥沃,是一方中原寶地。所謂「潁川衍派」的陳門子孫,就是潁川侯陳軫(亦即田軫)的後裔。
陳,本是黃帝軒轅氏一個分支部族陳豐氏的族徽,它一邊是一面旌旗,一邊是一輛戰車,象徵這個部族的驍勇善戰。他們跟隨黃帝從西北遷徙到中原,定居在宛丘,即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這一地方,也就被稱為陳地。相傳舜是陳姓的老祖宗。周武王滅商後,封舜的一個後裔—胡公滿於陳,成為一個小諸侯國,胡公滿的子孫以國為姓,胡公滿於是成為陳氏得姓始祖。
春秋時,陳國發生了一場爭奪王位的宮廷政變,陳厲公之子陳完逃至齊國,改姓田,做了個「工正」的小官。據《史記索隱》載:「敬仲奔齊,以陳田二字聲相近,遂以為田氏。」在保存中原古音的閩南語中,陳田二音僅韻母稍異。陳完第五代孫田乞做了齊景公的大夫,發動了一次政變,於是田乞的後裔得以世代為相。再傳至田和,索性奪取姜姓齊國政權,自立為齊太公。秦始皇統一中國之際,齊王田建出城投降,子孫紛紛改姓。田建之子田軫在楚國任相,被封為潁川侯,因遷入陳國故地的潁川,恢復了陳姓,改稱陳軫,遂成為「潁川陳」的始祖。
福建、台灣的「潁川衍派」陳姓宗親,應該是「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後裔。陳元光系河南固始縣人。唐總章二年(669年),閩粵交界地區的土著民族嘯亂,唐高宗李治派陳元光之父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與陳元光於咸亨元年(670年)率府兵3600人,跋山涉水,長途行軍,打到福建九龍江畔,終因寡不敵眾,退守九龍山。朝廷聞訊,又派陳政之兄陳敏、陳敷率領58姓軍校入閩支援。中途,陳敏、陳敷病故,陳元光祖母魏氏帶領軍眾,屯兵福建雲霄。陳政 、陳元光得到大軍支援,派兵抄襲叛軍,大獲全勝,閩粵的泉州、潮州始得安定。福建的許多地方以「平」、「安」、「靖」、「武」命名,大都是此次 征剿勝利的記錄。唐儀鳳二年(677年),陳政病故,20歲的陳元光承襲父職,統領這支萬人軍隊。永隆二年(681年),南海邊郡又發生動亂,朝廷命陳元光提兵入潮,平定嶺表。於是他邊征剿,邊開發,辟荊榛,辦學校,安撫士黎,任用賢能,使泉州、潮州一帶日漸富庶。唐武後垂拱二年(686年),陳元光求建一州於泉潮間的上疏獲准,設置了漳州郡,陳元光為首任漳州刺史。他在一首詩中寫道:「屹然一鎮雲霄末,漸爾群言花柳春。男女生長通蕃息,五十八姓交為婚。」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陳元光去世,各地人民為紀念他的功績,紛紛建廟祭祀,遵其為「開漳聖王」。
「潁川衍派」的陳姓,因其始祖陳軫曾為田軫,且其祖先中有虞思、胡公滿等,故世有姚、虞、陳、胡、田五姓同宗之說。
㈢ 三國里潁川里出了好多名士啊,潁川是現在的哪裡
「潁川」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以潁水得名。
「潁川」轄境相當今河南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
三國時期的潁川名士有:郭嘉、荀彧、荀文若、荀攸、陳群、徐庶、淳於瓊、鍾會、鍾繇,等。
潁川歷史悠久。潁川郡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潁川還是大禹的故鄉。
潁河上游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而禹州自古稱華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故事在禹州廣為傳頌,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讓位於啟而得名,北京中華世紀壇銅柱歷史紀年即禹州為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建都京城之地。
潁川士人不僅能學到精深的法家、儒家的知識,也從這些名士大家那裡學到很多政治經驗。而且這些私學中的士人還相互結交,互相影響。如王烈與陳紀、陳諶交好,楊充與荀爽、李膺相友善,李膺與郭太相友善等等,不勝枚舉。潁川士人有此得天獨厚的受教育的條件,使得潁川人才輩出。
(3)史傳潁川創造了擴展閱讀:
漢代私學遍布中原各地,尤其潁川最盛。許多名士大儒都設館授徒。如郭「躬家世衣冠,父弘,習《小杜律》,躬少傳父業,講授徒眾常數百人」。鍾皓世善刑律「,以詩律教授門徒千餘人」。南陽人延篤「,少從潁川唐溪典受《左氏傳》」。
張興以《梁丘易》教授「,聲稱著聞,弟子自遠至者,著錄且萬人」。荀淑「,名賢李固、李膺等皆師宗之」。許多別郡名士,也客授潁川。如沛郡人桓典「,復傳其家業,以尚書教授潁川,門徒數百人」。南陽人宋均,「曾客授潁川」。
黨錮之禍前後,許多潁川名士回歸故里,潁川遂成為士人游學的首選之地。
㈣ 潁川的潁川
原始社會末期,大禹在今安徽蚌埠西郊的塗山和今浙江的會稽與夷夏諸部落首領會盟。這次會盟,歷史上稱為「塗山之盟」,通常被學者看做是夏王朝的開始。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位,在首都陽翟鈞台舉行盛大的宴會來招待眾多的氏族部落首領。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正式確立。
陽翟,即是今天的河南禹州。此後,中國開始出現較完整的行政區劃和賦稅條律,國家的基本框架也大致形成。這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化,都是在禹州進行的。這使得禹州在上古時期,就已經成為黃河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後來,禹州又成為秦朝36郡之一——潁川郡的郡邑。據史載,那時的潁川已相當繁華,轄「17城,戶263440,口1436513」,堪稱全國最大、最富有的城市。
《史記》載:「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春,二月,以鳳皇、甘露降集京師,赦天下。潁川太守黃霸在郡前後8年,政事愈治;是時鳳皇、神爵數集郡國,潁川尤多。」傳說中的稀世寶物「鳳皇」、「神爵」,能在潁川大量出現,或許正是因為那裡的繁華和富有吧。特殊的歷史背景與悠久的文化熏陶,自然而然地使這片土地成為孕育出無數優秀兒女的沃土。這里形成了陳、賴、韓等姓氏,也走出了少典、許由、大禹、夏啟、太康、仲康、少康、呂不韋、張良、晁錯、郭嘉、徐庶、司馬徽、吳道子等名垂華夏歷史的人物……
潁河上游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而禹州自古稱華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故事在禹州廣為傳頌,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讓位於啟而得名,北京中華世紀壇銅柱歷史紀年即禹州為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建都京城之地。至今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夏商周斷代工程重要成果--禹州瓦店遺址作為禹州是夏朝都城的見證。自夏始,經商、西周、春秋戰國,曾三次為夏韓古都;秦以降,至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歷時2000多年,均為京畿重地或一方一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漢為潁川郡。 潁川在歷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設立以後一直是京師之外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地方。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潁川郡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黃帝生於此,夏禹建都於潁川。也因此成為中國眾多姓氏的發祥地。歷史上潁川人才輩出,數不勝數。
潁川郡屬於豫州八郡之一,地處中原腹地,交通中樞,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 戰國時期,秦兵東來時,很多大的戰役都發生在潁川這一區域。東漢定都洛陽,更突出了它的位置的重要性。
《後漢書》寫道「潁川郡,秦置。洛陽東南五百里。十七城:陽翟、襄、襄城、昆陽、定陵、舞陽、郾、臨穎、潁陽、潁陰、許、新汲、鄢陵、長社、陽城、父城、輪氏」。自東漢到魏晉,中州(指潁川、汝南、南陽三郡)既是學術中心,也是政治中心。中州士人的活動影響著歷史的節奏。
東漢時期潁川郡行政區劃:隸屬於豫州刺史部
1陽翟 2郟[順帝前改為襄,桓帝後旋復其舊]3襄城 4昆陽5定陵6舞陽7郾 8臨潁 9潁陽10潁陰11許 12新汲13鄢陵14長社15陽城16父城17輪氏[漢初省並,建初四年(79年)復置]附:崇高[漢初省並]成安[漢初省並]周承休[漢初省並]
㈤ 曹操傳潁川之戰
有沒有都正常。
潁川之戰是序章,好的游戲都會有個片頭吧~
那個動畫過後,游戲就正式開始咯~~~
動畫不能跳過,也就32秒,好好欣賞吧~
或許每次玩都要開一遍是有點麻煩...
要跳過,需要修改EXE.
㈥ 三國時期,的,穎川在哪來
三國時候的和東漢沒什麼變化
潁川,郡名,秦王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轄境相當今河南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其後治所屢有遷移,轄境漸小,最大時管轄至今駐馬店地區。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許州為潁川郡。西漢置有工宮,東漢中平初波才領導的黃巾軍在此起義。主體部分即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境內。
潁川郡是大禹的故鄉,翻開華夏歷史第一頁,我們還會發現,潁川郡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
原始社會末期,大禹在今安徽蚌埠西郊的塗山和今浙江的會稽與夷夏諸部落首領會盟。這次會盟,歷史上稱為「塗山之盟」,通常被學者看做是夏王朝的開始。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位,在首都陽翟鈞台舉行盛大的宴會來招待眾多的氏族部落首領。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正式確立。
陽翟,即是今天的河南禹州。此後,中國開始出現較完整的行政區劃和賦稅條律,國家的基本框架也大致形成。這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化,都是在禹州進行的。這使得禹州在上古時期,就已經成為黃河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後來,禹州又成為秦朝36郡之一——潁川郡的郡邑。據史載,那時的潁川已相當繁華,轄「17城,戶263440,口1436513」,堪稱全國最大、最富有的城市。
《史記》載:「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春,二月,以鳳皇、甘露降集京師,赦天下。潁川太守黃霸在郡前後8年,政事愈治;是時鳳皇、神爵數集郡國,潁川尤多。」傳說中的稀世寶物「鳳皇」、「神爵」,能在潁川大量出現,或許正是因為那裡的繁華和富有吧。特殊的歷史背景與悠久的文化熏陶,自然而然地使這片土地成為孕育出無數優秀兒女的沃土。這里形成了陳、賴、韓等姓氏,也走出了少典、許由、大禹、夏啟、太康、仲康、少康、呂不韋、張良、晁錯、徐庶、司馬徽、吳道子等名垂華夏歷史的人物……
潁河上游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而禹州自古稱華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故事在禹州廣為傳頌,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讓位於啟而得名,北京中華世紀壇銅柱歷史紀年即禹州為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建都京城之地。至今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夏商周斷代工程重要成果--禹州瓦店遺址作為禹州是夏朝都城的見證。自夏始,經商、西周、春秋戰國,曾三次為夏韓古都;秦以降,至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歷時2000多年,均為京畿重地或一方一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漢為潁川郡。
潁川郡
潁川在歷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設立以後一直是京師之外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地方。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潁川郡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黃帝生於此,夏禹建都於潁川。也因此成為中國眾多姓氏的發祥地。歷史上潁川人才輩出,數不勝數。
潁川郡屬於豫州八郡之一,地處中原腹地,交通中樞,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戰國時期,秦兵東來時,很多大的戰役都發生在潁川這一區域。東漢定都洛陽,更突出了它的位置的重要性。
《後漢書》寫道「潁川郡,秦置。洛陽東南五百里。十七城:陽翟、襄、襄城、昆陽、定陵、舞陽、郾、臨穎、潁陽、潁陰、許、新汲、鄢陵、長社、陽城、父城、輪氏」。自東漢到魏晉,中州(指潁川、汝南、南陽三郡)既是學術中心,也是政治中心。中州士人的活動影響著歷史的節奏。
東漢時期潁川郡行政區劃:隸屬於豫州刺史部
1陽翟 2郟[順帝前改為襄,桓帝後旋復其舊]3襄城 4昆陽5定陵6舞陽7郾 8臨潁 9潁陽10潁陰11許 12新汲13鄢陵14長社15陽城16父城17輪氏[漢初省並,建初四年(79年)復置]附:崇高[漢初省並]成安[漢初省並]周承休[漢初省並]
㈦ 三國時期的潁川是現在的那裡
潁川(今稱許昌)之名始於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而考其沿革,則更為悠久。相傳,「許」源於堯時,因許由牧耕此地而得名。夏王朝建立後許地是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夏啟建都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台」(鈞台在今禹州市三峰山東麓)。
殷商時期許地分布的諸侯國和部落有歷(今禹州市境內),有熊氏(今長葛市境內),昆吾(今許昌縣境內),康(今禹州市境內)。
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後為鄭、楚所據。分屬韓、魏、楚。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置潁川郡,治陽翟(音狄,今禹州市)。潁川郡轄12縣,許縣(今許昌縣)、陽翟縣(今禹州市)、長社縣(今長葛市)、鄢陵縣、襄城縣屬之。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許縣,置潁陰縣(治今魏都區)。許縣、潁陰縣、陽翟縣、長社縣(治今長葛市老城)、鄢陵縣(治今鄢陵縣彭店鄉古城村)、襄城縣均屬潁川郡。
三國時期,魏稱潁川郡,屬豫州,許昌縣、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魏五都之一。魏黃初二年(221年),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置許昌郡(治今許昌縣張潘故城)。景平元年(423年),許昌郡城被北魏大將周幾夷為平地,其地為北魏所據。北魏置潁川郡,治長社(今長葛市老城)。西魏置許昌郡(今長葛市老城)。東魏天平元年(534年)改為潁州。武定七年(549年)改潁州為鄭州,治移潁陰(今魏都區),領陽翟、潁川、許昌三郡。北齊將潁陰縣並入長社,以長社為潁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鄭州為許州,治長社(今魏都區
我在網上找的希望幫到你
㈧ 三國的潁川為什麼出了那麼多名士
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是一段亂世,雖屬亂世,但卻是士族崛起的黃金時期,所謂的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大家族,也稱為門閥,三國所有的名士基本上來自士族。因為士族有錢、有地位、有土地、有資源和人脈,能夠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同時又能掌控天下的輿論和人才推薦的渠道,同時士族也是當時進入上層社會的主要來源,與其說名士是來自於士族,不如說是士族階層創造了名士。
這可是百萬人口的大郡,是當時少有的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大郡,比起東漢末年戰亂時期的冀州才有一百萬人口來看,一個郡比一個州人口還要多,可見潁川有多麼繁華,而且要承載這么多的人口,就得有相應多的耕地來養活。在當時人口雖第一生產力,任何資源都比不上人口資源有用,人口越多就預示著這里越繁華,人口越多也就吸引了相當多的大家族到這里生活,同時也造就了越多的名士。另外,潁川郡也是歷史上最悠久的郡,據說黃帝是出生在潁川郡,同時夏朝開國之君夏禹也把都城建立在了潁川郡,所以潁川郡的歷史算起來有四千多年,幾乎和華夏文明同時誕生。正因為歷史如此悠久,所以潁川這個地方開發非常早,有大量黃帝時期和夏朝時期的貴族居住,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流傳下來,就形成了潁川郡地的世家大族,世家大族多起來了,名士自然也就多了起來。
㈨ 三國時期,潁川郡都出了哪些名士呢
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是一段亂世,雖屬亂世,但卻是士族崛起的黃金時期,所謂的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大家族,也稱為門閥,三國所有的名士基本上來自士族。
潁川郡
這可是百萬人口的大郡,是當時少有的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大郡,比起東漢末年戰亂時期的冀州才有一百萬人口來看,一個郡比一個州人口還要多,可見潁川有多麼繁華,而且要承載這么多的人口,就得有相應多的耕地來養活。
在當時人口雖第一生產力,任何資源都比不上人口資源有用,人口越多就預示著這里越繁華,人口越多也就吸引了相當多的大家族到這里生活,同時也造就了越多的名士。
另外,潁川郡也是歷史上最悠久的郡,據說黃帝是出生在潁川郡,同時夏朝開國之君夏禹也把都城建立在了潁川郡,所以潁川郡的歷史算起來有四千多年,幾乎和華夏文明同時誕生。
正因為歷史如此悠久,所以潁川這個地方開發非常早,有大量黃帝時期和夏朝時期的貴族居住,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流傳下來,就形成了潁川郡地的世家大族,世家大族多起來了,名士自然也就多了起來。
㈩ 潁川歷史名人
潁川即今河南禹州。
呂不韋,戰國末年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是陽翟的大商人,後來在秦國的政治中產生了重要影響,並召集門客遍匯《呂氏春秋》,成為雜家的代表。
韓非子,中國戰國時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文家。戰國時期韓國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張良,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今河南禹州人)。秦末農民戰爭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司徒。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都為劉邦所採納。漢朝建立,封留侯。
晁錯,潁川(今河南禹州)人。年輕時學法家學說,漢文帝時為太子家令,有辯才,號稱「智囊」。漢景帝時為內史,後升遷御史大夫。曾多次上書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削減諸侯封地、重農貴粟。吳、楚等七國叛亂時,他被景帝錯殺。晁錯的經濟思想,散見於《漢書》的《食貨志》、《爰盎晁錯傳》等篇。
荀彧yù(163-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首席謀臣,傑出的戰略家,被曹操稱贊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書令,謚曰敬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被人敬稱他為「荀令君」。
徐庶,字元直。東漢末年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漢末潁川一代名士。歸曹後,在魏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對於徐庶,因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對其有精彩的描寫,中國人對他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書中許多情節雖與正史有所出入,但他至孝侍母,力薦諸葛,史籍卻有詳細的記載。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據史書三國志記載,龐德公稱諸葛亮為卧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三國志·襄陽記),其中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鑒(三國志·蜀書·龐統傳),龐統十八歲時曾會見過司馬徽,劉備會見司馬徽時,司馬徽曾向其推薦諸葛亮和龐統。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從"司馬徽下階相辭欲行。玄德留之不住"(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以及三國演義第35及37回的內容來看,司馬徽在三國演義中是屬於閑雲野鶴,與世無爭之類型的人物,松形鶴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帶,道貌非常,且琴藝甚高,與龐統私交甚篤,並稱呼龐統為弟。
郭嘉(170—207),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手下著名軍事家、謀士,世人稱他為「鬼才」。他「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曹操說:「唯奉孝為能知孤意。」(《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吳道子,中國唐代畫家,被後世尊稱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畫史尊稱吳生。又名道玄。河南陽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大約生於唐高宗朝(約685年左右),卒於唐肅宗朝(約758年左右)。少孤,相傳曾學書於張旭、賀知章,未成,乃改習繪畫。漫遊洛陽時,唐玄宗聞其名,任以內教博士官,並官至寧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宮廷作畫。吳道子的出現,是中國人物畫史上的光輝一頁。他吸收民間和外來畫風,確立了新的民族風格,即世人所稱的「吳家祥」。就人物畫來說,「吳裝」畫體以新的民族風格,照耀於畫壇之上。「詩聖」杜甫稱他為「畫聖」。宋代蘇東坡說:「詩至杜子美,文至韓退之(韓愈),書至顏魯公(顏真卿),畫至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事畢矣。」亦尊吳道子為「百代畫聖」。在歷代從事油漆彩繪與塑作專業的工匠行會中均奉吳道子為祖師。由此可見,他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吳道子的《天王送子圖》,是他的代表作,遺存的是宋人李公麟的臨摹本。這幅畫的內容是描寫佛教始祖釋迦牟尼降生以後,他的父親凈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悉達太子)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廟,諸神向他禮拜的故事。吳道子主要從事宗教壁畫的創作,他創作的作品題材廣泛,數量也很大。據說寺廊壁畫有三百餘件,有記錄的卷軸畫有一百多件。其中佛教、道教題材最多,還有山水、花鳥、走獸等。《送子天王圖》這幅畫反映了吳道子的基本畫風,他打破了長期以來歷代沿襲顧愷之的那種游絲線描法。吳道子開創蘭葉描,用筆講究起伏變化,和內在的精神力量。他在創作的時候,處於一種高度興奮與緊張狀態,很有點表現主義的味道。
褚遂良(596~658)唐初大臣,書法家。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騎常侍。遂良博通文史,貞觀十年(636),由秘書郎遷起居郎。精於書法,以善書由魏徵推薦給太宗,受到賞識。十五年,他勸諫太宗暫停封禪。同年由起居郎遷諫議大夫。貞觀中,太宗寵愛第四子魏王泰,遂良提出太子、諸王的待遇應有一定規格。十七年太子承乾以謀害魏王泰罪被廢,遂良與長孫無忌說服太宗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即唐高宗李治)。次年遂良被任為黃門侍郎,參預朝政。太宗策劃東征高句麗時,他持不同意見,尤其反對太宗親征。二十二年為中書令,二十三年,太宗臨終時他與無忌同被召為顧命大臣。高宗永徽元年(650),遂良以抑價強買中書譯語人的土地被劾,出為同州刺史。三年,召還,任史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復為宰相。四年,為尚書右僕射。六年,高宗欲廢王皇後,立武昭儀為皇後。他認為王皇後出自名家,並無過錯,竭力反對廢立,由此被貶為潭州都督,轉桂州(今廣西桂林)都督,又貶愛州(今越南清化)刺史。顯慶三年(658)死於任所。褚遂良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他傳世的書法作品,碑刻有《大唐三藏聖教序》、《伊闕佛龕記》、《孟法師碑》、《房玄齡碑》、《雁塔聖教序》等,墨跡相傳有《倪寬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