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玉米起源於哪個國家,何時傳入我國
玉米原產於中南美洲的國家。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時間是1531年。
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為止),它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雲南等十省。
還有浙江、福建兩省,雖則明代方誌中沒有記載,但有其他文獻證明在明代已經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間,到十七世紀末(即康熙三十九年)為止,方誌中記載玉米的比明代多了遼寧、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
1701年以後,記載玉米的方誌更多,到1718年為止,又增加了台灣、貴州兩省。單就有記載的來說,從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時期內,玉米在我國已經傳遍二十省。
(1)玉米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西方的學者有不同的推測。有人以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從西班牙帶到麥加,由麥加傳到中亞細亞而入中國西北部,或者從麥加傳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國西南部,然後從西北部或西南部向東傳播到各省。
玉米(拉丁學名:Zea maysL.)是禾本科玉蜀黍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別名:玉蜀黍、棒子、包穀、包米、包粟、玉茭、苞米、珍珠米、苞蘆、大蘆粟,東北遼寧話稱珍珠粒,潮州話稱薏米仁,粵語稱為粟米,閩南語稱作番麥。
玉米是一年生雌雄同株異花授粉植物, 植株高大, 莖強壯, 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和飼料作物, 也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農作物, 其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於水稻和小麥。
玉米一直都被譽為長壽食品, 含有豐富的蛋 白質、 脂肪、 維生素、 微量元素、 纖維素等, 具有開發高營養、 高生物學功能食品的巨大潛力。
但由於其遺傳性較為復雜, 變異種類豐富, 在常規的育種過程中存在著周期過長、 變異系數過大、 影響子代生長發育的缺點, 而現代生物育種技術不但克服了上述缺點和不足, 同時也提高了育種速度和質量。
玉米崇拜———墨西哥最重要的文化現象之一。對墨西哥人來說,玉米絕不僅僅是食物,而是神物,是千百年歷史中印第安人宗教中崇拜的對象。古印第安神譜中,有好幾位玉米神,例如辛特奧特爾玉米神、西洛嫩女神、科麥科阿特爾玉米穗女神等,他們都象徵著幸福和運氣。
墨西哥民間有許多關於玉米的神話和傳說,都將人類的起源與玉米的發現連在一起。納華印第安人的傳說認為,在遠古時代,以克特薩爾科阿特爾和特茲卡特里波卡為主的諸神在反復爭斗中創造了世界和人類,在第五個太陽普照大地的時候,人類才從吃樹木果實和植物發展到食用玉米。
在瑪雅人的神話中,人的身體就是造物主用玉米做成的。時至今日,人們仍然把土著人稱為「玉米人」,瓜地馬拉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阿斯圖里亞斯的長篇小說《玉米人》,寫的就是瑪雅人在現代社會的遭遇。
② 玉米何時傳入中國
1492年哥倫布在美洲發現印第安人以玉米為食物,於是將其帶回歐洲, 隨後傳播種植到世界各地。在傳入歐洲55年後,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年),河南《襄城縣志》就出現了關於玉米在中國的最早文字記載;四年後的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當時,由雲南土司進貢的玉米在送入北京的途中經過河南鞏縣,又被《鞏縣志》留下記載。
這種在中國出現的新奇植物,為了撰寫《本草綱目》行走四方的李時珍(1518-1593),在1552至1578年遊走采寫的過程中,也發現了玉米在長江中下游的種植,但他對當時玉米的描寫是「種者亦罕」。
③ 到底是誰發明了「玉米」
美國的杜邦公司向在歐洲對原產於墨西哥的高含油玉米申請基因專利,此事對中國有何影響?2003年2月13日,歐洲專利局裁決「杜邦公司沒有發明高含油玉米」,杜邦公司的申請宣告失敗。 2003年2月12日,在慕尼黑舉行的歐洲專利局聽證會場內正在激烈討論美國杜邦公司申請的EP744888號專利能否繼續成立。第二天,歐洲專利局作出裁決:「杜邦公司沒有發明高含油玉米。」這意味著,杜邦公司不再有權聲明擁有此類玉米專利。數千年來一直種植這種高含油玉米的墨西哥和其它拉美國家的農民,可以繼續種植這種玉米。 種祖傳的玉米侵杜邦的權? 引起事端的EP744888號專利是杜邦公司於2000年8月從歐洲專利局獲得的,其專利保護范圍包含了不止一種含有特定比例的油和油酸的所有玉米植物。這一專利不僅針對利用轉基因技術製造的玉米,還針對自然生長的或以常規方式栽培的具有一定含油量的玉米。杜邦公司還對以該玉米為原料的所有糧食產品申請了專利,如食用油、動物飼料以及工業用途產品。 這項專利顯然給墨西哥以及其它拉美國家的農民們帶來了困惑,他們可能要花錢買自己世代種植的玉米種子,隨之而來的還有貿易限制、專利費用及銷售權的喪失等等。墨西哥的CIMMYT機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基因庫,他們表示,這一專利可能會在相當大的程度阻礙拉丁美洲玉米品種的發展。許多為改進玉米油含量而從這種玉米特定的原產國和栽培國對其加以利用的國際研究項目可能受到影響。綠色和平專利專家UlrikeBrendel指稱此案為典型的「生命盜竊」行為,並稱「玉米並非杜邦公司的發明,杜邦要獲取專利權,無疑是對幾千年來一直種植這種玉米的拉丁美洲人民進行掠奪,歐洲專利局則在幫助偷盜種子,這一行為必須馬上停止。」 杜邦公司:研究後將決定是否上訴 杜邦公司在歐洲失利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其主要的發展市場之一———中國,為此,杜邦公司於2月19日下午在北京舉行了一次與記者的溝通會,在會場及隨後接受《21世紀環球報道》采訪時表示,對此次歐洲聽證會的結果,他們頗感失望。但目前杜邦仍沒有得到歐洲專利局對這一決定所做的具體解釋,在等到解釋後他們會認真加以研究,以決定是否對這一裁決提出上訴。 杜邦公司日前表示,他們申請的EP744888號專利涉及到一些在玉米中從未有過的特性組合,是「投資數百萬美元,運用傳統植物育種技術,成功培育出對農民、食品加工企業和消費者均有益的玉米特徵」。這個專利並不賦予杜邦限制墨西哥種植現有品種玉米的權利。而且,歐洲專利在墨西哥沒有法律效力。 中國科學院基因組信息學中心暨華大基因研究中心的基因組學博士張猛在接受《21世紀環球報道》的采訪時表示,從技術層面分析,物種的鑒定很難有一個量化的標准,高含油玉米的含油量到底有多高需要有個標准。不過,即使有了確定的標准,也很難判斷是否是新的物種。所以,杜邦的高含油玉米專利鑒定不容易操作。 杜邦與高含油玉米事件將繼續演繹,但結果變得不再重要。農業問題專家溫鐵軍向《21世紀環球報道》表示,目前,跨國公司對生物技術產業的資源爭奪已然成為全球化條件下的普遍現象。 基因搶注席捲全球 溫鐵軍告訴《21世紀環球報道》,對生物技術資源的爭奪首先表現為對基因專利的爭奪,自從20世紀80年代,專利權制度延伸到轉基因生物和技術上,進而包括現存的生物後,一場關於基因專利的爭奪早已經開戰。這主要是由於基因工程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企業對遺傳基因資源和野生物種發生了濃厚的商業興趣。 1994年某天,擁有一間小型種子公司的博特先生,在墨西哥索羅亞(Sonora)地區買了一小包雜豆,並把豆帶回美國。1996年11月15日,他在美國申請了該種黃豆的專利權。此項專利涵括所有種子呈特定黃色的豆。為此,博特先生控告兩家售賣墨西哥豆的公司,指他們侵犯專利權。其中一間被控的公司的負責人說:「起初,我以為是個笑話,他(博特先生)怎麼可能發明墨西哥農民已經種植千百年的豆?」 1997年,種子公司RiceTec獲得了有關印度香米的20多項專利權,當中包括品種特質和培育方法等方面。RiceTec公司將自己生產的印度香米稱為Texmati大米及Kaomati大米,並在市場出售,用意是取代印度的農民種植了好幾千年的印度香米。對印度來說,這意味著每年3億美元的印度香米出口將受到威脅。 2000年4月,美國孟山都公司聲稱發現某種源自中國的野生大豆含有一段導致高產性狀的基因標記,然後在全球101個國家申請基因專利,若申請成功,中國農民及育種專家以後在種植、使用、出售及研究該大豆時可能需要向孟山都繳納專利使用費。綠色和平組織在德國波恩《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上率先揭發孟山都試圖以壟斷性的專利權,意圖控制中國野生大豆。國內各大媒體相繼展開深度報道,指責孟山都通過非正常渠道獲取中國野生大豆基因,企圖通過控制專利權牟取暴利。 2001年6月26日,「人類基因組草圖」已經繪制完畢的消息公布於世——科學家和美國塞萊拉基因組公司接近同時宣布,他們在耗資數十億美元後,終於繪制出人類基因組的草圖。這一由美、英、日、法、德和中國科學家參加、被譽為生命科學的「登月計劃」的人類基因組草圖繪制工作,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基因淘金」的熱潮。從此,世界大企業更是將基因視作網路經濟之後的又一「生財良機」,紛紛搶占技術地盤,試圖在有限的資源戰中占據有利位置。美國杜邦已經花費94億美元,收購一家種子公司,力圖向生命科學靠攏。 專利制度為「生命海盜」大開綠燈?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這場「跑馬圈地」的運動中充當了不同的角色。根據RAFI在1995年進行的研究,全世界的植物專利權有76%是由美國的企業、機構和個人所擁有的,差不多全部都是工業國家(歐洲、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和以色列)所擁有的。由企業擁有的植物專利權則佔了79%。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跨國企業對生命的專利阻礙了發展中國家進行醫療及生物工程的研究;發展中國家十分重要的農產品如果變成發達國家企業的專利品,將威脅到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出口及經濟收入;嚴格的專利制度令發展中國家必須進口昂貴的原廠葯物,而不能自行製造相類似的平價葯物,結果令某些普遍的疾病遲遲未能得到控制或解決。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不斷呼籲停止這種不公平戰爭,「專利制度正為新世紀的殖民者———『生命海盜』大開綠燈!」無硝煙的基因大戰「正在把人類共享的資源變為私人和企業的產權!基因、細胞、器官、胚胎、微生物、動植物都變成了被專利的對象。富國的私人公司正憑借先進的技術,狡猾的專利,掠奪生物多樣性資源。專利制度究竟是促進創新還是保護壟斷利益?歷史沉澱的傳統知識和農民的集體智慧卻得不到保護!生命專利預示人們分享資源和知識的歷史總結,間接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急速消失。」 中國面臨大量生物專利侵權 溫鐵軍告訴《21世紀環球報道》,2001年的孟山都大豆事件使中國人第一次清醒地看到生物資源大戰的全貌,杜邦高含油玉米專利再次敲響警鍾:這場戰爭遲早會把戰火大面積地蔓延到中國,我們的大豆、玉米、小麥、稻米將無一倖免。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湖南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李璞研究員開創了現用水稻田除草劑配方研究的先河,他研究的「18%克草威可濕粉」具有廣譜、高效、安全的特點,系國家科技部重點推廣成果,年推廣面積達500萬畝以上。隨後,與該所合作的美國杜邦公司在美國以及中國申請了配方發明專利,給中方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在溫鐵軍的記憶中,這樣的案例很多。如跨國公司以低成本換取我們的當地土種豬;我國原有的600多種水稻經過高產淘汰流失了三分之二等等。而所有這些野生資源,包括不能高產的稻種本身都含有生物技術研發需要的優勢基因。如何保護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已迫在眉睫,對一個農業大國而言尤其顯得重要。 綠色和平組織呼籲中國政府嚴格禁止批准對動植物及種子的專利,以保護我國的遺傳資源及糧食安全不受跨國公司的控制。不過,張猛覺得這不是積極的辦法。從自身出發解決問題更好。一是確立專利意識。二是促成我們科研體制的根本變化。 溫鐵軍告訴《21世紀環球報道》,目前中國農村人口不會出現大幅改變的現狀決定了我們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維持小農經濟。 而跨國公司所使用的專利制度在小農經濟面前頗有難色。即使孟山都公司的專利申請成功,也很難面向千家萬戶的農民收取專利費,因為中國農民的組織程度很低,收取專利費的成本太高,這一點就決定了孟山都的如意算盤不易達到
④ 玉米是什麼朝代開始有的
玉米在中國是從明朝開始種植的,根據歷史記載我國栽培玉米的歷史大約有470多年,也就是從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開始。
玉米原產於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魯沿安第斯山麓一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在第二次歸程(1499年)中,把玉米帶到西班牙。
據考古發現,早在1萬多年前,墨西哥就有了野生玉米,而印第安人種植玉米的歷史也已有3500年。考古學家已經在普埃布拉州特瓦坎谷地發現了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1540年之間玉米文化的遺跡,表明古印第安人如何在狩獵活動日漸稀少的同時,逐漸開始採摘野果並過渡到人工種植玉米的過程。
(4)玉米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玉米的價值
玉米用作飼料、食物和工業原料,在許多地區作為主要食物,但營養價值低於其他穀物,蛋白質含量也低,並缺乏菸草酸,若以玉米為主要食物則易患糙皮病。玉米的谷蛋白質低,不適於製作麵包。在拉丁美洲,玉米廣泛用作不發酵的苞谷餅。
玉米除食用外,玉米玉蜀黍(Zea mays)的穗也是工業酒精和燒酒的主要原料。
⑤ 誰發明的玉米,只需要人名
是印第安人啊,玉米還真就是發明的!玉米沒有
野生種
,只有野生近緣物種。玉米是中南美印第安人從一系列偶然的雜交過程中選出來的
⑥ "雜交玉米」是誰發明的
最初把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於玉米並配製雜交種,是在20世紀初期。1908年,伊斯特、沙爾遵循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原理,研究發現了玉米的雜交優勢;經過若干年,瓊斯解決雜交玉米的制種難題;又經過若干年,華萊士創建了先鋒種子公司並使雜交玉米種子產業化。後人尊稱他們為「雜交玉米之父」。這個榮譽稱號代表的是一個科學家集體。
2012年9月1日《晚間新聞》報道「十八大」農民代表、農民育種家李登海事跡。我很熟悉他而且敬重他。他培育的玉米雜交種掖單13,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但報道稱他為「雜交玉米之父」,這是記者的科學缺知。
再說中國。把過去幾十年因培育玉米雜交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人按獲獎時間排個順序:景奉文(自330)、李競雄(中單2號)、吳紀昌(丹玉13)、姜惟廉(沈單7號)、集體(黃早四)、許啟鳳(農大108)、李登海(掖單13)、堵純信(鄭單958)、程相文(浚單20)。他們培育的雜交種都為中國玉米生產做出了重大貢獻。若按種植面積來說,鄭單958年種植最大面積超過7 000萬畝,若按種植時間來說,中單2號連續20年經久不衰,直到2006年全國種植面積還有200多萬畝。
⑦ 誰發明的玉米
早熟禾科(Poaceae)玉蜀黍族(Maydeae)一年生谷類植物,學名Zea mays,起源於北、中、南美洲。植株高大,莖強壯,挺直。葉窄而大,邊緣波狀,於莖的兩側互生。雄花花序穗狀頂生。雌花花穗腋生,成熟後成谷穗, 玉米具粗大中軸,小穗成對縱列後發育成兩排籽粒。谷穗外被多層變態葉,稱作包皮。籽粒可食。 商業等級主要根據籽粒的質地劃分,分為馬齒種、硬質種、粉質種、爆裂種及糯玉米、甜玉米等。籽粒頂端凹陷,因籽粒硬澱粉和軟澱粉的乾燥度不相等而致的。硬粒玉米含軟澱粉少,乾燥後頂不凹陷。粉質玉米主要含軟澱粉,粉質,易碾碎。甜玉米發皺,透明,糖分不轉化為澱粉。爆裂玉米是硬玉米的極端型,籽粒小而硬,不含軟澱粉,加熱時細胞內水分膨脹,籽粒爆裂。用優良自交系雜交可改良玉米類型。 玉米用作飼料、食物和工業原料,在許多地區作為主要食物,但營養價值低於其他穀物,蛋白質含量也低,並缺乏菸草酸,若以玉米為主要食物則易患糙皮病。玉米的谷蛋白質低,不適於製做麵包。在拉丁美洲,玉米廣泛用作不發酵的玉米餅。美國各地均食用玉米,做成煮(或烤)玉米棒子、奶油玉米片、玉米糝(在南方製成玉米粗粉)、玉米布丁、玉米糊、玉米粥、烤餅、玉米肉餅、爆玉米花、糕餅等各式食品。 除食用外,玉米也是工業酒精和燒酒的主要原料。籽粒加工方式有多種︰濕磨法是將籽粒在稀的亞硫酸溶液中浸泡40~60小時;乾磨法是用噴霧或蒸汽使籽粒短期濡濕;發酵法是將澱粉轉化為糖,又加酵母使糖轉變為酒精。植株的其它部分用途也相當廣泛:玉米稈用於造紙和制牆板;包皮可作填充材料和草藝編織;玉米穗軸可作燃料,也用來制工業溶劑,莖葉除用作牲畜飼料外,還是沼氣池很好的原料。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僅次於小麥和水稻。種植范圍從北緯58°(加拿大和俄羅斯)至南緯40°(南美)。世界上整年每個月都有玉米成熟。玉米是美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產量約佔世界產量的一半,其中約2/5供外銷。中國年產玉米佔世界第二位,其次是巴西、墨西哥、阿根廷。
⑧ 玉米最早是什麼人開始種植的
墨西哥人
如果是那個玉米的意思就是中國人
⑨ 中國玉米之父誰
李登海作為農民發明家,被稱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使他與「雜交水稻之版父」袁隆平齊名,權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譽。30多年間,先後選育玉米高產新品種80多個,6次開創和刷新了中國夏玉米的高產紀錄。他主持選育的「掖單」系列玉米新品種,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⑩ 誰是玉米的發明者
"發明者"不對吧!
應該是發現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