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鋸子是魯班發明的嗎鋸子最早發明於什麼時代
有關鋸子的發明。在木匠行業有個老祖師爺,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那就是魯班魯大師了。基本上現在木匠行業裡面用的所有工作,論其發明人都可以追溯到魯班身上去,而且還都是帶著一點神話故事性質的。但是就考古發現來說,有一樣東西不是他發明的,那就是鋸子。
在6000多年前的考古遺址中發現了石頭磨成的鋸子;
在商代遺址中發現了青銅做成的鋸子。
我們可見鋸子是經歷了一個非常長時間的演變的,在這種演變之中,鋸子的工藝逐漸成熟,進而形成了我們現代人所見到的這種鋸子。
因此我認為,魯班很有可能改造了鋸子,但是說魯班發明鋸子,那就牽強了。鋸子的發明,實際上是我們無數勤勞善良的祖輩先輩一步一步去發明創造的,並且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才最終完成,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用的鋸子。
⑵ 是誰做出了世界上第一把鋸,是在哪個年代
傳說,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很大的任務——建築一座大宮殿。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緊。魯班的徒弟們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當時還沒有鋸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實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們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還是遠遠不夠,耽誤了工程的進度。
那個年代,完成不了奴隸主的任務是要受重罰的,魯班心裡非常著急,就親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時候,他偶爾拉了一把長在山上的一種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劃破了。
魯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為什麼這樣鋒利?他把草折下來細心觀察,發現草的兩邊都長有許多小細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既然小草的齒可以劃破我的手,那帶有很多小齒的鐵條應該可以鋸斷大樹吧。
於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屬工匠的幫助下,魯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鋸——一條帶有許多小齒的鐵條。他用這個簡陋的鋸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從這個故事都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啟發:實踐出真知,鑽研出智慧。
每個人的成功都是有著內部和外部的影響的,魯班工藝的不斷進步離不開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幫忙。魯班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你知道嗎:彈墨線用的小鉤又被稱為「班母」,刨木料時頂住木頭的卡口又叫做「班妻」,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魯班的母親和妻子也都從事生產勞動,並對魯班有很大的幫助。據說「班母」的由來是這樣的:魯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線的時候,原來是由他母親拉住墨線頭的。後來經過多次實驗,母子倆在墨線頭上拴了一個小鉤,放線的時候,用小鉤鉤住木料的一端,就可以代替用手拉線,一個人操作就行了。從此,彈墨線不用再請母親幫忙了。後世木工便把這個小鉤取名為「班母」,以紀念這個創造。「班妻」的由來傳說是因為魯班刨木料起初是由他的妻子扶著木料,後來才改用卡口的緣故。
根據《玉屑》上的記述:魯班成年累月在外給人蓋房,雨淋日曬,十分辛苦。他的妻子雲氏就動腦筋做了一把傘,讓魯班出門做工的時候帶上,可以遮日避雨。直到今天,傘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可見,魯班家庭還是對魯班有很大的影響的。
魯班一生的發明創造很多。在《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都有所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發明的。象木工使用的曲尺(也叫矩),是魯班創造的,所以又名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
據《世本》上記載,石磨也是魯班發明的。磨,最初叫石豈(wei),漢代以後才叫做磨,就是把米、麥、豆等加工成面的機械。
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來,去掉穀物殼皮、破碎豆麥就成為人們日常的煩瑣勞作。早期採用的方法是用石頭把穀物壓碎或者碾碎,後來人們又把穀物放在石臼裡面用杵來春搗。這雖然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一大進步,但是仍然比較費時費力。
接著,人們又發現與搗碎相比,研碎效果又好又省力。傳說魯班在勞動人民智慧的啟示下,用兩塊比較堅硬的圓石,各鑿成密布的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轉動,就把米面磨成粉了。這就是兩千多年以來我國各地廣泛使用的磨。
磨的發明將杵臼的上下運動改為旋轉運動,使杵臼的間歇工作變成連續工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魯班究竟怎樣發明磨的真實情況已經無從查考,但是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距今六千到六千五百年前後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有石輾棒和石制研磨盤。龍山文化時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經有了杵臼。因此,到魯班的時代發明磨,是有可能的。
魯班不只是土木工匠的「祖師」,還是一個很高明的機械發明家。他製造的鎖,外面不露痕跡,機關設在裡面,必須藉助配合好的鑰匙才能打開。在《墨子·魯問篇》還有這樣的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就是說魯班製作的木鳥能乘風力飛上高空,三天不降落。
據傳說,魯班還改進過車輛的構造,製成了機動的木車馬。這種木車馬由木人駕御,裝有機關,能夠自動行走。後世有不少科技發明家,如三國時候的馬鈞、晉朝的區純、北齊的靈昭、唐朝的馬待封、清朝的黃履庄等,都受這個傳說的影響,相繼朝著這個方向探索過。
據說,魯班在兵器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據《墨子.公輸篇》記述,魯班曾經為楚國製造攻城用的「雲梯」和水戰用的「鉤強」(又名「鉤拒」),在戰爭中都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後來他受了墨子的影響,不再製作這類戰爭的工具,專門從事生產和生活上的創造發明,造福於人民。
出身於世代工匠家庭的魯班在建築和雕刻方面的貢獻也很多。《述異記》上說,魯班刻制過立體的石質九州地圖。《列子·新論·知人篇》中有關於魯班雕刻鳳凰的故事,表現了他不怕譏諷、刻苦鑽研的精神。故事說,魯班想雕刻一隻鳳凰,還沒有雕成,就受到別人的譏笑,但是他沒有因此而停止工作,反而更加努力,終於刻出了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的鳳凰。那些曾經譏笑過他的人,也終於不得不佩服魯班的高超技藝和頑強努力的精神。
二千四百多年來,人們世世代代傳頌著魯班發明創造的故事。人們為了表達對他的熱愛和敬仰,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魯班的身上。因此,他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象徵!
⑶ 鋸是誰發明的。
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魯國人(都城山回東曲阜,故里山東滕州),「般答」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魯班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創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鋸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名師巨匠,把他尊為我國土木工匠的始祖。
⑷ 鋸是怎樣發明的講講背後的故事
鋸是怎樣發明的?
木工用的鋸,傳說是魯班發明的。
有一回,魯班造一座宮殿,需要很多木料,就叫他的徒弟上山去砍樹。當時還沒有鋸,砍樹全靠斧子,一天砍不了幾棵。魯班很著急,就親自上山去看。山很陡,魯班抓住樹根和雜草,一步一步往上爬。他的手指忽然被一棵小草劃破了,流出血來。
一棵小草怎麼會這樣厲害?魯班仔細一看,發現小草的葉子邊上有許多小齒。他試了試,在手指上一拉就是一道口子。這可提醒了魯班,他想:如果用鐵打一把有齒的工具,在樹上來回拉,不是比用斧子砍快得多嗎?他馬上回去打了一把,拿到山上去試,果然又快又省力。魯班就這樣發明了鋸。後來,人們不斷改進,製造出了各種各樣的鋸。
⑸ 現存最早的鋸發明於哪個朝代
戰國時期的魯班發明的
⑹ 鋸子是誰發明的
鋸子是魯班發明的,傳說鋸子也是魯班所發明,但是居住在中國地區的人類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會加工和使用帶齒的石鐮和蚌鐮,這些是鋸子的雛形。發明故事如下:相傳有一次他進深山砍樹木時,一不小心,腳下一滑,手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滲出血來。
他摘下葉片輕輕一摸,原來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魯班就從這件事上得到了啟發。
他想,要是這樣齒狀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鋸斷樹木了嗎!於是,他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發明了鋒利的鋸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魯班的個人成就:
《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創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鋸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成倍提高。
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名師巨匠,把他尊為中國土木工匠的始祖。鉤和梯是春秋末期常用的兵器。《墨子·魯問》記魯班將鉤改製成舟戰用的「鉤強」,楚國軍隊用此器與越國軍隊進行水戰,越船後退就鉤住它,越船進攻就推拒它。
⑺ 鋸是什麼時期誰發明的
鋸是戰國時期魯班發明的,魯班上山伐木被茅草割破手指,受茅草啟發發明了鋸!
⑻ 中國現存最早的鋸發明於哪個朝代
傳說,魯班因為被草葉劃破手指獲得靈感,從而發明了鋸。據說2007年的七月十二日是魯班的2514歲誕辰,那麼鋸的發明距今還不到2500年嗎?但是根據考古發現,鋸的發明時間要遠遠長於這個時間。
下川是山西中條山主峰歷山東麓的一個山間盆地,位於這里的下川文化遺址距今2.4 萬至 1.6萬年,考古工作者在此發掘出了石鋸。這種鋸是在石片的一側或兩側作出幾個尖齒,有的鋸帶有短柄,有的柄還用木、骨等鑲嵌,這種復合工具的出現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也說明鋸的產生可能比這個時間更早。當時的下川人過著以狩獵為主,採集為輔的經濟生活,石鋸具體做什麼用並不清楚。那麼,鋸會不會失傳,直到被魯班重新發明呢?
位於河南嵩山周圍的裴李崗文化距今約七八千年,在各遺址出土的石鐮,其刃部有細密的鋸齒,這是把鋸和鐮合而為一了。很明顯,這種工具是用於農業生產的。與裴李崗文化同時期的白家文化(位於陝西臨潼)遺址,則發掘出了骨鋸。長江下游的馬家浜文化距今7000年至6000年,在草鞋山遺址中發掘出了木柱和木柱下的木墊板,有的木板上砍劈、截鋸的痕跡十分清晰,許多遺址中出土的獸骨都有經過劈削、鋸割的痕跡,說明當時鋸已經用於木器和骨器的加工。與馬家浜文化同時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骨鋸。龍山文化分布於山東中部、東部和江蘇省的淮北地區,距今約4400年至4000年。在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帶鋸齒的蚌鐮。在石器時代,鋸的使用地域分布較廣,用途也較廣泛,所以在後來失傳的可能性不大。
銅的出現大約是5000年前的事情,但直到商、西周時,銅仍然沒有廣泛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在甘肅武威縣曾發掘出一個玉器作坊,屬於四千年前齊家文化遺址,作坊里有一塊30厘米見方的玉板,厚度3厘米以上,橫截面的一端留有鋸子切割一半的痕跡,而齊家文化的冶銅業在當時很先進,有紅銅器、青銅器出土,人們可能利用銅鋸加工玉器。在安陽北辛庄殷墟的發掘中,曾發現一個骨料坑,坑內除骨料、骨器的半成品、成品外,還發現一些製作加工骨器的青銅刀、鋸、鑽等。甲骨文中的「我」字,就象一把長柄的刀鋸(「我」作為第一人稱可能只是借其音),「戮」字象以鋸(「我」)截割人的雙臂,「陵」字象以鋸截人腿,使之一長一短(見康殷《文字源流淺說》)。可見,鋸也被用以殘酷的肉刑。商代中期的盤龍城遺址,在湖北黃陂境內,也有青銅鋸出土。這說明鋸的使用地域較廣,不存在突然滅絕的條件。到了西周時,甚至出現了用於祭祀時作禮器用的玉鋸,則鋸的形象對很多人來說必然不陌生了。
魯班是春秋末期人,離西周時期不遠,作為一名技術高超的工程大師,他肯定也是鋸的使用者。他可能對鋸進行了改造,改善了鋸的功能,使之更加耐用、高效,加之鐵器已經用於農業生產,從而使一般的民間工匠得以使用上性能良好且廉價的鐵鋸,於是人們以為鋸是魯班發明的。盡管他不是發明者,但他可能是重大改進者。其實是誰發明的並不重要了,每一項發明都凝結著許多勞動者的智慧,都是他們對人類的貢獻。我們應該向每一個為人類發展作出貢獻的人致敬。
⑼ 鋸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魯班拉了一把長在抄山上的一種野襲草,一下子手就被劃破了。魯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為什麼這樣鋒利?他把草折下來細心觀察,發現草的兩邊都長有許多小細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既然小草的齒可以劃破我的手,那帶有很多小齒的鐵條應該可以鋸斷大樹吧。於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屬工匠的幫助下,魯班做出了簡陋的鋸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
⑽ 關於鋸是誰發明的
傳說,魯班因為被草葉劃破手指獲得靈感,從而發明了鋸。
但是根據考古發現,鋸的發明時間要遠遠長於這個時間。所以鋸不一定是魯班發明的。
很高興為你解答滿意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