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誰發明的時間為什麼一天會是二十四小時
人們把一天分為24小時,也就是12*2小時,對此至少有兩種解釋。 第一個劃分依據是手的食指至小指之間的指骨個數。古巴比倫人根據這個數字把一天分成了12個相等的時段。第二種解釋涉及到天文學,它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埃及人的日歷上標注著一年有36個「星期」,每個星期都有10天。每一個星期的開始都以黎明時分某顆特定的星星升起為標志。這36顆星星將夜晚自然地分成12等份,類似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埃及人把白天也分成12等份。由此產生一天24小時的劃分方法。 參考資料 《網路知識》
2. 24小時怎麼由來的,誰定得時間是24小時
中國從宋代以後,每個時辰又細分為「初」和「正」兩部分,比如「子初」指的是 23:00 到午夜 0:00之間的一個「小時 (較小時辰)」,「子正」指的是午夜 0:00 到凌晨 1:00 之間的一個小時。
這個攜帶型的赤道日晷就是將正午到次日正午的時間按「初」和「正」分為 24 個時段,與現今時刻的制度是不謀而合的,「小時」之稱也由此而來。 公元 1504 年,西洋人華耳 (walther) 發明了人們給地球劃分了24個時區,這就是24時計時法的根本由來。
(2)誰發明的24小時擴展閱讀
分段計時法(十二時計時法、上下午計時法)】深夜12時(0時)是一日的開始。1天的24小時又分為兩段,每段12小時。從深夜12時起到中午12時叫做上午(午前),再從中午12時起到深夜12時叫做下午(午後)。生活中通常採用這種計時法。
古代天文學家及物理學家以日圭、日晷、水鍾、單擺,利用觀測日影的變化或水位的變化來計時。隨著科技進步,近代科學家發明單擺鍾及石英振盪器,利用單擺或
石英晶體的振盪周期來計時。但上述計時方式易受環境、溫度、材質、電磁場甚至觀測者觀測角度等影響,穩定度不佳,須由天體(地球自轉、公轉、月球公轉)周期來校正。
3. 十二時辰,二十四小時制是誰發明的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乾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那麼,干支紀法的發明者究竟是誰呢?
雖然有以下一些說法來考證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誰發明?最早出現於何時?始終都是一個謎。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干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干支》中認為,以往人們對干支的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十天干」純屬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創制。至於「十二地支」,起源於古巴比倫,在比較中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指出中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其傳入中國的途徑,可作大膽推測,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入中土後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發源於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
一些學者從我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一特有現象。為駁干支外來說,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產生了」。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干起源於我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干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干支紀法,從而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參考資料:http://www.ccview.net/misc/tgdz.htm
4. 24小時制是誰發明的
由於天文學家測出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為24個小時,正好在這24小時里有了晝夜的更替,因此就有了24小時制的一天
5. 現代的24時計時法是誰發明的
在古代,原始人只知道用日和夜來表示時間;後來,人們利用測太陽影子的方法來確定時間,這是日晷,由 「晷針」和「晷盤」組成,晷盤上刻有24個等分的刻度,晷針垂直在晷盤中央。當太陽照著晷針,針影隨太陽的運轉而移動,刻度盤上指示出刻度來,便知道了時間,但它只能在晴朗的白天應用,陰雨天和夜間就不行了。因此,人們又發明了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來計算時間,這就是銅壺滴漏,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而且應用也很普遍。再後來,人們發明了鍾表,計時就越來越准確了,也就有了我們今天學習的24時計時法。
十六世紀中葉,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從教堂中的吊燈中受到啟示,發明了擺鍾,從此鍾表就誕生了。不過,當時鍾表極其簡陋,只有一根指示「小時」的時針,只有到了十八世紀才出現了分針,秒針是在十九世紀才出現的。人們將一天分為24小時,1小時60分鍾,1分鍾60秒。一秒鍾就是一個平均太陽日的1/86400。
6. 時間到底是什麼概念一天24小時是誰提出來的一秒鍾是怎麼判斷出來的
一天為何分為24小時,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時期。第一種解釋是手的食指至小指之間地指骨個數。古巴比倫人根據這個數字把一天分成了12個相等地時段。第二種解釋是古埃及人地日歷上標注著一年有36個「星期」,每個星期都有10天。每一個星期地開始都以黎明時分某顆特定地星星升起為標志。這36顆星星將夜晚自然地分成12等份,類似地,隨著時間地推移,埃及人把白天也分成12等份。由此產生一天24小時地劃分方法。這就是西方將一天等分為24部分習慣的由來(中國的傳統是將一天等分為12部分,也就是一天12個時辰)。
一小時分為60分鍾,是出於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又稱兩河文明)。當時居住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發明了太陰歷,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計時標准,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共354天,並發明閏月,與太陽歷相差的11天。把一小時分成60分,以7天為一星期。同時古巴比倫人書寫數字的方法,更值得我們注意。他們引入了以60為基底的位值制(60進制),希臘人、歐洲人在16世紀亦將這系統運用於數學計算和天文學計算中,直至現在60進制仍被應用於角度、時間等記錄上。
7. 誰發明的二十四時計時法
十六世紀中葉,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從教堂中的吊燈中受到啟示,發明了擺鍾,從此鍾表就誕生了。不過,當時鍾表極其簡陋,只有一根指示「小時」的時針,只有到了十八世紀才出現了分針,秒針是在十九世紀才出現的。人們將一天分為24小時,1小時60分鍾,1分鍾60秒。一秒鍾就是一個平均太陽日的1/86400。
8. 一天24小時誰發明的
在應用公歷中,由於發現世界時在各地的不統一性,於是,在1879年,加拿大鐵路工程師伏列明提出了「區時」的概念,這個建議在1884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得到認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統一世界計量時刻的「區時系統」。「區時系統」規定,地球上每15°經度范圍作為一個時區(即太陽1個小時內走過的經度)。 這樣,整個地球的表面就被劃分為24個時區。各時區的「中央經線」規定為0°(即「本初子午線」)、東西經15°、東西經30°、東西經45°……直到180°經線,在每條中央經線東西兩側各7.5°范圍內的所有地點,一律使用該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標准時刻。
這種世界時區的劃分以本初子午線為標准。從西徑7.5°到東經7.5°(經度間隔為15°)為零地區。由零時區的兩個邊界分別向東和向西,每隔經度15°劃一個時區,東、西各劃出12個時區,東十二時區與西十二時區相重合;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平太陽時作為本區的標准時。
「區時系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各地時刻的混亂現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種不同時刻存在, 而且由於相鄰時區間的時差恰好為1個小時,這樣各不同時區間的時刻換算變得極為簡單。因此,一百年來,世界各地仍沿用這種區時系統。
規定了區時系統,還存在一個問題:假如你由西向東周遊世界,每跨越一個時區,就會把你的表向前撥一個小時,這樣當你跨越24個時區回到原地後,你的表也剛好向前撥了24小時,也就是第二天的同一鍾點了;相反,當你由東向西周遊世界一圈後,你的表指示的就是前一天的同一鍾點。 為了避免這種「日期錯亂」現象,國際上統一規定180°經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當你由西向東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時,必須在你的計時系統中減去一天;反之,由東向西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就必須加上一天。
9. 24小時和12小時制是誰發明的
古代天文學家及物理學家以日圭、日晷、水鍾、單擺,利用觀測日影的變化或水位的變化來計時。隨著科技進步,近代科學家發明單擺鍾及石英振盪器,利用單擺或石英晶體的振盪周期來計時。但上述計時方式易受環境、溫度、材質、電磁場甚至觀測者觀測角度等影響,穩定度不佳,須由天體(地球自轉、公轉、月球公轉)周期來校正。
1960年以前,CIPM(國際計量大會)以地球自轉為基礎,定義以平均太陽日之86400分之一作為秒定義。即1 Second = 1/86400 Mean Solar day其穩定度在10-8左右。
1960~1967年CIPM改以地球公轉為基礎,定義西元1900年為平均太陽年。秒定義更改為:一秒為平均太陽年之31556925.9747分之一。1 Sec = 1/31556925.9747 Solar Year at 1900穩定度約為10-9。
二十世世紀中葉,由於量子力學的發展,發展了諸如光譜超精細結構、鎂射及雷射、光磁共振(Optical Pumping)、分子束磁共振、分離震盪場等實驗及研究,使量子頻率標准取代以天體運動為標准之天體時而成為計時標准。1967年,CIPM定義秒是銫133原子(Cs133)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所持續的時間。此秒定義一直維持至今。
秒定義可以以銫原子頻率標准器來實現,其穩定度依據各標准器的製造方法、維護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商用的銫頻率標准器HP-5071穩定度約在10-12左右,法國LPTF實驗室以絕對溫標10-6度的銫原子噴泉製成的原子鍾,穩定度約在10-16左右。
地球自轉一周不是24小時,24小時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共同結果!
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日
地球自轉一周(360度)時間為23小時56分04秒,比我們平常所說的「一個白天和一個黑夜為一日計24小時」少一點。人類自己感覺不到地球在自轉,故習慣於把日出日落到再次日出稱之為一日。
一日劃分為24小時是古埃及人制定的。每小時又劃分為60分鍾,每分鍾又分為60秒。這樣一日就有24×60=86400秒。這些時、分、秒都成了時間單位。
10. 一天二十四小時是誰發現的
人們把一天分為24小時,也就是12*2小時,對此至少有兩種解釋。
第一個劃分依據是手的食指至小指之間的指骨個數。古巴比倫人根據這個數字把一天分成了12個相等的時段。第二種解釋涉及到天文學,它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埃及人的日歷上標注著一年有36個「星期」,每個星期都有10天。每一個星期的開始都以黎明時分某顆特定的星星升起為標志。這36顆星星將夜晚自然地分成12等份,類似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埃及人把白天也分成12等份。由此產生一天24小時的劃分方法。
參考資料
《網路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