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茅盾寫過哪篇著名文章
1、茅盾(1896.7.4一1981.3.27)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曾化名方保宗,沈明甫,常用筆名還有佩韋、方壁、
玄珠、郎損等。生於浙江桐鄉。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畢業,進入
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
1920年開始文學活動,曾與鄭振鐸、葉聖陶等人一起組織文學研究會。1921
年接編《小說月報》,倡導現實主義,翻譯介紹外國文藝.對我國新文學運動產生
了巨大的影響。1927年發表第一部中篇小說《幻滅》,它與相繼問世的《動搖》
(1928)、《追求》(1928)合為總名《蝕》的三部曲,引起強烈的反響。中篇小說
《虹》發表於1930,1933年的長篇小說《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1948年32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籌備第一次全國文藝工作者
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國文聯主席、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主席。建國後出任第一
任文化部長,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歷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和
第四、五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著作書目:
《幻滅》(中篇小說)1928,商務
《動搖》(中篇小說)1928,商務
《小說說研究ABC》(理論)1928,世界
《歐洲大戰與文學》(理論)1928,開明
《追求》(中篇小說)1928,商務
《神話的研究》(理論)1928,商務
《中國神話研究ABC》(理論,上下冊)1929,世界
《騎士文學ABC》(理論)1929,世界
《現代文藝雜論》(理論)1929、世界
《六個歐洲文學家》(理論)1929,世界
《神話雜論》(理論)1929,世界
《野薔薇》(短篇小說集)1929,大江書鋪
《虹》(長篇小說)1930,開明
《蝕》(即《幻滅》、《動搖》、《追求》合集1930,開明
《西洋文學》(理論)1930,世界
《希臘文學ABC》(理論)1930,世界
《北歐神話ABC》(理論)1930,世界
《宿莽》(短篇小說集)1931.大江
《三人行》(中篇小說)1931,開明
《路》(中篇小說)1922,光華
《子夜》(長篇小說)1933,開明
《茅盾自選集。(小說、散文合集)1933,天馬
《春蠶》(短篇小說集)1933,開明
《茅盾散文集》 1933,天馬
《話匣子》(散文集)1934,良友
《人與書》(散文集)1934,生活
《茅盾短篇小說集》(1、2)1934一1939,開明
《漢譯西洋文學名著》(理論)1935,中國文化服務社
《速寫與隨筆》(散文集)1935,開明
《泡沫》(短篇小說集)1936,生活
《多角關系》(中篇小說) i936,生活
《世界文學名著講話》(評論)1936,開明
《印象、感想、回憶》(散文集)1936,文生
《創作的准備》(理論)1936,生活
《煙雲集》(短篇小說集)1937,良友
《炮火的洗禮》(散文集)1939,烽火社
《腐蝕》(長篇小說)1941,華夏分店
《劫後拾遺》(中篇小說)1942,學藝出版社
《文藝論文集》(理論)1942,群益
《青年與文藝》(理論)1942,耕耘出版社
《白楊禮贊》(散文集)1943,柔草社
《見聞雜記》(散文集)1943,文光
《耶穌之死》(短篇小說集)1943、作家書屋
《茅盾隨筆》1943,文人出版社
《霜葉紅似二月花》(長篇小說)1943,華工書店
《委屈》(短篇小說集)1945,建國分店
《第一階段的故事》(長篇小說)1945,亞洲圖書社
《時間的紀錄》(散文集)1945,良友
《清明前後》(劇本)1945,開明
《生活之一頁》(散文集)1947,新群
《茅盾文集》(小說、散文集)1948,春明書店
《蘇聯見聞錄》(散文集)1948,開明
《雜談蘇聯》(散文集)1949,致用書店
《茅盾選集》(短篇小說、散文集)1952,開明
《春蠶》(短篇小說)1953,人文
《林家鋪子》(短篇小說)1955,人文
《茅盾短篇小說選集》1955,人文
《秋收》(短篇小說)1956,通俗
《茅盾文集》(1—10卷)1958一1961,人文
《夜讀偶記》(理論)1958,百花
《鼓吹集》(理論)1959,作家
《茅盾選集》(短篇小說、散文集)1959,人文
《鼓吹續集》(理論)1962,作家
《關於歷史和歷史劇》(理論)1962,作家
《讀書雜記》(評論) l963,作家
《茅盾評論文集》(上下冊)1978,人文
《茅盾詩詞》 1979,河北人民
《脫險雜記》(散文集)1980,香港時代圖書有限公司
《茅盾短篇小說集》(上下冊)1980,人文
《茅盾近作》(理論)1980,四川人民
《茅盾論創作》(理論)1980,上海文藝
《世界文學名著雜談》(評論) l980,百花
《茅盾散文速寫集》1980,人文
《茅盾文藝評論集》(上下冊)1981,文化藝術出版社
《鍛煉》(長篇小說)1981,文化藝術
《茅盾文藝雜論集》(上下冊)1981,上海文藝
《茅盾中篇小說選》1981,四川人民
《我走過的道路》(上中下冊,回憶錄) 1981-19887,人文
《我的學生時代》(回憶錄)1982,新蕾
《茅盾選集》(1—5集,小說、散文、理論) 1982—1985,四川人民
《茅盾》 1982,三聯;人文
《茅盾全集》(1—15卷)1984—1987、人文(末出齊)
《茅盾書簡》(初編)1984,浙江文藝;後易名為《茅盾書信集》,1988,文
化藝術
2.鄭和七次下西洋:鄭和共七下西洋,分別是:
永樂三年(1405),五年(1407),七年(1409),十一年(1413),十五年(1417),十九年(1421)及宣德六年(1431)。
3、(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4、中國古代文學的成就我們一般以唐詩、宋詞、(元)曲
5、落花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
『貳』 大地山河 茅盾的原文
大地山河 茅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們,不能想像江南太湖區域所謂「水鄉」的居民的生活。所謂「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也還不是江南「水鄉」的風光。缺少那交錯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聽說人家的後門外就是河,站在後門口(郡就是水閩的門),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欺乃,飄然而過,總有點難以構成形象的罷?
沒有到過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陝南罷,——如果只看地圖,大概總以為那些在昔通地圖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鄉」那些不見於普通地圖上的「港」呀,「江」呀,要大得多罷?至少總以為這些河終年湯湯,可以行舟的罷?有一個朋友曾到開封,那時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卻還不知道他腳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黃河堤岸;他向下視,只見有幾股細水,在淤黃泥沙中流著,他還問「黃河在哪裡?」卻不知這幾股細水,擾是黃河!原來黃河在水淺季節,就是幾股細水!
大凡在地圖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淺,就是和江南的溝渠一樣的東西,擺幾塊石頭在淺處,是可以徒涉的。
烏魯木齊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當我看見馬車涉河而過的時候,我驚奸於這擾走烏魯木齊河!學生們捲起褲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親見,也覺得可驚,因為延水在地圖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但是當夏季漲水的當兒,這些河卻也實在威風。延水一次上流漲水,把「女大」「用以系住浮橋的一塊幾萬斤重的大石頭沖走了十多丈遠。
光是從天空飛過,你不能具體地了解所謂「西北高原」的意義。光是從地上走過,你了解得也許具體些,然而還不夠「概括」(恕我借用這兩個字)。
你從客機的高度儀的指針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從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歷歷在目,多清楚!那時你會恍然於下邊是高原了。但你還得在地上走過,然後你這認識才能夠補足。
你會不相信你不是在乾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疇,麥浪起仗?可是你再極目遠望,那邊天際一道連山,不也是和你腳下的平地」並列的么?有時你還覺得它比你腳下的低呢!要是湊巧,你的車子到了這么一個「土腰」,下面是萬丈斷崖,而這萬丈斬崖也還是中間階段而已,那時你大概才切實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為高原了罷?這也不是憑空可以想像的。
謝家的哥哥以「撒鹽」比擬下雪,他的妹妹說,「束若柳絮囚風起」。(2)自來都認為後者佳勝。自然,「柳絮因風起」,多麼清靈儀逸;但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說北方,那麼謝家哥哥的比擬實在也沒有錯。當然也有下大朵的時候,那也是「柳絮」了,不過,「撒鹽」時居多。積在地上,你穿了長氈靴走過,那煞煞的響聲,那頗有爆感的粉末,就會完全構成了「鹽」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與浮土的道路,此時成為砥平而堅實,單馬曳的雪橇輕溜溜地滑過,那時你真覺得心境清涼,而實在,空氣也清潔得好像濾過。
我曾在戈壁中遠遠看見一片白,頗驚訝於五月有雪,後來才知道這是鹽池!
[注]①女大:即延安中國女子大學。②《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爾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太傅,即東晉政治家謝安,「謝家的哥哥」指其侄謝胡兒,「他的妹妹」指謝安的侄女、東晉女詩人謝道韞。
『叄』 茅盾的散文名篇有
長篇小說】: 《子夜》、《蝕》三部曲 、《腐蝕》、《虹》 、《鍛煉》 、《霜葉紅似二月花》 、《霜葉紅似二月花》續稿 、《多角關系》 【短篇小說】: 《報施》、《創造》、《春蠶》、 《大鼻子的故事》 、《林家鋪子》、《色盲》、《詩與散文》 、《石碣》 、《手的故事》 、《水藻行》 、《小巫》、《煙雲》 、《有志者》 、《自殺》 【散文】: 《白楊禮贊》、《賣豆腐的哨子》、《人造絲》、《全運會印象》、《車中一瞥》、《鞭炮聲中》 、《談月亮》 、《霧中偶記》、《大地山河》求贊
『肆』 茅盾的《創造》全文誰有,急需。
開玩笑,我回答完刷新了一次,那時候還只要我一個人的回答呢,按時間,開玩笑。
『伍』 茅盾的<創造>的原文
http://www.maon.org/list.html
裡面抄有襲矛盾所有的作品
『陸』 誰有茅盾原文
原文:
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
「水滸」的人物描寫,向來就受到最高的評價。所謂一百單八人個個面目不同,固然不免言之過甚,但全書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卻是事實。記得有一本筆記,杜撰了一則施耐庵如何寫「水滸」的故事,大意是這樣的:施耐庵先請高手畫師把宋江等以下三十六人畫了圖像,掛在一間房內,朝夕揣摩,久而久之,此三十六人的聲音笑貌在施耐庵的想像中都成熟了,然後下筆,故能栩栩如生。這一則杜撰的施耐庵的創作方法,有它的顯然附會的地方,如說圖像是宋江等三十六人,就是從「宣和遺事」的記述聯想起來的,但是它所強調的朝夕揣摩,卻有部分的真理,雖然它這說法基本上是不科學的。因為,如果寫定「水滸」的,果真是施耐庵其人,那麼,他在下筆之前,相對朝夕揣摩的,便該是民間流傳已久的歌頌梁山泊好漢的口頭文學,而不是施耐庵自己請什麼高手畫師所作的三十六人的圖像。
個個面目不同,這是一句籠統的評語;僅僅這一句話,還不足以說明「水滸」的人物描寫的特點。試舉林沖、楊志、魯達這三個人物為例。這三個人在落草以前,都是軍官,都有一身好武藝,這是他們相同之處;他們三個本來都是做夢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要落草的,然而終於落草了,可是各人落草的原因又頗不相同。為了高衙內想把林沖的老婆弄到手,於是林沖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滄州,而對這樣的壓迫陷害,林沖只是逆來順受,所以在野豬林內,魯達要殺那兩個該死的解差,反被林沖勸止;到了滄州以後,林沖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內又派人來害他性命,這他才殺人報仇,走上了落草的路。楊志呢,第一次為了失陷花石綱而丟官,復職不成,落魄賣刀,無意中殺了個潑皮,因此充軍,不料因禍得福,又在梁中書門下做了軍官,終於又因失陷了生辰綱,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只有魯達,他的曹遇卻是「主動」的。最初為了仗義救人,軍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後來又為了仗義救人,連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水滸」從這三個人的不同的遭遇中刻劃了三個人的性格。不但如此,「水滸」又從這三個人的不同的思想意識上表示出三個人之不同遭遇的必然性。楊志一心想做官,「博個封妻蔭子」,結果是賠盡小心,依然落得一場空。林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結果被逼得無處容身。只有魯達,一無顧慮,敢作敢為,也就不曾吃過虧。對於楊志,我們雖可憐其遭遇,卻鄙薄其為人;對於林沖,我們既寄以滿腔的同情,卻又深惜其認識不夠;對於魯達,我們卻除了贊嘆,別無可言。「水滸」就是這樣通過了絢爛的形象使我們對於這三個人發生了不同的感情。不但如此,「水滸」又從這三個人的思想意識上說明了這三個人出身於不同的階層。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封妻蔭子」,只要有官做,梁中書也是他的好上司。林沖出自槍棒教師的家庭,是屬於小資產階級的技術人員,他有正義感,但苟安於現狀,非被逼到走頭無路,下不來決心。至於魯達,無親無故,一條光棍,也沒有產業,光景是貧農或手藝匠出身而由行伍提升的軍官。「水滸」並沒敘述這三人的出身(只在楊志口中自己表白是將門之後),但是在描寫這三個人的性格時,處處都扣緊了他們的階級成份。
因此,我們可以說,善於從階級意識去描寫人物的立身行事,是「水滸」的人物描寫的最大一個特點。
其次,「水滸」人物描寫的又一特點便是關於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動去說明,作者絕不下一按語。仍以林沖等三人為例,這三個人物出場的當兒,都是在別人事件的中間驟然出現的;魯達的出場在史進尋找王教頭的事件中,林沖的出場在魯達演習武藝的時候,而楊志的出場則在林沖覓取投名狀的當兒。這三個人物出場之時,除了簡短的容貌描寫而外,別無一言介紹他們的身世,自然更無一言敘述他們的品性了;所有他們的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們的後來的行動中逐漸點明,直到他們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時候,這才使我們全部認清了他們的身世和性格。這就好比一人遠遠而來,最初我們只看到他穿的是長衣或短褂,然後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後又看清了他是方臉或圓臉,最後,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聲音笑貌:這時候,我們算把他全部看清了。「水滸」寫人物,用的就是這樣的由遠漸近的方法,故能引人入勝,非常生動。
「水滸」的人物描寫就說到這里為止罷。下面再略談「水滸」的結構。
從全書看來,「水滸」的結構不是有機的結構,我們可以把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別編為各自獨立的短篇或中篇而無割裂之感。但是,從一個人物的故事看來,「水滸」的結構是嚴密的,甚至也是有機的。在這一點上,足可證明「水滸」當其尚為口頭文學的時候是同一母題而各自獨立的許多故事。
這些各自獨立、自成整體的故事,在結構上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大概而言,第一,故事的發展,前後勾聯,一步緊一步,但又疏密相間,搖曳多姿。第二,善於運用變化錯綜的手法,避免平鋪直敘。試以林沖的故事為例。林沖故事,從岳廟燒香到水泊落草,一共有五回書,故事一開始就提出那個決定了林沖命運的問題,從此步步向頂點發展,但這根發展的線不是垂直的一味緊下去的,而是曲折的,一松一緊的;判決充軍滄州,是整個故事中間的一個大段落,可不是頂點,頂點是上樑山,但林沖故事也就於此結束。在這五回書中,行文方面,竭盡騰挪跌宕的能事,使讀者忽而憤怒,忽而破涕為笑,剛剛代林沖高興過,又馬上為他擔憂。甚至故事中的小插曲(如林沖路遇柴進及與洪教頭比武)也不是平鋪直敘的。這一段文字,先寫林沖到柴進莊上,柴進不在,林沖失望而去,卻於路上又碰到了柴進(柴進出場這一段文字寫得有聲有色),後來與洪教頭比武。林沖比武這小段的描寫,首尾不過千餘字,可是,寫得多麼錯綜而富於變化。說要比武了,卻又不比,先吃酒,當真開始比武了,卻又半真(洪教頭方面)半假(林沖方面),於是柴進使銀子叫解差開枷,又用大錠銀作注,最後是真比,只百餘字就結束了;但這百餘字真是簡潔遒勁,十分形象地寫出了林沖武藝的高強。這一小段千餘字,還把柴進和洪教頭兩人的面目也刻劃出來了,筆墨之經濟,達到了極點。再看楊志的故事。楊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書,一萬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賣刀,得官,失陷生辰綱。在結構上,楊志的故事和林沖的故事是不同的。林沖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後一步緊一步向頂點發展,楊志故事卻是把失意、得志、幻滅這三部曲概括了楊志的求官之夢,從結構上看,高潮在中段。在權貴高俅那裡,楊志觸了霉頭,但在另一權貴梁中書那裡,楊志卻一開始就受到提拔,似乎可以一帆風順了,但在權貴門下做奴才也並不容易。奴才中間有派別,經常互相傾軋。梁中書用人不專,註定了楊志的幻滅。同時也就註定了黃泥嵐上楊志一定要失敗。故事發展的邏輯是這樣的,但小說結構發展的邏輯卻從一連串的一正一反螺旋式的到達頂點。楊志一行人還沒出發,吳用他們已經布好了圈套,這在書中是明寫的;與之對照的,便是楊志的精明的對策。讀者此時急要知道的,是吳用等對於此十萬貫金珠究竟是「軟取」呢還是「硬取」?如果「軟取」,又怎樣瞞過楊志那精明的眼光?這謎底,直到故事終了時揭曉,結構上的縱橫開合,便是這樣造成的。
以上是對於「水滸」的人物和結構的一點粗淺的意見。如果要從「水滸」學習,這些是值得學習的地方。自然,「水滸」也還有許多優點值得我們學習。例如人物的對白中常用當時民間的口頭語,因而使得我們如聞其聲;又如動作的描寫,只用很少幾個字,就做到了形象鮮明,活躍在紙上……這些都應該學習,但是從大處看,應當作為學習的主要對象的,還是它的人物描寫和結構。在這上頭,我的偏見,以為「水滸」雙「紅樓夢」強些。雖然在全書整個結構上看來,「紅樓夢」比「水滸」更近於有機的結構,但以某一人物的故事作為獨立短篇而言,如上所述,「水滸」結構也是有機的。
————————————————————————————
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試題庫
一、基礎知識及其運用。
1.下列加黑字注音都正確的一項是( )
A.撰寫zhuàn 揣摩chuāi 解差jiè
B.搖曳yè 行伍háng 傾軋yà
C.鄙薄báo 絢爛xuàn 稗官bì
D.渣滓zī 封妻蔭子yìng 沽酒 gū
2.下列加黑的字或詞書寫正確、解釋也正確的一項是( )
A.走頭無路(到頭了) 栩栩如生(生動活潑的樣子)
杜撰(虛構;無根據地編造) 言之過甚(很、極)
B.搖曳多姿(搖盪) 苟安(只顧眼前,暫且偷安)
留傳已久(傳下來或傳播開) 偏見(偏於一方的見解)
C.朝夕揣摩(長時間地思考推求) 引人入勝(佳境)
騰挪跌宕(富於變化) 幻滅(幻想的希望)
D.落魄(窮困失意) 仗義(主持正義或講義氣)
搏個封妻蔭子(取得) 平板(平淡死板)
3.下列四句中標點符號有錯的一句是( )
A.《水滸》並沒敘述這三人的出身(只在楊志口中自己表白是將門之後),但是在描寫這三個人的性格時,處處都扣緊了他們的階級成分。
B.甚至故事中的小插曲(如林沖路遇柴進及與洪教頭比武)也不是平鋪直敘的。
C.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封妻蔭子」,只要有官做,梁中書也是他的好上司。
D.楊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書,一萬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賣刀、得官、失陷生辰綱。
4.在□處填寫的關聯詞語最為合適的一項是( )
林沖比武這小段的插寫,首尾不過千餘字,□,寫得多麼錯綜而富於變化。說要比武了,□又不比,先吃酒,當真開始比武了,□半真(洪教頭方面)半假(林沖方面),□柴進使銀子叫解差開枷,□用大錠銀作注,最後是真比,只百餘字就結束了。
A.可是 卻 卻又 於是 又
B.可是 卻 卻 因此 還
C.但是 卻 可 於是 又
D.但是 可 卻又 於是 還
5.以下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篇文學評論的開頭,先介紹一則關於《水滸》創作的民間傳說,是為了強調《水滸》人物描寫的藝術成就是早有定論的,從而引出論題,為表明自己的觀點打下伏筆。
B.「這一杜撰的施耐庵的創作方法,有它的顯然附會的地方,如說圖像是宋江等三十六人,就是從《宣和遺事》的記述聯想起來的,但是它所強調的朝夕揣摩,卻有部分的真理,雖然它這說法基本上是不科學的。」這個復句中的三個「它」指代的都是「杜撰的施耐庵的創作方法」;「但是」以後的這個分句是一個倒置的轉折復句,倒置的作用在於突出「它所強調的朝夕揣摩,卻有部分的真理」。
C.「因此,我們可以說,善於從階級意識去描寫人物的立身行事,是《水滸》的人物描寫的最大一個特點。」這段文字獨立成段,是對上段內容的概括總結。「因此」是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詞語,「我們可以說」是插說成分,全句為一個因果復句。
D.「在這上頭,我的偏見,以為《水滸》比《紅樓夢》強些;雖然在全書整個結構上看來,《紅樓夢》比《水滸》更近於有機的結構,但以某一人物的故事作為獨立短篇而言,如上所述,《水滸》結構也是有機的。」「雖然」以後的分句是一個轉折復句,語意重點在說明《水滸》結構的有機性。作者自稱「偏見」,既表明自我見解的獨特,又體現了名家的謙虛謹慎和嚴謹的治學態度。
二、閱讀。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題。
……而對這樣的壓迫陷害, ① 只是逆來順受,所以在野豬林內, ② 要殺那兩個該死的解差,反被 ③ 勸止;到了滄州以後, ④ 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 ⑤ 又派人來害他性命,這他才殺人報仇,走上了落草的路。 ⑥ 呢,因為失陷花石綱而丟官,復職不成,落魄賣刀,無意中殺了個潑皮,因此充軍,不料因禍得福,又在 ⑦ 門下做了軍官,終於又因失陷了生辰綱,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只有 ⑧ ,他的遭遇卻是「主動」的。最初為了仗義救人,軍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後來又為了仗義救人,連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
6.填在橫線上的相應的人物是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④______
⑤______⑥______⑦______⑧_____
7.「因為」帶出的是表示原因的分句,和它相應的結果應該是( )
A.丟官 B.丟官,復職不成
C.丟官,復職不成,落魄賣刀 D.充軍
8.「因此」帶出的是表示結果的分句,和它相應的原因應該是( )
A.失陷花石綱
B.復職不成,落魄賣刀
C.無意中殺了個潑皮
D.失陷花石綱而丟官,復職不成,落魄賣刀,無意中殺了個潑皮
9.與上文銜接得最好的一項是( )
A.這三個人在落草以前,都是軍官,都有一身好武藝,這是他們的相同之處。
B.他們三個本來都是做夢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要落草的,然而終於都落草了。
C.《水滸》就這樣寫出了三個人的不同遭遇和落草的不同原因。
D.《水滸》從這三個人的不同遭遇中刻畫了三個人的性格。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2題。
其次,《水滸》人物描寫的又一特點便是關於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動去說明,作者絕不下一□□。仍以林沖等三人為例,這三個人物出場的當兒,都是在別人事件的中間□□出現的;魯達的出場在史進尋找王教頭的事件中,林沖的出場在魯達演習武藝的時候,而楊志的出場則在林沖覓取投名狀的當兒。這三個人物出場之時,除了□□的容貌描寫而外,別無一言介紹他們的身世,自然更無一言敘述他們的品性了;所有他們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們後來的□□中逐漸點明,直到他們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時候,我們才全部認清了他們的身世和性格,這就好比一個人遠遠而來,最初我們只看到他穿的是長衣或短褂,然後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後又看清了他是方臉或圓臉,最後,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這時候,我們算把他全部看清了。《水滸》寫人物,用的就是這樣的________的方法,故能引人入勝,非常生動。
10.填入文中空白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A.按語 驟然 簡短 行動 B.按語 忽然 簡便 行事
C.定語 驟然 簡捷 行為 D.評語 突然 簡短 行動
11.文中最後一句的橫線上應填入概括《水滸》描寫人物方法的結論性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
A.肖像描寫 B.行動描寫 C.先概貌後局部 D.由遠而近
12.這段文字的論證方法是_______。
三、寫作。
13.讀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門》,就它的思想內容或藝術特色寫一段300字左右的評論。
七子之歌·澳門
聞一多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14.參照《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的寫法,以《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人物和結構》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學評論。
要求:人物,應以林沖為主;結構,可圍繞林沖性格發展來評論。
參考答案
1.B 2.C 3.C 4.A 5.C
6.①林沖 ②魯達 ③林沖 ④林沖 ⑤高衙內 ⑥楊志 ⑦梁中書 ⑧魯達
7.A 8.C 9.D 10.A 11.D
12.例證,比喻論證 13.(略)14.(略)
『柒』 茅盾短篇代表作
茅盾短篇代表作:
1、《林家鋪子》
簡介:
《林家鋪子》是茅盾1932年7月創作的短篇小說,原名《倒閉》。載《申報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後收入短篇小說集《春蠶》。
講述的是當時江南杭嘉湖地區一個小店鋪的主人林老闆,在時局動盪、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雖再三苦苦掙扎,但在黑暗勢力的盤剝下終於破產的故事。
2、《野薔薇》
簡介:
《野薔薇》,是茅盾先生最早的短篇小說集。1929年7月由上海大江書鋪初版印行,內收茅盾寫於1928年至1929年的五篇小說,分別為《創造》、《自殺》、《一個女性》、《詩與散文》、《曇》,書前有《寫在前面》序文。
3、《農村三部曲》
簡介:
《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作者茅盾。從《春蠶》寫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到《秋收》寫農民在飢餓中的搶糧風茅盾潮,到《殘冬》寫農民在一年生計完全絕望以後,終於自發起來進行武裝斗爭的故事。
4、《大鼻子的故事》
簡介:
《大鼻子的故事》作者是茅盾。本書主要講述了從孩子的角度描繪了民國時期貧苦人家孩子生活的困苦及生存的艱辛等有關內容。
5、《水藻行》
簡介:
《水藻行》全文共六節,是茅盾(原名:沈德鴻)創作於上世紀30年代唯一一部在國外發表的短篇小說。
『捌』 茅盾在1932 ~1937年間發表了哪些作品
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省桐鄉縣烏鎮人,出生於一個世代書香門第。
茅盾在1920年初就發表了《現在文學家的責任是什麼》和《新舊文學平議之評議》等論文。較早地大力提提倡「文學為人生」的藝術主張。同時,他是1921年成立「文學研究會」的中堅力量,並於同年接手了《小說月報》的主編工作。
茅盾從一開始就主張文學要「表現人生指導人生」,文學應該反映時代和社會,必須從高興時的游戲或失意時的消遣中解脫出來。在理論的不斷深化完善中,他最終得出了文學應反映民眾的痛苦和期望,揭露社會黑暗,同情「被損害與被侮辱者」(即「第四階級」)的結論。
從1927年秋到1928年春,茅盾很快地用近距離的素材完成了連續性的三部曲《蝕》。它是一部反映動盪年代裡革命知識分子真實心態的深刻之作,其中對革命知識分子心靈世界的描寫是當時許多作品所不能企及的。它標志著作者在這一時期是在內在精神的沖突下試圖冷靜地來回顧「五四」以後所走過的道路。小訓真實地描寫了在嚴酷現實斗爭壓抑下小資產階級的靈魂矛盾與悲劇,帶有悲觀主義色彩。
長篇小說《虹》是茅盾1929年4月至6月在日本所撰。作品把知識青年尋求新的生活道路放在較為廣闊的歷史背景下進行遞進描寫,深刻地描摹了一代知識分子從「五四」到「五卅」時期如何沖破囚籠,走上與人民大眾攜手戰斗的艱難心靈歷程。但是,《虹》在局部描寫上還帶有在「革命文學」論爭中檢討自己過去的「概念」,以此去籠罩人物和情節(尤其是作品的後半部分),或多或少地給作品帶來了某種程度上的概念化傾向。
1932年前後到1937年抗戰爆發,是茅盾創作的鼎盛時期,長篇小說《子夜》的問世,奠定了茅盾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1939年至1944年,茅盾創作了長篇小說《腐蝕》,作品以1940~1941年的重
『玖』 年關 茅盾 原文
又過了兩天,「大放盤」的林先生的鋪子,生意果然很好,每天可以做三十多元的生意了。林大娘的打呃,大大減少,平均是五分鍾來一次;林小姐在鋪面和「內宅」之間跳進跳出,臉上紅噴噴地時常在笑,有時竟在鋪面幫忙招呼生意,直到林大娘再三喚她,方才跑進去,一邊擦著額上的汗珠,一邊興沖沖地急口說:
「媽呀,又叫我進來幹麼!我不覺得辛苦呀!媽!爸爸累得滿身是汗,嗓子也喊啞了!——剛才一個客人買了五塊錢東西呢!媽!不要怕我辛苦,不要怕!爸爸叫我歇一會兒就出去呢!」
林大娘只是點頭,打一個呃,就念一聲「大慈大悲菩薩」。客廳里本就供奉著一尊瓷觀音,點著一炷香,林大娘就搖搖擺擺走過去磕頭,謝菩薩的保佑,還要禱告菩薩一發慈悲,保佑林先生的生意永遠那麼好,保佑林小姐易長易大,明年就得個好女婿。
但是在鋪面張羅的林先生雖然打起精神做生意,臉上笑容不斷,心裡卻像有幾根線牽著。每逢賣得了一塊錢,看見顧客欣然挾著紙包而去,林先生就忍不住心裡一頓,在他心裡的算盤上就加添了五分洋錢的血本的虧折。他幾次想把這個「大放盤」時每塊錢的實足虧折算成三分,可是無論如何,算來算去總得五分。生意雖然好,他卻越賣越心疼了。在櫃台上招呼主顧的時候,他這種矛盾的心理有時竟至幾乎使他發暈。偶爾他偷眼望望斜對門的裕昌祥,就覺得那邊閑立在櫃台邊的店員和掌櫃,嘴角上都帶著譏諷的訕笑,似乎都在說:「看這姓林的傻子呀,當真虧本放盤哪!看著罷,他的生意越好,就越虧本,倒閉得越快!」那時候,林先生便咬一下嘴唇,決定明天無論如何要把貨碼提高,要把次等貨標上頭等貨的價格。
給林先生斡旋那「封存東洋貨」問題的商會長當走過林家鋪子的時候,也微微笑著,站住了對林先生賀喜,並且拍著林先生的肩膀,輕聲說:
「如何?四百塊錢是花得不冤枉罷!——可是,卜局長那邊,你也得稍稍點綴,防他看得眼紅,也要來敲詐。生意好,妒忌的人就多;就是卜局長不生心,他們也要去挑撥呀!」
林先生謝商會長的關切,心裡老大吃驚,幾乎連做生意都沒有精神。
然而最使他心神不寧的,是店裡的壽生出去收賬到現在還沒有回來,林先生是等著壽生收的錢來開銷「客賬」。上海東升字型大小的收賬客人前天早已到鎮,直催逼得林先生再沒有話語支吾了。如果壽生再不來,林先生只有向恆源錢庄借款的一法,這一來,林先生又將多負擔五六十元的利息,這在見天虧本的林先生委實比割肉還心疼。
到四點鍾光景,林先生忽然聽得街上走過的人們亂哄哄地在議論著什麼,人們的臉色都很惶急,似乎發生了什麼大事情了。一心惦念著出去收賬的壽生是否平安的林先生就以為一定是快班船遭了強盜搶,他的心卜卜地亂跳。他喚住了一個路人焦急地問道:
「什麼事?是不是栗市快班遭了強盜搶?」
「哦!又是強盜搶么?路上真不太平!搶,還是小事,還要綁人去哪!」
那人,有名的閑漢陸和尚,含糊地回答,同時睒著半隻眼睛看林先生鋪子里花花綠綠的貨物。林先生不得要領,心裡更急,丟開陸和尚,就去問第二個走近來的人,橋頭的王三毛。
「聽說栗市班遭搶,當真么?」
「那一定是太保阿書手下人乾的,太保阿書是槍斃了,他的手下人多麼厲害!」
王三毛一邊回答,一邊只顧走。可是林先生卻急壞了,冷汗從額角上鑽出來。他早就估量到壽生一定是今天回來,而且是從栗市——收賬程序中預定的最後一處,坐快班船回來;此刻已是四點鍾,不見他來,王三毛又是那樣說,那還有什麼疑義么?林先生竟忘記了這所謂「栗市班遭強盜搶」乃是自己的發明了!他滿臉急汗,直往「內宅」跑;在那對蝴蝶門邊忘記跨門檻,幾乎絆了一交。
「爸爸!上海打仗了!東洋兵放炸彈燒閘北——」
林小姐大叫著跑到林先生跟前。
林先生怔了一下。什麼上海打仗,原就和他不相干,但中間既然牽連著「東洋兵」,又好像不能不追問一聲了。他看著女兒的很興奮的臉孔問道:
「東洋兵放炸彈么?你從哪裡聽來的?」
「街上走過的人全是那麼說。東洋兵放大炮,擲炸彈。閘北燒光了!」
「哦,那麼,有人說栗市快班強盜搶么?」
林小姐搖頭,就像撲火的燈蛾似的撲向外面去了。林先生遲疑了一會兒,站在那蝴蝶門邊抓頭皮。林大娘在裡面打呃,又是喃喃地禱告:「菩薩保佑,炸彈不要落到我們頭上來!」林先生轉身再到鋪子里,卻見女兒和兩個店員正在談得很熱鬧。對門生泰雜貨店裡的老闆金老虎也站在櫃台外邊指手劃腳地講談。上海打仗,東洋飛機擲炸彈燒了閘北,上海已經罷市,全都證實了。強盜搶快班船么?沒有聽人說起過呀!栗市快班么?早已到了,一路平安。金老虎看見那快班船上的伙計剛剛背著兩個蒲包走過的。林先生心裡松一口氣,知道壽生今天又沒回來,但也知道好好兒的沒有逢到強盜搶。
現在是滿街都在議論上海的戰事了。小伙計們夾在鬧里罵「東洋烏龜!」竟也有人當街大呼:「再買東洋貨就是忘八!」林小姐聽著,臉上就飛紅了一大片。林先生卻還不動神色。大家都賣東洋貨,並且大家花了幾百塊錢以後,都已經奉著特許:「只要把東洋商標撕去了就行。」他現在滿店的貨物都已經稱為「國貨」,買主們也都是「國貨,國貨」地說著,就拿走了。在此滿街人人為了上海的戰事而沒有心思想到生意的時候,林先生始終在籌慮他的正事。他還是不肯花重利去借庄款,他去和上海號家的收賬客人情商,請他再多等這么一天兩天。他的壽生極遲明天傍晚總該會到。
「林老闆,你也是明白人,怎麼說出這種話來呀!現在上海開了火,說不定明後天火車就不通,我是巴不得今晚上就動身呢!怎麼再等一兩天?請你今天把賬款繳清,明天一早我好走。我也是吃人家的飯,請你照顧照顧罷!」
上海客人毫無通融地拒絕了林先生的情商。林先生看來是無可商量了,只好忍痛去到恆源錢庄去商借。他還恐怕那「錢猢猻」知道他是急用,要趁火打劫,高抬利息。誰知錢庄經理的口氣卻完全不對了。那癆病鬼經理聽完了林先生的申請,並沒作答,只管捧著他那老古董的水煙筒卜落落卜落落的呼,直到燒完一根紙吹,這才慢吞吞地說:
「不行了!東洋兵開仗,上海罷市,銀行錢庄都封關,知道他們幾時弄得好!上海這路一斷,敝庄就成了沒腳蟹,匯劃不通,比尊處再好的戶頭也只好不做了。對不起,實在愛莫能助!」
林先生呆了一呆,還總以為這癆病鬼經理故意刁難,無非是為提高利息作地步,正想結結實實說幾句懇求的話,卻不料那經理又逼進一步道:
「剛才敝東吩咐過,他得的信,這次的亂子恐怕要鬧大,叫我們收緊盤子!尊處原欠五百,二十二那天,又是一百,總共是六百,年關前總得掃數歸清;我們也算是老主顧,今天先透一個信,免得臨時多費口舌,大家面子上難為情。」
「哦——可是小店裡也實在為難。要看賬頭收得怎樣。」
林先生呆了半晌,這才吶出這兩句話。
「嘿!何必客氣!寶號里這幾天來的生意比眾不同,區區六百塊錢,還為難么?今天是同老兄說明白了,總望掃數歸清,我在敝東跟前好交代。」
癆病鬼經理冷冷地說,站起來了。林先生冷了半截身子,瞧情形是萬難挽回,只好硬著頭皮走出了那家錢庄。他此時這才明白原來遠在上海的打仗也要影響到他的小鋪子了。今年的年關當真是難過:上海的收賬客人立逼著要錢,恆源里不許宕過年,壽生還沒回來,知道他怎樣了,鎮上的賬頭,去年只收起八成,今年瞧來連八成都捏不穩——橫在他前面的路,只是一條:「暫停營業,清理賬目」!而這條路也就等於破產,他這鋪子里早已沒有自己的資本,一旦清理,剩給他的,光景只有一家三口三個光身子!
林先生愈想愈仄,走過那座望仙橋時,他看著橋下的渾水,幾乎想縱身一跳完事。可是有一個人在背後喚他道:
「林先生,上海打仗了,是真的罷?聽說東柵外剛剛調來了一支兵,到商會里要借餉,開口就是二萬,商會里正在開會呢!」
林先生急回過臉去看,原來正是那位存有兩百塊錢在他鋪子里的陳老七,也是林先生的一位債主。
「哦——」
林先生打一個冷噤,只回答了這一聲,就趕快下橋,一口氣跑回家去。
『拾』 茅盾 白楊禮贊 原文
原文:《白楊禮贊》茅盾/文
白楊樹實在不是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當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賓士,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毯子;黃的,那是土,未開墾的處女土,幾百萬年前由偉大的自然力所堆積成功的黃土高原的外殼;綠的呢,是人類勞力戰勝自然的成果,是麥田,和風吹送,翻起了一輪一輪的綠波——這時你會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兩個字「麥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確是經過錘煉的語言的精華。黃與綠主宰著,無邊無垠,坦盪如砥,這時如果不是宛若並肩的遠山的連峰提醒了你(這些山峰憑你的肉眼來判斷,就知道是在你腳底下的),你會忘記了汽車是在高原上行駛,這時你湧起來的感想也許是「雄壯」,也許是「偉大」,諸如此類的形容詞,然而同時你的眼睛也許覺得有點倦怠,你對當前的「雄壯」或「偉大」閉了眼,,而另一種味兒在你心頭潛滋暗長了—— 「單調」!可不是,單調,有一點兒罷?
然而剎那間,要是你猛抬眼看見了前面遠遠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聳立,象哨兵似的樹木的話,那你的懨懨欲睡的情緒又將如何?我那時是驚奇地叫了一聲的!
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不是平凡的一種樹!
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無橫斜逸出;它的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這是雖在北方的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來粗細罷,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二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
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虯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麗,——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橫斜逸出」之類而言,那麼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卻是偉岸,正直,朴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么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覺得樹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徵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後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象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徵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盪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白楊不是平凡的樹。它在西北極普遍,不被人重視,就跟北方農民相似;它有極強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也跟北方的農民相似。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徵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徵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朴質,堅強,以及力求上進的精神。
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贊美那貴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頎的),去鄙視這極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罷,但是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