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創造性地使用英語教材
課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發展,要關注學生、關注過程、關注發展。而要體現這個基本理念,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載體,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空間,在「調」「改」「增」「刪」「組」5個字上下工夫。1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和教學的實際情況,教師可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調整,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1.1單元之間的調整對各單元的順序進行調整。例如,單元與單元之間有相關內容(譬如打電話、問路和看病等),將相關內容進行整合,有助於學生更有效地構建知識體系。再如,教材中某個單元的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某件事情相關,可以改變教學這個單元的時間。例如,筆者把仁愛版八年級上冊Unit1Topic1「The sport meeting」放到學校剛開完運動會後,結合教材內容,談談本校本班情況,用一般過去時總結各運動項目的成績、接力賽的緊張氣氛等。
2. 勞技課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勞技」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綜合性很強的課程,也是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實現這一核心目標最重要的是要正確樹立教材觀,要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勞技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是以圖代文,以圖為主,圖文並茂。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如三年級的教材中就有一課「插接式飛機」,課文整個沒幾句話,兩三頁全部是「插接」飛機的簡單圖畫,學生一看就會製作了,甚至有一部分同學乾脆不帶製作材料,到小商店買一架吹塑紙插接式飛機帶到教室里,上課不動手製作,而且一個勁地拋擲從商店買來的飛機。面對這種情況,我在另一個平行班的教學中就改變了方法:事先允許學生在商店買玩具飛機帶進教室,然後課堂上鼓勵學生自己動手製作,製作完了就「玩」飛機,比較一下商店買的和自己做的哪個飛得遠,飛得高,試飛時想一想怎樣才能使自己製作的飛機飛行速度賽過商店買的玩具飛機,仔細觀察與比較:你的飛機還有什麼地方需要改進。
3. 初中語文教師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其實不用太緊張的,緊張了反而影響發揮。你可以先上網上找一些相關的說課稿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課是語文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第三單元第九
4. 如何創造性的使用小學數學教材
教材只是知識的載體,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數學教材,但也不能只拘泥於教材,因為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以《課程標准》為指導,在充分尊重教材基礎上,大膽靈活地處理教材,努力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內容成為更利於學生自主探索,從而達到優化教學內容和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改革才能落實到實處。下面就創造性地使用小學數學教材談談自己的一些觀點和點滴做法。
一、突破教材,讓教學內容生活化
小學生的學習不少還是感性認知的比較多,他們對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十分感興趣,而數學恰恰與現實聯系緊密,因為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比比皆是。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一點就是把數學與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這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才會激發起學習的慾望,才會積極地去動腦、動手、合作、交流。因此突破教材,對教材安排的內容進行必要的生活化拓展和生成無疑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比如,學了整數和整數四則運算以後,我曾經讓學生收集家庭生活中的有關數據,來切實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自然聯系。具體點說,就是讓學生記錄自己家庭每一天吃的、用的等開支情況,然後把統計結果跟老師與同學交流。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能充分體會到所學的數學知識對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所起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信心,並且從小養成勤儉節約、合理安排開支的習慣。在教學中,我還常根據教材內容靈活設置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多樣化的練習,以引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在知識的運用中,在知識和能力的互動中,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比如,我教會學生用日記的形式記錄家庭的開銷,我在帶領學生春遊的途中出一些拓展教材的算術題,我可以用多媒體設置一種情境,然後用對話的形式展現生活中的數學內容。總之,這些只要稍微留意就可以讓學生強化課本知識的做法我是經常努力去做好的。
當然,不能單純地為了教學內容生活化去生活化,我們更要注重的是舊知與將要學的新知的緊密相連,前後銜接,只有將生活內容與教材有內在聯系的結合才是對教材創造性地運用。
二、合作探究,讓教學內容動態化
教材是《課程標准》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師教學的依據。但是,教材的知識是靜止的,它只是為知識的傳遞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而學生對教材上的內容往往只能看到它思維的結果,而不是知識形成的過程和思維活動的過程。在這一點上,教師可以通過教學來展示這一過程。因此,教師在備課中,就應該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加工,讓教學內容變成學生容易接受的知識信息。由於數學教學的行為主體是學生,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要將靜態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動態的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上為解決某些問題而思考、猜測和嘗試,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真正地動起來,思維活起來。從而使學生在探索數學王國的奧秘中,分享付出智力代價後數學發現的歡樂,去欣賞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美。比如,在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採用了游戲的形式,使得學習長方體這一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師生一起給長方體「裁衣服」、「穿衣服」。「裁衣」的過程就是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由此,學生理解了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組成。其中每兩個對應的長方形面積相等。「裁衣」完成後,把這些「衣服」拿下來,量一量,算一算,就得出了長方體的表面積。這種動態化的「裁」「穿」「脫」的教學形式,不僅使學生興致盎然,而且印象深、記得牢。
三、靈活運用,讓教學內容彈性化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的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科書是統一的,但是教師對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是不一致的,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是有差異的。所以,靈活運用,讓教學內容彈性化就顯得相當重要。當教材素材、內容相對於所教班級學生來講不夠充分、不利於學生學習時,教師就應該考慮適當補充一些新內容;當教材內容與當地學生生活有一定距離時,教師可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在備課時設計一些比較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激發學習的慾望;當教材內容的安排與本班實際的教學進度有前後的時間差時,教師可以根據學校的安排和教學實際作適當地調整和變動。這些做法,都體現了在不減少教材內容前提下的彈性化教學。
總之,教材是課程理念的文本體現,是一個載體。要適應新課程新教材的改革,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材觀和教學模式,樹立現代的教材觀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從傳統的教材觀過渡到課改後的全新教材觀。因此教師只有認真研讀新教材,感悟新教材,領悟新教材,才能把握新教材,才能用好、用實、用新、用活教材。只有這樣,才能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有利於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凸顯數學教學的本質。
5. 如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挖掘教材的生活資源,使教學更具有現實性
新《數學課程標准》指出:「素材選用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作為認知背景,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新教材的編寫力求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聯,但在學生的眼裡,書本中有些素材還是與他們的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須有意識地挖掘日常生活中學生需喜聞樂見、特別好奇、特別關注、特別感興趣的課程資源,把數學問題生活化,滿足學生喜好,以充實教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秒的認識》(三年級上冊)一課時,我巧設場景,以「神州七號發射升空」引入,誘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接著又通過播放視頻——「新聞聯播前的最後5秒報時」「交叉路口信號燈」等學生熟悉的素材,拉近抽象的數學知識「秒」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蘊含著數學、數學源於生活,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熱情。
二、拓展教材的空間,讓學習更具有探究性
新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是通過游戲、對話、表格和圖片等方式呈現教學內容,並沒有直接給出結論,只有學生自主活動的建議和過程中的問題提示,力求為教與學留下盡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間。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有必要設計一些數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這對他們理解數學知識與方法、發展思維能力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梯形的面積》一課,教材通過對話呈現了三種把梯形轉化成已學過圖形的操作方法「兩個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我剪出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我把一個梯形剪成了兩個三角形」。而對「具體怎樣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及其他轉化方法」,教材並沒有提示,這樣,就給我們的課堂教學留下了很大的思考和探究空間。教學中,我讓學生小組合作,先把兩個一模一樣的梯形轉化為學過的圖形,觀察並找出轉化後圖形各部分間的關系,通過討論交流,自主探究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接著我再次設疑:「如果只有一個梯形,你們有什麼方法推導它的公式呢?」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操作,由於學生剛剛用「剪拼法」研究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通過知識的遷移,有些學生很快找出了不同的轉化方法。有的學生用一個等腰梯形沿對角線剪開翻轉拼成一個大三角形;有的用一個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對腰的中點剪下翻轉180度拼成一個三角形;有的用一個等腰梯形沿中位線剪開翻轉180度拼成一個長方形,都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通過以上操作,學生不但親自經歷了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而且其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煉和提高,能圓滿地完成本節課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調整教材的編排,使教學更有效
教材的內容結構雖是根據學科特點進行科學系統編排的,但不一定完全符合所教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有時不必嚴格按照教材所編排的次序逐章逐節地進行教學,而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適當優化組合。如:人教版第七冊「小數的初步認識」,這單元編排共配置了8個例題,例1、例2、例3是「一位小數的認識與大小比較」,例4、例5是「兩位小數的認識」,例6是「認識小數的數位表」,例7、例8是「兩位小數的大小比較」。若教師嚴格按教材編排次序進行教學,教師教起來費力,學生學起來費勁。尤其是學生「對小數的讀寫法」這知識點掌握得很不順,究其原因,是教材中把「認識小數數位表」編排在例6,造成了學生的學習困難,以致於教師前5個例子的教學都事倍功半了。在教學小數這單元時,我改變教材的編排順序,用實際例子引出小數後,再出示例6,學習小數數位表,讓學生辨清小數由整數部分、小數點、小數部分組成,通過「小數數位表」再來學習例1、例2、例3、例4、例5,認識一位、兩位小數。這樣把例6放在例1的位置上來教,把小數數位表作為一根線,將8個例題連接起來,教師教得如意,學生學得也輕松。
總之,作為數學課程「實施者、決策者和創造者」的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依據新《數學課程標准》理念,有意識、有目的地對數學教材進行創造性的「深度加工」。通過悉心揣摩、精心設計、有效重組和完善整合,使教材更符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從而構築有效的數學課堂。
6.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總結課後習題的知識點,看看包含哪些,自己舉幾個例子,進行重難點講解
7. 新課改教學中如何創造性使用教材
在新課改形勢下,教師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呢?
1、創設情景教學。教學新理念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應該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以學生為中心,既要考慮到教學內容能夠被學生所接受,還要考慮到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觸及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積極思考,所以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生動有效的活動情景,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置學生於具體的情景中,激發學生求知慾望,才能使學生更輕松地學懂知識。否則,過分生疏而復雜的內容會使學生望而生畏,過分簡單機械或無意義的操作又無法激起思維的浪花。
2、依據實際情況教學。
新課改指出教師在用教材作為培養學生的工具時,要結合實際情況而有所創新。而實際情況一般涉及到學生情況、教學環境、教學資源等等。下面我從三方面來談談教師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1)依據學生實際情況施教。
我們面對的學生,因地區、民族的不同等都不同,他們各有各的特點。盡管新一輪課改要求教材具有多樣性,盡可能地適應大部分地區的學生,但我國幅員遼闊,不可能也不能編排出適應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學生的教材。即使選到了最適用的教材,教學質量還要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創造、實施的質量和效果。因此,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須依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心理特徵、學習規律。如有一位教師在教一年級語文第一冊拼音時,發現拼音教學過於集中,一年級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於是她就把後面的主要以識字為主的內容提上來,拼音與識字互為交替,依據本班學生的特點,分散處理,學生學起來就感到輕松好懂。
(2)依據本地區教學環境施教。
目前,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已逐漸被變世界為學生的教科書所取代,依據教學環境確定教材的取捨是非常重要的,而環境涉及到學生所在社區、學校、教室、家庭等多種因素。其中每個因素又牽涉到經濟、文化、管理等多方面的問題是很復雜的,所以優化育人環境有
利於提高教材對學生的適應性。在新一輪課改理論指導下,如果教師能結合環境借教材施教可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