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拱橋誰發明

拱橋誰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22 18:13:19

❶ 石拱橋是誰發明

這個好像沒人有結論,因為石拱建築拱形構件的歷史很古老,特別是國外那些建築喜歡用石頭的,如古希臘古羅馬等,你可以搜搜,阿瑞凱比克橋,加爾橋,羅馬斷橋,看看,這玩意估計很難知道是誰發明的了.
中國石拱橋目前確切已知最早的是趙州橋,李春設計的,但是不是他發明的就沒人能知道了,我覺得搞不好之前拱橋就是一種基本的造橋技術.
茅以升《橋梁史活》中說中國最早的石拱橋是洛陽的旅人橋,你可以搜下網路,水經注說:"橋去洛陽宮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圓以通水,可以受大舫過也。"可見應該是石拱橋.專門記其特點,看樣在當時應該算是很別致的了.
建議你搜下一篇論文<<拱橋的起源與石拱橋的發展>>論文看看,裡面的資料比較好.

❷ 什麼時候開始發明橋的(古代)

人類在原始時代,跨越水道和峽谷,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樑或回石拱,溪澗答突出的石塊,谷岸生長的藤蘿等。人類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於何時,已難以考證。 據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已建有梁橋和浮橋,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橋。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00年建造了多跨的木橋,橋長達183米。古羅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橋,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峽的浮船橋。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公元前 4世紀時建起挑出石拱橋(拱腹為台階式)

❸ 拱橋是由是發明的

中國現存最早,並且保存良好的是隋代趙州安濟橋,又稱趙州橋。橋為敞間圓弧石拱,拱券並列28道,凈跨37.02米,矢高7.23米,上狹下寬總寬9米。主拱券等厚1.03米,主拱券上有護拱石。在主拱券上兩側,各開兩個凈跨分別為3.8米和2.85米的小拱,以宣洩拱水,減輕自重。橋面呈弧形,欄檻望柱,雕刻著龍獸,神采飛揚。橋史建於隋.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完工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距今已有1387年。安濟橋製作精良,結構獨創,造型勻稱美麗,雕刻細致生動,列代都予重視和保護,1991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石拱因南北河道性質及陸上運輸工具不同,所以改造不同。北方大多為平橋(或平坡橋),實腹厚墩厚拱。南方水網地區則為駝峰式薄墩薄拱。

❹ 誰發明的橋梁

在人為橋梁之前,自然界由於地殼運動或其他自然現象的影響 ,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橋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橫跨瀑布上的石樑橋,江西貴溪因自然侵蝕而成的石拱橋(仙人橋)以及小河邊因自然倒下的樹干而形成的 「獨木橋」,或兩岸藤蘿糾結在一起而構成的天生「懸索橋」等等。人類從這些天然橋中得到啟示,便在生存過程中,不斷仿效自然。開始時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圍的壕溝上搭起一些獨木橋(橋之所以始稱「梁」,也許便是因這種橫梁而過的原故),或在窄而淺的溪流中,用石塊墊起一個接一個略出水面的石蹬,構成一種簡陋的「跳墩子」石樑橋(後園林中多仿此原始橋式,稱「汀步橋」、「踏步橋」)。這些「獨木橋」「跳墩子橋」便是人類建築的最原始的橋梁,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由低級演進為高級,才逐漸產生各種各樣的跨空橋梁。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的,包括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❺ 拱形橋是誰發明的

拱形橋 【拱形橋的優點有:可實現的跨徑大,通航和瀉洪能力較強,堅固耐用,就地取材,節約材料,形式優美等。】
1從宏觀受力的角度分析,拱橋最大的特點是其構件主要是受壓,而直橋形式應該是這樣幾種結構:梁橋、懸鎖橋(吊橋)、斜拉橋,斜拉橋,梁橋的受力主要是跨中彎矩,懸鎖橋(吊橋)主要是受拉。
通過比較,可以得出拱形橋是最實用的橋。
梁橋是車子到哪哪裡就受壓,拱橋是周圍的都在受力,懸索橋除了自身以外還有繩索的力,所以,拱橋是受力最合理的橋梁,同時加工建築材料造價低,但只抗壓不抗拉,合理的拱橋拱圈結構只受壓力不受拉力,加工建築材料能夠發揮最大的力學性能,橋上荷載通過拱圈傳遞推力給拱座,拱座一般為大體積重力式結構承受拱圈傳遞的推力
【橋梁從建築材料角度來看,最主要是石材和木材,木材在強度和耐久性上遠不及石材,石材的受壓能力大大強於其受拉受彎能力。】
2橋梁從建築材料角度分析
拱橋:利用石材的受壓,可以通過一塊一塊的小石塊擠壓形成較大跨徑,受力合理,適用廣泛。 梁橋:受彎拉,簡單說只能用厚重的條石搭在橋墩上實現,所以跨徑小,浪費材料,也不便施工,而且橋下過水面積小不便通航和瀉洪。 懸鎖橋(吊橋)受拉,自重輕,跨徑大,穩定性差,一般由鐵鏈、藤鎖類等材料建造,受材料地域和耐久性以及地質條件限制應用不是很廣泛。
3從微觀受力角度分析:
拱形橋是半圓凸弧,頂端F合=G-F壓(即向心力),Vmax=根號GR ,到達頂端時,向心力全部由重力充當,根據圓周運動公式可得出以下結論:
車輛行人上橋到下橋過程中
1.線速度V=s/t=2πR/T
始終不變
2向心力F心=mV2/R=mω2R=m(2π/T)2R
始終不變
3對橋的壓力比平地時要小
F合=G-N
所以N=G-F合〈G (F合=mg-ma)
綜上所述,拱形橋在多方面比其他橋梁更普遍,更實用。

誰發明的沒查到

❻ 最早的橋是從什麼時候發明的

人類在原始時代,跨越水道和峽谷,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內梁或石拱,溪澗突出的容石塊,谷岸生長的藤蘿等。人類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於何時,已難以考證。 據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已建有梁橋和浮橋,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橋。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00年建造了多跨的木橋,橋長達183米。古羅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橋,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峽的浮船橋。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公元前 4世紀時建起挑出石拱橋(拱腹為台階式)。

❼ 世界上是誰最早發明橋的

中國古代文明比西方要好,中國古代大禹很能幹,治水的時候,遇山開山,遇水架橋,所以應該是中國大禹發明的橋。呵呵

❽ 拱橋最早出現於哪個時期

我國的拱橋始建於東漢中後期,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拱橋是由伸臂木石樑橋、撐架橋等逐步發展而成的,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外形都是曲的,所以古時也常稱為曲橋。在我國古代的一些文獻中,還用「囷」、「窌」、「竇」、「瓮」等字來表示拱。

閱讀全文

與拱橋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