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文檔: 小學五年級第一學期《發現與探索》教學設計
http://blog.163.com/xu_aiqi/blog/static/6908646520106811750180/
㈡ 怎樣運用發現教學設計教學
教學設計是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依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和環境條件,運用教與學的原理,為學生策劃學習資源和學習活動的過程。它是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而設計的解決教與學問題的一整套系統化程序
㈢ 進行教學設計,要突出表現的是什麼內容
教學設計是教育實踐工作者以各種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自己的教學理念、風格,運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的規劃、安排與決策。教學設計特點——學習與創造。
教學設計的特點
1. 問題情境體現文化底蘊通過聯系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實例,體現各學科在實踐中的巨大作用;通過深層次的歷史文化背景的展示,體現各學科學習對自然、歷史文化及人類自身的關注和熱愛;通過各學科故事或各學科史的講述,培養學生對各學科學習的興趣;通過對科學研究,特別是各學科研究工作中的偉大人物介紹,幫助學生形成堅強的個性。;
2. 教學設計體現現代教育教學觀念
教學觀念是帶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為其他教育規律的基礎規律和基本觀點.在反映各學科教學觀念的案例中,執教者抓住其中能說明問題的「亮點」展開,並加以分析,進行教學設計.
3. 學習過程的設計體現自主精神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機會和自主發展的空間,使學生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自主精神的充分發揮,改變傳統教學過程的「講———學———練」模式,強化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的「學———講———練」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事實上,學生的自主精神是通過課堂上的交流活動來體現的,可採用實驗、嘗試、猜測、討論等方式進行.
4. 知識建構體現漸進過程
建構主義的知識觀認為:知識只不過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假設或假說,它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它必將隨著人們的認識程度的深入,不斷地變革、升華和改寫,出現新的解釋和假設.知識並不能絕對准確無誤地概括世界的法則,提供對任何活動或問題解決都適用的方法.
5. 課件製作體現動態交互
在新理念下,計算機課件製作除了要求使用新的技術,體現真實、美觀、動感外,特別強調它的交互性,所用數據可以修改,使課堂成為實驗室;學生可上機設計並操作,還留有課後進一步實驗、探索、研究的餘地.
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集中體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1. 教學內容的設計要注意體現各學科的文化價值和人文精神,關注具體各學科內容的特點
一方面,在職業高中各學科教學內容的設計和編寫中,應將各學科的文化價值滲透在各部分內容之中,並採取多種形式,如與具體各學科內容相結合或單獨設置欄目作專題介紹;列出課外閱讀的參考書目及相關資料來源,以便學生自己查閱、收集整理.
另一方面,要注意新理念、新內容在職業高中各學科教學素材編寫上的特殊處理.例如,演算法是職業高中各學科課程中的新內容之一.在設計教學素材時,要注意突出演算法的思想,提供實例,使學生經歷模仿、探索、程序框圖設計、操作等過程,從而體會演算法思想的本質,而不應將演算法內容單純處理成程序語言的學習和程序設計.同時,教學素材的設計還要注意在能夠與演算法結合的課程內容中,融入用演算法解決問題的練習,不斷加深學生對演算法的認識.
此外,應把「各學科探究」、「各學科建模」和「各學科文化」等新的學習活動恰當地穿插安排在有關的教學內容中,並注意提供相關的推薦課題、背景材料和示範案例,幫助學生設計自己的學習活動,完成課題作業或專題總結報告.
2. 教學內容的選取要幫助學生打好基礎,發展能力
在教學設計時,既要關注學生在各學科情感態度和科學價值觀方面的發展,也要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各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能力.
(1)強調對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2)重視基本技能的訓練.熟練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對學好各學科非常重要.
(3)與時俱進地審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和各學科研究的不斷深化,職業高中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在發生變化,教學要與時俱進地審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3. 教學素材的選取應注意體現各學科的本質,關注與實際的聯系,關注學生的現實,注意適度的彈性。
教學設計中的素材選取,首先要有助於反映相應各學科內容的本質,有助於學生對各學科的認識和理解,激發他們學習各學科的興趣,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素材應具有基礎性、時代性、典型性、多樣性和可接受性.此外,在教學素材的編寫時,內容的設計要具有一定的彈性.
4. 進行教學內容組織的設計,要關注相關各學科內容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全面地理解和認識各學科
各學科各部分內容之間的知識是相互聯系的,學生的各學科學習是循序漸進、逐步發展的.教學素材編寫時,應充分注意這些問題,不要因為職業高中各學科課程內容劃分成了若干模塊,而忽視相關內容的聯系.
新的職業高中各學科教學內容是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分不同的系列和層次展開的.對此,必須引起教學設計的足夠關注.同時,處理這些內容時,還要注意明確相關內容在不同模塊中的要求及其前後聯系,注意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螺旋上升、逐步提高.
5. 教學內容的呈現應關注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索
在高中各學科教學設計中,呈現教學內容應注意反映各學科發展的規律,以及人們的認識規律,體現從具體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則.
在教學設計中,應注意創設恰當的情境,從具體實例出發,展現各學科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使學生能夠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經歷各學科的發現和創造過程,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
教學素材的呈現應為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較充分的空間,有利於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過程;還可以通過設置具有啟發性、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進行思考,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並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過程中獲得對各學科較為全面的體驗和理解.
6. 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的整合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對各學科課程內容、各學科教學、各學科學習等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如何使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的各學科學習提供更多的幫助,是教學設計值得關注的問題.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原則是有利於對各學科本質的理解.
㈣ 教學設計的特點與基本要求是什麼
教學設計是教育實踐工作者以各種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自己的教學理念、風格,運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的規劃、安排與決策。教學設計特點——學習與創造。教學設計的特點 1. 問題情境體現文化底蘊通過聯系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實例,體現各學科在實踐中的巨大作用;通過深層次的歷史文化背景的展示,體現各學科學習對自然、歷史文化及人類自身的關注和熱愛;通過各學科故事或各學科史的講述,培養學生對各學科學習的興趣;通過對科學研究,特別是各學科研究工作中的偉大人物介紹,幫助學生形成堅強的個性。; 2. 教學設計體現現代教育教學觀念 教學觀念是帶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為其他教育規律的基礎規律和基本觀點.在反映各學科教學觀念的案例中,執教者抓住其中能說明問題的「亮點」展開,並加以分析,進行教學設計. 3. 學習過程的設計體現自主精神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機會和自主發展的空間,使學生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自主精神的充分發揮,改變傳統教學過程的「講———學———練」模式,強化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的「學———講———練」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事實上,學生的自主精神是通過課堂上的交流活動來體現的,可採用實驗、嘗試、猜測、討論等方式進行. 4. 知識建構體現漸進過程 建構主義的知識觀認為:知識只不過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假設或假說,它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它必將隨著人們的認識程度的深入,不斷地變革、升華和改寫,出現新的解釋和假設.知識並不能絕對准確無誤地概括世界的法則,提供對任何活動或問題解決都適用的方法. 5. 課件製作體現動態交互 在新理念下,計算機課件製作除了要求使用新的技術,體現真實、美觀、動感外,特別強調它的交互性,所用數據可以修改,使課堂成為實驗室;學生可上機設計並操作,還留有課後進一步實驗、探索、研究的餘地.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集中體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1. 教學內容的設計要注意體現各學科的文化價值和人文精神,關注具體各學科內容的特點 一方面,在職業高中各學科教學內容的設計和編寫中,應將各學科的文化價值滲透在各部分內容之中,並採取多種形式,如與具體各學科內容相結合或單獨設置欄目作專題介紹;列出課外閱讀的參考書目及相關資料來源,以便學生自己查閱、收集整理. 另一方面,要注意新理念、新內容在職業高中各學科教學素材編寫上的特殊處理.例如,演算法是職業高中各學科課程中的新內容之一.在設計教學素材時,要注意突出演算法的思想,提供實例,使學生經歷模仿、探索、程序框圖設計、操作等過程,從而體會演算法思想的本質,而不應將演算法內容單純處理成程序語言的學習和程序設計.同時,教學素材的設計還要注意在能夠與演算法結合的課程內容中,融入用演算法解決問題的練習,不斷加深學生對演算法的認識. 此外,應把「各學科探究」、「各學科建模」和「各學科文化」等新的學習活動恰當地穿插安排在有關的教學內容中,並注意提供相關的推薦課題、背景材料和示範案例,幫助學生設計自己的學習活動,完成課題作業或專題總結報告. 2. 教學內容的選取要幫助學生打好基礎,發展能力 在教學設計時,既要關注學生在各學科情感態度和科學價值觀方面的發展,也要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各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能力.(1)強調對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2)重視基本技能的訓練.熟練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對學好各學科非常重要.(3)與時俱進地審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和各學科研究的不斷深化,職業高中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在發生變化,教學要與時俱進地審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3. 教學素材的選取應注意體現各學科的本質,關注與實際的聯系,關注學生的現實,注意適度的彈性。 教學設計中的素材選取,首先要有助於反映相應各學科內容的本質,有助於學生對各學科的認識和理解,激發他們學習各學科的興趣,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素材應具有基礎性、時代性、典型性、多樣性和可接受性.此外,在教學素材的編寫時,內容的設計要具有一定的彈性. 4. 進行教學內容組織的設計,要關注相關各學科內容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全面地理解和認識各學科 各學科各部分內容之間的知識是相互聯系的,學生的各學科學習是循序漸進、逐步發展的.教學素材編寫時,應充分注意這些問題,不要因為職業高中各學科課程內容劃分成了若干模塊,而忽視相關內容的聯系. 新的職業高中各學科教學內容是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分不同的系列和層次展開的.對此,必須引起教學設計的足夠關注.同時,處理這些內容時,還要注意明確相關內容在不同模塊中的要求及其前後聯系,注意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螺旋上升、逐步提高. 5. 教學內容的呈現應關注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索 在高中各學科教學設計中,呈現教學內容應注意反映各學科發展的規律,以及人們的認識規律,體現從具體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則. 在教學設計中,應注意創設恰當的情境,從具體實例出發,展現各學科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使學生能夠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經歷各學科的發現和創造過程,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 教學素材的呈現應為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較充分的空間,有利於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過程;還可以通過設置具有啟發性、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進行思考,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並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過程中獲得對各學科較為全面的體驗和理解. 6. 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的整合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對各學科課程內容、各學科教學、各學科學習等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如何使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的各學科學習提供更多的幫助,是教學設計值得關注的問題.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原則是有利於對各學科本質的理解. 二、教學設計的基本策略和原則是什麼?教學設計的基本策略是: 教學策略是教學活動過程結構和教學方法的靈魂 ,教學策略劃分為三種基本的策略:替代性教學策略與生成性教學策略,指導性教學策略。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是: ①工學結合、職業活動導向; ②突出能力目標; ③項目載體; ④能力實訓; ⑤學生主體; ⑥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教學。
㈤ 求六年級綜合實踐與創新的教學設計
早餐要吃好
一、活動目標
1.了解早餐的分類的有關知識,知道科學營養早餐有利於健康,養成良好的飲食規律。
2.培養學生調查、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會進行簡單的數據處理,並對結果做出一定的解釋。
3.學會配置一些科學、合理、有營養的早餐食譜,做一名「小小營養師」。
二、活動准備
1. 調查一下自己家或學校附近哪裡有賣早餐的
2. 跟家長買一次早餐
3. 教師收集一些早餐材料。
三、活動設計
(一)制定活動方案
1、提問引入研究課題《早餐要吃好》。
問題設計:
(1)同學們,你們早晨到第三課時,肚子有什麼感覺?
(2)引起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3)這些情況會有什麼害處?
對於吃早餐的學生教師可這樣提問:
(1)你早餐每天吃的是什麼?
(2)對於每天一樣的早餐,你有沒有感到厭倦,沒胃口?
(3)你吃的早餐是否符合科學營養價值?
通過提問,使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早餐問題上來,以引起學生的思考,產生學習興趣,從而為活動的內容開展創造條件。
2、分組討論各小組研究課題,制定調查方案。
各小組制定各自的研究課題及方案,例如:1.調查早餐價格定位問題。2.調查早餐營養問題。3.調查早餐用餐時間問題。4.調查附近「早餐」的銷售情況。5.上網收集早餐資料。
(二)調查整理
1、各小組根據各自的研究課題,在一星期內在社區、家庭、學校進行調查訪問。
2、分組整理調查結果。
學生根據自己一星期對早餐用餐情況的調查,進行整理、統計,製成統計表或統計圖。
例如:
1.調查早餐價格定位問題。
《早餐價格統計表》
班級 第 小組編制 統計時間:2010年 月 日
調查人數合計
1.00元以下
1.00—2.00元
2.00—3.00元
3.00元以上
百分比
%
%
%
%
2.調查早餐營養問題。
《早餐營養統計表》
班級 第 小組編制 統計時間:2010年 月 日
調查人數合計
A類
B類
C類
D類
百分比
%
%
%
%
註:A類表示穀物;B類表示動物性食品;C類表示奶類;D類表示蔬菜或水果。
3.調查早餐用餐時間問題。
《早餐用餐時間統計表》
班級 第 小組編制 統計時間:2010年 月 日
調查人數合計
起床後立即
起床後半小時
上學路上
校門口
百分比
%
%
%
%
4.調查附近「放心早餐」的銷售情況。
《「早餐」銷售統計表》
班級 第 小組編制 統計時間:2010年 月 日
調查人數合計
麵包
饅頭
糕點
其他
百分比
%
%
%
%
(有可能可製成統計圖)
(三)討論思考
1、分組討論統計結果。
學生對他們各自統計的結果(百分比)進行討論,思考為什麼會有的所佔比例大,有的所佔比例小。是否科學合理?
例如:早餐時間一般起床後半小時吃比較科學,起床後就吃不利於健康,在路上、校門口吃不衛生。
早餐營養方面D類蔬菜或水果吃的人較少,營養搭配上不合理科學,不利於學生的身體發展。
2、分組提出科學合理意見。
各小組根據討論結果,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可參閱有關的資料,寫成一份富有建設意見的報告。
(四)交流報告
1、匯報成果。
每組根據自己的一份富有建設意見的報告,在班上進行匯報。
2、學生答辯。
小組匯報,全班集體交流
(五)做一名「小小營養師」
根據前面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對早餐的重要性有一定認識,經常不吃早餐對生長發育、學習工作、營養攝入、身體耐力有一定影響。另外還知道理想早餐的條件依次為營養均衡、口味口感好、衛生和方便。因此,讓學生來做一名「小營養師」,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配置一套科學、合理、有營養的早餐菜譜,在班上進行交流。
例如:
主食:饅頭、油條、包子、油餅、燒餅、豆沙包、雞蛋掛面、雞蛋炒飯。
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咸雞蛋、火腿腸、炒花生米、煮黃豆、豆腐乾。
稀的食物:牛奶、米粥、雞蛋湯、麥片粥、面條。
小菜:泡菜、拌黃瓜、拌西紅柿、拌海帶絲等。
(六)實踐活動
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長期不食早餐對身體的危害較大,應該養成正常的飲食規律。今後不僅要吃早餐,而且還要吃好早餐。「早餐是金,午餐是銀,晚餐是銅」,說的就是早餐在一日三餐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要求學生在家做些實踐活動,為自己或爸媽做一次早餐,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
走 進 秋 天
——綜合實踐活動成果匯報教學設計
活動目標:
1、培養學生對秋天、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以及能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圖畫等進行表達的能力。
2、增長學生對秋天自然現象、生活常識的了解。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有組織的觀察、比較,在活動中增強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
3、通過經歷各種研究過程及成果展示會,體驗探索式學習方式。
活動准備:
1、要求帶來秋天最有代表性的東西,為成果展示課做准備。
2、學生帶來的秋天最有代表性的東西,有描寫秋天的詞彙和描寫「秋」的詩文。
3、設計、創作《秋天小報》、秋天的樹葉、秋天的各種水果、上網查找有關秋的各種資料、調查表以及活動照片。
活動方式:交流、匯報、討論、展示。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又是一年秋風起,楓紅橘黃桂花香。在這樣美好的景緻里,我們能夠走進美麗的大自然,聞花香賞美景,這是一件多麼令人心曠神怡的事啊!
師: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同學們肯定收集到了許多有關秋天的資料。
二、活動成果展示
1、小組交流
師:請同學們將自己尋找到的有關秋天的資料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並推選出匯報人選。
(教師巡視了解學生交流情況)
2、集體匯報
頌秋——朗讀篇
師:秋天是迷人的,天高雲淡,大雁南飛,楓葉似火,碩果累累。秋天的美獨具一格,秋天的美實實在在。我喜愛秋天!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寫了無數贊美秋天的詩、詞、文,請大家踴躍上台朗讀贊美秋天的詩歌、古詩、成語、佳句段落。
(提示:學生朗讀時,還可以再說說詩歌的大意或者自己喜歡的原因)
學生上台朗誦。
過渡:聽了同學們的誦讀,感覺真的看到了那些文人眼中那美麗的秋天。那,同學們眼中的秋天又是怎樣的呢?
賞秋——活動篇
請小組推薦代表上台交流(可以出示秋影照片、圖片、秋葉貼畫等)
小結:表揚學生獨到的發現和仔細觀察、持之以恆的精神。
繪秋——展示篇
師:秋天是美好的,能留給人想像和希望。但過不多久,美妙的秋天便會悄悄離去,留給人的將會是冷清和寂寞,果園里、田地間不再有繁榮的景象,同時也失去了熱鬧的場面。
我們一起來編制一張手抄小報吧!讓這美麗的充滿暇想的時光永留心中,讓我們插上想像的翅膀,用色彩去描繪、去展現出一幅幅絢麗多彩、動人的畫面,並在畫面上記下自己的感受。
要求:小組合作完成,給小報起個題目,並畫一個報頭,可以手抄,可以剪貼(文字、圖片等)
小組討論交流後,分工完成手抄報。
(教師參與小組活動,給予適當指導和幫助,並提醒注意安全和衛生。)
展示交流(各組推薦代表交流小報內容、分工情況)
小結:延伸課外,舉辦一起手抄報展覽。
三、小結
評價
師:通過研究與實踐,同學們對於秋天肯定又有了許多不同的認識。在活動中每一位同學的表現都很不錯。像葛鵬運,他利用ppt將秋天美景展現的淋漓精緻!你們說呢?
(建議學生參與評價)
師:我從同學們的眼中看到了一個五彩繽紛、多姿多彩的秋天。希望同學們能永遠保持這種探索自然的興趣。
設計意圖: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它能使孩子們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在廣闊的天地里放飛心靈,去探索,去研究。它有利於加強學生對自然的了解,對社會的了解。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秋天是喜悅的季節,秋天是美麗的季節,秋天是讓人遐想的季節。宜人的秋色使人賞心悅目,帶學生去踏秋,感受秋天,為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的能力,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回歸自然、親近自然,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感受秋天的美好,了解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體驗豐收的喜悅之情以及秋天給人們帶來的樂趣。通過一系列走進秋天的綜合實踐活動,多角度地感受秋天。
我的偶像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偶像的含義,懂得正確地尊崇自己的偶像。
2、 幫助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正確尋求理想的偶像。
重點難點
幫助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正確尋求理想的偶像。
課前准備
收集名人圖像
教學過程
一、 提問導入:
1、 你的心目中有沒有崇拜的偶像呢?
2、 板書課題:一、我的偶像
二、 新課:
1、 出示名人圖像,指名學生說出他們的名字。
2、 學生分組討論:我心目中崇拜的偶像。
3、 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4、 教師引導:
(1)將崇拜的淺層發展到深層。
(2)除了崇拜明星外,更要崇拜偉人、英雄以及具有改革、創新的改革家、企業家,學會從他們身上找到理想、人生價值、青春光輝的真實內涵。
三、 小結:
崇拜偶像不要只追名,更要追其行。希望同學們在崇拜中激勵自己,以實際行動向偶像學習,使自己成為實現自我期待和社會期待的動力。
四、 布置作業:看看身邊有哪些值得我們崇拜的人。
五、 板書設計:
1、我的偶像
教學後記
㈥ 怎樣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遵循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和創造性
一句話,一段話,一篇文章……為什麼用這個詞卻不用那個詞?為什麼用這個句式卻不用那種句式?為什麼選擇使用這種修辭手段?又為什麼是這樣選材布局等等,都是需要探討追究的。這就是就語文的藝術,講究生動活潑,活靈活現。《伐檀》的譏諷、《碩鼠》的反抗、《國殤》的慘烈、《史記》的絢爛、「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磅礴氣勢、「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般的凄婉……孔乙己、祥林嫂、阿Q的可悲、可嘆、可憐等等,無不掀動人的感情波瀾,讓人或喜、或怒、或哀、或樂。不同的文章蘊含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體現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去教學。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體現語文教學的藝術性和科學性。
1.適應新課程的要求,轉變教學方式
作為語文教師,要有終生學習的思想。只有在不斷地學習中才會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我們逐漸地認識到:要真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教學語言要有藝術性、教學方法要有靈活性、教學過程要有情感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教師依據教材、教學目標、圍繞應掌握的知識點、能力點,設計以教學媒體為中心的畫面進行練習,將書本知識進行延伸擴展,以達到在理解語言基礎上自如運用語言的目的。與此同時,為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教師還要從根本上轉變教學方式,將學生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有效保障。
2.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學習語文的目的在於養成運用語文的習慣,直到終生受之。」學生的行為習慣,其中,有讀書的習慣,看課外書的習慣,寫日記的習慣,早睡早起的習慣,練字的習慣等;學習生活有規律的習慣,習慣於完成各項任務習慣,並且還能提前做准備。這樣,學生在有規律中學習,在習慣中學習,學生很自然就不會感覺學習是辛苦的事,而是件很快樂的事了。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有利於學生正確運用語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課前預習,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課前預習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開端,因此必須讓學生了解課前預習的重要性。要讓學生認識到帶有思考性的預習,可以使其對新授的內容留有印象,而不會出現不知教師所雲的混沌現象。如果預習成為學生一種持久的自主學習行為,那將會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效地課前預習可以幫助學
生對知識進行對比,歸納與整理,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發現與問題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如果學生確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思想,也認識到預習課文是初中生學習語文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那麼將為學習語文做好課前准備。做好語文課前預習分三步:先粗讀課文,利用工具書並結合課文有關註解,排除一些字、詞、句的障礙,簡要整理課文層次,初步熟悉課文內容;再細讀課文,揣摩關鍵語句,並進一步品味課文主題及其特色,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最後,需要將不動的地方做上標記,上課時再認真聽老師的分析。
2.2 課堂上專心聽講,積極主動思考問題。
課堂教學依然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大部分的知識、信息和方法是通過課堂傳遞的,學生在校直接或間接的學習收獲大部分來自課堂。課堂上,教師應培養學生對教材文章段落和整篇課文語義的分析能力,通過為學生分析文章的過程,培養其邏輯性和概括能力。並注重在「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教學中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在作業中可以通過讓學生改寫文章段落、續寫課文等方式,引導其主動實踐教師在課堂上分析文章所使用的方式、方法,提高其語言總結、運用能力。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重視課堂,認真聽講、筆記,積極開動腦筋,有序參與課堂討論,主動思考問題,發揮其主體性作用,使課堂教學發揮巨大的作用。
2.3 認真完成作業,及時掌握所學的內容。
老師在訓練學生語文作業時,必須要求他們仔細讀題,謹慎做題,講究格式的美觀大方。值得強調的是,老師要引導學生在作業過程中對所學新知進行及時鞏固。每學完一篇課文之後,指導學生及時把課堂筆記、作業要點以及教材內容進行綜合整理,以便全面掌握所學內容,從而增強學習效果,提高學習能力。因此,語文老師一定要積極引導,加強督促,使之成為習慣。
3.注重學生聽、說、讀、寫的方法的訓練
對於大部分初中學生來說,寫作能力是一個薄弱環節,需要老師多從學習方法上進行指導。在這一環節中,要著重落實四個字:聽、說、讀、寫。
聽,課堂上既要專心聽老師的講解要領,又要聽同學的提問和討論,課後要能較完整回顧。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在恰當的時候機智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以便檢測、提高學生「聽」的能力;說,態度大方、口齒清楚,語句簡潔得體,有理有據。與人交際,不但要會聽話,更重要的是要會說話。語文老師要給學生更多「說」的機會,讓學生的個性和情感得到充分展示;讀,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朗讀的基本要求和朗讀技巧,發音正確、清楚是朗讀的基本要求,對多音字要能按字義確定讀音,朗讀速度的快慢要合適,從文章內容上的要求來看,詩歌、特別是古典詩歌就需要要讀得慢一些;寫,主要訓練學生養成寫作習慣,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勤於練筆,指導他們掌握一些表達方式和結構上的寫作技巧。
4.提高學生知識面 ,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
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逐步學習、廣泛積累的過程。擴大知識面,正確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首先,應指導學生選擇書籍,挑選思想內容健康向上、藝術性較高、切合自身需要的書刊進行閱讀。其次,就書中的內容也要指導學生有所選擇:精彩的章節要精讀,細細品味;一般的章節就速讀,了解大概就可以。其三,要大力提倡學生勤作讀書筆記,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讀完以後,要有所摘錄、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才能達到一個理性的認識,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採取有效措施,依據語文學習自身的特點和規律,讓學生掌握方法,學會學習,真正體現語文教學的藝術性和科學性。
㈦ 教學設計要求
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集中體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1. 教學內容的設計要注意體現各學科的文化價值和人文精神,關注具體各學科內容的特點 一方面,在職業高中各學科教學內容的設計和編寫中,應將各學科的文化價值滲透在各部分內容之中,並採取多種形式,如與具體各學科內容相結合或單獨設置欄目作專題介紹;列出課外閱讀的參考書目及相關資料來源,以便學生自己查閱、收集整理. 另一方面,要注意新理念、新內容在職業高中各學科教學素材編寫上的特殊處理.例如,演算法是職業高中各學科課程中的新內容之一.在設計教學素材時,要注意突出演算法的思想,提供實例,使學生經歷模仿、探索、程序框圖設計、操作等過程,從而體會演算法思想的本質,而不應將演算法內容單純處理成程序語言的學習和程序設計.同時,教學素材的設計還要注意在能夠與演算法結合的課程內容中,融入用演算法解決問題的練習,不斷加深學生對演算法的認識. 此外,應把「各學科探究」、「各學科建模」和「各學科文化」等新的學習活動恰當地穿插安排在有關的教學內容中,並注意提供相關的推薦課題、背景材料和示範案例,幫助學生設計自己的學習活動,完成課題作業或專題總結報告.
2. 教學內容的選取要幫助學生打好基礎,發展能力 在教學設計時,既要關注學生在各學科情感態度和科學價值觀方面的發展,也要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各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能力.
(1)強調對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2)重視基本技能的訓練.熟練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對學好各學科非常重要.
(3)與時俱進地審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和各學科研究的不斷深化,職業高中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在發生變化,教學要與時俱進地審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3. 教學素材的選取應注意體現各學科的本質,關注與實際的聯系,關注學生的現實,注意適度的彈性. 教學設計中的素材選取,首先要有助於反映相應各學科內容的本質,有助於學生對各學科的認識和理解,激發他們學習各學科的興趣,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素材應具有基礎性、時代性、典型性、多樣性和可接受性.此外,在教學素材的編寫時,內容的設計要具有一定的彈性.
4. 進行教學內容組織的設計,要關注相關各學科內容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全面地理解和認識各學科 各學科各部分內容之間的知識是相互聯系的,學生的各學科學習是循序漸進、逐步發展的.教學素材編寫時,應充分注意這些問題,不要因為職業高中各學科課程內容劃分成了若干模塊,而忽視相關內容的聯系. 新的職業高中各學科教學內容是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分不同的系列和層次展開的.對此,必須引起教學設計的足夠關注.同時,處理這些內容時,還要注意明確相關內容在不同模塊中的要求及其前後聯系,注意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螺旋上升、逐步提高.
5. 教學內容的呈現應關注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索 在高中各學科教學設計中,呈現教學內容應注意反映各學科發展的規律,以及人們的認識規律,體現從具體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則. 在教學設計中,應注意創設恰當的情境,從具體實例出發,展現各學科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使學生能夠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經歷各學科的發現和創造過程,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 教學素材的呈現應為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較充分的空間,有利於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過程;還可以通過設置具有啟發性、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進行思考,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並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過程中獲得對各學科較為全面的體驗和理解.
6. 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的整合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對各學科課程內容、各學科教學、各學科學習等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如何使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的各學科學習提供更多的幫助,是教學設計值得關注的問題.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原則是有利於對各學科本質的理解.
㈧ 如何區別"發現"和"發明"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中國古代科技進步的基礎知識,特別是紙、指南針、火葯和印刷術的發明。
2、認識古代中國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3、對比中國四大發明在中國和西方發揮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並從中分析中國古代科技在16世紀後逐漸滯後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課前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圖書館、互聯網等資源,分組收集、整理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相關材料,並在課堂上相互交流,從而對中國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認 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和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和對世界做出的巨大貢獻。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2、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的精神,堅定科學的思想。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古代中國的偉大科技成就。
難點:古代中國偉大科技發明發現的方法與精神。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學習新課:
一、 四大發明
問題1、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是什麼?
問題2、簡述四大發明的經過
問題3、四大發明的意義
問題4、利用資料分析探究, 16~18世紀西歐社會性質的根本性變化是四大發明重大影響的關鍵性因素。用歷史比較的方法思考四大發明在中國和西歐發展命運不同的原因。
(1995年全國卷)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韓非子 ;有度》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東西方向) 《鬼穀子 謀》稱:「鄭(國)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據《萍洲可談》載,北宋有人在廣州看到「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
材料三:馬克思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應用》中說:「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 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強大的杠桿。」
材料四:魯迅在《電的利弊》中說:「外國用火葯製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
請回答:(1)從材料看,司南至遲發明於什麼時候?司南和指南針在哪些方面發揮了它辨別方向的功能?(2)應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內容?(3)材料四中魯迅揭露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什麼問題?(4)指南針在近代西歐和中國的不同用途說明了什麼?
參考答案:(1)戰國。生產(或采玉)、導航、迷信活動(或看風水)。(2)馬克思指出了中國三大發明傳到歐洲後,在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中起了促進作用。(3)舊中國的愚昧落後,中國古代先進科學技術未能充分發揮其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4)科技能否產生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決於社會環境。
二、 其他科學技術成就(以學生設計古代科技成果圖表)
1、 教師給出表格:古代中國的其他科技成果
2、教師提問,請同學對重點成就作簡單介紹,適當補充史料配以圖片和投影。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1、總結我國古代的科技成就,並歸納處於世界之最的成就。(在表格中劃出來)
2、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進程作出過哪些貢獻?
3、古代中國科技一直領先於世界,為什麼16世紀以後,中國科技的發展越來越落後?(可作為學生課後的探究題)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九、板書設計
㈨ 中班(下)藝術與創造《花兒開了》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對不同質地紙的觀察和比較,使幼兒感知紙的特徵及吸水性的強弱。
2.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和實驗能力。
〔活動准備〕
面巾紙、圖畫紙、包裝紙、手工紙、白紙、報紙、宣紙、糖紙、錫紙、盆、水、沙土。
〔活動過程〕
探究活動一
探究的問題:用紙做的紙花能開嗎?
幼兒討論。
(1)不能開,紙花是假花,它不可能開花。
(2)能開,因為我們給花澆水,花就能開了
試一試:紙花在哪裡能開花?
幼兒分別把紙花放在土裡、水裡進行觀察。
(1)把紙花放在土裡。
(2)把紙花放在水裡。
說一說我的發現。
(1)紙花在水裡開了。
(2)小紙花太幹了就不開花;真花在土裡能開,假花在土裡開不了。
探究活動二
探究的問題:將不同質地的紙花(包裝紙、手工紙、圖畫紙、報紙、面巾紙、宣紙、糖紙、錫紙)放入水中,哪朵開得快?
幼兒討論。
(1)厚的紙花開得快。
(2)報紙、面巾紙、宣紙做的紙花開得快。
試一試:放進去的紙花哪朵開得快?哪朵開得慢?
幼兒把各種材料的紙花同時放入水中並認真觀察。
說一說我的發現。
(1)包裝紙、手工紙、圖畫紙做的花開得慢。
(2)報紙、面巾紙、宣紙做的花開得快。
(3)開得最快的花是用面巾紙做的,包裝紙做的花開得最慢。
(4)糖紙、錫紙做的花沒有開。
(5)面巾紙吸水最快,包裝紙吸水最慢。
玩一玩,我做的花兒開了。
將不同顏色的紙花放到花叢中,帶領小朋友用噴壺澆花,紙花逐漸開放,體驗花開的快樂。
注意事項
1.教師在實驗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
2.如幼兒園的條件較好,幼兒可分組進行活動,讓幼兒在充分玩的過程中感知體驗並得出結論,同時它還能便於教師對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指導。
3.活動中最好讓孩子卷好袖子,帶上圍裙,以免弄濕衣服。
拓展思路
1.彩色水會不會順著小棒爬上來?
在兩個燒杯中分別放入顏色水(約2厘米高即可),將卷好的紙棒和塑料棒(或玻璃棒)的一端分別放在兩個燒杯的顏色水裡,觀察結果。
2.雨衣、雨傘、窗戶、皮鞋、杯子、毛巾、衣服、抹布等物品中,哪些吸水哪些不吸水,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