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歌是誰發明的
河陽山歌是張家港南部地區,千百年來勞動人民自己創造的原生態歌謠。以鳳凰鎮為傳承中心,分布在河陽山的周圍地區。由於河陽山歌存在於江南水鄉的純農耕圈內,很少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獨立地生存著,傳承性強,亦是過去農村中主要的文化娛樂活動之一,具有自己鮮明的藝術特點。
2. 壯族山歌的山歌詩謅
即長篇敘事詩歌,比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馬骨胡之歌》、《六丘和達七》、《莫一大王》等,其中尤以《嘹歌》的表現形式較為特別。《嘹歌》不是以敘事方式講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領主的兼並戰亂作為背景,通過抒情的對唱表現一對男女青年悲歡離合的感情。四句一組,相互問答,拆開來是獨立的抒情詩,連綴起來又是一首有頭有尾的故事詩。
壯鄉山歌開唱時,必須遵守約定俗成的禮儀規范,不能瞎唱亂唱。特別是時政歌、儀式歌和情歌,在什麼場合唱是有傳統規矩的。例如情歌,在野歌圩里可以盡情地唱,而在家裡,在父母面前不能唱。風俗歌中,祭祀唱什麼,婚嫁唱什麼,喪禮唱什麼,皆不能顛倒亂唱。連迎接不同的客人同樣有不同的迎客歌。
壯族山歌由於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對山歌有不同的稱呼:歡、西、加、比、論等五種。在壯族地區,每一個區或鄉都有好幾個調子,包括敘事用的平調、抒發歡快情緒的喜調等等。據粗略統計,各地不同調子加起來達1000種以上。這些山歌調雖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現不同的思想感情。山歌調的演唱方法,有獨唱、重唱、領唱、合唱等方式,無論是支聲式、和聲式或者復調式,都豐富多彩,別具一格,其中以富寧皈朝山歌調、靖西馬隘及漢隆山歌調、田陽古眉山歌調、馬山山歌調、環江山歌調等尤為著名。山歌旋律與歌詞相結合,能在聽眾中產生強烈的感染力。除了單聲部壯歌,還有雙聲部和三聲部壯歌。獨特風格的二聲部和三聲部山歌,各部之間圍繞著主旋律,時而平行,時面交叉,高低相襯,跌宕起伏,悅耳動聽。壯族多聲部山歌各地不同歌腔約有100多種。在廣西境內的壯族多聲部山歌,遍及廣西六個地區30多個縣,就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寧等幾個地區流傳最廣泛。壯族多聲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藝術形式上比較成熟和完美,它是壯族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精神文明的一種形態,被視為壯族民間音樂史上突起的高峰。
壯族人人愛唱歌,傳說古壯人是以山歌來跟先祖布洛陀對話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凡有壯族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山歌,田間地頭、晚間勞作之餘以及紅白喜事上,總能聽到悠揚的山歌,各種大小節日,更是少不了山歌助興。不同地方壯族原生態山歌曲調還不一樣,如一個區不同縣份就有不同山歌曲調,有高昂的嘹歌,有婉轉動聽的那坡山歌,馬山的三聲部山歌,大新的高腔山歌等等,多以對唱為主。不僅平時唱,家裡唱,而且還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或「歌節」。歌圩的日期主要在農歷三月初三,但在春節、四月八、中元節、中秋節以及婚嫁、滿月、新房落成等喜慶吉日形成歌圩似乎習以為常,偶爾甚至在趕集的路上會形成臨時的歌圩。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裡,主要吟唱傳授生產、生活知識和技能的生產歌、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等。
3. 周深唱《山路十八彎》,他的嗓音如何
周深演唱《山路十八彎》,相信我們大家又一次被他的嗓音所折服,真的是天籟之音,我們都想不到為什麼看起來瘦瘦小小的周深會有這樣大的能量,支撐著他唱出那樣的高音,唱出動人的歌。一首《山路十八彎》也被很多很多的人翻唱過,但是周深唱出來的又是不一樣的感覺,以為他只適合流行歌曲,但是沒想到他在山歌上面的造詣也很深,也反應了他很強的音樂素養。
通過創造營舞台,我們更了解到原來他還是一個語言天才,他對語言的熱愛也讓他自己掌握了多種語言,那個專業的導師並不是很嚴肅,對學員們很好很溫柔。雖然現在很多人對那英的爭議很大,但是我認為塞翁失馬,焉知禍福,那時候的周深或許更適合沉澱自己,為現在的周深蓄力,相信他的未來是溫暖光明的。
4. 一般山歌主要包括哪幾類代表曲目有哪些
山歌可分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類。
代表曲目有:《世上哪有樹纏藤》、《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月兒彎彎照九州》、《走西口》、《五哥放羊》、《蘭花花》
1、《世上哪有樹纏藤》
出自電影《劉三姐》,歌曲後有遠征、蔡國慶、楊鈺瑩等歌手翻唱。
歌中以藤和樹的纏繞,非常巧妙地道出了在愛情的表達上,誰應該是主動的一方。劉三姐深愛著善良、朴實、非常有正義感的青年阿牛,歌詞很有哲理而又不失通俗,充滿了含蓄而又不失明了,很容易引發人們的思緒,展開美好的聯想。
電影劉三姐是民間傳說的壯族人物,古代民間傳說歌手,聰慧機敏,歌如泉涌,優美動人,有「歌仙」之譽。人們對劉三姐無比喜愛,有關她的故事與記載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當成節日來紀念她。
2、《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由李若冰、關鶴岩、徐鎖、馮福寬作詞,劉烽作曲,獨唱原唱者為貟恩鳳,後被眾多藝術家演唱,其中尤以70年代歌唱家朱逢博演唱版流傳甚廣,此曲是2003年中央電視台拍攝的大型電視連續劇《延安頌》片尾主題歌。
該歌曲是一首以陝甘民歌作為表現形式頌揚紅色政權的歌曲,全曲用西北人民的語言(包括音樂語言)生動地、恰如其分地描繪了中央紅軍到達陝北的革命歷史史實。
自此中國革命重心從南方移到北方,延安成為革命的聖地2009年11月11日,榮獲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月兒彎彎照九州》歌唱祖國」合唱比賽一等獎。
3、《月兒彎彎照九州》
是自南宋以來流行於江蘇省一帶的地方民歌。該民歌出自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述民間離亂之苦。明末馮夢龍所編《山歌》中也有記錄。
4、《走西口》
是一首山西地方民歌。據說它已經流傳了一兩百年。這首歌不但山西人會唱,山西鄰近的內蒙、陝西,甚至更遠一點的寧夏、青海、甘肅也有許多人會唱。中國有句老話叫「十里不同音」,說的是民歌有很強的地域性。
5、《五哥放羊》
《五哥放羊》是一首著名的山西民歌小調,廣泛流傳於晉西北、陝北、寧夏東北、隴東及內蒙古西部一帶。這些地區社會文化歷史有許多共性特徵,其具體地域就是我國傳統語境中所說的「塞上」(即長城內外),多屬於方言劃分中的晉語區。
6、《蘭花花》
是劉燕平演唱的陝北民歌 ,由周家洛採集和再創造而成,並由黨音之改編,後由朱逢博、郭蘭英、王昆、李波、阿寶等多人傳唱,該曲是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插曲和電視劇《愛在戰火中》的主題曲。
《蘭花花》是中國陝北地區的地方民歌,以純朴生動、犀利有力的語言,熱情歌頌了一位封建時代的叛逆女性──蘭花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山歌
5. 山歌的特點是什麼
[編輯本段]藝術風格土家族音樂藝術從各個樂種的音樂旋律、節奏、演唱、表演中所體現的粗獷豪放、雄偉壯麗、肅穆凝重、慷慨悲歌、古樸嚴謹、歡快跳躍、風趣詼諧、抒情優美等的音樂個性,在內容與形式上的高度統一中所表現出的具有共同性的、相對穩定性的藝術特色。它是土家族風土人情、禮儀習俗、民風、民族風格的展現,是土家族音樂藝術之生命。風格作為土家族音樂藝術中所體現的審美范疇,是從音樂藝術整體上所呈現出具有代表性的特點而被人們感知的,是土家人民在歌唱其民歌的主觀心態特徵和表現其音樂內容與形式的物質外殼的特徵相統一而形成的難以說明卻又能感受的藝術特質。作為一個民族的音樂藝術,其特質是在歷史的發展中,在土家族群居的社會群體中逐漸形成的。
在土家族山歌中,一定特點的音調的成音與該地的語音音調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但要真正體現審美意義上音樂風格的能力卻是語言所不能及的。如土家族地區湘、鄂之比,鄂西利川的口音與四川相近,但和湘西的口音比較卻有很大的區別,而在音樂上也有近似與差別之處,其共性是都採用五聲性音階,而不同點則是旋律進行中音程上的區別。 [編輯本段]歌詞形式土家族歌詞多採用七字句,如:「晚風輕輕搖樹梢,月亮靜靜上樓角,么妹輕輕往外走,金竹林里會阿哥。」五句子歌也是土家族一種獨具特色的山歌,如:「男在高上打一望,妹在河裡洗衣裳,男向妹子把手招,妹在河裡抬頭看,棒槌捶在石頭上。」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決定了土家族山歌的多樣性。多樣化的題材不僅本身成為風格的一個特點,而且必然會反映在作為音樂形態主體的曲調之中,從而對土家族音樂藝術風格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襯詞在土家族山歌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襯詞運用較為廣泛並具有獨到之處,如「哎呀佐」、「嗬也嗬」、「哎喲也」、「喂衣喲」、「羅」、「哪」、「嘛」、「哦」、「啊」、「哇」、「唉」、「羅姐兒」、「里蘭當」等等,這些襯詞作為語言成份的表義是有限的,但與曲調結合後確有很強的表情作用,它也是土家族山歌歌詞中能影響風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編輯本段]演唱特點在土家族聚居的這一群體中,其山歌的歌唱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它以音高、音色、力度和時值上的細微變化,歌唱中以「滑」、「倚」、「顫」、「假聲」等手法的不同運用,體現出土家族山歌歌唱中特殊的內涵,它是歌唱中具有風格標志的藝術手段;同時,土家族山歌歌唱中也注重使用悠長的氣息演唱音域寬廣與跳度較大而波浪起伏的旋律。這些特殊的歌唱方法卻因不影響信息的交流而更多的受著傳統心態的控制,故更長期的保持了原有的狀態。土家族山歌在原生的狀態傳承中,不僅是歌詞傳承,而且獨特的唱法也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得到較忠實的傳承。由此,通過山歌唱法而更加顯示出土家族音樂藝術獨有的風格。 [1] [編輯本段]曲調特點土家族傳統山歌的曲調,可以配唱多種唱詞,可以為多位不同特點的歌手演唱,也可以在不同地區,不同場合中流傳。我國戲曲、曲藝音樂的程式性在山歌中同樣體現出來了。土家族山歌多是五字句、七字句,後才有散句,每類歌都有固定的曲調。另外,與專業音樂創作不同,它的一度創作(編曲)和二度創作(演唱),是共同進行的,是歌手與欣賞者綜合創造的結果。人們在生活過程中進行審美活動,審美過程又積極參與,使這一民間文藝樣式影響著生產勞動、民俗活動和日常生活。歌師傅大多不識字、不識譜,沒有系統的音律理論,卻能產生五聲、七聲和各種特殊音階、調式;沒有系統的曲式結構理論,卻能編出各種邏輯嚴密、結構嚴整的曲式來,這不能不令人驚嘆他們的音樂才能。 [編輯本段]傳承方式土家族的山歌不像作曲家的歌曲一旦完成即便定型,它是口頭傳承的民間藝術,是在不斷的口耳相傳中衍化與完善的,它的藝術風格也是在這種傳承過程中得以形成的。土家人民既是創作者、歌唱者、演奏者、表演者又是欣賞者,同時也是批評者。這種六位一體的土家族音樂藝術風格得以形成的傳承過程,是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地理環境、生產方式、社會生活、宗教信仰、民風民俗等自然與文化背景中完成的。而其中對土家族音樂藝術影響最為明顯的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條件—— 地理環境、生產方式與民風民俗。操作方式是一代代口傳心授,一輩輩衍展傳遞,並由口頭語與符號的操作方式而傳承。音樂語言的口頭傳承主要是師傅所授,習學者從其音響去感悟,體驗音樂語言中的美及音高的准確;從氣口、氣息、語氣、句法去獲取柔中有剛、剛中有柔的強弱關系,把握音響變數;從方言音色、發聲方法上操作,掌握土家族音樂特點。他們與聽眾直接從聲音交感,而聽眾也具有一種開放性的態度,他們不以某種固定性或封閉性的情緒期待、創作與欣賞行為方式約定,而使一切都是合理的。
6. 廣西三月三山歌挑戰,我國哪些地區有山歌文化
民歌起源於或流傳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老百姓中間並成為他們獨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間文學的一種。勞動人民的詩歌創作,一般是口頭創作,口頭流傳,並在流傳過程中不斷經過集體的加工。民歌的特點是表達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性,是各民族文藝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7. 雲南山歌創始人
通常我們所理解的山歌是比較純朴、帶有美好生活嚮往的,但有一個地方的山歌卻驚動了廣大人民,甚至世界每一個角落,那就是雲南山歌。雲南山歌具有大膽、激情、活潑的特色,但歌詞內容有些比較"邪惡",但充分體現了當地純真優良的民風。雲南山歌不同於雲南山歌劇,雲南山歌是一整首歌,而雲南山歌劇是劇情插上歌曲。雲南山歌因為其獨特的藝術,所以廣大觀眾冠以雲南山歌為"無敵神曲"、"歌中之王"、"隨便一歌勝萬歌"的稱號。
8. 怎麼唱好山歌
首先要具備天生的條件
然後要多與唱山歌的人學習,要去當地學習
還要多練習
9. 對山歌是哪個民族的風俗
壯族。對山歌,源於廣西是壯族群眾最喜愛的活動之一,有男女個人對唱和男女群體對唱等形式。 對山歌的內容十分豐富,一般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的愛情理想為主題。
山歌的方式多種多樣,有見面歌、邀請歌、盤歌、新歌、愛慕歌、盟誓歌、送別歌等。對山歌能夠成為壯族群眾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和壯族青年能歌善舞是分不開的。
對歌多在各種節日舉行,因此男女青年除對歌傳情以外,也可以拋綉球、碰蛋定情。
(9)山歌創造營擴展閱讀:
壯族山歌之美
1.壯歌具有令人回味無窮、嘆為觀止的比喻、比興美。壯族人的性格特點之一,是在表達自己思想感情時比較委婉、含蓄,與西方人那種赤裸裸的表達有明顯的不同,這或許是比喻比興手法在壯歌中得以普遍運用的原因。
2.壯歌具有一揮而就、出口成章的特點。所以壯族歌手們普遍具有出口成章、對答如流,對唱幾天幾夜而不重復的令人叫絕唱功同樣不足不奇。快思敏捷上更是曹植「七步成詩」的速度望塵莫及。壯人的嘴巴幾乎就是山歌的源泉!
3.壯歌具有整齊嚴謹、琅琅上口的辭藻美和押韻美。正如名史家黃現璠明確指出:「壯族詩歌最擅長於譬喻和生動的描寫,能給予唱者和聽者極大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