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是誰發明的甲骨文呢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吉凶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已經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當地的農民在採收花生時,偶然撿到一些龜甲和獸骨,被當成中葯賣給葯鋪,清末金石學家王懿榮和學生趙軍偶然在中葯材的「龍骨」片上發現有古文字,於是開始了對此的搜集和研究,其他尚有王襄、孟定生、劉鶚、端方、胡石查等人,都是最早的購藏研究者。最初,在古物中獲利的人為壟斷甲骨文,故意把出土地點說成是湯陰或衛輝,學者多受其誤導。1903年,劉鶚《鐵雲藏龜》出版,是為第一部甲骨文著錄。
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決定發掘殷墟,第一次由董作賓領導,至1937年,前後共進行十五次;發掘地點,除了洹水南岸的小屯村以外,更擴大到後岡、和洹水北岸的侯家莊西北岡、高井檯子、大司空村等地。一共出土龜甲、獸骨有二萬四千九百多片。抗戰期間,工作被迫停止,有大量的甲骨隨同眾多文物等被運往日本,達一萬二千多片。
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4805片甲骨文。
1991年殷墟花園庄東地H3坑中出土甲骨文689片。
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發現中葯店中所售龍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於是開始重金收購。1900年,王懿榮的甲骨轉歸了劉鶚所有,他的親家羅振玉得知這些甲骨來自於河南安陽的小屯村,於是多次派人去那裡收購甲骨,並對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釋,認為小屯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其後,王國維對這些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進一步證實這里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學家王懿榮認識並高價購藏。此後十年間先後搜購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劉鶚、羅振玉及美國人方法斂,英國人庫壽齡、金璋,日本人林泰輔,加拿大人明義士等,共得甲骨數萬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有計劃地進行殷墟發掘,先後發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約二萬五千片。以後殷墟仍不斷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陽小屯南地發掘甲骨四千餘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鄭州商代中期遺址中還檢到有字甲骨兩片;自1954年始,又先後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陝西豐鎬、周原遺址、岐山鳳雛出土西周時期有字甲骨約三百片。
㈡ 是誰發明了甲骨文了它有什麼樣的歷史背景
中國甲骨文 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內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容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甲骨文獻被發現以後,人們先後對其進行復制 (墨拓、拍攝、描摹)和整理 (拼接、綴合、辨偽、鑒定),並匯集和編纂成冊,即將其內容轉移存儲到其他載體上而加以利用。殷商甲骨卜辭(牛骨)已發掘的甲骨文獻,主要是殷墟甲骨,此外還有周原甲骨等。
㈢ 甲骨文是誰發明的
一般認為是王懿榮發現的。
從兩個「百年」紀念會談甲骨文的發現
□水 土
去年,即1998年5月10日到12日,台灣師范大學國文學系和中央研
究院歷史語言所共同組織在台北召開了「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
討會」。而今年即1999年8月20日至2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考古研究所和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河南安陽市人民政府、河南安陽師
范高等專科學校等單位在安陽召開了「紀念甲骨文發現100周年國際學
術研討會」。同樣是紀念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的會議,為什麼一個在
去年召開,一個在今年召開?甲骨文到底是哪一年發現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事實上,關於甲
骨文發現的年代,歸納起來至少有1894年、1898年、1899年、1998-
1899年之間、1900年等幾種說法。關於甲骨文發現者,大家提到的有
王懿榮、王襄、孟定生、劉鶚、端方、胡石查等人。下面簡單把這些
情況介紹一下。
甲骨文發現於1894年之說比較晚出,影響也比較小,胡厚宣先生
曾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關於胡石查提早辨認甲骨文的問題》(載《第
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編集,
1993年10月)。據胡先生文,胡石查發現甲骨之說,漏洞不少,不可
為據。因此,此說可以略而不談,讀者如有興趣,可以閱讀胡先生文。
在各種說法中,王懿榮發現甲骨文是大家說得最多的。但是關於
王懿榮發現甲骨文的年代,起碼有1898、1899、1898-1899年之間、
1900年有四種說法。先看王懿榮1900年發現甲骨文之說。
劉鶚的《鐵雲藏龜》是第一部甲骨文著錄書,此書自序寫於
1903年的9月,其中有這樣的話:「龜版己亥(1899)歲出土在河南湯
陰縣屬之牖里城。既出土後,為山左賈人所得,咸寶藏之,冀獲善價。
庚子歲,有范姓客,挾百餘片走京師,福山王敏公懿榮見之狂喜,以
厚值留之。後有濰縣趙君執齋得數百片,亦售歸文敏。」這一段話清
楚地說明王懿榮看到甲骨是在庚子歲即1900年。有人就據此而認為甲
骨發現是在1900年。如丁福保《古錢大辭典拾遺》《總論》第8頁上:
「王文敏公,名懿榮,字廉生,福山人。……光緒二十六年河南湯陰
附近,地名小屯者,土中出古龜甲獸骨,上刻古文,公始定為殷商遺
物,得之至為寶貴,古龜甲刻辭之見重於世,自公始發之。」
從劉鶚的敘述可以看出,他把「龜版」的「出土」時間,跟王懿
榮看到「龜版」的時間分在前後兩年,一在1899年,一在1900年。既
然王懿榮是在1900年才看到甲骨文的,那麼說王氏在此前「發現」了
甲骨文,也並非沒有道理。王懿榮是否真的在1900年才看到「龜版」
呢?陳夢家為我們解答了這個謎語。《殷虛卜辭綜述》第647頁說根據
劉鶚的《抱殘守缺齋日記》「辛丑十月二十八日(1901年)」條作了
如下推論:(1)在王氏生前,劉氏似並未看到他的甲骨,當時王氏對
此秘藏並不輕以示人;(2)劉氏辛丑日記於十月二十日記趙執齋送龜
版來,雲「龜版頗有大者,晚點龜骨共千三百件,可謂富矣」,則
1901年劉氏自己有收藏;(3)劉氏只相信王氏庚子年買了兩批,並無
全甲之說;(4)當時因為王氏收藏甲骨很嚴密,外界有許多無稽之談。
「王氏搜求甲骨「秘不示人」,王國維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
現之學問》(1925年)中也說過:「殷虛甲骨文字,光緒戊戌己亥間,
始出於河南彰德府西北五里之小屯。初出土後,濰縣估人得區數片以
售之福山王文敏懿榮,文敏命秘其事,一時所出先後皆歸之。「其他
一些人也談到同樣的意思。如羅振常《洹洛訪古游記》上冊11-12頁,
宣統三年二月二十三日條、加拿大人明義士《殷虛卜辭·自序》(
1917年)、馬衡《中國金石學概要》(北京大學史學系講義,1924年,
收入《凡將齋金石叢稿》102頁,中華書局,1977年)由此可以看出,
由於王懿榮開始收藏甲骨是「秘其事」,連「門生」劉鶚也不知道。
因此,王懿榮在1900年才看到甲骨文的說法就不必相信了。
羅振玉的論著中一般都說王懿榮發現甲骨文是在光緒己亥,即
1899年,但在1931年所寫的《松翁自敘》中又說:「洹濱甲骨,自庚
子歲始由山東估人,攜來都門,福山王文敏公懿榮首得之。」為什麼
羅振玉自己自相矛盾呢?胡厚宣《再論甲骨文發現問題》解釋說:
「這是因為據明義士《甲骨研究》(1933年齊魯大學講義本)己亥年
王氏只買了12塊,到庚子則買了800塊,舉多數而言,便稱作庚子了。」
(胡文見《中國文化》15-16期(1997年合刊),1997.12,72頁)
這解釋應當是可信的。
既然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不會在1900年,那麼可以往前提早多長時
間呢?根據現在的資料,說學者們看到甲骨文,最早只能上推到
1899年。下面先看王懿榮1899年發現甲骨文的說法。
前面說到劉鶚的《鐵雲藏龜》,此書羅振玉也曾為之作序,序中
說:「至光緒己亥(1899年)而古龜古骨乃出焉。」(1903年)後來,
羅氏在1910年的《殷商貞卜文字考》自序、1912年的《殷虛書契前編》
自序、1933年的《殷虛書契續編》自序都說了同樣的意思。
明義士在1917年所寫的《殷虛卜辭》中說到他1914年到安陽傳教,
並說「約十五年前」王懿榮發現了甲骨文。後來他在1933年寫的《甲
骨研究》中記載:「按范氏一九一四年所言:一八九九年,有學者名
王懿榮,到北京某葯店買龍骨。得了一塊有字的龜板。見字和金文相
似,就問來源。並許再得了有字的龍骨,他要,價每字銀一兩。回家
研究所得。王廉生是研究甲骨的第一人。當年秋,濰縣范氏又賣與王
氏甲骨十二塊。每塊銀二兩。蓋范氏在北京聽說王氏之事,便到彰德
得了十二塊,回北京,賣與王氏。」
羅振玉是早期研究甲骨文學者之一,明義士所述是根據他親自向
商人范某打聽來的。他們的說法應當是可信的。
需要注意的,同樣在1899年,王襄和孟定生也看到並開始購買甲
骨。王襄有不少文章都談到他和孟定生一起最初看到並購買甲骨的事
情,他們看到甲骨的年代是在1899年,如《室殷契徵文·序》(
1925年)、《題所錄貞卜文冊》(1933年,《河北博物院半月刊》第
32、33期)、《題易魯園殷契拓冊》(1935年,《河北博物院半月刊》
第85期)、《孟定生殷契序》(1957年6月,收入室文稿第四冊)、
《題寶契小像》(1953年,收入室詩稿第二冊)(以上王文皆見
《殷都學刊》1985年2期)。王襄和孟定生在1899年看到並購買了甲骨
的事情,過去不被學術界重視,直到胡厚宣在1944年《甲骨文發現之
歷史及其材料之統計》一文中特地提出,並在1951年3月所寫的《五十
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中加以強調,這才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後來,
陳夢家在《殷虛卜辭綜述》中對孟、王的貢獻也加以肯定。需要注意
的,王襄的敘述有兩點可以注意:第一,他既說到自己和孟定生購買
甲骨是在1899年,也說到王懿榮收購甲骨是在1899年,但王氏收購在
他和孟定生之後;第二,王襄曾說「吾鄉藏殷契者,固以定老為創始
人「(《孟定生殷契序》),可見他是很推重孟定生的。王襄在《題
易魯園殷契拓冊》中提到,孟定生在沒看到甲骨時就就推斷它可能是
「古簡」,這對刺激古董商人去當地收購應當是起了積極作用的。又
據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說孟定生在1900年就曾摹過甲骨文(陳書
648頁),可見孟氏確實不同一般。
附帶說一下,過去有人雖然也認為是這一年發現的甲骨文,但最
早收購者不是王懿榮,而是端方,如董作賓、胡厚宣《甲骨年表》。
但是,端方搜集甲骨實際上比王懿榮晚。陳夢家已有討論,可以參看
(《殷虛卜辭綜述》651頁)。
至於說王懿榮在1898年和1899年之間發現甲骨文的說法,見於王
國維《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序》(1917年):「光緒戊戌、己亥間,
洹曲崖岸為水所嚙,土人得龜甲牛骨,上有古文字,估客攜至京師,
為福山王文敏公懿榮所得。」王國維《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現之
學問》(1925年)中也有同樣的意思的話。王懿榮的三子王漢章《殷
墟甲骨紀略》(天津美術館《美術叢刊》創刊號,1931)、《古董錄》
(1933年《河北第一博物院畫報》第50期)也有此說。對此,胡厚宣
《再論甲骨發現問題》解釋說:「我們認為……又稱戊戌者可能是戊
戌年即開始見到或購到極少數之故。」(《中國文化》72頁)胡氏的
說法還有待於進一步證實,不管怎樣,我們下文將會講到,現在還沒
有什麼證據能證明王懿榮在1898年就看到了甲骨文。因此,王國維等
人的說法不一定很准確。
最後,我們看看甲骨文發現於1898年的說法。
最早提出甲骨文發現於1898年的,是汐翁所寫的《龜甲文》一文
(1931年,北京《華北日報·華北畫刊》第89期),文中說1898年劉
鶚與王懿榮一起發現了甲骨文。此事不見於劉鶚所寫的《鐵雲藏龜》
自序,向來被認為是「向壁虛造」的傳說。董作賓、胡厚宣《甲骨年
表》雖引用汐翁文,但把發現年代改為1899年。因此,在相當一段時
間內,1898年發現甲骨文之說就沒有人再提起了。
1961年,王襄作《古文流變臆說》(龍門聯合書局出版),談到
到殷代文字的發現說:「殷契之發現,始於清光緒戊戌秋,濰人范壽
軒來說河南出骨片事,翌年冬攜來求售,巨大之骨,計字索值一定一
金,同好力不能得者,盡以攜之京師,後聞為王廉生懿榮購去有全龜
腹甲之上半,曩時視為珍品,亦在其中。」1982年,王翁如發錶王襄
的一篇遺作,題為《室殷契》(見《歷史教學》1982年9期)。這篇
文章是王襄在1955年10月27日,文章開頭說:「世人知有殷契,自公
元一八九八年始(即前清光緒二十四年)。」此後發表的王襄《亡弟
雪民家傳》(見王巨儒《王襄年譜》上,刊《天津文史叢刊》第七期,
天津市文史研究館,1987;又收入《綸閣文稿》第二冊,現存天津市
圖書館)也說「殷虛出契文之年,在清光緒戊戌。翌年,濰賈范壽軒
攜之來津;鄉人孟定生、馬景含二君及余家兄弟見之,驚為千載瑰寶」。
以上各說中,王襄或說「殷虛出契文之年」,或說「世人知有殷契」,
或說「殷契之發現」,都說是1898年。看起來,這都跟他所寫的、我
們上面提到的那些文章的說法有所不同。因此,有不少人撰文論述甲
骨文發現的年代應當是1898年,發現者應當是王襄和孟定生。
不過,通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無論王襄文中採用什麼方式敘
述甲骨的發現,可以肯定的是,在1898年,他和孟定生並沒有親眼看
到實物,真正看到實物是在第二年即1899年。由於這場討論,有的學
者強調要明確「甲骨文發現「到底指什麼。李學勤先生在最近所寫
《王懿榮集》序說:「殷墟地方農民掘出甲骨,以及甲骨為古董商人
所見,都不是學術意義上的『發現』,因為他們對甲骨的文物性質和
價值都不能有所認識。」從這個意義上說,王懿榮、王襄和孟定生應
當都是最早發現甲骨文的人,他們發現的時間是在1899年
㈣ 是誰最先發明甲骨文的
發明還是發現啊?要是發明的話是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商朝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後把占卜時間、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不過具體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詳略的差異,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辭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數量最多的時期.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記錄,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稱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檔案庫」.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如果是發現的話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發現中葯店中所售龍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於是開始重金收購.1900年,王懿榮的甲骨轉歸了劉鶚所有,他的親家羅振玉得知這些甲骨來自於河南安陽的小屯村,於是多次派人去那裡收購甲骨,並對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釋,認為小屯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其後,王國維對這些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進一步證實這里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
㈤ 甲骨文的創造者是誰
應該是巫師,在商朝,他們既是神權的掌握者,也是文化傳承者。
㈥ 甲骨文是誰發明的 (填人名)
甲骨文是人民發明的 。
文字的發明沒有明確的記載,也無從考證回,有一些傳說,如「倉答頡造字」。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
㈦ 誰發明了甲骨文
發明甲骨文的現來在應該沒自有靠枕出來,但是第一個發現的人我知道。
清朝末年,確切地說是1899年,北京有個叫王懿榮的官員患病,遂清太醫診治。太醫給他開了一張處方,其中一味葯是「龍骨」。王懿榮馬上打發家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達仁堂購葯。葯拿回家後,王懿榮逐一審視,當他無意間發現「龍骨」上刻有一種和篆文相似的文字時,禁不住大吃一驚。因為,王懿榮是一個造詣頗深的金石學家,他意識到這種文字肯定有價值。於是,尋根剖底,查明來歷,又專門派人到那家葯鋪中將帶有文字的「龍骨」以每字2兩銀子的高價全數買下來。至此,舉世聞名的甲骨文就在這一純屬偶然的機會中重見天日了
㈧ 甲骨文文字是誰發明的
甲骨文因鐫刻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
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
一、雄偉期:
自盤庚至武丁,約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
二、謹飭期:
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一時期的書法僅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
三、頹靡期:
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凋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麼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見不鮮。
四、勁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
五、嚴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書法風格趨於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
甲骨上細瘦的筆跡,也受到刀刻的影響。
占卜時常用「是」或「否」刻於龜甲中央縱線兩側,自此中線向左右書寫,故兩旁對稱和諧,具有行款對稱之美。且契刻後,大小字分別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藝術之意味,堪稱書史奇跡。
㈨ 甲骨文是誰創造的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商朝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後把占卜時間、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不過具體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詳略的差異,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辭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數量最多的時期。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記錄,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稱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檔案庫」。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