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吃飯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吃飯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發布時間:2021-08-22 08:17:49

㈠ 古代時,人們關於吃飯發明了什麼東西。

那時候一般吃飯都不用碗啊,碟的,好點的有的用荷葉、樹葉,頭盔等當碗,兩根樹枝就當筷子,不好的根本不用,直接用手捧的。有的就將食物脫水做成「罐頭」(如
竹筒飯

腌肉

乾菜
),知道肉鬆的來歷嗎,

㈡ 中國人,最早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筷子吃飯的

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里頭的菜。

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普通筷子的長度約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藝品,在設計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傳統工藝,從而也成為人們收藏的選擇,並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愛。



(2)吃飯是中國人發明的嗎擴展閱讀:

據《文物》1980年8期記載:「安徽貴池裡山徽家沖窖藏出土,青銅箸一雙。由於歲月的腐蝕兩支銅箸長短不齊,但相差無幾,平均為20公分,經考證為春秋晚期之物。」

最著名的為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1973年出土的三干多件精美文物中,有一雙竹箸,長17公分,直徑0.3公分。這雙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漢圓箸實物,現藏於湖南博物館,可謂彌足珍貴。漢代箸之形狀大多為首粗下足略細的圓形。而春秋時代的箸,多為上下一般粗細的圓柱體。

隋代長安李靜訓墓出土一雙銀箸,迄今為止是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銀箸。

㈢ 用筷子吃飯是中國人的傳統,古人一直都是用筷子吃飯的嗎

筷子應該是專屬於中國的古代發明,古代人其實是一直用筷子的,因為在原始時代,人事不會使用工具的,後來人開始學會了使用工具。不是說在剛開始的時候,在原始時代,古代的人只會用手去抓東西吃,那時候大家都用手抓東西吃,所以根本就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的地方,但是到了後來,隨著人類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們開始覺得用手抓東西吃是一種非常不幹凈的行為,所以人也開始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用作餐具等,但是後來隨著人類的發展,人就變得越來越精緻,所以也就發明了中國的筷子。

也就是說,我國古人的智慧是我們根本就無法想像的,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樣偉大的發明,我們才有了筷子的使用。 我國古代人是非常聰明的筷子,這種東西在現代擁有的很廣泛,中國人也都很喜歡使筷子。

㈣ 人類幾時開始用筷子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大約從遠古時代吧。那時人類剛剛出現,但可以用木棒代替手抓東西。是中國人發明的筷子

㈤ 中國人是怎麼發明筷子的

凡是使用過筷子者,不論華人或是老外,無不欽佩筷子的發明者。可是它是何人發明?何時創造呢?現在誰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堂堂中華古國,卻找不到記載這一對人類文明作出偉大貢獻的點滴資料,不知是我們的先民當時缺少文字,或是記錄筷子的書籍佚失殆盡?總之回答這個懸案的只有「史無記載」四個字。當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證材料,筆者曾先後搜集到三個有關筷子起源的傳說。

民間傳說,是勞動人民創作的與一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社會習俗有關的故事。雖然傳說也是故事,但和故事又不同:故事可以隨心所欲的編造,但傳說卻往往是歷史的,與實際的事物相關聯的產物,所以它包含了某種歷史的實在因素,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特點。故而有關筷箸起源的傳說,多少可為筷箸的溯源找到某些參考作用。

「神鳥救姜子牙」,流傳於四川等地的筷子傳說

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所以十分窮困。而他的老婆實在無法跟著過苦日子,就想書死他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罷,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隻鳥,啄了他一口,他痛得,啊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麼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又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他知道這是一隻神鳥,於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見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並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挾肉就在我足下……。」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於是姜子牙將兩根細絲竹伸進碗中,剛想挾肉,只見絲竹嘰嘰地冒起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麼會冒煙?難道有毒?」沒毒,你知道絲竹是不能碰肉的。「真沒毒,那你吃一塊。」,說著姜子牙挾起肉就往老婆嘴裡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後,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後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因殷紂乇時代已出現了象牙箸,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年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在用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細竹筷,也就談不上什麼發明創造了。
商紂王籠妃妲己用玉發簪挾菜喂紂王是流傳於江蘇一帶的筷子傳說

商紂王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餚冰涼不能入口,為吃飯這件事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己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的酒宴,她都事先嘗一嘗,免得紂王又要發怒。有次,姐己嘗到有碗佳餚太燙,可是撤換已來不及了,因紂王已來到餐席前。妲己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菜挾起來吹了吹再送到紂王口中。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己挾菜喂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後來妲己即讓工匠為她特製了兩根玉箸挾菜,這就是最初玉筷雛型,以後這種挾菜方式傳到了民間,於是中國產生了筷箸。

這則筷子傳說不像第一個傳說充滿著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具有某些現實意義,但即使富於傳奇性,也依然與事實不符。因為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墓發掘出的銅箸,經考證其年代早於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所以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明,也非姐己創造,應是更早的產物。

「大禹用樹枝、細竹撈食鍋中滾燙的食物」是流傳於東北地區的筷子傳說

堯舜時代,洪水泛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後,發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困,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惡浪搏鬥,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次大禹乘船到一個島中,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沸熟後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願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湯中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鍋中撈食,騰出時間處理急事。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細棍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菜,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也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箸的雛形。

雖然傳說主要是通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人民群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再現歷史事件本身。但聽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生使用筷箸的最初過程,使當今的人們相信是真實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己制筷傳說,顯得更純朴和具有真實性,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太短、極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隨手採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於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於樹木,竹桿。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挾,蒸煮谷黍時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經過三干余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

當然,任何傳說總是經過歷代人民的取捨、剪裁、虛構、誇張、渲染甚至幻想藝術加工而成的,

大禹創筷傳說也不例外,它是將數千年百姓逐漸摸索制筷的過程,集中到大禹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實,筷箸的誕生應是先民群眾的集體智慧,並非某一人的功勞。不過筷箸可能起源於大禹時代,時經過數百年甚至干年的摸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匙共同使用的餐具。

那麼從何時起,我國才出現以箸取菜同時又吃飯?這一問題現在也沒有找到明確的文獻資料,只能從旁證中找答案,要以箸吃飯必須有較輕小的碗,可商周時的食器都比較笨重,難以用一隻手來捧持,另一隻手用來握箸。即使是較小的『豆』,也是以盛肉為主,具有蓋和高足,無法端在手中。到了西漢初年,才出現圓足的平底小圓碗。從洛陽、丹陽和屯溪出上的西漢墓葬碗、盤來看,不少是釉陶,份量較輕而色澤皎潔。這種碗顯然可配合筷箸吃飯使用,再從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初期墓葬出土的成套漆制耳杯和竹箸來看,可以肯定那時進餐全以筷箸來一統天下了。
有民俗學者從考古角度來分析,戰國晚期的墓葬中已很少發現盤、匝禮器。先秦之人因以手抓飯,所以飯前必以盤、匣洗手。隨著時代的進化,先民懂得以箸代替手抓飯後,洗手不再是吃飯必要的禮儀,故用盤匝陪葬也逐減少。盥洗盤匣陪葬的消失,也可旁證箸在戰國晚期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已成為華夏民族食菜和飯的主要餐具。
我們再以事物發展規律來推論,當人們以左手取飯,右手握箸挾菜,一日三餐皆要如此,會不會有人感到這樣進膳既麻煩又不方便?當飯前要洗手抓飯,飯後抓飯黏乎乎的手更要洗時,會不會有人在厭煩之際,忽然發覺莢箸不但有挾菜的作用,同時也有扒飯入口的功能呢?任何事物決不可能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禮制也是會有勇敢者突破的。當人們發現以手抓食的種種弊端,而又發現箸的優點和多功能,於是將墨守成規的進餐舊俗加以改革,這完全是人類進步的必然規律。從手抓飯到改以箸挾菜吃飯,必遇到禮制保守派的阻撓甚至攻擊:另外,改箸來代替抓飯,還有習慣問題,所以這一改革,進度是十分緩慢的,決非一朝一夕能奏效。但筷箸的優越性和多功能是客觀存在的。當我們祖先漸漸發現箸不但能夾,還能撥、挑、扒、撮、剝、戳、撕等,也就人人欣喜地以箸在餐桌上扮演了除淘湯外的一統天下的角色。隨著歷史的發展,烹調技藝的不斷豐富,因為筷箸這一主要角色的存在,涼拌菜、面條、山西撥魚、涮羊肉、拔絲蘋果等適於筷箸的佳餚也應運而生。以手抓飯改為用箸而食,可以說是中華飲食文化中最早的筷箸革命。

中國人使用筷子吃飯是從遠古流傳下來的習俗,古時稱筷子為「箸」。在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中,以下幾種筷子的用法是相當忌諱的。

三長兩短:意思是說在用餐前或用餐過程當中,將筷子長短不齊地放在桌子上。通常我們管它叫「三長兩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很不吉利。中國人過去認為人死以後是要裝進棺材的,在人裝進去還沒有蓋棺材蓋的時候,棺材由兩塊短木板、三塊長木板組成,合在一起正好是「三長兩短」。

仙人指路:這種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這帶有指責的意思。吃飯拿筷子時用手指人,無異於指責別人,這同罵人是一樣的。

品箸留聲: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裡,用嘴來回嘬,並不時地發出噝噝聲響,這種行為被視為是一種下作的做法。在吃飯時用嘴嘬筷子本身就是一種無禮的行為,再加上配以聲音,令人生厭,會被認為是缺少家教。

擊盞敲盅:這種行為被看作是乞丐要飯,其做法是在用餐時用筷子敲擊盤碗。從前只有要飯的才用筷子擊打要飯盆,其發出的聲響配上嘴裡的哀告,引起行人注意並給予施捨。

執箸巡城:這種做法是手裡拿著筷子,做旁若無人狀,用筷子來回在桌子上的菜盤里尋找,不知從哪裡下筷為好。此種行為是典型的缺乏修養的表現,且目中無人極其令人反感。

執箸刨墳:這是指手裡拿著筷子在菜盤里不住地扒拉,以尋找獵物,就像盜墓刨墳一般。這種做法同「執箸巡城」相近,都屬於缺乏教養的做法,令人生厭。

淚箸遺珠:用筷子往自己盤子里夾菜時,手不利落,將菜湯流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這種做法被視為嚴重失禮,同樣是不可取的。

顛倒乾坤:用餐時將筷子顛倒使用,這種做法是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謂飢不擇食,以至於都不顧臉面了。

定海神針:在用餐時用一根筷子去插盤子里的菜,這被認為是對同桌用餐人員的一種羞辱。在吃飯時作出這種舉動,無異於在歐洲當眾對人伸出中指。

當眾上香:出於好心幫別人盛飯時,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飯中遞給對方,會被人視為大不敬。因為中國的傳統是為死人上香時才這樣做。

交叉十字:這一點往往不被人們所注意,在用餐時將筷子隨便交叉放在桌上,這是不對的。中國人認為在飯桌上打叉,是對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除此以外,這種做法也是對自己的不尊敬,因為過去吃官司畫供時才打叉。
希望能幫到你,幫助別人我我們的快樂

㈥ 筷子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當西方「四大發明」載人飛船、原子彈、克隆術、網路業風行於世時,史稱擁有東方「四大發明」的那個國度沒寂了。這是由於率先發明造紙、印刷、火葯、指南針的先賢沒能給炎黃子孫帶來永久的殊榮。曾幾何時,西方的造紙與印刷術反超中國,指南針令爾等發現了新大陸和諸多殖民地,火葯與洋槍洋炮最終轟開了自家的門戶。非但如此,中國四小發明陶瓷、紡車、景泰藍、地動儀,與四件國粹絲綢、茶葉、中葯、京劇也每況愈下,難怪不少國人作憂天狀,嗟嘆中國有幾多當代發明就有幾多遺憾。難道沒有一件中國古代大發明可以振奮當代同胞的自豪與自尊?

天方日談——第一發明

面對這困擾人而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真不知道如何對孩子的孩子們加以詮釋。我只是憑著多年來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因而近乎偏執地自信,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必定有一種先於古代四大發明、優於異國異邦文明起源的造化物。否則何以在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南部能出息繁衍全人類最龐大的一個族群。物擇天競,適者生存。適應這偉大族群生存與發展的力量和智慧以怎樣的載體、作何等的傳承呢?
循著生命實體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這個崇尚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里,自華宗漢祖之先民自從懂得刀耕火種而改變茹毛飲血的原始陋習,轉而在火中取栗和湯中取食時的某種需求。由於火焰與熱湯的高溫不允許沿用伸手抓捏的習慣,於是出現了手指的替代物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樹枝。顯然,單枝獨箭只具有扎和挑的功能,遠不及兩根手指拿捏之便捷。先民們最質朴的思維已經懂得了靈巧的拇指可藉作兩根樹枝而延伸,更何況先民們狩獵和勞動的技能已將手指鍛煉得運用自如,將兩根小樹枝捏在手中,竭盡插扎穿挑夾、撈扒拌攪拉之能事,還可供遞喂播舀、煎卷烤炸,真乃十八般食藝可得心應手。由此可推斷,華漢先民的第一種創造發明得以誕生。其之所以稱之為發明創造,是由於筷子完全符合當今對於發明創造賦予的三大定律: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而且還具有取之有竭的原材料可用來加工批量製作。因此,又可以進而斷言,祖先除發明創造了弓箭長矛和某些農具,那麼最初的第一件民間日用品非筷子莫屬。隨著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製作筷子的材料漸次演變為樹枝、木條、竹枝、竹條、骨條和牙條。其形制和長度也逐漸形成定規。其長度緣於原始部落和圍著食器聚餐的習俗,必須具有一定的長度方能伸手夾取食物。而這長度又必得便捷於手腕在食器與嘴之間作半徑活動,手臂的運動半徑亦受制於腕骨到肘骨這兩個支點的牽制,於是小臂的長度大體成為了筷子的長度標准。這一見解十分重要,先民的長度概念難道真的同筷子有關嗎?事實上,原始人對距離與長度的最初確認,往往是按人體工程學的原理,以自我為尺度來確認的,包括拳頭、手指、步幅,又引伸到長矛和箭的射程,但這類成法顯然不如筷子來得便捷。由於筷子的誕生,不但確定了圍食的習俗,而且依據筷子加手臂的長度作為半徑,確定了用以聚餐的方桌與圓桌的直徑與寬度,確定了餐桌周邊長度與食客空間人數的慣例。最終使得筷子成為原始尺寸的長度單位,一市尺約等於小臂加拳頭的長度,最初的筷子也大體如此。只是由於木竹筷子容易彎曲,加上民居與食器的發展,使人們逐漸從野外移至室內,食桌食器筷子漸漸短小精緻。至於筷子的形製取上方下圓,大概同先民崇尚的天地方圓說相關。既然天圓地方自居中國,將方圓把握於掌股之間亦理所當然。有趣的是,氏族部落之間的許多理念和原始等級,也由筷子反映出來,依牙骨竹木品質與製作難度,按筷子長短粗細優劣與刻意製作的不同紋飾,決定了執筷人的等級尊卑與長幼身份。為了適應傳統禮儀之邦的各種需求,筷子又演化為禮品供品祭品。當祭祀神靈供三牲五穀時,人們把筷子插入供品。為了確定祭拜的時辰,有人燃點豎著的木竹筷子以作計時之用。繼而又發現某種木料所制筷子燃點後會發出香味,或形成幽幽冥冥的火光,似能起到驅避蚊蠅蟲蟻並驅趕餓鬼厲鬼的作用,更增添了祭典的神秘感。固而有了最初的焚香與火燭,直到後人懂得在筷子上粘裹香料和石蠟,才有了蠟燭與燃香問世,但其載體還是根筷子。
筷子果然妙用無窮,是由於先民賦予它巨大的可塑性,它又轉而啟迪著同胞的創造性。因為原始人部落人發展生產的同時,也在創造著文明與文化,筷子擔當了無可取代的角色。在筷子成為長度單位的同時,人們對量與數引起同等的關注。如何記錄勞動果實呢?在數字誕生前,人們開始以筷子作籌碼,一二三Χ正的遞進式和記碼法應運而生,但當數量累進需使用太多筷子時,為便於替代因而以長短粗細為制,以十根短的換取一根長的,以十根長的換一根粗的,十進位制數學由此形成。初期創造的方塊數字即是長短不均的筷子,加上彎曲的和長短折剩的筷子頭尾,基於形成了橫豎勾折撇捺點的數字雛形。以象徵和會意為特徵加上筷子形制創造的古漢字,必然形成方塊字型,因為作為造字和書寫工具的硬筆原本也是隨手拾起的一支筷子。木竹牙骨之筆在地上桌面牆面勾畫之餘,又發現在筆端紮上羽毛獸毛,醮上植物礦物中提取的顏料或最初的土色獸血,居然大有用場。筷子中尤以竹筷一端空管中充塞羽毛最為易行,於是大量書寫描繪工具的使用產生書法繪畫及塗滿屋宇祭壇物件衣飾上的色彩和紋樣。附著於筷子毛筆上的削刮繪烙雕刻諸般工藝,也堂而皇之附著於甲骨鍾鼎岩玉牆壁殿堂之上。適逢禮祭天文戰事之需,長於玄學道術的先祖立地為壇,劃地為方圓陰陽曲直,設一把筷為占卜問卦之籖,復將長長短短的籖圍繞陰陽魚之圓心而為陰陽之爻,這乃是首以象牙為箸的紂王始所未料的。其實,筷子最初即以「箸」相稱,因俗民諱言其音與「住」相近,復改而寓「快」之意而稱「筷」,認定取食宜快而進餐更屬人生一大快事,何能往而不進?正是非同小可的一雙筷子,令人強化了手指延伸與拿捏夾取的概念,以致派生出火鉗剪刀等物器。又由筷子縱橫交叉的排列法,由小及大由短及長,使得洞穴鳥巢中生息的祖先穎悟了柱樑檁欄和樊籬牢籠的構成與功能,魯班的祖師便用筷子演示了中國古代第一具建築橫型,相沿至今的古建寺塔宮樓中,筷式排列或嚴謹有序或勾心鬥角,當然那鳥籠和牢籠也屬筷子的造化。由此而聯想到同步進化的西方民族,同樣憑著一雙手,拿捏的卻是刀叉,不同的取食進餐法則綿延成不同樣式的文化與理念。左刀右叉一字排開乃至成為長條餐桌。沒有筷子的樂趣,造字成因於手語與指掌的變化,寫字得力於一管羽毛。至於壘屋造房,無論是哥特式羅馬式無非是石頭的堆徹,確乎少了這份筷子的靈性和韻味。直至經歷了幾千年文明發展歷程的歐美賓朋,但凡要享用中國烹調之妙,無一不從筷子學起。然後才明白全人類最文明的美筵絕不是舞動刀叉者流,巧用兩支精美的筷子,隨心所欲地作相對運動,可見「炎黃斯坦」的原始相對法要早於西方人數千年。
豈只是原始相對法則呢,中國人僅僅從一雙筷子中感悟到了太多太多的事物,又由此而形成了中國人獨有的筷子情緒與筷子哲學。毫不誇張地說,縱觀幾千年中國文明史,還有什麼東西比筷子這項發明創造更為偉大的了。倘若筆者把筷子描述為情感的載體和文化的傳承,描繪為中國古代「第一發明」,難道會有人非議我的淺陋和偏頗?是的,自從十餘年前的某一天筆者食不裹腹、迫於飢寒而咬定筷子作杞人狀時,恍然頓悟的我立刻將嘎然咬斷的筷子攥在手心,突發奇想的狂人不禁捧著斷筷如獲至寶。是的,斷筷令我當時鬼使神差般玄想著兩個有關筷子的寓言。其一說的是:公元前周滅商前世道大亂,各地義將聚會為公推首領而紛爭不止。某將當即命眾人把餐桌上筷子拿起折之,果然輕折即斷。該將復使一把筷子攥在手中竟折而不斷,便曉以眾人抱團結幫之理。眾人因之折服稱臣,公推其為周武王,商朝於是滅於西周。其二說的是:古時某大家族因人口眾多,常因取食不均而生事端。家長為此特製三尺長竹筷命家人執筷取食。無奈筷長而不能自喂,只能取食喂於對桌之人。家長因而曉以「將欲取之必先與之」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理義家規,明理義而使事端煙消雲散。「筷子如此不凡,我當為筷子立言立傳,為列祖列宗立典立碑!畢竟是憑這尋常而非凡的筷子佐餐四十年,才明白同胞們每逢佳節,置筷思親的至德。原來人如筷子,而擺開的筷子就是人字啊……」寫罷一段似乎天方日談的文章,筆下更涌動無盡情思。

羅氏物語——筷子情緒

第一雙中國筷子始於何年何代,發明於何氏何人,皆已無可考。限於學識和佐證,筆者只能以天方夜譚的方式杜撰筷子的變遷史。盡管歷經十餘載研究探索,其間亦撰寫和發表過數篇關於筷子的文章。其中尤以1998年7月16日發表於《中國改革報》學者論壇欄目中的署名文章《藝術新表現主義的哲學思考》;1996年10月在京城大學所作的「哈羅新表現主義演講」;以及2000年12月23日發表於中國科學院主辦、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共辦的《科學時報》頭版文章《第一發表——筷子及其哲學》引人關注。按照文責自負的原則,我毅然勇敢地擔負起了羅氏筷子學說的相關責任,不厭其煩地將同胞們咬來嚼去、伸來縮去的筷子們當成研究對象和話題。我明知缺乏任何史料和佐證,卻要憑著臆想斷言筷子的種種神話,縱然這種推斷有著極大的合理性,但究其學術價值終究難免令人置疑。因此,我寧肯寄希望地執筆提出反證的人們加以辨析或共同探討,否則還得容筆者滔滔不絕地在「羅氏物語」篇中說下去。究竟「筷子情結」又是為何物?
且不說「置筷思親「有多麼悠久的歷史。年夜飯前父母總將美味佳餚上插滿筷子,請祖輩賞光品嘗。中秋佳節倍思親,往往在缺席者的空酒盅旁置筷為念。幼童上桌入席的第一課即是執筷之法以及使筷子就近夾菜的家訓。至今記憶猶新的平生第一次家法,就是因為夾菜位置靠前因而被家父當頭一擊,便聽得兩根筷子點擊著我碩大的腦門。初學字習文時為節省紙筆,便是仿效家父以筷子醮水在一方石塊上塗抹漢字。兒時的寓言又是母親講授的「一根筷子容易斷,一把筷子折不彎」。母親不但知書達理,還工於編織與玻璃畫。她用來編織棕床藤椅的竹針便取材於幾支竹筷,兒子們的毛衣更是用竹筷削成的毛衣針織成,後來我也如此這般把筷子削細切短,串起一堆木珠子,製成了蒙童就讀後的第一把土算盤。我想,祖先發明第一把算盤時,大概也是用筷子串珠而成。此後我用筷子纏上布條,製成少兒打水仗時所用的竹筒水槍中的活塞桿,還截成二胡共鳴筒上的小小琴碼,或削成小風箏上的細龍骨。但此舉未及同媽媽商量便擅自盜用了一小把筷子,還在削龍骨時被菜刀劃傷了小嫩手。媽媽操起筷子要打兒子的小手心,這才看到手指上傷口和血跡,竟又傷心得落下淚來。是的,筷子要緊兒子更要緊。她二話沒說,買回一根竹子來,用她年輕打工時削過蠟燭芯的雙手剖開楠竹,削了大把竹筷子和風箏龍骨。「自己動手做比什麼都強。筷子太短竹子才夠長,這叫物有所短亦有所長……」聽了母訓,我們有所悟,因為我見識了筷子,更看到了竹林。被譽為中國楠竹之鄉的湖南益陽,到處有成百上千畝竹林,用做竹筷的竹子,還被生產成馳名海內外的竹席竹簾竹器的竹工藝品。大到竹樓竹牆竹床,小到竹凳竹籠竹勺,令竹鄉的百姓世代受用。及至我完成初等學業時,正趕上當地政府為發掘繼承千百年的竹器工藝而批准竹藝廠招收藝徒,不足14歲的我因具有美術和雕刻基礎,被破格錄入廠學藝。聽技藝精湛的老師言傳身教,第一堂課當然是講竹藝傳統。「知道嗎,這些竹器原本是我師傅的老師傅的老老師傅傳下來的,到底誰是宗師誰也說不清,但第一件產品就是筷子,傳說益陽還是竹筷的發祥地呢!」言者無心聞者有益。我至少親眼所見全國的第一架竹筷機誕生在此地的廠房中,那質量與工效簡直令手工勞作的匠人們咋舌驚呆。我看著雕刻機、烙花機之類在筷端上完成的福壽喜字或龍鳳花紋,看著成雙成對的禮品筷精品筷封入精美的包裝盒中,益發感受到工友們夜以繼日的辛勞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賦予竹筷們怎樣的情愫。直到某年某月得悉筷子包裝盒上添加了「中國製造」的字樣,才得知近如咫尺的鄰邦國家中除華僑華人,還有著眾多喜歡筷子和中餐的洋人。因為在他們看來,筷子是中國人的特殊情結,也是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所為在日本韓國和新馬泰境內,筷子比比皆是,使用筷子的人們在享用中餐時彼此總多一分好感。
筷子的確是這樣的不可思議。一個佔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偉大族群,幾千年來總是不離不棄這件國粹。我想其外觀不及金樽玉簪銀盤瓷碗富麗奢華,而其價值也遠不及與之匹配的禮器祭器飾器食器般珍奇昂貴,但人無分尊卑長幼在筷子面前總看似平等。特別是就其實用性而言,委實是大多數日常器物所無法比擬的。然而,筷子就是筷子,盡管因為它的存在而衍生出那麼多造化物,盡管由於它的功能而影響到億萬萬人的飲食生存,它卻安於其名份和地位,扮演一個極為尋常的角色。時至今日,甚至沒有人把它奉為中國古代一大發明,更鮮為有人從它的誕生發展過程中去詮釋它對於中國文明有過怎樣的偉大貢獻。
筷子僅僅是筷子嗎?如前文所述,豈是一個是與否字能解答的,倘若筆者解析筷子的上述說法能夠成立,那麼,由於筷子而激發的實用主義原則和理想主義思維,在如此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疑投射在國人的精神層面中,並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中國人的思維和情感。又由於這種世世代代的影響力,轉而使人們對筷子賦予了某種人文主義的內涵。就像國人杜撰的生肖,賦予那十數種動物以人格,同時也賦予子虛烏有的龍鳳、朱雀、麒麟之類以人格。人既然可以用諸多生肖來比照自身作自我觀照,必定也可以將自己的許多造化物藉以自比。其實四大發明、四小發明、四大國粹一度是國人最引為自豪的東西,也一直以這些造化物觀造自我,並由此提升自我形象和自我人格。只是由於長期以來將國粹們提升到了不適當的高度,一旦在這些領域中面臨著後來居上的西方人,大多數人便頓時失去了榮耀感和自尊,少數人甚至惶惶然妄自菲薄,一改往日唯我獨尊的那等儀容。恰恰在這時,筷子們不卑不亢地挺起了脊樑,不但砥柱了中國人的神經,還像阿基米德描繪過的那杠桿,顯示出它足以撬動地球的力量。難道不是嗎,有誰能大略地計算出一個億萬萬人口的大國,幾千年間鯨吞過多少噸食物,味必這天文數字一般沉重的食物不足以與地球相比。奇跡就在於這么沉重的食物,原本不過以兩根袖珍型的杠桿便輕而易舉地叼進了嘴巴里。這就是筷子式的邏輯思維,源於筷子情結,卻激發成了難以言述的創新精神與創造力。無怪於倉頡要把筷子拿將過來構文造字,難怪老子要把筷子拿將過來制爻作卦,假如當代人不把筷子也拿將去精心打造,那能對得起喂他養他的這雙筷子、能對得起令他口舌生津精神為之一振的中國筷子嗎?至少「羅氏物語」有如筷人筷語,道出也其中的許多真諦。我輩莫如捫心自問,使筷子吃盡的滋味!只是勸君有些些留心,萬莫狼吞虎咽般暴食筷子,這直來直去的兩根線條可不會隨著胃腸轉彎。

盛世奇言——筷子哲學

當好端端的白紙上第一次顯現「筷子哲學」這一異化於經院體系的新詞條時,這支筆便因此履行著義不容辭的注釋權和辯護權。筆者何其榮幸,大可寫一篇哲文來傳承中國人亘古相傳的一雙筷子。盡寫出筷子文化、筷子情結,一如祖先們最初祭祀神靈般將筷子插滿三牲,而今盡可將筷子遍插我的靈肉,我寧願把自己供奉在哲學的神聖殿堂里。
絕沒有人敢斗膽冒犯和褻瀆先哲。我明白以筷子二字為哲學冠名,確乎會引起大不敬的嫌疑。因為盡人皆知筷子原本不過是區區兩條直線,倘若將其從繁復的功能中抽象出來,這兩條直線還那麼神秘而不可測嗎?答案是肯定的。正所謂愈是簡單的事物,往往富有極為艱深的道理,筷子的高深玄妙也就在這兩條直線之間。筆者因而年復一年地面對這兩條直線,試圖發掘和總結筷子哲學的確切定義。「直面中國古人發明的兩根筷子,從其復雜的材質與功能表象中提取兩根抽象的相輔相成的直線。基於其相對運動中平行或交叉排列,因而呈現所富有的哲學涵義,即:1、人與物體在運動中對立統一的關系;2、一組幾何線條同周邊事物產生互動的聯系;3、古代厚德載物倫理與筷子情結教範釋義;4、實用美學造型及黃金分割點的形成概律;5、人體工程學與力學杠桿作用原理的應用;6、中國古算數量概念及漢字元形成之推論;7、兩條直線導致形象思維創新思維之意義;8、筷子文化寓意理想主義實用主義研究范疇。這八大探討課題構成了筷子哲學所涵蓋的新穎性、潛在性、交叉性、應用性研究領域;形成了中國古代「第一發明」筷子特殊定位的物質屬性、實用價值、文化內涵、理念特質;從而確定了本哲學命題的研究方向與目的——全面論證第一大發明筷子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與傳承,全面論述筷子哲學並弘揚筷子文化這一國粹和瑰寶所象徵的創新精神和民族精神,為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營造祖國千秋盛世而打造品牌和武器。因為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象徵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特殊品牌,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振奮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特殊武器。「我不得不寫下這么一段冗長凝重的「定義」。好在絕無任何人委託筆者起草教科書中的新八股教條,我也沒有理由為了簡練而割捨筷子哲學的教義。且不說筆者為了探竟此定義,迄今已耗費了整整15年的心血,真乃「筆下萬字文,心血十五春」,未曾成篇,我倒要為自己這番苦心而感動了。
豈只是感動或陶醉,我整個靈肉都為這定義而由衷地震顫了。就憑著我們中國人發明和擁有的這雙筷子,就足以表明了中國的偉大。難道還有外人能像超越「四大發明」一般超越中國筷子的造物主么?雖說從製造水準而言,當今日本人使用的日本產漆藝筷、韓國人使用的韓國產不綉鋼筷、南洋人使用的南洋產高檔塑料筷各有千秋。然而,唯有中國人自產的竹木筷子才富於濃厚的筷子情結、筷子文化與筷子哲學內涵。只是這「哲學」二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天經地義般寫來道來更何妨。
讓我們回到筷子哲學的基本定義上來,從這兩條相輔相成的直線中,詮釋相關的哲學概念。首先,請允許筆者回到問題的起點,用較為規范的文字表述中國筷子與中國人之間的最基本關系。簡而言之,發明於中國古代的筷子,乃是以木竹骨牙或金屬塑料等材料製成的中式餐具。使用人以右手或左手的四根或三根手指執筷,靠指關節、手腕、肘臂的協調運動,使筷子按人的意願和進餐規范,將可供餐用的主食和菜餚送入口中食用。於是乎,關於中國筷的一組相關數字便由筆者推算出來。這組天文數字包括5000年間中國總人口、總食用量、筷子的生產總量。
A、中國5000年概念推算人口數:設定5000年前人口基數為20,000人;每30年繁衍1代。迄今共繁衍166代;每300年基數人口增加1倍,迄今共增加17倍。以此法則推算,可知5,000年前基數人口為20,000人,5,000年後基數人口已達1,310,720,000,累計5,000年間中國總人口為157.9億人(計算數為157,900,20,000人≈157.9億人)。
B、中國人口總食菜餚數量:設定人均壽命60年,日均食物1公斤,每人一生60年食用量為21,600公斤,即21.6噸。人均食用總量與人口總量兩組數字相乘,共計全體中國人5,000年食用總量為340,964,432,000噸≈3,400億噸。
C、中國筷子5,000年間生產製作總數:設定中國人均壽命69年,年均使用筷子1雙,每人一生筷子使用量為60雙。已知中國5,000年人口總量為157.9億,將總人口數與人均筷子使用量兩組數字相乘,共計全體中國人5,000年間使用筷子總量為9474億雙。設定中國筷子總產量為總用量加上10%的庫存流轉量,即為總產量=總用量9474億雙+總庫存流轉量947.4億雙,共計生產總量為10421.4億雙≈10,000億雙。
結論是:中國人在5,000文明史中,為總人口159.9億生產製作了約1萬億雙筷子,並用筷子佐餐,輸送了3,400億噸食物!
天文數字啊,若再聯想到筷子的其他相關數字,如總產值、總材耗、總重量等,更會令世人瞪目結舌。不妨作一道趣味數學題,計算5,000年間中國筷子總產量的總長度。已知5,000年間筷子總產量為1萬億雙、2萬億根,設定每根筷子平均長度為0.25米,則總產量與每根長度相乘,乘積為5,000億米,又為5億公里長。已知地球赤道長度約為4萬公里,則中國筷子總長度可繞赤道12,500圈。又知地球全部經緯線共計約為120萬公里長,則中國筷子總長度約為地球經緯線總長度的416倍!416倍於經緯線總長度的中國筷子。能密密匝匝地將地球捆上12,500個圈……
這就是中國古人發明的、被排斥於偉大發明之外的、能將地球捆得死去活來的筷子么?
這就的集18般功能、若乾材質、若干紋樣、適應為餐具、禮品、祭器的第一發明筷子么?
這就是衍生出香燭尺筆、籌碼八卦、籬笆屋檁、算盤字元乃至中國古算+-×÷><=的筷子么?
而今我們大可將筷子解析為兩條相對運動的直線。它是相對的,缺一而不成其為筷子;它是統一的,用兩條直線構成一個簡單而偉大的造化物;它是運動的,在平行和交叉運動中按人的主觀意願,完成選擇、獲取、輸送、改變對象的方位和存在方式,實現人體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中國先民基於筷子,面對兩根手指並延伸為兩根筷子的狹義相對概念具有淺顯而深刻的理解。又基於這兩條幾何直線的運程運勢,以致同周邊事物產生著共存與互動的廣泛聯系.由於佐餐這一生存需求的適應與實現,進而激發和引起改進完善周邊事物並創造新型關系的動機與動因,由一事物衍生近似的或可供借代形制的新事物,促進原始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進程。正是由於筷子在中國社會各階層人群指掌間運用把持,又在民以食為天的土壤中擔當作中介和承載的作用,因而在這個禮義之邦的各種教範中扮演著一招一式不可輕舉妄動的角色,逐漸形成以筷子為特定文化內涵和民族情結。對於先民崇尚的「厚德載物」之民風而言,其實略將文字易位為「厚物載德」,那倒更真切地反映了天工開物年代以物載德的唯物論思想。可以設想,在造化物如此簡陋的初期,民間的每一種工具兵器什物的發明及改進,往往需經由無數人無數次的完善。在人類應用類科學尚沒被總結認識之前,祖先在主要餐具造型上何以發明和選定筷子之形制,而不是勺子叉子刀子之類。而手指執筷的部位不取最高亦不取最低,恰巧取於筷子總長度中上部大約黃金分割點的位置,這一定位點取捨的成功概律究竟如何推算,也許後人永遠也不得而知。但筷子在手,令指腕肘臂、頭頸眼口如此協調合一,又將碗筷餐桌、杯盤菜餚如此統籌兼顧,完全符合現代人體工程學的原理,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以人為本、以我為主、以食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再觀察兩根小小筷子在握,居然將指關節、手腕、臂關節這幾個力學支點及力距力臂設計得無懈可擊。執筷者就餐時操持有度、遠近相宜,舉重若輕,雅俗無涉,一生中竟能夾食數以噸計的美味,真不知該如何感謝那軼名的發明家,說到筷子的杠桿作用,不能不言及數學大亨阿基米德那句名言。但問天下者誰,能憑藉兩條小木竹條敢撬動地球。地球重量雖不得而知,赤道與經緯線長度非不可測量。倘若將筷子視為一根綿長的線,以便織成一個碩大的網袋,大可得地球像西瓜一樣兜在網中。假如阿基米德翁九泉有知,他也許更折服於一把筷子能演繹出中國古代數學中的數量概念及數字漢字雛形字元。如果這一新說能夠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真該將中國筷子當作無比珍貴的活化石和人類遺產。這是一筆無比豐厚的人類遺產,筷子代表的兩條直線,啟迪了多少代人的形象思維與創新思維。這個無窮的「二」,等同於人世間的所有造化物。其線性排列的形式,足可解釋為=或‖的二方連續有序排列,又可解釋為><×÷的交叉斜置和連斷的無序排列-|為重疊與合並現象,井豐卅口中、丁干土上下、又刀力山工、大王父爻木是為基本組合現象。我們不得不面對這兩條直線成其為「∧」形時的深思,誰在目睹其狀後能非議筷子不是圓規的原型,豈能斷言筷子式圓規與圓周率面積的概念了無聯系呢?至少「兀」的造型同三根曲直的筷子近似。本人創新思維公式,即是成因於一雙筷子。在近二十年間一度忙於發明創造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時,我曾試圖建立自己的創新思維定律,無意間注視著置於餐桌上的一雙呈「十」字狀的筷子而頓有所悟。沒錯,一就是緯線亦是種概念,|就是經線亦是屬概念,我將一根手指穿過十字交叉點即是斜線和交叉概念,這三條線和三大概念足以構成萬事萬物。「筷子定律」由此產生時正逢愛女十歲生日,我連夜揮毫寫信,將一個碩大的「十」字畫在信中,又以聯想法將與「十」相關的概念如星辰路口醫院基督教紅十字會等,以及筷子定律全然傾注在字里行間。讓一個十歲女兒從「十」字穎悟經緯線、焦點狀、幅射感、四維時空之類艱深的哲理委實太過勉為其難,其實我想說的還不限於此。筷子所代表的一種本土傳統文化,最能代表中國人的理念取向和人生取值。毋寧說筷子就是兩筆構成的一個「人」字,一撇一捺取向於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依存於文化需求和經濟需求,沖突於不偏不倚與亦偏亦倚的雙重境界,奉行於理想主義與實用主義的復合準則。「人」字能惟妙惟肖於這個取中庸為道、冠「中」字為族群和邦國之根基的古老神州。其實,以人為本才是國人所謂天、地、人中的出發點和歸宿,若非是幾千年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桎梏,全球人文思想和人本主義的發祥地原本就在中國。且看華宗漢祖建樹的中國「人」,昂首遠矚,挺胸闊步,靠自己兩條直立的腿標志著從動物種群中

㈦ 筷子被發明出來之前,中國人都是手抓飯的嗎

其實人類吃飯所用工具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在筷子被發明出來並不是一直都是手抓飯。而一般可以被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人們都是習慣於手抓飯,不過那個時候大家都是一起吃飯,所以通常都會在吃飯前洗個手,吃的食物也不是很精緻,一般都是熟了就行。

㈧ 中國的筷子是誰發明的

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普通筷子的長度約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藝品,在設計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傳統工藝,從而也成為人們收藏的選擇,並且也很受外籍人士的喜愛。

筷子古稱箸,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象牙精工製造的筷子,也就是說,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

(8)吃飯是中國人發明的嗎擴展閱讀

筷子,發源於中國,是中國、朝鮮半島、越南、日本、新加坡等東亞、東南亞地區普遍使用的餐具。《韓非子·喻老》言:「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國君,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中國已出現象牙精工製造的筷子,也就是說中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

筷子是由中國人發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餐具。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當今社會,筷子的稱呼已習以為常,但專家學者在書法、詩詞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稱筷子為箸或筯,並沒有如《推蓬寤語》所言「忘其始也」。

㈨ 請問中國使用筷子進食是誰最先發明的他當時是在什麼年代什麼國家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以筷進餐少說已有3000年歷史,是世界上以筷為食的母國。筷子看起來只是非常簡單的兩根小細棒,但它有挑、撥、夾、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價廉物美。筷子也是當今世界上一種獨特的餐具。凡是使用過筷子者,不論華人或是老外,無不欽佩筷子的發明者。可是它是何人發明?何時創造誕生?現在誰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堂堂中華古國,都找不到記載這一對人類文明做出偉大貢獻的點滴文字資料,也許是我們的先民當時缺少文字,或是記錄筷子的書籍佚失殆盡?總之,回答這個懸案的只有「史無記載」4個字。當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證材料。筆者曾先後在我市收集到3則有關筷子起源的傳說。 姜子牙與筷子 這一傳說流傳於我市的孟州等地,《懷慶府志》卷23《人物·流寓》引《史記》載:「呂望(註:姜子牙也稱姜太公,本名叫姜尚,從其封姓也叫呂尚,號為太公望,因此史籍中又稱其為呂望)嘗屠牛於朝歌,賣飯於孟津。昔之孟津,今之孟縣。」由此可知,姜子牙在出山之前,主要就是在淇縣至孟縣這一帶隱居。 傳說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干,所以十分窮困。他老婆實在無法跟他過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吧?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隻鳥,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麼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姜子牙知道這是一隻神鳥,於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並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 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於是將兩根絲竹伸進碗中夾肉,突然看見絲竹噝噝地冒出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麼會冒煙,難道有毒?」說著,姜子牙夾起肉就向老婆嘴裡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後,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後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殷紂王時代已出現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時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竹筷也就談不上什麼發明創造了。不過有一點卻是真實的,那就是商代民間以竹為筷。 妲已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我市的溫縣、博愛及其山陽區的恩村一帶。妲己是冀州侯蘇護之女,蘇護是溫縣人,其內都在今博愛縣境內。蘇護送妲己到朝歌去,途經恩村(註:古為恩州驛)住宿。直到現在,在恩村還流傳著許多與之有關的故事。今恩村一街東南的瓮澗河西側,曾有一大土冢,叫「妲己冢」或「狐仙冢」,當地人叫「冢古堆」。 傳說商紂正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餚冰涼不能入口。結果,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已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酒設宴,她都要事先嘗一嘗,免得紂王鹹淡不可口又要發怒。 有一次,妲已嘗到有幾碗佳餚太燙,可是調換己來不及了,因為紂王已來到餐桌前。妲已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萊夾起來,吹了又吹,等菜涼了一些再送入紂王口中。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已夾菜喂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讓工匠為她特製了兩根長玉簪夾菜,這就是玉筷的雛形。以後這種夾菜的方式傳到了民間,便產生了筷子。 這則傳說,不像第一個傳說充滿著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有某些現實意義,但依然富於傳奇性,也與史實不符。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商墓中發掘出的鋼箸(筷),經考證其年代早於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明,也非妲已創造,應是更早的產物。 大禹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我市的沁陽及其山陽區的恩村一帶。鯀禹治水,史籍有大量記載。傳說大禹的父親鯀曾在現在的恩村奮力治水,堯便加封村名為鯀鎮。大禹治水最艱難、花費時間最長也是最後取得成功的地方是在覃懷(大禹定九州時焦作名為覃懷)。覃懷位於太行山南麓,沁水等大小河流出山後,匯在覃懷,形成大澤。更由於黃河行至今武陟境內時,地勢平坦,落差減小,造成河道淤積,河水便肆意漫流,與大澤之水匯在一起,形成了「盪盪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尚書 堯典》)的洪水。只有把覃懷的水排下去,九州中心冀州人民才能免於災難,同時黃河的上下游才能減少水患。大禹指揮著治水大軍,在覃懷奮戰多年,從武陟開始,沿著黃河的主河道向東北一直疏導到橫著的漳河,然後向東導入大海,終於將覃懷境內的大水治理下去了。《禹貢》所提到的「覃懷底績,至於衡漳」,就是記錄這段史實的。「底」音同「止」,意即「達到、完成」;「衡」通「橫」;該句意思是說,大禹治理覃懷洪水的功績,到橫著的漳河那裡。 大禹受命後,發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惡浪搏鬥,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耽誤一分一秒。有一次,大禹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後,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願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他要趕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熱鍋中撈食。這樣可省出時間來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用細棍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於是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子的雛形。 雖然「傳說」主要是通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人民郡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地再現歷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生使用筷箸的最初過程,使當今的人們相信這是真實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傳說顯得更純朴和具有真實感,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較短、極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隨手採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於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於樹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夾。蒸煮谷黍時的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在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經過4000餘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 當然,任何傳說總是經過歷代人民的取捨、剪裁、虛構、誇張、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創筷也不例外。它是將數千年百姓逐漸摸索到的制筷過程,集中到大禹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實,筷箸的誕生,應是先民群眾的集體智慧,並非某一人的功勞。不過,筷子可能起源於禹王時代,經過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摸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匕共同使用的餐具。 回答者: 好孩子狐狐 - 魔法師 四級 3-18 22:43 肯定是中國人發明的。 回答者: 枝頭俏 - 秀才 二級 3-18 22:50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筷子的國家,遠在商紂時期,我國古人就開始使用筷子。 筷子在一些研究者看來,這是中國的,在飲食上是中國的國粹。在我們的《周禮》上就記著:「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就是說孩子到能吃飯的時候,你一定教他用右手拿筷子吃飯。筷子,從文獻記載來講,應該是在商代最早發明。但是,考古提供一些證據呢,應該說能證明商代有了筷子,但是還可以往前提。因為在殷墟出土了一座大墓里頭出土了銅制的筷子頭,它只是一個套頭,銅做的。然後上面要接上一個木桿,來做成一個完整的筷子。當然,現在出土的時候,那木桿已經腐朽了。最早的筷子應該是比較簡單,後來就做成銅的,做成了金銀的,甚至是還有玉的,但大量地使用的還是竹木製的。 我們現在發現最早的銅筷子,應該是屬於春秋時代的,在雲南的一座銅棺里頭,發現有一雙筷子。另外,在安徽的貴池一座春秋墓里頭發現了一雙筷子。這個筷子有圓的,有扁的,還沒有像我們現在的一頭圓一頭方的這種筷子。我們還要提到漢代畫像石。漢代畫像石里頭有很多使用筷子的場面,在他們的飯桌上,在他們的盤子、碗里頭,都明確地放有筷子,它都刻畫出來,比較生動。其中,有一幅 《孝子圖》,他的兒子拿著筷子夾著一個食物送到他父親的嘴裡去,表示他的孝敬,表現了用筷子的場面。在敦煌的一幅壁畫上面,也是男男女女圍坐在一起,在吃飯,大家每人面前除了一個勺子,還有一雙筷子,這兩大件,一件不能少。 在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里頭,在這些夜宴的主人的餐桌上面,也放了有筷子。不仔細看呢是看不出來,但是當時的畫工是很仔細,是畫了筷子的;而且是一個人一雙,是畫得很明確。在其他的一些繪畫的材料上,我們都能看到筷子的圖像,它表現了古代中國人把筷子作為餐桌上必備的一個餐具。這應該是中國飲食文化一個文明的象徵。

閱讀全文

與吃飯是中國人發明的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