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2015國際發明博士趙zhao

2015國際發明博士趙zhao

發布時間:2021-08-22 07:54:29

① 趙博的基本信息

趙博,男,清華大學熱能系副教授,工學博士,國際煤燃燒學術會議秘書長,熱科學與動力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秘書,國際能源署第二屆暑期學校學員。200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2007年獲得清華大學工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燃煤污染物控制技術與工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方面的研究;已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30餘篇,已授權發明專利2項;作為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部委項目2項,作為主要完成人承擔國家973、863和科技支撐項目多項。曾獲2011年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

② mr.zhao和Mr.c zhao 哪個更說明是趙先生的意思我想表達趙先生。兩者有什麼區別

沒見過 Mr.c zhao 這種表示方法
Mr. Zhao是正確答案
Mr. M一定要大寫,r後必須有「.」
姓首字母必須大寫其餘小寫
兩個字的中國名字就如 Zhao Xiang
如果是三個字就如 Zhao Xiangxiang Xiangxiang這部分要把兩個字連上拼。

③ 國際象棋發明時間

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一共有以下幾種說法:
①根據歷史傳說記載,國際象棋起源於古印度,至今見諸於文獻最早的記錄是在薩珊王朝時期用波斯文寫的.據說,有位印度教宗師見國王自負虛浮,決定給他一個教訓.他向國王推薦了一種在當時尚無人知曉的游戲.國王當時整天被一群溜須拍馬的大臣們包圍,百無聊賴,很需要通過游戲方式來排遣郁悶的心情.
國王對這種新奇的游戲很快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興之餘,他便問那位宗師,作為對他忠心的獎賞,他需要得到什麼賞賜.宗師開口說道:請您在棋盤上的第一個格子上放1粒麥子,第二個格子上放2粒,第三個格子上放4粒,第四個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個次序在後的格子中放的麥粒都必須是前一個格子麥粒數目的倍數,直到最後一個格子第64格放滿為止,這樣我就十分滿足了. 「好吧!」國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應了宗師的這個謙卑的請求.
然而等到麥子成熟時,國王才發現,按照與宗師的約定,全印度的麥子竟然連棋盤一半的格子數目都不夠.這位宗師索要的麥粒數目實際上是天文數字.
許多學國際象棋的人都以為,國際象棋起源於印度。這源於英國人威廉·瓊斯1790發表在《亞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西方學者大多贊成他的觀點。因為那時候的世界文化就是英國文化。
關於國際象棋的產生,國際上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自己獨斷專行,想干什麼就干什麼。國王有個親信大臣,他想拿「君王不能離開臣民而存在」的道理來勸告國王,但又不敢公開提出自己的意見。他想出了一個暗示的辦法:在木製棋盤上,用骨制的棋子組成兩支軍隊進行戰斗;每一方面有一個首腦——王,另有車、馬、象、兵四個兵種,組合成一個陣容的整體,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戰斗便結束;王同時又是很弱的一環,他只能依靠戰友——即別的更有力的棋子保護,這些棋子必須在整個戰斗過程中同心協力來保衛王。棋子裡面比王還要弱的,要算是兵了。但如果善於指揮,使兵深入敵壘,走到對方的底格時,兵就可以變成最強的棋子。這就是第一盤象棋的產生,並很快就傳播開了。它一方面往西傳到波斯、阿拉伯和歐洲,經過改變,形成現代的國際象棋;另一方面往東傳到緬甸、東南亞和中國。
②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後情況才發生了變化。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明確提出,象棋是中國人的創造。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游戲——六博與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系,他說:「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游戲。」接著陸續有蘇聯學者發表文章,批駁印度起源說。1972年南斯拉夫歷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徵》斷定象棋首先出現在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
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研究員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號的《蘇聯棋藝》上發表文章,根據他的研究,國際象棋起源於易經的思想:64格,對應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對應陰陽。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見到專家學者的反駁文章。可以認為,切列夫考博士「國際象棋起源於易經思想」的觀點,在世界上已經站住了腳。
大約至少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在中國出現了8x8的線圖(甘肅永昌鴛鴦池遺址出土彩陶繪圖)。在公元前10世紀以前可以斷定已經有了「六博」這種古棋。公元前5世紀六博經過改革而成「塞戲」。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論語》)這句話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圍棋。史料記載公元6世紀(南北朝後期)北周武帝發明的「象戲」(公元569年)和唐代於地下發現的「百寶象棋」基本相同:8×8盤(64格),立體子,棋子擺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現代國際象棋的格局。
至遲於公元6世紀末、7世紀初,象戲進入印度(不排除更早一些的「六博、塞戲」和「類象戲」進入印度的可能性),形成了「恰圖朗茲」,進入中東形成了「沙特蘭茲」。恰圖朗茲和沙特蘭茲譯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考古的實物根據是8世紀以後印度才有四色棋的存在。最早的關於「四色棋」的文字記載是公元九世紀的克什米爾史詩《拉特納卡爾》。「沙特蘭茲」後來演變成「波斯象棋」並傳入歐洲。大約在15世紀木定型為今天的現代國際象棋。
「印度起源說」產生於英國人,最好也是由英國人來否定「印度起源說」。1984年版的大英網路全書上,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還說是印度或中國,而且重點介紹印度起源說。但是,2003年在英國出版《國際象棋中國學派》英文版時,在英國最大出版集團編輯撰寫的簡介中,一上來就已經有了這樣一句話:「雖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國際象棋是在遠古的中國被發現」。要讓英國學者改變觀點可不是簡單的事情啊。
今天人們探討國際象棋的起源,是通過傳說、假說、考古和邏輯這四種方式,來作出各種各樣的結論。假說指明考古論證之方向,傳說補充考古邏輯之不足。畢竟國際象棋產生的年代太古老了,象最古老的歷史一樣,真實的再現要經過極為漫長的過程。不過,從整體方面看,關於起源問題,有兩點得到世界的公認:1、國際象棋起源於亞洲,後來傳入歐洲。2、最初的規則是擲骰子來決定誰走棋。
此外,專家學者在起源邏輯上有幾點似乎已經達到共識:第一,國際象棋是人造物。本質上是模型。第二,國際象棋是人類思想、意識的物化。本質上是模擬。第三,現代國際象棋是古代棋不斷演變的結果。第四,演變的影響來自各個方面(包括各種棋相互之間的影響)。第五,演變的模式是漸變和突變。第六,演變和連續性共存。第七,起源的研究應從國際象棋結構三要素——棋盤、棋子、棋規——入手。第八,對於國際象棋的起源、演變和定型來說,棋盤、棋子、棋規擔當不同的角色。第九,棋盤、棋子、棋規這三者未必是同時出現的。第十,沒有「最初的發明者」。對此可以這樣來解釋:在現實世界中,時間是不可逆的。因此,時間可以創造歷史,時間也可以消滅歷史。從這種邏輯出發,我們永遠不可能找到「最初的發明者」。只好無奈地滿足於「社會的產物,智慧的結晶。」實際上,從許多方面看,國際象棋更象電影。
③關於國際象棋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國際象棋是由阿拉伯人發明的。因為人們今天熟悉的國際象棋是在波斯發展起來的。國際象棋里「戰車」一詞就源自波斯語。

④ 2015年北航博士畢業必須具備多少篇sci論文

北航各個學科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具體你可以上北航研究生院查看,不過要求還算比較高的,潛心研究吧,不要太浮躁

一、申請北航博士學位對發表論文的基本要求
1.數學與系統科學學科
申請者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並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1)在SCI檢索的本學科領域重要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1篇學術論文(SCI分區表中Q1區、Q2區和Q3區,或SCI影響因子0.5以上);
(2)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2篇論文;
(3)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1篇論文,並且另外在EI、MEDLINE收錄源刊物或在《中國科學》(中文版)、《數學學報》、《應用數學學報》、《計算數學》和《系統科學與數學》發表2篇論文。
2.物理學科
申請者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並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1)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論文影響因子達到5.0以上,或累計達到5.0及以上; (2)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3篇論文,其中至少有1篇是在國外期刊上公開發表;
(3)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2篇論文,且在EI收錄源刊物發表2篇論文,其中至少有1篇是用外文公開發表。
已授權國家(國防)發明專利1項(排名位於學生發明者的第一名有效)視同1篇SCIE收錄論文;已受理國家(國防)發明專利1項(排名位於學生發明者的第一名有效)視同1篇EI收錄論文。
除滿足上述基本條件外,學生論文發表篇數和影響因子尊重導師意見。
對承擔重大工程項目等特殊情況,開題與答辯前由導師提出書面申請,經分學位委員會委員總人數三分之二及以上同意通過,其發表論文要求可執行工學學科相關規定。
3.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含化學學科)
申請者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並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1)在SCIE 的Q1區收錄刊物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篇,或者發表SCIE論文影響因子累計達到5.0;
(2)發表SCIE收錄論文3篇;或發表2篇SCIE收錄論文,另外在EI收錄源刊物發表2篇論文。其中,至少有1篇是在國外期刊上公開發表。
(3)對承擔重大工程項目等特殊情況,由導師提出書面申請,博士生提交研究成果詳細摘要,經學位分委員會委員總人數三分之二及以上同意通過,發表論文要求: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2篇論文;或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1篇論文,另外在EI或ISTP收錄源刊物發表2篇論文。至少有1篇論文在外文期刊上公開發表。
其他學術成果的計算方法,按照工學學科相關規定執行。 4.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
申請者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並以第一作者發表的與學位論文相關的學術論文須達到以下要求之一:
(1)在影響因子大於0.5的SCIE收錄的計算機類刊物中發表論文1篇;
(2)在SCIE收錄源刊物上發表論文1篇,並且另外在EI或ISTP收錄源刊物或會議發表2篇論文; (3)在《計算機學報》、《軟體學報》、《計算機研究與發展》、《電子學報》、《自動化學報》上發表論文1篇,或在EI收錄的期刊源上發表論文2篇;並且另外在EI或ISTP收錄源刊物或會議發表論文2篇;
(4)在EI收錄的期刊源上發表論文1篇,在本領域有重要影響的國際會議(參考中國計算機學會認定的權威學術會議目錄)上發表論文1篇;並且另外在EI或ISTP收錄源刊物或會議發表論文2篇。
博士研究生發表的滿足上述要求之一的學術論文中,被EI收錄的各大學學報上發表的多篇論文只計為1篇期刊論文。
專利和獲獎的學術成果計算方法,按照工學學科相關規定執行,且折算論文合計不超過1篇。 5.生物醫學工程學科
申請者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並應滿足以下三項基本要求之一: (1)在SCI檢索的相關學科領域重要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1篇學術論文(SCI分區表中Q1區、Q2區);
(2)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2篇論文;

(3)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1篇論文,並且另外在EI、MEDLINE、ISTP收錄源刊物或國際會議(論文全文)發表2篇論文。
專利和獲獎的學術成果計算方法,按照工學學科相關規定執行。
6.工學學科,包括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光學工程、交通運輸工程、力學、材料加工工程(限機械學院)等
申請者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並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1)在SCI檢索的本學科領域重要國際學術刊物發表1篇學術論文(SCI分區表中Q1區、Q2區和Q3區,或影響因子0.3以上);
(2)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2篇論文,其中至少1篇是用外文撰寫的;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1篇論文,並且在EI或ISTP收錄源刊物或國際會議上發表2篇論文,其中至少1篇是用外文撰寫的;
(3)在核心及核心以上刊物(含被ISTP檢索的國際會議論文集)上發表的學術論文總數不少於3篇,其中至少應有2篇文章在EI收錄源刊物上發表。並且至少有一篇是用外文撰寫的。
本學科領域申請並被授權的發明專利(排名位於學生發明者的第一名有效)等同於SCIE論文;申請並被受理的發明專利(排名位於學生發明者的第一名有效)等同於核心期刊論文;申請者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或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1項,且有個人獲獎證書,相當於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1篇論文;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二等獎(排名前七名)或三等獎1項(排名前五名),相當於在EI收錄源刊物發表1篇論文。
7.經管學科(管理學院)
申請者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另外,至少有一篇是用外文撰寫的。並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1)在 SCI、SSCI、A&HCI、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1篇;
(2)在《經濟研究》、《管理科學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發表1篇論文,並在EI(ISTP)檢索的會議發表2篇論文。
(3)在 EI收錄源期刊、經管類重要學術期刊發表2篇論文(見附表1),並在CSSCI、 CSCD 或EI(ISTP)檢索的會議發表1篇論文。
8.法學學科(法學院)
申請者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並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1)在SSCI、《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中外法學》、《比較法研究》、《環球法律評論》任一高水平期刊上發表1篇論文;
(3)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1篇論文,並且另外在EI、MEDLINE、ISTP收錄源刊物或國際會議(論文全文)發表2篇論文。
專利和獲獎的學術成果計算方法,按照工學學科相關規定執行。
6.工學學科,包括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光學工程、交通運輸工程、力學、材料加工工程(限機械學院)等
申請者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並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1)在SCI檢索的本學科領域重要國際學術刊物發表1篇學術論文(SCI分區表中Q1區、Q2區和Q3區,或影響因子0.3以上);
(2)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2篇論文,其中至少1篇是用外文撰寫的;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1篇論文,並且在EI或ISTP收錄源刊物或國際會議上發表2篇論文,其中至少1篇是用外文撰寫的;
(3)在核心及核心以上刊物(含被ISTP檢索的國際會議論文集)上發表的學術論文總數不少於3篇,其中至少應有2篇文章在EI收錄源刊物上發表。並且至少有一篇是用外文撰寫的。
本學科領域申請並被授權的發明專利(排名位於學生發明者的第一名有效)等同於SCIE論文;申請並被受理的發明專利(排名位於學生發明者的第一名有效)等同於核心期刊論文;申請者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或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1項,且有個人獲獎證書,相當於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1篇論文;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二等獎(排名前七名)或三等獎1項(排名前五名),相當於在EI收錄源刊物發表1篇論文。
7.經管學科(管理學院)
申請者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另外,至少有一篇是用外文撰寫的。並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1)在 SCI、SSCI、A&HCI、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1篇;
(2)在《經濟研究》、《管理科學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發表1篇論文,並在EI(ISTP)檢索的會議發表2篇論文。
(3)在 EI收錄源期刊、經管類重要學術期刊發表2篇論文(見附表1),並在CSSCI、 CSCD 或EI(ISTP)檢索的會議發表1篇論文。
8.法學學科(法學院)
申請者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並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1)在SSCI、《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中外法學》、《比較法研究》、《環球法律評論》任一高水平期刊上發表1篇論文;

4

(2)在其他CSSCI來源期刊或集刊(不含擴展版)上發表2篇論文;
(3)在非CSSCI來源期刊或集刊(不含擴展刊)的重要法學類或航空航天類期刊或集刊(見附表2)上或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3篇論文,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的論文須收入大會論文集。
各級標准中的期刊均不包括其增刊、特刊、專刊。
發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上的論文,第一篇可視為CSSCI收錄。
在港澳台重要法學期刊上或用英文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經過法學院三位以上教授鑒定,達到比較高的水平,可視為CSSCI論文1篇。
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是指有兩國或兩國以上專家參加的國際會議以及各法學二級學會的年會。 9.人文社會學科(人文學院)
博士生發表論文總數不少於3篇,並滿足下列條件之一(見附表3): (1)發表論文達到A級標准; (2)發表論文達到B級標准; (3)發表論文達到C級標准。
各級標准中的期刊均不包括其增刊、特刊、專刊,CSSCI收錄期刊不含擴展版;發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上的論文,第一篇可視為CSSCI收錄,第二篇及以上視為一般公開出版期刊的論文;發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和《中國教育報》理論版的學術論文(3000字以上),可視為公開出版期刊的論文。
10.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外語學院)
申請者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並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1)在 SSCI、A&HCI、SCI、EI、《中國社會科學》、《中國語文》、《當代語言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文學評論》、《現代外語》或《外國語》上發1篇;
(2)在CSSCI (限定在外國文學、語言學、外語類)上發表2篇論文; (3)在CSSCI(不含擴展刊)上發表3篇論文。
註:用英、俄、德、日、法、韓文在國際非SSCI或A&HCI期刊源期刊上發表的研究性論文,經院教授會鑒定,達到相應學術水準的,可視為CSSCI論文1篇;在我校學報社科版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可視為CSSCI收錄,其餘視為一般公開出版期刊論文。

⑤ 小時候看的一部電影,大體意思是一個博士發明了一個機器人,這個機器人有自己的思維

我好像知道是什麼了,是不是派機器人去執行任務時受傷了,檢查時發現機器人出現了自己的情感,想消除掉他的記憶,沒想到他跑掉了????

⑥ 有沒有我國古代偉大創造的圖片和資料

1、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京杭大運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兵馬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州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京故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都江堰

⑦ 趙過時如何發明的三腳耬車

趙過還總結勞動人民經驗並吸收前代播種工具的長處,發明了三腳耬車。東漢崔宀是《政論》記載說:「三利牛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鞔耬,皆取便焉。」三腳耬,即耬車,下有三個開溝器,播種時,用一頭牛拉著耬車,耬腳在平整好的土地上開溝進行條播。由於耬車把開溝、下種、覆蓋、鎮壓等全部播種過程統於一機,一次,完工,既靈巧合理,又省工省時,故其效率達到「日種一頃」。三腳耬車系從獨腳耬、二腳耬發展而來。

⑧ 楊發明愛趙開霞拼音怎麼寫

楊發明愛趙開霞拼音:[yáng fā míng ài zhào kāi xiá]

⑨ 中譯英「[12]趙滇生.輸電塔架結構的理論分析與受力性能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2]趙滇生.輸電塔架結構的理論分析與受力性能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
[12]Zhao Diansheng.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ransmission Tower Structures[D]. Tianjing: Nankai University,2003.

⑩ 趙新的個人成就

科研項目:
1.基於IP庫的通用MEMS器件可視化模擬與驗證工具 68萬元,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十一五863計劃,負責人。
2.生物醫學工程中大范圍多目標運動目標的顯微視覺反饋與定位研究 20萬元,2005年1月- 2007年12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負責人。
3.基於全局視野的微操作方法研究, 6萬元, 2007年1月-2009年12月,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負責人。
4.基於系統辨識技術的顯微圖象深度信息恢復方法及其在微操作機器人系統全自動操作中的應用(2002AA422200),40萬元,2002年9月-2004年9月,十五863計劃,負責人。
5.面向微操作的關鍵技術研究(9804-07),30萬元,1998年8月-2000年8月,863計劃,負責人。
6.虛擬現實技術在微操作機器人系統中的應用(69985006),14萬元,2000年1月-2002年1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負責人。
7.微操作中顯微圖象處理及擬實環境研究(582,583),16萬元,2000年1月-2001年12月,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負責人。
8基於虛擬現實技術的MEMS設計環境(023800211),10萬元,2002年7月-2004年12月,天津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負責人。
9.微機械虛擬環境中部件設計過程的三維可視化(013600411),5.5萬元,2001.7-2003.12,天津自然科學基金,負責人。
10.基於體積圖形學的MEMS工藝模擬系統,3萬元, 南開大學科技創新基金, 2006年9月- 2007年12月,負責人。
另有第2負責人主持國家級項目4項,包括2項國家自然基金,1項攀登計劃1項973計劃項目;第3負責人主持862項目1項。
獲獎:
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劃」;
2002年教育部首批「骨幹教師資助計劃」優秀骨幹教師獎;
2002年教育部「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
2000年天津市技術發明一等獎,第4完成人;
1999年南開大學優秀教師一等獎。
發明專利:
1.基於顯微圖像處理的微操作工具深度信息提取方法及裝置(第一發明人)
2.國際互聯網的網上遙操作機器人對弈的控制系統(第四發明人)(ZL03119499.0)
3.可任意固定機器人位置的真空吸附裝置(第五發明人)
4.聯動型全息存貯器(第六發明人)(ZL02153306.7)
5.微電子機械器件的計算機模擬設計方法(第二發明人)
發表論文百餘篇,SCI/EI收錄60餘篇。微操作代表性論文1.趙新,孫明竹,盧桂章,余斌,基於顯微圖像處理的微操作工具深度信息提取方法,自動化學報,33卷,9期,pp917-923,2007年9月2.趙新,余斌,李敏,盧桂章等,基於系統辨識的顯微鏡點擴散參數提取方法及應用,計算機學報,Vol.27, No.1, 2004.1,pp.140-144.3.孫明竹,趙新,盧桂章,基於離焦的微操作機器人系統光軸方向深度測量,物理學報,2009年9期.(IF 1.003)4.孫明竹,趙新,程小燕,盧桂章,基於尺度不變特徵變換特徵的顯微圖像在線拼接方法,高技術通訊,19(10):1061-1066, 2009. 5.孫明竹, 趙新, 盧桂章, 基於Canny邊緣檢測的半盲圖像復原演算法, 高技術通訊, 18(6):602-608, 2008. 6.趙新,孫明竹, 劉俊鈴,盧桂章,基於離焦狀態模糊顯微圖像反饋的微操作方法,高技術通訊,2006年4月,Vol .16, No. 4 pp381-386。7.趙新,杜書印,盧桂章,基於系統辨識技術的顯微目標姿態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高技術通訊, Vol.15, ,2005.4。8.謝少榮,彭商賢,趙新,盧桂章,微操作機器人系統擬實環境的建模與實現,控制理論與應用,2002.4,Vol.19,No.2,pp.220-224. 9.尹昕,盧桂章,趙新,大范圍多目標微操作的目標視覺跟蹤實現策略,高技術通訊,2006年2月,Vol.16, No.2 pp143-14810.盧桂章,張建勛,趙新,面向生物工程實驗的微操作機器人,南開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微納設計與加工代表性論著1. 盧桂章,趙新 著,微機電系統設計-建模、模擬與可視化,科學出版社,2010.10。2.Guangyi Sun, Janet I. Hur, Xin Zhao, and Chang-Jin 「CJ」 Kim,Fabrication of Very-High-Aspect-Ratio Micro Metal Posts and Gratings by Photoelectrochemical Etching and Electroplating, 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VOL. 20, NO. 4, AUGUST 2011,pp876-884.(IF 2.089)3.G. Sun, T. Gao, X. Zhao, and H. Zhang, Fabrication of Micro/Nano Dual-Scale Structures by Improved Deep Reactive Ion Etching,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Vol.20, No.7, pp.IF 2.281)4.孫廣毅,趙新,盧桂章,面向微加工的虛擬光刻系統建模與實現,高技術通訊,2009年1月.
5.趙新,王凱,盧桂章,譚宜勇,微泵動態模型與虛擬運行,功能材料與器件學報,Vol.12, No.4, 2006.8, pp.322-328。6. Ming, ZHAO Xin, LU Guizhang, Two Typical Samples In MEMS CAD, Int. J. Nonlinear Sci. & Num. Simu. 2000.9, pp425-430.7.Guangyi Sun, Xin Zhao, and Guizhang Lu.Voxel-Based Modeling and Rendering for Virtual MEMS Fabrication Process,IEEE/RSJ IROS2006,Beijing, China,2006:306~311. 8.G. Sun, J. Hur, X. Zhao, and C. -J Kim, High yield dense array of very-high-aspect-ratio micro metal posts by photo-electrochemical etching of silicon and electroplating with vacuum degassing, Proc. IEEE Int. Conf. MEMS, 2010, 9.任亮,趙新,盧桂章,孫廣毅,MEMS版圖自動生成與工藝匹配系統研究,高技術通訊,2006年5月,Vol.16, No.5,pp479-48410.譚宜勇, 趙新, 盧桂章, MEMS器件虛擬運行中運動規律求解器的設計與實現, 高技術通訊第15卷 第12期, pp24-29, 2005.12。
生物模式形成代表性論文1.Ting-Hsuan Chen, Jeffrey J. Hsu, Xin Zhao, Chunyan Guo, Margaret N. Wong, Yi Huang, Zongwei Li, Alan Garfinkel, Chih-Ming Ho, Yin Tintut and Linda L. Demer,Left-Right Symmetry Breaking in Tissue Morphogenesis via Cytoskeletal Mechanics,Circulation Research,Vol 110, No. 4, Feb. 17, 2012, pp551-559. Cover Article. (IF 10.037)(F1000 6.0)2.Ting-Hsuan Chen1,†, Chunyan Guo6,†, Xin Zhao6,*, Yucheng Yao3,Kristina I. Bostro¨m3,5, Margaret N. Wong2, Yin Tintut3,Linda L. Demer2,3, Chih-Ming Ho1,2 and Alan Garfinkel3,4,*,Patterns of periodic holes created by increased cell motility,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Focus, Accepted.

閱讀全文

與2015國際發明博士趙zhao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
馬鞍山匯通大廈地址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