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茅盾簡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桐鄉人。中國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常用的筆名有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
他於1928年發表首部小說《蝕》(《幻滅》、《動搖》、《追求》三部曲)。著名的作品有代表作《子夜》、《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他早年喪父,經常流離失所。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失掉組織聯系。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1981年中共中央恢復其中國共產黨籍,從1921年起計算黨齡。其在故鄉桐鄉烏鎮的居所茅盾故居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列舉茅盾的主要小說及其人物形象系列
1、吳蓀甫
吳蓀甫是長篇小說《子夜》的主人公,是三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家的典型。作者用了許多筆墨,把他放到三十年代中國錯綜復雜的階級斗爭和社會關系中,放在典型環境中塑造了這一個民族資本家的典型。由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資產階級,因此,一方面他們受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的束縛,於是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矛盾。
2、趙伯韜
趙伯韜出自長篇小說《子夜》,趙伯韜是一個驕橫奸詐、兇狠殘酷、荒淫腐朽的買辦資本家的典型形象。他憑借美國金融資本和蔣介石反動政權的力量,操縱了交易市場。他施展種種狡詐、毒辣的手段對民族工業進行排斥、打擊和控制,迫使民族資產階級投降帝國主義,走向買辦化,從而使中國的經濟變為殖民地經濟。
3、屠維岳
屠維岳出自長篇小說《子夜》,屠維岳是吳蓀甫在工廠里的得力走狗。他精明能幹,一出場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吳蓀甫面前他侃侃而談,毫無畏葸的態度。他很慣於使用軟的手段收買工人。他在工人群眾的罷工怒潮面前,用盡花言巧語,妄圖蒙蔽工人群眾,騙取信任。倔強、陰沉、膽子忒大是他性格的主要特點,但在強大的工人力量面前,他是不能不懾憚、畏懼。
4、柳遇春
柳遇春出自《虹》是一個庸俗的普通男人。他很會賺錢,婚前婚後都嫖妓,和梅行素那種接受新式教育,具有理想性、追求精神滿足的女人很不相配。但是他的庸俗來自於他的成長環境,他是個孤兒,出身貧苦,從小被送去雜貨鋪當學徒,吃了許多苦,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爬到老闆的地位。
5、梅行素
梅行素出自《虹》是一個追求自由的女性。還在學校讀書的時候,「狂飆的『五四』也早已吹轉了她的思想的指針」,她追求自由戀愛失敗,抵拒父親包辦婚姻不成,成了一個「現在主義」者。婚後的她設計逃離丈夫、從庸俗的肉慾與安逸的家庭生活出走,而後更拒絕作軍閥的金絲鳥,隻身輾轉奔赴上海,「從此是進入了廣大,空闊,自由的世間」。
3. 三顧茅盾的主人公是誰
劉備與諸葛亮。
三顧茅廬
劉備很仰慕諸葛亮的才幹,想請他幫助自己統一國家。一天,三人來到隆中,但孔明不在,他們只好失望而歸。
回到新野,劉備聽說諸葛亮回來了,叫人立即備馬.到了草屋,書童說諸葛亮被人請走了。三人怏怏而回。
時間過得很快,劉備打算三訪孔明。三人第三次來到隆中,離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便下馬步行。這時,諸葛亮在午睡,為了不打擾他,劉備恭敬地在台階下等候。張飛見了,很生氣,想放火,但沒有。孔明醒來,談論起國家大事.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便答應與劉備共圖大業.
4. 茅盾的主要作品
1、茅盾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蝕》、《虹》《子夜》、《第一階版段的故事》、《腐蝕權》、《霜葉紅似二月花》;
中篇小說《路》、《三人行》;
短篇小說《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等。
2、人物簡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
茅盾同時也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5. 吳蓀甫系茅盾先生創作於1930年代的著名長篇小說( )的主人公
吳蓀甫,茅盾長篇小說《子夜》的主人公,是一個性格矛盾復雜,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在吳蓀甫身上表現得十分鮮明。
6. "茅盾」是一位作家的筆名,這位作家的原名是叫什麼
1、茅盾,原名沈德鴻。
2、簡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
茅盾同時也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3、評價
張光年:茅盾體現了「文學家與革命家的完美結合」,是並不多見的「把兩種素質集於一身的人」。
王瑤《茅盾對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貢獻》:「就中國現代文學史講,我以為把茅盾當做有重大貢獻的少數作家之一,是有充分根據的;這個根據不僅是黨中央給他的歷史性評價,而且包括人民對他的作品的喜愛的程度。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讓他的文學遺產在我們攀登文學藝術高峰的過程中起到應有的作用,而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對他進行深入的研究」。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由茅盾開創的社會剖析小說流派,通過生活橫斷面再現社會,時一個革命現實主義的流派,甚至影響了後來寫作的《李自成》《上海的早晨》等作品的一些作家。"
夏志清:「茅盾無疑仍是現代中國最偉大的共產作家,與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遜色。」
胡耀邦:「茅盾創作了大量傑出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刻畫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艱苦歷程,繪制了規模宏大的歷史畫卷,為我國文學寶庫創造了珍貴的財富,提高了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水平,在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郁達夫:「茅盾是早就從事寫作的人。唯其閱世深了,所以每不忘社會,他的觀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現代散文中最有實用的一種寫法……中國若要社會進步,若要使文章和實際生活發生關系,則象茅盾那樣的散文作家,多一個好一個……」
周揚:「茅盾是『 五四』 以來第一個卓有成績的文藝評論家。」
7. 茅盾《子夜》的主人公吳孫浦的形象分析
1.吳蓀甫是長篇小說《子夜》的主人公,是三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家的典型。作者用了許多筆版墨,把他放到三十權年代中國錯綜復雜的階級斗爭和社會關系中,放在典型環境中塑造了這一個民族資本家的典型。吳蓀甫是這種既有榨取工人血汗仇視農民運動的一面,又有抵抗帝國主義、買辦階級、發展民族工業願望的一面,具有二重性的復雜人物形象。
2.《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節分別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月報》上發表過。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3.小說以1930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斗爭。
8. 「矛盾」在小說塑造的一位中心人物是民族資本家吳蓀甫
是。
吳蓀甫是長篇小說《子夜》的主人公,是一個性格矛盾復雜,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吳蓀甫形象的創造,是茅盾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傑出貢獻。
茅盾所創造的吳蓀甫先生,不啻是中國現代民族資本家的生動代表,是中國現代文學人物畫廊中一個鮮明的形象。他的命運,就是中國資產階級的歷史命運,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8)茅盾創造的主人公擴展閱讀:
《子夜》是茅盾於1932年間創作的長篇小說,這篇作品的創作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成熟階段,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長篇小說。
《子夜》這本書以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蒲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矛盾和斗爭為線索,圍繞這條線索,反映了1931年左右中國的社會環境。當時,國際上發生了大規模的經濟危機,帝國主義加大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國民黨內部矛盾激化,軍閥混戰。
經濟侵略與軍閥混戰破壞了農村經濟和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民族工商業者又通過投機的公債生意或對工人的剝削來擺脫自身的危機,挽回破產的局勢,工人階級因此奮起反抗,革命形勢更加緊急,威脅著國民黨反動政權,中國革命正在不斷向高潮發展。
9. 茅盾的<創造>的原文
http://www.maon.org/list.html
裡面抄有襲矛盾所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