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坦克是由何國發明的它首次出現在戰場上是什麼時間什麼戰爭
世界上第一輛坦克是由英國製造的,第一次出現是在「一戰」的索姆河戰役。 當時製造坦克的原因就是為了打破雙方相持局面,突破敵軍戰壕!
② 中央突破戰術由誰發明,在哪場戰役中首次使用
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分作若干魚鱗狀的小方陣,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屬於進攻陣形。戰術思想:「中央突破」。集中兵力對敵陣中央發起猛攻,已方優勢時使用,陣形的弱點在於尾側。 孟良崮戰役,我軍採用中央突破的戰法,殲滅整編74師。結合此次戰役,我軍對中央突破這一戰法的運用總結了一些經驗教訓如下:
一是要力求迅速達成對敵的戰役合圍。當戰線中央之敵與左、右鄰靠得比較緊,而且縱深之敵也可能來援時,我軍必須以堅強、精幹、有力的部隊,由敵兩翼迅速向敵縱深穿插迂迴。擔任穿插迂迴的部隊要不惜任何代價,堅決勇敢,機智靈活地插向合圍點,以迅速割裂被圍之敵與其友鄰的聯系。同時我軍如果在敵縱深設有伏兵,戰役發起後,出敵不意迅速搶占敵後方要點,斷敵退路,協同兩翼穿插迂迴部隊封閉合圍口,則更為有利。此次戰役,我6縱突然出現在74師後方,在1縱一部的協同下,迅速攻佔垛庄,並與已攻佔萬泉山的第8縱隊取得聯系,封閉了合圍口。整編第74師完全陷入欲戰不能、欲退無路的絕境
③ 電子戰的發展歷史
電子戰的形成於20世紀初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電磁破的發現和無線電技術的發明,既為人類進入信息時代奠定了技術基礎,也為人類戰爭提供了新舞台——電磁戰場出現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已經成功用於軍事對抗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典型的戰例之一是,德國艦艇靠無線電干擾逃生。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對德國宣戰不久,德國的「格貝恩」號和「布累斯勞」號巡洋艦在地中海航行,被英國「格洛斯特」號巡洋艦跟蹤。「格洛斯特」號受領的任務是把德艦的所有活動用無線電通報給倫敦的海軍部,然後由海軍部下令地中海艦隊實施攔截並擊毀這兩艘德艦。但「格洛斯特」號的指揮官不知道德艦走那條航線,是開往當時的中立國義大利,還是開往友好國土耳其?只能邊跟蹤邊報告。這時德國的巡洋艦的無線電報務員偵聽到「格洛斯特」號與其海軍部的無線電通信聯絡信號,識破英軍的意圖,德艦故意駛向通往義大利的航線,欺騙英軍。緊接著,他們用自己的無線電設備果斷的發射與英軍頻率相同的強雜訊信號,英艦幾次改變頻率,都無濟於事。此時,德艦突然改變航線駛向土耳其,最後成功擺脫英艦跟蹤,順利到達友好國家土耳其的達達尼爾水域。英國艦隊在德艦的干擾下,企圖摧毀德艦的目標落空了。這是戰爭史上首次成功運用電磁波干擾敵方通信(即通信對抗),以電子干擾代替槍炮防禦的電子斗爭。至此,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電磁領域即通信對抗作戰的基本要素——電子偵察、電子進攻和電子防禦等手段都基本形成,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中得到了廣泛的採用。
電子戰發展於20世紀中期。那個年代,既是機械化戰爭的輝煌時期,也是電子戰裝備迅猛發展的時期。隨著電子技術的飛躍發展,並廣泛運用於軍事,使得戰爭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子戰引發了軍事領域的重大變革,其在作戰中的地位,也有作戰保障手段上升到重要作戰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飛機成為戰場的主要兵器,而飛機必須依靠雷達和導航系統才能升空作戰,於是在雷達應用的同時,又產生了雷達對抗,以後隨著天基衛星導航技術的發展,又出現了衛星導航系統的對抗。在越南戰爭中,為了有效的對付越南雷達,美國發明了反輻射導彈,這種導彈的制導方式很特別,能夠循著電磁波輻射源點的方向飛行,直接摧毀雷達陣地,反輻射導彈開辟了電子戰的「硬殺傷」領域,也開辟了電子戰的一個方向——反輻射對抗。時間發展到第三次中東戰爭,那時導彈成為戰場上的撒手鐧,於是破壞其制導系統的精確制導武器系統對抗出現了。還有,電子技術在指揮系統中的運用,產生了指揮自動化系統,這樣針對打擊指揮系統和保障指揮系統通暢的對抗就產生了。這樣,時間的發展點就到了上世紀末。可見,從20世紀中期到本世紀末的50多年發展中,電子戰在作戰力量的構成上,已經由戰術力量上升至戰役力量。由最初的通信對抗、雷達對抗、光電對抗、反輻射對抗等戰術作戰力量,發展為與海、陸、空、天結合並且軟硬兼施的多種力量結合的戰役作戰力量(即指揮系統對抗)。在作戰方法上,由單個設備對單個設備之間的對抗,發展成系統對系統的對抗。
時間走過新世紀,這是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型的時期,在20世紀末和本世紀初的一些列戰爭中,譬如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電子戰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提升。制電磁權成為制空權、制海權、制陸權的制高點,奪取制電磁權成為奪取戰爭主動權的前提和保障。在海灣戰爭沙漠風暴空中作戰行動中,整個空中作戰持續38天,電子戰貫穿其始終。特別是空襲作戰的第一周,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綜合運用多種電子戰手段、多種電子戰方式和靈活的電子戰戰術,「軟」「硬」結合,首先奪取電磁優勢,保證空襲行動的成功。作為實力弱的一方,伊拉克軍隊只是採取了被動的偽裝欺騙戰術,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這根本左右不了戰局,空襲時,多國部隊戰機如入無人之境,戰損率不足千分之零點四。懸殊的戰績說明,現代戰爭沒有制電磁權就沒有制空權,電子戰已經上升的戰役級別。信息化戰爭也是如此,伊拉克戰爭就能說明問題,美英聯軍為了推翻薩達姆政權,動用了強大的電子戰部隊,包括電子偵察衛星、電子戰飛機(包括專用電子干擾飛機有EA-6B/EC-130H、專用電子偵察飛機有EP-3/RC-12/RC-135/EP-5/U-2和預警機E-3B/E-3C/E-2C)和地面電子戰部隊有「預言家」電子戰系統,而伊拉克部隊既無太空電子偵察手段,也無空中電子戰平台,但加強了通信系統的防護和偽裝,建立了光纜、電纜及無線電通信等多套通信網,並購買了約200套GPS全球定位系統干擾設備。這樣的電子戰力量對比明顯是一邊倒,美軍很快就達到了軍事目的。因為信息化戰爭,制信息權是戰爭的制高點,是奪取戰爭主動權的前提,而制電磁權是制信息權的核心,電子戰又是奪取制電磁權的主要手段。此所謂萬變不離其宗,電子戰永遠是戰爭中的主導,是我們必須要研究透徹領域。
④ 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就得有厲害的武器,古人發明的最早的生化武器是什麼呢
在古代生化武器,可能不叫生化武器,而古人最早的生化武器我覺得就是「箭上塗毒」和守城的時候倒金汁了,為了贏得勝利耍點見不得人的手段無可厚非,毒箭傷人僅是其中之一。
使用方法也是非常簡單,有的將新鮮糞汁塗在箭上,想想迎箭沖刺的勇士們除了要面臨槍林箭雨的死亡考驗,還要抵禦迎面而來的陣陣惡臭。除此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用途在於守城上,城牆之上的守軍在面臨城下敵軍的攻城挑戰時,往往會准備剛燒開的熱水,再舀一勺新鮮出爐的糞汁,香氣撲鼻的金汁就正式完成了,然後只要將其倒下去,城下下嘩啦啦的一片攻城者就會被燙的皮開肉綻,由於金汁入體,傷口感染,傷者就算戰場上存活下來,也很快會因為感染炎症而暴斃。
⑤ 抗日戰役人民發明的奇特的抗日斗爭法
抗日戰役人民發明的奇特抗日斗爭法有很多。比如:游擊戰、地雷戰、地道戰等等。
各種斗爭法大致介紹如下:
游是走,擊是打,字面理解為游動攻擊。游而不擊是逃跑主義,擊而不游是拚命主義,游擊戰的精髓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遵循合理選擇作戰地點,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選擇作戰時機,戰斗結束迅速撤退五項基本原則的作戰方式,叫做游擊戰。
地雷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民兵最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據歷史遺物顯示,地雷戰戰術形成並匯集成冊是在民國30年12月28日。抗戰時期,地雷大顯神威,不僅在山東海陽人民的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而且在膠東抗戰史上塗上了濃重的一筆。在八年抗日戰爭中,海陽民兵共作戰2000餘次,斃傷俘敵1500餘名,繳獲各種武器600餘件,涌現出縣以上英雄模範500多名。
地道戰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從保定清苑的冉庄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使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阻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地段。
地道戰曾在北京也有發現,說明這個戰術,對保護廣大的戰區群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⑥ 被稱為「絞肉機戰役」的是哪個戰役
凡爾登戰役。
在一戰眾多著名戰役,1916年的「凡爾登絞肉機」的戰役可以說是一戰中破壞最大、更是人類史上最長的單一戰役,為人類戰爭史揭開血腥新一頁。
1916年2月21日,德軍開始炮轟法國東部凡爾登鎮,觸發長達10個月的炮戰,投入炮彈數目多達3200萬枚,逾30萬名士兵陣亡。這場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的戰役不僅是一戰中破壞最大、更是人類史上最長的單一戰役,且交戰方首次把「大規模殺傷作戰」的概念應用在戰場上。
(6)戰疫發明擴展閱讀:
凡爾登戰役歷史背景:
1914年德國沒有能取得迅速勝利,歐洲戰場在西線形成膠著狀態的戰壕戰,交戰雙方誰都不能前進一步。
1915年,德國的幾次努力進攻都沒有能夠奏效。德國將軍馮·法金漢認為如果對法國加強打擊,迫使法軍投入所有兵力,會使法國因消耗而亡。
他選擇了位於默茲高地上的凡爾登要塞作為主要進攻點,凡爾登是法國東北部的一座小城市,是德國通往巴黎的主要交通要道,有「巴黎鑰匙」之稱。可以使法國「流盡最後一滴血」。
⑦ 自從發明了電話之後,在哪次在戰役中,傳遞戰爭指揮中,發揮了歷史轉折的作用 中外戰役,各舉例一個就
幾乎可以很肯定地說沒有,電話要拉電話線,只對固定的指揮所影響比較大,對於戰況激烈前線的指揮還是有心無力。真正起軍事通訊革命性變革的還是無線通訊技術。
⑧ 戰爭peace,戰役war.發明found,怎麼讀
整人:
和平peace(屁是-諧音)
戰爭war(我-諧音)
建立found(放的-諧音)
合起來讀為:
peace war found.
(屁是我放的)
⑨ 圍點打援最早出現在哪裡
圍點打援最早出現在清風店戰役。
圍點打援是運動戰的一種典型樣式,是徐向前發明的戰術之一,也是毛澤東十大軍事原則的運動戰、殲滅戰的具體體現,在解放戰爭時期臻於完善,代表作有楊得志指揮的清風店戰役和粟裕指揮的豫東戰役。破圍點打援和攻城打援的戰例也很多,代表作有傅作義擊敗解放軍的大同戰役,以奔襲方式直撲張家口,圍魏救趙解了大同之圍;第三次四平戰役,解放軍的攻城打援也被廖耀湘強大的援兵擊潰。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東線戰場的許世友在指揮諒山戰役時也企圖實施圍點打援,但越軍熟悉解放軍戰術沒有上當,沒有增援涼山,最後演變成強攻。
所以圍點打援雖然是國共雙方都很熟悉的解放軍戰術,但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否成功涉及很多因素,包括雙方兵力火力對比,圍點與打援兵力分配,時機的掌握,指揮員的經驗和意志都會影響到戰役的成敗。破圍點打援的因素也很多,主要是守城指揮官的決心,增援部隊的兵力和機動速度,奔襲戰術的運用。
⑩ 一哪次戰役發明的象棋
樓主你好!
應該是戰國末期的某次戰役,但是具體名稱沒有記載.
望樓主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