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孔子創造了什麼

孔子創造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1-08-21 23:57:21

① 孔子是什麼學派的創造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② 孔子發明的東西都有什麼

孔子不是一個發明家,他是一個教育家。
他整理了東周之前的古籍,編撰了《詩經》,《尚書》,《禮》,《樂》,《易》,《春秋》六書,這些書都是儒家的經典。另《論語》雖然記錄的都是孔子說的話,但不是孔子所著,而是其弟子們根據平日與孔子的對答而寫的。

③ 孔子創造的書

孔子真正的著作只有魯國的史書《春秋》;他曾增補刪減過《易經》、《詩經》等經典;《論語》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成的。

④ 孔子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成就

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29]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30]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小康」社會是孔子主張的較低的政治目標。「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相應地還要設「城郭溝池以為固」,由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這種社會顯然沒有「大同」世界那樣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禮、仁、信、義,所以稱為小康。這種社會實際上描述了「私有制」產生後的階級社會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斗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到其影響。 [31]

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范,「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繫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干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32]

教育思想

唐吳道子繪《孔子行教圖》拓片(5張)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30]

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孔子在易學中明確提出了「美在其中」、「見仁見智」等著名美學命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在易宗基礎上提出了美宗——陽剛、陰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認為「陰陽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謂是美學之宗」。[33]

史學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直」,即研究歷史要實事求是,不但要重視根據,而且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他竭力反對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說:「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他這種一以貫之的主張,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態度中。
孔子的治史觀不僅反映到治史態度和治史主張上,而且還體現在歷史發展觀中。孔子認為歷史在不斷「損益」,他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為政》),周代正是在總結夏、殷二代的基礎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歷史不是倒退,而是後來居上,是前進發展著的。盡管這種思想很朦朧,但卻是我國史學史上進化論的可貴的開端。 [34]

旅遊觀念
孔子一生游歷豐富。他從漫長的旅遊生涯中悟出精闢的人生哲理,並形成對旅遊的獨特見解。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種形式:游覽、游學、游仕。也就是說,孔子在游中問學教學,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傳道。他的旅遊行為與修學、入仕是分不開的。孔子的旅遊思想可大致概括如下:
孔子的遠游觀和近游觀
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戀故土,應該通過游學四方來增長見識,實現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由此可知,孔子「重遊」,反對「懷居」、「懷土」等心理和行為,甚而把貪戀安居、留戀故土作為君子與小人的分野標志。但是孔子也說:「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明確表達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父母在,不遠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雙親、注重人倫思想的體現。
那麼孔子既「重遊」,又反對「遠游」、提倡「近游」,豈不是自相矛盾?實則非也。孔子的近游觀和遠游觀並不矛盾,而是對立統一的,類似於「魚和熊掌」的關系。遠游與近游,實際上反映了儒家的「忠」與「孝」、報效國家與侍奉雙親的對立統一。孔子雖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遠游,雖然主張推行孝道,但更主張「治國平天下」。到底適宜遠游還是近游,取捨標准就是是否「有方」。事實上,跟從孔子周遊列國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雙親健在者。孔子反對的只是無正當目的卻超出合理程度的「遠游」。
孔子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倡導「山水比德觀」
孔子一生行游天下,注重聽樂觀禮,開創了中國文化旅遊的先河。據史書記載:「孔子曾西入周室,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觀帝王之治。」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入周之意在於向老聃學習樂禮。另外,孔子訪齊,曾與齊太師交流關於「樂」的見解並達到忘我的境界。《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學之,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孔子行游四方中學習、欣賞古代的禮樂文明,這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文化旅遊。
除了提倡聽樂觀禮的文化之旅,孔子還注重體悟山水的自然之游。對於山水自然景觀,孔子更注重「美」的感受,比如為我們耳熟能詳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在孔子看來,智者的聰明銳利和流動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寬厚品格與莊重沉穩的大山相通。這就是「山水比德」的審美觀、體驗觀。「比」指象徵或比擬,「德」指倫理道德或精神品質,意指在欣賞山水自然景觀時,根據其特徵類比聯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即把自然山水人格化。
孔子主張旅遊要健康有度,反對佚游
孔子曾說:「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也就是說,以驕傲為樂,以到處遊玩、游手好閑為樂,以大小宴為樂,都是有害的快樂。可見,孔子反對游手好閑、放盪游樂、毫無節制的遊玩等佚遊行為。他認為佚游超出個人身心承受能力與社會禮制許可,佚游帶來的快樂是暫時的、局限的,而且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損害。

人生觀念
孔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32]
◎安貧樂道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32]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2]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32]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32]

專著作品
《六經》
古人認為孔子曾修《詩》《書》《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撰《春秋》。
詩歌
《去魯歌》、《蟪蛄歌》、《龜山操》、《盤操》、《猗蘭操》、《將歸操》、《獲麟歌》。
這些詩歌多載於《樂府詩集》,可信度不高。

⑤ 孔子有什麼貢獻

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他所創立的儒家學說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出生在春秋末期的魯國,他的祖先是宋國人,他的名為丘,字仲尼。

孔子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是由母親撫養長大的。他從小就很懂禮貌。在那個時代,祭祀是國家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孔子從小就對祭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也正是由祭祀而養成了重視禮儀的習慣。

孔子家境貧寒,社會地位很低,成年以後,他到魯國的季氏那裡做了一個小官,負責掌管倉庫一類的小事。但是他這事做得很好,受到了當時不少人的贊揚。

不久,他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後來他又周遊列國,到過宋國、衛國,在陳國和蔡國之間受困,最後他又回到了魯國。

傳說孔子曾經見過老子,如果這是事實的話,那可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史書上說孔子離開老子時,老子送他,對他說:「我聽說,有錢的人送行時送的是財物,品德高尚的人送行時,送的是寶貴的言論,我沒有錢,也不是什麼高貴的人,我就送你幾句簡單的話吧。你是個聰明人,但是聰明常常會被聰明耽誤,我勸你回去還是過一些安穩的日子,省得為國家操心。」

但是孔子並沒有像老子所說的那樣去做。他是一個關心國家命運、關心人民疾苦的人,他回到魯國,為了推行他的主張,就潛心於教育事業中,他的弟子也漸漸多了起來,多的時候達到幾千人,號稱「賢人七十,弟子三千」。

著名的弟子就有子路、顏回、子夏、冉有、曾參等。

孔子一方面潛心於教育事業,另一方面又在諸侯中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張。

有一次,齊景公問他如何為政,他說:

「國家的興盛要使得人們各司其職,國君要像個國君,大臣要像個大臣,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不能逾越。」

齊景公同意他的觀點,就想給他一些土地,但是孔子表示反對。所以這事沒有成。

孔子在一生中也遇到過許多危險的事,其中一次就是差一點被陽虎害了。

孔子在魯國當了幾年官,但都不是很順利。他曾干過魯國的大司寇,並且代理宰相職務,執政後,他將國家治理得很好。

孔子在魯國一有工夫,就來整理一些東西,不是為了學術,而是為了國家政治。他認為當時禮崩樂壞,道德淪喪,所以想以禮、樂來拯救社會風氣。

孔子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他倡導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教育內容上,他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即學問、行為、忠恕、信義。他實行的教育原則是「有教無類」,就是不分貴賤、貧富等,只要他願意學習,他都可以進行教育。在教學方法上,他探討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啟發式教學,強調舉一反三,強調教育對象自己參與教育過程。在教育目的上,孔子十分強調學以致用,他認為學生應該投入到現實生活中去,而不能沉湎於書本之中。孔子的教育思想成為人類文化創造的寶貴財富。

孔子教育學生十分重視身體力行,他用有用的知識教學生,又用自己崇高的品質感化學生。孔子十分注意自己的修養,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他虛心地向別人學習,強調自己的志向情操,他說: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矣。」他認為,一個人,如果不去加強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去探討有用的知識,對正義的事業不敢堅持,對待缺點和錯誤不能改正,這樣的人是沒有希望的。

孔子晚年修訂了一部重要著作,叫作《春秋》。

這是一部歷史著作,它記載了春秋時期兩百多年的歷史。孔子採取實錄的方式,不虛美,不隱惡,強調微言大義,用語典正,《春秋》成為後世史書的典範。

孔子去世時,已經73歲。他的學生整理了他的著作,傳播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影響中國達兩千多年的儒家學說。

⑥ 孔子為中國古代歷史做出了哪些貢獻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zouyi,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是個大思想家,首先,他提出"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階級能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暴政。

孔子又是個大教育家,在那個時代,只有貴族子弟才能夠受教育。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他收學生,不論他們地位貴賤,都一律平等地進行教育。孔子興辦私學,打破了官府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據說孔子教過的學生有3000多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學生:學習知識要經常復習,"溫故而知新";學習態度要老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還要求把學習和思想結合起來。

後來,孔子的學生們將孔子的思想言行記錄下來,匯編成《論語》一書,《論語》成為儒家經典之一。孔子的學說成為中國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

儒家的六部經典:《易》、《詩》、《禮》、《樂》、《尚書》、《春秋》,它們是孔子親自整理遍訂的,是孔子對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作出的不朽貢獻。

⑦ 孔子的成就是什麼

一、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

1、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關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暴政 。

2、在教育方面: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不分貴賤。開啟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貴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寶貴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溫故知新」提倡啟發式教學等等

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編成《春秋》一書,修訂《詩》、《書》、《禮》、《易》等經典文獻。他的言論被收錄在《論語》里。

(7)孔子創造了什麼擴展閱讀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⑧ 孔子的主要貢獻有哪些

一、貢獻:
1、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2、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小康」社會是孔子主張的較低的政治目標。「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相應地還要設「城郭溝池以為固」,由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這種社會顯然沒有「大同」世界那樣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禮、仁、信、義,所以稱為小康。這種社會實際上描述了「私有制」產生後的階級社會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斗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到其影響。

3、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范,「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繫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干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

4、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
二、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⑨ 孔子主要功績

孔子以前有不少文獻,孔子一方面學習它,一方面加以整理,同時向弟子傳 授。《論語》所涉及的有《易》,有《書》,有《詩》。雖然有「禮」,卻不是簡 冊(書籍)。據《禮記·雜記下》「恤由之喪,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禮,《士 喪禮》於是乎書」,那麼《儀禮》諸篇雖出在孔子以後,卻由孔子傳出。孺悲這人 也見於《論語》,他曾求見孔子,孔子不但以有病為辭不接見。還故意彈琴使他知 道是託病拒絕,其實並沒有病。(17·20)但孺悲若是受哀公之命而來學,孔子就 難以拒絕。《論語》沒有談到《春秋》,然而自《左傳》作者以來都說孔子修《春 秋》,孟子甚至說孔子作《春秋》。《公羊春秋》和《穀梁春秋》記載孔子出生的 年、月、日,《左傳春秋》也記載孔子逝世的年、月、日;而《公羊春秋》、《谷 梁春秋》止於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左氏春秋》則止於哀公十六年「夏四月 己丑孔丘卒」。三種《春秋》,二種記載孔子生,一種記載孔子卒,能說《春秋》 和孔子沒有什麼關系么?我不認為孔子修過《春秋》,更不相信孔子作過《春 秋》,而認為目前所傳的《春秋》還是魯史的原文。盡管王安石詆毀《春秋》為 「斷爛朝報」(初見於蘇轍《春秋集解·自序》,其後周麟之、陸佃以及《宋史· 王安石傳》都曾經記載這話)。但春秋二百四十年的史事大綱卻賴此以傳。更為重 要的事是假若沒有《春秋》,就不會有人作《左傳》。春秋二百多年的史料,我們 就只能靠地下挖掘,總而言之,古代文獻和孔子以及孔門弟子有關系的,至少有 《詩》、《書》、《易》、《儀禮》、《春秋》五種。
孔子弟子不過七十多人,《史記·孔子世家》說「弟子蓋三千焉」,用一 「蓋」字,就表明太史公說這話時自己也不太相信。根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記 載,琴張往吊宗魯之死,孔子阻止他。琴張是孔子弟子,這時孔子三十歲。其後又 不斷地招收門徒,所以孔子弟子有若干批,年齡相差也很大。依《史記·仲尼弟子 列傳》所載,子路小於孔子九歲,可能是年紀最大的學生。(《史記索隱》引《孔 子家語》說顏無繇只小於孔子六歲,不知可靠否,因不計數。)可能以顓孫師即子 張最小,小於孔子四十八歲,孔子四十八歲時他才出生。假定他十八歲從孔子受 業,孔子已是六十六歲的老人。孔子前半生,有志於安定天下,弟子也跟隨他奔 走,所以孔子前一批學生從事政治的多,故《左傳》多載子路、冉有、子貢的言 行。後輩的學生可能以子游、子夏、曾參為著名,他們不做官,多半從事教學。子 夏曾居於西河,為魏文候所禮遇,曾參曾責備他「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 疑女於夫子」(《禮記·檀弓上》),可見他在當時名聲之大。孔門四科,文學有 子游、子夏,(11·3)而子張也在後輩之列,自成一派,當然也設帳教書,所以 《荀子·非十二子篇》有「子張氏之賤儒」、「子夏氏之賤儒」和「子游氏之賤 儒」。姑不論他們是不是「賤儒」。但他們傳授文獻,使中國古代文化不致滅絕, 而且有發展,有變化,這種貢獻開自孔子,行於孔門。若依《韓非子·顯學篇》所 說,儒家又分為八派。戰國初期魏文侯禮待儒生,任用能人;禮待者,即所謂「君 皆師之」(《史記·魏世家》,亦見《韓詩外傳》和《說苑》)的,有卜子夏、田 子方(《呂氏春秋·當染篇》說他是子貢學生)、段干木(《呂氏春秋·尊賢篇》 說他是子夏學生)三人。信用的能人有魏成子,即推薦子夏等三人之人;有翟璜, 即推薦吳起、樂羊、西門豹、李克、屈侯鮒(《韓詩外傳》作「趙蒼」)的人。吳 本是儒家,其後成為法家和軍事家。李克本是子夏學生,但為魏文侯「務盡地 力」,即努力於開墾並提高農業生產力,而且著有《法經》(《晉書·刑法 志》),也變成法家。守孔子學說而不加變通的,新興地主階級的頭目,只尊重他 們,卻不任用他們。接受孔門所傳的文化教育,而適應形勢,由儒變法的,新興地 主階級的頭目卻任用他們,使他們竭盡心力,為自己國家爭取富強。魏文侯禮賢之 後,又有齊國的稷下。齊都(今山東臨淄鎮)西面南城門叫稷門,在稷門外建築不 少學舍,優厚供養四方來的學者,讓他們辯論和著書,當時稱這班被供養者為稷下 先生。稷下可能開始於田齊桓公,而盛於威王、宣王,經歷泯王、襄王,垂及王 建,歷時一百多年。荀子重禮,他的禮近於法家的法,而且韓非、李斯都出自他門 下,但縱在稷下「三為祭灑」(《史記·孟荀列傳》),卻仍然得不到任用,這是 由於他仍然很大程度地固守孔子學說而變通不大。但他的講學和著作,卻極大地影 響後代。韓非是荀卿學生,也大不以他老師為然。《顯學篇》的「孫氏之儒」就是 「荀氏之儒」。然而沒有孔子和孔門辮子以及其後的儒學,尤其是荀卿,不但不可 能有戰國的百家爭鳴,更不可能有商鞅幫助秦孝公變法(《晉書·刑法志》說: 「李悝〔即李克〕著《法經》六篇,商鞅受之以相秦。」),奠定秦始皇統一的基 礎;尤其不可能有李斯幫助秦始皇統一天下。溯源數典,孔子在學術上、文化上的 貢獻以及對後代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孔子的學習態度和教學方法,也有可取之處。孔子雖說「生而知之者上也」, (16·9)自己卻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似乎 孔子並不真正承認有「生而知之者」。孔子到了周公廟,事事都向人請教,有人譏 笑他不知禮。孔子答覆是,不懂就得問,正是禮。(3·15)孔子還說:「三人 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就是說,在交 往的人中總有我的正面老師,也有我的反而教員。子貢說,孔子沒有一定的老師, 哪裡都去學習。(19·22)我們現在說「活到老,學到老」。依孔子自述的話,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7·19)就是說學習不曉得老。不管 時代怎麼不同,如何發展,這種學習精神是捨得敬佩而採取的。

孔子自己說「誨人不倦」,(7·2,又34)而且毫無隱瞞。(7·24)元好問 《論詩》詩說:「鴛鴦綉了從教看,莫把金箴度與人。」過去不少工藝和拳術教 師,對學生總留一手,不願意把全部本領尤其是最緊要處,最關鍵處,俗話說的 「最後一手」「看家本領」傳授下來。孔子則對學生無所隱瞞,因而才贏得學生對 他的無限尊敬和景仰。孔子死了,學生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結廬而居, 三年而後去,子貢還繼續居住墓旁三年(《孟子·滕文公上》)。有這種「誨人不 倦」的老師,才能有這種守廬三年、六年的學生。我們當然反對什麼守廬,但能做 到師生關系比父子還親密,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孔子對每個學生非常了解,對有些學生作了評論。在解答學生的疑問時,縱然 同一問題,因問者不同,答復也不同。《顏淵篇》記載顏淵、仲弓、司馬牛三人 「問仁」,孔子有三種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問「聞斯行諸」,孔子的答復竟完 全相反,引起公西華的疑問。(11·22)因材施教,在今天的教育中是不是還用得 著?我以為還是可以用的,只看如何適應今天的情況而已。時代不同,具體要求和 做法必然也不同。然而孔子對待學生的態度和某些教學方法如「不憤不啟,不悱不 發」,(7·8)就是在今天,也還有可取之處。

孔子以前,學在官府。《左傳》載鄭國有鄉校,那好只有大夫以上的人及他們 的子弟才能入學。私人設立學校,開門招生,學費又非黨低廉,只是十條干肉, (7·7)自古以至春秋,恐怕孔子是第一人。有人說同時有少正卯也招收學徒,這 事未必可信。縱有這事,但少正卯之學和他的學生對後代毫無影響。

孔子所招收的學生,除魯的南宮敬叔以外,如果司馬牛果然是桓魋的兄弟,僅 他們兩人出身高門,其餘多出身貧賤。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路「冠雄 雞,佩猳豚」,簡直象個流氓。據《史記·游俠列傳》,原憲「終身空室蓬戶,褐 衣疏食」,更為窮困。《論語》說公冶長無罪被囚,假設他家有地位,有罪還未必 被囚,何況無罪?足見也是下賤門弟。據《弟子列傳·正義》引《韓詩外傳》,曾 參曾經做小吏,能謀斗升之粟來養親,就很滿足,可見曾點、曾參父子都很窮。據 《呂氏春秋·尊師篇》,子張是「魯之鄙家」。顏回居住在陋巷,簞食瓢飲,死後 有棺無槨,都見於《論語》。由此推論,孔子學生,出身貧賤的多,出身富貴的可 知者只有二人。那麼,孔子向下層傳播文化的功勞,何能抹殺?《淮南子·要略 篇》說:「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這不是說墨子出自儒,而是說,在當 時,要學習文化和文獻,離開孔門不行。《韓非子》說:「今之顯學,儒、墨 也」,由儒家墨家而後有諸子百家,所以我說,中國文化的流傳和發達與孔子的整 理古代文獻和設立私塾是分不開的。

⑩ 孔子是儒家,那麼孟子、老子分別都創造了什麼家道家又是誰創的

孟子是繼承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而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
(一)孟子是繼承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的出生於孔子之後大約百年左右,少時拜孔子之孫孔伋的門人為師,屬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傳弟子。當孟子通曉孔道之後,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隨後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與其弟子的言論匯編於《孟子》一書,是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之一。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聖,孟子被稱為亞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為「孔孟之道」。道家學派創始人
(二)道家為老子所創,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即管理藏書的官員,其所著《老子》一書與史官的知識有其思想上的淵源。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他關於民眾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思想充滿了「道」說,被認為是道家學派創立者。

閱讀全文

與孔子創造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
馬鞍山匯通大廈地址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