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說文學接受活動是一種再創造性的活動
文學接受是一種以文學文本為對象、以讀者為主體、力求把握本文深層意蘊的積極能動的閱讀和再創造活動,是讀者在特定審美經驗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屬性和信息的主動的選擇、接納或拋棄。文學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學閱讀、文學欣賞、文學批評、文學研究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閱讀與欣賞。
文學接受與傳統文藝學中"文學欣賞"或"文學鑒賞"的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文學接受是指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欣賞與再創造的一種特殊的審美精神活動。它包括著文學欣賞或文學鑒賞的基本涵義與特徵。但是,文學鑒賞是以欣賞對象即作品為中心的,而文學接受則與20世紀70年代開始躍起來的接受美學相聯系,主張在文學接受過程中以讀者為中心。由於他們的理論背景不一樣,因此在理解作品與讀者關系時側重點也產生差異。接受美學作為理論的一個派別,特別重視對藝術接受過程中閱讀主體再生產、再創造特點的研究,認為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與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而不是隱藏在作品之中、等待著人們去發現的"神秘之物"。接受美學的理論家姚斯曾說:"一部文學作品,並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行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本文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這就是說,文學接受具有"對話性"特點,作品離開讀者主觀的參與、評價與創造,其意義是不可想像的。因此,文學接受是一種以文學文本為對象、以讀者為主體、以把握文本深層意蘊為目的的積極能動的閱讀和再創造活動,是讀者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屬性進行主動選擇、接納或揚棄的過程。
(一)接受者的語言文字能力
文學接受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字能力。識字只是語言能力的基礎,對於閱讀文學作品而言,更重要的是語義知識、語法規則、語用習慣與語言經驗。他們構成了一個讀者必須的語言綜合理解能力,是特定的語言環境長期熏陶和相當程度的語文教育訓練的結果。
(二)接受者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水平
文學接受者應該具有起碼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水平。文學是社會文化系統的一部分,是特殊的審美文化。它與文化的其他領域保持密切的聯系,包容著諸如哲學、宗教、歷史、道德等方面的多種信息與內涵。同時,文學作品既是作家思想的載體,又深深地滲透著民族文化精神和社會時代意識。因此,文學接受者面對的是兼容並蓄的文化復合物。他作為主體,要與對象形成響應關系並進入對話狀態,必須具有相應的文化知識和一定的思想水平。
(三)接受者的審美能力
文學接受者應當擁有基本的文學審美能力。具體到文學接受,接受者需要有文學興趣和一定的文學知識,相應地養成文學閱讀習慣並不斷積累文學經驗。更為重要的是,接受者應該按文學的方式閱讀文學作品,用審美的眼光來理解審美對象。
Ⅱ 《讀者》這本雜志是什麼時候創辦的
讀者》雜志簡況
《讀者》雜志創刊於1981年3月,是甘肅人民出版社主辦的一份綜合類文摘雜志,在廣大讀者和各級政府、管理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幫助下,迄今已走過了二十多年的風雨歷程。從創刊時月發行量3萬冊,到2005年4月份月發行量已達910萬冊,居中國第一,世界綜合類期刊第四位,在海內外億萬讀者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譽度,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中國期刊第一品牌」。這種高速增長、經久不衰的「《讀者》現象」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各界人士的極大關注。
《讀者》在海外華文期刊市場中也佔有很大份額,行銷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 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擁有眾多讀者,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讀者》,具有廣泛的影響力。2003年起在美國、加拿大同步印製。 《讀者》雜志多年以來,始終以弘揚人類優秀文化為己任,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博採中外、薈萃精華、啟迪思想、開闊眼界」的辦刊宗旨,遵循「選擇《讀者》,就是選擇了優秀的文化」這一辦刊理念,發掘人性中的真善美,體現人文關懷。在刊物內容及形式方面與時俱進,追求高品位、高質量,力求精品,並以其形式和內容的豐富性及多樣性,贏得了各個年齡段和不同階層讀者的喜愛。
《讀者》雜志社與中國郵政及發行商緊密合作,通過遍布全國的發行網路發行。 1995年《讀者》月發行量突破400萬冊。2001年以來,讀者雜志社積極調整辦刊思路,適時整合刊物內容,在市場營銷和品牌經營方面加大力度,不斷創新,策劃推出了一系列大的改革舉措。在國內期刊種數快速增長,但期刊總印數並未同步增長,許多大眾刊物發行量下滑,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 《讀者》雜志一枝獨秀,發行量持續攀升。2002年10月月發行量突破600萬冊大關,創歷史新高。2003年10月突破800萬冊大關,11月達到創紀錄的806萬冊,同比增長近200萬冊,創造了中國期刊發展史上的奇跡。《讀者》雜志近年的廣告經營額也穩步上升,2002年廣告經營額達2800餘萬元。與此同時,《讀者》雜志年利稅也達到3000餘萬元,增長40.9%,創造了突出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讀者》已經成為甘肅乃至全國的一個著名品牌。據目前數據統計,《讀者》雜志2000——2003年已連續六年穩居全國期刊月發行量首位。
《讀者》雜志的成功得到了政府、社會各界及廣大讀者的認可和贊譽。1998年至2001年連續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頒發的第一、第二屆百種全國重點社科期刊獎,2000年獲首屆國家期刊獎(中國期刊業最高獎),2001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認定為「雙高」 (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期刊。2002年底,再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
20多年來,讀者走向了成熟, 《讀者》走向了成熟,讀者、作者和編者正齊心協力打造中國期刊第一品牌,編寫著一本中國人自己的心靈讀本。
《讀者》的高速成長同樣也得到了眾多跨國及國內知名企業的認同,十多年來,《讀者》已經富有成效的為杜邦、摩托羅拉、索尼、寶潔、中國聯通、平安保險、步步高、紅河等諸多國內外客戶提供了廣告服務,其成績得到了一致首肯。 《讀者》的發展離不開他們的支持與信賴。
新世紀里, 《讀者》正在向打造期刊產業集團的目標堅實邁進,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信心無限、商機無限。《讀者》願與各界攜手合作,共同分享成長的喜悅!
Ⅲ 怎樣理解文學欣賞是一種再創造活動
一度創造:作家創作,塑造文學形象.(原生文學)
二度創造:讀者閱讀,生成新的文學專形象屬.(次生文學)
文學欣賞是一種依靠想像與聯想所進行的藝術再創造活動。
想像在文學欣賞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學欣賞離不開形象,但也不是簡單的再現形象,而是通過讀者的想像、聯想,通過自己的感受、理解,重新創造形象。比如沒參加過戰爭的人,也能通過作家形象地描繪,通過自己的想像和聯想,去體驗、領略戰爭生活。如果讀者不善於進行積極的想像和聯想,就不可能對作品有深切地感受,不可能發現作品中那些弦外之音。當然,不同的讀者,由於生活經歷、文化素養、個性特點的差異,對於同一部作品中的形象,也很可能得到的印象不一樣,因此人們認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Ⅳ 文學鑒賞中的再創造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在文學鑒賞活動中,欣賞者要把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變成自己頭腦中的藝術形象,就要進行「再創造」。「再創造」的心理過程,主要表現為想像活動和情感體驗。讀者的想像和體驗,是文學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能夠以小見大、寓實於虛、借形傳神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是鑒賞者不善於進行積極的想像或缺乏必要的生活體驗,就不可能對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發現不了作品中的那些弦外之音、韻外之致。特別是文學作為語言藝術,其形象具有間接性,不象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那樣直接塑造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這就更需要鑒賞者的想像力,更需要鑒賞者進行「再創造」。它要求鑒賞者善於通過語言的媒介,想像出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和生活境界,並進而領會其思想內容。 文學鑒賞活動同時也是對作家在作品中已經作出評價的生活進行「再評價」。作家的主觀評價是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對客觀生活所作的評價,而鑒賞者的「再評價」則是結合鑒賞者的思想感情對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加以重新認識的結果。這種評價可能和作者的評價完全一致,也可能高於作者或低於作者的評價;可能違犯作者正確的評價,也可能糾正作者錯誤的評價。這種評價是鑒賞者接受或不接受作品思想內容的必經過程。 文學鑒賞中還有一種復雜而常見的現象,即共鳴。「共鳴」是指在「再創造」和「再評價」的基礎上,鑒賞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達到了基本一致,甚至契合無間,或在某些方面、某一點上擁符、相似,愛其所愛,憎其所憎,發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共鳴需要有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經驗為基礎。一般地說,作者與鑒賞者之間需要具有大體一致或接近的階級立場、社會理想、生活經歷,才會發生共鳴。所以共鳴現象大量表現在同時代同階級的作家作品與鑒賞者之間。但是讀者鑒賞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文學作品發生共鳴的現象也是存在的。由於某些共同的社會歷史原因,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之間,除了時代、階級差別之外,在某些時候和某種情況下也會有某些思想感情相通之處,在某些生活方面或某些問題上,也會有某些相一致或相接近的地方。比如,古代封建階級進步作家,在他們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揭露了社會黑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斗爭,曲折地表現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就能給今天的人民群眾以感染,乃至使他們產生共鳴。又如,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反映的古人的高尚精神品格與道德情操,雖有其階級性的一面,但也有可以繼承的一面,象古人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氣節,就很容易打動處於類似社會環境中的現代人們的思想感情,激起共鳴。但應指出,這種共鳴並非是絕對的一致,而是矛盾的統一。因為今人與古人總有時代與階級的距離,不可能完全契合,所以今人通常只是與古代作品的某一方面發生共鳴。可以與其中的積極因素發生共鳴,也可以與其中的消極因素發生共鳴,這又跟鑒賞者的主觀因素有關。總之,共鳴是文學作品影響讀者思想感情,發生社會作用的一種重要現象。
希望採納
Ⅳ 結合作品 論述 讀者的再創造作用
寫一樣的論文額 ,,,,文學理論老師 。。。。
Ⅵ 讀者雜志是什麼時候創辦的
《讀者》雜志創刊於1981年,是甘肅人民出版社創辦的一份蜚聲全國的文摘性綜合期刊。該雜志原名《讀者文摘》,由於與美國《讀者文摘》重名,於1993年改名為《讀者》。這本根植於西北黃土地的雜志,始終堅持博採眾長、薈萃精華、啟迪思想、開闊眼界的辦刊宗旨,她博大厚重的文化底蘊、質朴感人的親情敘述、深邃精闢的哲理故事、詼諧幽默的美文小品、高雅清麗的插頁插圖,深受各個年齡階層讀者的喜愛,已成為人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美味佳餚。創刊之初《讀者》的月發行量僅為3萬冊,到1984年上升至184萬冊,首度進入中國期刊排行榜前十位。
2000年《讀者》改為半月刊,僅3年時間月發行量就「飆」過800萬冊,穩居中國9000多種期刊發行量的首位,成為繼美國《讀者文摘》、《國家地理》、《時代周刊》之後發行量位居世界第四、亞洲第一的綜合類期刊。
《讀者》創造著中國期刊界的奇跡,它不僅從中國西部的蘭州走向了全國,而且邁出了進軍海外市場的腳步,繼2003年成功開拓北美市場之後,去年第十二屆蘭州投資貿易洽談會期間,又簽署了在德國和澳大利亞市場發行的協議。《讀者》雜志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開拓歐洲和澳洲市場,將使《讀者》在海外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從而提升中國期刊的國際知名度。
Ⅶ 《讀者》的創始人是
《讀者》的創始人是胡亞權和鄭元緒。
38年前,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畢業的胡亞權與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畢業的鄭元緒兩個理工男,在種種機緣下一起創辦了《讀者文摘》雜志(1993年更名為《讀者》)。
兩個人當初就想辦一本屬於甘肅人自己的雜志,擠在一間不到8平米的簡陋辦公室里抄抄寫寫,不會排版就依葫蘆畫瓢,沒有美編就自己上,不懂封面設計就去請教印刷師傅。誰能想到,就這樣造就了「讀者現象」,讓《讀者》成為中國雜志的奇跡。
(7)讀者的再創造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1981年《讀者文摘》面世,刊名由趙朴初先生題寫,封面照是電影演員娜仁花。
1982年初,美國《讀者文摘》來函指出:甘肅人民出版社使用《讀者文摘》中文名是不正當的,不符合國際版權協定。中美兩家《讀者文摘》長達數年的版權之爭從此開始。
從1990年開始,中美兩家《讀者文摘》的版權之爭再次升級。
1992年美國《讀者文摘》委託律師致函中國《讀者文摘》,要求停止使用中文商標《讀者文摘》。
後為化解與美國《讀者文摘》發生的版權糾紛,1993年3月號《讀者文摘》刊登征名啟事,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共收到應徵信十萬多封。信中提到新名有:讀者、讀友、讀者之家、談天說地、共享等等。最後使用了《讀者》一名。
1993年第七期,《讀者文摘》正式改名為《讀者》。
此後《讀者》雜志發行量從創刊時月發行量3萬冊到2005年4月份月發行量已達910萬冊,2006年月平均發行量898萬冊,穩居中國期刊排名第一,亞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綜合性期刊排名第四。
同時,《讀者》雜志行銷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擁有眾多讀者,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讀者》,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中國期刊第一品牌」。
從創刊開始,《讀者》在國內累計已發行11億冊,品牌影響力大大增強。
Ⅷ 應該怎樣理解藝術欣賞中的再創造
藝術欣賞不只是藝術接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一次內再創造的過程。由容於欣賞者的個體差異使得這種再創造對藝術欣賞造成深遠影響。
西方有句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反映了一個什麼藝術觀點呢?藝術欣賞不只是藝術接受的過
程,同時也是欣賞者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一次再創造的過程
Ⅸ 為什麼說詩歌的意境是詩人的創造,同時也是欣賞者的再創造
詩歌鑒賞,同一般審美欣賞活動一樣,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種雙向運動專。在詩歌屬鑒賞中,詩歌作品作為審美客體,是讀者進行鑒賞活動的對象,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成為鑒賞主體進行審美再創造活動的客觀依據。另一方面,在詩歌鑒賞中,作為鑒賞主體的讀者並不是消極被動地反映和接受,而是根據自身的知識背景情感經歷,去積極主動地體驗玩味作者的心靈世界,進行著審美創造活動。只不過鑒賞主體的這種創造活動是憑借藝術作品而展開的,所以又被稱之為審美再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