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人們最終被自己創造物所奴役迷惑

人們最終被自己創造物所奴役迷惑

發布時間:2021-08-21 17:43:33

1. 西方戲劇中的經典台詞 把出處帶上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克里斯·古希臘

2. 人為什麼要受強大的事物奴役,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不公,人們只是抱怨,卻沒有辦法

因為所有的人都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當一件強大的事物出現在自己的面前的時候,肯定會向著模仿。

3. 《自願奴役論》(1):人為什麼會自願受奴役

趙越勝在《燃燈者》一書中對這篇譯稿多有引用,而後有微博廣為傳抄。我嫌不過癮,討譯稿全文來大段摘抄並貼於此,開始了我的另一種抄書生涯。標題系我所加。
為了使人(就他們仍然是人來說)讓別人奴役,以下二者必居其一:或者應當強迫他們這樣做,或者應當欺騙他們。他們被人奴役可能是迫於外邦人的武器,或者可能是由於政治集團斗爭的結果。當人們由於被騙失去自由時候,這罪過常常不在別人,而在他們自己。西西里主要城市塞古拉(據說現在稱作薩拉戈薩)的居民就是如此,他們被戰爭的重負壓迫得困苦不堪,於是輕率地只想到如何擺脫目前威脅他們的危險,就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狄奧尼修,不料因此就使得他得到了這樣一種權力:以致勝利歸來以後,他的所作所為,竟好象不是他打敗了敵人,而是打敗了國內的同胞似的,接著他自動地從軍事長官晉位國王,又從國王變成暴君。但是自從人民受奴役的那個時候起,人們就突然完全忘記了自己的自由,所以要喚醒他們把自由收回來,是困難的。他們甘願受人驅使,也決心供人驅使,好象他們不是喪失自由,而是贏得奴役。的確,人們最初是受迫,才供人驅使的,是為強力所征服的,但是他們的下一代就再也看不見自由,也不知道自由為何物,這時人們已經無所遺憾地供人驅使了。他們自願地完成著他們的前輩只有由於強迫才去做的工作。所以,生於羈紲、長為奴隸的人,都把他們出生的環境,當作自然狀態;他們不是向前看,而是滿足於繼續在他們出生的環境下過生活,除了已經得到的權利和幸福以外,也不想多所欲求。然而沒有哪一個遺產繼承人會如此揮霍和懶惰,竟然從來不願意看一看自己的遺產證書,以便弄清楚他是不是享有了全部遺留給他的的權力,人們是不是從他自己身上或者從他的前輩身上奪去了什麼東西。但是習慣,這個一般說來在各方面都緊緊控制著我們的習慣,看來它的力量首先就表現在使我們適應於供人驅使,順利地吞下奴役這一毒葯,而不注意苦的味道。不能否認,自然對我們具有不小的控制力量,它可以任意引導我們,使我們的性格有好有壞,但是畢竟應當承認,它對我們的控制比習慣小;因為人的天性不論多麼好,如果得不到發展,就會喪失掉,而且不管人有何種天賦,教育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把我們改變成這個樣子或那個樣子。自然賦予我們的善行的種子是很小的,也是很脆弱的,它不能有一點點壞營養,否則就得不到發展,反而會退化、萎縮,以至死亡。據說,斯巴達的立法者李庫爾格,為了告訴拉棲代孟人,教育使人成為什麼人就會成為什麼,曾經餵了同一母狗生的兩個小狗。他用同一種奶汁飼養它們;不過一隻是在廚房裡長大和養肥的,另一隻則習慣於在獵人的角笛聲和號筒聲中賓士於田野間。後來他把這兩只小狗帶到空曠的地方,而且在它們之間放下一盆稀粥和一隻兔子。一隻狗立即奔向稀粥,另一隻則追逐兔子。李庫爾格說:「你看,它們是一個爺娘養的兄弟」。李庫爾格就從這個原理出發,利用法律和習俗,教育了拉棲孟代人,使他們每個人都寧願千剮萬割,也不承認除理性和法律而外有其它的統治者。
可見,自願的奴役的第一原因是習慣。人們斷言,他們永遠是處於奴役狀態的,他們的父輩就是這樣生活過來的。他們認為,應當忍受惡,並且舉出各種先例,使自己相信這種說法。他們用「古已有之」這個理由,替暴虐地統治他們的那個政權辯護。然而實際上,風俗習慣無論怎樣「古而有之」,也沒有權利,以禍害加於人,它只會使暴行變得更兇猛而已。
但總是有一定數目的人,具有更多的自然稟賦。他們感覺到桎梏的束縛,希望扔掉它。他們任何時候也不能習慣於受奴役。這些人,象無論在海上或者在陸地上,都要思念故鄉爐灶上的炊煙的烏里斯一樣,任何時候也不能忘記自己的自然權利,不能不回憶祖先們原有的自由。他們具有清晰的認識和明達的智慧,所以不象無知群氓那樣,只滿足於看到腳跟前的東西,而是希望知道前前後後更遠一些的事物。他們回憶過去,只是為了判斷未來和衡量現在。雖然他們生就一付好頭顱,但是他們仍然用教育和科學來提高自己的智慧。所以,即使自己斲喪無遺,並且被逐出世界,這些人也依然會想像它,在思想中感覺它,也依然還會享受它。因為奴役總是不合乎他們的性格的,無論怎樣粉飾它。一個土耳其蘇丹,猜到了這個道理;他懂得,書籍和科學最能夠使人們互相認識,鼓勵他們敵視暴政;據說在他統治的地區里只有一些御用學者。但是,盡管時光流逝,而仍然忠於自由的人們,無論他們的人數怎樣眾多,無論他們多麼熱愛自由和熱心信仰自由,通常都發生不了任何影響,因為他們互相不了解。而這又是因為他們處在暴君的權力之下,根本沒有做事、說話、甚至思想的自由。他們在有所企圖時,始終是完全孤立的。因此,嘲笑之神莫姆斯,不是毫無道理地責備火神,說他在創造那個人的時候,沒有胸前開一個小窗,以便通過小窗可以看到這個人的思想。
應該說,人們自願受人奴役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們生下來就是奴隸,同時是在奴隸狀態下受教育的。這個原因,產生另一個結果,就是:處在暴君權力下的人很容易變得膽小怕事和軟弱無力。
因此不容懷疑,英勇氣概,是同自由一起喪失的。受奴役的人民,在斗爭中找不到任何愉快,他們也不追求這種愉快,因為他么象受了束縛、麻木不仁的人一樣,奔向危險,好象被人牽著走,絕對感覺不到內心沸騰著對自由的渴望。然而自由卻會使人藐視危險,使人產生一種慾望,希望同志們稱譽和推尊自己英勇犧牲的精神。自由的人,都竭盡全力來謀求公共的福利;他們都願意在勝利時有福同享,在失敗時有禍同當。反之,受奴役的人,不但沒有這種英勇的熱情,甚至沒有任何毅力完成其他一切工作;他們是軟弱的、怯懦的和毫無出息的。暴君們都清楚這一點,所以當他們看到人們身上的這種變化時,就千方百計地更進一步促使人們更多地失去人的面貌。

4. 「請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出自誰的名言

馬克思,這是通過現象看本質的原文。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犧牲;那時我們所感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這也是馬克思說的一段話,也是極好的。

馬克思創立了經濟理論《資本論》,馬克思確立他的闡述原則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認為,這是「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東西。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被認為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而進行斗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

(4)人們最終被自己創造物所奴役迷惑擴展閱讀:

馬克思對哲學的貢獻是將實踐概念引入哲學,使哲學同現代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的解放聯系起來,將這個哲學運用於社會歷史領域導致唯物史觀的產生。

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馬克思分析和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從而發現剩餘價值,指出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而這個專政又是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演變而來。

馬克思認為哲學是人類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說,它是無產階級挑戰社會制度的精神武器。只有在科學的哲學指導下,無產階級才能徹底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才能建立共產主義新社會,從而獲得自己最後的解放。

馬克思的哲學追溯到人類的本性。他認為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就在於人可以有效的計劃出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因此,人一旦進行有計劃的勞動生產,就同其它動物根本區別開來了;而因為要勞動,人們必須事先結成生產關系及其它社會關系。

5. 求《荀子·正名》翻譯。(要逐字逐句地)

譯文
現代聖王確定名稱:刑法的名稱依從商朝的,爵位的名稱依從周朝的,
札儀制度的名稱依從《禮經》,賦予萬物的各種具體名稱則依從中原地區華
夏各諸侯國已經形成的習俗與各方面的共同約定。遠方不同習俗的地區,就
依靠這些名稱來進行交流。
在人事方面的各種具體名稱:人生下來之所以這樣叫做天性。天性的和
氣所產生的、精神接觸外物感受的反應、不經人為努力而自然形成的東西叫
做本性。本性中的愛好、厭惡、喜悅、憤怒、悲哀、快樂叫做感情。感情是
這樣,而心靈給它進行選擇,叫做思慮。心靈思慮後,官能為之而行動,叫
做人為。思慮不斷積累,官能反復練習,而後形成一種常規,也叫做人為。
為了功利去做叫做事業。為了道義去做叫做德行。在人身上所具有的用來認
識事物的能力叫做知覺。知覺和所認識的事物有所符合叫做智慧。在人身上
所具有的用來處置事物的能力叫做本能。本能和處置的事物相適合叫做才
能。天性受到傷害叫做疾病。制約人生的遭遇叫做命運。
這些就是在人事方面的各種具體名稱,這些就是現代聖王確定的名稱。

王者制定事物的名稱,名稱一旦確定,那麼實際事物就能分辨了;制定
名稱的原則一旦實行,那麼思想就能溝通了;於是就慎重地率領民眾統一到
這些名稱上來。所以,支解詞句、擅自創造名稱來擾亂正確的名稱,使民眾
疑惑不定,使人們增加爭辯,那就要稱之為罪大惡極的壞人,他的罪和偽造
信符與度量衡的罪一樣。所以聖王統治下的民眾沒有誰敢依靠製造怪僻的詞
句來擾亂正確的名稱,因此他的民眾就很朴實。朴實就容易使喚,容易使喚
就能成就功業。他的民眾沒有誰敢依靠製造怪僻的詞句來擾亂正確的名稱,
所以就專心於遵行法度而謹慎地遵守政令了。像這樣,那麼他的統治就長久
了。統治長久而功業建成,是政治的最高境界啊。這是嚴謹地堅持用名稱來
約束民眾的功效啊。

現在聖明的帝王去世了,名稱的管理鬆懈了,怪僻的詞句產生了,名稱
和實際事物的對應關系很混亂,正確和錯誤的輪廓不清楚,那麼即使是掌管
法度的官吏、講述禮制的儒生,也都昏亂不清。如果再有王者出現,一定會
對舊的名稱有所沿用,並創制一些新的名稱。這樣的話,那麼對於為什麼要
有名稱、使事物的名稱有同有異的根據、以及制定名稱的關鍵等問題,就不
能不搞清楚了。

不同的人如果用不同的意念來互相曉喻,不同的事物如果讓名稱和實際
內容混亂地纏結在一起,那麼社會地位的高貴和卑賤就不能彰明,事物的相
同和相異就不能分別。像這樣,那麼意思就一定會有不能被了解的憂患,而
事情就一定會有陷入困境而被廢棄的災禍。所以明智的聖王給萬事萬物分別
制定名稱來指明實際事物,上用來彰明高貴和卑賤,下用來分辨相同和相異。
高貴和卑賤彰明了,相同和相異區別了,像這樣,那麼意思就不會有不能被
了解的憂患,事情就不會有陷入困境而被廢棄的災禍。這就是為什麼要有名
稱的原因。

那麼,根據什麼而要使事物的名稱有同有異呢?回答說:根據天生的感
官。凡是同一個民族、具有相同情感的人,他們的天生感官對事物的體會是
相同的,所以對事物的描摹只要模擬得大體相似就能使別人通曉了,這就是
人們能共同使用那些概括的名稱來互相交際的原因。形體、顏色、紋理,因
為眼睛的感覺而顯得不同;單聲與和音、清音與濁音、協調樂器的竽聲、奇
異的聲音,因為耳朵的感覺而顯得不同;甜、苦、咸、淡、辣、酸以及奇異
的味道,因為嘴巴的感覺而顯得不同;香、臭、花的香氣、鳥的腐臭、豬腥
氣、狗臊氣、馬膻氣、牛膻氣以及奇異的氣味,因為鼻子的感覺而顯得不同;
痛、癢、冷、熱、滑爽、滯澀、輕、重,因為身體的感覺而顯得不同;愉快、
煩悶、欣喜、憤怒、悲哀、快樂、愛好、厭惡以及各種慾望,因為心靈的感
覺而顯得不同。心靈能夠驗知外界事物。既然心靈能夠驗知外界事物,那麼
就可以依靠耳朵來了解聲音了,就可以依靠眼睛來了解形狀了,但是心靈之
驗知外物,卻又一定要等到感官接觸事物的性狀之後才行。如果五官接觸了
外界事物而不能認知,心靈驗知外物而不能說出來,那麼,說他無知,人們
是不會不同意的。這些就是事物的名稱之所以有同有異的根據。

這些道理明確後,就依照它來給事物命名:相同的事物就給它們相同的
名稱,不同的事物就給它們不同的名稱;單音節的名稱足以使人明白的就用
單音節的名稱;單音節的名稱不能用來使人明白的就用多音節的名稱;單音
節的名稱和多音節的名稱如果沒有互相迴避的必要就共同使用一個名稱,雖
然共同使用一個名稱,也不會造成什麼害處。知道實質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
的名稱,所以使實質不同的事物無不具有不同的名稱,這是不可錯亂的,就
像使實質相同的事物無不具有相同的名稱一樣。萬物雖然眾多,有時候卻要
把它們全面地舉出來,所以把它們叫做「物」。「物」這個名稱,是個最大
的共用名稱。依此推求而給事物制定共用的名稱,那麼共用的名稱之中又有
共用的名稱,直到不再有共用的名稱,然後才終止。有時候想要把它們部分
地舉出來,所以把它們叫做「鳥」、「獸」。「鳥」、「獸」這種名稱,是
一種最大的區別性名稱。依此推求而給事物制定區別性的名稱,那麼區別性
的名稱之中又有區別性的名稱,直到不再有區別性的名稱,然後才終止。名
稱並沒有本來就合宜的,而是人們相約命名的,約定俗成了就可以說它是合
宜的,和約定的名稱不同就叫做不合宜。名稱並沒有固有的表示對象,而是
人們相約給實際事物命名的,約定俗成了就把它稱為某一實際事物的名稱。
名稱有本來就起得好的,直接平易而不違背事理,就叫做好的名稱。事物有
形狀相同而實體不同的,有形狀不同而實體相同的,這是可以區別的。形狀
相同卻是不同的實體的,雖然可以合用一個名稱,也應該說它們是兩個實物。
形狀變了,但實質並沒有區別而成為異物的,叫做變化;有了變化而實質沒
有區別的,應該說它是一個實物。這是對事物考察實質確定數目的方法。這
些就是制定名稱的關鍵。
現代聖王確定名稱,是不能不弄清楚的。

「被侮辱而不以為恥辱」,「聖人不愛惜自己」,「殺死盜賊不是殺人」,
這些是在使用名稱方面迷惑了以致搞亂了名稱的說法。用為什麼要有名稱的
道理去檢驗它們,並觀察它們有哪一種能行得通,那就能禁止這些說法了。
「高山和深淵一樣平」,「人的本性是慾望很少」,「牛羊豬狗等肉食並不
比一般食物更加香甜,大鍾的聲音並不比一般的聲音更加悅耳」,這些是在
措置事實方面迷惑了以致搞亂了名稱的說法。用為什麼要使事物的名稱有同
有異的根據去檢驗它們,並觀察它們有哪一種能協調,那就能禁止這些說法
了。「飛箭經過柱子可以說明停止」,「有牛馬,但它不是馬」,這是在使
用名稱方面迷惑了以致搞亂了事實的說法。用名稱約定的原則去檢驗它們,
用這些人所能接受的觀點去反駁他們所拒絕的觀點,那就能禁止這些說法
了。凡是背離了正確的原則而擅自炮製的邪說謬論,無不與這三種惑亂的說
法類似。英明的君主知道它們與正確學說的區別而不和他們爭辯。

民眾容易用正道來統一卻不可以和他們共同知道那緣由,所以英明的君
主用權勢來統治他們,用正道來引導他們,用命令來告誡他們,用理論來曉
喻他們,用刑法來禁止他們。所以他統治下的民眾融化於正道就像被神仙支
配了一樣,哪裡還用得著辯說那所以然呢?現在聖明的帝王死了,天下混亂,
奸詐邪惡的言論產生了,君子沒有權勢去統治他們,沒有刑法去禁止他們,
所以要辯論解說。實際事物不能讓人明白就給它們命名,命名了還不能使人
了解就會合眾人來約定,約定了還不能使人明白就解說,解說了還不能使人
明白就辯論。所以,約定、命名、辯論、解說,是名稱使用方面最重要的修
飾,也是帝王大業的起點。名稱一被聽到,它所表示的實際事物就能被了解,
這是名稱的使用。積累名稱而形成文章,這是名稱的配合。名稱的使用、配
合都符合要求,就叫做精通名稱。名稱,是用來互相約定從而聯系實際事物
的。言語,是並用不同事物的名稱來闡述一個意思的。辯論與解說,是不使
名實相亂來闡明是非的道理。約定與命名,是供辯論與解說時使用的。辯論
與解說,是心靈對道的認識的一種表象。心靈,是道的主宰。道,是政治的
永恆法則。心意符合於道,解說符合於心意,言語符合於解說;使名稱正確
無誤並互相約定,使名稱的內涵質樸直觀而使人明白;辨別不同的事物而不
失誤,推論類似的事物而不違背情理;這樣,聽取意見時就能合於禮法,辯
論起來就能徹底揭示其所以然。用正確的原則來辨別姦邪,就像拉出墨線來
判別曲直一樣,所以姦邪的學說就不能混淆視聽,各家的謬論也無處躲藏。
有同時聽取各方意見的明智,而沒有趾高氣揚、驕傲自大的容貌;有兼容並
包的寬宏大量,而沒有自誇美德的神色。自己的學說得到實行,那麼天下就
能治理好;自己的學說不能實行,那就彰明正道而讓自己默默無聞。這就是
聖人的辯論與解說。《詩》雲:「體貌溫順志高昂,品德如珪又如璋,美妙
聲譽好名望。和樂平易的君子,天下拿他作榜樣。」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

謙讓的禮節做到了,長幼的倫理順序了;忌諱的話不稱說,奇談怪論不
出口;用仁慈的心去解說道理,用求學的心去聽取意見,用公正的心去辯論
是非;不因為眾人的非議和贊譽而動搖,不修飾辯辭去遮掩旁人的耳目,不
贈送財物去買通高貴者的權勢,不喜歡傳播邪說者的言辭;所以能堅持正道
而不三心二意,大膽發言而不會被人強行改變觀點,言語流利而不放盪胡說,
崇尚公正而鄙視庸俗粗野的爭論。這是士君子的辯論與解說。《詩》雲:「長
長的黑夜漫無邊,我常思索我的缺點。遠古的原則我不怠慢,禮義上的錯誤
我不犯,何必擔憂別人說長道短?」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

君子的言論,深入而又精微,貼近人情世故而有法度,具體說法參差錯
落而大旨始終一致。他使名稱正確無誤,辭句恰當確切,以此來努力闡明他
的思想學說。那些名稱、辭句,是思想、學說的使者,能夠用來互相溝通就
可以撇下不管了;但如果不嚴肅地使用它們,就是一種邪惡。所以名稱能夠
用來表示實際事物,辭句能夠用來表達主旨,就可以撇下不管了。背離這種
標準的叫做語言遲鈍,這是君子所拋棄的,但愚蠢的人卻揀來當作自己的寶
貝。所以蠢人的言論,模糊而粗疏,吵吵嚷嚷而不合法度,羅唆而嘈雜。他
們使名稱富有誘惑力,辭句顯得眼花繚亂,而在思想學說方面卻毫無深意。
所以他們盡量搬弄詞句卻沒有個主旨,非常勞累卻沒有功效,貪於立名卻沒
有聲譽。所以,智者的言論,思索它容易理解,實行它容易安定,堅持它容
易站得住,成功了一定能得到自己所喜歡的東西而不會得到自己所厭惡的東
西。可是愚蠢的人卻與此相反。《詩》雲:「你若是鬼是短狐,那就無法看
清楚;你的面目這樣丑,給人看就看不透?作此好歌唱一唱,用來揭穿你的
反復無常。」說的就是這種人啊。

凡是談論治國之道而依靠去掉人們的慾望的,是沒有辦法來引導人們的
慾望而被人們已有的慾望難住了的人。凡是談論治國之道而依靠減少人們的
慾望的,是沒有辦法來節制人們的慾望而被人們過多的慾望難住了的人。有
慾望與沒有慾望,是不同類的,是生與死的區別,但不是國家安定與動亂的
原因。慾望的多與少,是不同類的,是人情的必然現象,也不是國家安定與
動亂的原因。人的慾望並不等到其所欲之物可能得到才產生,但追求滿足欲
望的人卻總是認為可能得到而爭取。慾望並不等到其所欲之物可能得到才產
生,這是來自天賦的;追求滿足慾望的人卻總是認為可能得到而爭取,這是
出於內心的。來自天賦的單純的慾望,被那些出於內心的眾多的思考所制約,
結果當然很難再類似於來自天賦的本性了。人們想要得到的,莫過於生存;
人們所厭惡的,莫過於死亡。但是人卻有捨生就死的,這不是不想活而想死,
而是因為在那種情勢下不可以活而只可以死。所以,有時慾望超過了某種程
度而行動卻沒有達到那種程度,這是因為內心限止了行動。內心所認可的如
果符合道理,那麼慾望即使很多,又哪會妨害國家的安定呢?有時慾望沒有
達到某種程度而行動卻超過了那種程度,這是因為內心驅使了行動。內心所
認可的如果違背道理,那麼慾望即使很少,又哪能阻止國家的動亂呢?所以
國家的安定與動亂取決於內心所認可的是否合乎道理,而不在於人情的慾望
是多是少。不從根源所在的地方去尋找原因,卻從沒有關系的地方去找原因,
雖然自稱「我找到了原因」,其實卻是把它丟了。

本性,是天然造就的;情感,是本性的實際內容;慾望,是情感對外界
事物的反應。認為想要的東西可以得到從而去追求它,這是情感必不能免的
現象;認為可行而去實行它,這是智慧必定會作出的打算。所以即使是卑賤
的看門人,慾望也不可能去掉,因為這是本性所具有的。即使是高貴的天子,
慾望也不可能全部滿足。慾望雖然不可能全部滿足,卻可以接近於全部滿足;
慾望雖然不可能去掉,但對滿足慾望的追求卻是可以節制的。慾望雖然不可
能全部滿足,追求的人還是能接近於全部滿足的;慾望雖然不可能去掉,但
追求的東西不能得到,用心思考的人就會打算節制自己的追求。正道是這樣
的:進則可以接近於完全滿足自己的慾望,退則可以節制自己的追求,天下
沒有什麼能及得上它。

凡是人無不依從自己所贊同的而背棄自己所不贊同的。知道沒有什麼及
得上正道卻又不依從正道的,是沒有這種人的。假如有人想到南方去,不管
路有多遠;而厭惡到北方去,不管有多近。他難道會因為那往南去的路走不
到頭就離開了向南的道路而向北奔跑嗎?現在人們想要得到的,就無所謂
多;所厭惡的,就無所謂少。他們難道會因為那想要得到的東西不可能全部
得到就離開了那實現慾望的道路而去求取厭惡的東西嗎?所以,人們贊同正
道而依從它,還能用什麼來損害它而使國家動亂呢?人們不贊同正道而背離
它,還能用什麼來增益它而使國家安定呢?所以明智的人只講究正道就是
了,那些渺小的學派及其奇談怪論所追求的一套就都會衰微了。

大凡人們求取的時候,想要的東西從來沒有能完全徹底地得到;人們舍
棄的時候,所厭惡的東西從來沒有能完全徹底地去掉。所以人們無論什麼行
動,都不能不用正確的准則來衡量。秤如果不準,那麼重的東西掛上去反而
會翹起來,而人們就會把它當作是輕的;輕的東西掛上去反而會低下去,而
人們就會把它當作是重的;這就是人們對輕重發生迷惑的原因。衡量行為的
准則如果不正確,那麼災禍就會寄寓在人們所追求的事物中,而人們還把它
當作幸福;幸福就會依附於人們所厭惡的事物中,而人們還把它當作災禍;
這也就是人們對禍福發生迷惑的原因。道,是從古到今都正確的衡量標准;
離開了道而由內心擅自抉擇,那就會不知道禍福所依存的地方。

交易,拿一件換一件,人們就說沒有收獲也沒有損失;拿一件換兩件,
人們就說沒有損失而有收獲;拿兩件換一件,人們就說沒有收獲而有損失。
善於計算的人擇取多的東西,善於謀劃的人追求合宜的東西。拿兩件換一件,
人沒有一個肯干這種事,因為大家都明了它們的數目。依從道去行動,就好
比拿一件去換兩件,有什麼損失?離開了道而由內心擅自抉擇,這就好比拿
兩件去換一件,有什麼收獲?那種積累了長時間的慾望,只能換取暫時的滿
足,然而還是去做,實在是不明了它們的數量關系了。

我又試探著深入地觀察那些隱蔽而又難以看清楚的情況。心裡輕視道義
而又不看重物質利益的,沒有這種人;外看重物質利益而內心不憂慮的,沒
有這種人。行為違背道義而在外又不危險的,沒有這種人;外經危險而內心
不恐懼的,沒有這種人。心裡憂慮恐懼,那麼嘴裡銜著牛羊豬狗等肉食也感
覺不到美味,耳朵聽著鍾鼓奏出的音樂也感覺不到悅耳,眼睛看著錦綉的花
紋也察覺不到形狀,穿著輕軟暖和的衣服坐在竹席上身體也感覺不到舒適。
所以享受到了萬物中美好的東西也仍然不能滿足,即使得到短暫時間的滿
足,那還是不能脫離憂慮恐懼。所以享受到了萬物中美好的東西卻仍然非常
憂慮,佔有了萬物的利益卻仍然十分有害。像這樣的人,他追求物質利益,
是在保養生命呢?還是在賣掉壽命?想要滿足自己的慾望卻放縱自己的情
欲,想要保養自己的性命卻危害自己的身體,想要培養自己的樂趣卻侵害自
己的心靈,想要護養自己的名聲卻胡作非為。像這樣的人,即使被封為諸侯
而稱為國君,他們和那些盜賊也沒有什麼不同;即使坐著高級的馬車、戴著
大官的禮帽,他們和沒有腳的人也沒有什麼不同。這就叫做使自己被物質利
益所奴役了。

心境平靜愉快,那麼顏色就是不如一般的,也可以用來調養眼睛;聲音
就是不如一般的,也可以用來調養耳朵;粗飯、菜羹,也可以用來調養口胃;
粗布做的衣服、粗麻繩編制的鞋子,也可以用來保養身軀;狹窄的房間、蘆
葦做的簾子、蘆葦稻草做的草墊子、破舊的幾桌竹席,也可以用來保養體態
容貌。所以,雖然沒有享受到萬物中美好的東西而仍然可以用來培養樂趣,
沒有權勢封爵的地位而仍然可以用來提高名望。像這樣而把統治天下的權力
交給他,他就會為天下操勞得多,為自己的享樂考慮得少了,這就叫做看重
自己而役使外物。

6. 人類製造的哪三樣東西,初衷都是為了造福人類,可最終卻害人無數

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有兩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說金錢,雖然擁有金錢能夠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可是金錢也能迷惑人們的眼睛。

發明也是如此,科學家們創造的很多發明都是對人們有利的,比如汽車、飛機等,能夠極大地方便人們的生活,但同樣的,也有不少發明卻給人們帶來很多壞處,嚴重的甚至會威脅到人們的生命。比如接下來要介紹的這三樣發明可以說是「臭名昭著」,給人們帶來了可怕的災難。

第一,鴉片。鴉片對於中國人來說,真是太熟悉了,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會忘記鴉片曾帶給中國人民的巨大苦難。

以上這三樣東西起初都是為了造福人類而發明出來的,可是卻被有心人利用,結果成為了危害人類的武器,並給人類造成了很大的災難,實在是非常可惜。

7. 請列舉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被假象所迷惑而上當受騙或誤入歧途的例子

比如說一些
相親網站
上的高度帥,
白富美
,人們很容易被這種假象欺騙,要
擦亮眼睛
啊,有的人是騙子呢,所以我們不要被假象欺騙。

8. 尼采藝術哲學的觀點

對於奠定新價值的原則這個任務,藝術的作用為什麼被抬得那麼高?尼採的直接回答,見《權力意志》797則(這一則其實應列在794則的位置上):「『藝術家』現象是迄今為止最透明的……」我們一開始不必再往下讀,只需掂量掂量這句話就夠了。「最透明的」,就是說,本質上最能夠為我們所理解的,乃是「藝術家現象」——一個藝術家的存在。通過藝術家這個特殊的存在者,存在向我們最直接最敞亮地澄明起來。為什麼?尼采沒有明確回答,不過我們並不難找到尼采說這句話的深意。做一個藝術家就是能夠把某樣東西帶出來,讓它呈現它自己。「帶出來」是指,使某樣尚未進入其存在的東西自行建立起來……

做一個藝術家,首先是一種生命的形式。尼采講生命,一般是指什麼呢?他說生命是「我們最感親切的存在形式」。對尼采來說,「存在只是「生命」(氣息)概念的泛化,「是人格化之事物」,「能起意志,起作用」,是一種「生成過程」(《權力意志》第581則),「『存在』——除了『生命』,我們還沒有更好的表述存在的方式。死的東西怎麼能夠存在呢?」(582)「存在是最內在的權力意志」(693)讓我們重申一遍他的基本思路:藝術家的存在是最透明的生命形式;存在最內在的本質就是權力意志;在藝術家的存在中,我們接觸到權力意志最讓我們感到親切的形式。……

尼采論藝術,之所以先以「藝術家現象」和藝術家的生命存在入手,而不是從一般而言的「藝術」入手,目的是要凸現他的這一原則性思路:必須從創造者生產者而不是從接受者欣賞者的角度來理解藝術。他曾經毫不含糊地說:「迄今為止,我們的所謂美學,始終是一種『婦人的美學』,因為只有藝術的接受者在那裡一個勁地闡述『美是什麼』。到目前為止,在全部哲學中,藝術家都失蹤了……」尼采也同意藝術哲學即「美學」,但是它認為必須是「男人的美學」而不能變成「婦人的美學」。藝術問題應該是作為生產者創造者的藝術家的問題;只有藝術家認為美是什麼才能為美學提供立論的基石。

讓我們再回到797則:「『藝術家』現象是迄今為止最透明的……」如果我們著眼於藝術的本質,把這句話放在論述權力意志的上下文中揣摩,就能立即尋繹出尼采關於藝術兩點本質性的說法:

1.藝術是權力意志最透明最親切的賦形;

2.藝術必須從藝術家方面來把握。

我們面在可以再往下念(797則):「……從這個立場出發去審視權力、自然等等現象的基本特徵!還有宗教和道德!」尼采講得很清楚,從上述兩條關於藝術家的本質的認識出發,權力意志的其他賦形——自然、宗教、道德,我們還可以加上社會、個人、知識、科學和哲學等等——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這些存在者都以某種確定的方式

閱讀全文

與人們最終被自己創造物所奴役迷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