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的三國時期發明家

中國的三國時期發明家

發布時間:2021-08-21 17:41:37

① 三國時期,魏國最著名的機械師和發明家是誰

鄭渾

說到鄭渾,這個人可不簡單,是三國歷史上惟一一個以工匠身份被記入史冊的人,另外,上次筆者談到的馬鈞,這個時期中國最偉大的機械發明家,身份則是鄭渾的弟子。可是,當時的史學家把他鄭渾的歷史功績歸功於他實施了一系列的發展農村經濟、改善百姓生活的治理措施上,完全忽視了鄭渾在金屬冶煉技術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三國志對此人的記載也是局限於他的政治功績。
鄭渾字文公,河南開封人。鄭渾此人漢末避亂淮南,由於鍛造之術技藝精湛,受到袁術敬重。後來投奔華歆,後來又得到曹操的信任,被調到曹操身邊當幕僚。曹操的兒子曹丕即位後,拜鄭渾為侍御史,加封駙馬都尉。鄭渾歷任下蔡縣令、邵陵縣令、上黨太守、京兆尹、將作大匠等職。在任期間一直清廉為公,魏明帝曾經頒詔稱頌。鄭渾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任職期間,親自率領百姓開坡修田、植樹造林,受到百姓的愛戴並得到當時統治者的表彰。鄭渾為官清廉,雖身居高位,「妻子不免於飢餓」。在封建社會中,一個官員能如此為百姓著想,且廉潔奉公,實屬難能可貴。
在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金屬冶煉技術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百煉精鋼為大眾所熟悉,所制寶刀寶劍成為了鋒利的代名詞,曹植的《寶刀賦》可以作證,「陸斬犀革,水斷龍舟」,更勝前朝神劍巨闕、太阿。二十世紀末年,曾有人在甘肅東漢末年的墓中發現了麻鋼,為何當時有工藝生產麻鋼一直是一個迷。鄭麻本來是汝南郡鄭家的嫡系傳人,擅長打造兵器,一直是漢廷御用的鐵匠,不過這個人後來殺了當地名門後人,被流放到西涼高昌縣,據說他在高昌把西域鍛造工藝和中原鍛造工藝相結合,後來之後再也無人知道他到底採用什麼工藝和材質,只知道這些武器鋒利無比,而他將這些武器所用鋼質稱為麻鋼(麻鋼的堅硬度幾乎接近於鈦合金的硬度)。而鄭渾便是鄭麻的後人。鄭渾,繼承了當時最先進金屬冶煉技術,一舉成為三國時期最受人矚目的大匠師,作為這個時代最好的鐵匠,由他打造的武器防具是當時所有武將夢寐以求的東西,同樣的,由他監督打造的曹營兵器裝備,質量均超過蜀漢,相比較起來,三國之中曹魏的軍事裝備最為精良,蜀漢居中,東吳最次。
戰國時秦國之所以滅了六國,是因為鐵戰勝了青銅,軍隊標准化戰勝了六國軍隊的無序。在當時,六國大多數人都認為鐵是「惡金」,會帶來厄運。只有秦軍大面積使用標准化的鐵制兵器,所以秦朝統一天下,是因為「惡金」大量使用,給六國帶來了厄運,與秦始皇是否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無關。而鄭渾身在曹營,就給曹魏帶來了相對更加先進的冶金技術,其中的奧妙,就不多說了。

② 三國時期有什麼發明

馬鈞:
他發明過:
輪轉式連續拋石車:這種攻城器械的構造是一個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木輪快速旋轉,輪上懸著的石頭也跟著一起旋轉,等旋轉速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地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幾十塊磚瓦做試驗,結果磚瓦被連續拋出數百步遠(1步合約1.4米)。

翻車(又稱龍骨水車):馬鈞製造的翻車可以直接用於農業灌溉,它結構精巧,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前兩種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問世後,受到百姓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在人類發明水泵之前,翻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

諸葛亮:
諸葛連弩:改進過的弩,可以一次發射十多跟箭,威力巨大
(馬鈞看到這種連弩後,進行了一番研究,他發現只要進行些須改動,就可以把連弩的威力提高5倍以上,可當時魏國高層並不相信他)

木牛流馬:一種運輸工具,有人猜測這就是手推車

孔明燈

這是諸葛亮北伐被司馬懿困於平陽時所發明的一種用來向救兵傳遞信息的空飄燈,也是熱氣球的起源。在科技不發達的三國時代,諸葛亮仍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熱氣球空飄這個原理的人,真是名副其實的卧龍!

③ 中國的發明家有哪些

石申 天文學 戰國時期 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石申--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漢後,人們尊稱「天文」一書為「石氏星經」。書中標有 121 顆恆星的位置,書中還記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及交食等情況。石申編制了最早的星表。並稱之「少陽」已認識到能自身發光。

劉焯 天文學 隋代 《皇極歷》 劉焯--隋代天文學家。創制了《皇極歷》,他首先考慮到了日、月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計算日月視運動的速度。同時他把差歲改為 75 年差一度。

一行 天文學 唐代 《大衍歷》 一行--唐代天文學家。他編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大衍歷》,它包括十篇歷議,是古代非常先進的歷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紀,中國人以太陽和月亮運動為依據,創立了一種陰陽歷法。

楊忠輔 文學家 南宋時期 《統天歷》 楊忠輔--中國南宋時期天文學家。他創制了《統天歷》,他確定回歸年長度為 365.2425 日。並發現回歸年長度有消長現象。

洛下閎 天文學 漢代 赤道式儀器 洛下閎--中國漢代天文學家。改創了赤道式儀器,定下了赤道式渾儀的基本結構。

蘇頌 天文學 宋代 天象儀 蘇頌--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和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有 8 人高,每層有門,一到時間門開,木人出來報時。(後面有漏壺和機械繫統)。

莘七娘 10 世紀 孔明燈,走馬燈 莘七娘——在10世紀時發明了松脂燈(孔明燈)作為打仗時的信號燈,這是中國人最早利用熱氣球。同時發明了走馬燈,這是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

裴秀 224~271 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 裴秀——在中國最早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並繪制了《禹貢地域圖》。

馬鈞 機械設計 三國時代 龍骨水車(又叫翻車) 馬鈞——魏國人,傑出機械設計和創造家。三國時代創制了龍骨水車(又叫翻車),他能連續提水,灌溉用的水機具——桔槔。結構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稱

李春 橋梁設計 605~617 趙州橋 李春—— 605~617 年,首創了在主拱圖上設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橋。有名的趙州橋就是他設計的。

丁緩 發明家 漢代 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 丁緩——漢代,在 180 年生於長安。發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有長安巧工之稱。

沈括 科學家 宋朝 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沈括—— 1031~1095 年,宋朝科學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蔡倫 62~121 紙 蔡倫—— 62~121 年,蔡倫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成功。 105 年將此發明報皇帝。於 114 年被皇帝封為龍亭侯。當時人稱紙為蔡侯紙。 12 世紀,造紙術間接傳到歐洲。 13 世紀,蒙古人用蔡侯紙在波斯發行第一批紙幣。 14 世紀,朝鮮、越南、日本也開始使用紙幣。紙牌然後經由阿拉伯國家再傳到歐洲。

畢升 1041~1048 活字印刷術 畢升—— 1041~1048 年,中國北宋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杜詩 91~不祥 水力鼓風機 杜詩—— 91 年,河南人。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浦元 三國時期 淬火技術 浦元—— 300 年,三國時期。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

孫子 三國時期 孫子算經 孫子—— 300 年,乘余定理的起源一題為「物不知數」,寫了「孫子算經」一書系統論述了籌算記數制。

秦九韶 數學 1202~1247 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秦九韶—— 1202~1247 年,中國數學家。寫有《數書九章》,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李治 數學 測園海鏡 李治——中國數學家,著有「測園海鏡」是中國第一本系統改述「天元術」的巨書。

沈括 宋朝 沈括發現用細線系在磁針的中央(指南針),並將其懸掛起來。經過觀察、發現,寫進了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以後人們把用磁鐵製作的針成為指南針,還有指南桌。 13世紀到東方玩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見到了指南針,並把它傳到了歐洲。

墨子 公元前 400 年 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墨子——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書論述了杠桿平衡,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1694298.html

④ 三國,有哪些發明家

最有名的職業發明家是馬均。

附上資料:
馬鈞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機械製造專家,具有高超的製造技巧,發明和製造了織綾機、水車、指南車等多種機械,成為我國古代非常有名的機械發明和製造專家,為古代機械製造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人。生活在三國時代的曹魏時期,生卒年代不詳。他從小不善言辭,說話不多,但是很喜歡讀書、思考問題、善於動腦子,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問題;同時他又非常注重實踐,勤於動手;這樣就養成了善於吸收新知識的習慣,又有比較熟練的實際技能,為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他早年生活比較艱辛、貧困,長時間住在鄉間,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勞動人民,對他們的疾苦和繁重勞動有深切的了解和體會,因而他比較關心生產工具的變革,並決心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術為老百姓服務,改善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馬鈞對機械的研究製造始於改革織綾機,織綾機就是織造"綾"的提花機,"綾"是一種表面光潔的提花絲織品,這是在我國傳統的絲織品基礎上發展起來一種比較高級的產品。我國絲織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商代就已經運用平紋織法和絲織法織造幾何圖形圖案的絲織品。春秋戰國時期的絲織品已達幾十種之多,品質也有很大提高,秦漢時期我國的絲織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現已出土這一時期大量的提花紋紗和以經絲顯花的彩色織錦。絲織技術的發展得力於織造工具的進步,商朝已經出現平紋織機,周朝就出現了提花織機。在戰國末期已經開始使用足踏織機。這是絲織技術劃時代的成就,因為利用腳踏板作提綜開口的裝置,手就能騰出來投梭,手腳配合效率大增。到漢代,絲織機又有了重大改進,出現了一種新的提花機,即120躡•120蹤的織綾機,用這種織綾機60天才能完成一批散花綾,效率相當低,而且織機的構造和操作相當復雜。三國使用的織綾機已經比漢代有所簡化,出現了"50綜•50躡"或"60綜•60躡"的織綾機。但是這種織綾機仍嫌復雜、笨重,操作不便,勞動強度高,生產效率低,織工辛辛苦苦織一匹綾子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馬鈞覺得有必要進一步改進,設計出一種更為簡單、方便實用的織綾機,減輕工匠的勞動,織出更多的"綾"滿足社會需要。為此,馬鈞對織綾機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觀察、研究,對影響織機操作的因素進行了全面分析,他發現"綾"的花色、圖案有許多是對稱重復的,利用這一點可大大簡化綾機的結構和操作。為此,他進行了反復試驗,最後把原有的織綾機一律改為12躡,一下子使織綾機的結構簡化很多,操作也更加方便,勞動生產率提高好幾倍,而且織出的綾的色彩、圖案、質量也有所提高。據說曹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日本使者來訪,魏明帝贈給日本大批絲織品,其中許多就是用馬鈞改進後的織綾機織成的。這種高效的織綾機很快就傳播到其他地區,得到廣泛應用,促進了中國紡織業的發展。
馬鈞的另一突出成就是製成了久已失傳的指南車。指南車又名司南車,是古代帝王出行時的先驅車,車上站一木人,伸展手臂指向南方,不管車子怎樣轉動,手臂總是指向南方,因此利用此車可以指示方向。這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發明創造,最晚在西漢時就已經出現,東漢時著名科學家張衡曾經再次製造指南車,不幸的是,到三國時期指南車再次失傳,許多人已不知道指南車的結構和原理。魏明帝青龍年間(公元233一236年),馬鈞曾在京城擔任小官職。有一天,馬鈞和一部分官員在朝房裡辯論時談到了指南車,他們為此發生了爭論。當時在場的散騎堂侍高堂隆和驍騎將軍秦朗認為:古書上關於指南車的記載是虛構的,不能信以為真,古代並沒有製造過什麼指南車。馬鈞則堅信古代有指南車,不同意他們的看法,他說道:"古代很有可能製造過指南車,只是我們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而已;其實製造指南車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難,只要肯下功夫,認真鑽研,是可以造出來的。"他這一番話遭到了高堂隆和秦朗的譏笑,他們諷刺道:"先生名鈞,字德衡,鈞是器物的模型,衡是用來定物輕重的;可你說話連輕重都不分,難道可以作為模型嗎?"(古代制陶器所用的轉輪叫陶鈞)馬鈞反駁道;"空口爭論有什麼用!莫如試制一下,自然就可以分清誰對誰錯",高堂隆和秦朗同意了馬鈞的要求,並把這件事報告了當時的魏明帝,魏明帝就命令馬鈞進行試制以明是非。馬鈞仔細研究了古書的簡略記載,經過刻苦鑽研,提出了初步設想,然後在許多工匠幫助下,進行了反復試驗,在不太長的時間內終於製成了指南車。高堂隆和秦朗在事實面前啞口無言,只好認輸。馬鈞以自己的實際成果結束了人們的爭論,贏得了眾人信服,自此以後,全國都佩服他的才能和技巧。
在馬鈞之後,又有很多人製造過指南車,如南北朝時的大科學家祖沖之曾將一輛只有外殼的指南車予以修補,增添了內部結構。但歷代史書關於指南車的記載都相當簡略,缺乏具體的機械結構和原理,使後人難以進行仿製。指南車失傳後,後人的製造等於再度發明。宋朝時,著名儀器專家燕肅於公元1027年,吳德仁於公元11O7年又先後重新製造了指南車。《宋史》對他們的製造方法和指南車的內部結構作了比較詳細、明確的記載,根據此書人們知道了歷代指南車的大致結構。解放後,中國歷史博物館根據歷史文獻復制了指南車的模型,陳列在中國通史展覽廳,在參觀歷史博物館時就可以看到。根據文獻記載和今人的研究,指南車的結構和原理大致如下:指南車有兩個直徑為6尺的輪子,兩輪之間的間距也是6尺,每一車輪的內側都有一個帶24個齒的小齒輪;車中有一個帶48個齒的大平輪,輪中堅一立軸,軸上有一本人;在大平輪和車輪邊的小齒輪的上端有一小平輪,小平輪由一根繩索通過滑輪和車轅的後端相連。當車直行時,車轅的前端和後端方向沒有變化,兩邊的小平輪懸在大平輪和小齒輪的上端,大平輪不轉動,豎軸上面的小木人手指正南方不變。當車向左轉彎時,車轅前端向左,後端則向右偏,這樣系在車轅後端的繩索就會左緊而右松,右邊的小平輪就在鐵墜子的重力作用下沉,嵌人車上的大平輪和輪內側的小齒輪中間,與二者的齒輪互相咬合;如果轉子向左轉了90度,車子的右輪就會向左轉90度,同時向前轉動半周,輪側的小齒輪則向前轉動12齒(半周),小齒輪帶動小平輪相應向左轉12齒,小平輪則帶動大平輪向右(相反方向)同樣轉動12齒,轉動的角度恰好為90度,大平輪豎軸上的木人同樣向右轉動90度,抵消車子的左轉,使木人始終保持指向南方,指南車設計的關鍵是大平輪和小平輪的自動離合。這種巧妙的設計代表了我國古代機械設計和製造的高超技藝。
馬鈞製造的另一種有名機械是用於農業灌溉用的翻車,這是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我國在東漢以前的主要提水工具有兩種,一是桔槔,一種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應用,它的結構為: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系桶,另一端墜個石塊。當桶向上提水的時候,由於運用了杠桿和墜石的作用,比較省力和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深水井。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向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因此效率比較低,也比較費力。馬鈞住在京城洛陽的時候,看到城裡有一片地可以種菜,但是因為地勢比較高,難以解決引水灌溉問題,為此馬鈞經過查閱古書,深入研究古代的灌溉工具,經過不斷試驗、探索,設計製造了一種新的灌溉機械--翻車。
據史書記載,在馬鈞以前的大半個世紀,東漢的畢嵐曾經製造過一種翻車,但這種翻車是用來取河水噴灑道路的,能否用於灌溉,史書沒有記載。而馬鈞所造的翻車則是可以直接用於農業排灌,它結構精巧方便,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其它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出現以後,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迅速得到推廣,並沿用了1000多年,直到今天在我國一些地區仍然可以見到。在近代水泵發明之前,翻車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提水工具。後來經過歷代勞動人民的不斷改造、更新,又出現了以畜力、水力、風力等作為動力的牛轉翻車、風轉翻車和水轉翻車,它對於灌溉農田、發展農業生產發揮了巨大作用。
馬鈞製造的翻車,因為當時缺乏詳細記載,具體構造已經不得而知。元朝王禎《農書》中有關於翻車的明確記述,並繪有翻車圖;清代麟慶所著《河工器具圖說》記載了翻車的結構。由以上兩書我們可知翻車大致結構為:車身用三塊木板拼成矩形長槽,長槽長約2丈,寬約4到7寸,高約1尺;在長槽一端安裝一個比較大的齒輪軸作主動軸,主動軸較長,兩端各安四個擁木作為踏板;在木槽的另一端安裝一個比較小的齒輪軸,兩個齒輪軸之間裝上龍骨葉板作的木鏈條,木鏈條上拴上串板,穿過長槽。使用時,使木槽斜置在水邊,小輪軸一端浸入水中,人站在架子上,踏動拐木,帶動大輪軸,串板就會在槽中刮水而上,到槽端將水排出,再沿長槽上端返回水中。這樣就可以把水從低處送到高處,實現連續灌溉。
馬鈞製造翻車不久,有人給魏明帝進獻了一種叫"百戲"的木製模型(相當於現在的木偶)。這個模型造型精美、設計巧妙,可惜已經不能活動。魏明帝就問馬鈞,能不能想法讓他活動起來,並且要比以前更加巧妙,馬鈞很有信心地答道:"可以"。於是魏明帝就讓馬鈞對"百戲"進行改進。為此馬鈞對"百戲"的結構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並進行分解以了解了其中的每一個零件,同時參閱了歷史上的有關文獻,在此基礎上確定了基本設想。馬鈞首先用一塊木料做了一個大輪子,平放在地面上,用水力驅動旋轉;然後在輪子上放置許多木人,設計一套傳輸裝置使木人活動起來,表演各式各樣的節目,如樂工們擊鼓的擊鼓,吹策的吹蕭;歌女們或放聲歌唱,或翩翩起舞等。馬鈞還設計出不同的模型,可以表演不同的節目。如山嶽模型,只見有的木人在山間跳丸《古代一種雜技,以手搓丸,雙手交替進行)、擲劍,有的則爬繩倒立,木人進進出出,一派山村娛樂形象,又有百官行暑模型,有的木人在春米磨面,有的則在斗雞雜耍,動作復雜、靈活多變、栩栩如生。這就是古代有名的"水轉百戲"。可惜這種機械已經失傳,古代記載也比較簡略,我們已無法知道它的具體結構和設計,但是可以設想,要使那麼多的木人不斷活動、變化,其中的機械結構一定相當復雜和巧妙,展示了馬鈞高超的設計思想和卓越的製造技巧。
馬鈞還善於製作兵器,有許多獨到的設想,只可惜當時的統治者不重視,有不少設計未能付諸實施。當時,魏、蜀、吳三國之間經常打仗,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式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弩箭,威力比舊式大許多倍,魏軍感到頗為驚奇。後來魏軍撿到一支,讓馬鈞觀看,馬鈞看了之後認為:雖然連弩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還有改進餘地,如果他來進行改革,效率還能提高5倍,只是馬鈞因故未能實施製作。三國時官渡之戰,曹操曾使用一種發石車攻擊袁紹的陣地,這種發石車可以拋出大石塊攻擊敵人,有一定威力。但是這種發石車也存在某些缺陷,如速度較低,只能單發,不能連續射出等,因此如果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攔住發石車拋出的石塊。因此馬鈞對此進行了改進,設計了一種新的攻城機械--輪轉式連續拋石機。他打算製造一個豎直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大輪迅速旋轉,輪邊的懸石也跟著一起旋轉,等到旋轉速度很大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車輪和幾十塊磚瓦做試驗,在車輪邊拴上石塊,結果磚瓦連續飛射幾百步遠(1步合1.45米左右),威力很大,這證明他的設計是可行的。但是這種設計卻遭到地圖學家裴秀的譏諷和發難。馬鈞的朋友、文學家傅玄很賞識他的才華,支持和理解他的設想,並為他多方活動,希望能找到一個支持馬鈞進行試制的機會。傅玄向安鄉侯曹羲推薦了這一發明,但是曹羲以馬鈞不善言辭,講不出其中的道理而加以拒絕;傅玄又進行了耐心的勸說,說道:"馬鈞先生製造的是國家需要的精利兵器,官兵正等著急需,只要費一點木材,找兩個人就能製造出來,何不試驗一下,以免埋沒了有用的東西。"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勸導下,曹羲才接受了這個建議,並把情況轉告給主持軍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是曹爽卻沒有理睬這件事。所以馬鈞的設想始終未能變成現實,這是令人遺憾的。為此馬鈞的好友傅玄感嘆道:"試驗一下,本來是極容易的事,可是象馬先生這樣有名的巧人尚且不被重視,更何況那些懷才的無名之輩呢!後人一定要記住這個經驗教訓啊。"
馬鈞在機械設計和製造方面的才能當時就已聞名於天下,受到人民的欽佩。他的好友、文學家傅玄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注時寫道:"時有扶風馬鈞,巧思絕世"。這是對馬鈞的恰當評價,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上馬鉤是古代機械製造專家的傑出代表,他的功績和名字將永載史冊,為後人所銘記。

非職業發明家有丞相和劉曄(投石機)。

陳琳不是,他好像就是因為寫了一篇討伐曹操的檄文而出名的。

⑤ 三國時期名人

有曹操、孫策、諸葛亮、龐統、魯肅等。

1、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2、孫策

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 ),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孫吳的奠基者之一。

興平二年(195年),孫策徵得袁術許可,東渡長江,進攻樊能、於糜,又在當利口襲擊張英。並以曲阿為據點,與揚州刺史劉繇進行決戰,大敗劉繇。

建安元年(196年),率兵進攻會稽王朗和吳郡嚴白虎。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僭越稱帝後,孫策與袁術決裂;同年夏,被朝廷任命為騎都尉,襲父爵烏程侯,兼任會稽太守。

建安三年(198年),朝廷任命孫策為討逆將軍,並封為吳侯。建安四年(199年),孫策擊敗廬江太守劉勛及劉表部將黃祖。

建安五年(200年)初,在奪取豫章郡後統一江東;同年4月,孫策在丹徒狩獵時為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其弟孫權接掌孫策勢力,並於稱帝後,追謚孫策為長沙桓王。

3、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

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

4、龐統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

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謚曰靖侯。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

5、魯肅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

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盪,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

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

建安五年(200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大戰後,魯肅常被孫權比作東漢開國元勛之首——鄧禹。孫權專門為魯肅而設立贊軍校尉一職。

周瑜逝世後,孫權採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

孫權根據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需要,又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授偏將軍;魯肅隨從孫權破皖城後,被授為橫江將軍,守陸口。

此後,東吳奪取了荊州三郡,魯肅率兵抵禦關羽,並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而關羽不敢相逼。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魯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龐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諸葛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曹操

⑥ 三國時期魏國最著名的機械師和發明家是誰

比諸葛亮技高一籌的發明家-馬鈞

國外不少發明家如愛迪生等,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令咱中國人驕傲的發明家馬鈞,知道的人卻並不多。這個三國時期魏國的發明家,在洛陽生活期間搞了不少發明,可史料中竟連他的生卒年月都沒留下來,這實在是遺憾!

馬鈞雖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但他卻以自己的發明而令人欽佩。當時的文學家傅玄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也稱贊他「巧思絕世」。很多人都讀過《三國演義》,對蜀國丞相諸葛亮的才智非常欽佩,他發明的木牛流馬,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其實,對諸葛亮的發明,馬鈞也能看出其不足之處,你說這個馬鈞是不是技高一籌?

當時,魏、蜀、吳三國經常打得不可開交。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發明的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箭。這種新式武器讓魏軍大感驚奇,有個魏國士兵撿回連弩讓馬鈞看。馬鈞仔細觀察後認為,這種連弩雖然製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還可以改進,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進得不到魏國承認,馬鈞只能空抱遺憾。

其實,馬鈞的遺憾太多了。官渡之戰時,曹操使用一種發石車攻擊袁紹,這種發石車可以拋出大石塊攻擊敵人,在當時威力巨大。但這種發石車也存在缺陷,如速度較慢、只能單發、不能連續拋石等。只要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擋住發石車拋出的石塊。

聰明的馬鈞經過一番研究,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發石車——輪轉式連續拋石車。這種攻城器械的構造是一個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木輪快速旋轉,輪上懸著的石頭也跟著一起旋轉,等旋轉速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地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幾十塊磚瓦做試驗,結果磚瓦被連續拋出數百步遠(1步合約1.4米)。

如果使用了這些新式武器,曹軍的作戰能力定會大大增強。可惜的是,因不善言辭,馬鈞的發明被別人攻擊得一無是處,結果人們都嘲笑他。馬鈞的朋友、文學家傅玄卻很賞識他的才華,就向安鄉侯曹羲推薦了他的這一發明,但遭到曹羲的拒絕。傅玄耐心勸導曹羲:「馬鈞發明的是軍隊需要的精良兵器,費一點木材,找幾個人就能製造出來,何不試驗一下?」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曹羲才接受了建議,並把情況轉告主持軍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曹爽卻沒有理睬這件事,馬鈞的設想當然也就無法實現了。

試驗一下馬鈞的發明成果,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他遇到一幫愚蠢的傢伙,偏偏這些人又在領導崗位上,你說有什麼辦法?難怪傅玄感慨萬端地說:「馬鈞的發明創造才能,就是魯班、墨翟、張衡也比不過,但魯班和墨翟都能見用於時,馬鈞卻不能發揮其才,真是令人痛心的事。」

巧讓水往高處流

馬鈞出身貧寒,幼時一直在鄉下生活,不善於與人交往,一門心思讀書,特別愛動腦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難題。馬鈞是「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他勤於動手,為其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基礎。

馬鈞長大後,到魏國的都城洛陽做了一個小官,後來就一直住在洛陽。當時洛陽城有一大塊坡地,老百姓想在那裡種菜,因為無法引水澆地,這塊地就一直荒著。馬鈞知道後,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終於製造出了翻車(又稱龍骨水車),把河裡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終於能種菜澆水了。

馬鈞製造的翻車,是對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東漢以前,農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桔槔,二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應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子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繫上水桶,另一端墜上石塊。提水時兩端一起一落,由於運用了杠桿原理,比較省力、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從深水井中汲水。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往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效率低,也比較費力。而馬鈞製造的翻車則可以直接用於農業灌溉,它結構精巧,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前兩種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問世後,受到百姓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在人類發明水泵之前,翻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
回答者:歷史老人 - 秀才 三級 2-3 11:41

比諸葛亮技高一籌的發明家-馬鈞

國外不少發明家如愛迪生等,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令咱中國人驕傲的發明家馬鈞,知道的人卻並不多。這個三國時期魏國的發明家,在洛陽生活期間搞了不少發明,可史料中竟連他的生卒年月都沒留下來,這實在是遺憾!

馬鈞雖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但他卻以自己的發明而令人欽佩。當時的文學家傅玄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也稱贊他「巧思絕世」。很多人都讀過《三國演義》,對蜀國丞相諸葛亮的才智非常欽佩,他發明的木牛流馬,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其實,對諸葛亮的發明,馬鈞也能看出其不足之處,你說這個馬鈞是不是技高一籌?

當時,魏、蜀、吳三國經常打得不可開交。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發明的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箭。這種新式武器讓魏軍大感驚奇,有個魏國士兵撿回連弩讓馬鈞看。馬鈞仔細觀察後認為,這種連弩雖然製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還可以改進,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進得不到魏國承認,馬鈞只能空抱遺憾。

其實,馬鈞的遺憾太多了。官渡之戰時,曹操使用一種發石車攻擊袁紹,這種發石車可以拋出大石塊攻擊敵人,在當時威力巨大。但這種發石車也存在缺陷,如速度較慢、只能單發、不能連續拋石等。只要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擋住發石車拋出的石塊。

聰明的馬鈞經過一番研究,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發石車——輪轉式連續拋石車。這種攻城器械的構造是一個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木輪快速旋轉,輪上懸著的石頭也跟著一起旋轉,等旋轉速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地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幾十塊磚瓦做試驗,結果磚瓦被連續拋出數百步遠(1步合約1.4米)。

如果使用了這些新式武器,曹軍的作戰能力定會大大增強。可惜的是,因不善言辭,馬鈞的發明被別人攻擊得一無是處,結果人們都嘲笑他。馬鈞的朋友、文學家傅玄卻很賞識他的才華,就向安鄉侯曹羲推薦了他的這一發明,但遭到曹羲的拒絕。傅玄耐心勸導曹羲:「馬鈞發明的是軍隊需要的精良兵器,費一點木材,找幾個人就能製造出來,何不試驗一下?」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曹羲才接受了建議,並把情況轉告主持軍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曹爽卻沒有理睬這件事,馬鈞的設想當然也就無法實現了。

試驗一下馬鈞的發明成果,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他遇到一幫愚蠢的傢伙,偏偏這些人又在領導崗位上,你說有什麼辦法?難怪傅玄感慨萬端地說:「馬鈞的發明創造才能,就是魯班、墨翟、張衡也比不過,但魯班和墨翟都能見用於時,馬鈞卻不能發揮其才,真是令人痛心的事。」

巧讓水往高處流

馬鈞出身貧寒,幼時一直在鄉下生活,不善於與人交往,一門心思讀書,特別愛動腦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難題。馬鈞是「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他勤於動手,為其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基礎。

馬鈞長大後,到魏國的都城洛陽做了一個小官,後來就一直住在洛陽。當時洛陽城有一大塊坡地,老百姓想在那裡種菜,因為無法引水澆地,這塊地就一直荒著。馬鈞知道後,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終於製造出了翻車(又稱龍骨水車),把河裡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終於能種菜澆水了。

馬鈞製造的翻車,是對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東漢以前,農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桔槔,二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應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子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繫上水桶,另一端墜上石塊。提水時兩端一起一落,由於運用了杠桿原理,比較省力、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從深水井中汲水。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往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效率低,也比較費力。而馬鈞製造的翻車則可以直接用於農業灌溉,它結構精巧,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前兩種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問世後,受到百姓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在人類發明水泵之前,翻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
回答者:新紈絝子弟 - 秀才 二級 2-3 14:40

比諸葛亮技高一籌的發明家-馬鈞

國外不少發明家如愛迪生等,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令咱中國人驕傲的發明家馬鈞,知道的人卻並不多。這個三國時期魏國的發明家,在洛陽生活期間搞了不少發明,可史料中竟連他的生卒年月都沒留下來,這實在是遺憾!

馬鈞雖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但他卻以自己的發明而令人欽佩。當時的文學家傅玄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也稱贊他「巧思絕世」。很多人都讀過《三國演義》,對蜀國丞相諸葛亮的才智非常欽佩,他發明的木牛流馬,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其實,對諸葛亮的發明,馬鈞也能看出其不足之處,你說這個馬鈞是不是技高一籌?

當時,魏、蜀、吳三國經常打得不可開交。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發明的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箭。這種新式武器讓魏軍大感驚奇,有個魏國士兵撿回連弩讓馬鈞看。馬鈞仔細觀察後認為,這種連弩雖然製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還可以改進,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進得不到魏國承認,馬鈞只能空抱遺憾。

其實,馬鈞的遺憾太多了。官渡之戰時,曹操使用一種發石車攻擊袁紹,這種發石車可以拋出大石塊攻擊敵人,在當時威力巨大。但這種發石車也存在缺陷,如速度較慢、只能單發、不能連續拋石等。只要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擋住發石車拋出的石塊。

聰明的馬鈞經過一番研究,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發石車——輪轉式連續拋石車。這種攻城器械的構造是一個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木輪快速旋轉,輪上懸著的石頭也跟著一起旋轉,等旋轉速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地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幾十塊磚瓦做試驗,結果磚瓦被連續拋出數百步遠(1步合約1.4米)。

如果使用了這些新式武器,曹軍的作戰能力定會大大增強。可惜的是,因不善言辭,馬鈞的發明被別人攻擊得一無是處,結果人們都嘲笑他。馬鈞的朋友、文學家傅玄卻很賞識他的才華,就向安鄉侯曹羲推薦了他的這一發明,但遭到曹羲的拒絕。傅玄耐心勸導曹羲:「馬鈞發明的是軍隊需要的精良兵器,費一點木材,找幾個人就能製造出來,何不試驗一下?」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曹羲才接受了建議,並把情況轉告主持軍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曹爽卻沒有理睬這件事,馬鈞的設想當然也就無法實現了。

試驗一下馬鈞的發明成果,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他遇到一幫愚蠢的傢伙,偏偏這些人又在領導崗位上,你說有什麼辦法?難怪傅玄感慨萬端地說:「馬鈞的發明創造才能,就是魯班、墨翟、張衡也比不過,但魯班和墨翟都能見用於時,馬鈞卻不能發揮其才,真是令人痛心的事。」

巧讓水往高處流

馬鈞出身貧寒,幼時一直在鄉下生活,不善於與人交往,一門心思讀書,特別愛動腦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難題。馬鈞是「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他勤於動手,為其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基礎。

馬鈞長大後,到魏國的都城洛陽做了一個小官,後來就一直住在洛陽。當時洛陽城有一大塊坡地,老百姓想在那裡種菜,因為無法引水澆地,這塊地就一直荒著。馬鈞知道後,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終於製造出了翻車(又稱龍骨水車),把河裡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終於能種菜澆水了。

馬鈞製造的翻車,是對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東漢以前,農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桔槔,二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應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子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繫上水桶,另一端墜上石塊。提水時兩端一起一落,由於運用了杠桿原理,比較省力、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從深水井中汲水。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往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效率低,也比較費力。而馬鈞製造的翻車則可以直接用於農業灌溉,它結構精巧,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前兩種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問世後,受到百姓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在人類發明水泵之前,翻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

⑦ 三國時期有哪些發明創造

比諸葛亮技高一籌的發明家-馬鈞

國外不少發明家如愛迪生等,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令咱中國人驕傲的發明家馬鈞,知道的人卻並不多。這個三國時期魏國的發明家,在洛陽生活期間搞了不少發明,可史料中竟連他的生卒年月都沒留下來,這實在是遺憾!

馬鈞雖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但他卻以自己的發明而令人欽佩。當時的文學家傅玄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也稱贊他「巧思絕世」。很多人都讀過《三國演義》,對蜀國丞相諸葛亮的才智非常欽佩,他發明的木牛流馬,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其實,對諸葛亮的發明,馬鈞也能看出其不足之處,你說這個馬鈞是不是技高一籌?

當時,魏、蜀、吳三國經常打得不可開交。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發明的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箭。這種新式武器讓魏軍大感驚奇,有個魏國士兵撿回連弩讓馬鈞看。馬鈞仔細觀察後認為,這種連弩雖然製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還可以改進,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進得不到魏國承認,馬鈞只能空抱遺憾。

其實,馬鈞的遺憾太多了。官渡之戰時,曹操使用一種發石車攻擊袁紹,這種發石車可以拋出大石塊攻擊敵人,在當時威力巨大。但這種發石車也存在缺陷,如速度較慢、只能單發、不能連續拋石等。只要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擋住發石車拋出的石塊。

聰明的馬鈞經過一番研究,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發石車——輪轉式連續拋石車。這種攻城器械的構造是一個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木輪快速旋轉,輪上懸著的石頭也跟著一起旋轉,等旋轉速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地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幾十塊磚瓦做試驗,結果磚瓦被連續拋出數百步遠(1步合約1.4米)。

如果使用了這些新式武器,曹軍的作戰能力定會大大增強。可惜的是,因不善言辭,馬鈞的發明被別人攻擊得一無是處,結果人們都嘲笑他。馬鈞的朋友、文學家傅玄卻很賞識他的才華,就向安鄉侯曹羲推薦了他的這一發明,但遭到曹羲的拒絕。傅玄耐心勸導曹羲:「馬鈞發明的是軍隊需要的精良兵器,費一點木材,找幾個人就能製造出來,何不試驗一下?」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曹羲才接受了建議,並把情況轉告主持軍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曹爽卻沒有理睬這件事,馬鈞的設想當然也就無法實現了。

試驗一下馬鈞的發明成果,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他遇到一幫愚蠢的傢伙,偏偏這些人又在領導崗位上,你說有什麼辦法?難怪傅玄感慨萬端地說:「馬鈞的發明創造才能,就是魯班、墨翟、張衡也比不過,但魯班和墨翟都能見用於時,馬鈞卻不能發揮其才,真是令人痛心的事。」

巧讓水往高處流

馬鈞出身貧寒,幼時一直在鄉下生活,不善於與人交往,一門心思讀書,特別愛動腦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難題。馬鈞是「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他勤於動手,為其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基礎。

馬鈞長大後,到魏國的都城洛陽做了一個小官,後來就一直住在洛陽。當時洛陽城有一大塊坡地,老百姓想在那裡種菜,因為無法引水澆地,這塊地就一直荒著。馬鈞知道後,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終於製造出了翻車(又稱龍骨水車),把河裡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終於能種菜澆水了。

馬鈞製造的翻車,是對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東漢以前,農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桔槔,二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應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子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繫上水桶,另一端墜上石塊。提水時兩端一起一落,由於運用了杠桿原理,比較省力、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從深水井中汲水。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往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效率低,也比較費力。而馬鈞製造的翻車則可以直接用於農業灌溉,它結構精巧,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前兩種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問世後,受到百姓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在人類發明水泵之前,翻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

⑧ 三國時期,有那些發明家他們分別發明了什麼

馬鈞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機械製造專家,具有高超的製造技巧,發明和製造專了織綾機屬、水車、指南車等多種機械,成為我國古代非常有名的機械發明和製造專家,為古代機械製造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人。生活在三國時代的曹魏時期,生卒年代不詳。他從小不善言辭,說話不多,但是很喜歡讀書、思考問題、善於動腦子,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問題;同時他又非常注重實踐,勤於動手;這樣就養成了善於吸收新知識的習慣,又有比較熟練的實際技能,為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他早年生活比較艱辛、貧困,長時間住在鄉間,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勞動人民,對他們的疾苦和繁重勞動有深切的了解和體會,因而他比較關心生產工具的變革,並決心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術為老百姓服務,改善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三國時期發明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