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圭表發明時間

圭表發明時間

發布時間:2021-08-21 16:17:45

A. 中國最早的日晷是哪個朝代發明

我國早在公元前一干年左右的西周初期,就已經發明了最原始的計時器「土圭」 ,後來發展為「圭表」。「日晷」大約發明於漢代以前,是觀測陽光投影方向的計時器。

B. 第一個發明鍾表的人是怎麼知道幾點的

因為在鍾表發明之前人類已經對時間有了概念。

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在漏壺箭桿上刻100格。摺合成現代計時單位,則1刻等於14分24秒。「百刻制」是中國最古老、使用時間最長的計時制。

到了漢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時,又採用以圭表測量太陽射影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太陽方位計時」法。圭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俗語。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到了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並用,使得中國古代的計時制趨於完善。

鍾表的發展

公元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臘人製造了用30至70個齒輪系統組成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計時器。

東漢公元78年-139年,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

C. 誰發明了圭表

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由於從春分到秋分期間,太陽總是在天赤道的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從秋分到春分期間,太陽在天赤道的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觀察日晷時,首先要了解兩個不同時期晷針的投影位置。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誕生於六千年前的巴比倫王國。中國最早文獻記載是《隋書·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於隋開皇十四年 公元574年 發明的短影平儀 即地平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確記載初見於南宋曾敏行的《獨醒雜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圖。

赤道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這種利用太陽光的投影來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所用達幾千年之久,然日晷有一個致命弱點是陰雨天和夜裡是沒法使用的,直至1270年在義大利和德國才出現早期的機械鍾,而中國則在1601年明代萬曆皇帝才得到二架外國的自鳴鍾,清代時雖有很多進口和自製的鍾表,但都為王宮貴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還是看天曉時。所以徹底拋卻日晷,看鍾表知辰光還是近現代的事

D. 圭表是古代記錄時間的鍾表嗎

圭表是一種古老的天文儀器。它是一個直角的形狀,由一根垂直的「表」和一個平放的「尺」組成。那麼,圭表是做什麼用的呢,它是古代記錄時間的鍾表嗎?

遠古的時候,人們並沒有準確把握時間的工具,只能靠太陽在天空的位置來判斷時間。後來,人們發現樹、人、房屋等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會投下影子。這些影子有時候長、有時候短,根據時間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形態。於是,人們發明了一種測量影子的簡單儀器,這種儀器就是圭表。

總結:

郭守敬於1280年完成了著名的歷法《授時歷》,這個巨大的圭表無疑對歷法的制訂起了重要作用。用圭表推算歷法的傳統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今天的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還保存著一個明代圭表,見證著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和智慧。

E. 古人怎麼發明圭表和發現圭表能測量時間

日晷。
《圭表和日晷》
圭表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儀器,實際發明年代已經不可考了,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圭表的使用在商代及周代已經是有相當的發展並且是重要的計時方式。圭表是以太陽為觀測目標的計時儀器,結構相當的簡單,所謂的圭表就是由「表」所發展而來,再由圭表發展演變為日晷。「表」,最初就只是一根直立於地上的竹竿或石柱,即為我們所熟知的「竿影測日」,利用竿影的變化來了解時間的變化,遠古的人們在平日生活中發現太陽照射下物體的影子,會隨著太陽的所在位置而改變其影子方向與長短,並且有一定的規律,如在北半球夏至時竿影或圭表的影子為一年中最短,北半球冬至時則正好相反竿影或圭表的影子為一年中最長。因此,逐漸就有人想到利用竹竿或石柱來專門作為觀測日影變化的工具,這就是最先「表」的由來。表的結構雖然簡單,但是用途非常多元,經過多年的使用後,人們能更純熟的使用表而可以依據影子方向與長短變化定出了方向、節氣、時刻、地域等。圭表是由直立平放的表和一個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圭(或叫做尺)所組成,很早就成為制定歷法的重要方法,利用這種方法中國人測出一個回歸年長度為365.25日。

F. 日晷發明的時間

人類使用日晷的時間非常久遠,古巴比倫人在遠古時代的6000年前就開始使用了,遠遠早於沙漏(大約在公元1100年)。

G. 圭表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公元前7世紀,我們的祖先發明了圭表,這是一種用日影來測時的儀器。江蘇儀征出土的一件漢代圭表,是由長19.2厘米的豎「表」和一根長34.39厘米的「圭」組成的。

圭上有刻度,標志尺寸。表和圭合在一起時,好像一把尺子。使用的時候,把表豎立起來,放在陽光下,讓表的影子投到平放著的圭上,就可以知道影子的長短了。

H. 圭表的起源

據《國語·楚語》,擷項「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重和黎是傳說時代的天文官,南正,是指太陽到了南方中天,現在認為,南正即指冬至。古人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由於定方向和定季節的需要,經常觀測到樹木、房屋在太陽光照耀下投下的影子,漸漸地人們發現影子的變化是有規律的。人們就是在這種規律中產生了方向和時間的概念,「南正」即是這些規律發展的結果,這是一年當中正午日影最長的一天。經過長期觀測樹木等的影子之後,人們便會想到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這根竿子或石柱便成了早期的「表」。
「圭」是什麼?可以說人們還未解釋清楚。多數人都理解成是一件測量日影長的儀器。最初立桿測影肯定是在平整的土地上進行,在影端畫一記號,如「X」形,再量影長,所以叫土圭。土圭源於周代,但直到漢代,它只被解釋為在地面作記號,如上文,漢代「銅表,高八尺,長一丈三尺,廣尺二寸」,從這里的長和廣,可以看出土圭的存在和使用,但是,它是什麼材料製成尚不清楚。即然銅表可以被造,也可以造一石圭,兩者成為相稱的配套天文儀器。就其寬度(相當於現代七八寸)來說,用石或金屬造的更合理一些。當然用土造一較堅硬的檯子也不是不可能。之後也有銅圭、玉圭。

I. 圭表從何時開始普及

目前所見的圭表實物最早當推1965年在江蘇省儀征東漢墓中出土的銅圭表。表身可折疊存放於圭上專門刻制的槽內,圭上的刻度和銅表的高度均為漢制縮小10倍的尺寸。圭表作為隨葬品埋入墓內,說明東漢時期圭表已很普及了。

閱讀全文

與圭表發明時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