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公安局的人民公安是誰提的字
字都是毛主席的字,但不完全是毛主席親自題的,全部取自《人民公安》雜志。具體由來請看下面一段小文字!
公安部第一任部長羅瑞卿,上任伊始,就很重視公安幹部的培養教育。記得在1950年春天的一次黨組會議上,羅瑞卿部長提出要出版公安刊物,教育培養幹部。一位蘇聯專家聽後隨即搖頭說:「這怎可能呢?公安機關是做秘密工作的,出版刊物不怕暴露秘密嗎?」羅瑞卿部長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我們中國的公安工作,是黨委領導,群眾路線,我們要教育幹部,做好工作。」這位專家聽後再未說什麼。當時,我作為黨組會議記錄,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這些議論的。
隨後,公安部黨組就決定編印一個供各級領導幹部閱讀的政策業務指導性刊物,取名為《公安建設》。羅瑞卿部長和楊奇清副部長簽名,寫信給毛主席,請他為《公安建設》題寫刊頭。毛主席在兩張宣紙上用毛筆寫了八副「公安建設」四字,在靠右邊的一副「公安建設」四字後方劃了兩個小圓圈,意思是認為這四個字寫得好,可以採用。這就是直到現在還在使用的《公安建設》刊頭。
為辦好這個刊物,辦公廳研究室成立了《公安建設》編輯部(科級單位),我被任命為該科科長,配了一個科員,一個辦事員,開始籌備《公安建設》。1950年6月30日,第一期《公安建設》出版了。
《公安建設》當時的內容,主要是把黨中央和毛席批示的公安部、有關省市公安廳局的工作報告,掐頭去尾,選編成冊,發給縣級以上公安機關領導幹部看,廣大基層公安幹部還是看不到。為此,1952年公安部黨組決定再編印一個供基層公安幹部閱讀的內部刊物,定名為《公安手冊》,通俗地傳達中央的方針政策,介紹業務基礎知識,反映基層的工作經驗等。編輯《公安手冊》的工作也由我們科承擔。經過一番籌備,《公安手冊》創刊號於1952年11月15日出版。
《公安手冊》是小冊子,32開本,每期兩萬字左右,把中央有關公安工作的指示和政策文件改寫成社論、評論,介紹業務經驗,系統介紹敵情等,同時開展通聯工作。辦了幾年後,我們感到刊物篇幅太小,不能滿足廣大讀者需要,很多讀者來信都要求增加篇幅。1956年1月,公安部黨組做出「關於《公安手冊》改為《人民公安》的決定」,《人民公安》就應運而生了。該雜志版式為16開本,每期三萬到四萬字。擴大了報道面,內容比較生動、活潑,形式也多種多樣。在設計《人民公安》封面時,我們想,毛主席已經給《公安建設》題過刊頭了,不好再麻煩他老人家了,於是就自己想辦法,用毛主席給《人民日報》寫的「人民」兩字,再把毛主席給《公安建設》題的「公安」兩字組合成「人民公安」四個字,組合後看到「安」字與其他三個字不協調,就找毛主席其他題詞中的「安」字用上,拼成《人民公安》的刊頭。這樣一來,一個惟妙惟肖地好像毛主席題寫的「人民公安」刊頭就誕生了,一直用到現在。
為了辦好《人民公安》,我們全體編輯人員齊心努力,除了把有關公安工作的方針、政策和公安部的工作部署精神編寫成通俗易懂的有指導性的社論、評論等文章,繼續編好業務知識、社情知識等專欄外,還增加了政治教育內容,搞好批評、表揚,開辟了「人民警察是人民勤務員」、「紅旗飄揚」、「讀者來信」等專欄。我們還積極開展通聯工作,聘請了一批特約通訊員,有時還派記者、編輯到基層采訪、組稿。這樣一來,刊物的內容豐富了,稿源日見增多。1956年《人民公安》的發行量達到14萬份。發到城市派出所和農村公安特派員一級。
但是,要知道五六十年代我國的財政經濟狀況是極其困難的,《人民公安》是內部刊物,全部費用列入公安部經費開支。我們每年都要做經費預算和用紙計劃,所需紙張要按照計劃經濟的要求,列入國家供應計劃中。由於國家財政和紙張供應困難,1957年以後《人民公安》的發行數被壓縮了一半左右,但讀者還不少。《人民公安》在全國公安幹部中很有影響,我們的編輯、記者下基層,大家都很歡迎。
❷ 誰知道公安局這個稱呼的來歷
最早的武裝警察隊伍:北洋政府1914年在北京創辦「保安警察大隊」。
❸ 現代公安局用的手銬是誰發明的
在我國古代,稱手銬為「梏」(gu,去聲),稱腳鐐為「桎」(,去聲),最早都是木製的,考古發掘商朝遺址時已發現有戴手梏的陶俑出土:女犯人銬在胸前,男犯人銬在背後。從它形制的完善可以推斷,「桎梏」應該更早即夏朝就有了。
❹ 報警電話110誰發明的
公安局發明的。由於舊式的電話是那種轉盤撥號的,撥1時間是最短的,0 是最遠的,所以專打完屬1,1,要確定你的確要報警,所以打0,讓你不會打錯,且撥完還有時間掛斷; 現在的電話是按的,所以不存在撥的時間長短問題
❺ 110是誰發明的
1958年12月,「00」盜警電話與摩托連一並移交廣州市公安局直接指揮。1973年,郵電部借鑒日本、韓國經驗及為方便脈沖電話的撥號,將「文革」中已經停用的「00」盜警電話改為「110」匪警電話。由於十多年公安工作主要面對敵社情,設在公安機關值班室的「110」匪警電話為保密單機,必須有特殊的情況才能打。那時,匪警電話在社會上充滿神秘色彩 。80年代中期,內地和沿海一些大城市的公安部門,為適應新時期斗爭形勢發展的需要,提高公安機關接處、警的快速反應能力,便利人民群眾報警、投訴和救助,更好地達到為人民群眾服務的目的,特將原為盜(匪)警電話的110,拓寬服務范圍,逐步擴大職能,建立了110報警服務台,展開110報警服務工作。 86年1月10日,廣州市公安局建立起我國第一個110報警服務台,正式開展110報警服務工作。87年6月,公安部同時下發了《關於大中城市公安局普遍建立110報警服務台的通知》,要求各大中城市公安機關在兩年內普遍建立110報警服務台。自此時起,110報警電話才正式成為110報警服務台。 電話最早從美國開始普遍使有的,這個110號碼最早使用的地方肯定是在美國,具體什麼用途我也無法作答(在網上也查不到),而我國的110特服電話是借鑒日韓的,起源不在我國。
❻ 中國公安大學誰創辦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簡稱「公大」,地處中國北京,是公安部直屬的普通高等院校暨公安部高級警官學院,創辦於1948年7月,歷經華北公安幹部學校、中央公安幹部學校、中央人民公安學院、中央政法幹部學校等時期。1984年1月,改建為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1998年2月,與原中國人民警官大學合並,組成新的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校是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和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
截至2014年9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有木樨地、團河兩個校區,佔地面積1200餘畝,教學行政用房和學生(學員)宿舍面積60萬余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5069萬元。學校設有10個學院,設置13個本科專業及18個專業方向,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北京市重點學科4個,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4個。
❼ 中國公安系統是誰創立的
中國的公安系統是有原來的特工系統轉變過來的,所以說公安系統是由周恩來創立的也是對的(周總理總管革命時期的特工系統,羅瑞卿只是改制後的第一任公安部長)。
❽ 警察以前叫公安這詞誰發明的
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公安」的名稱是在1939年2月,為了從名稱上與偽政權警察機關有所版區別,在中央書權記處發布的《關於成立社會部的決定》中,要求各邊區行署設公安局或保安處,在各縣設公安局。建國後,1949年10月15日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公安會議確定了使用「公安」的名稱。改革開放以後,由於有關機構職能調整、國際交流、交往等各方面的原因,「警察」的稱呼開始在一些場合恢復使用,並得到迅速推廣,直至1995年頒布的《人民警察法》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確認。由於法律的明確規定,「公安」僅僅被用於機構的名稱,對公安機關個體成員准確的稱呼應為「警察」,「公安」、「公安人員」等都是不規范的。 即使是機構的名稱,單從字面的含義上去理解,「警察局」的叫法似乎要比「公安局」等更直觀、易理解一些,能夠避免在交流尤其是國際交流時的詞彙障礙;同時也更符合邏輯。
❾ 公安派的創始人是誰
沒有創始人
中國明代文學流派。代表人物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貫為湖廣公安(今屬湖北),故世稱公安派。其重要成員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雷思霈等人。公安派成員主要生活在萬曆時期。明代自弘治以後,文壇即為前後七子所把持,他們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論調,影響極大。歸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爭,但未能矯正其流弊。其後李贄、徐渭等有識之士相繼對復古派提出批評,實際上成為公安派的先導。而給復古擬古派最有力打擊的則是公安派。
宗道、宏道、中道被稱為公安三袁。公安派的文學主張發端於袁宗道。袁宏道實為中堅,是實際上的領導人物。袁中道則進一步擴大了他們的影響。公安派的文學主張主要有以下3點:①反對剿襲 ,主張通變 。他們猛烈抨擊前後七子的句擬字摹、食古不化的傾向,主張文學應隨時代而發展變化,應沖破一切束縛文學創作的藩籬。②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所謂「性靈」就是作家的個性表現和真情發露。他們認為「出自性靈者為真詩」,進而強調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 ,則不下筆。③推重民歌小說,提倡通俗文學。公安派重視從民間文學中汲取營養,並給民歌和通俗小說以高度評價,甚至贊揚《水滸傳》比《史記》更為奇變,這是和他們的文學發展觀與創新論相聯系的,對提高民間文學和通俗文學的社會地位有積極作用。公安派在解放文體上頗有功績,所作游記、尺牘、小品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潑詼諧,自成一家。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消極避世,詩文所作多為身邊瑣事或自然景物,創作題材不夠寬廣,因而他們的創作實踐未能達到其文學主張的理論高度。
❿ 手銬是哪個國家的人發明的發明者是誰
中國手銬的發展應當說是在清朝末期出現,是隨著各個侵略者在華勢力的發展,隨著租界的產生而出現,也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而出現的。
在此之前,中國也出現了手銬的實物,但它沒有得到當時社會的認可和沒有大范圍普及使用的,具有資料證明商出現桎(為兩段木條捆在手指上),在楚漢墓中曾出現銅環,具考證為桎手銬最早的金屬製品,但因為材料為銅,所以不可能大范圍使用,只能使用在犯有罪行的貴族當中,宋出現鐵制手銬。中間有鐵鏈連接,但這些物品在中國使用的還不算普及,在中國清後期之前最長用的是捆綁和中國式的大木枷。
清後期,隨著中國大門的被敲開,最早在租界出現了警察,與此同時出現了手銬,這時候的手銬,主要是從國外引近的,手銬的形狀應當是馬蹄手銬,現在在上海公安博物館還有珍藏。接著中國出現了外國人生產的手銬,主要還是用在租界中,清後期隨著社會進步,中國也出現了警察,配備了手銬,這時候的手銬基本與西方社會用的手銬一樣。
民國產生後早期手銬的變化不大,出現了中國自己生產的手銬。也出現了板手銬。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後,國內出現了日本生產的手銬,這時候的手銬主要用在關押中國政治犯的集中營或監獄中,這時候的手銬主要是作為刑具使用的。見旅順日本集中營。隨著美國參與到中國政治的旋渦中,美式手銬或者說美國生產的手銬出現在國內,產量比較大,得到民國的認可,而多用在監獄中,參見重慶渣子洞集中營。
在民國幾中手銬出現的同時,中國民間也出現了土製手銬,主要是軍閥製造和一些地主大資產家製造。製造的比較粗糙簡單。
新中國的成立,手銬的發展起初並不是得到重視的。一些警察局多用的是民國警察局遺留的老手銬。接著出現了鎖頭鎖的土手銬,出現了銅手銬,這時候的銅手銬是板手銬,正在中國警察事業發展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的出現,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發展,文化大革命其間手銬已經沒有國家控制性生產,但也有土製手銬的出現。這時候對犯人的懲罰可以說是最無法律可遵循的。手銬甚至手銬在生產者和公安人員的手腕上。
文化大革命結束時期,公安工作逐步正規,國家指定軍工常家開始生產手銬,這時候的手銬,面貌差距很大,一是生產沒有標准規范,二是生產地域多,三是在生產中公安監獄追求不同,想互相區分。到了90年代時期,手銬被國家規范,形成了以筒手銬為主的局面。板手銬,和其他手銬互存。
在2003年前在中國公安思想上,存在范圍嫌疑人就是罪犯的思想,所以手銬在很多時候作為刑具出現,國家也沒有規范使用。一是出現了很多帶有刑具色彩的手銬,手銬被加重等;二是出現了很多不規范使用手銬的方法,象上下背手手銬法等,從而導致有些犯人致殘現象的發生。
這幾年中國手銬的發展步伐比較大,使用范圍也比較大,最遠為中國國際維和部隊使用,而且用的是我國自己研究的磁力手銬,在國際上很有名氣。二是國內開始有人研究手銬,並申請專利,作為產品供應公安系統。
在手銬使用在公安系統的同時,國內受到國際一些影響,手銬被民間用作其他用途,代表的是**使用。
綜上述,手銬的發展也是中國警察史發展的縮影,是國家強盛軟弱的反映,是國家法律的體現。目前以人為本思想的發展,尊重犯人人格,手銬規定了使用的許可權,也由過去重分量向輕分量安全舒適美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