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春聯是誰發明的
春聯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城鄉百姓家家戶戶總要貼上新的春聯,以示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可以說,春節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節日,而春聯則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傳統文化。這是因為春節源於我國的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春聯便伴隨著一年一度的春節應運而生,進入尋常百姓之家,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
我國古代春聯可以知識追溯到春秋時代,那時候的春聯是刻寫在門庭木掾或石柱上,也有篆刻在懸掛門庭的長幅竹片上,以後又墨寫在絲帛稠帶上(北方人稱之為幌子)以裝飾門庭。及至造紙術在我國古代發明後,春聯便由文人墨客書寫在紙制條幅上懸掛,進而再發展到人們用紅紙書寫並張貼在門亭與廳堂。有人又稱春聯為對聯,其實春聯只是對聯中的一種。眾多的對聯還包括祝賀新婚嫁娶,新屋落成,喬遷志禧,生日壽辰和其他喜慶節日。而春聯則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最廣,應用最多又最為人民所喜聞樂見。它與鞭炮,喜筵相隨,為人們的喜慶節日平添幾分歡樂和吉祥。應該說,古人對春聯的內容和形式頗有研究。因為春聯的格式起源於我國的古典詩詞,因而最初的春聯要求象律詩一樣講究嚴格的字句相等與平仄對仗,即上下聯的每個字都應要求其聲調呈陰陽平仄相對,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書法墨寫,所以古代文人視春聯為一種既高深又典雅的藝術創作。
B. 春聯的由來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C. 對聯是誰發明的
對聯不應叫發明吧!應該叫發現吧!因為它本身就存在,只是被人發現有一些字對應的韻角和韻字,能平仄對應。
D. 春聯中的發明對什麼
「貪吃的邦妮」 「求婚的羅拉 」 粉頭發 我看到這里露出了吃驚的神色。
E. 誰發明的對聯啊丶
邵唯,我國著名青年作家,才華橫溢,玉樹臨風,
對聯就是這位才子發明的,謝謝,請給分。
F. 春聯起源年代及發明人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
G. 春聯最早在發明在幾幾年
春聯最早由五代時後蜀國君孟昶發明。公元964年臘月三十,孟昶讓一位叫辛寅遜的大臣在桃木上寫下「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的詩句,並掛在自己宮殿的門上,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後人仿效孟昶,將表達新年美好祝願的詩句寫在桃木板上,等到大年三十便掛在門窗上。是我國特有的春節文化中的一種重要習俗。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H. 春聯的歷史和發明人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
I. 對聯是誰發明的
中國勞動人民
我國古代春聯可以知識追溯到春秋時代,那時候的春聯是刻寫在門庭木掾或石柱上,也有篆刻在懸掛門庭的長幅竹片上,以後又墨寫在絲帛稠帶上(北方人稱之為幌子)以裝飾門庭。及至造紙術在我國古代發明後,春聯便由文人墨客書寫在紙制條幅上懸掛,進而再發展到人們用紅紙書寫並張貼在門亭與廳堂。有人又稱春聯為對聯,其實春聯只是對聯中的一種。眾多的對聯還包括祝賀新婚嫁娶,新屋落成,喬遷志禧,生日壽辰和其他喜慶節日,還有悼念已故親友的輓聯和孝聯等。而春聯則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最廣,應用最多又最為人民所喜聞樂見。它與鞭炮,喜筵相隨,為人們的喜慶節日平添幾分歡樂和吉祥。應該說,古人對春聯的內容和形式頗有研究。因為春聯的格式起源於我國的古典詩詞,因而最初的春聯要求象律詩一樣講究嚴格的字句相等與平仄對仗,即上下聯的每個字都應要求其聲調呈陰陽平仄相對,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書法墨寫,所以古代文人視春聯為一種既高深又典雅的藝術創作。
然而對聯發展到今天,隨著白話文和大眾文化的普及,現在人們已不太注重古人所奉行的那種嚴格的律詩般的字句對仗原則,但一副象樣的對聯至少應在選字用詞上講求對等,即字數與詞類應求相對。按照現代漢語規范應求上下聯中的名詞,形容詞,動詞,數詞等片語相對等排列有序,而在聲調上至少應求每個上下聯的最末一字平仄相對。如一般上聯末字為仄聲(即漢語拼音第三,四聲),則下聯末字應為平聲(即漢語拼音第一,二聲)。這應該是創作對聯的最起碼的要求,否則就不稱其為對聯了,至少是不規范的對聯。新春佳節之際,當你訪親會友或漫步大街小巷,趁著雅興留意欣賞張貼在各家各戶的新春聯,於字斟句酌與領略其意之中確實可以賞心悅目,陶冶情操。倘若你有心玩味並吟誦其中的妙聯佳句,這無異於一種別有雅趣的藝術欣賞。因為當你看到和讀到那些堪稱絕妙的春聯並加以品評的過程,這本身就是提高你的藝術鑒賞能力的有益嘗試。我還記得很早以前南昌電視台攝制的電視連續劇《聯林珍奇》,其中匯集了不少我國古代膾炙人口的妙聯佳作,可謂〃佳聯佳絕句,妙語妙詩章。〃
據說新中國誕生時有人曾作聯慶祝:〃北京重慶成都,西安南寧長春。〃作者巧用我國六大城市名稱成聯,但細細品味卻覺得不甚貼切。請看此上聯中的〃重慶〃是作為動詞之意,且〃成都〃與〃長春〃的詞義亦不對等,再則上下聯末字同為平聲。嚴格說來,此聯乃美中不足矣!
聞說又有人用江西省八個地名巧作對聯:〃新建石城萬年萬載,永修銅鼓樂平樂安。〃則注重了字,詞的義,音相對。此不失為絕妙之佳聯。筆者早年曾在瓷都景德鎮看到一副好春聯:〃三陽開泰光照日月,青花梧桐香飄春秋。〃此聯中的〃三陽開泰〃與〃青花梧桐〃同系景德鎮的傳統藝術名瓷,而上下聯的〃光照日月〃又與〃香飄春秋〃在字,詞的義,音上
巧妙相對。說明此聯作者是深諳古人作聯之道的。
我有一位朋友前年於某大學研究生院畢業並獲文學碩士學位。他的文學功底不淺,尤擅長吟詩繪畫。我記得有一次去他家做客,看到他的書房裡掛著他的一幅新作國畫,上面有他題寫的一副配畫對聯:〃窗外青枝吐翠日作畫,屋內紅袖添香夜讀書〃,其中詩情畫意引人入勝。那年春節時他於躊躇滿志中作聯自賞:〃三載寒窗拂掃冬雪遍地,萬里鵬程扶搖春風滿天。〃此聯意蘊深邃,不同凡響,又令我回味不已。
人們熟知的流傳甚廣的商業店鋪用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既不同於沿襲的古代對聯,又近乎於流傳的現代對聯。又如〃龍鳳呈祥歌盛世,五穀豐登慶太平〃,〃物華天寶揚海內,人傑地靈遍神州〃,〃爆竹聲聲辭舊歲,梅花朵朵報新春〃都是我國民間多少年來盛傳不衰的好春聯,直至今日仍具活力。我總忘不了自己孩提時代在故鄉景德鎮過年時看到的許多好春聯,至今仍吟誦不忘,記憶猶新。
春聯顧名思義用於新春佳節,但其他的對聯可用於一年四季。試舉古人曾以宋詩吟秋〃年華冉冉催人老,風物蕭蕭又變秋〃。亦有今人吟秋作聯曰〃彩虹映蒼松勁挺,金秋展少年文豐〃。讀罷便感意境大不相同。文革時期人們常用毛澤東詩詞代聯如〃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又如〃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展現了那個時代的歷史變遷,回首當年人們仍記憶猶新。
對聯多以五字與七字盛行,此與取源自古詩〃五言〃與〃七律〃很有干係,其他對聯有六字,八字,九字亦常見。除上述舉例外,五字聯如〃沃野千里綠,青山萬木春〃,〃古城皆春色,神州盡朝暉〃;六字聯如〃大鵬高翔萬里,小龍騰飛千年〃(蛇年春聯),〃金雞振翅勁舞,銀犬引亢高歌〃(狗年春聯);八字聯如〃六畜興旺千家同樂,五穀豐登萬象更新〃,〃辭舊歲捷報傳千里,迎新年春風吹萬家〃;九字聯如〃春風化雨又綠江南岸,瑞雪映日重輝英雄城〃。此外還有更精煉絕妙的四字春聯如〃除夕除舊,春節春臨〃,〃春回大地,勁滿神州〃,〃滿園桃李,一代風流〃。此聯亦可擴展為十一字春聯〃一代風流奮發抖擻抒壯志,滿園桃李爭奇斗芳竟英雄〃。據說古人曾作長達百餘字的巨幅對聯,但這種太多字的對聯用於春節畢竟不太適合。
除了家庭用春聯,還有用於各行各業的春聯。如學校用聯〃辛勤培育桃李滿天下,忠誠執教春光遍校園〃;企業用聯如〃生產捷報頓開千秋業,科研碩果更上一層樓〃。以上均為筆者所錄,散見我國城鄉的好春聯,其中不乏頗具積極意義與欣賞價值之佳作。
我國春聯發展至今,為人們歡度春節創造了許多令人感奮,意義深遠的好春聯。君不見,〃大江南北歌爛漫,長城內外舞翩躚〃;〃改革開放同添異彩,經濟建設共展宏圖〃。處於改革開放中的中國社會風貌正日新月異,使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擁有更加隆重的歡樂與吉祥。國家的長治久安,令生活在我們這個偉大國度的人們更加感到欣悅和振奮。可以想見,強烈的時代感將激發起人們投身改革和建設的勞動熱情。讓我們為歡度即將來臨的又一個中國改革之年的春節,為揚臂擁抱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春天揮毫潑墨,激揚文字,再展筆意風雲,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充滿時代氣息的新春聯。
J. 春聯是誰發明的
春聯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城鄉百姓家家戶戶總要貼上新的春聯,以示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可以說,春節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節日,而春聯則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傳統文化。這是因為春節源於我國的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春聯便伴隨著一年一度的春節應運而生,進入尋常百姓之家,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 我國古代春聯可以知識追溯到春秋時代,那時候的春聯是刻寫在門庭木掾或石柱上,也有篆刻在懸掛門庭的長幅竹片上,以後又墨寫在絲帛稠帶上(北方人稱之為幌子)以裝飾門庭。及至造紙術在我國古代發明後,春聯便由文人墨客書寫在紙制條幅上懸掛,進而再發展到人們用紅紙書寫並張貼在門亭與廳堂。有人又稱春聯為對聯,其實春聯只是對聯中的一種。眾多的對聯還包括祝賀新婚嫁娶,新屋落成,喬遷志禧,生日壽辰和其他喜慶節日。而春聯則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最廣,應用最多又最為人民所喜聞樂見。它與鞭炮,喜筵相隨,為人們的喜慶節日平添幾分歡樂和吉祥。應該說,古人對春聯的內容和形式頗有研究。因為春聯的格式起源於我國的古典詩詞,因而最初的春聯要求象律詩一樣講究嚴格的字句相等與平仄對仗,即上下聯的每個字都應要求其聲調呈陰陽平仄相對,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書法墨寫,所以古代文人視春聯為一種既高深又典雅的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