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晶體管和電子管誰發明

晶體管和電子管誰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21 12:03:50

❶ 在晶體管和電子管分化階段,為什麼美國發展了晶體管,而前蘇聯及俄羅斯卻發展了電子管

因為晶體管不如電子管禁砸,俄羅斯人看見電子管電視畫面質量不好,用拳頭砸一下就好了,而晶體管電視,一砸就徹底玩完了,所以電子管是符合俄羅斯國情的,
瓦倫丁*尼古拉耶維奇*阿夫代夫專門在"維基網路",這並不反映他的蘇聯科學和軍隊的巨大貢獻幾個吝嗇線:"蘇聯科學家,在電子專家,出生1915年5月16日,死"

與此同時,阿夫迪夫是一位科學家,正如他們所說,來自上帝。 他在無線電管領域的所有發展都是在沒有更高的情況下進行的,但總的來說任何系統的教育! 然而,在正確的順序!

在40年代和50年代的電子,其中,像當時的所有科學成就,第一件事掉進軍事行業,有一個巨大的突破之交-美國發明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威廉布拉德福 一個小的金屬圓柱體的大小頂針與內部的半導體晶體和三線引線打開設備的設計的本質-它允許放棄無線電管,巨大的相比,晶體管,無情energoprozhorlivyh,脆弱,不可靠,..

當然,美國軍事裝備立即開始迅速縮小。 而在門檻上是太空時代-有緊湊性和可靠性的技術問題已經變得更加尖銳。 冷戰及其軍備競賽帶來了無線電管不再適合的新挑戰。..

然而,在蘇聯更換燈是什麼! 並不是說我們沒有晶體管-有和發展進行。 但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趕上來自資產階級的公平滯後-有必要以某種方式削減一擊的快刀斬亂麻。 該解決方案提出了一個年輕的科學家瓦倫丁Avdeev,誰開發了一種新型的電真空設備-也燈,但在結構上完全不同!

Avdeev的桿燈,這是他在新西伯利亞設計的,當他在戰爭期間從列寧格勒與斯韋特蘭娜工廠疏散那裡,是薄的玻璃圓柱體,並不比那個時代的晶體管大得多。 和名稱"桿"是不是由於燈具的特徵形狀(這將是太原始!),而且由於電極的形狀,這是更重要的。 Avdeev不只是減少了經典的燈薄"管",但創造了一個根本不同的方式來控制電子的燈內部的流動通過改變對桿的電位,因為它們被稱為桿。

但最重要的是-由於本發明設法擺脫傳統的燈具,這使得建立一個非常可靠,緊湊,經濟的無線電設備的幾乎所有的缺點! 桿燈消耗量級較少的能量和工作完美的攜帶型和微型設備與電池電源,他們不怕振動,在廣泛的溫度范圍內運作(從-60到+125度!),自信地工作在高頻率! 棒radiolamps的使用壽命-5000小時(為了便於比較,傳統的radiolamps工作不超過500小時,實際上少!)

高頻五odes1zh17b,1ZH18B,1ZH24B,1ZH29B和1P24B-這是傳說中的燈,提供了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在1957年的信號傳輸的名稱,這要歸功於加加林,蒂托夫, 在這些燈的工作幾乎整個軍事無線電50年代,60年代(是和70年代!)年在我國,甚至在第一反坦克制導導彈接收機建立在Avdeev五分之一-嵌入在允許承受任何過載的可靠性設計!

❷ 晶體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誰發明的

1947年12月,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組成的研究小組,研製出一種點接觸型的鍺晶體管。晶體管的問世,是20世紀的一項重大發明,是微電子革命的先聲。晶體管出現後,人們就能用一個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電子器件,來代替體積大、功率消耗大的電子管了。晶體管的發明又為後來集成電路的降生吹響了號角。 電力晶體管
20世紀最初的10年,通信系統已開始應用半導體材料。20世紀上半葉,在無線電愛好者中廣泛流行的礦石收音機,就採用礦石這種半導體材料進行檢波。半導體的電學特性也在電話系統中得到了應用。 晶體管的發明,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當時工程師利蓮費爾德就已經取得一種晶體管的專利。但是,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製造這種器件的材料達不到足夠的純度,而使這種晶體管無法製造出來。 由於電子管處理高頻信號的效果不理想,人們就設法改進礦石收音機中所用的礦石觸須式檢波器。在這種檢波器里,有一根與礦石(半導體)表面相接觸的金屬絲(像頭發一樣細且能形成檢波接點),它既能讓信號電流沿一個方向流動,又能阻止信號電流朝相反方向流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貝爾實驗室在尋找比早期使用的方鉛礦晶體性能更好的檢波材料時,發現摻有某種極微量雜質的鍺晶體的性能不僅優於礦石晶體,而且在某些方面比電子管整流器還要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少實驗室在有關硅和鍺材料的製造和理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績,這就為晶體管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為了克服電子管的局限性,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貝爾實驗室加緊了對固體電子器件的基礎研究。肖克萊等人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 1945年秋天,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成員有布拉頓、巴丁等人。布拉頓早在1929年就開始在這個實驗室工作,長期從事半導體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經過一系列的實驗和觀察,逐步認識到半導體中電流放大效應產生的原因。布拉頓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盡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 布拉頓等人,還想出有效的辦法,來實現這種放大效應。他們在發射極和基極之間輸入一個弱信號,在集電極和基極之間的輸出端,就放大為一個強信號了。在現代電子產品中,上述晶體三極體的放大效應得到廣泛的應用。 巴丁和布拉頓最初製成的固體器件的放大倍數為50左右。不久之後,他們利用兩個靠得很近(相距0.05毫米)的觸須接點,來代替金箔接點,製造了「點接觸型晶體管」。1947年12月,這個世界上最早的實用半導體器件終於問世了,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它的外形比火柴棍短,但要粗一些。 在為這種器件命名時,布拉頓想到它的電阻變換特性,即它是靠一種從「低電阻輸入」到「高電阻輸出」的轉移電流來工作的,於是取名為trans-resister(轉換電阻),後來縮寫為transister,中文譯名就是晶體管。 由於點接觸型晶體管製造工藝復雜,致使許多產品出現故障,它還存在雜訊大、在功率大時難於控制、適用范圍窄等缺點。為了克服這些缺點,肖克萊提出了用一種「整流結」來代替金屬半導體接點的大膽設想。半導體研究小組又提出了這種半導體器件的工作原理。 1950年,第一隻「PN結型晶體管」問世了,它的性能與肖克萊原來設想的完全一致。今天的晶體管,大部分仍是這種PN結型晶體管。(所謂PN結就是P型和N型的結合處。P型多空穴。N型多電子。) 1956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頓三人,因發明晶體管同時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❸ 三極體、二極體是誰發明的

弗萊明(1849~1945) Fleming John Ambrose 英國物理學家。1849年11月29日生於蘭開斯特,年4 月18日卒於希德默斯。畢業於倫敦大學和皇家化學院 ,1870年獲理學士學位。1877年入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在J.C.麥克斯韋指導下研究電學和高等數學。1881年任諾丁漢大學學院物理學和數學教授。1882~1898年先後任倫敦電燈等工業企業的工程師和顧問。1885~1926年任大學學院電氣工程教授。1899~1926年任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科學顧問。1930年後任電視學會會長。弗萊明在變壓器設計、白熾燈、光度學、電氣測量、低溫下材料性能的研究等方面均有貢獻。弗萊明一生共發表論文100 多篇。1904年根據愛迪生效應製成檢波二極體,取代了原來用於無線電報機中的金屬粉末檢波器。這是最早出現的真空電子管。弗萊明曾多次獲得榮譽獎章。1929年因科學成就獲爵士稱號。 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 美國發明家。1873年8月26日生於衣阿華州康斯爾布拉夫斯;1961年6月30日卒於加利福尼亞州好萊塢。 德福雷斯特是亞拉巴馬州長大的,他的父親是該州一所黑人學校的校長。1896年,德福雷斯特畢業於耶魯大學。由於服役參加美西戰爭而耽擱之後,於1899年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當他還在上學時,他開始對馬可尼正在開創的無線電報這一新的領域感到興趣。他的博士論文可能是美國第一篇涉及無線電波的文章。 1901年,他研究出加速無線電信號傳送的方法;1904年,他的方法第一次應用於新聞報道(有關日俄戰爭的)。 然而,他的最偉大發明(在他壽終之前,他有三百項明專利權)要算三級管了。愛迪生最先宣布發現了愛迪生效應,後經J.弗萊明研究,於1904年轉化為二極整流電子管。1906年,德福雷斯特又加進一個極,即柵極,從而使該元件成為三極體(三個電極),而不是二極體了。 電子流從燈絲流向屏極的速度是明顯地隨著柵極上的電荷量不同而不同的。柵術上一個變化的但又是很弱的電壓,就會在燈絲-屏極組合上轉化成一個變化相同的但要強得多的電子流動。弗萊明的元件通過德福斯特成了放大元件,也可以用於整流。 三級管是眾所周知的真空管的基礎,由於它能在不失真情況下放大微弱信號,所以使收音機和多種多樣的電氣設備成為現實。1910年,德福雷斯特採用了費森登的聲音播送系統,用其三級管播放了安麗科·凱魯索的歌聲。1916年,他建立了一個廣播電台,廣播新聞。 最後,德福雷斯特把他的真空三級管(或者,他把它叫做電子三級管)以三十九萬美元出售給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廉價出售),但在他的研製初期,他的日子是艱難竭蹶的。有一個時候,他為了給此項發明籌措多一些的現金,使用了欺騙人的郵件,從而被捕入獄。象許多發明家一樣,他不是一個很成功的生意人。他常常忙於訴訟,他的錢財是左手進右手出的。 然而,掌握著九百億美元電子工業的德福雷斯特三極體保持了整整一代的發明地位,直到肖克利晶體管的問世,才使它相形失色。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德福雷斯特研製出了「輝光燈」,它能把不規則的聲波轉化為同樣不規則的電流,這種不規則的電流反過來引起同樣不規則的燈絲亮度。不規則的燈絲亮度可以和活動影片一道加以照相,然後,再把不同亮度的聲軌轉化為聲音。1923年,德福雷斯特用他的第一部有聲活動影片作了示範表現,接著,不到五年,「有聲電影」開始盛行起來了。 德福富斯特因為發明了三極體,所以有的時候也被稱為無線電之父,他也曾用這個題目寫了一篇自傳。

❹ 請問世界上第一個晶體管是在那年那月發明的

1947年12月,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組成的研究小組,研製出一種點內接觸型的鍺晶體管。容晶體管的問世,是20世紀的一項重大發明,是微電子革命的先聲。晶體管出現後,人們就能用一個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電子器件,來代替體積大、功率消耗大的電子管了。

晶體管的發明又為後來集成電路的誕生吹響了號角。20世紀最初的10年,通信系統已開始應用半導體材料。20世紀上半葉,在無線電愛好者中廣泛流行的礦石收音機,就採用礦石這種半導體材料進行檢波。半導體的電學特性也在電話系統中得到了應用。


(4)晶體管和電子管誰發明擴展閱讀

晶體管具有諸多優越性:

1、構件沒有消耗

無論多麼優良的電子管,都將因陰極原子的變化和慢性漏氣而逐漸劣化。由於技術上的原因,晶體管製作之初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隨著材料製作上的進步以及多方面的改善,晶體管的壽命一般比電子管長100到1000倍,稱得起永久性器件的美名。

2、消耗電能極少

僅為電子管的十分之一或幾十分之一。它不像電子管那樣需要加熱燈絲以產生自由電子。一台晶體管收音機只要幾節干電池就可以半年一年地聽下去,這對電子管收音機來說,是難以做到的。

❺ 電子管和半導體哪個先發明

電子管和半導體相比,半導體先發明
1904年,世界上第一隻電子二級管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了,這使愛迪生效應具有了實用價值。弗萊明也為此獲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權。
1907年,美國發明家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在二極體的燈絲和板極之間巧妙地加了一個柵板,從而發明了第一隻真空三極體.
1947年,美國物理學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三人合作發明了晶體管——一種三個支點的半導體固體元件.
1833年,英國巴拉迪最先發現硫化銀的電阻隨著溫度的變化情況不同於一般金屬,一般情況下,金屬的電阻隨溫度升高而增加,但巴拉迪發現硫化銀材料的電阻是隨著溫度的上升而降低。這是半導體現象的首次發現。
不久, 1839年法國的貝克萊爾發現半導體和電解質接觸形成的結,在光照下會產生一個電壓,這就是後來人們熟知的光生伏特效應,這是被發現的半導體的第二個特徵。
1873年,英國的史密斯發現硒晶體材料在光照下電導增加的光電導效應,這是半導體又一個特有的性質。半導體的這四個效應,(jianxia霍爾效應的余績──四個伴生效應的發現)雖在1880年以前就先後被發現了,但半導體這個名詞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維斯首次使用。而總結出半導體的這四個特性一直到1947年12月才由貝爾實驗室完成。

❻ 第一個晶體管那年發明的,三個發明者

世界上第一個晶體管是1947年由肖克利和他的兩助手布拉頓、巴丁在貝爾實驗室工作時發明的,為此,肖克利三人於195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製造電腦,在電腦史上是一次突破性技術飛躍。

❼ 晶體管的發明人是誰

1947年,這種抄夢想中的元器件終於被襲發明出來了——晶體管。發明人是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研究員威廉·肖克利等。晶體管是一種很簡單的半導體器件,由一塊很小的固體材料和三個細細的電極線構成,它與電子管一樣,能將電子信號放大,不過所需的電流以及產生的熱量和自身的體積都遠小於電子管。這項發明使計算機的體積與造價都減少了上萬倍,將計算機從鎖在裝有空調器的實驗室內的神秘、昂貴、易出錯的機器改變為一種價格低廉、性能更可靠、使用日益廣泛的工具。威廉·肖克利的這項發明通常被認為是開拓固體電子學時代的關鍵器件。為此,他和研究夥伴巴丁、布拉頓共同榮獲了1956年度諾貝爾物理獎。

❽ 誰發明了晶體管

晶體管發明者——巴丁

1947年12月23日,37歲的美國物理學家肖克萊和他的合作者在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向人們展示了第一個半導體電子增幅器,即最初的晶體管.晶體管的發明成為人類微電子革命的先聲.
如果時光倒流幾十年,晶體管還沒有被發明,那麼今天的人們大概還在使用電子管收音機.這種收音機普遍使用五六個電子管,輸出功率只有1瓦左右,而耗電卻要四五十瓦,功能也很有限.打開電源開關,要等1分多鍾才會慢慢地響起來.而現在,袖珍半導體收音機早就成了青少年的隨身物了.我們在使用現代科技產品時,真應該對這些產品的發明者心存謝意.

你知道晶體管是誰發明的嗎?它是美國物理學家肖克萊和他的同事巴丁及布拉頓一同發明的.這項影響深遠的發明,讓他們共同獲得了195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7年聖誕節前夕,37歲的物理學家肖克萊寫了一張言辭有些羞怯的便柬,邀請美國新澤西州中部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幾位同僚到他的實驗室,觀察他和他的合作者巴丁及布拉頓最近取得的「一些成果」.這三位發明家演示了電流通過一個名為「晶體管」的小原器件.盡管用現代標准衡量,這個原器件原始且笨拙,但它在當時卻是一個舉世震驚的突破.因為真空管——最初的電子增幅器,雖然加快了無線電、電話、電視機等的發展,但是這種真空管體積大、耗能多,拖了發展復雜電子機器的後腿.電子機械師們早就期待著一種可靠、小型而又便宜的替代裝置了.

晶體管的發明,終於使由玻璃封裝的、易碎的真空管有了替代物.同真空管相同的是,晶體管能放大微弱的電子信號;不同的是,它廉價、耐久、耗能小,並且幾乎能夠被製成無限小.1999年9月,法國原子能委員會的科學有研製出當今世界上最小的晶體管,這種晶體管直徑僅20納米(1納米為1米的10億分之一),科學家須用電子顯微鏡把它放大50萬倍,方能取得它1厘米大的照片.把20納米的晶體管放進一片普通集成電路,形同一根頭發放在足球場的中央.——同工作中能產生巨大熱量的真空管相反,晶體管能在冷卻狀態下工作.因為它採用了半導體——一種處於絕緣體(如玻璃)與良導體(如鐵和金)之間的固態導體.肖克萊等人的成功,取決於他們確定了合適的使用材料(開始是金屬元素鍺,然後是硅),用這種材料,只需很少量,晶體管就能像真空管一樣,對電子產生相同的作用.在帶有正、負電荷的接頭或障礙物兩側就可得「晶體管效應」;障礙物的作用因來自第三方的微小電流的使用而明顯地減弱.這個結果就像擰開了開關、使巨大電流通過障礙物,把第三方的信號放大到4萬倍.

晶體管誕生後,首先在電話設備和助聽器中使用.逐漸地,它在任何有插座或電池的東西中都能發揮作用了.將微型晶體管蝕刻在矽片上製成的集成電路,在20世紀50年代發展起來後,以晶元為主的電腦很快就進入了人們的辦公室和家庭.

❾ 晶體管是誰發明了

晶體管是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組成的研究小組發明的。

1、1947年12月,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組成的研究小組,研製出一種點接觸型的鍺晶體管,晶體管的問世,是20世紀的一項重大發明,是微電子革命的先聲。

2、2016年,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將現有的最精尖的晶體管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完成了計算技術界的一大突破。

(9)晶體管和電子管誰發明擴展閱讀:

1、晶體管,本名是半導體三極體,是內部含有兩個PN結,外部通常為三個引出電極的半導體器件。它對電信號有放大和開關等作用,應用十分廣泛。

2、三極體是一種控制電流的半導體器件其作用是把微弱信號放大成幅度值較大的電信號, 也用作無觸點開關。

3、晶體管促進並帶來了「固態革命」,進而推動了全球范圍內的半導體電子工業,由於晶體管徹底改變了電子線路的結構,集成電路以及大規模集成電路應運而生。

4、晶體三極體具有電流放大作用,其實質是三極體能以基極電流微小的變化量來控制集電極電流較大的變化量,這是三極體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特性。

❿ 誰能告訴我電子管和晶體管有什麼區別

這位朋友我詳細為你介紹電子管與晶體管的區別? 一、電子管一般有三個極,一個陰極(K)用來發射電子,一個陽極(A)用來吸收陰極所發射的電子,一個柵極(G)用來控制流到陽極的電子流量.陰極發射電子的基本條件是:陰極本身必須具有相當的熱量,陰極又分兩種,一種是直熱式,它是由電流直接通過陰極使陰極發熱而發射電子;另一種稱旁熱式陰極,其結構一般是一個空心金屬管,管內裝有繞成螺線形的燈絲,加上燈絲電壓使燈絲發熱從而使陰極發熱而發射電子,現在日常用的多半是這種電子管(如圖所示).由陰極發射出來的電子穿過柵極金屬絲間的空隙而達到陽極,由於柵極比陽極離陰極近得多,因而改變柵極電位對陽極電流的影響比改變陽極電壓時大得多,這就是三極體的放大作用.換句話說就是柵極電壓對陽極電流的控製作用.我們用一個參數稱跨導(S)來表示.另外還有一個參數μ來描述電子管的放大系數,它的意義是說明了柵極電壓控制陽流的能力比陽極電壓對陽流的作用大多少倍. www.ShareDIY.net 為了提高電子管的放大系數,在三極體的陽極和控制柵極之間另外加入一個柵極稱之為簾柵極,而構成四極管,由於簾柵極具有比陰極高很多的正電壓,因此也是一個能力很強的加速電極,它使得電子以更高的速度迅速到達陽極,這樣控制柵極的控製作用變得更為顯著.因此比三極體具有更大的放大系數.但是由於簾柵極對電子的加速作用,高速運動的電子打到陽極,這些高速電子的動能很大,將從陽極上打出所謂二次電子,這些二次電子有些將被簾柵吸收形成簾柵電流,使簾柵電流上升這會導致簾柵電壓的下降,從而導致陽極電流的下降,為此四極管的放大系數受到一定而限制. www.ShareDIY.net 為了解決上述矛盾,在四極管簾柵極外的兩側再加入一對與陰極相連的集射極,由於集射極的電位與陰極相同,所以對電子有排斥作用,使得電子在通過簾柵極之後在集射極的作用下按一定方向前進並形成扁形射束,這扁形電子射束的電子密度很大,從而形成了一個低壓區,從陽極上打出來的二次電子受到這個低壓區的排斥作用而被推回到陽極,從而使簾柵電流大大減少,電子管的放大能力得而加強.這種電子管我們稱為束射四極管,束射四極管不但放大系數較三極體為高,而且其陽極面積較大,允許通過較大的電流,因此現在的功放機常用到它作為功率放大 。 二、什麼是晶體管呢?通俗地說,晶體管是半導體做的固體電子元件.像金銀銅鐵等金屬,它們導電性能好,叫做導體.木材、玻璃、陶瓷、雲母等不易導電,叫做絕緣體.導電性能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物質,就叫半導體.晶體管就是用半導體材料製成的.這類材料最常見的便是鍺和硅兩種. 由於硅晶體管適合高溫工作,可以抵抗大氣影響,在電子工業領域是最受歡迎的產品之一.從1967年以來,電子測量裝置或者電視攝像機如果不是「晶體管化」的,那麼就別想賣出去一件.輕便收發機,甚至車載的大型發射機也都晶體管化了. 另外,晶體管還特別適合用作開關.它也是第二代計算機的基本元件.人們還常常用硅晶體管製造紅外探測器.就連可將太陽能轉變為電能的電池——太陽能電池也都能用晶體管製造.這種電池是遨遊於太空的人造衛星的必不可少的電源.晶體管這種小型簡便的半導體元件還為縫紉機、電鑽和熒光燈開拓了電子控制的途徑.從1950年至1960年的十年間,世界主要工業國家投入了巨額資金,用於研究、開發與生產晶體管和半導體器件.例如,純凈的鍺或硅半導體,導電性能很差,但加入少量其它元素(稱為雜質)後,導電性能會提高許多.但是要想把定量雜質正確地熔入鍺或硅中,必須在一定的溫度下,通過加熱等方法才能實現.而一旦溫度高於攝氏75度,晶體管就開始失效.為了攻克這一技術難關,美國政府在工業界投資數百萬美元,以開展這項新技術的研製工作.在這樣雄厚的財政資助下,沒過多久,人們便掌握了這種高熔點材料的提純、熔煉和擴散的技術.特別是晶體管在軍事計劃和宇宙航行中的威力日益顯露出來以後,為爭奪電子領域的優勢地位,世界各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為實現電子設備的小型化,人們不惜成本,紛紛給電子工業以巨大的財政資助. 自從1904年弗萊明發明真空二極體,1906年德福雷斯特發明真空三極體以來,電子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迅速發展起來.但是電子學真正突飛猛進的進步,還應該是從晶體管發明以後開始的.尤其是PN結型晶體管的出現,開辟了電子器件的新紀元,引起了一場電子技術的革命.在短短十餘年的時間里,新興的晶體管工業以不可戰勝的雄心和年輕人那樣無所顧忌的氣勢,迅速取代了電子管工業通過多年奮斗才取得的地位,一躍成為電子技術領域的排頭兵.現代電子技術的基礎誠然,電子管的發明使電子設備發生了革命性變化.但是電子管體大易碎,費電又不可靠.因此,晶體管的問世被譽為本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解決了電子管存在的大部分問題.可是單個晶體管的出現,仍然不能滿足電子技術飛速發展的需要.隨著電子技術應用的不斷推廣和電子產品發展的日趨復雜,電子設備中應用的電子器件越來越多.比如二次世界大戰末出現的B29轟炸機上裝有1千個電子管和1萬多個無線電元件.電子計算機就更不用說了.1960年上市的通用型號計算機有10萬個二極體和2.5萬個晶體管.一個晶體管只能取代一個電子管,極為復雜的電子設備中就可能要用上百萬個晶體管.一個晶體管有3條腿,復雜一些的設備就可能有數百萬個焊接點,稍一不慎,就極有可能出現故障.為確保設備的可靠性,縮小其重量和體積,人們迫切需要在電子技術領域來一次新的突破.1957年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這一震驚世界的消息引起了美國朝野的極大震動,它嚴重挫傷了美國人的自尊心和優越感,發達的空間技術是建立在先進的電子技術基礎上的.為奪得空間科技的領先地位,美國政府於1958年成立了國家航空和宇航局,負責軍事和宇航研究,為實現電子設備的小型化和輕量化,投入了天文數字的經費.就是在這種激烈的軍備競賽的刺激下,在已有的晶體管技術的基礎上,一種新興技術誕生了,那就是今天大放異彩的集成電路.有了集成電路,計算機、電視機等與人類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設備不僅體積小了,功能也越來越齊全了,給現代人的工作、學習和娛樂帶來了極大便利.那麼,什麼是集成電路呢?集成電路是在一塊幾平方毫米的極其微小的半導體晶片上,將成千上萬的晶體管、電阻、電容、包括連接線做在一起.真正是立錐之地布千軍.它是材料、元件、晶體管三位一體的有機結合. 三、集成電路的問世是離不開晶體管技術的,沒有晶體管就不會有集成電路.本質上,集成電路是最先進的晶體管——外延平面晶體製造工藝的延續.集成電路設想的提出,同晶體管密切相關.1952年,英國皇家雷達研究所的一位著名科學家達默,在一次會議上曾指出:「隨著晶體管的出現和對半導體的全面研究,現在似乎可以想像,未來電子設備是一種沒有連接線的固體組件.」雖然達默的設想並未付諸實施,但是他為人們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 後來,一個叫基爾比的美國人步達默的後塵,走上了研究固體組件這條崎嶇的小路.基爾比畢業於伊利諾斯大學電機工程系.1952年一個偶然機會,基爾比參加了貝爾實驗室的晶體管講座.富於創造性的基爾比一下子就被晶體管這個小東西迷住了. 當時,他在一家公司負責一項助聽器研究計劃.心系晶體管的基爾比不由自主地想把晶體管用在助聽器上,他果然獲得了成功.他研究出一種簡便的方法,將晶體管直接安裝在塑料片上,並用陶瓷密封.初步的成功使他對晶體管的興趣與日俱增.為尋求更大的發展,基爾比於1958年5月進入得克薩斯儀器公司.當時,公司正參與美國通信部隊的一項微型組件計劃.基爾比非常希望能在這一計劃中一顯身手.強烈的自尊促使他決心憑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進入這一計劃.於是,他常常一個人埋頭在工廠,思考採用半導體製造整個電路的途徑.記不清多少次苦苦思索,多少回實驗,多少次挫折,經過長時間的孤軍奮戰,到1959年,一塊集成電路板終於在基爾比的手中誕生了.

閱讀全文

與晶體管和電子管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