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電燈發明之前,人類用電做什麼用了
人類對電的認識簡史王宗田人類對電的認識是在長期實踐活動中,不斷發展、逐步深化的,經歷了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人們對電現象的初步認識,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希臘哲學家泰勒斯那時已發現並記載了摩擦過的琥珀能吸引輕小物體。我國東漢時期,王充在《論衡》一書中所提到的頓牟掇芥等問題,也是說摩擦琥珀能吸引輕小物體。第一位認真研究電現象的是英國的醫生、物理學家吉爾伯特。1600年,他發現金剛石、水晶、硫磺、火漆和玻璃等物質,用呢絨、毛皮和絲綢摩擦後,也能吸引輕小物體,有琥珀之力,他認為這可能是蘊藏在一切物質中的一種看不見的液體在起作用,並把這種液體稱之為琥珀性物質。後來根據希臘文琥珀一詞的詞根,擬定了一個新名詞──電。但吉爾伯特的工作僅停留在定性階段。到了1733年法國物理學家杜菲發現,把兩根跟毛皮摩擦後的琥珀棒或兩根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懸掛起來,當兩根同種棒彼此靠近時,它們相互排斥,但琥珀棒與玻璃棒則會互相吸引;如果使其接觸,二者都失去電性。於是杜菲認識到電有兩種:琥珀電和玻璃電;同種電相斥,異種電相吸。 美國學者富蘭克林乾脆把這兩種電叫正電和負電,他認為,電是一種流質;摩擦琥珀時,電從琥珀流出使它帶負電;摩擦玻璃時,電流入玻璃,使它帶正電;兩者接觸時,電從正流向負,直到中性平衡為止。富蘭克林還揭露了雷電的秘密。他冒著生命危險,把天電吸引到萊頓瓶中,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天電與地電完全相同。接著他發明了避雷針,這是人類用已有的電學知識征服自然所邁出的第一步。用電的科學取代了對上帝的部分迷信,也推動了人們對電的研究和探索。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用他發明的扭秤,通過實驗研究,確立了電荷之間的作用規律──庫侖定律。從此,人們對電現象的研究從定性走上了定量的道路。但要深入探討電的本質,則須有大的電源。18世紀後期,義大利物理學家伏打發明了電池。伏打把銀片、鋅片和用鹽水浸泡過的硬紙板按一定順序疊起來,組成一根柱體,稱為伏打電堆。當用導線連接電堆兩端的導體時,導線中產生持續的電流。此後,各種化學電源相繼出現。在使用伏打電池過程中,還發現了新的現象,如英國人尼科爾松發現,用鋅板和銅板製成的伏打電池,在使用過程中鋅板上出現氧氣,銅板上出現氫氣。偉大的物理學家法拉第,通過實驗發現了電解定律。在這以前,法拉第還通過實驗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確立了電磁感應定律,為電能的開發和利用開拓出一條嶄新的途徑。1862年,韋伯首次以帶電粒子的移動解釋電流現象,使靜電與動電的本質統一起來了。1871年為了解釋安培的分子電流假說,韋伯又提出帶正電的粒子圍繞負電中心旋轉,這使認識電的物質基礎的范圍已縮小到原子內部。化學電源出現之後,人們可能獲得比較穩定而持續的電流,並且可以控制電壓的高低、電流的強弱。這為進一步研究電流本身的規律,以及電流與其他各種物理現象之間的聯系。提供了優越的條件。1820年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就在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不久,不同類型的檢流計相繼研製出來了,為歐姆發現電流定律做好了物質准備。在1826年,歐姆受傅立葉的熱傳導理論的啟發,在實驗的基礎上,確立了電流定律。到1848年基爾霍夫從能量的角度出發,分析並澄清了電位差、電動勢、電場強度等概念,把歐姆的理論與靜電的一些概念協調起來,在此基礎上基爾霍夫解決了分支電路問題,建立了基爾霍夫第一、第二定律。在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的同一年裡,安培發現了載流平行導線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還發現了電流使磁針方向偏轉的規律──安培定則。電與磁間的聯系在不斷地深化和發展。在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後不久,楞次獨立地宣布了自己的發現,他明確地指出了感應電流方向所遵循的規律,後來把這一規律稱為楞次定律。但對電的本質的進一步認識,還是在研究稀薄氣體放電現象中得到的。19世紀初,人們在封入稀薄空氣的玻璃管兩端,加上幾百伏以上的電壓,觀察到放電現象。但由於高真空技術不成熟,研究工作進展不大,直到1855年德國玻璃工人蓋斯勒發明了水銀空氣泵,才創制出真空度較高的蓋斯勒發光管。1859年德國學者普留卡用蓋斯勒管做實驗時,發現在陽極方面的玻璃上出現了熒光,當時他猜想可能有一種神奇的東西從陽極發出來,打在管壁上。這種東西受磁場作用,路徑會發生彎曲。後來,他的學生希特洛夫在兩個電極中間放個小物體,發現蓋斯勒管放電時,在陽極方面的玻璃上呈現出這個物體的陰影。1876年科學界確認了這項發現,稱陰極發出的東西為陰極射線。英國物理學家約翰·湯姆生經過大量實驗後,確認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並測量出射線中粒子的荷質比。實驗表明,不論射線管中充以何種氣體,電極用哪種金屬材料製成,所得射線中粒子的荷質比都相同。由此湯姆生認為陰極射線中帶負電的粒子存在於任何元素之中,是一切物質中共有的粒子,並把這種粒子稱為電子 。1909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用油滴實驗,測得電子的電荷值為1.6×10-19庫侖,證實了湯姆生關於電子性質的預言。電的應用現在遍及各個方面,並在蓬勃發展著,但對電的認識還在不斷深化,現在人們又在尋找比電子電荷更小的分數電荷,為電的發展歷史譜寫新的篇章。
2. 富蘭克林發明了什麼( ),其好處是(
富蘭克林方明了新式火爐、避雷針、電輪、三輪鍾、雙焦距眼鏡、自動烤肉機、回玻璃樂器、高架取書答器、新式路燈等\x0d富蘭克林發明的最具代表的是避雷針,避雷針是一種避雷裝置.通常所見的避雷針由三部分組成:一根上端比較尖的金屬棒,金屬棒下端連接著導線,導線連在一起埋在地下的金屬板上.避雷針是根據尖端放電的原理製成的.當導體帶電時,尖端附近的電場特別強烈,使附近的氣體電離,導致放電.避雷針有兩個作用:一是當雲塊接近避雷針時,避雷針可以把因靜電感應帶的電隨時放入空中與雲中的電中和,從而化劇烈的放電為緩和的多次放電,減少雷擊的可能性;二是作為放電的通路,使電從避雷針的導線中流過,而不至於破壞建築物
3. 電是誰發明的最早的用途是什麼
電本來就存在,不是發明的,應該用發現。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經過風箏實驗得到的電,並積聚在一個現在叫萊特瓶的容器中
也就是很多書中說,有一個人在一個雷雨天時,在風箏上放一個鑰匙,然後拉風箏的線(普通的棉線)另一端連接在萊特瓶(一個擁有2個金屬片,他們非常近但不接觸的容器)中,得到了電荷。
從此發現了電。
4. 電的起源與用途
本傑明·富蘭克林,美國科學家,1752年7月用風箏吸引雷電的危險試驗,使人們認識到雷電是一種電。此後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在歐洲廣為推廣。
1786年,義大利科學家伽伐尼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現,放在兩塊不同金屬之間的蛙腿會發生痙攣現象,他認為這是一種生物電現象,1791年伏特得知這一發現,引起了極大的興趣,作了一系列實驗。1793年伏特發表一篇論文,總結了自己的實驗。後來,伏特通過進一步的實驗研究,終於發現兩片不同金屬不用動物體也可以有電產生,並據此發明了電池,伏特高興得稱它為人造發電器。伏特電池的發明,使得科學家可以用比較大的持續電流來進行各種電學研究,促使電學研究有了一個巨大的進展。
1839年英國法官William Grove在一項業余的實驗中發現了神奇的燃料電池。
1866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發明強力發電機,並用於機車上,電真正進入人類社會生產。
5. 富蘭克林:電學行家發明了什麼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生前以國家領導人、外交家、天才發明家和心靈手巧的織布工而贏得聲譽。他還因其充滿靈感和活力的心智而著稱於世。他是許多歐洲科學家的朋友,包括普里斯特利和拉瓦錫。他的電學工作,有些甚至冒了極大的危險,更是聞名遐邇。
42歲那年,他以一名富裕商人的身份退休,從此無牽無掛地投入早在1746年就已開始的電學研究。他提出了一種理論,認為摩擦電是「電流體」的轉移,從而使表面帶「正電」或「負電」。正電可能就是一種多餘的流體,負電則是一種流體的缺乏。盡管流體理論本身在18世紀後就銷聲匿跡,但正電荷和負電荷的概念則一直沿用至今。這個「單流體理論」打破了被普遍接受的「二流體理論」。
富蘭克林還提出電荷守恆定律,這個定律是說:為了產生一個負電荷,一定會有等量的正電荷出現。還有,宇宙中所有的負電荷和正電荷必定完全平衡。所以,如果有人用羊毛衫摩擦氣球,氣球得到了負電荷,但把正電荷留在羊毛衫上。然後,如果把氣球靠近牆面,它會吸在那裡,因為它的負電荷吸引了牆上原有的正電荷。富蘭克林的電荷守恆定律和單流體理論有助於解釋剛剛發明的萊頓瓶背後的原理。
萊頓瓶那大容量的電荷儲存能力使得有可能用它來做各種類型的實驗,派上不同的用場,進行各種表演。富蘭克林對此十分欣賞(他曾經如此贊嘆:「多麼奇妙的瓶子……多麼神奇的瓶子!」)。於是1749年,他和朋友們決定在蘇基爾河岸上舉行一場聚會。聚會的主題就是電及其應用和奇觀。他們計劃通過水來隔岸傳遞火花,用電擊殺死火雞(可以使雞肉更嫩),並在由「電瓶」點燃的火上烘烤。但是,這一天以相當令人震驚的記錄結束,富蘭克林在給他的兄弟約翰的信中寫道:
「正准備用兩個大玻璃瓶(其中的帶電量相當於40個普通小瓶)放電殺死火雞時,由於疏忽,電荷竟整個通過我自己的手臂和身體,這是因為當我的一隻手握住一根使兩個瓶子相連的電路時,另一隻手剛好碰到了位於頂部的金屬連線,於是產生了火花。據現場的同伴們(他們中有的正在與我說話,有的正在相互交談,我想是我不小心導致了這一結果)說:閃光非常亮,噼啪聲也非常響,如同槍聲。然而,我立刻失去了知覺,既沒有看到閃光,也沒有聽到響聲,也沒有感覺到雙手受到的電擊。……我無法描述我的感受,這是從頭到腳對我全身的打擊,似乎來自內部也來自外部。在這以後,我最先注意到的就是身體的急速搖晃,然後逐漸緩和,感覺也逐漸恢復。」
噼噼啪啪的聲響和火花的形狀使富蘭克林想到萊頓瓶中的靜電與天空中的閃電之間的關系,由此導致他做了著名(也是危險)的實驗。1752年的一個雷雨天里,他放飛了一個特製的風箏,牽著風箏的絲線連著一個尖尖的金屬鑰匙。他的思路是:絲線(絲綢導電性能很好)會把天空的電傳到地面(假設天空有電)。他注視著天空,等候合適的時機,當看到雲層中隱現閃電時,他立刻握住鑰匙。只見一個火花頓時迸出,就像萊頓瓶放電一樣。富蘭克林還讓閃電使萊頓瓶充電。他由此證明,閃電在本質上就是電,於是他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
但是,富蘭克林非常幸運。後來有兩個人試圖重復他的實驗,都被電擊身亡。
富蘭克林崇尚實用,總是把自己的知識立即付諸應用,他發明了第一支避雷針,到1782年,在他生活的費城,就有400戶人家裝了避雷針。他還在自己的家裡裝上鈴,每當帶電的雲團在上空越過就會叮當作響,於是他就抓住機會收集電荷或進行實驗。
6. 富蘭克林發明電輪的好處是
簡單為題。。。先有電燈,才有電的。
本來愛迪生發明電燈卻不好買。。。
富蘭克林那個家夥為了能讓愛迪生的 電燈泡更好的暢銷,所以才發明的電。。。
誰叫富蘭克林和愛迪生關系這麼好呢。。。 個人猜測(惡搞)
7. 富蘭克林發明了什麼東西
富蘭克林曾經進行多項關於電的實驗,並且發明了避雷針,最早提出電荷守恆定律。他還發明了雙焦點眼鏡,蛙鞋等等。本傑明·富蘭克林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他曾是美國首位郵政局長。法國經濟學家杜爾哥評價富蘭克林:「他從蒼天那裡取得了雷電,從暴君那裡取得了民權。」
同時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更是傑出的外交家及發明家。他是美國獨立戰爭時重要的領導人之一,參與了多項重要文件的草擬,並曾出任美國駐法國大使,成功取得法國支持美國獨立。
(7)富蘭克林發明的電有什麼用處擴展閱讀
富蘭克林出生在北美洲的波士頓。他的父親原是英國漆匠,當時以製造蠟燭和肥皂為業,生有十七個孩子,富蘭克林是最小的男孩子。富蘭克林八歲入學讀書,雖然學習成績優異,但由於他家中孩子太多,父親的收入無法負擔他讀書的費用。
所以,他到十歲時就離開了學校,回家幫父親做蠟燭。富蘭克林一生只在學校讀了這兩年書。十二歲時,他到哥哥詹姆士經營的小印刷所當學徒,自此他當了近十年的印刷工人,但他的學習從未間斷過,他從伙食費中省下錢來買書。
同時,利用工作之便,他結識了幾家書店的學徒,將書店的書在晚間偷偷地借來,通宵達旦地閱讀,第二天清晨便歸還。
8. 富蘭克林用什麼揭開雷電之謎,又發明了什麼
放風箏
新式火爐、避雷針、電輪、三輪鍾、雙焦距眼鏡、自動烤肉機、玻璃樂器、高架取書器、新式路燈等
富蘭克林發明的最具代表的是避雷針,避雷針是一種避雷裝置.通常所見的避雷針由三部分組成:一根上端比較尖的金屬棒,金屬棒下端連接著導線,導線連在一起埋在地下的金屬板上.避雷針是根據尖端放電的原理製成的.當導體帶電時,尖端附近的電場特別強烈,使附近的氣體電離,導致放電.避雷針有兩個作用:一是當雲塊接近避雷針時,避雷針可以把因靜電感應帶的電隨時放入空中與雲中的電中和,從而化劇烈的放電為緩和的多次放電,減少雷擊的可能性;二是作為放電的通路,使電從避雷針的導線中流過,而不至於破壞建築物.
9. 富蘭克林發明了什麼
新式火爐、避雷針、電輪、三輪鍾、雙焦距眼鏡、自動烤肉機、玻璃樂器、高架取書器、新式路燈等 富蘭克林發明的最具代表的是避雷針,避雷針是一種避雷裝置。通常所見的避雷針由三部分組成:一根上端比較尖的金屬棒,金屬棒下端連接著導線,導線連在一起埋在地下的金屬板上。避雷針是根據尖端放電的原理製成的。當導體帶電時,尖端附近的電場特別強烈,使附近的氣體電離,導致放電。避雷針有兩個作用:一是當雲塊接近避雷針時,避雷針可以把因靜電感應帶的電隨時放入空中與雲中的電中和,從而化劇烈的放電為緩和的多次放電,減少雷擊的可能性;二是作為放電的通路,使電從避雷針的導線中流過,而不至於破壞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