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書契是由發明

書契是由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21 10:29:14

Ⅰ 書本是誰發明

是:北宋慶藩年間布衣畢升,首先使用泥活字印刷書籍。

東漢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版的造紙技術,加以改進、權推廣。東晉時,政府正式下令用紙寫書。紙的產生,導致了書籍製作材料的偉大變革,在中國的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元代大德年間,王楨又發明了木活字,明代還有銅活字出現。 現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為西夏文本《大方廣佛華嚴經》。

明弘治年間的華燧會通館,用銅活字印了《宋諸臣奏議》、《錦綉萬花谷》、《容齋隨 筆》等很多書籍。隨著書籍生產材料的不斷變化,書籍的裝幀形式業產生了相應的變化。紙書出現後,大致流行過卷軸裝、經折裝、梵夾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形式。

(1)書契是由發明擴展閱讀

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中國就發明了造紙術,紙的發明與改進,促進了書籍的社會生產。大約在一千三百年前,中國又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九百多年前,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隨著書籍生產材料的不斷變化,書籍的裝幀形式業產生了相應的變化。紙書出現後,大致流行過卷軸裝、經折裝、梵夾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形式。

Ⅱ 誰發明的文字

倉頡發明的。

中國人(實際上遠不止中國人)所使用的漢字是倉頡所創造的。如今,在世界上被廣泛使用的多種電腦漢字輸入法當中,就有一種名為「倉頡漢字輸入法」。

作為「中華文字鼻祖」,幾千年來,倉頡不但受到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尊崇,而且受到世界敬仰。位於商丘市虞城縣王集鄉的倉頡墓每天都迎來絡繹不絕的國內外遊客。

倉頡為黃帝的史官。為了記載事情,傳遞信息,黃帝命他造文字。倉頡首先發明了象形文字。後來因象形文字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他又發明了會意字、形聲字等。為人類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黃帝對倉頡發明和推廣文字的功勞非常看重,倉頡死後,他命人將其懸棺而葬之。

(2)書契是由發明擴展閱讀: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之前,人們都是結繩記事,大事大結,小事小結,相連之事打連環結。由於記錄史實的結繩形狀各異,天長日久難以辨認,倉頡以繩結記錄的史書出了差錯,使得黃帝在與炎帝的議和中失利。

如此幾番,倉頡深感結繩、刻木記事已無法適應時事需要,故而決心創造出一種更好的記事方法。他終日苦思冥想卻毫無頭緒,一日天降大雪,他早起去山上狩獵,見漫山遍野盡是銀裝素裹。

忽然,林中竄出兩只山雞在雪地上覓食,走過之處留下兩行爪印,接著又有一隻小鹿跳出,也在雪地上留下清晰的蹄印。倉頡看得出神,把打獵的事忘得一干二凈。他把山雞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對比,發現形狀不一。

於是他想,把雞爪印畫出來就叫雞,把鹿蹄印畫出來就叫鹿。世界上任何東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畫出來不就成了字嗎?想到這里,倉頡茅塞頓開。

此後,他回到故鄉白水(今陝西白水縣),獨居偏隅,「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素材,創造出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倉頡造字成功,卻發生一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

隨著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寫在何處也頗費思量,石尖、木板、獸皮均不合適。一日,有人捉住一隻大龜,請倉頡給它造字。倉頡細看龜,發現龜背上有排列整齊的方格子,便照龜的象形,造了「龜」字,然後又把字刻在龜背上的方格子里。

龜由於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備時,爬進河裡去了。3年後,這只背上刻字的龜,在另一個地方又被人捉住。人們告訴倉頡,刻在龜背上的字不但沒有被水沖掉,而且字跡更明顯了。

從此以後,倉頡命人捉到龜就把龜殼都取下來,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龜殼的方格里,然後用繩子串起來,送給黃帝。黃帝賜他「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Ⅲ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書契 百官以治,萬民以查」出自哪裡

《易.系辭下》
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孔穎達疏:「結繩者,鄭康成注雲,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義或然也。」晉葛洪《抱朴子.鈞世》:「若舟車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結繩,諸後作而善於前事。」後以指上古時代。
希望能幫助到你

Ⅳ 字是誰發明的

倉頡造字
倉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漢字創始人,被尊為「造字聖人」。
相傳
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
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

Ⅳ 書契的簡介

關於中國古代文字的產生,古書有不同的說法。先秦時代的《易·系辭傳下》中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系辭傳下》中又說,「作結繩」和「作八卦」都是庖犧氏的事。雖然「後世聖人」究竟是誰沒有說,總之是庖犧氏以後的事了。後來假託孔安國作的《尚書序》中說:「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把結繩說成是伏犧氏以前的事。但仍然認為:書契的發明晚於結繩,而且是代替結繩之用的。
「書契」一詞,今天的《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都列出兩種解釋,以《辭源》為例,一是「猶言文字」;二是「契約之類的文書憑證」。而且,從這些辭書所舉的書證來看,都認為《易·系辭傳下》和《尚書序》中的「書契」是指文字而言,而《周禮》中提到的「書契」是指契約之類的憑證而言。
其實,這些辭書中列出的兩種解釋,都不是「書契」一詞的本義。
在紙發明以前,用簡牘為主要書寫載體的時代,「書契」本來是人們生活中習見的一種事物。它一般是一式兩份,一方面在兩件簡牘上都寫上字,另一方面把兩者並在一起,同時在一側刻上一定數量的齒,然後由當事雙方各執其一,作為便於驗對的憑證。用文字記錄有關事項,刻齒就起到今天蓋騎縫章的作用。今天在居延、敦煌等地發現的漢代簡牘中,可以見到很多這種又寫了字又刻有齒的「書契」。有的是涉及糧、錢、物出入往來的憑據,有的是出入關卡的通行證,有的是執行邊防任務的證件,不一而足。據日本學者米刃山明的研究,刻齒不但起驗對的作用,不同齒形和齒數還起著記錄有關數值的作用。[1]
《周禮》中提到的「書契」正是指的這種東西。例如《周禮·質人》「質人掌成市之貨賄:人民、牛馬、兵器、珍異。凡賣儥(買)者質劑焉。大市以質,小市以劑。掌稽市之書契,同其度量,壹其淳制,巡而考之。犯禁者舉而罰之。凡治質劑者,國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都三月,邦國期。期內聽,期外不聽。」東漢學者鄭玄注釋這段文字時說:「質劑者,為之券藏之也,大市人民、牛馬之屬用長券;小市兵器、珍異之物用短券。」「書契,取予市物之券也。其券之象,書兩札,刻其側。」可見鄭玄還了解這種在市場上做買賣時曾經廣泛使用的券契,它既是交易的憑證,又是發生糾紛打官司的依據。「書兩札(札也就是簡),刻其側」扼要而准確地表現了券契的特徵。《周禮·小宰》中也提到「書契」,「以官府之八成經邦治:……六曰聽取予,以書契;七曰聽賣買。以質劑……」
鄭玄注文中引鄭眾的說法:「書券,符書也」也是對的。關於漢代的符券可以舉一個例子。在敦煌酥油土漢代烽燧遺址出土一件木質的符券,長14.5厘米,寬1.2厘米,正面寫著「平望青堆燧警候符左券齒百」,下端有一穿孔,穿著一條黃絹繩,以便佩帶。這件警候符的上端右側有一個刻齒,齒的缺口中有一個左半的「百」字。[2]看來,在驗證持符者的身份時,不但要把這件「左券」和右券的刻齒對上,還要使缺口中的百字的兩半密合。這比單靠刻齒對合更加鄭重其事。
因為竹木易朽,漢代以前的書契現在還沒有發現過。但戰國文獻中常提到「左契」、「右契」。如《老子》中有「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禮記·曲禮》中有「獻粟者執右契」,《戰國策·韓策》中有「操左契,而為公責德於秦、魏之主」,等等。還有的文獻中提到券契的齒,例如《管子·輕重甲》「與之定其券契之齒,釜區之數。」《列子·說符》「宋人有游於道得人遺契者,歸而藏之,密數其齒。告鄰人曰:『吾富可待矣。』」《說符》的記載明顯反映了刻齒兼有記數值的作用。由此可見,現在一般認為是戰國成書的《易·系辭傳》中使用的「書契」一詞,理應是指這種既寫字又刻齒的券契。
漢代以後,簡牘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唐代的陸德明對這種刻齒的券契已經不甚了了,他在《經典釋文》中解釋《尚書序》「書契」一詞時說:「書者文字,契者刻木而書其側,故曰書契也。一雲:以書契約其事也。鄭玄雲:以書書木邊言其事,刻其木,謂之書契也。」他不知道書契上的文字本來是寫在簡牘的正面的,而契才是刻在簡牘的側面的,把鄭玄說的「書兩札,刻其側」誤解為寫字也是寫在簡牘的側邊。還把他的這種理解強加在鄭玄頭上。當然,像上文提到的警侯符,在側邊是寫一個百字用以合符的,所以陸德明說的「書其側」,不能說全不對。但應該強調的是,真正能起到「言其事」作用的文字,本是寫在簡牘正面的。陸德明所提到的另一種解釋「以書契約其事也」,已經不再把「契」理解為刻齒,就使「書契」一詞變成「起契約作用的文書」之意。這種傾向,早在東漢已經出現了。鄭玄在注《周禮·小宰》「六曰聽取予,以書契」時,不採取鄭眾「符書」的說法,而主張「書契,謂出予受入之凡要。凡簿書之最目、獄訟之要辭皆曰契。《春秋傳》曰:『王叔氏不能舉其契』。」就把契虛化為「總帳」、「案卷」的抽象意義了。唐人賈公彥作疏時曲意附和鄭玄的說法,批評鄭眾說:「雲『書契,符書』也者,謂官券符璽之書。此據官予民物,何得為符璽之書解之?」這是因為賈公彥根本不知道漢代的「符書」是什麼樣子,把它誤解為有官印的文書。其實,在居延和敦煌簡牘中,不少官方的錢物出入憑證正是和符書一樣有刻齒的。所以《周禮·冢宰》的「書契」,和《周禮·質人》的「書契」一樣,也是「書兩札,刻其側」的券,並不需要另作解釋。就是《左傳》中的「晉侯使士平王室,使王叔氏與伯輿合要,王叔氏不能舉其契。」其中提到的「要」,在當時也正是書契形式的合約,而不是一般意義的文書。
東漢時代是一個紙和簡並行的時代,劉熙《釋名·釋書契》中說:「書,庶也,紀庶物也。亦言著之簡、紙,永不滅也。」正反映了這種過渡性的歷史特點。該篇中還提到「契,刻也。刻識其數也。」可見古來簡牘側面刻齒紀數的習慣還沒有全然淡出人們的意識。但是「書契」一詞畢竟不是人人都知道其本義了。隨著「書契」之「契」在含義上的虛化,人們對「書契」一詞的理解就越來越偏重於文字一義了。所以,班固在作《漢書》時使用「書契」一詞,就幾乎完全當成「文字」的典雅的說法了。如「自書契之作,先民可得而聞者,經傳所稱,唐虞以上,帝王有號謚,輔佐不可得而稱矣,」(《古今人表》)「自古書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載籍博矣。至孔氏籑之,上繼唐堯,下訖秦繆。」(《司馬遷傳贊》)。特別是對中國文字學產生巨大影響的《說文解字》,在其《敘》中先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接著又說「倉頡之初作書」,也是把「書契」和「書」作為同義語換用的。因此東漢以後的文人學士,絕大多數都承襲了這種習慣的用法。偽古文《尚書序》的作者,正是把「書契」作為文字的同義語來用的,所以在「造書契」之後,緊接著就說「由是文籍生焉」。
到了唐代,像陸德明那樣還能重視「書契」一詞原始意義的學者,不止一個。顏師古在注《漢書·古今人表》「書契」一詞時,就提出了「契,謂刻木以記事。」
而李鼎祚《周易集解》中把《系辭傳》中的「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解釋為:「百官以書治職,萬民以契明其事。」他們雖然都主張書契之契不能虛化,但把它分別解釋為文字和刻木,還是沒能弄明白古時的「書契」究竟是什麼東西。
根據以上分析,今天在辭典中為「書契」作解釋,至少應該列出三條:第一條最原始的意義,應該是「正面寫字、側面刻齒以便驗對的竹木質券契」。可引《周禮·質人》及鄭玄注和《周禮·小宰》及鄭司農注為主要書證。第二條是「有契約性質的文書」,可引《周禮·小宰》及鄭玄注為主要書證。第三條是「指文字」,可引《說文解字敘》中先說倉頡造書契,後又說倉頡作書為主要書證。但是,第二、第三種解釋其實都是漢代人的認識,所以先秦文獻如《易·系辭傳》中提到的書契,顯然應該按其原始的意義來理解才對。
近代殷墟甲骨發現後,最早的甲骨研究者之一羅振玉認為從甲骨刻辭可以「知古書契之形」,他說:「倉頡之初作書,蓋因鳥獸蹏迒之跡,知最初書契必凹而下陷。契者刻也,《荀子》之鍥即契之後起字。小而簡冊,大而鍾鼎,莫不皆然。故龜卜文字為古人書契之至今存者。」[3]他對「書契」一詞提出了一種新的解釋,即「刻出來的文字」。到1912年發表他收藏的甲骨文時,就起名叫《殷墟書契》,後來又陸續出了《殷墟書契後編》、《殷墟書契續編》。這樣一來,甲骨文就被很多研究者稱為「書契」了。雖然早在1904年孫詒讓的《契文舉例》一書中已經把甲骨文稱為「契文」,但這只是說甲骨文是刻成的文字而已。經羅振玉這樣一發揮,就把古已有之的「書契」一詞重新被詮釋為刻成的文字了。
甲骨文被發現後,古文字學界和一般知識界長期流行一種誤解:認為商代既然沒有紙,寫字就只能用刀刻在甲骨上的。羅振玉知道甲骨文中的「冊」字是象簡冊之形的,所以竹木製的簡在商代也肯定已經存在。但他大概相信蒙恬造筆之說,所以他認為先秦簡冊上的字也是刀刻的。這種「書契」就是用刀刻成的文字的見解,影響很廣,例如朱自清在《經典常談·〈說文解字〉》中就說:「『契』有『刀刻』的義;古代用刀筆刻字,文字有『書契』的名稱。」《辭海》還把這種觀點寫進辭條「書契」中,「①指文字,契就是刻,古代文字多用刀刻,故名。」
其實,田野考古證明,早在文字產生之前的仰韶時代,陶器上美麗流暢的花紋就是用毛筆繪制的,陶器上不同形式的記號也是用毛筆作出來的。原始的有很強圖畫性的文字,自然應該也是使用毛筆寫的。在早於殷墟的時期,鄭州小雙橋遺址中就已經發現過朱筆和墨筆寫在陶大口尊上的文字。[4]殷墟的卜用甲骨上不僅有刻的卜辭,同時也存在朱墨兩色的書寫文字。[5]此外還有寫在石器、玉器上的文字殘留下來。而商周時代的青銅器銘文,也是先用毛筆寫出來,再製成范的。[6]商代和西周時代實際存在大量毛筆寫的簡牘文字,只是因為比甲骨刻辭和銅器銘文易朽而不能保存到今天。認為那時人們只能用刀來刻字,完全是因為考古工作開展不夠充分,以偏概全而造成的誤會。
所以,對於學術界已經通行的用「書契」作為殷墟甲骨文代稱的做法,可以不持異議。但對於不顧歷史實際,把「書契」解釋為刻成的文字,而且當作這個詞的原始意義,則是應該堅決擯棄的!最後,還想附帶談一個問題。和羅振玉把甲骨文稱為「書契」相聯系,有一些學者便主張我國文字是因宗教的用途而由神職人員創制的。這同樣也是一種以偏概全而造成的誤會。先秦的「書契」既然並不是指甲骨文,而是指既寫字又刻齒的用途不一的契券,這種有字契券的主要用途是在處理經濟事務和行政管理事務,所以我國文字的產生原因,顯然不應僅從宗教用途考慮。

Ⅵ 誰發明的字

倉頡造字
倉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漢字創始人,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縣城西北35華里吳村有倉頡陵、倉頡廟和造書台,史學家認為倉頡生於斯,葬於斯。
相傳 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 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傳說倉頡;四目重瞳,非常聰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在陝西省雒南縣),臨於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見一支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幺?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倉頡造字成功,發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但鬼為什幺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
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游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倉頡的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來的。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倉頡首創文字的事後來被黃帝知道了,他大為感動,乃賜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後來,上天知道了這件事,下了一場穀子雨獎勵倉頡。這便是人間穀雨節的由來。
從白水縣城出發,沿渭(南)清(澗)公路下洛河,然後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車在高原的溝岔間跑了一個小時左右,才來到了倉頡廟所在的史官村。這座已有1800餘年歷史的倉頡廟已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陵在吳村西側,與倉頡廟西東相望,是一個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存。陵前翁仲,石獅俱存,並建有石坊,上書「倉頡」二字。倉頡廟,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碑刻記載,「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如今看到的倉頡廟是明清時的建築,佔地約兩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對,雕刻精美雅緻;山門、二門皆為硬山式建築,拜殿、正殿和寢閣大方美觀。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和倉頡夫婦的石雕。廟內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樓台亭閣鱗次櫛比,整個建築雄偉壯觀
告別「結繩記事」的年代
中國古書上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等記載,這是早期記事常用的方法,可惜這些物質無法長久保存下來,所以當時的記事情況已無法知曉了。但安陽小屯發現了十五萬片甲骨卜辭,在龜甲與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當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總字數達到3500個上下。從甲骨文字結構來說,除了象形以外,形聲、會意、假借等比較進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應用。可見在三千餘年前的商代文字已達到了相當完備程度,那幺在它以前一定有個更長的發展過程。
考古發現證明,中國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龜甲上刻劃符號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發現了在陶器上刻劃的符號有數十種之多,其中有些與甲骨上所見的字類似,因而有人認為它們就是早期文字。至於在龍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發現的朱書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國的漢字至少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文字的出現既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不斷積累、不斷總結的結果,所以倉頡很可能是總結整理文字,為漢字的形成作出了貢獻的一個代表人物。

Ⅶ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支以書契」什麼意思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支以書契」的意思是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以後不敷使用了,聖人便發明文書契據。

出處:《易經-系辭》:「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譯文: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以後不敷使用了,聖人便發明文書契據,百官也利於治理,萬民也賴於此書契,而有所稽察,不致於誤事,是取象於夬卦。

(7)書契是由發明擴展閱讀

《易經》對後世的影響:

《易經》被尊為六經之首。漢代被稱為經學時代,「經學」高於一切學術。中國歷代圖書分類是:經、史、子、集四大類,經列於首。

《易經》為「六經」之首,自然也就是群書之首,即中國的第一部典籍,影響極大。歷代學術思想發展之契機亦多建基於「易經」,兩漢經學自不待言,魏晉「新道家」談玄,亦將其列為「三玄」之一。

Ⅷ 什麼是書,從書的演變說說人們為什麼要發明紙

一、首先解釋何為書:
書,shū,從聿從曰,上古結細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許愼·說文序》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
1.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氣(指在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生氣(指讀書人脫離實際的習氣);
2. 信:~信。~札。~簡。~函;
3. 文件:證~。說明~;
4. 寫字或寫的字:~法。~寫。~桌。~案。~畫;
5. 寫文章:大~特~。罄竹難~;
7. 古書名,《尚書》的簡稱(亦稱"書經");
8. 某些曲藝形式的通稱:說~。聽~。
二、解答問題二:
1、書的演變歷史解釋如下(當然書的演變和紙張的發明不可分割):

甲骨的書,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材料,把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甲骨的書。石頭的書 在古代,石頭也用來作書寫材料,甚至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於石上。簡牘的書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縑帛的書 縑帛是絲織物,輕軟平滑,易於著墨,幅的長短寬窄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少來剪裁,而且可隨意折疊或捲起,攜帶方便,可以彌補簡牘。 古代寫本書 在紙發明初期,紙書並未完全取代簡牘與縑帛圖書,而是三者並用。 此外,還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圖書到現代的電子書。
2、詳解:
紙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它與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一起,給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記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來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簡牘)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木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1957年陝西省博物館在西安東郊灞橋附近的一座西漢墓中,發掘出了一批稱之為"灞橋紙"的實物,其製作年代當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之後在新疆的羅布淖爾和甘肅的居延等地都發掘出了漢代的紙的殘片,它們的年代大約比東漢建初至元興年間的宦官蔡倫所造的紙要早150~200年。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紙的發明雖很早,但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政府文書仍是用簡牘,縑帛書寫的。至獻帝時,東萊人左伯又對以往的造紙方法作了改進,進一步提高了紙張質量。他造的紙潔白,細膩,柔軟,勻密,色澤光亮,紙質尤佳,世稱"左伯紙",其中尤以五色花箋紙,高級書信紙為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技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區域也由晉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陽一帶而逐漸擴散到越,蜀,韶,揚及皖,贛等地,產量,質量與日俱增。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紙面有明顯的紋路,其紙緊薄而勻細。剡溪有以藤皮為原料的藤紙,紙質勻細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東陽有魚卵紙,又稱魚箋,柔軟,光滑。江南以稻草,麥稈纖維造紙,呈黃色,質地粗糙,難以書寫。北方以桑樹莖皮纖維造紙,質地優良,色澤潔白,輕薄軟綿,拉力強,紙紋扯斷如棉絲,所以稱棉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漁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因當時把漁網破布劃為麻類纖維,所以統稱麻紙。
為了延長紙的壽命,晉時已發明染紙新技術,即從黃櫱中熬取汁液,浸染紙張,有的先寫後染,有的先染後寫。浸染的紙叫染潢紙,呈天然黃色,所以又叫黃麻紙。黃紙有滅蟲防蛀的功能。
公元8世紀,我國已經廣泛使用紙,這後的幾個世紀中,我國將紙出口到亞洲各個地方,並嚴保造紙秘密。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發生沖突,阿拉伯人俘獲幾個中國造紙工匠。沒過多久,造紙業便在撒馬爾罕和巴格達興起。就這樣,造紙技術便逐漸在阿拉伯世界各地傳開,那裡開始廣泛使用紙張,後又經阿拉伯諸國傳到北美和歐洲。據史書記載,在蔡倫發明造紙術後的1000多年,歐洲才建立第一個造紙廠。雖然現代的造紙工業已很發達,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倫造紙的方法相同。造紙原料十分之七八已為木漿所代替,但造高級印刷紙、卷煙紙、宣紙和打字蠟紙等,仍不外蔡倫所用的破布、樹皮、麻頭、廢魚網等原料。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了。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這么一個傳說:蔡倫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紙為業,他一直想製造一種特別理想的白紙,用來替師傅來畫像修譜。但經過許多次的試驗都不能如願以償。一次,他在山裡偶然看到有些檀樹倒在山澗旁邊,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蝕得腐爛發白。後來他用這種樹皮造紙,終於獲得成功。由此可以斷定:利用樹皮製造宣紙,在唐朝時候就比較盛行了。唐代寫經的硬黃紙,五代和北宋時的澄心堂紙等,都是屬於熟宣紙一類。嗣後宣紙一直是書寫,繪畫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後,中國書畫幾乎全用宣紙。
同時,由於發明了雕版刷術,大大刺激了造紙業的發展,造紙區域進一步擴大,名紙迭出,如益州的黃白麻紙,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紙,均州的大模紙,蒲州的薄白紙,宣州的宣紙,硬黃紙,韶州的竹箋,臨川的滑薄紙。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棧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韌皮纖維作為造紙原料,這種紙紙質柔韌而薄,纖維交錯均勻。
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在紙上均勻塗蠟,經過砑光,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艷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還有一種硬白紙,把蠟塗在原紙的正反兩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塊碾壓摩擦,使紙光亮,潤滑,密實,纖維均勻細致,比硬黃紙稍厚,人稱硬白紙。另外政治家填加礦物質粉和加蠟而成的粉蠟紙;在粉蠟紙和色紙基礎上經加工出現金,銀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紙品,稱做金花紙,銀花紙或金銀花紙,又稱冷金紙或灑金銀紙;還有 色和花紋極為考究的砑花紙,它是將紙逐幅在刻有字畫的紋版上進行磨壓,使紙面上隱起各種花紋,又稱花簾紙或紋紙,當時四川產的砑花水紋紙魚子箋,備受文人雅士的歡迎。另外,還出現了經過簡單再加工的紙,著名的有薛濤箋,謝公十色箋等染色紙,金粟山經紙,以及各種各樣的印花紙,松花紙,雜色流沙紙,彩霞金粉龍紋紙等。
五代制紙業仍繼續向前發展,歙州製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此紙"滑如春水,細密如蠶繭,堅韌勝蜀箋,明快比剡楮"。這種紙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宋代繼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紙傳統,出現了很多質地不同的紙張,紙質一般輕軟,薄韌,上等紙全是江南製造,也稱江東紙。紙的再利用開始於南宋,以廢紙為原料再造新約,人稱還魂紙或熟還魂紙,具有省料,省時,見效快的特點。
元代造紙業凋零,只在江南還勉強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紙業才又興旺發達起來,主要名品是宣紙,竹紙,宣德紙,松江潭箋。清代宣紙製造工藝進一步改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紙。各地造紙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種原料,製造的紙張名目繁多,在紙的加工技術方面,如施膠,加礬,染色,塗蠟,砑光,灑金,印花等工藝,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 色以鮮明靜穆為主。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箋,如描金銀圖案粉蠟箋,描金雲龍考蠟箋,五彩描繪砑光蠟箋,印花圖繪染色花箋,三色紙上採用粉彩加蠟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銀畫出各種圖案。箋紙的製作在清代已達到精美絕倫的程度。
另外,我國從晉代開始朝廷就從鄰國接受貢紙,如南越進貢的側理紙(或稱苔紙),是以海苔為原料,加上味甘,大溫,無毒的側理製成的越南紙。朝鮮進貢的高麗紙,雞林紙為歷代統治者所喜愛。到清代則有朝鮮的麗金箋,金齡箋,鏡花箋,竹青紙,越南的苔箋,日本的雪紙,奉書紙,西方的金邊紙,雲母紙,漏花紙,各色箋紙,回回各色花紙等。
紙張、紙板及加工紙的統稱。是供書寫、記錄、印刷、繪畫或包裝等多種用途的片狀纖維製品。由懸浮在水中的紙漿,在造紙機成形網上沉積成錯綜交織的纖維層,再經壓榨、乾燥之後所製成。
石頭紙用石頭制紙的技術,原理就是將石頭的主要成分「碳酸鈣」研磨成超細微粒後吹塑成紙的。這個技術已經不是新鮮事物,但是在全球號召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這一「時尚」的環保概念重新被人們重視。技術簡介石頭紙新技術,是以地殼內最為豐富的礦產資源碳酸鈣為主要原料,以高分子材料及多種無機物為輔助原料,利用高分子界面化學原理和填充改性技術,經特殊工藝加工而成的一種可逆性循環利用,具有現代技術特點的新型造紙技術。石頭紙技術,是國內領先世界先進的新技術。該技術的誕生,既解決了傳統造紙污染給環境帶來的危害問題,又解決了大量塑料包裝物的使用造成的白色污染及大量石油資源浪費的問題。
一般印刷紙的生產分為紙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制漿就是用機械的方法、化學的方法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法把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結合成合乎各種要求的紙頁。
造紙廠一般需貯存足夠用4~6個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貯存中經過自然發酵,以利於制漿,同時保證紙廠的連續生產。經備料工段把蘆葦、麥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產化學漿)或木斷(供生產磨木漿),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內加化學葯液,用蒸汽進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紙漿,或把木斷送到磨木機上磨成紙漿,也可經過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紙漿。然後用大量清水對紙漿進行洗滌,並通過篩選和凈化把漿中的粗片、節子、石塊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據紙種的要求,用漂白劑把紙漿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著利用打漿設備進行打漿。然後在紙漿中加入改善紙張性能的填料、膠料、施膠劑等各種輔料,並再次進行凈化和篩選,最後送上造紙機經過網部濾水、壓榨脫水、烘缸乾燥、壓光卷取,並進行分切復卷或裁切生產出捲筒紙和平板紙。如果生產要生產塗布印刷紙,則需要乾燥中部或生產成捲筒紙後經塗布加工而實現。
除以上基本過程外,還包括一些輔助過程,如蒸煮液的制備、漂液的制備、膠料的熬制及蒸煮廢液和廢氣中的化學葯品與熱能的回收等。

Ⅸ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支以書契」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以後不敷使用了,聖人便發明文書契據。

出處:《易經-系辭》:「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譯文: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以後不敷使用了,聖人便發明文書契據,百官也利於治理,萬民也賴於此書契,而有所稽察,不致於誤事,是取象於夬卦。

(9)書契是由發明擴展閱讀

《易經》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易經》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

Ⅹ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書契 ,百官以治,萬民以查」出自哪裡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書契 ,百官以治,萬民以查」出自《周易·系詞》。

意思是:上古用結繩記事以治理天下,後世聖人,改以契刻文字,百官藉以治理政事,萬民藉以稽察國事。

原文:「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釋義:古代埋葬的人,只用薪草厚厚裹覆,埋葬於荒野之中,不聚土做墳墓,不封不樹,喪期也沒有定數。後世聖人改用棺橔下葬,這大概取象於大過卦。上古用結繩記事以治理天下,後世聖人,改以契刻文字,百官用它治理,萬民有所稽察,這大概取象於夬卦。

(10)書契是由發明擴展閱讀

歷代對《周易》評價

虞世南:不讀易不可為將相。

毛澤東:中國古人講「一陰一陽之謂道」,不能只有陰沒有陽,或者只有陽沒有陰,這是古代的兩點論,形而上學是一點論……

郭沫若:《易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

馮友蘭:《周易》不僅是中國的,也是東方的,更是世界的,不僅是古代的,也是現代的,更是未來的。

愛因斯坦:「西方科學家做出的成績,有不少被中國古代科學家早就做出來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學家自幼學習《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學家們不曾掌握的一把打開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

李約瑟認為易經的太極圖顯示了宇宙間力場的正極和負極的作用:「中國文明在科學技術史中曾起過從來沒有被認識到的巨大作用。」

參考資料:國家統計局-張啟良:仰望統計的歷史天空-寫在首個「世界統計日

參考資料:網路-周易

閱讀全文

與書契是由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