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為什麼古代中國發明大炮

為什麼古代中國發明大炮

發布時間:2021-08-21 02:45:36

Ⅰ 火炮是何時發明

據目前史料記載,早在1163年,中國南宋軍隊就發明了最早的火炮——火石炮(霹靂炮),但仍有爭議。黑龍江出土的元大德二年火炮則是目前最早的火炮文物。

宋代是我國古炮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公元12世紀30年代,出現了以巨竹為筒的管形噴射器火槍。13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竹製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北宋仁宗時期編纂而成的《武經總要》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古炮大全」。該書遍收歷代上好的攻城兵器,其中輯錄了10多種古代樣炮,並附有火炮圖形。

據考證,我國最古老的火炮要比歐洲現存最古老的火炮早半個世紀。13世紀中葉,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帝國軍隊揮師征戰,能夠打敗交戰國的主要原因,就是火炮武器的發展使用。

(1)為什麼古代中國發明大炮擴展閱讀:

火炮的發明過程:

東漢時期,魏國曾發明過一種拋石的機械,它可以把石塊拋出很遠以殺傷敵人。這種炮也稱之為「石炮」,它是火炮的前身。

火炮的最初形式是火葯箭,火葯箭始於唐末宋初年間。即在箭頭上附上火葯,點燃後發射出去。我國歷史上試制火炮的先驅者是公元1000 年的唐福和1002 年的石普,他們所製造的火箭、火球、火蒺藜,都是十分成功的。

金屬炮的發明和製造,中間經過了100 多年的時間。由於火槍和突火槍的射程有限,人們想通過提高槍膛里的爆炸力,來延長其射程。但由於突火槍的槍管是由竹管做成的,爆炸力太小,裝多了又會炸傷自己人。遲至元朝,終於出現用銅或鐵鑄成的筒式火炮,這類炮統稱「火銑」,又因為它威力大,被人尊稱為「鐵將軍」。

Ⅱ 中國古代很早就發明了火槍,為什麼不見大量裝備軍隊

要有相當數量的火槍部隊,即便是火繩槍相比弓箭也有很大優勢,更不要說每分鍾四五版發的燧發槍。大家如果權多看日本戰國史一定知道織田信長的火槍三段擊的威力,可惜明軍對此重視不夠,軍隊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火槍部隊,那些大大小小的火銃也沒個統一的 制式,給後勤造成極大負擔,有的銃需要兩個人架在竹架上操作,那還能算火槍嘛,本來在萬曆朝鮮戰場上,明軍吃過日軍火槍部隊的大虧,雖然用兵謀略強於對手,而且最終取得了勝利,但強攻平壤的時候,傷亡較大,連主將李如柏的坐騎都被火槍擊斃。。當然日軍當時 也不是一支熱兵器軍隊,幾乎沒有大炮等重武器。而且他們的槍也是找葡萄牙人和荷蘭人買的。

說到最後,明皇帝和士大夫們從百姓手裡摳出那麼多「遼餉」,「練餉」,「剿餉」卻用錯了地方,兵貴精不貴多啊,能養活數百萬軍隊的錢能夠大力投在製造槍炮上,世界歷史一定會重寫,短時間內來不及改進,也可以砸給有現貨的洋鬼子。

清軍入關後注重騎射,火器就更加不受重視了。

Ⅲ 火炮在中國最早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中國是火炮的故鄉。現代火炮是從中國古代發明的拋石機發展而來。拋石機也叫發石車。

拋石版機最權早用於戰爭是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戰國時代。據《
三國志
·魏書》記載,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時,曹操曾使用拋石機攻破了袁紹的營壘,從而大獲全勝。

公元8世紀,火葯的發明使拋石機的發展發生了質的飛躍。公元10世紀,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後,拋石機便由拋石變為拋火球。火球又稱火葯彈。這便是最早的火炮。

宋代是我國古炮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公元12世紀30年代,出現了以巨竹為筒的管形噴射器――火槍。13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竹製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北宋仁宗時期編纂而成的《武經總要》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古炮大全」。該書遍收歷代上好的攻城兵器,其中輯錄了10多種古代樣炮,並附有火炮圖形。

據考證,我國最古老的火炮要比歐洲現存最古老的火炮早半個世紀。13世紀中葉,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帝國軍隊揮師征戰,能夠打敗交戰國的主要原因,就是火炮武器的發展使用。

中國的火葯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

Ⅳ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有大炮的

宋朝就有了,不過那時的炮很粗糙,嚴格意義上還不算炮。
自元朝以後,古代火炮開始成為中國軍隊的重要裝備,主要用於攻守城塞,也用於野戰和水戰。元朝和明朝前期的火炮 中國發明和使用火炮不遲於元朝,到明初已大批生產和裝備部隊。
明朝前期,火炮已成為軍隊的重要裝備,軍器局和兵仗局所製造的火炮,有盞口炮、碗口炮、神機炮、旋風銅炮、將軍炮(「將軍」一詞常作為具有較大威力火炮的封號)等十餘種。在此期間,歐洲火炮開始傳入中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佛朗機銃和紅夷炮。佛朗機銃約在正德末年(1521年左右)從葡萄牙傳入中國,嘉靖初,中國開始成批仿製佛朗機銃,形制很多。
清朝火炮 清朝前期,清政府為適應統一全國及平定三藩叛亂等戰爭的需要,大量製造火炮。主要有 3種+類型:1:紅衣炮(即紅夷炮)型,如《清會典》中記載的「金龍炮」、「武城永固大將軍」炮、「神威無敵大將軍」炮等。2:子母炮型,類似佛朗機銃。如「子母炮」、「奇炮」等。3:大口徑短管炮,如「沖天炮」、「威遠將軍」炮等。清朝中期以後,火炮的發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直至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為抗擊殖民主義者的侵略,各地軍民又造了一些重型火炮。
19世紀50年代開始,清政府大量購買西方近代火炮,同時創辦了一些近代軍事工業,製造近代火炮,中國古代火炮逐漸被近代火炮所取代。

Ⅳ 古代火炮的發射原理是怎樣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的一門明洪武五年(1372)造的大碗口銅銃,碗口口徑110毫米,身管直徑58毫米,全長36.5厘米,重15.75千克。銃身鐫有「水左字四十二號大碗口筒重二十六斤洪武五年十二月吉日寶源局造」銘文。

山東省冠縣出土的大碗口銅銃,碗口口徑119毫米,全長36.4厘米,重15.5千克。銃身鐫有「洪武十一年」(1378)、「海」字銘文。這 3門銃均為銅質,形制也類似,在身管前端均有一個大於身管的敞口,身管後部為葯室,有裝引線的點火孔。

但至順三年銃管壁較薄,工藝較粗糙,明碗口銃管壁加厚,葯室部有較明顯的隆起,身管加鑄數道箍,表明後者已能承受較大膛壓。

(5)為什麼古代中國發明大炮擴展閱讀

相傳拋石機發明於我國周代,當時叫做「拋車」。春秋時期,拋石機已經被應用於戰事。據《范蠡兵法》記載,當時用拋石機可將重達6 千克的石頭拋至100 多米的距離——這比徒手拋扔石塊遠多了。

拋石機的原理非常簡單,它實際上是一種依靠物體張力(如竹、木板彎曲時產生的力)拋射彈丸的大型投射器。典型的靠扭力發射的拋石機由三部分構成。地上的堅固沉重的長方形框架,一根直立的彈射桿,頂上裝有橫梁的兩根結實的柱子。

彈射桿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絞得很緊的水平繩索里,繩索綁在長方形框架的兩端,正好位於支撐架下面的位置。平時繩索使彈射桿緊緊頂牢支撐架上的橫梁。

彈射桿的頂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狀,有時在彈射桿的頂端裝一皮彈袋。彈射時,先用絞盤將彈射桿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彈袋裡放進岩石或其它種類的彈體。

Ⅵ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能發明洋槍洋炮

國有上千年的火葯發明史!在漫漫歲月長河中,中國的火器技術好像冰凍了一樣。

元宵節看見放焰火,五光十色,紅的,綠的,黃的,藍的,一根紙管里竟然藏著這么多顏色,而且每隔1.5秒就發射一次,時間控制的非常精確!中國煙花,這是中國人製造的啊!焰火有上百種的釋放方法,可見中國人對火葯技術是非常了解的。

忽然我產生了一個疑問:這么復雜的焰火製造技術和我們落後的火器技術完全不匹配啊!

清朝有4億人口,每年都要燃放大量的爆竹。要供應如此龐大的市場,我相信當時全國製作爆竹的工人應該不下10000人。有了規模效應,裡面必得有人才。就是對火葯技術非常了解的人才!

難道就沒有人想過把10000個鞭炮里的火葯包成一個大炮仗燃放一下試試什麼效果的心理?

1000年裡,每年有那麼多工人,難道這種對簡單的想法,都沒人產生過好奇心?

這是不可能的,一定有人想到過!而且這種效果可能在製造煙花的技術工人里根本不是秘密。

那就奇怪了,那麼這些技術工人里為啥沒有產生出偉大的武器專家呢?

最後我想到了答案:朝廷一定有關於限制鞭炮尺寸的法律。比如誰敢製作半尺粗,兩尺長的單個鞭炮,就抓去菜市口動手術(斷頭手術)!
正因為有了這種法律,所以古代的技術人才都不敢越雷池一步。那麼就是有天才也被抹殺了,這就是中國火器技術被冰凍上千年的真正原因。

Ⅶ 中國古代歷史上哪個朝代最先使用大炮

早在中國古代的南宋時期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火炮,其口徑有110毫米左右,射程已經超過200米,馬可波羅行記中記載,當時歐洲各國都臣服於蒙古的鐵騎之下,唯有南宋的襄陽城被蒙古大軍久攻不下,宋朝士兵使用火器向蒙古士兵射擊,極大殺傷了蒙古攻城部隊。

Ⅷ 為什麼很早以前中國就有大炮,而18幾幾年中國卻沒炮

當時中國古代的炮主要是打石頭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火炮。

Ⅸ 中國古代什麼時候有大炮的

宋朝,,,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古代中國發明大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