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商丘市南站五點多往廣州方向的車
商丘由來
商丘的「商」字,源於商丘是商部族的起源和聚居地、商朝最早的建都地、商人商業的發源地,商丘因此被譽為「三商之源」。商丘的「丘」字,即商朝都城的遺址。商祖王亥在商丘服牛馴馬發展生產,產品有了剩餘,就趕著牛車與其他部落進行物品交換,開創了華夏商業貿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從事貿易活動的商部落人稱為「商人」,把用於交換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從事的職業叫「商業」,由此衍生的文化稱為「商文化」。
六朝古都
商丘為六朝古都:帝嚳高辛之都、少康中興之都、商朝開國之都、周朝宋國之都、漢朝梁國之都、南宋開國都城。
商丘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中國夏商朝最早建都的城市,有五千年的文明史,4600餘年的建城史,是炎黃、燧人氏、神農氏等三皇五帝的建都地。商丘是中國重要的古都,建都時間最早,跨度最長,前後共歷1500多年。商丘為上古帝王之都,約在公元前24世紀,顓頊曾建都於商丘。帝嚳之子契(此處讀xiè音)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為商族人的始祖。約公元前16世紀,契的13世孫成湯,滅夏稱商,初都南亳(今商丘南),商丘為商朝的第一個建都地,並先後六次在商丘建都。約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亂後,成王封殷商後裔微子啟於商丘,稱宋國,商丘為宋國國都。西漢商丘為漢代最強盛的諸侯國梁國的國都。北宋時期,商丘為北宋陪都,靖康二年(1127)五月,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商丘)即位,商丘成為南宋的開國都城。
姓氏之根
商丘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據考證,僅帝嚳一系,就派生出姓氏1249個,遍布海內外。漢民族人口最多的100個大姓氏中,帝嚳之後佔52個;台灣10大姓氏中,帝嚳之後佔6個。在《百家姓》438個姓氏中,有242個源於商丘。當今百家姓中,朱、傅、商、宋、葛、湯、虞龍等千餘個姓氏的「根」在商丘。
歷史沿革
商丘傳為上古帝王之都,約在公元前24世紀,帝顓頊曾建都於商丘。帝嚳之子契(此處讀xiè音)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為商族人的始祖。約公元前16世紀,契的13世孫成湯,滅夏稱商,初都南亳(今商丘)。約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亂後,成王封殷商後裔微子啟於商丘,稱宋國。周赫王二十九年(前286)齊、楚、魏滅宋而三分宋地,商丘屬魏。
秦時,本地分屬碭郡與陳郡。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改為梁國,屬豫州。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將梁國改為梁郡。
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時仍為梁郡。
南朝宋、齊為南梁郡,屬南徐州。
北魏為梁郡,屬南兗州。
隋開皇初梁郡廢,十六年(596)置宋州,大業三年(607)復置梁郡。
唐武德四年(621)又改為宋州,天寶元年(742)置睢陽郡,屬河南道,乾元元年(758)復為宋州。
五代梁三年(909)升為宣武軍,五代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改為歸德軍,五代周時仍為宣武軍。
北宋初復置宋州,景德三年(1006)升宋州為應天府,屬京東西路(應天府始為京東東路路治,後為京東西路路治),大中祥符七年(1014)詔升為南京,為北宋陪都,全國第二大城市。
靖康二年(1127)五月,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商丘)即位,商丘為南宋開國都城。
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更名為歸德府,屬南京路。元為歸德府,屬河南布政使司。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降府為州,屬開封府。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州為府。
清沿明制,仍為歸德府,屬河南省。
民國2年(1913)裁歸德府,所屬各縣劃歸豫東道。1914年改豫東道為開封道。1932年為第二行政督察區,直到1948年。
1948年11月全區解放後為豫皖蘇第一行政區,1949年3月改為商丘專區,轄睢縣、民權、寧陵、柘城、商丘、虞城、夏邑等7個縣及商丘市。1950年5月商丘縣城關區改建為商丘市,原商丘市改為朱集市。1951年7月設立谷熟辦事處(縣級),同年8月朱集、商丘二市合並為商丘市,市治朱集。1952年1月,永城縣(現在的永城市)由皖北專區劃歸商丘專區,同年8月撤谷熟辦事處正式建谷熟縣。1953年1月,裁淮陽專區,其所屬淮陽、鹿邑、太康、沈丘、項城、鄲城等6縣劃歸本區。1958年12月,商丘專區並入開封專區,1961年12月恢復商丘專區,1965年6月,淮陽、鹿邑、太康、沈丘、項城、鄲城等6縣劃歸周口專區。1968年改為商丘地區。1977年10月蘭考縣由開封地區劃歸本區,1980年8月蘭考重歸開封地區。1997年6月撤地設市後,商丘市:轄梁園、睢陽2區,虞城、夏邑、民權、寧陵、柘城、睢縣6縣,代管縣級市永城市。總面積10704平方公里。
重要事件
湯王興商,夏朝末年,商族部落首領湯在商丘一帶活動。湯以伊尹為相,勵精圖治,國力日漸強盛。約公元前16世紀滅掉殘暴無道的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葵丘會盟,春秋時期,諸侯大國爭霸,兼並戰爭頻仍。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以春秋五霸之一的地位,在葵丘(今民權縣林七集黃河故道北岸)盟會諸侯。齊桓公、楚成王等大國諸侯均參加,並在此寫下和好息戰盟書,使各國人民得以休養生息。
泓水之戰,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伐鄭。楚莊王聞訊,率兵攻宋救鄭。兩軍在宋國境內的泓水(今柘城縣慈聖鎮)相遇,宋襄公以強調「仁義」治軍,不聽謀士勸告,兩次錯失良機,致使全軍覆沒,自己身負重傷,不治而。
梁孝王守睢陽,公元前154年,西漢發生吳楚七國之亂,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親率大軍攻打睢陽(今商丘),企圖打通西進京都長安之路。梁孝王劉武擁兵10萬,守睢陽城3個月,給西漢王朝得以重整旗鼓的機會。吳楚七國之亂被平定後,梁孝王因守睢陽有功,深得漢景帝厚愛,賜天子旌旗並與皇帝車同輦,梁孝王所在的梁國也成為漢王朝中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
睢陽之戰,755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757年正月,叛將安祿山部下尹子奇率10萬大軍攻打睢陽(今商丘)。睢陽守軍5000餘人依靠睢陽堅固的城池,與敵激戰數百次,堅持了半年之久。最後,彈盡糧絕,捕雀捉鼠為食,人亦相食,卻無一人投降。城破,張巡、許遠皆被殘殺。
趙構登基,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康王趙構在金兵的威逼下,逃至陪都南京(今睢陽區),在南門外舉行登基大典,繼皇帝位。
師尚詔攻克歸德府,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柘城縣遠襄集北師家莊人師尚詔率領農民暴動,僅40餘天隊伍就發展到數萬人。農民軍首克歸德府,繼克睢州、許州,在豫東一帶產生很大影響。這是明代河南省最大的一次農民暴動。
李自成兩次攻打歸德府城,明崇禎八年(1635),李自成率農民軍暴動。在滎陽聚會,決定兵分五路,進攻官軍,李自成等擔任東攻任務。三月,他和張獻忠率兵數萬攻打歸德府,歸德府守衛軍憑借城牆固守,在城四周架起火炮,轟擊農民軍,農民軍久攻不下,傷亡甚重,遂撤離。
黃河在商丘北徙,明嘉靖十六年(1537)夏,黃河水在今梁園區劉口鄉南岸決口,河水泛濫,灌歸德府城,直至十九年冬城內始干。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水向北遷徙,以後商丘一帶才少有黃河水災。
蔣馮閻大戰於商丘,1930年5月,新軍閥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的中原大戰在商丘拉開戰幕。從4月開始,蔣與馮、閻雙方積極向豫東調兵遣將,5月9日蔣首下攻擊令,歷經了商丘之戰、民睢之戰、睢杞太邊之戰、民考曹邊之戰、商寧之戰等激烈戰斗,雙方投入兵力數十萬人。至10月6日蔣軍攻佔鄭州,中原大戰基本結束。
淮海戰役商永戰斗,1948年11月30日,淮海戰役進入第三階段,戰斗最為激烈。國民黨軍的3個兵團和地方黨政機關共30萬人沿徐永公路向永城、商丘方向撤退;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在永城市陳官莊一帶截擊敵軍,與之激戰四晝夜,全殲國民黨軍26萬餘人,活捉「剿共」副司令杜聿明,擊斃第三兵團司令邱清泉等人,淮海戰役就此結束。
京九與隴海鐵路在商丘交匯通車,1915年隴海鐵路修竣,穿越商丘境內124公里。1996年9月1日,北京至香港九龍的京九鐵路全線建成通車,在商丘站與隴海鐵路交匯,使商丘成為中原地區一個新的特大型交通樞紐。京九鐵路在商丘境內長58.72公里,4個火車站,原京廣、京滬鐵路下行部分列車,改經隴海直入華東,分流京廣、京滬兩大幹線運量和晉、豫兩省煤炭外運,對促進商丘經濟發展起到巨大作用。
文物古跡
商丘是先商和商業的發祥地。早在4千年前,帝嚳次妃簡狄,因吃玄鳥而生閼(ē)伯,故《詩經商頌》雲:「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閼伯便是商的始祖。閼伯之孫相土首先發明了馬車,六世孫王亥又發明了牛車。這便是史書上「立皂牢,服馬牛,以為民利」的記載。農牧業的迅速發展,使商部落很快強大起來,他們生產的東西有了過剩,於是王亥便用牛車拉著貨物,趕著牛羊,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稱他們為「商人」。從此「商人」一詞作為「買賣人」的代稱一直沿襲至今。
商丘有三皇之首的燧皇陵,有文字鼻祖倉頡墓,有五帝之一的帝嚳陵,有中華民族最早的天文台——火神台,有宋氏始祖微子墓,有葵丘會盟台,還有名聲在外的商丘三傑:職森、屠東、張珂。有紀念孔老夫子的文雅台,有愛情悲劇的青陵台,有道家大師莊子墓,有風景如畫的三陵台,有聞名中外的芒碭山漢墓群、有紀念巾幗英雄的木蘭祠,有紀念大唐忠烈的張巡祠,有顏真卿手書神品的八關齋,有中原四大名剎之一的白雲寺,有趙匡胤避暑的清冷台,有范仲淹讀書的宋朝四大書院之一的應天書院,有明清黃河大堤「水上長城」,有天下奇觀「八卦城」,有袁可立的別墅建築群袁家山,有侯方域故居壯悔堂,有春秋兩季祭孔的大成殿,有佛教勝地小南海,有李香君住過的翡翠樓,有古樸典雅的明清四合院,有淮海戰役總前委司令部,有中原二月會議會址,有西式聖保羅醫院,有洋式西班牙教堂。商丘還有眾多的古木園林。這里有舉世聞名的梁園遺址,有木瓜園奇觀,有西陂別墅,有南園風光,有申甘林帶,有風景迷人的黃河故道;這里有兩千餘年的梁園古木,有張飛、趙匡胤的拴馬樹。
世界唯一八卦城——商丘古城(12張)
商丘文化燦爛,軼聞趣事豐富多彩。這里有「相思樹」的悲劇,有「月下老人」的喜劇;有「鬧龍街」的幽默,有「葫蘆詩」的戲謔;有「桃花扇」的傳奇故事;有「高祖斬蛇」的神話傳說;有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有鮮為人知的兩橋趣話;有對邪惡勢力的辛辣諷刺,有對善良行為的美好贊歌。可謂包羅萬象,不勝枚舉。
商丘古城是世界唯一八卦城、世界遺產標志,又稱歸德府城,即明、清時期歸德府府治所在地。建於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古城由磚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構成。城牆、城廓、城湖三位一體,使古城外圓內方,成一巨大的古錢幣造型,建築十分獨特。有商丘作為華夏之邦商品、商業、商文化發祥地之隱喻。根據五行相生相剋之說,為防金木相剋,古城東西兩門相錯一條街,成為中國古城中的唯一。
商丘宋國故城,宋國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建國,
商丘宋國故城
都城在今商丘,位於今商丘古城西南隅,其面積約相當於現存商丘古城的10倍。
燧皇陵為上古時期在商丘發明鑽木取火的燧人氏的墓園,位於商丘古城西南三里處,燧人氏為天下第一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
應天書院又稱應天府書院為北宋四大書院之首。應天書院為五代後晉時的商丘人楊愨所開辦,宋真宗時,將宋太祖趙匡胤發跡之處宋州(今商丘)於1006年改為應天府,1014年又升為南京,處陪都地位。大中祥符二年,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宋仁宗時,又於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相當於現在的社會科學院。
火神台位於商丘古城西南1.5 公里,是距今4000多年的觀星台的遺址,是中國最早最現代化的授時台也是中國唯一的民用授時台。
應天書院
張巡祠坐落在睢陽區商丘古城南門外,是為紀念「安史之亂」中為保衛雎陽而殉難的張巡、許遠等人所建。
歸德府文廟位於商丘古城內,是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廟建築,歸德府文廟是全國唯一一座學堂建在大殿右側的文廟。
八關齋位於睢陽區商丘古城南門外的古宋河畔,顏真卿親自撰寫的900多字的短文,題為《唐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
穆氏四合院位於商丘古城內,是商丘保存較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合院建築群之一,穆氏家族是清代歸德府城內的富商,也是當時的「七大家、八大戶」之一。
壯悔堂為中國古典名劇《桃花扇》主人公、明末四大才子之一侯方域所建,位於商丘古城內,該建築通體顯現出清代匠人高超的建築藝術。
隋唐大運河商丘碼頭遺址,北宋時期的隋唐大運河宋州的整個碼頭,北岸佔地約24.5萬平方米,南岸佔地約24.8萬平方米。
木蘭祠位於虞城縣營廓鎮大周庄村,始建於唐於唐代,後金太和年間(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城鎮酒都監烏答撒忽刺重修大殿、獻殿各3間,並塑木蘭像。
魏徵墓位於虞城縣谷熟鎮南2.5公里魏堌堆村,魏堌堆村由此而來,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九月初九魏堌堆都有古會。
伊尹墓位於虞城縣谷熟鎮南三公里處,周圍一片古柏環繞,古柏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最大的直徑3米多。
孔子還鄉祠
倉頡墓位於虞城縣王集鄉。史稱,倉頡為黃帝的史官,漢字是由他創造的。
芒碭山漢墓群,永城芒碭山歷史悠久,文物薈萃。最令人嘆為觀止的西漢梁孝王漢墓群,斬山作廓,穿石為藏,結構復雜,氣勢恢宏,宛如龐大的地下宮殿。
崇法寺塔始建於隋,宋元佑八年(1093年),歷時6年建成。因建於寺內,故名崇法寺塔。「寶塔盤雲」古為永城八景之一。
袁家山又稱小蓬萊、呂祖廟,位於睢縣,是一處全國罕見的明代船形建築群。
白雲寺位於民權縣城西南20公里處的白雲寺村,為中原四大名寺之一。
孔子還鄉祠,史籍記載,孔子的祖先是宋國(今商丘)人。弗父何 則為宋國上卿,夏邑縣城北六公里王公樓村,有孔子的祖墳。孔子常回來祭祖省墓。
追問:
商業金融商業商丘是中國商人、商業、商文化的發源地,如今的商丘公路、鐵路、高鐵、航空等四通八達,有力的促進了商丘商業的發展。商丘著名商業街區: 商丘CBD——商丘中心廣場核心商圈 商丘步行街 商丘火車站廣場步行街 商丘凱旋路、民主路 商丘古城中山大街 金融商丘市是河南省第一個被中國金融生態城市評價委員會授予中國金融生態城市的城市,商丘金融業在撤地建市以來得到良性健康的發展。
商丘市神火大道金融中心
2009年底,商丘全市共有擔保機構37家,注冊資金合計9.84億元,累計為1294家企業融資38.5億元;在國家區域性中小企業產權交易市場首批41家上市企業中,我市有4家企業的股權成功掛牌交易,有效緩解了企業融資難題。商丘金融業較為發達,截止2010年9月,已在商丘設立金融銀行的有: 國家級:中國工商銀行商丘分行、中國農業銀行商丘分行、中國建設銀行商丘分行、中國銀行商丘分行、交通銀行商丘分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商丘分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商丘分行等。 本地銀行:商丘市商業銀行、商丘華商農村商業銀行,正在建設三家村鎮銀行。
氣候
商丘屬暖溫帶半溫潤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春季溫暖大風多,夏季炎熱雨集中,秋季涼爽日照長,冬季寒冷少雨雪;年平均氣溫在13.9℃—14.3℃之間,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204.4—2427.6小時,無霜期平均為207—214天,氣候溫和、四季分明。
資源
商丘資源豐富,物華天寶,商丘地處黃淮平原,黃河故道,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盛產小麥、玉米、大豆、花生、棉花、芝麻、油菜、煙葉、蘋果、梨、葡萄等。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優質棉基地、優質種籽基地、優質紅富士蘋果基地、無籽西瓜基地、酥梨和辣椒生產基地。商丘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常年糧食產量在100億斤以上,佔全國的九十分之一,占河南省的九分之一,被稱為「豫東糧倉」。商丘畜牧業發達,是全國重要的山羊板皮生產基地和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商丘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儲量達100億噸的永夏煤田為全國六大無煙煤基地之一。商丘電力資源充足,裕東、鑫源、神火等電廠有力的支撐了商丘經濟的發展。
② 廣州美博會的創辦人
馬婭
馬婭創辦和發展了中國最大的美容美發化妝品行業這個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大型專業博覽會--「廣州國際美容美發化妝用品進出口博覽會」簡稱「廣州國際美博會」,創造了中國展覽業界中獨一的神話。她是中國美容行業的領袖和中國會展業的傳奇人物,也成為中國民間社團組織中一位知名的社會活動家和慈善家,更成為中國美容美發化妝用品行業中眾多私營企業家們的貼心人和引路人。
③ 帕古茨是什麼牌子
是中國的一個品牌。
廣州溢朗貿易有限公司品牌PAGUCI(帕古茨)自1997年開始已在市場上銷售推廣,產品系列包括男士襯衫、T恤、西裝、棉衣、羽絨服、休閑褲、妞子褲、皮具、皮鞋等配飾品。
廣州溢朗貿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於2009年6月11日,公司坐落於廣州市黃埔區中新廣州知識城鳳凰三路10號A棟一樓,是一家以生產銷售高級男裝成衣及配飾品的現代化男裝品牌公司。
(3)廣州創造傳奇動漫科技擴展閱讀:
廣州溢朗貿易有限公司品牌簡介:
廣州溢朗貿易有限公司品牌是集服裝研究、設計、開發、生產製造、推廣、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司。
新世紀(PAGUCI)帕古茨、(AGDANY)亞哥丹尼品牌倡導商務休閑高檔男裝的環保型及功能性。總公司、工廠、辦公樓面積80000平方米,員工1200餘名。
④ 陳紹鵬的創造傳奇
2005年9月30日,也許是一個令陳紹鵬終生難忘的日子,就在這天,聯想集團正式任命陳紹鵬出任聯想大中國區總經理,讓他第一次真正從銷售火線下來,走進公眾的視線。
「在此之前,我負責整個中國區的銷售業務,但我從來沒有,至少當時沒有想過自己會坐上大中國區總裁的位置。」陳紹鵬說。「十一長假馬上就要開始,全國人民都想著如何能愉快地度過這個難得的假期,可我們卻根本沒有心思去考慮放假。」因為此時的聯想,並購IBMPC業務的第二階段即將開始,集團決定加速整合步伐。整合能否順利完成,甚至聯想未來的命運都在此一舉。就連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元慶今天回想起當時的情況,都感慨地說:「當先鋒真的不容易。」
干銷售起家的陳紹鵬自然有自己的殺手鐧。陳紹鵬告訴記者,他上任後不久,很快就制定出了整合後的四大戰略:打造國際品牌、建立柔性企業、突破四大重點市場和充分發揮Think品牌業務與lenovo品牌業務的協同效應的戰略計劃,藉此將整合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在聯想,陳紹鵬稱得上是一個傳奇人物,同時也流傳著不少關於他的英雄事跡。但是,傳奇是說給人家聽的,工作和生活卻是要自己親自走過的。
那是陳紹鵬被派去開拓華南市場的頭一年(1996年),他遭遇了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次挫折。在西北土生土長的陳紹鵬,盡管在北京讀了四年大學,但到了華南,語言根本不通。經常碰到客戶說粵語自己聽不懂,十分尷尬。而且因為「聯想」在粵語中的發音與「亂想」一樣,文化的差異甚至讓「聯想」這個名字成了不吉利的名字。
此外,當地市場由於受香港地區的影響,普遍只認可國際大品牌的PC,對當時還沒有多大名氣的聯想根本不認可。陳紹鵬甚至現在都還清晰地記得,剛到華南時,曾經為了勸說當時廣東最大的一家代理商銷售聯想的產品,先後登門拜訪了7次,但還是沒有成功。
在當年的北戴河總結會上,由於聯想其他區域的PC業務幾乎每年都以百分之一百多的比率在增長,而他負責的華南地區才增長百分之十幾,因此,楊元慶不點名地批評了華南區。
從會場出來,陳紹鵬一路小跑回到賓館的房間。平時最不喜歡看別人哭的他,那天卻一個人躲在房間里偷偷地掉淚了。「當時為了不讓別人看見,我就趴在床上假裝說自己肚子痛。現在想起來真是挺丟人的。」陳紹鵬有些不好意思地說。
那是陳紹鵬平生第一次為工作掉眼淚。在冷靜了兩天後,陳紹鵬認識到問題主要出在自己求勝心切上。「在華南當時那種沒有一點兒基礎的市場情況下,不應該一上來就想一口吃個大胖子,直接去找最大的代理商。」
回到廣州後,陳紹鵬和他的團隊,改變了策略。他們和當時廣州一家很大的知名電腦城合作,舉行了一次「電腦節」,在整個電腦城的樓梯、門廳等所有顧客能看得到的地方都貼上了聯想的標志。「當時偌大的一個電腦城似乎搖身一變成了聯想專賣店,一夜之間很多人都知道了『聯想』是一個中國人的優秀電腦品牌,接著慢慢也開始有代理商來和我們洽談銷售聯想電腦的業務。」
尷尬的局面就此扭轉,在陳紹鵬的帶領下,1997年聯想華南區的銷售業績比1996年同比增長585%。 「聯想的所有員工都是我的兄弟姐妹。」這是他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
去年10月31日,對於新聯想來說是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日子。位於上地開發區的聯想大中國區總部———聯想大廈在這天迎來了一批「新人」———原IBM中國區PC業務團隊。
按理說,作為新聯想最重要的一個區域市場的領頭人,每天有無數事情等著陳紹鵬去做,而實際上為了迎接這些「新人」,陳紹鵬早在1個月前就開始親自張羅了。這些新員工的辦公區域是由他親自確定的,新員工的辦公桌椅也是他親自拍板的,他還要求在聯想大廈辦公的每個老聯想員工在新員工到來之前給他們的辦公桌上放一盆花……
事後在一次聊天中,陳紹鵬告訴記者,其實他並不是事無巨細什麼都管,而是在他看來迎接好新同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說:「他們從盈科中心(原IBM辦公地,北京一高檔寫字樓)搬過來,盡管聯想大廈也很氣派,但到聯想感受到的文化卻是獨一無二的。」
「此外,一個兩百人的團隊,來到一個有上萬人的新家,他們自然會有很強的不安全感和危機感,如何讓他們消除這種感覺是我很關心的事情。」陳紹鵬說。他認為,在融合過程中,人是第一位的,只有人與人之間能在理念上融合才是真正的成功。「我就是希望用情感來融化他們,讓他們真正熱愛聯想。」陳紹鵬直言不諱地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聯想完成並購IBM的PC業務後僅一個月,當一些國外媒體還在猜測IBM的PC團隊並入聯想是否會水土不服時,聯想中國區(當時尚未成立大中國區)的Think業務就率先盈利,用事實贏得了肯定。
⑤ 廣州市南村鎮有哪些抗日英雄
植地庄隸屬番禺南村鎮里仁洞村,如果不是因為六十一年前那場戰役,這里可能會和無數珠三角的小村莊一樣,只是地圖上一個普通的名字——一個以當地村民姓氏命名的村莊。應該說,當年的那場戰役,在整個抗日戰爭史上,未必會佔有格外重要的地位,但對於這樣一個平凡的小村莊來說,卻代表了無上的光榮。
植地庄英雄住過的村莊,巷戰過的戰場
1944年的植地庄是一個貧窮的小村落,據說有三十幾戶人家,整個村子都是泥房子,泥房子之間是狹窄的通道,幾乎僅容兩三個人通過。村子四周是城樓,嚴格地說,稱不上城樓,只是在兵荒馬亂的年歲,貧苦的莊稼人為保護自己不多的財物所採取的小小的防禦措施。村子四周和村子小巷間都有「城門」,村口祠堂邊的一個城門通向連接廣州與番禺市橋的大路。
六十多年前,全村人以種水稻為生,村子四周的山崗上是濃密的竹林。而今天的植地庄和珠三角的許多村鎮一樣,已經和城市對接在一起,附近是工廠區、新建的大型住宅小區,村內是一幢幢的小樓,建築密集,村內的道路依然不寬。當然也有一些舊的青磚民居,不過都相當簡朴,鮮有我們在珠三角鄉村常見的那些歷史上曾經擁有財富的嶺南民居,解放前算是比較窮的——即使如此,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仍舊受到戰爭的洗劫。
走在村落中,會有村民不斷向我們提供當年戰爭的線索,曾經住過游擊隊的房子在哪裡,最早發現日本人的村民住在哪裡,發生過巷戰的地方在哪裡,甚至還有一處舊屋的遺址,村民們都說,這里原來有一座房子,是當年抗日的時候被日軍燒毀的,至今也沒有重建,那裡已經沒有了建築的痕跡,只是一片荒草。
當年和這場戰役有關的人的名字都還被村民記得,除了游擊隊員,還有另外一些「民間」的功臣,比如最早發現日本人的軍隊進村的是一個叫做瓊女的村民,她正在田裡割禾,得以最早把「鬼子進村」的消息傳遞出去。游擊隊員和日本軍隊的巷戰持續了很短時間,其間一位叫做阿琴的姑娘還給游擊隊員做了簡單的飯菜,使他們恢復體力。還有些人幫助留下巷戰的幾位游擊隊員左突右沖,這些人的名字在村民中口口相傳,他們中的一些人還健在,或者他們的後代還在這個村內。
我們的采訪熱氣騰騰,大家不斷議論著和戰爭有關的人和事,指點著英雄們住過的房子,走過的路,打過槍的小巷——可貴的是,他們只是靠流傳下來的故事試圖讓歷史更完整,他們固然不希望這些歷史的細節被湮沒,也決不會居功自傲,這就是英雄背後的百姓。
七十多歲的村民植潤景從看一小片菜地的一個小竹棚中走出來,帶我們進村參觀,為我們描述當年戰役的情形。在整個村子裡,植潤景是少數親歷這場戰役的人之一。
植潤景記得游擊隊是1944年六月初四那天進到村子裡面的。當時他12歲,住在村頭的一間舊屋中。戰役的槍聲剛剛響起,他走出家門,撞見正准備撤出村子的部隊,部隊政委鄭少康帶一隊人馬突圍,於是他帶領這隊人馬,走過村後的竹林,讓他們順利轉移。
關於這次戰役的有限記錄告訴我們,這支游擊隊是廣游二支隊,共有250多人,本來在番禺市橋以北集中,准備向敵偽盤踞的番禺重鎮——市橋進攻的,但因遇台風暴雨,洪水淹沒道路,所以在大隊長衛國堯,政委鄭少康和副隊長盧德耀等同志的領導下,集結在植地庄。但因為漢奸告密,敵人從幾個方向匯集到植地庄,戰役由此打響。
戰斗開始,部隊很快分成了幾個部分。按照戰略部署,中隊長何達生等8人和民兵佔領植地莊周圍高地,抗擊日軍,掩護主力分兩路突圍,這八個游擊隊員從周圍高地到村內巷戰,持續了一整天,終於擊退了敵人的進攻。
主力部隊從村子中撤出,植潤景當年帶隊出村的,正是這隊人馬。按照植潤景的描述,出村以後,一支隊伍從山下突圍,走在一條深溝內,比較順利地沖出敵人的包圍,按照資料,應該是由教導員李海帶領,經板橋,安全撤退的一支隊伍。
另一路由衛國堯率領,經梅山撤退受阻,衛國堯等20餘人犧牲;指導員黃平帶領部隊與日軍爭奪長大崗高地時,衛高等10餘人壯烈犧牲,余部由政委鄭少康率領。據鄭少康回憶,當時的部隊走了大概有兩三里路,離開了敵人的包圍,植地庄之戰是在珠三角的戰場上傷亡較大的一次戰役,但隊伍並沒有因此離開番禺,而是繼續在番禺戰斗。
回憶起來,也是相當驚險的一幕,敵人分別從村子兩面的石榴崗、市橋出發,向植地庄進發,植潤景記得一路敵軍是從村子口的祠堂進來,另外有一隊是從村背後西方的竹林中砍出一條路,圍攻小村。住在庄內的游擊隊分散在各個房子里,村頭的祠堂算是整個村子中最像樣的建築,面積也夠大,戰斗開始,最為驚險的是住在祠堂中的戰士們,祠堂正門有敵人,他們從祠堂側面牆打開一個洞,大家從洞里出去。
植潤景帶領部隊從村東的山崗沖出去。這段山路不長,雜草叢生,站在山崗向下望,植地庄面積不大,這么小的一個村莊匯集雙方軍隊,可以想見戰斗的激烈與緊張程度。
八勇士與500餘日軍周旋9個小時,打退8次進攻
帶路人12歲的他帶領部隊穿過竹林,安全轉移
在生死一線間的戰斗之中,時間是以分秒計的——1944年7月26日2時,日軍指揮官吉田率領獨立步兵第八旅團500餘人向植地庄進發,6時進抵植地庄。7時,日軍第八旅團一部佔領植地莊周圍高地後,向庄內沖擊。堅守植地庄、與敵人正面交鋒的,是何達生率領的一個小分隊,共八名戰士。
資料記載,當時,何達生指揮小分隊利用土牆、閘門作掩護,待日軍進至前沿陣地60米內,以密集射擊,打退日軍連續8次進攻。7月26日14時,日軍以迫擊炮轟塌幾間民房後,沖入拱北門第一條小巷。何達生組織小分隊把這條小巷與其他3條小巷相通的閘門關閉,在巷內組織反擊。激戰兩小時後,日軍被迫撤出村莊。
可以想見,這八名戰士一共與敵人周旋了九個小時,牽制了敵人的兵力,為大部隊的轉移創造了條件,最後日軍撤出村莊。
今天的村民說起這八名戰士,仍舊興致勃勃。雖然很多人沒有親見,但村子裡的人都是世代居住於此,聽上一代人描述過,因此對戰斗的過程知道得一清二楚,還提供了許多有趣的細節。
拱北門是村北的一個小門,現在村內還有一條拱北巷,就是與當年的拱北門相連。小巷一米寬,北低南高,有一點點坡度,旁邊有更窄的小巷子,據說日本軍隊曾經沖進拱北巷內,而游擊隊員則在旁邊的小巷內伏擊。
村民指著村裡的一個院落,說當年住在這里的一戶人家,養著豬,當日本軍隊沖進村裡的時候,家家戶戶大門緊鎖,這戶人家躲在院落之內,把豬的兩只前腿吊起來,豬吱吱亂叫,在一片槍聲中,聽得不很真切,倒也騙過了敵人,讓敵人以為有很多人藏在院內,也掩護了巷戰的游擊隊員的行蹤。
在植地庄戰役中,八勇士的故事是頗具傳奇色彩的一幕,戰士們智勇雙全,符合每個人對英雄的想像,而且戰斗和這個小村如此接近,足以讓每一個村民自豪——熱愛祖國是最樸素的情感,這也是為什麼植地庄的每一個人都會為六十一年前的戰役與這個村莊有關而感到與有榮焉。
長崗嶺48名戰士在這里獻出了生命
有戰爭總有犧牲。
在植地庄戰役中,游擊隊一共有48名戰士犧牲,他們大部分都是倒在了植地庄外的長崗嶺上。那是村後地勢較高的一條狹長山嶺,在敵人已經佔領了長崗嶺這塊高地之後,突圍的主力部隊在這里與敵人交火。
有關長崗嶺戰斗的記憶,散落在不同的敘述中。據一位當時攻打長崗嶺的戰士梁鐵回憶,「由於敵人火力太強,我們暫時停止沖鋒,這時我的腳板中彈了,血流不止。突然,敵人丟來一個炸葯包,剛好落在了我和戰友黃平之間。當時我們拿起它丟開是來得及的,但我們沒有這樣做,因為附近都是同志,我們只好眼睜睜等待死亡。炸葯包爆炸了,我被拋高又跌下,睜眼一看,鮮血從腹部和手腳流出來,轉頭一看,黃平的雙腳腳板被削去一大片,不遠處的梁綺卿左腿已被炸為兩截。很快,我昏了過去,後來被打掃戰場的部隊發現,當時向長崗嶺沖峰的戰友們除了我之外,全部都犧牲了。」
從廣州港機公司離休的梁鐵今年八十多歲了,我們沒有去采訪她——如果英雄只有在人們需要的時候才成為英雄,這是歷史的悲哀。她的同事建議我們去查找有關她的資料,讓一個老人一次次回憶一場戰爭,未必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我們聽從了這樣的建議。
梁鐵曾經說,在植地庄受傷後,沒有葯,只能用鹽水洗傷口,用整捆紗布塞住大的傷口;沒有手術鉗,只能用村婦鉗紐扣的鉗子取出留在腿上的彈片。解放後,她還做過手術取彈片,但至今仍有彈片、鐵砂留在體內。
當時的隊長衛國堯也是在長崗嶺上犧牲。衛國堯出生於海珠區的瀝滘村,也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曾東渡日本留學,回國後於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粉碎日寇頑固派的聯合攻擊,將抗日游擊戰爭引入廣州市郊,黨組織派衛國堯帶領「挺進廣州工作組」到廣州南郊建立秘密據點。
衛家的後人至今生活在海珠區,衛國堯是這場戰役中的英雄,同樣,也是瀝滘村的驕傲,他的故居得到保存,他創辦的民智小學後改稱瀝滘村小學,現在也改名為衛國堯小學,據學校的老師說,孩子們都知道這個從自己的家鄉走出來的英雄。
老兵故事
從廣游二支隊到東江縱隊
鄭少康,1937年參加革命,1942年從斗門調到廣游二支隊,負責指揮禺南部隊,植地庄戰役時擔任廣游二支隊的政委。老伴梁炘,1938年到斗門南山鄉小學做教師,第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鄭少康與梁炘在革命生涯中一直相依相伴,至今已六十一年。梁炘為我們講述了那一段難忘的歷史。
我們兩個是在斗門南山鄉小學做教師的時候認識的,那時候鄭少康已經是共產黨員,在學校教常識課,其實是教革命道理。那時候他上課有趣,很是吸引我。
1942年,他調到廣游二支隊,那時候黨組織派我在番禺鍾村當老師。我們在鍾村工作的一共有六名黨員,當時的鍾村是「白區」,我們利用自己的身份宣傳黨的政策,還摸清了反動鄉長生活的規律,通知廣游二支隊的戰士扮成捉田雞的農民進入鍾村,活捉鄉長,不費一槍一炮,就解放了鍾村。後來鄭少康經常說,當年游擊隊離不開地下黨組織的幫助。
1944年,廣游二支隊取得了一系列斗爭的勝利,隊伍也不斷擴大,由於斗爭的需要,廣游二支隊禺南大隊在七月一日更改番號為廣游二支隊新編第二大隊,衛國堯任大隊長,鄭少康任政委。
植地庄之戰是廣游二支隊所經歷的一場大戰,那一年鄭少康26歲,當地的百姓都不叫他的名字,叫他阿鄭。部隊在當地威信很高。
戰役之後,部隊繼續在珠三角活動。1945年1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簡稱珠江縱隊)成立,廣游二支隊編為珠江縱隊第二支隊,鄭少康任支隊長,5月,珠江縱隊第二支隊主力約600人在鄭少康率領下隨珠江縱隊領導機關進至西江北岸,創建抗日根據地。8月挺進粵北,12月進至粵贛邊境地區,編入東江縱隊粵北指揮部建制。
後人講述
他犧牲的前一晚我們還在一起
衛泰治,衛國堯的養子,1949年參加革命,1996年離休後從封開回到家鄉海珠區瀝滘村。他現在仍生活在衛國堯故居中。
衛國堯是我的親叔叔,他從日本留學回來就參加革命,一直沒有娶妻,我奶奶就在侄輩中選了我做他的養子。
我們衛家世代居住在廣州,我爺爺在廣州的銀鋪打工,後來開火葯廠,賺到了錢,置了些房產,到衛國堯留學歸國,家道已經中落,但仍舊有房子,有米廠,衛國堯回國,用組織給的5000元經費恢復了經營不善的「怡和碾米廠」,作為革命的掩護。還在村裡停辦的私塾原址上創辦了一間小學——民智小學,並親任校長。
植地庄戰役之前,衛國堯帶隊伍住進植地庄,把奶奶安置在植地庄附近的何村裡。在我印象中,戰役之前的一晚,部隊在植地庄開了一個慶功會,因為他們在新造鄉打了勝仗,繳獲了日本人很多槍支,慶功會我也參加了,人來了很多,大家很開心。當晚我還和衛國堯一起住,沒想到第二天晚敵人就進村了。打仗的那天,衛國堯正得瘧疾,發冷寒。
因為隊伍撤走了,所以衛國堯犧牲了我們還不知道,而且衛國堯的名氣比較大,在附近威信也比較高,部隊中也有不少是和他一起出來的,怕影響士氣,所以封鎖了消息,大概過了一兩個月,組織才派人告訴我們。
和衛國堯一起犧牲的衛泰洵,是我的堂兄。
目擊遺址
英雄離我們並不遠
植地庄抗日戰斗烈士紀念碑位於番禺市南村鎮里仁洞植地庄外的撻沙崗上。撻沙崗在迎賓路路北,北面就是當年戰斗最激烈的長崗嶺。東北面的山腳下,就是植地庄。
紀念碑建於1956年10月13日,1992年12月重建。紀念碑立在撻沙崗地勢最高的地方,依山勢而建,坐東向西,正面為鄭少康「植地庄抗日戰役烈士紀念碑」的題字。紀念碑是紀念陵園的主體部分,整個陵園雖然不大,但也庄嚴肅穆。
每年清明節,當地都會有人到這里拜謁,尤其是中小學生最多,在孩子們心目中,英雄本來是個很遙遠的概念,而這個紀念碑能夠告訴他們的是一個最簡單的道理:愛祖國,從愛家鄉開始,保衛祖國,從保衛家鄉開始。英雄離我們並不遠,我們腳下的土地,就是他們獻出生命的戰場。
番禺植地庄抗日戰斗紀念館在番禺南村的里仁洞,離村委會不遠。紀念館規模不大,只有一間展室,展室布置簡單,歷史資料的原件不多,展覽是通過繪畫的形式,將整個戰役的過程表現出來。現在展室沒有開放,展品都被布簾覆蓋,不過據在展室中辦公的有關工作人員介紹,一位當年的老戰士每年還會從上海來到這里,回憶當年戰斗的情形,懷念犧牲的戰友。
衛國堯故居和紀念館,分別位於海珠區新滘鎮瀝滘村東街7巷6號及瀝滘村小學內。
衛國堯出身富裕,故居為三間兩廊式磚木結構房屋腳為花崗岩石,上砌水磨青磚,開井鋪白條石。房屋坐西朝東,東西北三面為花園。正廳鏡框中鑲嵌著烈士傳略。大門口懸掛著廣東省人民
⑥ 廣州那裡有寺廟````
廣州市寺廟簡介
六榕寺留蘇東坡真跡
景點簡介
廣州市中心中山六路西北,建於梁大同三年(537),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廣州著名的古跡之一。
六榕寺蘇東坡手跡
公元537年,南朝梁武帝蕭衍(中國最著名的信佛君主)的母舅曇裕法師從柬埔寨求得舍利(佛骨)來到廣州。廣州刺史蕭裕為了迎接這一佛教之寶,特地在這里創造「寶庄嚴寺」。北宋端拱二年(989)重修時,該寺僧人供奉佛教禪宗六祖慧能,以修凈業,遂改名為凈慧寺。宋代文學家、書法家蘇軾於宋元符三年(1100)路經廣州時到此游覽,看見寺內有古榕樹六棵,便題書「六榕」二字。因此,六榕寺大門對聯"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樹記東坡"便不難理解了。其中的"博士"實指王勃;如今六株榕樹已經沒有了,所以"六榕"實際上是歷史古跡,僅留追憶罷了。門前"六榕"二字是蘇東坡手跡。明代稱六榕寺,並沿襲至今。
六榕寺蘇東坡手跡
六榕寺花塔雄矗寺院中央,高57米,11角形,外觀9層內分17層。塔東為山門、彌勒殿和天王殿、韋馱殿,還有蘇東坡畫像和有"六榕"的石刻等古碑10餘方。塔之西為大雄寶殿,高14米,佔地面積300平方米。內供奉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黃銅精鑄的三尊大佛像。佛各高6米,重10噸,儀態慈祥,它是廣東省現存最大的古代銅像。大殿南側現重建了說法堂,榕蔭園內有六祖堂、觀音殿、僧舍齋堂、功德堂、藏經閣等。
六榕寺蘇東坡手跡
該塔是與六榕寺同時興建的,但原塔已於公元十世紀時被火焚毀。1931年重修時在內部用鋼筋水泥加固。現塔高57米,八角九級,裡面十七層,沿梯級登至塔頂,可俯瞰全市景色。塔的外形華麗壯觀,檐角都懸掛吊鍾,整個塔好像是花朵疊成的一根花柱,塔頂好似長在最高一朵花上的花蕊心。所以人們一般叫它為「花塔」。塔頂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鑄造的千佛大銅柱,連上面的九霄盤、寶珠及下垂的鐵練總重達5000公斤。
寺內還保存有宋代所鑄唐代僧人六祖的銅像,這也是一件珍貴的文物。六祖姓盧,號慧能,廣東新興縣人,是佛教達摩禪宗的第六代祖師。
六榕寺以"六榕花塔"為特色標志,1997年被評為廣州市十大旅遊景點。
--------------------------------------------------------------------------------------------------
交通信息
乘地鐵一號線在公園前站下,或乘56、58路公共汽車在六榕寺站下,或乘5、7、29、85、86、88、102、104、107、124、180、203、217、243、244、253、273、519、552路公共汽車中山六路站下可達。
--------------------------------------------------------------------------------------------------
其他信息
·門票:8元
·開放時間:8:00-17:00
·電話:83392843
陳家祠——瑰麗的民間工藝建築寶庫
景點簡介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現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所在地,位於荔灣區中山七路陳家祠地鐵站旁。
書院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動工興建,歷經四年竣工落成,是當時廣東72縣陳姓合族宗祠。始建時用作廣東各縣陳氏子弟來省城應科舉時學習及住宿場所,也是祭祀祖宗的宗祠。
陳家祠
全院佔地近1.5萬平方米,院東新辟有1.7萬多平方米的綠化廣場。主體建築寬80米、深80米,以「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布設,穿插六院八廊,規模宏大,廳堂軒昂,庭院幽雅,全院的門、窗、屏、牆、欄、梁架、屋脊等處處均配上精美的各式木雕、石雕、磚雕、灰塑、陶塑、銅鐵鑄等藝術品,與雄偉的廳堂渾然一體。主體建築正 門兩邊的外牆上,6幅大型磚雕《梁山聚義》、《梧桐杏柳鳳凰群》等,其畫內建築物雕工精細、層次分明,人物神態各異、形象生動,花鳥栩栩如生,其磚雕技藝為近代罕見,可說是驚世之作。
陳家祠
尤具特色的還有第二進後側長廊上的柚木屏門雙面鏤雕,分別雕有歷代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三顧茅 廬」、「赤壁之戰」等20幅木雕,被贊譽為「木刻鋼刀雕就的中國歷史故事長廊」。
中路一、二進間的院子內的石欄桿鑲嵌的鐵鑄雙通花欄板「金玉滿堂」、「三羊啟泰」等展示了中國近代鑄鐵工藝的成就。 院內石雕、陶塑、灰塑也以表現主題的嶺南特色鮮明、工藝精美、精品琳琅滿目而稱雄嶺南。郭沫若曾賦詩贊美陳氏書院的建築藝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
陳氏書院坐落北朝南,為三進院落式布局,由9座廳堂、6個院落、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主體建築佔地6400平方米。其整體結構布局嚴謹、虛實相間,廳堂軒昂,庭院寬敞幽雅,特別是在建築裝飾上集中體現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精華。其內外建築構件上巧妙地採用了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銅鐵鑄等工藝裝飾。圖案題材廣泛,造型生動逼真,雕刻技藝精湛,用筆簡煉粗放卻又精雕細琢。可以說,陳氏書院不愧為一座宏偉瑰麗的民間工藝建築寶庫。
陳家祠
1959年,陳氏書院被辟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傳展覽廣東地區歷代各類民間工藝品為主。兼及全國各地民間工藝品。館內辟有多個展廳,常年展出館藏文物。展品有陶瓷、雕刻、刺綉等工藝精品。其他工藝品種類更多:有廣州琺琅、金銀工藝、套色蝕花玻璃;有佛山燈色、剪紙、木刻、門面等;有潮州麵塑、稿末塑、麥桿貼畫的剪紙;還有陽江、潮汕、佛山地區的漆器,以及少數民族地區工藝等。還設有近代傢具、書畫、文房四寶、茶藝等展廳、專室。 陳氏書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評為「廣州十大旅遊美景」之首。
陳家祠
仁威廟
仁威廟是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講究富麗堂皇,並且是中國各種雕刻藝術事例匯聚的結晶。它的主體建築略呈梯形,坐北朝南。
廟內的木雕十分精緻,頭門均做成木雕的工藝構件,雕刻吉祥紋飾,遍施金彩。
-------------------------------------------------------------------------------------------------
美食信息
雙皮奶、荔灣裹蒸皇、牛肉腸、伍湛記及第粥、荔灣艇仔粥、歐成記鮮蝦雲吞、德昌咸煎餅、擂沙湯圓、陳添記魚皮、南信牛三星、羊雜湯、銀記鮮蝦拉腸
--------------------------------------------------------------------------------------------------
推薦線路
· 陳家祠—— 仁威廟——荔灣博物館(西關民俗館)——上下九——廣州石室——華林寺——抵碼頭(大鍾樓)上船珠江夜遊,可參加廣州各大旅行社的廣州一日游理由內路線
--------------------------------------------------------------------------------------------------
交通信息
·乘地鐵陳家祠站下;
·乘85、88、104、107、128、路公交車高基站下;
·乘268路公交車陳家祠站下或乘15、52、55、105、124、133、193、196、205、207、231、232、256、275、530、539、555路公交車中山八路站下。
--------------------------------------------------------------------------------------------------
其他信息
·地址:中山七路恩龍里34號 電話:81817371、818114559
·開放時間:8:30-17:30
·門票:10元,70歲以上持老人優理發證免標,學生及退休人員憑證半票。
華林寺五百羅漢堂
景點簡介
華林寺
位於荔灣區長壽西路華林寺前街,是廣州別具意義的佛教寺院。南朝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印度名僧達摩從海路到廣州,在華林寺附近登岸並建「西來庵」,是達摩在我國最先傳播佛教之地。後人為紀念這位高僧,稱其登岸處為「西來初地」,一直沿用至今。西來庵歷代均有擴建,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701年)改稱華林寺,是當時的廣州佛教五大叢林之一。
華林寺現主要建築為羅漢堂,羅漢堂內五百羅漢像在「文革」時被毀,1997年重立木雕的五百羅漢像。另華林寺前原有星岩白石塔一座,6面7級,高7米,每層刻有花紋,具有雕刻建築藝術價值,現已移置於解放北路蘭圃中。
1963年3月廣州市人民委員會公布華林寺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圖)華林寺五百羅漢堂
五百羅漢堂
由於華林寺沒有大雄寶殿,所以五百羅漢堂就成了主殿。而達摩堂建成之前它又是寺中惟一的殿堂。
走進五百羅漢堂,只見堂門前兩旁各立有一個高達殿檐、手執金剛杵、面容威猛的金剛力土鎮守著山門。殿門上方高懸「五百羅漢堂」石額。兩旁石柱刻有一副對聯:「證菩提心現應真相,登歡喜地得自在觀。」進入殿門,只見一尊笑口常開且大腹便便的彌勒佛在迎候著您。佛的背後是寺院護法神將韋馱大將軍。殿堂北端供奉著三尊大佛:釋迦牟尼佛祖居中,茲師佛在左邊,阿彌陀佛在右邊。殿堂的西牆供奉著全身地藏王。殿堂東牆供奉的是一尊木雕的千手千眼觀音立像,與地藏王相對。
五百羅漢堂殿門向南,由殿門至北端的三保佛像,為南北中軸線。東西兩邊是迴廊,在高1米多的基座上供奉著五百羅漢。原像已在「文革」中毀去,盪然無存,現在的佛像於1997年參照清光緒年間的《五百羅漢圖》及有關資料重新雕塑的,造工十分精細。雕像的材利是優質的香檀木,初由浙江工匠精心雕刻而成,再從潮州、汕頭、福建、湖北等地買來麻布、泥灰、生漆等各種材料,經接縫、打溝、裱布、上灰、打磨、上漆、貼金等1O多道工序而成,工程於1997年12月竣工。
現在,大多數新雕塑的羅漢像供奉在台基上,另有數十尊羅漢像緊密排列於「妙相庄嚴」東側的高架之上。五百羅漢喜怒哀樂,形態各異,金碧輝煌,真令遊人自不暇接、流連忘返。
達摩堂
達摩堂是20世紀90年代為紀念達摩師祖而重建的。殿堂坐北朝南,堂前石柱有一副木刻對聯寫道:「東土禪宗傳妙法,西域寶甸辟華林」,是贊頌初祖達摩由西來中國傳播宗教文化事跡的。而殿堂北牆正中的白石基上供奉著身穿袈裟、左腿趺坐、右腳曲起、形如印度僧人的菩提達摩塑像。殿堂東西牆壁上掛有兩幅雕畫,內容是敘述達摩東渡來華的傳奇故事,如「面壁九年」、「一葦渡江」、「只履舊西」等。
-------------------------------------------------------------------------------------------------
美食信息
接近上下九,有許多西關美食。
西關除了古建築外,也是美食的天堂。上下九就匯集了數十間著名的酒樓、食府。有廣州酒家、陶陶居、泮溪酒家,這些都有數十年或百年歷史的老字型大小,還有在荔灣廣場中新建成的"西關人家",這些地方都可以品嘗到廣州地道的菜式,講究飲食的朋友不可不去。荔灣的小吃也很著名,有老牌的南信雙皮奶、伍湛記及第粥、歐成記雲吞面……絕對可以令你大飽口福。
--------------------------------------------------------------------------------------------------
推薦線路
· 陳家祠—— 仁威廟——荔灣博物館(西關民俗館)——上下九——廣州石室——華林寺——抵碼頭(大鍾樓)上船珠江夜遊,可參加廣州各大旅行社的廣州一日游理由內路線
--------------------------------------------------------------------------------------------------
其他信息
·聯系方式:020-81393175
·乘車線路:2、3、6、61、82、204、號公共汽車可達該寺(在帶河路站下車)。
·景區門票:免票
·開放時間:8:00-17:00(節假日照常開放)。
光孝寺
景點簡介
光孝寺座落在廣州市區的光孝路北,是嶺南年代最古老、規模最大的一座名剎,民諺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之說。光孝寺也是古代中外高僧經常駐錫的佛教道場。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策源地之一。寺內有福楹聯寫道:「禪教遍寰中茲為最初福地,抵園開嶺表此為第一名山」。概括地說出了光孝寺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光孝寺的歷史源遠流長。公元前二世紀,寺址是南越王趙他的玄孫趙建德宅居之地。三國時,吳國貴族虞翻流放南海,居此講學,時人稱為「虞苑」,因苑中有不少河子樹,又名訶林。虞翻死後,家人贈宅為寺,名「制止寺」,這里作為寺廟的歷史從這時開始。
內容簡介
「未有羊城,先有光孝」。比丘尼踏著的,便是嶺南名剎廣州「光孝寺」的地面。
這里,原本是南越王玄孫的宅居三國虞翻流放南海,居此講學,為「虞苑」。虞死,贈宅為寺,名「制止」東晉隆安元年,改名「王圓寺」唐貞觀年間,王圓寺重修,又易名「 明法性寺」宋時,又名為乾明禪院、崇寧萬壽寺、廣孝禪寺等直至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才改為今天這個名字光孝寺,已用了800多年光孝寺也是幾經風雨的。1921年,一度改為「警官學校」、「美專學校」。抗戰時,成了「偽救國軍司令部」解放後,華南歌舞團的舞蹈學校又設在這里。佛,與兵為伍,與繪畫、舞蹈相合也夠苦了。1979年,政府撥款60萬重建大雄寶殿、六祖堂1986年,光孝寺歸還佛門。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天這里發生了一場有趣爭論,慧能來到這里,堂內的蟠動了,一僧說,是「風動」:一僧說,是「幡動」。說「風動」者,論無風幡不自動。說「幡動」者,論有風山何以不動。慧能播言: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自己心動這,便是有名的「風幡」典故悠悠揚揚,如這鍾聲,一直響到今日。
寺內有兩座鐵塔,東鐵塔和西鐵塔。東鐵塔是五代南漢大寶十年鑄就,西鐵塔是五代南漢大寶六年鑄就。東鐵塔是七層四焦,高635米,是我國僅存的年代最早、體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鐵鑄佛塔。
一年一度的光孝寺水陸大法會是十分盛大的。一般七天,多者為四十九天參加法事的僧人或幾十或上百,誦經設齋、禮佛拜懺、追薦亡靈,供品多為飲食。為「超度」水陸一切鬼魂,普濟「六道四生」。光孝寺,是一個給人希望的地方。
近年來,光孝寺在海內外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准備用5年時間分五期工程逐步重新修建殿堂,第一期工程是修建頭山門、長廊、鍾樓、鼓樓和千菩薩殿,已經破土。五期工程全部完工後,在佔地3萬多平方米的寺內,屆時,一座千年古剎將重展風貌,重現昔日的歷史原貌,又展現嶺南寺廟建築特色。
廣州光孝寺熱心幫助瑤胞群眾,1996年捐資12萬元,為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山聯鄉修建公路。今年該路已建成通車,瑤胞群眾推舉鄉長到光孝寺送上一面錦旗,上面寫首:「幫民鋪富路,助民奔小康。」
1996年10月30日,光孝寺隆重舉行新成法師進院升座慶祝典禮。是日,千年古剎裝扮一新,到處張燈結綵,幢幡迎風,梵音悠揚。光孝寺監院明生法師率全寺僧眾在山門口恭請新成方丈進院升座,新成法師於山門說偈行進院禮儀後,於彌勒菩薩、韋馱菩薩前上香、說偈,隨後轉向大雄寶殿,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廣州市六榕寺住持雲峰法師在大雄寶殿為新成方丈送位;在法堂,退居方丈本煥老和尚為新成送座。當天,兩萬名各界人士及信眾盈庭滿院,盛況空前,整個慶典儀式圓滿。
新成法師現年78歲,為了傳持如來家業,重振佛門宗風,不顧年事已高,四處奔波,內理僧團傷事活動,又兼省、市佛協工作和十多處寺廟管理工作,任勞任怨,孜孜不倦。與此同時,新成法師還一直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積極投入賑災救災、「希望工程」以及資助教內修建寺院、辦學辦刊等事業,貢獻卓著,受到了佛門四眾弟子、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的交口稱贊
桂殿蘭宮:道教神廟仁威廟
景點簡介
仁威廟是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講究富麗堂皇,並且是中國各種雕刻藝術事例匯聚的結晶。它的主體建築略呈梯形,佔地2200平方米,坐北朝南。廟內的木雕十分精緻,頭門均做成木雕的工藝構件,雕刻吉祥紋飾,遍施金彩。而頂部為五山風火山牆。正脊是石灣文如塑造的陶塑人物瓦脊,上有"同治丁卯"字樣。它的精美的木雕、粗獷的石雕、剔透的磚雕,曾被譽為「桂殿蘭宮」。
仁威廟是一座供奉道教真武帝(北帝)的吉廟,取「仁威並施」之意,始建於1052年,有940多年歷史,是現存廣州最古老的寺廟之一。它以其精美的木雕、粗獷的石雕、玲瓏剔透的磚雕等嶺南古建築藝術著稱,曾被譽為「桂殿蘭宮」,名聲遠播海內外。廟宇建築庄嚴古樸、富有鮮明的嶺南傳統古建築工藝特色,是廣州明清建築風格的代表,也是廣州市目前整體結構保存較完整的道教古建築,具有重要的文物和道教文化價值。
仁威廟歷代多次進行過重修、重建,其中清朝乾隆年間和同治年間進行過規模較大的重修。整座廟宇坐北朝南,原有佔地面積2200平方米,深五進、尚保留有碑記20多塊。1993年8月被廣州市政府確定為市級文物單位。
歷史上,仁威廟一直是廣州市西部和南海、番禺、順德等地信仰道教群眾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新中國成立後,仁威廟的宗教活動仍延續不斷,「文革」後,仁威廟得到修復,廣州市道教信徒多次要求恢復為道教活動場所。2002年12月,經廣州市、荔灣區政府批准,仁威廟移交給廣州市道教協會,作為宗教活動場所管理開放。仁威廟成為廣州市繼三元宮、黃大仙祠、純陽觀之後的第四間經政府登記開放的道場。
據悉,在廣州市、荔灣區宗教部門的指導下,廣州市道教協會日前成立了仁威廟重修委員會,擬投入資金對仁威廟進行全面維修,使仁威廟辦成一個集嶺南特色、歷史文物、道教殿壇於一體的宗教和旅遊勝地。
-------------------------------------------------------------------------------------------------
美食信息
雙皮奶、荔灣裹蒸皇、牛肉腸、伍湛記及第粥、荔灣艇仔粥、歐成記鮮蝦雲吞、德昌咸煎餅、擂沙湯圓、陳添記魚皮、南信牛三星、羊雜湯、銀記鮮蝦拉腸
--------------------------------------------------------------------------------------------------
推薦線路
· 陳家祠—— 仁威廟——荔灣博物館(西關民俗館)——上下九——廣州石室——華林寺——抵碼頭(大鍾樓)上船珠江夜遊,可參加廣州各大旅行社的廣州一日游理由內路線
--------------------------------------------------------------------------------------------------
交通信息
·8路車總站
--------------------------------------------------------------------------------------------------
其他信息
·地址:中山七路恩龍里34號 電話:81817371、818114559
·開放時間:8:30-17:30
·門票:10元,70歲以上持老人優理發證免標,學生及退休人員憑證半票。
三元宮簡介:
三元宮坐落於應元路越秀山的南麓,是廣州市現存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三元宮為東晉南海太守鮑靚創建。初名越崗院,唐稱悟性寺,明代重修時改名為三元宮(道教以天、地、水為三元)。 三元宮的整體布局是:以正對山門的三元殿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東西連接鍾鼓樓,殿後為老君殿;兩側自南而北,東為舊祖堂、齋堂、客堂、呂祖殿,西有缽堂、新祖堂、鮑姑殿等建築。各殿堂建築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三元宮主殿三元殿寬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一級的石台基上,與鍾、鼓樓和拜廊連成一片,在廣州古建築中獨一無二。 三元宮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流行的上元誕、中元誕、下元誕的宗教民間節慶的主要活動場地。
⑦ 廣州有哪些革命遺跡或者歷史名勝
1、中山紀念堂
奉化總理紀念堂前身為中山紀念堂。奉化老城北部的錦屏山,宋代起即為民眾踏青優游之地。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原有的錦屏山宋家坪公園改建為中山公園,並著手增建中山紀念堂、縣立圖書館(後稱中正圖書館)等公共建築。
「無論是破土動工,還是落成,奉化中山紀念堂都堪稱第一。」裘國松在1994年出版的《奉化市志》中找到了依據,「1934年1月由陳布雷堂兄、近代寧波文化名人陳訓正撰寫的《奉化中山公園記》,明確記載奉化中山紀念堂是在1925年6月,也就是孫中山辭世滿百日的時候動工興建的,並歷經三個寒暑於1928年落成」。
⑧ 廣州亞運會是哪一年舉辦的
2010年
第16屆亞洲運動會主辦城市競選在2004年7月1日在卡達多哈舉行。由於舉辦城市只剩中國廣州,大會取消投票形式,亞奧理事會直接宣布廣州獲得第16屆亞運會主辦權與汕尾市、佛山市、東莞市共同舉辦。
2004年3月24日,韓國奧委會於2004年3月24日宣布韓國漢城決定放棄申辦2010年第16屆亞運會舉辦城市。放棄原因普遍認為,因為2002年第14屆亞洲運動會在韓國釜山舉行,因此韓國政府反對隔一屆後再次舉辦。
2004年3月31日,在科威特的白陽宮舉行申辦城市遞交《申亞報告》的時候,申辦城市約旦安曼提出放棄申辦2010年第16屆亞運會舉辦城市。放棄原因可能為約旦政府考慮到第15屆亞運會在阿拉伯國家卡達的多哈舉行,因此放棄申辦第16屆亞運會。
2004年4月14日,新一任政府在當日內閣會議討論吉隆坡申辦2010年亞運會時,會議否決吉隆坡的第二次申亞計劃。政府認為承辦亞運會費用太高;將把主要力量放在發展國內體育活動上。內閣認為費用太昂貴,不宜主辦。
(8)廣州創造傳奇動漫科技擴展閱讀
廣州亞運會承辦口號:動感亞洲 感動世界
廣州亞運會會歌:《重逢》
廣州亞運會志願者標志:「一起來,更精彩!」「亞運有我!」,這一口號是對所有希望參與亞運的人們。
廣州亞運會的吉祥物:「五羊」。這五隻羊有著與北京奧運會吉祥物「北京歡迎你」類似的名字,形象是運動時尚的五隻羊,分別取名「阿祥」、「阿和」、「阿如」、「阿意」和「樂羊羊」。
廣州亞運會主體育場: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⑨ 廣州亞運會開幕式解說詞
11月12日晚,觀眾打開電視機,發現中央電視台正在直播的廣州亞運會開幕式有兩個完全不同的版本,一個是央視一套、五套由朱軍、董卿擔任解說的「文言」版,一個是央視新聞頻道白岩松擔任解說的「白話」版。
開場
【白話版】
2010年11月12號,中國廣州,這里是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為您現場直播的第16屆廣州亞運會開幕式的實況。
我們今天將用5個時間的維度去關注這個開幕式。第一個是2000年,廣州這座城市的建城歷史是2224年,它將怎樣濃縮在這個開幕式裡面?第二個是200年,今天是在室外舉辦的開幕式,承載這個室外舞台的是海心沙島,它是被珠江水沖積200年形成的。第三個時間是20年,中國人的記憶當中,從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到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走過了20年的道路,這20年我們在變,中國在變。第四個是2年,從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到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總導演就是當初北京奧運會的副總導演。開幕式會帶來什麼樣的創意?最後一個時間段是2個多小時,那就是8點將要開始的開幕式了。
在北京奧運會以及多哈亞運會已經形成精彩的印象之後,它究竟會有哪些獨特?會否在2個多小時之後,這精彩的瞬間就成為我們記憶的開始?在這5個時間維度當中,我們走進廣州,走進這座重新會給大家帶來新的亞運記憶的城市。
【文言版】
中央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各位觀眾,歡迎回到第16屆亞運會開幕式的直播現場。剛才為您轉播的是第16屆亞運會的開幕式序曲——珠江巡遊,稍後,我們將在廣州海心沙島為您現場直播開幕式的儀式和文藝演出的盛況。夜色下的廣州,華燈初上,交相輝映,璀璨耀眼的燈火閃亮了一座城市最清澈的眼眸。夜色下的廣州,樓宇林立,相互映襯,高高聳立的樓群絢爛了一座城市最自豪的表情。夜色下的廣州,珠水如鏡,穿城而過,奔流入海的江水打開了一座城市最包容的胸懷。夜色下的廣州,大橋跨江,溝通兩岸,堅實穩重的橋身挺拔了一座城市最堅硬的脊樑。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夜晚——從今晚開始,歡騰的廣州將向亞洲人民獻上一場「激情盛會」。這是一個值得珍藏的時刻——從現在開始,發展的中國要把「和諧亞洲」的訊息向世界傳遞。此時的海心沙島,盛滿了歡樂與祥和,再過一會兒,亞洲45個國家和地區將在這個美麗的小島上實現團聚,共敘友誼。此時的中華大地,承載了激情與夢想,未來的16天里,亞運健兒將在這片生機盎然的土地上拼搏努力,同創奇跡和輝煌。2010,廣州歡迎你。
2010,中國歡迎你。
白雲之帆
【白話版】
好,如果這個節目的速度和節奏你覺得已經心跳加速的話,你做好准備迎接下一個節目了嗎?這個節目總導演只做了這樣一個推介,如果演完了之後您是鼓掌,這個節目就失敗了,只有您尖叫,它才是成功的。
為什麼現場觀眾看到第一段表演的時候就迅速地興奮起來,而在電視機前似乎沒有呢?那是因為在現場更能直觀地感受到,這是演員在一個90度垂直於地面的大屏幕上來進行表演,他們沒有任何依附。等於說您站在牆上表演,它可能嗎?但是現在在這個演出段落的時候,它成為現實。在平常的日子裡,我們任何一個人完成一次幾十米落差的蹦極的話,會難受好多天。但是,正在給我們表演的演員,要在這一個屏幕上進行多次的幾十米距離的蹦極,而且是來回的。這是電腦操控的嗎?不是,在8個大屏幕上表演的演員一共有180名,頂上的屏幕上是22個,底下的屏幕是23個,在他們每個人身上都綁著鋼絲,每個人要靠底下7個人為他服務,要拉鋼絲,5個人是拉,另外2個人是備份,完全是人工的方式調控著他們的節奏和造型的擺放。
內容不復雜,回到游戲,回到簡單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回到童年,但這最簡單卻用了最復雜、最富挑戰性的一種表演方式。LED屏的高度是80米,大家就想像,他們一瞬間要完成的落差急降急起是多高。看,他們是垂直於地面表演,所有的演員來自於河南少林塔溝武術學校。色彩的造型是由大屏幕提供的,而在上面進行垂直表演的演員,跟這個造型完成了非常默契的配合,因為他們已經練了一年半的時間了。有人對他們訓練之後的身體測試說,他們已經可以成為海軍陸戰隊的隊員了……
【文言版】
接下來,我們將看到一組富有創意的表演,180名運動健兒在地面上1320名操作者的配合下,展開動人心魄的立體式表演,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體現了廣州「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他們將在奇特的空間中完成俯沖、跨越、奔跑、攀爬等多種行為,其中容納了沖浪、游泳、跑步、登山、跨欄等諸多體育元素,精彩地詮釋了人類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形象地表現了中華民族全民健身運動的蓬勃發展。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是體育精神的真諦。國運盛則體育興,亞運腳步對於中國的第二次眷顧可以充分說明:廣州,對體育精神的熱誠,已讓亞洲感動!中國,對體育精神的詮釋,已被世界認同。
結束
【白話版】
焰火又一次綻放起來,之前有很多的新聞去說,這一次廣州亞運會的焰火表演將超過16萬發、超過北京奧運會等等。其實沒有,據現場的負責焰火的導演向我們介紹,總量只有4萬發,並不超過北京奧運會。在聖火當中,在焰火當中,可能很多中國人的思緒會回到20年前的北京亞運會,在想這20年國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而我們每個人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其實回憶過去,不如更多地開始好奇未來。從現在就開始好奇,20年後廣州會怎樣,中國會怎樣,而我們每一個人又會怎樣?好運廣州,好運中國,好運每一個人。這是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為您帶來的第16屆亞運會開幕式的解說。
【文言版】
女士們,先生們,第16屆亞洲運動會開幕式結束,祝大家晚安!煙花燦爛,讓我們共同銘記今晚歡騰的中國!禮花漫天,讓我們共同銘記今晚喜悅的廣州!此刻,屬於中國的亞運時間才剛剛開啟!此刻,屬於廣州的亞運征程才剛剛啟航!未來的16天里,45個國家和地區的亞運健兒將在這里享受運動帶來的滿足和快樂!未來的16天里,中國將用真誠和熱情為亞運健兒的每一次拼搏喝彩加油!祝福亞運健兒在亞運賽場上勇攀巔峰!祝福中國健兒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再鑄輝煌!中央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第16屆亞洲運動會開幕式的盛況就為您轉播到這里!朋友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