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蘇軾的直覺思維創造答案

蘇軾的直覺思維創造答案

發布時間:2021-08-21 00:57:32

Ⅰ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語文學科對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不僅要學習文章的內容,而且還要學文章的其他形式。語文的形式是語言文字,是表達技巧;而內容只是生活,是事物,是思想,是精神,一位教育家指出:「語文學科這一特點使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語文這一工具學科的學習運用,必然伴隨著一定的思想,交織著一定的情感,尤其是那些文學作品所展現出來的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動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大自然的詩情畫意,都是激勵學生思維的發展的誘因,都可能觸發學生的思維想像,萌生創新意識。」 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呢? 首先,教師應該轉變觀念,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教師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自己首先應該有創新意識。創新意識是創新的內在動力,是創新的開始並始終影響整個創新活動,它是在創新活動中產生、發展、檢驗和論證,由實踐到意識,又由意識到實踐,一直貫穿於創新活動的全過程。教師要樹立「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陶行知語)的意識,要敢想敢做,要有能為人先的膽識和勇氣,能發現並能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敢於標新立異,隨機應變的進行創造性教育,對於約定俗成的教學方式要懷有強烈的思維批判性,這是時代更是當前新課程改革賦予語文教師的重任。學生只有在教師的強烈創新意識的鼓勵下,才可能產生強烈創新的動機,釋放創新激情,發揮創造性思維。 其次,培養學生樹立創新意識是形成創造性思維的前提。學生的創新意識並不是與生俱來,必須依賴於積極的指導和鼓勵,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有計劃地進行教育和培養。 (一)、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慾望。心理學告誡我們: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只有具有強烈的創新慾望,才能主動思考,主動創新,因此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第一步。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向同學們講清創新意識的含義;利用古今中外新人才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設置趣味性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我針對不同學生的原有基礎和特點,有針對地進行創造思維的訓練。 1、激發好奇心、求知慾,培養學生的創造動機。例如在《火燒雲》一課教學中,針對文中火燒雲動感性極強的特點,我設計了啟發學生用動作表現火燒雲升上天空的情景。同學們十分活躍,積極開動腦筋,同桌之間互相演示,然後紛紛到前面表演。最後大家一致贊揚一名同學用雙手滾動的方法來演示火燒雲升上天空最為貼切。再有像學習蘇軾的《題西林壁》這首詩。針對宋詩說理性強的特點,我仍採用啟發學生運用形體語言形象地表現古詩句。學生分組展開討論,有的學生運用五個手指表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又將五指聚攏,掌心成窩狀,形成山峰環繞,人處山中的感覺。一看便馬上聯想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詩句。這樣一來,既理解了詩句又幫助了背誦。還有的同學幾個人排列一起,先橫後豎,然後圍成一圈,再讓一名矮個兒同學站在中間,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學表達了詩句的意思。這種方法對於學生來講就具有創造性。它使學生的思維與想像緊密相聯,為今後學習古詩,形象地理解文章、語言提供了方法。 2、重視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全過程的培養。具體而言,既有發散,從多角度尋找答案、方法,又有集中,通過分析從中找出最佳答案。在《赤壁之戰》一課的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你認為東吳和曹操哪一方應該獲得勝利?為什麼?」的問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讓學生去佩服東吳方面的知己知彼、揚長避短。這一問題引發了全班的爭論,形成了三種意見:A認為東吳應獲勝,這是歷史事實;B認為曹操應獲勝,中國就可以統一了;C認為誰勝了也不好,反正都是打仗,老百姓就遭殃。我又引導大家展開討論,逐步統一了認識,第二種意見是對的。曹操獲勝就可以統一中國,結束分裂,符合歷史趨勢和人民渴望安定的願望。這種歷史唯物主義的觀念對成年人很容易,但對六年級的孩子來說沒有這個觀念。建立起這種觀念對學生的思維就是個創造性的提高,今後他們就會學著用這種觀點去評價、看待歷史、現實、人和事。學生再看這類問題,就會站在一個新的高度辯證地去看,而不是只停留在為東吳喝彩。這就是從發散到集中的思維訓練過程。 3、是針對自身原有基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良好個性。像上文提到的第三種觀點認為誰獲勝也不好的同學,原本語文成績較差,也很難發言,學習上被動,按過去的教學方法只能是跟在別人後面撿「現成兒」的。但在開展創造教育,把創造性思維培養引入語文課堂後,他變得十分活躍,勇於發言。他的觀點雖不是很正確,但對於他自己確實具有獨立性、首創性、新穎性,既不同於別人,又超越了自我,真正是創造性的。 (二)、培養學生創造性習慣,使學生樹立創新意識。 「學習有兩種,一種是重復性學習,另一種是創新性學習。」「創新性學習就是不拘泥、不守舊,敢於創新。……創造性要看作為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中國青年報》)。為了促進學生創造性學習,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1、培養學生創造性個性。任何創造性活動,都要受到各個性的極大制約,受到已有定性思維的限制,因此需要對已有的觀念、方法、理論進行突破。故此,在教學活動中要培養學生的具有拼搏、進取、創新、頑強、堅韌、自信、自製等個性心理品質。 2、培養學生產生創造性的學習特點,並在實踐中強化創造性思維意識。創造型學生在學習中具有不同於普通學生的表現。在學習內容上,創造型的學生不滿足於對教學內容的記憶,而是自己對求知世界的探索;在學習態度上,創造型學生喜歡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探究,思考問題的領域和方法不為老師所左右;在時間安排上,創造型學生不按照規定的時間去學,除了完成課堂作業以外,更多的時間是花在閱讀課外書或從事其他活動上;在學習目標上,創造型學生不僅獲得書本和教師傳授的知識,而且對教師和書本上的知識進行批判的吸收。我們把握創造型學生在學習中的特點,就要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更好的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讓他們在學習生活中得到培養和鍛煉。學校中多一份創造性學習,學生進入社會就多一份創新能力;學校中多一個創新型學生,進入社會就多一個勇於創新的人才。 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總是與創造性活動相聯系的。因此在課堂活動中應結合聽說讀寫盡量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機會,例如小組討論,作文互改等,都是利於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方式。 第三、營造和諧、民主、快樂的學習氣氛,讓學生最大限度的發揮聰明才智。營造和諧、民主、快樂的學習氣氛關鍵在師要有教育機制,即良好的心理素質,敏銳的觀察力,靈活敏捷的思維能力以及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應變能力。 第四、豐富知識,夯實基礎,拓展視野。首先,一個沒有知識或者知識貧乏的人是很難進行創新活動的,放眼歷史所有的發明都是在知識特別是相關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才得以形成,因此學生掌握知識的質與量影響著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體現要以知識為基礎,要以知識為前提。其次,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只有學生對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時候,才能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時間越長就越接近創新的結果,體現出來的創新情緒,勇氣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創新。最後,創新能力的體現離開的實踐活動是不可能的,知識的運用為創新提供的現實可能性。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知識的運用過程,就不可能有創新的產生。因此,創造型學習要豐富知識,夯實基礎,拓展視野。 第五、在教學環節中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以及非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對同一件事物,從不同角度觀察,就有不同的看法,體現出不同的思想意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某一問題提出多種解答思路,然後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去進行發散性思考和理解,以另闢蹊徑,求取新解。如,學了《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之後,我讓學生自己總結課文,並強調要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作多向思考。學生從不同側面說出了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1、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若我們慧眼獨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我們就能發現得更多。 2、解決問題的途徑很多,只要有信心、恆心和毅力,我們就能找到最佳方案。 3、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要多解、新解、巧解各種問題。 4、與人相處要善於換位思考,思他人所思,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5、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要灰心沮喪,因為倘若能轉換角度思考,就有可能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學生在寫作時,往往思維定勢,思路不開闊,內容單薄,這就需要加強發散性思維(多向思維)的訓練。以「水滴石穿」為例,學生通常只想到恆心和毅力,我引導學生分別從「水」「滴」「石」「穿」四個角度寫出不同的構思,結果學生總結歸納出"弱能勝強"或"柔能克剛";不要輕視"小";要敢於碰硬;頑石是可以攻破的等等觀點。 綜上所說,我認為在語文課堂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與語文教學不僅可以有機結合,而且可以使傳統的語文教學真正成為創新教學。面臨經濟時代的來臨,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創新能力和水平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地位和發展速度,創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深深依賴於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教育能否順利實現。而語文課堂是其中最為基礎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創新型思維,提高其創新能力,加快創新教育的實施和發展壯大,是極其重要而有深遠意義的。

Ⅱ 2020統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 19.談創造性思維

鏈接: https://pan..com/s/1oWA6M2zhg5gZWFId764EAQ 提取碼: 6xzm
新統編版1-9年級2019-2020年 的素材

Ⅲ 中國古代直覺思維的故事

蘇軾有一則著名的以「取象類比」形容直覺認知創造的短文《荔枝似江瑤柱》:
仆嘗問:「荔枝何所似?」或曰:「似龍眼。」坐客皆笑其陋,荔枝實無所似也。仆曰:「荔枝似江瑤柱。」應者皆憮然,仆亦不辨。昨日見畢仲游,仆問:「杜甫似何人?」仲游雲:「似司馬遷。」仆喜而不答,蓋與曩言會也。
這則取象類比的故事,既指明了直觀與直覺的區別,又顯現了直觀與直覺在認知程度上的高低上下。前一類比「荔枝似龍眼」,屬於直觀感受,僅只看到兩者都是圓的和甜的之類外表現象,並沒有能夠指出它們之間質的區別,是故「坐客皆笑其陋」;而後一類比「荔枝似江瑤柱」,則是從內在品質方面作了恰切的比喻——「江瑤柱」者,干貝也,乃用江珧貝閉殼肌製成的乾燥食品,是一種名貴的海味。以它類比,顯現了荔枝自身的高貴品性。
很顯然,這種類比是一種非邏輯性的比附,因為它脫離開了兩者的形體關系——荔枝是一種水質的鮮美的植物果實,而江瑤柱則是一種干制的動物肉類食品。無論從荔枝和江瑤柱的形態、質地來說,都似乎是毫不相乾的,甚至是絕無相似之處的,是故「應者皆憮然」。憮然者,拍掌而笑也。然而,蘇軾卻深信自己的比喻正確,故「仆亦不辨」。而其實,這正是蘇軾的直覺體驗的創造性結果。後日,蘇軾遇見好友畢仲游,他又問之曰:「杜甫似何人?」畢仲游當即答道:「似司馬遷。」蘇軾聽後「喜而不答」。欣然默許。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畢仲游的回答同是一種取象類比,其效果「蓋與曩言(以前的比喻)會也。」「會」者,心領神會也。畢仲游以司馬遷比喻杜甫,是從杜甫與司馬遷兩人的學識才華和歷史貢獻等內在品性上給予類比的,這正像自己以江瑤柱比喻荔枝,其涵義基本相同。因此,蘇軾和畢仲游的「言會」,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心有靈犀一點通」也。這個生動的比喻故事,同時反映出蘇軾和畢仲游都是具有豐富閱歷和高超認知的智慧者,他們皆通過直覺思維表達了兩種不同事物內在相同的本質和規律,令人嘆服。
蘇軾對他的「蘇荔似江瑤柱」的直覺體驗充滿了自信心,曾不止一次談起這個比喻的妙處。又如他在其《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有自注雲:「予嘗謂荔枝厚味,高格兩絕,果中無比。唯江瑤柱、河豚魚近之耳。」這次類比,又從「江瑤柱」通向了「河豚魚」。眾所周知,蘇軾是最喜愛吃河豚魚的,河豚魚雖然有毒,但經過精心泡製後,卻是席間一種絕妙的美味佳餚。雖然「河豚魚」是另一種物質的高檔食品,但在「食品」這一相同聯繫上,它們很自然地被蘇軾融入了同一種取象類比之中。
取象類比法,是我國古代認識論的重要思維方法之一,早在先秦的《周易》中即已有了「立象以盡意」 的說法。在稍後的《黃帝內經》中也曾多次提到「援物比類」、「別異比類」和「不知比類,足以自亂」的論述。這是一種把事物現象透過其性質特點的分析加以歸類,再將同類事物通過比擬建立聯系的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法往往是將表面無關和雜亂無章的事物予以歸類,使之聯結成有機的整體,從而反映出事物的全息本質及其屬性,達到認知事物和診斷病理的目的。從哲理上看,它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並把它們先簡化為「特殊——特殊」這一不連貫的、躍動式的思維過程,通過比擬達到一般。所以它具有把握事物本質及其規律的認知功能。
由上可見,把兩種(或以上)互不相干、甚至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從總體上予以聯結和把握,從而產生嶄新的、不同凡響的認知結論,這便是直覺思維的創造魅力。
蘇軾就是一位善於「找出兩種最不相乾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從兩件最平凡的事物的對比中引出令人驚奇的效果」的大作家,也是一位「能同時看到兩個方向」、「在通常看來是相反事物之間找出聯系,並使之結合起來」的哲人作家。他有一首直覺王維高潔品性的詩歌道:「門前兩叢竹,雪節貫霜根。交柯亂葉動無數,一一皆可尋其源。」門前的「兩叢竹」,原是脫離開人類的自我獨立生長的平凡植物,它與王維的高潔氣節品性並無關聯;而其竹節根須和柯葉,也與王維的品格淵源毫不相干,但是蘇軾卻以直覺體驗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並把它們處在「兩個方向」相反事物間的關系結合起來,從而引出了「令人驚奇的效果。」紀昀對蘇軾此詩曾有評論,其末句雲:「七字妙契微芒,凡古人文字皆如是觀。」「妙契微芒」者,是形容蘇軾取象類比的巧妙契合,像草木尖細芒刺般敏銳鋒利。蘇軾高度贊賞了門前兩叢矗然直立的竹子形象,並以之直覺到了王維內在的高潔品性及其雪節霜根的本源,讀之令人肅然起敬。

Ⅳ 中國人的思維,是什麼思維。

自我超越
有形有相的東西終歸於毀滅,要實現真正的不朽,就要超越自我這個有限的存在。中國先哲將「道」作為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東西的永恆存在。但這個「道」又不是不可捉摸、高高在上的上帝,它「有情有信」,就在萬事萬物之中。理想人格的獲得就在於與「道」自覺、自然而然地合和。
道雖「有情有信」,它又超言絕象。要與「道」冥合,就需要超越一切形體和自己的生命。只有這樣才能在有限中達到無限,在現實中實現永恆。中國知識分子習慣於自我剋制和自我提升,不在軀殼上起念,追求某種精神境界,正是這種思維方式在現實中的體現與應用。
自我實現
中國先哲的目的是在實踐中實現自己的道德人性,從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謂的「心中樂地」。這種實現完全是現世主義的,它主張在現世人生中實現最高理想,並不需要彼岸的永恆和幸福。因為永恆和幸福本來就在你的心中,隨時可以實現和受用。中國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定為人生「三不朽」,正體現了中國文化在價值取向上的現世特徵。
然而,也同樣由於這種現世的自我實現導致了中國人的功利主義、家族主義和個人主義。同追求永恆的精神境界正好形成明顯的反差。這說明,任何事物都是把「雙刃劍」。這種著眼於現世的自我實現既解釋了中國人易於滿足不思進取、長期安於小農生活的弊病,也成就了中華民族勤勞忍耐的美德。
中庸之道
中庸作為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執兩用中,不走極端,如對聖人的描寫,「寬而栗,嚴而溫,柔而直,猛而仁」。(2)無過無不及,避免偏執,不偏激,追求平和。最明顯體現在中醫對身體陰陽二氣的調節上。(3)得時勿失,時不我待,追求時中。至今仍有關於種小麥的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4)允執其中,保持平衡。(5)有原則地折衷。
中庸的思維方式在古代中國農業、醫學、政治和人際關系之中都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它穩固了古代社會政治生活,緩和了階級對立和貧富差距,協調了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至今對世界仍有重大意義。

直覺思維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並不怎麼重視邏輯思維,而習慣於進行直覺體驗。但這種直覺思維並不排斥理性思維,而是與理性思維交互為用,相輔相成,具有典型的混合思維(整體思維、系統思維)的特徵。它目的在於把握對象的整體表象特徵,其基本形式常常通過「頓悟」來表現。道家的「悟道」、儒家的「豁然貫通」、佛教的「立地成佛」,都是這種思維的具體運用。
就思維的精確性來看,直覺思維是一種模糊的思維方式。這是因為,自然界或宇宙的本質,不可能通過推理或分析來把握,只能通過直覺來領悟。中國人的許多概念、命題歧義叢生,正是這種思維造成的。所謂的「天人合一」,所謂的心通萬物,都是這種思維的必然結果。
整體思維
整體思維又稱系統思維,它認為整體是由各個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組織起來的,要求以整體和全面的視角把握對象的特徵。中國古人的整體思維主要有以下特點,(1)它形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五行生剋等整體結構模式,這些模式反映了自然界乃至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的共同性。(2)宇宙整體和作為整體的具體事物具有統一的結構,遵從相同的演化法則,並由此導出天地一理、萬物一馬、宇宙全息的結論。
整體思維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中國人素有的「大一統」思想,中醫的「頭痛醫腳,腳痛醫頭」的整體療法,以及中國文化偏重綜合、弱於分析、概念的模糊性等都體現了這種思維方式的影響。
意象思維
意象思維方式亦稱為象徵,是用某種具體的形象的東西來說明某種抽象的觀念或原則,是一種由具體到抽象的飛躍。中國傳統的意象思維方式可分為三類:(1)符號意象思維,用某種符號來象徵一些神秘的自然法則,如《易經》中的「---」「-」,各種道教、佛教的靈符。(2)玄想意象思維,用選擇出的意象符號來象徵事物本質或某種「形而上」的東西,如老子、莊子的「道」、玄學中的「無」「自然」,朱熹的「太極」「天理」等。(3)審美意象思維,通過塑造審美意象來達到某種帶有文學藝術情趣的思想境界,如王維的詩、蘇軾的詞、中國的山水畫等都是這種思維方式的具體體現。
中國傳統意象思維的優點是富於靈感,帶有跳躍性和創造性,但它的缺點是不夠嚴密、精確,缺乏科學性。從這種思維可以明白為什麼中國古人長於文學藝術的創造,而乏於科學技術的創新(很多人這樣來解釋這一問題;但是我仍然對此持懷疑態度,因為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一直是領先於世界的,這一點大約也沒有人可以否認。所以,這一問題的答案或許並不在此)。
物極必反
中國人普遍認為,事物的運動變化,總是向相反的方向轉變。如《易經》:「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老子》:「正復為奇,善復為妖。」那麼,事物在什麼地步才發生這種轉變呢?那就是,無論任何事物,到了盈滿或頂點時,便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自漢代《淮南子》明確提出「物極必反」的命題後,它便成了中國人的一個傳統思維模式。這里的「極」,實際上是一種極限、頂點。之所以發生物極必反,是因為任何事物都包含有陰陽兩個對立面,當一方勢力上升,達到頂點時,便轉而消退;另一方則相反,由消而長,這時就發生物極必反。
循環變易
中國古人認為,「物極必反」只是事物運動變化的一半路程。如果從事物的整個運動變化過程來說,則是一反一復、周而復始地循環運動的。老子一方面講「道」生天地萬物,同時又講萬物復歸於「道」,整個宇宙都處在這個大循環之中。《易經》同樣也倡導終則有始、反復其道的變化觀。中國古人不但用這種循環往復的變化觀解釋萬物,還用它來解釋社會運動和朝代的興替。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董仲舒的「三正三統」說,把中國的歷史納入一個永遠的循環往復之中。以至於今天人們還常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皇帝輪流坐,今朝到我家」。
萬物一體
中國先哲,無論儒家還是道家,他們追求的最高境界皆是「萬物與我為一」。這個「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在儒家則表現為對萬物的仁愛上,認為萬物中的一草一木皆與我息息相關。在這種境界中,「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甚至認為蟲魚鳥獸皆有其存在的理由。在這里,已無主客之分,物我之別。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人。自然界之所以「鳶飛魚躍,一片生機,乃是因為在其中投射了人的仁愛胸懷,是主體體驗的結果」。在道家則表現為「渾沌」,人與鳥獸同處,與萬物並育,不知君子小人之分,亦不知牛馬之別。一切皆按各自的本性發展,共同組成自然的整體。自然界之所以自由自在,一片生機,乃是人把自己那超越一切藩籬的精神體驗投射到萬物之中的結果。
天人合一
這是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它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繫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一種主體與對象的關系,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系之中。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儒家、佛教、道家三家思想都主張「天人合一」。
在儒家看來,「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禪宗看來,人性本身就是佛性,只緣迷於世俗的觀念、慾望而不自覺,一旦覺悟到這些觀念、慾望都不是真實的,真如本性自然顯現,也就達到最後成佛的境界,因此,他們提出「煩惱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達到覺悟後的境界是什麼呢?從某種意義上說,仍有點像道家的一切順應自然之意。故禪宗語錄有言:「悟得來,擔柴挑水,皆是妙道。」「禪便如這老牛,渴來喝水,飢來吃草。」
在道家看來,「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范,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Ⅳ 中國人傳統思維方式與中醫有何聯系

中國人傳統思維才式方式與中醫大有關系,因為么漢返至商周,傳統思想領導人都幾乎涉足中醫。

Ⅵ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自我超越
有形有相的東西終歸於毀滅,要實現真正的不朽,就要超越自我這個有限的存在。中國先哲將「道」作為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東西的永恆存在。但這個「道」又不是不可捉摸、高高在上的上帝,它「有情有信」,就在萬事萬物之中。理想人格的獲得就在於與「道」自覺、自然而然地合和。
道雖「有情有信」,它又超言絕象。要與「道」冥合,就需要超越一切形體和自己的生命。只有這樣才能在有限中達到無限,在現實中實現永恆。中國知識分子習慣於自我剋制和自我提升,不在軀殼上起念,追求某種精神境界,正是這種思維方式在現實中的體現與應用。
自我實現
中國先哲的目的是在實踐中實現自己的道德人性,從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謂的「心中樂地」。這種實現完全是現世主義的,它主張在現世人生中實現最高理想,並不需要彼岸的永恆和幸福。因為永恆和幸福本來就在你的心中,隨時可以實現和受用。中國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定為人生「三不朽」,正體現了中國文化在價值取向上的現世特徵。
然而,也同樣由於這種現世的自我實現導致了中國人的功利主義、家族主義和個人主義。同追求永恆的精神境界正好形成明顯的反差。這說明,任何事物都是把「雙刃劍」。這種著眼於現世的自我實現既解釋了中國人易於滿足不思進取、長期安於小農生活的弊病,也成就了中華民族勤勞忍耐的美德。
中庸之道
中庸作為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執兩用中,不走極端,如對聖人的描寫,「寬而栗,嚴而溫,柔而直,猛而仁」。(2)無過無不及,避免偏執,不偏激,追求平和。最明顯體現在中醫對身體陰陽二氣的調節上。(3)得時勿失,時不我待,追求時中。至今仍有關於種小麥的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4)允執其中,保持平衡。(5)有原則地折衷。
中庸的思維方式在古代中國農業、醫學、政治和人際關系之中都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它穩固了古代社會政治生活,緩和了階級對立和貧富差距,協調了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至今對世界仍有重大意義。
直覺思維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並不怎麼重視邏輯思維,而習慣於進行直覺體驗。但這種直覺思維並不排斥理性思維,而是與理性思維交互為用,相輔相成,具有典型的混合思維(整體思維、系統思維)的特徵。它目的在於把握對象的整體表象特徵,其基本形式常常通過「頓悟」來表現。道家的「悟道」、儒家的「豁然貫通」、佛教的「立地成佛」,都是這種思維的具體運用。
就思維的精確性來看,直覺思維是一種模糊的思維方式。這是因為,自然界或宇宙的本質,不可能通過推理或分析來把握,只能通過直覺來領悟。中國人的許多概念、命題歧義叢生,正是這種思維造成的。所謂的「天人合一」,所謂的心通萬物,都是這種思維的必然結果。
整體思維
整體思維又稱系統思維,它認為整體是由各個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組織起來的,要求以整體和全面的視角把握對象的特徵。中國古人的整體思維主要有以下特點,(1)它形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五行生剋等整體結構模式,這些模式反映了自然界乃至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的共同性。(2)宇宙整體和作為整體的具體事物具有統一的結構,遵從相同的演化法則,並由此導出天地一理、萬物一馬、宇宙全息的結論。
整體思維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中國人素有的「大一統」思想,中醫的「頭痛醫腳,腳痛醫頭」的整體療法,以及中國文化偏重綜合、弱於分析、概念的模糊性等都體現了這種思維方式的影響。
意象思維
意象思維方式亦稱為象徵,是用某種具體的形象的東西來說明某種抽象的觀念或原則,是一種由具體到抽象的飛躍。中國傳統的意象思維方式可分為三類:(1)符號意象思維,用某種符號來象徵一些神秘的自然法則,如《易經》中的「---」「-」,各種道教、佛教的靈符。(2)玄想意象思維,用選擇出的意象符號來象徵事物本質或某種「形而上」的東西,如老子、莊子的「道」、玄學中的「無」「自然」,朱熹的「太極」「天理」等。(3)審美意象思維,通過塑造審美意象來達到某種帶有文學藝術情趣的思想境界,如王維的詩、蘇軾的詞、中國的山水畫等都是這種思維方式的具體體現。
中國傳統意象思維的優點是富於靈感,帶有跳躍性和創造性,但它的缺點是不夠嚴密、精確,缺乏科學性。從這種思維可以明白為什麼中國古人長於文學藝術的創造,而乏於科學技術的創新(很多人這樣來解釋這一問題;但是我仍然對此持懷疑態度,因為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一直是領先於世界的,這一點大約也沒有人可以否認。所以,這一問題的答案或許並不在此)。
物極必反
中國人普遍認為,事物的運動變化,總是向相反的方向轉變。如《易經》:「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老子》:「正復為奇,善復為妖。」那麼,事物在什麼地步才發生這種轉變呢?那就是,無論任何事物,到了盈滿或頂點時,便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自漢代《淮南子》明確提出「物極必反」的命題後,它便成了中國人的一個傳統思維模式。這里的「極」,實際上是一種極限、頂點。之所以發生物極必反,是因為任何事物都包含有陰陽兩個對立面,當一方勢力上升,達到頂點時,便轉而消退;另一方則相反,由消而長,這時就發生物極必反。
循環變易
中國古人認為,「物極必反」只是事物運動變化的一半路程。如果從事物的整個運動變化過程來說,則是一反一復、周而復始地循環運動的。老子一方面講「道」生天地萬物,同時又講萬物復歸於「道」,整個宇宙都處在這個大循環之中。《易經》同樣也倡導終則有始、反復其道的變化觀。中國古人不但用這種循環往復的變化觀解釋萬物,還用它來解釋社會運動和朝代的興替。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董仲舒的「三正三統」說,把中國的歷史納入一個永遠的循環往復之中。以至於今天人們還常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皇帝輪流坐,今朝到我家」。
萬物一體
中國先哲,無論儒家還是道家,他們追求的最高境界皆是「萬物與我為一」。這個「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在儒家則表現為對萬物的仁愛上,認為萬物中的一草一木皆與我息息相關。在這種境界中,「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甚至認為蟲魚鳥獸皆有其存在的理由。在這里,已無主客之分,物我之別。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人。自然界之所以「鳶飛魚躍,一片生機,乃是因為在其中投射了人的仁愛胸懷,是主體體驗的結果」。在道家則表現為「渾沌」,人與鳥獸同處,與萬物並育,不知君子小人之分,亦不知牛馬之別。一切皆按各自的本性發展,共同組成自然的整體。自然界之所以自由自在,一片生機,乃是人把自己那超越一切藩籬的精神體驗投射到萬物之中的結果。
天人合一
這是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它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繫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一種主體與對象的關系,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系之中。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儒家、佛教、道家三家思想都主張「天人合一」。
在儒家看來,「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禪宗看來,人性本身就是佛性,只緣迷於世俗的觀念、慾望而不自覺,一旦覺悟到這些觀念、慾望都不是真實的,真如本性自然顯現,也就達到最後成佛的境界,因此,他們提出「煩惱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達到覺悟後的境界是什麼呢?從某種意義上說,仍有點像道家的一切順應自然之意。故禪宗語錄有言:「悟得來,擔柴挑水,皆是妙道。」「禪便如這老牛,渴來喝水,飢來吃草。」
在道家看來,「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范,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窮理盡性
中國古代哲人幾乎都講窮理和盡性,但他們所窮的「理」卻是人心中天賦的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所盡的「性」是具有人類社會涵義的「性」或行為准則。其實「理」和「性」應該是合二而一的。「理」是從外在或天的角度說,而「性」是從內在或人的角度講。二者的結合則通過「命」,故《中庸》有言:「天命之謂性。」其實,這里的「命」就是個體的人的生命——人生的具體經驗(經歷),而非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命運」「命數」。
其實,「理」在本質上就是「禮」,是社會政治、倫理原則的總稱和一切上下尊卑的等級秩序關系。這種原則本來是人類社會長時期形成的。但先古哲人將之上升為宇宙自然的總原則,再通過「天命」的手段,把它內在於萬物中成為萬物個體的「性」。窮理盡性就是認識這種「天然的秩序」,並切身踐履,達到與自身化而為一的境界。
因此,中國人講窮理,雖然於《荀子》、《墨子》、《公孫龍子》、《易經》等典籍中也表現出一些外向思維的傾向,體現出一些探求物理的特徵,但由於先哲將人生的意義定位於「自身精神境界」的成就,因此,這些人的窮理最終仍然歸於「盡性以至於命」。雖有惠施(與公孫龍子同為「名」家人物)對外物的探求,卻被莊子批評為「迷於萬物而不反」。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人科學思維薄弱的原因(關於這一問題,我仍然堅持邏輯思維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有些事物之間有因果的邏輯聯系,但並非一定就是決定性的關系,即有些事物有其因未必有其果。所以,完全根據了中國古人的這些特徵或表現,就斷定「中國古人科學思維薄弱」是沒有說服力的)。
情感體驗
中國人很注重情感體驗層次上的意象思維,個人的情感需要、評價和態度在思維和處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使用。由於過分重視情感因素和心靈體驗,導致中國人在思維上缺乏概念的明晰性和確定性,沒有形成形式化和公理化的思維傳統。
在個人心靈體驗中直接把握事物的意義,或從具體感受中抽象出一般原則,使中國人很自然地將主觀情感投射到自然萬物之中,使自然萬物皆具有人的特點。它不但表現在哲學家認識外物的態度上,如曾點之樂,莊子的魚之樂,還體現在文學家的創作主題上,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關漢卿的「六月飛雪」,以及曹雪芹的「木石姻緣」。
此外,中國人認為山川樹木皆有靈氣,封禪、祭河也都是這種思維方式的體現。
明心見性
這是禪宗的思維或成佛方式。自南北朝時竺道生首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說,佛性便被從神聖的彼岸拉回到每個人的心裡。因此,慧能說「佛向心頭做,莫向心外求」。
所謂「明心見性」,就是明白自家的「本心」,見到自家的「本性」。這個心就是菩提心,這個「性」就是佛性。能否成佛,關鍵在於能否悟「本心」「本性」的真面目,悟到這個真面目,即使普通人也能成佛,悟不到這個道理,即使佛也變成了普通人。佛與凡夫本無差別,只在「迷」、「悟」之間。
漸悟思維
漸悟思維貫穿於中國古代各家思想之中。它的特點在於主體從思維的對象和內容方面作好必要的准備,經過某種契機的引發,突然認識到事物的全體和真相。認識到事物的真相或全體,在道家稱為「悟道」;在儒家稱為「豁然貫通」;在佛教稱為「成佛。」
在儒家,最明顯地體現在程頤的「脫然貫通」和朱熹的「豁然貫通」說。他們認為,只有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在「用力之久」的工夫中達到「豁然貫通」。故荀子對漸悟總結道:「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靈也,思之極也。」
在佛教,漸悟又名「因緣見性」。認為人們只有通過積德修道的助緣,才能見性成佛。最著名的是神秀的漸悟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混沌思維
混沌思維最明顯的表現是,認為世界作為一個整體是不可說、也無法說的。為此,儒、釋、道三家皆將對世界的最終認識當作個人的直覺體驗。這是一種「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境界。為此,莊子曾舉出了有趣的「渾沌鑿竅」的故事。
「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之國的帝王叫渾沌,倏、忽經常到渾沌那裡遊玩,渾沌對他們很好。倏、忽想報答渾沌的友善。商量說:「人都有七竅用來視聽,用來呼息、吃飯,渾沌卻沒有,咱們給他鑿個吧!」兩人於是每天鑿了一竅,鑿了七天,七竅全俱,而渾沌卻死了。
混沌思維的結果就是認識到「萬物一體」。這不但是一種認識的結果,還是人格提升的一種精神境界。無論儒、釋、道觀點上如何相異,但他們的最終境界都是一致的。如莊子的「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程顥的「仁者渾然與物同體」,僧肇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等等。
躬身踐履
中國人學習的目的在於成就高尚的人格,而高尚的人格不是通過知識積累所能達到的。因此,伴隨成德的學問,自然形成一種切身踐履聖人之言的思維。它具體表現在如何通過將聖人之教與自己的言行結合起來,最終成聖成賢。故《大學》在列了三綱領、八條目之後,直接道出「一是皆以身為本」。只有個體通過躬身實踐,才能成為聖賢,受人尊敬。否則,便會被人斥為趙括馬謖之流,不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當然,無論儒家、佛教和道家,所強調的躬身踐履都與西方的科學實驗是兩回事。中國古人的躬身踐履是對聖人之言的信仰和執行,在這里不存在懷疑,只存在印證。如果你印證不了,那說明你自身有問題,決不能在聖人之言上找毛病。其目的便是達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格物致知
中國宋明理學的認識方法,最早見於《大學》,是八條目中兩條目。有理學派和心學派兩種解釋。理學派以程頤、朱熹的觀點為代表,他們認為「格物」就是窮盡事物的道理,包括事物的自然規律和道德原則;而「致知」則是利用類推的方法,將已得之理推廣到萬事萬物之上。其具體方法在於讀書討論,應接事物和到具體事物中去發現。等到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豁然貫通,達到萬物之理為一的境界。
心學派以陸九淵、王陽明的觀點為代表。他們認為「心即理」,「格物」就是正心,認識本心,使心始終不離正道。至於外物如何,則不是他們所關心的。「致知」則是將內心中的道德原則即良知推廣於萬事萬物之上,使萬物皆具有吾心之良知。
但是,無論程朱,還是陸王,最終都歸於明了心中的本性,即道德本然,以達到儒家的「聖賢境界。」
反求諸己
中國人認為學問的目的不在於認識外物,而在於成就自身,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反求諸己」,觀察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最高人生價值的標准,便成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之一。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說:「反躬自問,正義不在我,縱是卑賤之人,我也不去恐嚇他;反躬自問,正義在我,雖千軍萬馬,我也不畏懼。」荀子也說:「君子每天要做三次反思,便可達到聰睿智達,行為無過。」
那麼,所謂的反思、反躬自問是思什麼、問什麼呢?簡言之,就是反問自己的良心。一個人在做一件事時,問問自己的良心,如果心安則為之,如果心不安而為之,則失去了反思的意義。
反思的目的就是要成就自身,成就自身的德行,而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通過自我反思,覺悟到道德原則乃我本然所有,自覺地依照道德原則而行,就叫「悟」。相反,不悟自己的本性,單純追求知識的積累,則被批評為「迷於萬物而不反」。
頓悟思維
禪宗六祖慧能提出的獨特的悟道之方。它反對一切知識積累、只憑一介清明之心,單刀直入,直探至理真源,達到成佛的境界。但禪宗的頓悟亦不是完全無可捉摸的,它也有引導入悟的方法。
一是疑念法,即通過提出問題,喚起疑念,久思不通,突然有得,求得覺悟。如:「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曰:窗前柏樹子。」
二是暗示法,即通過暗示而不直接給出答案,啟發人去盡心求解。如:禪宗中的「斷指悟道。」
三是遮掩法,即烘雲托月,如慧能點悟神會(據《壇經·行由品第一》,我以為或應為「惠明」)時曾說:「不思善,不思惡,還我明上座本來面目。」言下神會恍然大悟。
超佛越祖
禪宗思維方式,它否定了彼岸的神聖偶像,靠自身的信念和覺悟,就能在現實生活中,在自己的心中,實現精神超越。這種境界既不脫離現實卻又超越了現實,既不脫離自我卻又超越了自我,是一種不同於其他宗教的超越。正如禪宗語錄所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種境界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和享受到。這種思維方式排除了彼岸與此岸的差別,取消了彼岸的偶像,在自己有限的存在中實現了無限和永恆。
察己知人
《呂氏春秋·察今》:「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與我同也。」因此,人應該體認內在的自然本性,而不在於辨別外在的事物之理。因為吾性即人性,要認識外物和別人,只需認識自己就夠了。
所謂內在於人的自然本性主要指共同的愛好、欲求以及理想。這些愛好、慾望和理想等,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解釋。《呂氏春秋》認為人皆崇尚相同的秩序,有相似的慾望或理想;道家認為人皆有相似的崇尚自然的本性;儒家則以為人皆有相同的道德本心,皆喜歡合於理義的事情,皆希望實現「大同仁愛」的社會。所有這些相同或相似,一言以蔽之,皆因為各學派都認為人心中有一個「共識」,在這種共識下,可以推己及人、察己知人。
已經流行於全世界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的思想也源於此。
辯證思維
中國先哲善於從事物的有機聯系、對立統一中認識和把握事物,具體表現在陰陽剛柔的對立、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的對立統一、「和實生物」、「執兩用中」的處事方法,以及「物極必反」的發展變化觀。特別地,「執兩用中」的處事法則形成了中國人寬厚仁和的民族特性;而「物極必反」的世界觀則幫著中國人在困苦危難之中,始終對未來充滿著憧憬和希望,使我們的民族從不消沉,永遠處於活力和奮斗之中。
安身樂命
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超出個人的能力和欲求之外的。明知在人的能力之外而又要拚命追求,則不免陷入煩惱之中。故中國先哲從心靈上解除人的煩惱。孔子說:「盡人事,聽天命。」孟子也說:「不知道它怎麼來的,但它卻來了的,都是命定的。」人在這些東西面前只有坦然處之,盡心盡力,至於那人力不能及處,只好任其自然了。莊子則提出,不但要承認天命,而且還要高高興興地接受它,順應它,這樣便能使心靈常常處在自由逍遙之中。所以他說:「通達生命的真實狀況的,不去追求與生命無關之物;通達命運實情的,不去探討人的理智無可奈何的東西。」這樣才能安時處順,無往而不樂。

Ⅶ 創新思維的本質是什麼

創新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通過這種思維能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新穎的、獨到的、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1][2]
中文名
創新思維
外文名
Innovative thinking
詞起源於
拉丁語
含義
更新、改變、創造新的東西
快速
導航
特性

基本類型

過程

創新名言

什麼是創新

理論發展

如何創新

創造發揮

應用
本質
創新思維的本質在於用新的角度、新的思考方法來解決現有的問題。[1]
特性
一、思維的能動性
二,思維的變通性[1]
三,思維的獨特性[1]
四,思維的敏感性[1]
基本類型
一,差異性創造思維[1]
二,探索式創新思維
三,優化式創新思維
四,否定型創新思維[1]
過程
一,准備期
二,醞釀期[1]
三,豁朗期
四,驗證期[1]
創新名言
不創新,就滅亡——亨利·福特
要麼創新,要麼死亡——托馬斯·彼得斯
沒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學術創新。——周海中
好奇性和解放的思維是創新的源泉。哦,化學,你原來如此神奇!哦,化學,難怪你不能不火!啊,四海兄弟,我們攜手努力!為人類的航船,奮力揚波! ——周其鳳
什麼是創新
創新的定義: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一個產品創新,就是生產一種新的產品,要採取一種新的生產方法。工藝創新,要開辟市場,市場開拓的創新。要採用新的生產要素,要素創新。制度管理體制、管理機制,制度的創新,他提出了五個方面。美國另外還有個管理學大師,學經濟 學管理的,大家非常熟悉,這個人叫德魯克。他第一次在20世紀50年代,上一個世紀的50年代,把創新引進管理領域,有了管理創新。他認為創新就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創新」兩個字擴展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們講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經營創新、技術創新、教育創新、分配創新。我們同學們的學習方法也要創新。
那麼對創新我們有多方面的理解,說別人沒說過的話叫創新,做別人沒做過的事叫創新,想別人沒想的東西叫創新。我們有的東西之所以叫它創新,就是因為它改善了我們的工作質量,改善了我們生活質量,有的是因為它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有的是因為它鞏固了我們的競爭地位,有的是對我們經濟,對社會、對技術產生了根本影響。所以我們叫它創新,但是創新不一定非得是全新的東西,我舊的東西以新的形式包裝一下,包裝舊的東西叫創新。我舊的東西以新的切入點叫創新,我總量不變改變結構叫創新,結構不變改變總量叫創新。

Ⅷ 語文教學中如何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山東省鄒平縣臨池中學 呂桂貞
新課標倡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即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是思維活動的最高形式,促使學生積極地探索與創新,對學生學會學習和適應社會需求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何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使學生獨特的思維火花時時撞擊迸發,開發學生的潛能和智慧,本人在教學中嘗試了以下方法:
1.沖突中的創造性思維訓練
語文課堂是在動態中求和諧,創造性思維訓練需要教學沖突。教學沖突會使學生思維急劇撞擊,突發奇想,不斷迸發創造火花 。 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沖突表現在疑有力度。思維從問題開始,有疑才有沖突。古人言:讀書「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所以課堂上讓每個學生都提出疑問,又都解答疑問,在有力度的問答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領悟中的創造性思維訓練
閱讀中的創造性思維訓練需要學生對文章的深刻領悟。學貴有悟,領悟是思維的高境界,領悟中的創造性思維訓練主要是直覺思維和頓悟思維的訓練,當然也伴隨形象思維訓練。直覺思維在閱讀中有著重要作用。是憑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文章材料進行迅速直接的感知理解和整體上的判斷把握。如學習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景色優美的小石潭為何深藏竹林人未知,環境何以如此凄清?學生迅速地聯想到作者的詩《江雪》,直覺地感悟到風景凄清正襯托作者因政治上要求革新而遭貶謫的凄苦郁憤心境,景美情苦。 引導學生悟文可以靈活地有針對性地加強直覺思維的訓練,使思維突破常規,跳躍式的敏捷感知和理解,對眾多信息重新組合加工,這是創造性思維訓練的一個有效途徑。
3.拓展中的創造性思維訓練
學習中為了使知識深化,深刻理解問題,常常需要拓展。由此而彼,或由此而引申。拓展有較大的思維空間和思維難度,教師要鼓勵學生對知識縱橫聯系,探求發現。拓展中的創造性思維訓練主要表現在:
其一,創造想像。康德說:「想像力是創造認識的功能。」創造想像相對於再造想像更具有獨創性,對於激發創新意識有較大的推動作用。目前學生創造力薄弱的表現之一就是想像力薄弱,想像的翅膀凝重滯澀,不能自由地撲向無際的空間。如何培養創造想像能力:首先,注重課本練習的訓練。教材設計了許多創造想像的練習,需要訓練到位,不能一掠而過。其次,根據教材內容激發創造想像。如學習《鸛雀樓》,四句二十個字,展現了一幅多麼廣闊的情景,顯示出深刻的哲理光輝和作者創新精神。以「黃河入海流」一句為例,學生不僅再造想像,尤其需要創造想像,才能映現出作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那洶涌奔騰、一瀉千里的非凡氣勢,旺盛的生命力和高昂的激情,才能理解登樓遠眺的詩人面對氣勢恢宏的壯景那無限遐思與奔涌的情感。創造想像可以突破時空界限,將知識引伸和深化,使思維的創造力得到爆發。
其二,連接比較。教學拓展中的創造思維訓練還需要學生善於將知識縱橫聯系,並對其進行分類比較。如蘇軾《惠崇

閱讀全文

與蘇軾的直覺思維創造答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