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教育家倡導創造學

教育家倡導創造學

發布時間:2021-08-20 21:53:53

『壹』 教學原則是中國古代哪一位教育家倡導的

孔子最早提出的

『貳』 "第一位提出使教育學心理學化的教育家是( )。 A 誇美紐斯

是裴斯泰洛齊。

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齊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心理化的思想。他在1800年發表的《方法》一文中說:「我試圖將人類的教學過程心理化。」

在他看來,只有使教學過程與兒童心理的自然發展相一致,才能使兒童的天性和能力得到和諧地發展。反之,如果不和兒童自己對事物的親身經驗有機聯系起來,一切教學活動都是沒有價值的。

裴斯泰洛齊關於教學心理化的思想和實踐探索,開啟了19世紀歐洲教育心理化運動,揭示了教學過程科學化的發展方向。

(2)教育家倡導創造學擴展閱讀:

法國大革命後,年過半百的裴斯泰洛齊才有了實踐自己教育理想的機會,開始致力於兒童教育。他收養了許多戰後孤兒;為了增強學生們的道德品質,他竭力為他們創造一個充滿家庭氣氛的環境。他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時期。

他還主辦過兩個學校作為教學實驗基地,以證實他在德育、智育和體育三方面的教學法。其中一個學校聞名世界,吸引了許多外國人前往參觀。其教學法旨在培養學生自給、自立、自助和助人能力。當時這一教學法為教育界廣泛接受,並促進了教師培訓工作。他的很多教學原理貫注在現代初等教育中。

『叄』 提倡教育遵循自然的教育家有哪些

1、亞里士多德

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的原則,亞里士多德師承柏拉圖,主張教育是國家的職能,學校應由國家管理。他最先提出兒童身心發展階段的思想,贊成雅典健美體格、和諧發展的教育,提出把德、智、體結合起來促使人的多方面發展。

2、老子

提倡沒有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人應該去效法天地,天地之道是自然法則。「道」所反映出來的那種規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應該服從自然。

道家主張培養能夠體會自然的「聖人」,以自然天道為教育內容,要求人們完全聽任自然,對傳統古文化也持反對態度,強調「絕學無憂」,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沒有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3、誇美紐斯

誇美紐斯認為教育要適應「自然」秩序,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提出了教育應遵循自然規律的觀點。他在對自然科學的探討中發現了自然界存在著普遍的秩序,這種秩序對整個生物界都發生著支配作用。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人的教育活動更應該遵循自然法則。

4、盧梭

認為教育必須順應人的自然天性,盧梭在人性論上主張「性善論」,「凡是出自造物主的東西都是好的,一旦到了人的手中就變壞了」,他認為自然是善的,人性是善的,是社會把人變壞了,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要使教育順應兒童的天性。

5、裴斯泰洛齊

他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學化」,裴斯泰洛齊認為每個人生來都有天賦的潛能,都要求和可能得到發展;人的發展必須通過教育,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進人的發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發展。教育問題不在於傳授專門的知識或專門技能,而在於發展人類的基本能力。

『肆』 哪個教育家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

到近代,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問題教學法,強調從做中學;羅傑斯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布魯納的發現法及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所有這些,無一不是突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無一不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在我國,古代便有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早在漢代的王充,便極力反對「信師是古」,他批判死記硬背的教學為「即徒誦讀,讀詩諷術,雖千篇以上,鸚鵡能言之類也」,主張「極問」,以「訂其真偽,辯其虛實」;到了魏晉時期,以嵇康為代表,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育思想。我國近現代的教育家更加重視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如陶行知,晏陽初,蔡元培……都圍繞「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出過深刻的見解。
一、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教學基本原則。
1、深刻性原則。
深刻性原則是指學生在參與數學教學活動中,數學思維活動的開展不是停留在表層上的,而是進入深層次的.在數學教學中還要注意以下兩點:(1)不要搞成形式上轟轟烈烈的一問一答式的簡單提問,要立足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展開,並輔之以必要的討論和總結,同時加以正確的引導;(2)要把數學教學看成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活動中不僅要讓學生參與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的學習,更要鼓勵他們積極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
2、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指在數學教學中應創造機會讓每一位學生參與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即要求全體學生參與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要讓每一位學生體驗到參與數學學習所帶來的成功喜悅,這無疑可以進一步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主體意識。
3、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原則是指教師要從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基礎出發去組織學生參與數學教學活動,對於學習基礎不同的學生,在參與數學教學時應有不同的要求,隨著他們學習的進步,才能逐步提高要求,不要「一步到位」和「一刀切」。這樣才能讓各層次的學生在參與中樹立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養成積極參與數學教與學的良好習慣。
4、連續性原則。
連續性原則是指教師要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數學課堂教學活動,做到循序漸進、整體把握.這是因為學生的認識過程不是一次完成的,數學學習總是從表面到本質,由片面到全面、由外部聯繫到內部聯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發展中不斷深化.所以要從學生學習數學的整體情況去設計他們參與數學教學活動的方案,同時還要注意學生參與數學教學的行為是逐步形成的,起始階段可以是被動的,隨著習慣的養成會逐步變為主動參與,最後達到自覺參與數學教學活動。
二、主體參與的教學方法。
1、增強參與者動力,激活參與者主體。
明確目標是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動力。教師可以在開始教學內容前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使學生產生達到目標的內驅力,增強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慾望。中學生具有模仿力強、記憶力好、表現欲旺、富有創造精神等特點,因此給予他們明確的目標、開放的空間、正確的學習方法,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2、消除參與障礙,創造參與條件
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時,經常會有畏難或害怕犯錯誤的情緒。這是影響他們積極參與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必須從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學校和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和學習設備,幫助學生通過大量的感知、體驗和模仿實踐活動,培養用英語交流的能力。
3、開展任務式教學,增加參與機會
數學教學必須從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式」轉向以學生為主體的「任務式」,也就是讓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角,給他們以明確的任務並提供具體的操作要求、方法和步驟作為參考。在任務式活動中,教師應多角度、多層次、多形式地設計教學活動,組織和幫助學生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此外,教師還可以採用「集體討論」、「小組討論」、「個別講解」等組織形式來增加學生參與的機會,也可以不拘形式,指定一行學生不必站立,不必等老師提問,實踐證明這種形式既省時又高效,特別適合探究性學習。
4、難度適當,給予學生參與者的成就感
教學活動的設計要注意難度適當,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有事可做,有話可說,並讓每個學生感到「我能做,我會做」。教師還應考慮到個體差異而進行分層次教學活動,讓全班都動起來。當學生覺得自已能行時,就會積極開口,踴躍表達,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此外,教師要適時地給予學生鼓勵,教師的評價方法,使學生獲得參與的成就感。
5、形式活潑多變,增加參與興趣
學生學習的動機來自於興趣。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考慮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和趣味性,比如小組即興表演比賽、單詞接力賽、短劇表演、猜謎游戲等。教學活動的設計還要遵循信息互補的原則,即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時,還應設法讓學生運用語言去獲取信息或傳遞信息, 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達到了學以致用和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目的。
6、擴大活動空間,增強參與的氛圍
傳統課堂的布置是學生坐成四組八行,它的主要缺陷是教師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前面的學生,而且學生活動的空間較小。為了增強參與者的氛圍,擴大學生活動的空間,課桌的擺放可採用半圓式、全圓式、小組圍坐式等多種擺放形式,這樣可以融洽師生關系,促進師生合作,便於信息交流,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確實是課堂的主體。
三、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模式的改進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其教學過程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組織和學習行為的調控,突出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突出將學習指導納入教學任務。這種教學模式符合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為了突出「以學生為主體」課堂教學模式,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下方面進行教學改進:
1、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的提出是思維的開始。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數學教學是一種「過程教學」,它既包括知識的發生、形成、發展的過程,也包括人的思維過程。前一種過程教材已有所體現,但思維過程是隱性的、開放的,教師必須周密設計系列性問題,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找准問題切入點,創設出一種能使學生積極思維的環境,使學生處於「憤、悱」的狀態中,沉浸在生動、緊張、活躍、和諧的氛圍中,給學生提供思維空間,使學生在自覺、主動、深層次的參與過程中,實現發現、理解、創造與應用,使認識過程變為再創造的過程。
2、創造民主的學習氣氛
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學習包含著互為前提、互相促進的認知結構和情意、氣氛狀態兩個方向。教學中同時存在著師生間的認知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交流迴路,教師要充分發揮情感、氣氛因素的積極作用,達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教學境界。
課堂要體現民主教學的思想,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和諧、活躍的教學氛圍,師生互動、平等參與。教師不主觀、不武斷、不包辦,應充分尊重學生人格,關心學生的發展,把微笑帶進課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個學生,增加對學生感情的投入,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心和誠心。以平等的態度點撥、啟動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勵。教師要講究課堂教學藝術,語言要生動、活潑,富有激情,善於誘導,巧妙叩開學生思維的閘門,點燃思維的火花,使學生進入求知若渴的意境。少一些直敘,多一些設問,少一些「是什麼」,多一些「為什麼」,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在認知和情感兩個領域的結合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願學、愛學、樂學,培養「親其師、信其道」的真摯情感,化情感為學習數學的動力。
3、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反思我們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一些教育專家和教育工作者發現,人們的學習主要依賴於兩種方式,一種是接受式學習,另一種是探究式學習,兩種學習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我們的基礎教育過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學習,聽,成為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方法。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方法機械、呆板,靠死記硬背完成學業,當他們進入大學或參加工作後,明顯地帶有被動學習的特徵,難以適應新的環境。實際上,學生自主求知活動應是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對抽象性、理論性較強的知識,教師可作適度點撥;對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數學知識,應放開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發生、發展的探索過程,讓其動手、動腦、實驗、操作、交流、質疑,從中體會原理、領會實質,自覺構建認知結構和操作模式。
因此,課堂上要樹立以學生自主發展為目的的教育觀,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發展的潛能,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提倡學習自主化,鼓勵自主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獲取知識,盡最大可能把課堂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伍』 中國哪位教育家20世紀三四十年代倡導創造教育

就已經20世紀三四十年代創造創造教育

『陸』 文藝復興時期第一個倡導三育學說的教育家是誰 是洛克 還是盧梭 還是 誇美紐斯。

洛克,《教育漫話》是他的的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話》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將教育分為體育、德育、智育三部分,並作了詳細論述。

『柒』 教育家提出"新素質教育"十學會是什麼

學會做人,學會自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樂群
學會省美,學會創造,學會健身,學會生活,學會勞動

『捌』 現代教育史上提出結構主義學說並倡導發現學習方法的教育家是是

布魯納
關於發現學習,布魯納指出,"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稱為發現學習。但學校中的發現學習不局限於對未知世界的發現,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力量對人類文化知識的"再發現"。其實質就是把"現象重新組織或轉換,使人能超越現象進行再組合,從而獲得新的領悟,包括尋找正確結構和意義。"總之,在布魯納看來,發現學習就是在學校條件下,引導兒童從所見的事物的表面現象去探索具有規律性的潛在結構的一種學習圖途徑。布魯納進一步研究並提出了促進發現學習的方法,一是鼓勵兒童積極思考和探索。布魯納認為,兒童是發現學習的主體,因此,應鼓勵兒童相信並依靠"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發現和解決問題。二是激發兒童學習的內在動機。布魯納認為,內在動機,特別是能力,是兒童學習的推動力,應啟發兒童把學習與日後的生活聯系起來,以發現為獎勵,自主地學習,逐步培養和形成學習的行為和習慣。三是注意新舊知識的相容性。布魯納認為,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創造良好的學習情景,促使學生發現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並把新知識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成為自己的知識。四是培養學生運用假設、對照、操作的發現技能。布魯納認為,培養學生發現的技能,不僅有助於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有效的組織,有助於其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發現學習。

閱讀全文

與教育家倡導創造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