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燧發槍

創造燧發槍

發布時間:2021-08-20 21:30:39

㈠ 燧發槍怎麼做要什麼材料,犯法么

違法,在中國法律中,能夠發射,且發射物初動能大於2焦耳的(能打穿A4紙的)都算槍支,持有兩把以上構成犯罪,刑期3~5年

㈡ 燧發槍的研發

16世紀中葉出生在槍炮工匠、鎖匠和鍾表匠家庭的法國人馬漢,一心要改變轉輪火槍的弊端。在他眼中,轉輪火槍結構復雜,造價昂貴,而且在鋼輪上有污染時還不能可靠地發火。
馬漢那雙精妙的手,最終取掉了那個源於鍾表的帶發條鋼輪,轉而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了一塊燧石。他還在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如果需要射擊時,就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葯。
這種擊發機構稱之為撞擊式燧發機,裝有撞擊式燧發機構的槍械稱為撞擊式燧發槍。
撞擊式燧發槍的優勢不言而喻,它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就在馬漢製作出第一支燧發槍後,他的名聲迅速傳遍歐洲大陸。
馬漢的發明,為法國人在歐洲贏得了聲譽,法王亨利四世更是喜不自禁。1598年亨利四世為此召見馬漢,他驚奇地發現,這個燧發槍的發明者,不但會發明槍械,在繪畫和雕刻領域,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天才。亨利四世於是委任馬漢作為他的「宮廷貼身侍從」。
馬漢的命運由此改寫,可是燧發槍的命運,卻沒有這么順利。
1610年5月14日,亨利四世乘坐馬車去探望大臣蘇利的路上,被人舉刀刺殺。隨著亨利四世的去世,燧發槍裝備部隊的進程停滯了。許多法國將領反對裝備燧發槍,理由是:「燧石冒出的火星不足以點燃黑火葯。」
但歷史的洪流是不可阻擋的。17世紀中葉,很多歐洲軍隊開始裝備燧發槍。讓人震驚的是,燧發槍裝備軍隊後,一發不可收拾,一直用到1848年,才結束裝備。

㈢ 拿破崙誇贊的滑膛燧發槍為何讓士兵叫苦連連

拿破崙戰爭時期的步槍主力是已經沿用近百年的燧發槍,更准確地說則是滑膛燧發槍。拿破崙本人稱其為,「有史以來最優秀的兵器,在配上刺刀後尤其如此」。一般說來,這種燧發槍的總長(不含刺刀)約為1.5米,鐵質槍管長約1.1米,口徑16-20毫米,刺刀長度通常略大於0.4米,槍管下方附著有一根錐形推彈桿[普魯士、奧地利等國為追求裝填速度,採用重約700克、兩頭均可用於裝填的桶形推彈桿,其重量為錐形推彈桿的2-3倍。]。

槍管後部是木質的槍托部分,點火設置位於槍管右後方。當步兵扣下扳機後,彈簧機構會使燧石與火鐮撞擊生火,點燃火鐮下方葯池內的火葯。由於槍管底部已經鑽出了一個小孔通往葯池,這就會引燃槍膛內的主裝葯,將子彈射出。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步槍通常能夠正常使用五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奧地利軍隊在1805年仍然裝備改裝後的1754年式步槍便是明證。法軍使用的1777年式(後改稱共和九年式)步槍堪稱結實耐用,更有以結實輕便、質量優良的美名。

1789年,時為炮兵二級上尉的蒙福爾曾使用四支1777年式步槍各自射擊了一萬次,發現它們依然可以正常射擊,蒙福爾隨即將它們編號存放在斯特拉斯堡軍火庫。十六年後,已經成為上校的他取出其中的第2、3號步槍再次測試,2號步槍在射擊4443次後因為操作失誤炸膛,3號步槍則在射擊12281次後仍然狀態良好。法國炮兵副總監伽桑狄的評價為,「法國步槍狀況極好,除非出現清理失誤或修理問題,不然就可以一直使用下去」。有位英國匿名軍官也感慨:「比起我們可惡的笨重槍械,他們質地優良的、長管的、輕便的小口徑槍支在散兵戰中更有效[法軍1777年式步槍口徑約為17.5毫米,英軍綽號「褐貝斯」的步槍口徑約為19.3毫米。]。」

法軍1777年式步槍共和九年改型

盡管比起火繩槍時代已經安全得多,但燧發槍時代的步兵裝填任務依然是繁瑣而危險的,滑膛燧發槍的基本裝填步驟包括:從彈葯盒中取出圓柱狀紙彈殼(內含一定份量的黑火葯和一顆球形鉛彈);咬開彈殼末端,將鉛彈含在嘴裡(不要咽下);豎起擊錘,向葯池內倒少許火葯;合上火鐮,將彈殼內火葯全部倒入槍膛;把鉛彈吐進槍膛,將紙彈殼揉成一團塞入槍膛作為彈塞;用推彈桿將彈葯一推到底,但又要留有適時抽出推彈桿的餘地。俄軍名將蘇沃洛夫對此有過扼要總結,「裝彈時槍托絕對不可置地(防止推得過緊)??彈頭不要壓太緊。」

自然,上述步驟在各國軍隊中有大體類似但細節各異的操作流程。以法軍為例,僅裝填就有十二個「步驟」、二十多個「動作」:

1.裝填武器:左手旋轉步槍,使右手拇指停留在燧石處

2.開葯池:右手拇指用力拉開燧石所在擊錘,使葯池敞開,扳機處於安全位置

3.取彈殼:取出紙彈殼,將鉛彈對面一側含在嘴唇處。

4.開彈殼:牙齒咬開紙彈殼,倒出火葯

5.倒火葯:將火葯倒入葯池,需要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夾緊紙彈殼,以防火葯過量

6.關葯池:右手空閑手指壓住燧石所在擊錘,關閉葯池

7.向左轉槍:左手旋轉步槍,使槍口對准下顎

8.彈葯進膛:將剩餘火葯、鉛彈、紙彈殼放進槍膛

9.取推彈桿:從步槍內側取出推彈桿,將其放入槍膛

10.推滿: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夾住推彈桿,推到底

11.抽推彈桿:將推彈桿從槍膛中抽出,放回步槍內側

12.持槍:左手托住槍托,槍身倚在左肩[ Pigeard, novembre 1987, p.10-14.]

裝填結束後,士兵還需要三步才能最終完成射擊:

1.預備:槍口平指前方,右手位於槍托頸部,右手拇指扣住扳機

2.瞄準:槍靠在肩上,貼面瞄準

3.開火:按下扳機,射擊

《1791年條令》中的持槍行進、裝填、射擊動作示意組圖

不過,老兵們卻往往會把動作簡化得面目全非。以第8-11個「大動作」為例,一位英國軍官曾這樣描寫滑鐵盧戰場的兩軍散兵戰:法國士兵迅速地裝填著子彈,將槍托朝地上猛捶一兩下——以此取代推彈桿的作用,這樣,在我軍射擊一次的時間里,他們就能射擊兩次。我還偶爾看到我軍有些「老手」同樣在這么做。當然,用槍托捶地裝填無疑會導致步槍故障率驟增,射擊精度大打折扣。比如布瓦松指出,「軍官正式禁止我們用槍托裝填子彈,這種做法可能會損害武器」。

另外,考慮到當時步兵的文化程度和武器製造水準,射擊中必定會頻繁發生事故。比如葯池火葯無法引燃槍膛內主裝葯、火葯殘渣堵塞槍膛、混亂中未及擊發就再次裝填彈葯、槍膛過熱炸裂[老兵誇涅(Coignet)曾回憶說,在馬倫戈(Marengo)會戰中,當他的槍膛由於過熱而難以裝填後,他直接尿進槍膛使其冷卻,而後撒進火葯粉末,慢慢燃燒使其乾燥,這是戰場上的常見小技巧。]、忘記取走推彈桿都是司空見慣。

不過,經驗豐富的射手按照標准流程,在一分鍾內還是能夠正常裝填並發射4-5次。極為強調射速的普魯士軍隊,在1779年頒布的步兵條令中規定,「新兵需日日練習,直至能夠在一分鍾內射擊四次為止」——但過快的速度將導致射擊精度驟降。在實際戰斗中,多數士兵也能做到每分鍾射擊2-2.5次,不過這樣的速度一般而言只會出現在緊急關頭。如果考慮整個交火過程中的平均射速,它往往會降至每分鍾不到一次。

當時限制射擊殺傷效能的主要問題有三點:黑火葯在燃燒時會產生煙霧和殘渣、燧石打火時常失敗、球形子彈與槍膛游隙過大。一旦部隊展開第一輪齊射,戰場便立刻籠罩在黃黑色的詭異煙霧之中,它往往會在步兵陣列上空停留不去,造成能見度大為下降。至於殘渣,它迫使步兵在戰斗中要定期用別在紐扣或子彈盒上的通針情理槍膛和通火孔。一枚燧石一般可以打火30次左右,能夠成功50次就被視為保養良好。因此,通常情況下實戰中每六到十二次射擊里就有一次因為通火孔堵塞或燧石打火失敗而無法擊發。

伽桑狄的著作《炮兵紀要》,堪稱拿破崙帝國時代的槍炮網路全書。他的書中指出:滑膛槍每射擊60-65次,就需要對槍膛進行徹底的清洗和擦拭,否則便會導致彈葯難以裝填。這一操作只能在完全拆卸槍支的前提下進行,因而操作場所應當設在戰場以外。換而言之,即便彈葯補充充分的大會戰中,步兵也很少手持一支步槍在作戰中射擊60次以上。不過凡事並無絕對,英軍第71步兵團的一位匿名士兵曾在1813年維多利亞會戰當天打出了108發子彈,付出的代價則是次日上午「右手幾乎沒法摸到頭,胳膊黑得跟煤一樣」。鑒於射擊會不可避免地帶來污染槍膛問題,雜亂的射擊更會導致軍官控制力下降,所以即便是訓練有素的老手也不會冒著炸膛或堵塞的危險進行長期高速射擊。

常言道「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鑒以往可以知未來」。但歷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讓我們遇見未來這么簡單,讀到深處的人一定明白,讀史只不過讓我們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動性去創造未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在高曉松的歌詞里,我們除了體驗了一把文藝情結,更重要的是追求內心的自由與情懷。詩歌為我們締造了一個精神的烏托邦,而史哲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現實,我們不僅要活在現在,更要活在未來。跟著這些經典,遵循著歷史的足跡,一點點掀開面紗,還原真實的場景,感受時光的流逝,追逐著哲人的思想,一點點探究人類的精神世界,一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

喜歡小編的文章就關注我吧,歡迎評論或者吐槽!謝謝!

㈣ 土火槍如何製造

先從工地偷根鋼管,然後把一頭焊住,上面開個洞,自己在做個槍托,火葯就用煙花的炸葯

㈤ 歐洲什麼時候發明燧發槍的呢說一下

燧發槍,由1547年(16世紀中葉)出生在槍炮工匠、鎖匠和鍾表匠家庭的法國人馬漢發明,在轉輪火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取掉了發條鋼輪,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射擊時,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葯擊發。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17世紀中葉,很多歐洲軍隊普遍裝備燧發槍,一直1848年,足足裝備了200多年。

㈥ 誰發明了燧發槍

世界上第一支燧發槍是法國自由民馬漢(1550~1634)發明製造的。馬漢是一位槍械工匠,他在1610~1615年期間發明了燧發槍,由此在歐洲出了名。該槍結構為在點火葯器皿上鉸接一蓋,擊發時,燧石擊蓋下落,同時相擦冒出火星,使點火葯引燃。

㈦ 請問古代手工製造一把燧發槍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在明代,一根鳥銃的槍管打磨要一個月時間!注意僅僅是打磨時間,還不包括打造時間。其他零配件加工時間也沒有計算!

如果是單人或者少數幾個人做燧發槍的話,靠一個鐵匠爐,幾個簡單的打制工具。就算是鐵匠師傅技術好,起碼也得2個月。
這還不算燧發機構的那個彈簧材料怎麼打制出來。

㈧ 第一次出現燧發槍的戰爭是什麼時候~當時的情況是什麼樣的~

燧發槍在十七世紀由是法國人發明。它的基本結構如同打火槍,即利用擊錘上的燧石撞擊產生火花,引燃火葯。燧發槍的平均口徑大約為13.7毫米,由於還沒有發明後裝彈式火槍,所以這對當時的彈葯裝填技術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裝填方法,裝填彈丸時,需將彈丸放到膛口,用木榔頭打送彈棍,推槍彈進膛,這是非常費時間的,在戰場上,就意味著浪費生命。後來,美國賓夕法尼亞周的槍械師創造了一種加快裝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亞麻布或鹿皮片包著彈丸,裝入膛口,減少了摩擦.這種方法不僅加快了裝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閉氣作用,精度隨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

這種槍是靠燧石撞擊鋼片發出火花而點著火葯池中的火葯的。燧石夾在彈簧擊錘上,扣動扳機時,彈簧突然松開擊錘,撞擊火葯池上的金屬蓋片,撞擊的同時打開火葯池上的蓋片,並產生火花,點燃火葯池中的引火葯,從而將彈丸射出。顯然,燧發槍的機械原理比火繩槍要可靠得多,最初,燧發槍的點火有效率為2/3,而火繩槍的有效率僅為50%。後來,隨著技術進一步改進,滑膛槍的點火有效率提高到了85%。

一種內裝火葯和彈丸的長橢圓形紙殼彈筒的問世,極大地提高了隧發槍的射擊速度。對於舊式的火繩槍來說,槍手首先要用一個牛角製成的葯筒,將火葯池裝滿引火葯;然後,將一個小木管內的火葯裝入槍管;再從隨身攜帶的彈葯袋裡取出一粒彈丸,從帽子里取出一片布包上彈丸,一同裝入槍管內;用送彈棍將彈丸和布條捅緊;最後,取出燃著的火繩,拴在槍機上,以備最後點火射擊。而對於燧發槍來說,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首先,槍手用牙咬掉紙殼彈筒的尾蓋,用嘴含住彈丸;然後,將彈筒內的火葯倒人火葯池中一部分,剩下的火葯則裝入槍管內;將用嘴含著的彈丸和彈筒的紙殼一起,裝入槍管內;用送彈棍將彈丸和紙殼往下捅到火葯處,這就可以准備射擊了。火繩槍每分鍾只能射擊一次,而使用紙殼彈筒的燧發槍每分鍾可以射擊2-3次,甚至更多。

滑膛槍的另一個改進,是槍管採用硬度更強的金屬,以使其能承受更大的火葯裝填量,從而大大提高彈丸的初速。改裝後的滑膛槍可以使1盎司重的彈丸在槍口的初速達到每秒1000英尺。軍隊裝備的滑膛槍,盡管槍管既短又輕,口徑也不超過0.75英寸[=19.05mm],但是,這些滑膛槍在射程和殺傷力方面,卻一點也不比槍管下側裝有一叉狀的笨重支架的老式西班牙滑膛槍遜色。新滑膛槍的彈丸初速是老式滑膛槍的3倍,槍機的擊發成功率也大有提高。

燧發槍的裝彈程序簡單了,同時,在裝填過程中,槍手不需要專門注意防備點著的火繩所造成的意外事故,因此,燧發槍帶來了步兵戰斗隊形的重大變化。火繩槍步兵,人與人之間的間隔至少要1碼[=36英寸=0.9144m],以便裝填彈葯,隧發槍步兵卻可以肩並肩挨著一起進行裝填,每個人只要有22英寸[=0.5588m]的空間就足夠了。這就是說,在每一列隊形中,裝備燧發槍步兵的人數要比裝備火繩槍步兵的人數多一倍多。這種更密集的步兵戰斗隊形,不但大大增加了每米正面的火器密度,而且也使抵抗騎兵攻擊的刺刀屏障更密集。由於隧發槍裝彈速度快,步兵的戰斗隊形縱深可從以前的6列橫隊變為3列橫隊,同時還能保持1/3的人裝填好彈葯准備射擊,因此,指揮官就可以在正面寬度不變的情況下,將步兵組成一個更加密集的戰斗隊形。

盡管燧發槍的出現,要求戰術隊形做出相應的變革,但在實際過程中,這一變革過程卻是很緩慢的。直到18世紀中期,許多國家的軍隊在作戰時還沒有採用適應隧發槍射擊特點的3列橫隊隊形,而仍然採用4列橫隊隊形。18世紀中期以後,各國軍隊才逐漸接受了這種可以同時射擊的3列橫隊隊形。射擊時,第一列跪著,第二列彎腰半蹲著,第三列則完全站著。還有一種同時的射擊的方法是,第一列仍跪著,第二列完全站立,第三列移動一下,從第二列士兵的間隙進行射擊。然而,採用第一種同時射擊的方法,第二列士兵的鎖骨很容易被擊傷,而採用第二種方法,第三列士兵射擊時又很容易傷著第二列士兵的手和胳膊,因此,三列士兵同時射擊很難完全令人滿意。最終,各國軍隊放棄了這種3列橫隊同時射擊的做法,當然,直到19世紀,這種做法才正式被取消。

㈨ 第一支燧發槍是什麼

燧發槍是一種槍口裝彈的滑膛燧發式武器,出現於18世紀,用以更換俄國的「穆什克特」火槍。與穆什克特火槍相比,燧發槍射速快,口徑小,槍身短,重量輕,後座力小。主要樣式有步兵燧發槍和龍騎兵燧發槍兩種,分別裝備於步兵和騎兵。這兩種樣式的槍構造相同,都有完善的燧石撞擊式槍機,大彎曲托架,帶套管的刺刀,刺刀安上後仍可進行射擊,並能迅速轉入白刃戰。「燧發槍」這一術語一直沿用到18世紀60年代。

世界上第一支燧發槍是法國自由民馬漢(1550~1634年)發明製造的。馬漢是一位槍械工匠,他在1610~1615年期間發明了燧發槍,由此在歐洲出了名。該槍結構為在點火葯器皿上鉸接一蓋,擊發時,燧石擊蓋下落,同時相擦冒出火星,使點火葯引燃。

㈩ 燧發槍的中國造

1635年,明代火器研究家畢懋康也製作了燧發槍。它的構造和性能與以前的鳥銃無大差異,主要是改進了發火裝置。自生火銃的出現,將我國使用了兩百多年的火繩點火法,改進為燧石發火。這是我國火器史上一個大革新。因為使用火繩點火,有很多缺點,遇到風雨的天氣,火門里的火葯不是被風吹走,就是被雨打濕,以致不能發射;有時還沒有瞄準好,就過早地誤放了。畢懋康記載的是撞擊式燧發槍,扣板機龍頭下壓,因彈簧的作用與火石磨擦發火。這樣,不但克服了風雨對射擊造成的困難,而且不須用手按龍頭,使瞄準較為准確,隨時都可發射。燧發槍配有火石自動打火裝置,不怕風雨並不須事先火繩點火,發射速度與精確度大為提升。在中國火器史上是一項意義重大的變革。

閱讀全文

與創造燧發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