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天爐戰法的發明者

天爐戰法的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1-08-20 20:49:51

⑴ 天爐戰法的簡介

天爐戰術:所謂天爐戰法,和「武漢會戰」時所用的倒八字口袋戰法不同之處,在於「袋」只是誘敵深入,然後予以包圍殲滅之。其實是一種「後退決戰」的戰術,誘敵深入,然後予以包圍殲滅之。而「天爐」則是將兵力在作戰地帶,布成網狀的據點,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等方式,分段消耗敵軍的兵力與士氣,最後,把敵軍「拖」到決戰地區,再狠狠的圍殲之。從岳陽下來,近150公里的鐵路沿線,卻有4條河流橫跨其間。薛岳便以此地形著棋布陣,由北而南,先是新牆河,這條河的南岸便是防衛長沙的第一線陣地,它的正面從鹿角到麥市,寬達100餘公里,在這里擺了7個師的重兵,加上幕阜山上的游擊隊,足有10萬人之多。此戰術造成日軍成軍以來大規模會戰的慘敗記錄。經此三戰,指揮長沙大捷的薛岳被日本人稱為「長沙之虎」,日寇幾年之內不敢再向長沙發起進攻。
它因薛岳保長沙,敗日軍而成名。

⑵ 天爐戰法具有是什麼薛岳的天爐戰法為什麼能成功有沒有國軍抗戰的電影,比如喋血孤城,要大片!謝謝!

天爐戰法說白了也沒什麼稀奇的,無非就是誘敵深入,層層抵抗的老套路為基礎,加入了「安排精幹小部隊深入敵後,阻擊、側擊、尾擊敵軍,遲滯、消耗、疲勞敵軍」,等敵人已經成為強弩之末以後再集中優勢兵力予以打擊。
天爐戰法可以成功,有以下幾個原因:
1、薛岳的戰術指揮水平出眾。抗日戰爭其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難看的一場戰爭,雙方都沒有比較出色精彩的戰術表演,完全是在比爛;日軍的戰術水平爛,國軍就更爛,所以才屢屢敗退。這種情況下,突然出了薛岳這么一個愛動腦子、有辦法的將領,日軍就吃虧了。我不知道薛岳是否跟八路軍取了經,但他的天爐戰法中的最大特色——小部隊敵後游擊戰術,確實與八路軍的敵後游擊戰術十分相似,不同點僅在於他是戰術級別的游擊戰,而八路軍是戰略級的游擊戰。
2、薛岳所部是國軍精銳。白崇禧曾經對國軍有過十分深刻的評價,說國軍只能死守,不能撤退,一撤就崩潰。這表明國軍的組織能力十分低下,最精銳、優秀的部隊都在淞滬會戰的時候消耗光了。很多時候,不是沒有好的戰術,而是缺乏有執行能力的部隊。從三次長沙會戰的過程來看,薛岳所部的戰術組織能力無疑是十分出眾的,敵後作戰散而不亂,聚散自如。
3、日軍投入兵力不足。武漢會戰後,日軍的攻擊能力已經達到了極限,加上日軍戰略重點轉移到了太平洋地區,中國戰場只能發動戰術級別的攻擊,給了國軍反擊的機會。
符合你條件的電影我也就能想到一部喋血孤城了,這個幫不到你了。
你說的這幾個人不具有可比性,杜聿明、衛立煌是屬於戰區統帥級別的,而孫立人和薛岳是屬於軍、師級別的,不能一概而論。杜聿明和衛立煌相比,我認為杜聿明更高一籌;孫立人的戰術思想更加先進,但是缺少過得硬的戰績,這一點他不如薛岳;至於陳誠,不客氣的說他就是個炮兵連長的水平,當一軍主帥既是他的不幸,也是部下的不幸。當然他治國理政的能力還是不錯,台灣土改搞的不錯。

⑶ 天爐戰法死了多少日軍

薛岳將軍在軍事上非常有造詣,四次長沙會戰總計殲滅日軍10萬人,而且件件有據可查,可以稱之為抗戰第一人,薛岳將軍也多年來備受關注和愛戴。
薛岳將軍在四次長沙會戰中發明了一種新戰法,天爐戰法,第三次長沙會戰殲滅日軍5萬多人,薛岳將軍自此一戰成名,薛岳的天爐戰法就是以盾牌為主的守衛戰術,薛岳首先是以長沙成為誘餌,引導敵軍進入適合我軍作戰的地點,然後在敵人的後方或者是側面以及上方進行出擊。而所謂天爐是由我軍戰士手拿防禦工具,既盾牌一類進行抵抗。總體構想如下,日軍進攻之後,以陣地阻擊,並且撤退至他的側翼,逐層消耗敵人,等到日軍糧草不濟,後援不足的時候,以主力頑強阻擊日軍,兩翼迂迴包抄。之後全殲日軍。是一種「後退決戰」的戰術。「天爐」是將兵力在作戰帶,布成網狀的據點,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等方式,分段消耗敵軍的兵力與士氣,最後,把敵軍「拖」到決戰地區,再狠狠的圍殲之。它因薛岳保長沙,敗日軍而成名。

⑷ 二戰時日本破了『天爐戰法』的將軍是誰

天爐戰法」,首創於薛岳將軍,是時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的薛岳在抗戰時期的得意之作。

「天爐戰法」在抗戰時期投入實戰,是在1941年的第三次長沙會戰。

從1939年開始,到1944年為止,日軍一共從岳陽方向出發,向長沙進攻了4次。

前兩次長沙會戰,雙方互有攻防,打了個平手。

1941年,總結前兩次長沙會戰的經驗,針對日軍的第三次進攻,薛岳在長沙祭起了自己新的法寶——「天爐戰法」,迎戰日軍。結果收效如神,不僅再次保住了長沙城,而且取得了國內外聞名的長沙大捷。

但是,第四次長沙會戰卻失敗了,長沙還是丟了。

可見,「天爐戰法」也不是萬能的戰術。

什麼叫「天爐戰法」?

對於「天爐戰法」的權威解釋,當然來自於發明人薛岳。他的原話是:

「在預定之作戰地,構成縱深網形據點式陣地,配置必要之守備部隊,以伏擊誘擊側擊截擊尾擊堵擊諸手段,逐次消耗敵力,挫其銳氣,然後於決戰陣地使用優越之兵力,實行反擊及反包圍,予敵以殲滅打擊,蓋為後退決戰方法,因敵之變化而變化之殲敵致勝新方略,如爐溶鐵,如火煉丹,故名」。

時任薛岳參謀長的吳逸志,也對「天爐戰法」進行了權威解讀:

「逐次引退敵人時,則以主力向敵之兩側機動設伏,亦須平時多加演習。如是,則敵目的既不能達,必退回原陣地,我則乘其頹喪撤退際,正面部隊,反守為攻,以行牽制,主力實行猛烈夾擊,一鼓而殲滅之」。

也就是說,「天爐戰法」分為兩步:

第一步:正面節節抵抗之後,適時讓開正面陣地,誘敵一步一步向我軍後方深入,我抵抗部隊則轉移到日軍側翼。

第二步,當日軍前進到我軍最後的預設陣地(「天爐爐底」)時,「天爐爐底」的防守部隊必須死守,保證不被敵人擊穿「爐底」;與此同時,一路上轉移到兩翼的沿途守軍,再從日軍的側後方開始攻擊敵人,並切斷其補給線,從而實現大量殲滅敵人的目的。

薛岳能夠提出「天爐戰法」,主要是因為他是用腦子在打仗。

有的將領,那是邊打邊撤,勁兒都用在腿上了;薛岳將軍呢,當然在日軍優勢進攻下,他也是邊打邊撤。但他和別人不同的是,他的勁兒,沒有用在腿上,基本都用上腦子上了。他是邊打、邊撤、邊想。

想什麼?想日軍的弱點。

日軍這么強,開戰以來,從上海打到南京,再從南京打到武漢,佔了大半年中國,攻勢如虹,還有弱點?

有的。薛岳在自己的著作《天爐戰》中指出:

「自長沙會戰以來,敵效仿希特勒之『閃電戰』,以所謂『雷擊戰』,試用於戰場。我為粉碎其新戰法,而創意天爐戰。」

日軍所謂的「雷擊戰」,就是仿效歐洲戰場德軍的「閃電戰」,其主要特點,薛岳認為是「系依其部隊之機動、裝備之優越、兵力之集注,期於要點而發揮之,以收勢險節短之效,此其特點也」。

換句話說,日軍作戰的戰術特點是,利用其速度及裝備的優勢,對我軍防守的要點迅速猛攻,以爭取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作戰任務。

日軍的特點,決定了其缺點:一是「孤軍深入,有勁者先、疲者後之弊」,也就是先頭部隊和後續部隊有可能因速度差異而脫節,失去相互掩護、形成合力的能力;二是日軍如此作戰,「翼側暴露,有受人側擊之危」。

用大白話來概括,日軍進攻時,兩個可以打:前後脫節可以打,左右暴露可以打。

「天爐戰法」,正是薛岳針對日軍的這兩個可以打,而為其量身定做的。


第三次長沙會戰:「天爐戰法」唯一一次成功應用

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軍偷襲了美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同日,日軍第二十三軍開始向香港發動進攻。

牽一發動全身。當時駐在武漢的日軍第十一軍司令部發現,長沙附近的中國軍隊有抽調軍隊南下支持香港、廣東的跡象。

這怎麼行?日軍第十一軍司令官阿南唯畿的責任感,瞬間上頭了。

打!打不下長沙,至少也可以牽制中國軍隊南下,減輕第二十三軍攻佔香港的壓力。

雖然日軍一開始並未以攻下長沙為目的,但是第三次長沙會戰,還是開始了。

阿南唯畿和日軍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的薛岳和中國軍隊,為他們准備了一道全新菜式——「天爐戰法」,等著他們來嘗鮮。

1941年12月24日—27日,日軍進入「天爐」第一層:

12月24日開始,日軍第40、第6、第3師團相繼強渡新牆河,向南發起進攻。守軍第20軍在關王橋、陳家橋、三江口、大荊街及青龍橋一帶,激烈抵抗。但隨後,不出日軍所料,第20軍在新牆河南岸「漸漸不支」,逐步後退,讓開陣地正面,把日軍放到了汩羅江北岸。

日軍在這里,把第20軍甩在了自己的側翼。

新牆河南岸——汩羅江北岸,就是薛岳將軍「天爐」的第一層。

1941年12月27日—30日,日軍進入「天爐」第二層:

27日,日軍三個師團相繼渡過汩羅江,開始攻擊我第37軍。第3師團表現還特別積極,為了實現在汩羅江南岸圍殲第37軍的意圖,還特意前出至我軍後方。第37軍在查知威脅之後,本就存著節節抵抗意思的他們,馬上讓開正面,向自己的側後方運動,既避免了被圍,同時也實現了「天爐戰法」的意圖。

日軍在這里,又把第37軍甩在了自己的側翼。

汩羅江南岸——長沙城,就是薛岳將軍「天爐」的第二層。

1941年1月1日,日軍到達「天爐」最後一層,即「爐底」:

仗打到這個地步,阿南唯畿覺得,順利得超乎想像。按照這個打法,不去佔領長沙,都不大好意思了。

雖然戰役一開始並未以佔領長沙為目的,但中國軍隊如此不堪一擊,不如索性上前,把長沙佔了?

12月29日,當阿南唯畿得知我軍向長沙潰逃時,就下定了決心:打下長沙!

阿南唯畿不知道:長沙,是薛岳預設的「天爐爐底」,日軍這次會戰的順風仗,到頭了。

1942年1月1日,日軍開始對長沙城發動攻擊。

長沙的守軍,是第10軍,軍長李玉堂,手下三個師:第3師、第190師、預10師。

一支裝備精良、士氣昂揚的軍隊,一支誓死守城、不退一步的軍隊。

日軍沒有想到,一路順風順水,打到長沙,居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苦戰。

要知道,守住「爐底」不被擊穿,是「天爐戰法」的要點之一。第10軍堅決貫徹了薛岳的戰役意圖。

1942年1月4日—16日,日軍從「天爐爐底」,經「天爐」第二層、「天爐」第一層,終於跑出「天爐」,逃出生天:

1月1日—3日,日軍久攻長沙不下。薛岳苦等的「天爐戰法」第二階段「側翼合圍」的戰機,終於到來。

他命令,那些位於日軍側翼的我軍各部,包括此前誘敵的第20軍、第37軍,還有第4軍、第16軍、第58軍、第73軍、第78軍、第79軍開始向進攻的日軍合圍,與「天爐爐底」的第10軍一起,殲滅日軍。

薛岳拿出了他所有的本錢,一把押上去,拼了!

阿南唯畿還算感覺靈敏,終於在4日品出了「天爐戰法」的厲害,下達了全線撤退命令。

要退?那就沒那麼容易了。

撤退途中的日軍,一路丟下大批屍體:「飢餓慘敗之敵,傷亡過半,潰不成軍,殘敵阻於瀏陽撈刀兩河之天然障礙,泅水潰逃,厥狀至慘」。

至1月16日,日軍已經撤退至新牆河北岸原有防地,基本上恢復了會戰開始前的敵我態勢。

此役,中國軍隊殲敵過萬,並且保住了長沙,取得了一次重要勝利。

此役,也是薛岳「天爐戰法」的勝利。


⑸ 二戰時日本破了『天爐戰法』的將軍是誰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網上找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天爐戰法 - 基本簡介 薛岳創「天爐戰法」 楊森一面令第20軍向斜後移動,一面令第58軍進入陣地,與第20軍互相配合,協力迎擊日軍,雙方在汨羅江北岸又一次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 當時,雪越下越大,氣溫也越來越低,而守軍許多士兵連棉褲都沒有,有的竟被凍死在戰壕內。但活著的士兵,仍堅守陣地,沒有貪生怕死之輩。 守衛傅家橋據點的第20軍第398團第2營營長王超奎少校及其部屬,面對日軍猛烈的炮火,毫不畏懼,打退了日軍一次次的沖鋒。後王超奎為掩護部屬突圍,在與日軍肉搏中不幸殉國。守衛洪橋據點的第398團第3營一部,在副營長、連長相繼陣亡的情況下,仍堅守陣地。 第397團全團官兵在黃沙街硬是頂住了日軍第6師團整個師團的進攻,並迫使其繞道而行。激戰至27日晚,第20軍完成了阻敵任務,薛岳令第27集團軍全線撤退。隨後,第20軍向梅仙、平江方面轉進,隱蔽休整,隨時騷擾日軍後方,待機襲擊其側翼;第58軍向汨羅江東南部轉移,靠近向家、金井,准備切斷進攻長沙的日軍的後路。

⑹ 二戰時日本哪位將軍破了『天爐戰法』

天爐戰法,其實是一種「後退決戰」的戰術,它和「武漢會戰」時所用的倒八字口袋戰法不同之處,在於「袋」只是誘敵深入,然後予以包圍殲滅之。而「天爐」則是將兵力在作戰地帶,布成網狀的據點,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等方式,分段消耗敵軍的兵力與士氣,最後,把敵軍「拖」到決戰地區,再狠狠的圍殲之。 它因薛岳保長沙,敗日軍而成名。甚至當年的中國戰史出版局還曾專門出版了薛岳撰寫的《天爐戰》一書。書的前言有這樣一段文字介紹:「他(指薛岳)的戰略戰術足以法天地之幽邃,窮宇宙之奧秘,為鬼神所驚泣,人事所難測,無以名之,故曰《天爐戰》。」 所以,是薛岳!!

⑺ 二戰時日本破了『天爐戰法』的將軍是誰

我記得好像是橫山勇
.
在第四次長沙戰役的時候,日本第十一軍在獲得了本土大量支援後,設計出來了破解天爐戰法的戰術。
.
天爐戰法的核心是,以一隻精銳部隊據守某一個城市,前線的部隊在與日軍進行小規模戰斗後,不原地死守承受日軍炮擊,而是後退,但不是直線後退,而是以日軍的攻擊路線為中線,以外八字路線,向日軍攻擊方向的側翼緩緩後退。
因為之前的戰斗中,國軍沒有死戰,損失不大,所以基本能夠保持足夠的組織建制和力量,所以能夠做到退而不潰。而且後撤國軍因為脫離了日軍主要攻擊方向,所以也很少會被日軍追擊。
這樣,當日軍主力進軍時,國軍之前的後退部隊,就形成了對日軍的側翼威脅。
當日軍主力攻擊到國軍據守的城市時,該城市守軍必須死戰不退,以求拖住日軍正面主力。
與此同時,其他之前以外八字路線後撤的國軍,向日軍側翼和補給線展開向心攻擊。
該戰術在第一次長沙戰役形成,後來經過多次使用,都能夠有效克制日軍的正面攻勢。
.
第四次長沙戰役時,東條英機剛剛上台,在國內大舉徵兵,用新兵從關東軍替換了大批部隊充實駐武漢的第十一軍。第十一軍軍長(好像是橫山勇)設計了破解天爐戰法的戰術。
日軍的戰術也很簡單,因為日軍兵力充沛,所以形成雙攻擊層次,第一層部隊沿攻擊路線直線攻擊,第二次部隊則滯後。
當國軍呈外八字撤退的部隊發動向心反攻時,正好與第二層的日軍碰撞-----而且日軍處於攻擊國軍側翼的有利態勢,日軍即可依仗其火力優勢擊潰國軍。
依仗這個戰術以及充沛兵力,日本第十一軍一直打到桂林。
而相對的,對日軍新戰術缺乏了解的國軍損失慘重,大批原計劃攻擊日軍側翼的國軍部隊反而被日軍攻擊了側翼。

⑻ 為什麼「天爐戰法」獨步天下,卻只成功過一次

天爐戰法是一種後退的一種戰術,這個天爐戰法中的天爐就是將兵力在作戰的地方將這些士兵分布成網狀,在網狀中有各自的據點,通過打伏擊、誘擊、側擊、尾擊等多種打法來進行的一種作戰方法,通過這種方法來消耗敵軍的兵力以及士氣,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就將敵軍引到最後決戰的地方,等到時候給敵人來一個圍剿,給敵人最後一擊徹底的將敵人給打垮,讓敵軍在這場戰爭中以失敗告終。

這也就是為什麼天爐戰法只能夠成功一次的原因,畢竟別人不可能給你機會讓你成功第二次的,所以說面對不同的敵人也是需要不一樣的戰術的,這樣才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⑼ 天爐戰法的介紹

天爐戰法,是一種「後退決戰」的戰術。「天爐」是將兵力在作戰帶,布成網狀的據點,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等方式,分段消耗敵軍的兵力與士氣,最後,把敵軍「拖」到決戰地區,再狠狠的圍殲之。它因薛岳保長沙,敗日軍而成名。當年的中國戰史出版局還曾專門出版了薛岳撰寫的《天爐戰》一書。書的前言有這樣一段文字介紹:「他(指薛岳)的戰略戰術足以法天地之幽邃,窮宇宙之奧秘,為鬼神所驚泣,人事所難測,無以名之,故曰《天爐戰》。」

⑽ 什麼是天爐戰法

天爐戰法,是一種「後退決戰」的戰術。「天爐」是將兵力在作戰帶,布成網狀的據點,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等方式,分段消耗敵軍的兵力與士氣,最後,把敵軍「拖」到決戰地區,再狠狠的圍殲之。
這個戰法實施的要求比較高,要求各部隊兵力分散但必須緊密聯系,保持通訊流暢,同時還必須實時掌握敵方情報。如果各地部隊不能密切配合、及時對敵人的行動作出應對,則有被敵人各個擊破的危險。

閱讀全文

與天爐戰法的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