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道教的創世人張道陵是個什麼樣的人,有人詆毀了道教向他懺悔,可以得到原諒嗎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B. 在心裡詆毀了道教,向他們的創始人張道陵懺悔,可以得到原諒嗎
可以的,可以口念張天師的法號,或者誦念「福生無量天尊」,就可以懺悔
C. 道教用的十懺十罪是那些
道教的創始人,現在公認是張道陵。梁興揚道長認為是黃帝,但個人認為雖然道教思想可以追溯到黃帝,但不能說黃帝就是創始人吧?實際上,中國文明沒有斷裂,那麼無論哪種思想都可以上溯到三皇五帝時期,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儒家的創始人也是黃帝?何況,道家相比五帝更加推崇三皇,那麼是不是可以說伏羲就是創始人?其實,伏羲、黃帝這些人物更多是生活在傳說中,他們做了什麼無非是後人托古的塑造而已。
說起來,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其實也可以考證一下。道教在東漢產生,雖然一般都說是張道陵,但實際上張道陵生平事跡不詳。道教真正發揚光大的,一是黃巾道的張角,一是五斗米道的張魯。這兩個人物大家都很熟悉。雖然張魯號稱張道陵是他的祖父,但呂思勉先生認為五斗米道原來是張修創立,教徒張魯殺了張修篡位,才聲稱是他祖父張道陵所創。而黃巾道也應該是和五斗米道平行的教派,並非來源於五斗米教。
公完善並鞏固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到了西周末年,人口太多,土地太少,為了爭奪稀缺的土地,諸侯國只有把社會資源都用在軍備上。周王室的土地,因為分封宗室,導致越來越少,地少了,收入就會少,王師的軍備逐漸落後與諸侯國。
犬戎之亂,和周桓王與鄭庄公之戰後,周王室的王師精銳盡失,一蹶不振。
失去了中央的武力鉗制,也喪失了禮樂這種倫理約束,道與世兩相喪,聖人不僅不能平天下,連存身都難。
從春秋爭霸戰爭,一直發展到戰國的滅國戰爭。
所以說,道家的創始人很難說具體是誰了,只能說五斗米教可能由張修或張道陵創立,而黃巾道則由張角創立。
D. 請問!道教殺生,邪淫懺悔文。謝謝了!
可以誦經
三官經 或者北斗經
也可以誦 三官寶仟
E. 道教的創始人是誰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三大教派道、儒、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倡導道德,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范,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儒家以仁義教化為核心,強調主體道德和聖人教育的自覺自覺,如何從主體本身強調善惡的必要性,為歷代尊崇。道家以順應自然為核心,提倡無為而治,當人們無法在各種社會關系中認識自己時,道教就有其獨特的發揮。佛學以慈悲、大愛、解脫為核心,引導人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生活道德。
道家文化的創始人老子,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與哲學家,世界歷史文化名人。道家經典之作《道德經》,中心思想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老子主張無為,順應自然。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F. 南方則流行諸多道教懺法,各地不同,南方多以什麼方式祭祀呢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一種植物的葉子,有香氣),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而在南方則流行諸多道教懺法,各地不同,如:《三元滅罪水懺》意義在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大帝生日,請得地官赦罪赦免先人罪孽;《三元賜福寶懺》是為先人求取冥福;廣東一帶則有《呂祖無極寶懺》,是全真道儀式,藉由度人無數的孚佑帝君呂純陽祖師威力,廣度死者入道,安生定民。
G. 道教十王懺
道教這個懺法是騙人的!想超拔冤親債主,不如去拜地藏懺!這個才有效!
H. 道教經文里的懺是什麼意思,比如《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懺》。
這里的懺,即懺法,是悔除所犯罪過以便積極修行的一種宗教儀式。
太乙救苦天尊
I. 道教發源地,創始人和對後世的影響,具體點
一代祖天師張道陵</SPAN></td> 字漢輔,本名張陵,得道後稱張道陵,東漢配國封邑(今江蘇封縣)人。道書載∶為西漢留文成侯張良第九代孫,父大順封「桐柏真人」,母劉氏夢神人以蘅薇草授之,感而有娠。漢建武十年(34年)正月十五日晚生於呉之天目山,年及冠,身長九尺二寸,龐眉廣顙,目有三角,美髭髥,垂手過膝,龍踞虎步,望之儼然。七歲讀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義。又曾為太學生,通曉天文、地理、五經、諸子、讖緯圖書,從學者千餘人。天目山南三十里、西北八十里皆有講誦之堂,臨安神仙觀、餘杭通仙觀即其地也。後自浙逾淮,涉河洛、入蜀山,得煉形合炁之書,辟穀少寐。永平二年(59年)以直言極諫科中之,拜江州(今重慶)令,時年26歲,因素好黃老之道,見世風日下,不久棄官歸隱於洛陽北邙山,修煉三年,有白虎銜符至座偶。建初五年(80年),章帝徵召不起。永元初,和帝徵為太傅,冀縣侯,三詘不就。為尋修道寶地,而遠離塵境,獨攜弟子王長游淮至鄱陽,沂信江至雲錦山(今龍虎山),修煉九天神丹,一年有紅光照室;二年有五雲覆鼎,夜不假燭,彷佛有青龍白虎各一長繞丹鼎;三年丹成龍虎見,山因以名,時年六十餘歲,容貌益少,若三十許人。有神人自稱趙公明騎黑虎詣前曰∶「願永護丹爐。」後訪西仙源得制命五嶽檄召萬靈及《神虎秘文》於壁魯洞(今龍虎山東北15里),復往嵩山石室得《三皇內文》、《皇帝九鼎丹書》及《太清丹經》。聞巴蜀溯氣為災,遂往治之。初居陽平山,感太上授以經籙之法。次登西城山,築壇墠以降五帝。再到葛璝、秦中、昌利、隸上、湧泉、真多、北平、稠粳、渠亭諸山修九真之法,得出入水火之秘及養神輕身之術,乃還鶴鳴山(一稱鵠鳴山)。漢安元年(142年)上元節,感太上授《正一盟威》之道及《太上三五都功》諸品經籙,或雲《三天政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又著《老子想爾注》,創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領,不喜施刑罰,以廉恥治民,符水治病。教民修心、懺悔、祈禱及取鹽之法,以善道教化。內與神明盟約,外行盟威之法,百姓皆奉之為師。漢安二年(143年),登青城山,治群鬼、降六魔,增至四治以應二十八宿正炁,以六十甲子生人分屬各治,定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名山品秩,各置神司之。永壽二年(156年),游渠亭山奉太上玉冊,敕命為「六合無窮高明大帝」,繼而太上敕為第六代道之外孫,而東海小童君為保舉師,太上為度師,封道陵為天師,授三百人惟三人系代行治,張申、王升、李忠也。乃以印劍付子衡,戒之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五步罡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緒,非吾家宗親子孫不傳。「是日,以丹分付弟子王長、趙升,於雲台峰與夫人雍氏乘雲上升,在人間123歲,女兒文姬、文光、賢姬、芳芝皆得道上升。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冊贈為「太師」。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冊贈「正一靖應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靖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沖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明崇禎皇帝加贈「六合無窮高明上帝」。道教稱祖天師、泰玄上相、大聖降魔護道天尊。 道教知識-道士稱謂</SPAN></td> 道士稱謂 道士之名源於戰國、秦漢時的方士,即有方術之士。道教創立之後,道士則專指從道修行的道教神職教徒。隋唐前後道士,習慣上男稱道士、黃冠;女稱女冠、女真。較晚至今,則分別稱男、女道士為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時代奉道之士增多,對在家修持的人,稱為「火居道士」,以區別出家道士。 在歷史上,隨著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任的教職,配以相關的稱謂,擇要簡述如下: 天師:指張陵或其嗣號之後裔。但後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寇謙之(北魏),隋焦子順,唐胡惠超等。法師: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眾范的道士,叫法師。精通道法,能養生教化,為人師表者叫法師。煉師:起初多指修習上清法者,後泛稱修煉丹法達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祖師宗師:各道派的創始人曰祖師;各派傳道的首領稱之為宗師。真人: 通常尊稱那些體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黃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黃色,故世人根據道士衣冠顏色,稱道士為黃冠。羽客:亦稱「羽士」、「羽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升上天,引申為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後世道士多取以自號。先生:道士的尊稱或謚號、賜號。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眾。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眾擁戴而選的道士。監院:亦稱「當家」、「住持」。由常住道眾公選,為道教叢林中總管內外一切事務者。當監院大任者,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己衛眾,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知客:負責接待參訪及迎送賓客,《三乘集要》記載:「知客應答高明言語,接待十方賓朋,須以深知事務,通達人情,乃可任也。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於齋醮科儀,善於踏罡步斗,溝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災,拔度幽魂,主持齋醮法會的道士,是經師的首領。道人:最初與方士同義,最早出現於《漢書·京房傳》。道教創立後,道人一詞曾專指道士。南北朝時代,則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別於道士。唐朝以後,又以道人泛指有道術之人,或指道士。道長:是當今教外人士對出家道士的尊稱,而不是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