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壯族有什麼民族特色
1、壯族的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
2、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壯族一向以能歌著稱,早在漢代劉向的《說苑·善說篇》中,就有關於先秦時期壯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記載。壯族民歌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腳韻。
3、有盤歌(或稱「猜歌」)、哭嫁歌、賀新居歌、生活歌、農事歌、時政歌、歷史歌,等等。壯歌的特點是善於觸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謎、盤問的形式,唱出有聲有色、動人心弦的歌詞。
婚姻:
1、壯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過去,「女娶男嫁,夫從妻居」曾經較為盛行,後來過渡到「從夫居」的父系家庭為主。
2、直到近、現代,壯族農村地區仍普遍存在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新娘出嫁那一天,由十來個同輩姐妹陪同到新郎家,有的地方當天婚禮過後即回娘家,有的地方新娘與同輩姐妹一起在新房中歌唱達旦度過新婚之夜,次日一起回娘家。
3、以後逢農忙或節日才到夫家勞動幾天。一般要到二、三年後或懷孕後才長住夫家。這種文化現象被認為是壯族婚姻制度從「從妻居」到「從夫居」轉變進程的一種過渡形態。
2. 有關研究壯族的歷史文化的書籍有哪些
我與壯學研究二十年
張聲震
壯族有1700多萬人口,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除廣西外,雲南、廣東、湖南、貴州等省均有分布。作為南方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壯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和保持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壯族文化與東南亞各國的相關民族文化有著淵源關系,是屬同根生民族,在人類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研究對象。我與壯學研究結緣,是從1985年從事整理民族古籍事業起,二十年來,在搶救民族文化遺產、整理民族古籍、參加各種學術研討會、學術考察集一系列活動中,盡所能致於壯學研究推廣和發展,時至今日, 回想起來,感慨頗深。
3. 關於壯族的資料
壯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形成的,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共有1548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00萬,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紅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在1965年統一稱壯族以前,壯族的自稱和他稱較多,僅雲南就有40多種,主要有「儂人」、「沙人」、「土僚」等。
雲南壯族和廣西壯族同源,是我國歷史較悠久的一個民族,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居住在今廣西、雲南的壯族就和當時中原人民有了較為密切的交往。壯族人民在歷史上就善於利用豐富的水利資源種植水稻,婦女則擅長紡織和刺綉,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還有風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在服飾上,男子與漢族無多大區別,女子則多姿多采,特別喜歡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絲線綉上花紋、人物、鳥獸、花卉,五花八門,色彩斑瀾。
壯族還以唱山歌聞名,山歌言語婉轉、講究押韻、富有感染力。山歌有講述歷史的古歌,傳授生活技術的「生產歌」,以及「酒歌」、「情歌」。民歌主要是「苦歌」,如「長工歌」,「婦女苦情歌」等。壯族還善舞,具有悠久歷史的「銅鼓舞」,節奏鮮明,舞步雄健。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相傳這個節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壯族)於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朝的事跡。現在,隴端街已發展成為富寧縣一帶壯、瑤、苗、彝、漢各族人民進行物資交流,共同歡慶的傳統節日。壯族的其他節日與漢族相同。
壯族
中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區。以廣西最多。1990年人口1548萬。使用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南宋時已出現方塊漢字構成的土俗字。但使用面不廣,多用於書寫地名,編山歌、記事。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得到推廣,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訂。
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是百越的一支,南宋時始稱僮人、撞丁。明、清時與土、依、沙並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統一為「僮」,1965年根據周恩來倡議,國務院批准,把「僮」改為「壯」。
壯族地區石灰岩分布很廣,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區,石山拔地而起,石山裡有岩洞和地下河。這種地形構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的名勝景色。沿海盛產各種名貴海產,尤以南珠聞名。壯族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足,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玉米、薯類等。果品也很豐富,森林面積廣,盛產柳州杉、銀杉、樟木等名貴木材。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久負盛名的特產。
壯族人民能歌善唱,每年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以農歷三月初三最為隆重。大的歌圩有萬人以上參加。被譽為歌仙的劉三姐是壯族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間還舉行男女間的拋綉球、碰蛋等娛樂活動 ,吃五色糯米飯、唱壯戲、兼辦物資交流等,預祝五穀豐登。唐代壯族已有舞蹈。廣西寧明、龍州等地的斷崖陡壁上留下了壯族先民繪制的眾多崖壁畫。鑄造和使用銅鼓在壯族已有2000多年歷史。壯錦是享有盛名的紡織工藝品。
壯族的婚姻,過去是父母包辦,但婚前戀愛自由。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現在有些地方仍有此俗。住房多數與當地漢族相同。部分地區居民住二層干欄,樓上住人,樓下養畜堆物。近年來已有改變,實行人、畜分居。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但還有許多地方仍保留著本民族服飾特點,且各地不一。男子多穿唐裝。衣料過去多為自織的土布。過去有文身習俗,現已改變。飲食方面,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魚片為佳餚。主食大米和玉米。年節時,用大米製成各種壯族婦女粉、糕。婦女有嚼檳榔的習俗。結婚送聘禮時,必贈檳榔。除祭祀祖先外,還有自然崇拜,如祭祀山神、水神、太陽神等。唐宋以後佛教、道教先後傳入壯族地區。近代有傳教士到壯族城鎮建立基督教、天主教教堂,但影響不大。
在壯族居住地,人們在路上與老人相遇時,須主動與老人打招呼,並退讓到路旁請老人先過去。老人進屋時,要請老人坐上座,如果有人在老人面前翹腿二坐,則被認為是對老人的不尊敬,會受到眾人的譴責。
4. 中國「創造出來」的民族有哪些
壯族也不能說是創造的,說句實話,雖然壯族多在廣西,但是壯族人的生活習慣以及習俗還是很不同的,他們還有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文字。
5. 有哪位大仙知道壯族有一個《創世紀》的故事 越詳細越好!
壯族神話《布洛陀與妹六甲》,敘述天地原來是一團旋轉著的大氣,後來變成一個三黃蛋,爆為三片,一片飛升為天空,一片下沉為海洋,一片留在中間,成為人類居住的大地。
布洛陀《布洛陀》是壯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內容豐富的創世史詩。「布洛陀」是壯語的譯音,指「山裡的頭人」、「山裡的老人」或 「無事不知曉的老人」等意思,是壯族先民口頭文學中的神話人物,是創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
相傳布洛陀與母勒甲是上帝派到凡間造人造物,創造凡人世界的始祖。位於田陽縣百育鎮六聯村那貫屯的敢壯山,也是他創造的。這里曾經是他棲身生息,繁衍子孫後代的聖地。下面的故事,便是關於布洛陀與敢壯山的傳說。
很古很古以前,田陽這個地方和其它地方一樣,沒有草木,沒有人類,沒有生靈,廣渺的大地空空無物。而早就有了生靈的蒼天,上帝看到大地仍死氣沉沉,很早就盤算著派人到凡間繁衍人類,創造人間世界。終於有一天,上帝決定派布洛陀與母勒甲下凡,創造新的世界。 布洛陀與母勒甲受上帝的派遣,於二月初一啟程。那天,布洛陀挑著一對大蘿筐,蘿筐的一頭裝著五個孩子,另一頭裝著被褥和衣物;母勒甲肩扛一把鋤頭,手拿一把開山鐮,乘著大帝宮殿前摘下的兩片樹葉,緩緩地飄流而下。……一天,二天。到了第十九天,布洛陀和母勒甲飄到了田陽上空。這時烏雲突變,大地上從沒有過的電閃雷鳴伴隨著大風大雨,震耳欲聾地炸響在大地上空。雷劈聲中,布洛陀肩上的扁擔斷了。霎時,兩只籮筐飛奔著向大地墜落。布洛陀和母勒甲一見慌了神,他們立即甩掉手中的斷扁擔、鋤頭和鐮刀,沒命地撲向孩子。但是遲了。僅僅一眨眼的功夫,兩只籮筐便分別落在東西相距十里的那貫和三今兩地。裝被褥的籮筐掉在東面的那貫,被褥落地的地方,突然間聳起了一堆土,很快便形成了一座山,這就是壯家第一山「敢壯山」。那一孔一孔的被褥縫隙,後來成了山上的岩洞。
布洛陀夫婦落在「敢壯山」上,雙雙搜索了半天也不見了孩子的蹤影,他倆立即奔向敢壯山頂,站在西頭的最高處遙望四周,仍然不見那隻墜落的籮筐和五個孩子。於是又搬來石塊壘成一個檯子,這座檯子後人叫「望子台」。布洛陀夫妻登上望子台往南一看,只見鋤頭鐮刀墜落的地方挖開了一道彎彎的大縫溝,天上的雨水落下後都匯流進地溝里,形成了右江河。布洛陀和母勒甲無心留覽河山,抬眼又朝西頭望去。只見十里開外的平川上,有五個孩子在蠕動著。母勒甲一見激動地喊了一聲「孩子」。喊聲剛落五個孩子立即一動不動地坐在地上,一袋煙的功夫便變成了五座小山,人們叫做「五子山」。因為「子」和「指」諧音,後人都叫「五指山」。 「哇……」
突然間,活生生的五個兒子變成了五座山,再也聽不見父母的呼喚,布洛陀夫婦失聲地哭喊著,雙手瘋了似的刨起腳下的土塊,「嘩啦、嘩啦」地往敢壯山四周拋去。該知這些土塊所到之處,很快又成長了一座連著一座的山峰,與五子山連在一起,環繞在敢壯山的周圍。 從此,壯鄉的大地上便有了「敢壯山」為主山的敢壯山山脈。
在廣西紅水河流域、龍江流域、右江流域部分地區,以及雲南文山地區流行的神話說:「花」,是一位女性,名叫「妹六甲」(有寫作「姆六甲」、「妹洛甲」,還有稱「花婆」、「花婆奶」、「花王」、「花王聖母」、「床頭婆」、「床頭妹」、「床頭批」,等等)。在太古洪荒時代,宇宙中有一個在旋轉著的蛋,後來爆開分成三片,一片飛到上邊變成天空,一片下地底成水,留在中間的一片,就成為現在人們居住的大地。那時,各片什麼東西也沒有。突然,在中界的大地上,長出一朵花來。
這朵花說不上是什麼顏色,花一開,中間卻長出一個女人來。這個女人是世界上的第一個人。她披頭散發,全身一絲不掛,滿身長毛,很聰明,因此後世人叫她妹六甲。因為她的智慧足以做聰明人的師傅,所以又叫「妹洛西」。
妹六甲撒尿濕了土地,然後她用手捏著尿濕的泥土造出了人,並用辣椒與楊桃分出了男女。接著又造出了飛鳥、走獸。下雨時,鳥獸和人都沒有地方躲雨,妹六甲便張開雙腳,坐下來,變成一個岩洞,人和鳥獸就到岩洞里去避風躲雨。
還有的神話說得更具體:妹洛甲管花山,栽培許多花。她送花給誰家,誰家就生孩子。花有紅有白。她送紅花給誰家,誰家就生女孩;送白花給誰家,誰家就生男孩。有時,花山上的花生蟲、缺水,人間的孩子便生病。孩子家就得請師公做法事案報花婆,除蟲淋水,花朵茁壯生長,孩子便健康成長.人去世,魂兒便回歸花山還原為花。
為壯人所接受的道教經書《聖母號》,稱花婆為「九夭聖母」,能「賜男賜女,作人間之主宰,以嗣輿績,為世上之花王,能消災克害,能度凶關,化短為長,移凶作吉。」
柳江一帶則說花王就是伏依妹子。遠古時代,洪水過後,人類死絕,只剩下躲在葫蘆里的伏依兄妹。為了再造人類,他們只好兄妹成婚,結果生下一個「磨石仔」。伏依妹子把它剁碎,撒向四面八方,氫時間到處樹都開滿了紅花白花,後來便變了男人和女人。人們稱伏依妹子為花婆。
柳城縣古些鄉一帶的壯人說,花婆是壯族與松佬族的共同祖先。她不是一個人,而是三姐妹:雲肖、碧肖、瓊肖。她們的哥哥趙公明被天庭邪神無辜殺害,她們為之報仇也都身亡,成為神仙。當時,商封王昏庸,天下混亂,人民不安寧。這時有個女人國,沒有一個男性。女人國里有個花妹,長得象桃花一樣美麗。這年早春,山花萬紫千紅,花妹登山眺望遠處白雲中飄下三位婆婆,問她:「花妹呀!你在這里想些什麼啦?」花妹回答說:「婆婆呀,我是個單身苦楚的人,你說我
怎麼能過得美滿的日子呢?」婆婆們說:「這不難,到三月三那夭,你們到w里最高的山頂上面向南方站著就是了。」說罷,婆婆們突然消失了。花妹把神仙婆婆的話告訴眾姐妹。到了三月三那天,眾姐妹都到最高的山頂面向南方。這時,南風微微吹來,不久,眾姐妹都懷了孕,生男育女.從此,女人國成為有男有女的國家,於是便有了後來的壯族與松佬族。雲肖、碧肖、瓊肖三姐妹所化身的婆婆,便是壯人所供奉的花王。
在桂中地區還流傳著《唱聖母》的唱本,說「花王聖母」是壯姑張達環的化身。張達環有十姐妹,其中九姐妹均已出嫁,只有她獨守空房,因其母斷言她命帶殺夫殺子,沒人敢娶。可她不相信命運,奮發學藝,編織出美麗的錦帕,後生們看了贊不絕口,但都害怕她是個「殺星」,不願向她求婚。只有一個後生看中她的精美手藝,毅然唱歌向她求婚,兩人相約,十三日在馬山相會定終身。後被她六姐說她去搞風流,其母不分青紅皂白,打了她一頓,她一氣之下,到後園自盡。達環生前知道有些夫妻婚後不育,夫妻反目,死後願為她們送兒女,所以入土三天,墳上長出會動的鮮花。佛祖封她為花王,專給人們送兒女,所以婦女生下第一個小孩,便在床頭立花婆神位敬祭。還有環江縣龍水鄉等地說花婆是當地不知名的王氏女所變。
這些顯然是後出的故事,從「搞風流」、「佛祖封她為花王」等可以確證。雲肖姐妹、張達環以及王氏女等,從其種種表現看,應該是一些女巫。她們經常為群眾「求花」、「安花」,影響較大,是一些有神秘感的人物。她們被看作「花婆」,她們死後,有的便被立廟祀奉。
有的地方定農歷二月十九日為花婆的誕辰,有的確定三月三為「花婆節」。每年到了這一天,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的盛裝,帶五色糯米飯,或五色蛋等食品,跑到野外,採摘山花,對唱山歌、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熱鬧非凡。這種現象起於何時,已無法考釋,大概在相當古老的年代就盛行了。明人鄺露在《赤雅》一書中對這種現象有生動的描述:「桐女於春秋時,布花果笙簫於各山,五絲刺同心結百紐鴛鴦囊,選炯中之少好者伴炯官之女,名曰『仙姬隊』。余則三三五五,采芳拾翠於山椒水館,歌唱為樂。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相得則唱和竟日,解衣結帶相贈以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節.三月之歌日『浪花歌」,。
壯人多在各山間的平地聚居,稱為炯場或炯。《赤雅》有雲:「憧(壯)人聚而成村為炯,推長者為『炯官』」。「炯宮」就是村老、寨老。壯人在春夭到山野里水流旁,采芳拾翠,對唱山歌,實際是從花圖騰祭祀儀式變化發展而來的。任何圖騰,一經確定之後,便都產生一種相應的祭祀形式。而祭祀,總是面對著圖騰物或圖騰畫像。在百花盛開的春夭里,花圖騰氏族的人們一起跑到野外,祭祀花圖騰,是十分自然的舉動。到了秋天,在嶺南地區,只有少量的草木開花,多數則是結成果實,這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果是由花而來,所以也值得祭祀。況且,每年春秋二祭,早就成為定例,所以秋夭也有祭花圖騰的活動。
完整的故事找不到,只能零零碎碎的找到相關的資料,希望能幫到樓主。
6. 壯族有自己成型的文字么
有,一千多年前,壯族人民就利用漢字的偏旁、部首和發音、語義,創造了方塊壯字(土俗字),民間使用的土俗字據《古壯字字典》(蘇永勤等編)統計大約為4800個。古壯字壯語稱Sawndip。
7. 壯族是一個人為製造出來的民族嗎
壯族的來歷
壯族,漢晉時為「僚」、「濮」中的一部分。全國統稱為「壯族」之前,紅河州壯族有「布依」(依人)、「布雅快(沙人)、「土僚」、「土人」等稱呼。「依人」多分布在開遠、蒙自、屏邊、河口等地。「沙人」有「白沙人」、「黑沙人」之分。多分布在金平、河口、滬西等縣。「土僚」分別稱為「花土僚」、「白土僚」、「黑土僚」。多分布在個舊、蒙自、開遠、元陽等市縣。
據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州內壯族有64285人,1985年增加到75901人,佔全州總人口的2.26%。個舊市12109人,開遠市8120人,蒙自縣29194人,元陽縣3074人,屏邊縣2804人,彌勒縣4091人,金平縣4346人,河口縣10133人,瀘西縣1730人,建水、石屏、綠春、紅河等縣有少量居色1984年在開遠、蒙自、彌勒、瀘西、屏邊、元陽、河口等市縣的13個區內,建立了問個壯族鄉(小鄉)以及1個苗族壯族鄉,l個瑤族壯族鄉,兩個傣族壯族鄉。
8. 壯族是誰創造的
...-_-和所有生物一樣是原始細胞變的唄.要是你真像樓上說的是來挑釁的話,你真的太無聊了.和泰族同宗,都是先秦時期的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