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曬鹽是誰發明

曬鹽是誰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20 05:58:55

A. 古代是否有曬鹽的功能

有,正是無棣碣石山附近的鹽民。
據明代學者宋應星撰著的《天工開物 . 作咸第五》記載:「海豐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曬成者,凝結之時,掃食不加人力。與解鹽同。但成鹽時日,與不借南風則大異。」

這段記載中的「海豐」就是指明代山東省的「無棣縣」。「無棣」一名始見於《春秋左傳.嬉公四年》,明初,因避明成祖「朱棣」之諱,改名「海豐」,1914年又恢復無棣之名。其中的「解鹽」系指山西解州之解池所產之鹽,解鹽質量居當時國內之首,屬「貢鹽」之列。無棣灘曬的海鹽質量與解州貢鹽相同,無棣制鹽水平可見一斑。
山東夙沙氏煮海為鹽,為華夏制鹽之鼻祖。

元太宗二年至元世祖二十三年(1320—1378)在碣石山北境鬲津河沿岸建有海豐、海潤、海盈三處鹽場。明初海潤、海盈有煎有曬,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海豐場率先易煎為曬,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的傳統制鹽舊工藝,被無棣人發明的新工藝所代替,使制鹽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無棣人對鹽業生產的貢獻功不可沒。

B. 岩鹽的海水曬鹽

海鹽,最原始的製取方法是「煎」「煮」法,用盤為煎,用鍋為煮,史稱「煮海為鹽」。經過十數世紀的實踐改進,由直接用海水煎煮,改為淋鹵煎煮。用煎煮法製取海鹽不但產量低,而且質量差。
是誰最先發明、採用海水灘曬制鹽呢?正是無棣碣石山附近的鹽民。據明代學者宋應星撰著的《天工開物 . 作咸第五》記載:「海豐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曬成者,凝結之時,掃食不加人力。與解鹽同。但成鹽時日,與不借南風則大異。」
這段記載中的「海豐」就是指明代山東省的「無棣縣」。「無棣」一名始見於《春秋左傳.嬉公四年》,明初,因避明成祖「朱棣」之諱,改名「海豐」,1914年又恢復無棣之名。其中的「解鹽」系指山西解州之解池所產之鹽,解鹽質量居當時國內之首,屬「貢鹽」之列。無棣灘曬的海鹽質量與解州貢鹽相同,無棣制鹽水平可見一斑。
山東夙沙氏煮海為鹽,為華夏制鹽之鼻祖。周初封姜太公於齊「北至於無棣」,據《管子》載:「暮春之初,北海之民即煮海為鹽」。《史記》載:「太公至國……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由此無棣鹽業日盛,西漢時渤海郡置鹽官。魏晉時鹽民在碣石山上修建鹽神廟(亦稱「鹽神祠」),因此碣石山又俗稱之為「鹽山」。 《魏書.地形》由此「鹽山神祠」的記載。《鹽山縣志 》P108 :「隋開皇18年(598),以縣境東南近海處有一座山名鹽山,以山名改高城縣為鹽山縣。鹽山(今山東無棣縣境內大山),古稱碣石山,春秋時改稱無棣山。山下有月明沽產鹽,山腰有鹽神廟,魏晉時稱鹽山。」
元太宗二年至元世祖二十三年(1320—1378)在碣石山北境鬲津河沿岸建有海豐、海潤、海盈三處鹽場。明初海潤、海盈有煎有曬,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海豐場率先易煎為曬,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的傳統制鹽舊工藝,被無棣人發明的新工藝所代替,使制鹽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無棣人對鹽業生產的貢獻功不可沒。

C. 海水曬鹽的曬鹽法

海水→蒸發池→結晶池→粗鹽和母液

目前,從海水中提取鹽的主要方法是「鹽田法」,這是一種古老而廣泛使用的方法。使用此方法。在氣候溫和、陽光充足的地區,選擇大面積的平坦海灘,建設鹽田。

鹽田一般分為蒸發池和結晶池兩部分。首先,海水被引入蒸發池。當蒸發水在陽光下達到一定程度時,倒入結晶池。然後海水會變成鹽的飽和溶液,然後鹽會在陽光下逐漸沉澱出來。產生的晶體是我們常見的粗鹽。剩餘的液體稱為母液,可以從中提取各種化學原料。

在中國古代,沿海居民用海水制鹽,將海水引入鹽田,通過太陽光和風的蒸發濃縮海水,使其飽和,使鹽進一步結晶。這種方法在化學上叫做蒸發結晶。


(3)曬鹽是誰發明擴展閱讀:

海水曬鹽的發明:

據明代學者宋應星撰著的《天工開物 . 作咸第五》記載:「海豐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曬成者,凝結之時,掃食不加人力。與解鹽同。但成鹽時日,與不借南風則大異。」

這段記載中的「海豐」就是指明代山東省的「無棣縣」。「無棣」一名始見於《春秋左傳.嬉公四年》,明初因避開了明朝成祖「朱棣」之諱,改名「海豐」。

1914年,又恢復無棣之名。其中,「解鹽」指的是山西解州之解池所產之鹽。「解鹽」質量在當時中國排名第一,屬於「貢鹽」。無棣灘曬質量與揭州市紅岩相同,無棣制鹽水平可見一斑。

D. 最早的制鹽法是誰發現的

我國人民很早就懂得制鹽和用鹽調味。相傳在夏朝(前2140~前1711),我們的祖先就會用海水煮鹽。20世紀60年代福建出土文物中發現有古代熬鹽器皿,據考證是殷商時期的遺物,可見福建沿海居民在3700年前就已經會利用海水來煮鹽了。周朝(前1066~前256)制鹽規模更大,並設有專職的鹽官叫作「鹽人」的來管理制鹽事業。這時已能用鹽湖的鹹水來煮鹽,開創了湖鹽的生產。這種湖鹽當時用作向統治階層繳稅的實物。

春秋時(前722~前481),齊國宰相管仲大力發展鹽業,鹽稅成為國家一筆巨大收入。在這段時期,勞動人民不但利用鹽池(如山西運城的解池)的鹹水,借著太陽的熱來曬鹽,而且也能開鑿鹽井(如四川的鹽井)把地下的成鹵水汲取上來煎熬成鹽。

漢朝制鹽事業更加發達,從事鹽業的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知識和經驗。他們趁著天晴乾燥時日,把含有鹽質的土堆積起來,用水淋出較濃的咸鹵水來煎熬成鹽。制鹽在漢朝初期已成為國家的三大工藝(冶鐵、制鹽、鑄錢)之一。著名的《鹽鐵論》就反映鹽在國家經濟中所佔的重要地位。唐朝的制鹽方法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人們已能把土地開辟成「畦」(音其,即在大面積的土地上開辟成一塊塊的小區),並開溝引進咸鹵水,讓太陽來曬成鹽。宋、元以來,制鹽技術更有提高,也更成熟。

關於古代制鹽工藝的記載,以明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作咸篇》所敘述的最為詳細。宋應星所述的制鹽工藝過程,雖然是從宋元或更早以前傳留下來的方法,但至今基本上仍在沿用。

E. 有關山馬曬鹽的歷史簡介

樂清市南塘山馬村曬鹽歷史
(2013-05-16 17:06:23)
轉載▼
標簽:
文化

歷史
分類: 樂清市南塘海洋文化及歷史

山馬村舊名山下塗,後來與自然村馬欄基合稱為「山馬」。如今,馬欄基自然村只住了六七戶人家,大多是老人在留守;山下塗自然村倒是建了不少現代洋樓。但山馬村裡有錢的人家,都選擇住到南塘街上。
據《樂清縣志》載,山馬村於道光年間,從閩東南遷入林姓氏族,全村現有209戶(一說263戶)人家,841人。山馬村靠山面海,素以曬鹽出名,不過在「谷歌」介紹上,山馬村的主要農產品是茅菜、玉米、香蕉、菠蘿和土豆,村內的資源則是脆銀礦、海蘭寶石。
「谷歌」的介紹或許有它的道理,因為山馬的村辦鹽業正日漸式微,村裡僅剩的90畝鹽田也成了樂清最後一塊鹽田。

山馬曬鹽日漸式微

東海之濱、黃金海岸線中段的樂清,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樂清鹽場分布於數個沿海鄉鎮,《樂清縣志》載:「宋太平興國三年,樂邑有密鸚場。政和元年(1111年)置樂清鹽場,南宋時樂清場署移長林(今黃華鎮),改名長林場。……同治二年(1863年),東泗鹽場(今清江一帶)建立,開新坦763支,面積1340畝。」如此算來,山馬村曬鹽已有248年的歷史了.

F. 古代的鹽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我國古代食鹽的品種除海鹽、池鹽、井鹽之外,還有土鹽、岩鹽、砂石鹽等品種,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人生產過樹葉鹽,古代西北部少數民族發現過一種「水晶鹽」,據說,此鹽多產於山石上,無色透明,狀如水晶,不用煎熬便可食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這種鹽有「開盲明目」之功效。 鹽是人類延續生命的必需品,具有調節人體內水分的均衡和分布、維持體液平衡的作用,適量攝取食鹽有益於健康。近年來,我國政府為預防碘缺乏病,強制實行了全民食鹽加碘。目前,鹽作為國家專營商品,加碘鹽也是由政府指定的鹽業公司生產的,以保證提供給人們質量合格的碘鹽。 關於鹽的功用,我國古籍多有記載。如說鹽有「引火下行,潤燥祛風」之功、有「擦牙固齒、清熱滲濕」之效,以及「專治腳氣」等等。到了現代,鹽的用途更加廣泛,據有關部門的統計,與鹽有關的產品達1.4萬種之多,食品、化工、冶煉、陶瓷、玻璃、醫葯等工業均離不開鹽。我國目前鉀肥產量不足需求量的十分之一,每年要花費大量外匯進口鉀肥,而青海柴達木盆地鉀鹽的探明儲量佔全國90%以上,成為西部大開發潛在的經濟增長點。作為全國最大的原鹽生產基地,山東省每年的原鹽生產能力為800萬噸,約佔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除了原鹽,山東的鹽化工和鹽業海產養殖在全國也名列前茅,主要產品有洗精鹽、各類溴系深加工品、純鹼以及對蝦、貝類和鹽田生物等60多個品種。 食鹽的製法:工業上用海水曬鹽或用井水、鹽湖水煮鹽,使食鹽晶體析出。這樣製得的食鹽含有較多的雜質,叫做粗鹽。粗鹽經溶解、沉澱、過濾、蒸發,可製得精鹽。 粗鹽是不能食用的,只有精鹽才能食用。

G. 曬鹽的介紹

通俗的講,曬鹽就是將海水曬成鹽的過程。我國沿海地區,有很多鹽場,通過圈圍海水的方式,在太陽下暴曬,使水分蒸發掉,逐漸結晶形成固態的鹽。

H. 人類曬制海鹽是從什麼時代開始的

古時的人並不將天然鹽看作是鹽,而是稱之為鹵。古代人工最早採制的鹽,可能是海鹽。古籍記載,炎帝(一說神農氏)時的宿沙氏開創用海水煮鹽,史稱「宿沙作煮鹽」。宿沙氏其人,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實際上用海水煮鹽,應當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造出來的。也許宿沙氏將煮鹽的方法提升推廣,後人也就將採制海鹽的發明權歸到了他的頭上。

湖鹽又稱池鹽,內陸的鹽湖,由於受乾燥氣候影響,能夠自然生成結晶鹽。歷史上古老的河東鹽池,就是藉助風和太陽的蒸發作用,自然生成食鹽,史稱「解鹽」、「潞鹽」或「河東鹽」。河東鹽池很早就出現在史籍的記載中,鹽池采鹽的歷史也許並不比海鹽晚。

現在青海省境內的察爾汗鹽湖、茶卡鹽湖即盛產這種池鹽。池鹽具有自然結晶的特點,晉人王著《洛都賦》雲,「河東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沃,成之自然」,是說池鹽不需火煮,自然可得。河東鹽池地處黃河流域,可見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代先民,應當很早就接觸到這種天然池鹽。

現在很難確定池鹽與海鹽的發現及食用孰先孰後,因為海鹽也可由滯存淺灘的海水經風吹日曬,因蒸發作用而自然結晶生成。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也會很早發現並食用這種自然結晶生成的天然海鹽。

自然生成的池鹽和海鹽,以及露出地表的岩鹽,自然溢流外泄的鹽泉和隨地可得的土鹽,只要在生成這些天然鹽的地域內有人類活動,先民總會或遲或早發現它。只是由於時代久遠,也就不易判定池鹽與海鹽發現的時序先後。

井鹽出現也許稍晚一些,依文獻記述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巴蜀地區。《華陽國志》說是知天文地理、識水脈的李冰發明了鹽井開鑿技術。李冰在治水的同時,勘察地下鹽鹵分布狀況,鑿出了鹽井。成都等地曾出土一批鹽井畫像磚,形象地再現了古代井鹽生產。

古代采鹽之法

中國古代的海鹽、湖鹽、井鹽,大體都是取鹵做原料,或柴火煎熬,或風吹日曬,水分蒸發後便能得到鹽。

宋代以前的海鹽製造,全出於煎煉。海鹽是刮土淋鹵,取鹵燃薪熬鹽。海鹽鍋煎之法和用具,歷經元、明、清各代更替,並無明顯差異。嶗山青鹽遲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鹽民才用溝灘之法,改煎為曬,從而結束了煎鹽的歷史。

煎鹽耗費大量柴草,費工費力。從北宋開始,海鹽出現曬法,由於技術的原因,效果並不太好,所以煎鹽仍多於曬鹽。到了清末,海鹽各產區大都改用曬制之法,技術逐漸完善起來。那些沿海岸線架設的燃燒了幾千年的燒鍋煎鹽設備,自然成了歷史的陳跡。

在南方如海南島地區,陽光充足,是曬鹽理想的場所。最簡便的方法是用經過太陽曬乾的海灘泥沙澆海水過濾,製成高鹽分的鹵水,再將鹵水存在池中,在陽光下蒸發結晶成鹽。

井礦鹽的生產分為采鹵和制鹽兩個環節,古代提取天然鹵法的方法多為提撈法,現代則有氣舉法、抽油采鹵法、自噴采鹵等方法。在岩鹽型礦區大多採用鑽井水溶開采方法,有的採用單井對流法,有的採用雙井水力壓裂法。古代井鹽制鹽採用煎法,與海鹽煎法相似。

湖鹽分為原生鹽和再生鹽,主要採用採掘法或灘曬法生產。有些鹽湖經過長期蒸發,氯化鈉沉澱湖底,如柴達木盆地的鹽湖,歷經數千萬年變化形成了干湖,鹽晶暴露在表面,不需經過加工即可直接挖取。湖鹽生產採用灘曬法的歷史悠久,與海鹽早期生產工藝不同。

海陸取鹵,日曬火煎,煮海熬波,鹵水成鹽。讓人頗費思索的是,煎鹽那樣費力,歷史上卻一直在採用這個方法。在西南有的井鹽區因為煎鹽,將周圍的樹木砍伐光了,不僅造成了環境的破壞,最後也使得鹽井因缺乏燃料而停產。當然那也是不得已的事情,西南井鹽產區光照少,鹽工們不可能想到讓太陽來曬鹽。不過東部海鹽產區並不缺少光照,但曬鹽開始的時間依然很晚,似乎不完全是技術問題。倒是池鹽的曬鹽技術出現很早,發展也很成熟。可是這進步的技術,為什麼沒有在更早的時候影響到海鹽生產呢?

I. 鹽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古人最早何時開始食用鹽,迄今尚未無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內確切說明。

最早使用和容制鹽的是中國人,在古代稱自然鹽為「鹵」,把經人力加工過的鹽,才稱之為「鹽」。中國古代最早發現和利用自然鹽,是在洪荒時代,與動物對岩鹽、鹽水的舐飲一樣,是出自生理本能。中國古代流傳下的「白鹿飲泉」、「牛舐地出鹽」、「群猴舔地」、「羝羊舐土」的記載都說明了這一點。 20世紀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最晚在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

中國最早發現並利用的自然鹽有池鹽。其產地在晉、陝、甘等廣大西北地區,最著名的是山西運城的鹽池(即解池、河東鹽池)歷史悠久,在《史記》中有記載,黃帝曾戰炎帝於阪泉,敗蚩尢於涿鹿,後又「邑於涿鹿之阿」。據專家考證:「阪泉在山西解縣鹽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濁澤,一名涿鹿」。而「炎黃血戰,實為食鹽而起」。

J. 曬鹽的基本簡介

曬鹽就是將海水曬成鹽的過程。曬鹽時先將海水引入蒸發池,經日曬蒸發水分到一定程度時,再倒入結晶池,繼續日曬,海水就會成為食鹽的飽和溶液,再曬就會逐漸析出食鹽來。這是得到的晶體就是我們常見的粗鹽。剩餘的液體稱為母液,可從中提取多重化工原料。
曬鹽一般要經過建灘、整灘、納潮、制鹵、測鹵、結晶和撈鹽歸坨七套工序。
建灘都在平坦的沿海荒灘上,按一定的灘池數建造。池埂一般高約半尺,建成一個個方形池,面積從上到下每個方池邊長一般為8步(每步五尺),灘池由上而下逐個挖低,落差一般為3寸,上下池之間開有池門,用以向下流水。底池下築坨台,俗稱鹽坨,以備儲鹽。灘池周圍挖二面或三面大溝,俗稱鹽溝,以備納潮儲水。向海一面的溝堤,開一水門,設閘以備啟閉。其外再開一「潮溝」,直通於海,用以引潮入溝,備鹽溝納潮用。
鹽灘建成後,還要整灘。將池內泥土挖松,晾乾,再放入海水泡稀,鹽工赤腳在池內將池踩勻,用刮板刮平底池,然後將池內海水排出晾乾,用光礅(石制,粗大圓柱形石頭)壓實壓平。
灘池周圍的大鹽溝挖成後,漲潮時即可開水閘納潮,抓住最高潮位,將潮納滿。
納潮後,用戽(舊式盛水器具)或水車(舊式提水工具,鹽灘用水車多以風力和足踏為動力)汲取溝內海水灌入高鹵台(最高圈)內;次日將高鹵台內海水放入二鹵台,再將高鹵台汲滿海水;第三日,將二鹵台內海水放入三鹵台,高鹵台內海水放入二鹵台,再將高鹵台汲滿海水。逐日依此類推,利用日光蒸發水分,提高鹵水濃度。制鹵時技術要求較高,根據自然蒸發條件,鹵水以跑到池底既能飽和,又能足用為宜,謂之定量跑水,又名「卡頭」。若定量多,雖能跑到底,但不能飽和;若定量少,雖能跑到底,鹵水能飽和,但不足用,均影響生產;若定量太少,跑不到底就出現乾枯無鹵,俗稱跑掉頭。

閱讀全文

與曬鹽是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