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德國創造了一個人物的女設計師

德國創造了一個人物的女設計師

發布時間:2021-08-20 00:42:48

❶ 二戰期間德國最著名的生產設計師是誰

二戰時德國科技研發至少超出其他敵國30年,馮布勞恩是著名火箭專家(後來送人類上月球)、保時捷設計了虎王系列坦克、還有隱形飛機的設計者我忘叫什麼了,才20多歲,推薦你一部紀錄片(納粹德國的武器裝備),裡面有太多匪夷所思的設計理念了。我們在糾結德國邪惡並強大的同時,應該思索為什麼德國能培養出這么多人才,值得我們思考。

❷ 尋找一部電影,關於一個女設計師的,歐洲/俄國風格的

107分鍾
上映時間: 喜劇,愛情
主演小魚吃大魚
影片名稱: 小魚吃大魚
外文名稱: KILL THE BOSS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導演: 查傳誼
編劇: 丁小洋
類型.com/view/8617291.htm" target="_blank">http://ke..com/view/8617291,齊溪,孔維
片長: 2012年11月
對白語言: 普通話
色彩: 彩色
下面是網路資料

❸ 求十位出自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的有影響力的設計師及他們的國家和代表作

詳細介紹: 包豪斯(Bauhaus)作為一種設計體系在當年風靡整個世界,在現代工業設計領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學趣味可以說整整影響一代人。雖然後現代主義的崛起對包豪斯的設計思想來說是一種沖擊、一種進步,但包豪斯的某些思想、觀念對現代工業設計和技術美學仍然有啟迪作用,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工業設計道路的方向的選擇是有幫助的。它的原則和概念對一切工業設計都是有影響作用的。弗蘭克·皮克(FrankPick)認為:「……必須制定一種壓倒一切的科學原則和概念,來指導日用品的設計,象建築方面那些指導房屋設計的原則那樣。」 包豪斯前後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19—1925年),魏瑪時期。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任校長,提出「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崇高理想,肩負起訓練20世紀設計家和建築師的神聖使命。他廣招賢能,聘任藝術家與手工匠師授課,形成藝術教育與手工製作相結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階段(1925—1932年),德紹時期。包豪斯在德國德紹重建,並進行課程改革,實行了設計與製作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優異成果。1928年格羅皮烏斯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由建築系主任漢內斯·梅耶(HANNS MEYER)繼任。這位共產黨人出身的建築師,將包豪斯的藝術激進擴大到政治激進,從而使包豪斯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最後梅耶本人也不得不於1930年辭職離任,由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 ROHE)繼任。接任的密斯面對來自納粹勢力的壓力,竭盡全力維持著學校的運轉,終於在1932年10月納粹黨占據德紹後,被迫關閉包豪斯; 第三階段(1932—1933年),柏林時期。密斯·凡·德·羅將學校遷至柏林的一座廢棄的辦公樓中,試圖重整旗鼓,由於包豪斯精神為德國納粹所不容,面對剛剛上台的納粹政府,密斯終於回天無力,於該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關閉。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閉,不得不結束其14年的發展歷程。 包豪斯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是它的兩大特點至今不能被人忘記:一是決心改革藝術教育,想要創造一種新型的社會團體;二是為了這個理想,不惜做出巨大的犧牲。包豪斯的創辦者兼校長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親自製定了《包豪斯宣言》和《魏瑪包豪斯教學大綱》,明確了學校目標:一要挽救所有那些遺世獨立、孤芳自賞的藝術門類,訓練未來的工匠、畫家和雕塑家,讓他們聯合起來進行創造,他們的一切技藝將會在新作品的創造過程中結合在一起;二要提高工藝的地位,讓它能與「美術」平起平坐。包豪斯聲稱,「藝術家與工匠之間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藝術家就是高級工匠……因此,讓我們來創辦一個新型的手工藝人行會,取消工匠與藝術家之間的等級差異,再也不要用它樹起妄自尊大的藩籬」;三要把包豪斯與社會生產、市場經濟緊密結合起來,把自己的產品與設計直接出售給大眾和工業界。包豪斯聲言,他們將「與工匠的帶頭人以及全國工業界建立起持久的聯系」。 按照《宣言》和《大綱》,包豪斯建立了自己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包豪斯體系。這個體系的主要特徵是:一、設計中強調自由創造,反對模仿因襲,墨守陳規;二、將手工藝同機器生產結合起來;三、強調各類藝術之間的交流融合;四、學生既有動手能力,又有理論素養;五、將學校教育同社會生產掛鉤。 從以上介紹看,在包豪斯發展的每一步,都有一個能夠跟上時代步伐、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思維代表人物,這個人物就是包豪斯這艘駛向遠方航船的舵手。我們不難想像,如果沒有政治原因,包豪斯至今仍然會生活在我們的時代。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皮烏斯,針對工業革命以來所出現的大工業生產「技術與藝術相對立」的狀況,提出了「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口號,這一理論逐漸成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 包豪斯以前的設計學校,偏重於藝術技能的傳授,如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前身——設計學校,設有形態、色彩和裝飾三類課程,培養出的大多數是藝術家而極少數是藝術型的設計師。包豪斯則十分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與設計素質的培育,為了適應現代社會對設計師的要求,他們建立了「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現代設計教育體系,開創類似三大構成的基礎課、工藝技術課、專業設計課、理論課及與建築相關的工程課等現代設計教育課程,培養出大批既有藝術修養、又有應用技術知識的現代設計師。實用的技藝訓練、靈活的構圖能力、與工業生產的聯系,三者的緊密結合,使包豪斯產生了一種新的「藝術+技術」的設計風格,其主要特點是:注重滿足實用要求;發揮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和美學性能;造型簡潔,構圖靈活多樣。包豪斯藝術方向和藝術風格使它成了二十世紀歐洲最激進的藝術流派的據點之一。 格羅皮烏斯有一個很重要的思維方式:從本質上講,美術與工藝並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活動,而是同一個對象的兩種不同分類。藝術家比較注重藝術理論,容易接受新思維,他們教育學生,一定能勝過舊式工匠。這類藝術家可以向學生強調並解釋一切藝術活動的共通要素,讓學生了解到美學的基礎。他們可以利用自身的經驗,幫助學生創造出新的設計語言。基於這一點,格羅皮烏斯聘任了畫家約翰·伊頓、里昂耐爾·費寧格(LYONEL FEININGER)、雕塑家格哈特·馬克斯(GREHARD MARCKS)、穆希(MUCHE)、施萊默(SCHLEMMER)、克利(KLEE)、施賴爾(SCHREYER)、康定斯基(KANDINSKY)和莫霍利--納吉(MOHOLY--NAGY),他們在1919年到1924年之間,陸續來到了魏瑪,這些人極富原創性、同時也極擅長自我表達。他們全都有興趣研究基本問題的理論。除開這些藝術家,格羅皮烏斯還聘請了許多作坊大師,他們在各自的工藝類別上,都是技藝精湛的人。藝術家激勵學生開動思想,開發創造力,作坊大師教會學生手工技巧和技術知識。 包豪斯的新思維還體現在包豪斯的宣言中:「建築家、雕刻家和畫家們,我們都應該轉向應用藝術……藝術不是一種專門職業。藝術家和工藝技師之間在根本沒有任何區別。藝術家只是一個得意忘形的工藝技師。在靈感出現並超出個人意志的珍貴片刻,上蒼的恩賜使他的作品變成為藝術的花朵。然而,工藝技術的熟練對於每一個藝術家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真正創造想像力的根源即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面……讓我們建立一個新的設計家組織。在這個組織裡面,絕對沒有那種足以使工藝技師與藝術家之間樹立起自大障壁的職業階級觀念。同時,讓我們創造出一幢將建築、雕刻和繪畫結合成三位一體的新的未來殿堂,並用千百萬藝術工作者的雙手將其矗立在雲霄高處,成為一種新信念的鮮明標志。」 包豪斯在納粹統治時期,遭到了難以避免的關閉命運,但是它的教育思想並沒有停止,逃避納粹壓迫、尋求新發展的包豪斯教育家格羅皮烏斯在英國居留三年後,又於1937年赴美國任哈佛大學建築系主任。密斯·凡·德·羅1937年赴美國,任教於伊利諾工業技術學院,希爾伯西摩和彼得漢斯等也前往該校任教。1937年包豪斯的教師莫霍利--納吉,在芝加哥籌建了「新包豪斯」(THE NEW BAUHAUS),繼續弘揚德國時期的包豪斯精神。後來更名為「芝加哥設計學院」 (SCHOOL OF DESIGN IN CHICAGO)。以後又與伊利諾工學院合並,成為美國最著名的設計學院(INSTITUTE OF DESIGN)。芝加哥設計學院一象被認為是包豪斯設計與教育思想在美國的前沿陣地。 dolcn.com 1953年被稱為戰後包豪斯的德國烏爾姆(ULM)藝術學院建立,地點就在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誕生的小城市烏爾姆,平面設計的重要人物馬克斯·比爾(MAX BILL)擔任第一任校長。在他和教員的努力下,這個學院逐步成為德國功能主義、新理性主義和構成主義設計哲學的中心,雖然學院已經關閉多年,但是它所形成的教育體系、教育思想、設計觀念直到現在,依然是德國設計理論、教學和設計哲學的核心組成部分。烏爾姆致力於設計理性主義研究,幾乎全盤採用包豪斯的辦學模式,它的最大貢獻是完全把現代設計——包括工業產品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等,從以前似是而非的藝術、技術之間的擺動立場堅決地、完全地移到科學技術的基礎上來,堅定地從科學技術方向來培養設計人員。 包豪斯的辦學宗旨是培養一批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他們既能認清20世紀工業時代的潮流和需要,又能充分運用他們的科學技術知識,創造一個具有高度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新環境。正如格羅皮烏斯所說:「設計師的第一責任是他的業主。」又如納吉所說:「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所以,它在藝術設計教育的諸多方面做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一,打破了將「純粹藝術」與「實用藝術」截然分割的陳腐落後的教育觀念,進而提出「集體創作」的新教育理想;二,完成了在「藝術」與「工業」的鴻溝之間的架橋工作,使藝術與技術獲得新的統一;三,接受了機械作為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創造工具,並研究出大量生產的方法;四,認清了「技術知識」可以傳授,而「創作能力」只能啟發的事實,為現代設計教育建立了良好的規范;五,發展了現代設計風格,為現代設計指示出正確方向;六,包豪斯堅決反對把風格變成僵死的教條,只承認設計必須跟上時代變化的步伐。 包豪斯的教育模式是在基礎課上,把平面,立體結合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獨立起來。並牢固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在設計里採用了現代材料,以批量生產為目的,創立具有現代主義特徵的工業產品設計教育。 包豪斯進行了平面設計的功能探索,並且採用了手工工作室制度。 包豪斯的教育思想也影響了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1942年成立的聖約翰大學建築系,一開始就引進包豪斯的現代設計教育體系,強調實用、技術、經濟和現代美學思想,成為中國現代主義建築的搖籃,開創了中國全面推行現代主義建築教育的先河。它的影響不僅反映在聖約翰大學建築系的人才培養上,也反映在一系列建築作品,包括大上海都市計劃的制定。1951年,聖約翰大學解散,各系並入有關院校,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和設計理論在同濟大學得到延續。後來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和設計理論被當成西方資本主義的東西遭到批判,包豪斯的設計與教育思想在中國逐漸被淡化。 包豪斯的教學思想和方法給美國的中學美術教育輸入了新的血液。一些來自包豪斯的教師帶來的觀念對美術教學課程計劃的影響日漸增強。這些影響包括對藝術中技術因素的興趣、對設計元素的關心、對材料的實驗態度,並促進人們越來越關心對藝術的多種感覺方式,激發人們將審美態度與環境相結合。其具體結果是攝影術和照片的運用增多,材料的運用更廣泛,而且建築也被接受為美術教學計劃的一個固定內容。 對工藝美術的影響,則反映在田自秉的《工藝美術概論》一書中, 田自秉在書中寫道:「20世紀初的包豪斯工藝思想體系……主張藝術與工業結合。認為在工業十分發達的時代,應當利用科學成果,在工業技術的基礎上,創造合乎功能的新的工藝美。機器產品雖然單調枯燥,但是機器只是工具,我們應當解決機器生產與藝術表現的矛盾,使設計、生產、經濟得到有機的統一。包豪斯的工藝思想,重視現代材料、現代技術、現代結構的應用,並由現代工業直接創造美學價值,這對工藝美術創造,適應時代發展,結合生活需要,工藝美術新領域的開拓,工藝思維的啟迪,具有重要的價值。但是,包豪斯工藝思想強調工藝美是體現功能和運用結構的必然結果,並認為傳統是阻礙機器產品設計的因素,因而認為功能就是美,並忽視民族文化傳統的作用。」 包豪斯的出現,是現代工業與藝術走向結合的必然結果,它是現代建築史、工業設計史和藝術史、藝術設計教育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包豪斯的成功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在教育模式上值得學習和借鑒的經驗,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緊隨社會進步,不斷更新觀念,積極創立新思維。 1919年4月1日在德國魏瑪建立的國立包豪斯學院,開了現代設計教育的先河,其知識與技術並重,理論與實踐同步的教育體系至今也影響著世界設計教育。在我國,設計教育尚處起步階段,因此需要健全而實際的理論指導,否則與迅速發展的經濟、文化形勢極不相適。為了能給人們創造一個更加美好、舒適而合理的生活和生活環境,需要培養更多的設計藝術人才,同時也需要加強全民的設計意識,提高審美能力,結束「不懂設計的領導決定設計方案,設計師僅僅是美工」的歷史悲劇,因此,加大設計教育的力度勢在必行。 http://www.51ps.com/classlist.aspx

❹ 關於國外一個女設計師Zaha Hadid的詳細資料~高分求

一. 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背景

扎哈·哈迪德1950年出生於巴格達,在黎巴嫩就讀過數學系,1972年進入倫敦的建築聯盟學院AA學習建築學,1977年畢業獲得倫敦建築聯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碩士學位。此後加入大都會建築事務所,與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亞·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執教於AA建築學院,後來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哈迪德至今一直從事學術研究,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任訪問教授,在世界各地教授碩士研究生班和各種講座。1994年在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執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

哈迪德於1983年入選香港The Peak Club的設計競標方案,獲得廣泛贊譽。此後,她在柏林Kufurstendamm大街(1986年)、杜塞爾多夫的藝術和媒體中心(1989年)和卡迪夫灣歌劇院(Cardiff Bay Opera House)(1994年)的競圖中均獲得一等獎。

哈迪德在從事理論和學術研究的同時,在1979年自己開業,為倫敦伊頓廣場(Eaton Place)設計了一幢公寓。該作品於1982年獲建築設計金牌獎。其他項目還包括為倫敦Bitar設計傢具和室內裝飾(1985年),在日本設計了幾幢大廈,如東京的兩個項目(1998)和大阪的Folly(1990年)。1990年,哈迪德還為格洛寧(Gronningen)的視頻藝術展設計展館,1992年在紐約古金漢博物館設計了"偉大的烏托邦"展覽。1988年-1989年,哈迪德受託設計萊茵河畔維爾城的維特拉消防站,建成後為漢堡、波爾多和科隆的港口服務。

哈迪德於1983年開始在AA建築學院展出大型繪畫回顧展,此後其繪畫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大型展出地點有紐約古金漢博物館(1978年)、東京GA畫廊(1985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1988年)、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1994年)和紐約中央火車站候車室(1995年)。哈迪德的作品還被眾多機構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法蘭克福德意志建築博物館作為永久收藏品收藏。

2004年榮獲普立茲建築獎。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並非全然地西化與現代性。在伊拉克長大的扎哈,從小便迷於波斯地毯繁復的花樣,藉由織工的雙手,波斯地毯將現實轉化為交纏豐富的世界。無獨有偶地,織工也多半為女性。

對扎哈最直接的影響仍是倫敦的建築聯盟學院(AA)。她在那裡就學時,該學院可說是處於黃金時期,堪稱全世界的建築實驗中心。學院繼承 "建築圖像派" 的傳統,學院的多位師生一庫克、庫哈斯、楚米、寇斯,將現代世界的憾動轉化為他們作品的主題與造形。他們勇於做為全新的現代主義者,嘗試捕捉不斷變化的能量,增加新視點,企圖為現代性提出新視點。不管是楚米的趣味狂笑、庫哈斯的神秘拼貼,還是庫克的宣示性,他們都將多向度透視、快速移動而強烈的造形,和科技性的架構,整合為意象-這些意像的表現乃是描述多於定義。

二. 現代主義的三種模式
現代主義有三種:第一、信仰新的結構方式。現代主義俾益自新科技,不管是空閑還是其它價值,現代主義者都可對任何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這種 "過度"導致對全新事物、對未來、對烏托邦的超乎現實的誇大。也因此導致了形的消失,導致造形的極度簡化。第二、信仰新視點。其賣我們己進入一個新世界,只是我們並未看出這點,我們仍延用被教導的舊視點。唯有真正張開眼睛、耳朵或心靈來感知自己的存在,如此我們才會得到真正的自由。第三、重新詮釋現代主義的現賣性。結合上述兩者,將新的認知轉化為現存造形的重組。這些新的形體成為新現實的原型,在其中,所有事物重組、溶解後重回原點。藉由新方式重現新事物,我們可建立新世界並居住其中,即使僅經由視覺。

扎哈即屬上述的三種現代主義者,他並未發明新的構造或技術,卻以新的詮釋方法創造了一個新世界。以拆解題材和物件的方式,找出現代主義的根,塑造了全新的景觀,任由觀者遨遊。

三. Zaha Hadid的設計手法
在維塔一案中扎哈證明她其實是經營空間景觀的高手。語匯仍沿襲她早期的作品,但組合方式己大不同。早期扎哈的語匯是挑戰基地涵構,現在她學會從基地找出她要運用的空間語匯。結合機能與空間邏輯,創造出今人激賞的建築,她的建築提醒人注意原野如何越過山丘,洞穴如何開展,河流如何蜿蜒,山峰如何指引方向。或許扎哈已了解,"瞬間的爆發"並未能揭露人類心靈的構造,但能展現人造環境的本質。她並未在烏托邦的殘跡中發現自由空閑,而是在對既有環境的探索中發現。

盤旋手法

維塔案後,盤繞元素一再出現於扎哈的作品中:像是藍圖館,一案中的金屬折板;也曾出現於卡迪夫灣歌劇院、V&A博物館增建中。扎哈這時期的建築是蜿蜒至基地景觀內。接下來她更進一步創造自己的景觀,以此景觀包被機能、創造空閑。在V&A博物館中,扎哈運用在霍金廣場一樣的手法,將畫廊延展至屋頂之上。卡迪夫灣歌劇院中,這種盤旋的語匯界定了大廳空間;在藍圖館中則創造了展位的存在性。

「我自己也不曉得下一個建築物將會是什麼樣子,我不斷嘗試各種媒體的變數,在每一次的設計里,重新發明每一件事物。建築設計如同藝術創作,你不知道什麼是可能,直到你實際著手進行。當你調動一組幾何圖形時,你便可以感受到一個建築物已開始移動了。」

作品欣賞:

哈迪德(Zaha Hadid)最新建築作品

英國廠商 Established & Sons傢具欣賞

一個好「幻想」的建築師:扎哈·哈迪德作品回顧展

智能廚房系統設計

米蘭商業區改造建築規劃圖

Zaha Hadid作品-Vitra消防站

Zaha Hadid作品-寶馬中心大廈

❺ 德國女傢具設計師kati mayer-brtthl

女設計師Kati Meyer-Brühl 1971 年出生,由於她的父母把傢具廠遷至Bad Steben所以她在那裡長大,在她還是青年的時候她就有從事創新性工作的願望並強烈的渴望文化交流,這些在她長期逗留倫敦和紐約的日子裡得到了滿足。她曾在德紹(德國薩克森-安哈特州),歌德堡(瑞典)以及哥本哈根(丹麥首都)學習設計,之後她在英國倫敦的中央聖馬丁斯藝術設計學院(Central Saint Matins College of Art & Design)取得工業設計碩士,接著在紐約的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取得藝術碩士學位。她曾獲得2006年紅點產品設計獎,並且在2007年憑借Blanche沙發贏得iF大獎。
Mosspink沙發是她於2007年為德國brühl&sippold公司設計的,並作為該公司2008年新款在今年科隆傢具展中首次亮相。該設計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大自然,有機的外形,層次分明的疊加,創造出無限的舒適。
Mosspink沙發是由幾部分組件組合而成,就像「大自然的裝飾物」:一個實心木製框架和一個可以安裝三種不同形狀靠墊的基礎軟墊。形狀特異的靠墊組件與同質沙發的基座完美搭配,人們可以根據喜好進行不同形狀,顏色及表面材質的組合搭配,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個性沙發。

❻ 求幾位德國著名設計師的資料

20世紀50名著名設計師

貝倫斯(Peter Behrens, 1868-1940)

貝倫斯是德國現代建築和工業設計的先驅。-1891年貝倫斯在漢堡工藝美術學校接受藝術教育,後改行學習建築。1893年起成為慕尼黑分離派成員,1900年加入由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組成的七人團,開始建築設計活動,1907年成為德意志製造聯盟的推進者與領袖人物,同年受聘擔任德國通用電器公司AEG的藝術顧問,開始其作為工業設計師的職業生涯。
1909年,貝倫斯設計了德國通用電氣公司AEG的透平機製造車間與機械車間,在建築形式上摒棄了傳統的附加裝飾,造型簡潔,壯觀悅目,被稱為第一座真正的現代建築。
除了建築設計之外,貝倫斯還為AEG做了許多產品設計,如電水壺、電鍾、電風扇等。這些設計沒有一點偽裝和牽強,使機器在家居環境中亦能以自我的語言來表達。貝倫斯在AEG這個實行集中管理的大公司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他全面負責公司的建築設計、視覺傳達設計以及產品設計,使這家龐雜的大公司樹立起一個統一完整的鮮明形象,開創了現代公司識別計劃的先河。AEG的標識經他數易其稿,一直沿用至今,成為歐洲最著名的標志之一。
貝倫斯還是一位傑出的設計教育家,他的學生包括格羅披烏斯,米斯和柯布西埃,他們後來都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現代建築師和設計師。

格羅披烏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

格羅披烏斯出生於柏林的一個建築師家庭,青年時代曾在柏林和慕尼黑學習建築。1907年起在貝倫斯的事務所工作,1910年與邁耶合夥在柏林開設建築事務所,並於次年合作設計了採用大片玻璃幕牆和轉角窗的法古斯工廠。
1919年,格羅披烏斯在德國魏瑪創建了建國立建築學校,簡稱包豪斯,其目的是培養新型設計人才。學校重視基礎訓練,逐漸形成以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和色彩構成為特色的基礎課程。學校主張藝術與技術的統一;動手能力與理論素養並重;強調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提倡在掌握手工藝的同時,了解現代工業的特點並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來進行設計。1925年,由於受到反動政府的迫害,包豪斯遷往德騷,格羅披烏斯提拔了一些優秀的教員,完善了教學計劃和設施,並設計了新的包豪斯校舍。
1928年,格羅披烏斯迫於各種壓力,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1937年,格羅披烏斯到美國哈佛大學任建築系主任,並創立了協和設計事務所。
格羅披烏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設計師,設計理論家和設計教育的奠基人,他對二十世紀現代設計的影響是難以估計的。

米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

米斯生於德國的一個普通石匠家庭。1907年,他與格羅披烏斯一同在貝倫斯的事務所工作,受到貝倫斯的很大影響。1928年,他提出了 少即是多的名言,提倡純凈、簡潔的建築表現。1929年,米斯設計了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的德國館,其空暢的內部空間,優雅而單純的現代傢具,使他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現代設計家。
1930年米斯擔任包豪斯第三任校長,努力把學校改造為一個單純的設計教育中心。他認為只有建築設計能夠使設計教育得到健康的發展,因而這種以建築為核心來凝聚其他專業的做法一直貫穿於米斯的任期中。但之後政治氣氛日益惡化,1933年納粹政府上台,其文化部發出的第一號命令就是關閉包豪斯,至此結束了其14年的辦學歷程。
1938年,米斯移居美國,任伊利諾理工學院建築系教授。他通過自己一生的實踐,奠定了明確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並影響了好幾代的現代建築師和設計師,很少有人對現代建築的影響能夠有他那麼大。美國作家湯姆.沃爾夫曾在他的著作《從包豪斯到現在》中提到,米斯的原則改變了世界都會三分之一的天際線,這並不誇張,反映出了他的重要作用和影響。

納吉(Laszlo Moholy-Nagy, 1895-1946)

納吉出生於匈牙利,早年以繪畫和平面設計為主。納吉於1921年來到包豪斯, 1923年接替伊頓的職務,負責包豪斯的基礎課程教學。納吉強調形式和色彩的理性認識,注重點,線,面的關系,通過實踐,使學生了解如何客觀的分析兩度空間的構成,並進而推廣到三度空間的構成上,這就為設計教育奠定了三大構成的基礎,也意味著包豪斯開始由表現主義轉向理性主義。與此同時,納吉也在金屬製品車間擔任導師,致力於用金屬與玻璃結合的辦法教育學生從事實習,為燈具設計開辟了一條新途徑,在這里出現了許多包豪斯最有影響的作品。他努力把學生從個人藝術表現的立場轉變到比較理性的,科學地了解和掌握新技術和新媒介,他指導學生製作的金屬製品都具有非常簡單的幾何造型,同時也具有明確、恰當的功能特徵和性能。
包豪斯解散後,納吉於1937年在美國芝加哥成立了新包豪斯,作為原包豪斯的延續,將一種新的方法引入了美國的創造性教育,但這所學校的畢業生多數被聘為藝術家,手工藝人和教師,而非工業設計師。新包豪斯後來與伊利諾工學院合並。

布勞耶(Marcel Breuer, 1902-1981)

布勞耶出生於匈牙利,1920年曾在維也納藝術學院學習,後成為包豪斯的第一期學生,畢業後任包豪斯傢具部門的教師,主持傢具車間。在那裡,布勞耶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創造了一系列簡潔、輕巧、功能化並適於批量生產的鋼管椅,造型輕巧優雅,結構簡單,成為他對20世紀現代設計做出的最大貢獻。
1932-1934年,他主要在瑞士工作,從事傢具的設計。1935年開始致力於膠合板成型傢具、標准化模數單元傢具、室內設計以及標准化模數的單元住宅等的研究。1937-1946年布勞耶任教於哈佛大學建築學院。1947年,布勞耶設計了自己在康乃狄克州的住宅;並於1953-1958年設計了位於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總部;1963-1966年,他還設計了位於紐約的惠特尼博物館。布勞耶巧妙的在自然關系中處理木,石材料,形成獨特的風格。
布勞耶相信工業化大生產,努力於傢具與建築部件的規范化與標准化,是一位真正的功能主義者和現代設計的先驅。

華根菲爾德(Wilhelm Wagenfeld, 1900-1990)

華根菲爾德出生於德國不來梅,早年曾在銀具廠工作,並接受過藝術教育,1923年開始在包豪斯就學、任教。在包豪斯的金屬車間,華根菲爾德設計了著名的鍍鉻鋼管台燈,迄今仍有生產。華根菲爾德反對自我中心的設計觀念,他聲稱工業中的設計是一種協作的活動,與藝術家的工作毫無共同之處。他否認把功能作為形式的決定性因素,認為功能並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良好設計的先決條件。這種觀念的改變和他適應工業生產的能力,使他得以作為一位主要的設計師在第三帝國期間繼續工作,這在他先前的包豪斯同仁中是少見的。
1929年,他開始從傢具,陶瓷,玻璃等工業中獲得設計委託,1931-1935年,他被委任為柏林的國立美術學院的教授。1935年被聘為勞西茲玻璃公司的藝術指導。由於改善了產品質量,他設計的特製精美玻璃製品使他獲得了國際聲譽。他主要的作品都是模壓成型的玻璃器皿,如供餐館、酒家所用的酒杯,商業上使用的瓶、罐,及採用模數化的廚房容器和盤子等。所有這些產品都沒有裝飾,而是強調簡潔的線條和微妙的體型變化,有克制的探索了玻璃可塑的特徵。
戰後,華根菲爾德一面在德國科學院和國立美術學院任職,繼續從事設計教育,一面積極從事設計活動。1954年,華根菲爾德成了獨立開業的設計師,設計了不少優秀的燈具,在這些設計中,燈泡刻板的幾何形態被較為有機形態的塑料燈罩所緩和。
華根菲爾德作為參與批量生產最有名的德國設計師之一,使工業設計的潛力在更加專業化的生產體系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

布蘭德(Marianne Brandt, 1893-1983)

布蘭德1911年進入皇家撒克遜學院學習繪畫、雕塑,1917年建立了個人的工作室。1923年,布蘭德進入包豪斯的金屬製品車間學習。受到納吉的影響,她將新興材料與傳統材料相結合,設計了一系列革新性與功能性並重的產品,其中包括她1924年設計的著名的茶壺。她的設計採用幾何形式,運用簡潔抽象的要素組合傳達自身的實用功能。布蘭德也十分關注批量化生產問題,1927年她設計了著名的有康登台燈,具有可彎曲的燈頸,穩健的基座,造型簡潔優美,功能效果好,並且適於批量生產,成了經典的設計,也標志著包豪斯在工業設計上趨於成熟。
離開包豪斯後,布蘭德仍進行了一段時間的金屬製品設計,但後來布蘭德主要從事繪畫,雕塑,並擔任一些院校的教學工作,再也沒有重現在包豪斯時的輝煌。
布蘭德是現代設計史中的重要人物,不僅因為她創造了許多20世紀最美觀耐用的金屬製品,還因為她在男性主導的金屬製品設計領域擁有一席之地。後來布蘭德曾回憶就學包豪斯時,在她受到廣泛肯定和接受之前,只能被分配做一些沉悶重復的工作的情況。最終布蘭德成為了包豪斯培養的最著名的設計師之一,並且是僅有的幾個並非出自織物車間的女設計師之一,直至今天,她的有些設計仍在生產。

波爾舍(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 1875-1951)

波爾捨生於波希米亞(Bohemia),多年從事汽車設計工作,1910年時,他已在空氣動力學與汽車造型的關系研究上有所造詣,成為流線型理論與實踐的專家。
20世紀30年代,德國新興的高速公路刺激了對流線型的極大熱情,諸如梅桑德斯和巴戈利亞公司都生產了適於高速公路的優良車型,將流線型與嚴格的歐洲車身設計傳統結合起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爾舍為大眾所設計的一款小型廉價車,其原型是1936-1937年間設計的,也是大眾公司最早的汽車之一,因為體積小,採取簡潔的流線型風格,外型酷似甲殼蟲,因而被戲稱為甲殼蟲小汽車。與現代主義刻板的幾何形式語言相比,其有機形態更富於生趣,更易於理解和接受,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希特勒本人參加了1937年大眾甲殼蟲小汽車的生產開幕式,並且乘坐了汽車,表示贊賞。然而1939年戰爭爆發,該汽車的批量生產被迫中斷,超過30萬的定單無法兌現,汽車廠在戰爭期間只能生產軍用車輛,直至1945年英國佔領軍首先在德國恢復了該車的批量生產,大眾公司緊隨其後。到20世紀50年代,甲殼蟲汽車作為新興中產階級的首選交通工具成為德國復興的標志。

科拉尼(Luigi Colani, 1926- )

科拉尼出生於德國柏林,早年在柏林學習雕塑,後到巴黎學習空氣動力學,1953年在加州負責新材料項目,這樣的經歷使他的設計具有空氣動力學和仿生學的特點,表現出強烈的造型意識。當時的德國設計界努力推進以系統論和邏輯優先論為基礎的理性設計,而科拉尼則試圖跳出功能主義圈子,希望通過更自由的造型來增加趣味性,他設計了大量造型極為誇張的作品,被稱為設計怪傑。
早在50年代,他就為多家公司設計跑車和汽艇,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輛單體構造的跑車BMW700(1959)。60年代他又在傢具設計領域獲得舉世矚目的成功。之後,科拉尼用他極富想像力的創作手法設計了大量的運輸工具、日常用品和家用電器。雖然它們並非百分之百都是優良設計,但確實有極高的造型質量,受到輿論和公眾的普遍認可,與此同時他也遭到來自堅持現代主義的設計機構的激烈批評。科拉尼說:地球是圓的,所有的星際物體都是圓的,而且在圓形或橢圓形的軌道上運動......甚至連我們自身也是從圓形的物種細胞中繁衍出來的,我又為什麼要加入把一切都變的有稜有角的人們的行列呢?我將追隨伽利略的信條:我的世界也是圓的。
作為20世紀最著名,同時也是最受爭議的設計師之一,有人認為他離經叛道,也有人把他當作天才和聖人一樣崇拜。然而科拉尼認為他的靈感都來自於自然:我所做的無非是模仿自然界向我們揭示的種種真實。

拉姆斯(Dieter Rams, 1932- )

拉姆斯早年在德國威斯巴登的實用藝術學校學習建築設計及室內設計,後作為職業工業設計師從事設計活動。20世紀50年代中期,拉姆斯等一批年輕設計師受聘於當時尚默默無聞的博朗公司,組建設計部,並與烏爾姆造型學院建立了合作關系。該院的產品設計系主任古戈洛特發展出一套系統設計的方法,而拉姆斯則成為該理論的積極實踐者。1956年,拉姆斯與古戈洛特共同設計了一種收音機和唱機的組合裝置,該產品有一個全封閉的白色金屬外殼,加上一個有機玻璃的蓋子,被稱為白色公主之匣。1959年,他們將系統設計理論應用到實踐中,設計了袖珍型電唱機與收音機組合,與先前的音響組合不同的是,其電唱機和收音機是可分可合的標准部件,使用十分方便,這種積木式的設計是以後高保真音響設備設計的開端,到了70年代,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採用這種積木式的組合體系。
拉姆斯將系統設計方法在實踐中逐漸完善,並推廣到傢具乃至建築設計,使整個空間有條不紊,嚴格單純,成為德國的設計特徵之一。
系統設計形成的完全沒有裝飾的形式特徵,被稱為減約風格,色彩上主張採取中性色彩:黑,白,灰。拉姆斯認為單純的風格只不過是解決系統問題的結果,提供最大的效率並清除社會的混亂,他說:最好的設計是最少的設計,因此被設計理論界成為新功能主義者。

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 1944- )

艾斯林格早年在斯圖加特的理工學院學習電子工程,後在一所設計院校學習工業設計,這樣的經歷使他能完滿的將技術與美學結合在一起。1969年,艾斯林格在德國黑森州創立了自己的設計事務所。1982年,他為維佳公司設計了一種亮綠色的電視機,命名為青蛙,獲得了巨大成功,於是艾斯林格將青蛙作為自己的設計公司的標志和名稱。
青蛙公司的設計既保持了烏爾姆設計學院和博朗公司的嚴謹和簡練,又帶有後現代主義的新奇,怪誕,艷麗,其設計哲學是形式追隨激情,有時甚至帶有嬉戲的特色,在設計界獨樹一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20世紀末的設計潮流。艾斯林格曾說:設計的目的是創造更為人性化的環境,我的目標一直是將主流產品作為藝術來設計。青蛙設計公司的出色表現大大提升了工業設計職業的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工業設計師是產業界的基本成員以及當代文化生活的創造者之一。艾斯林格1990年榮登商業周刊封面,這是自羅維1947年以來設計師僅有的殊榮。
艾斯林格無疑是當今世界最負盛名和最成功的工業設計師之一,他以其突破性的設計重新定義了現代消費美學觀念。1992年他獲得了羅維終身成就獎,許多設計作為經典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他所領導的青蛙設計公司以其前衛,甚至未來派的風格不斷創造出新穎,奇特,充滿情趣的產品,尤其在高科技產品方面極具有影響力。

里特維爾德(Gerrit Rietveld, 1888-1964)

里特維爾德生於烏特勒支市,是荷蘭著名的建築與工業設計大師、荷蘭風格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非常偏愛單純的線條、顏色,以便大量製造,這種簡潔的設計概念深刻地影響了日後的設計界。
里特維爾德1917年設計了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重要經典作品紅/藍椅,以一種實用產品的形式生動地解釋了風格派抽象的藝術理論。他1934年設計了曲摺椅,椅子的腳、座椅部分及靠背都擺脫了傳統椅子的造型,非常節省空間。這張椅子是這位大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1925年,里特維爾德設計了位於烏特勒列支市的什羅德住宅和住宅內的室內設計及傢具設計,此建築的風格完全是風格派的立體化體現。
風格派對於世界現代主義的風格形成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它的簡單的幾何形式,以中性色(白、黑、灰)為主的色彩計劃,以及立體主義造型和理性主義的結構特徵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成為國際主義風格的標准符號。

提革(Walter Darwin Teaque,1883-1960)

提格美國最早的職業工業設計師之一,並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平面設計家。他的設計生涯與世界最大的攝影器材公司--柯達公司有非常密切的關系。1927年為柯達公司設計照相機包裝,1936年設計了柯達公司的班騰相機,這是最早的攜帶型相機,相機的基本部件壓縮到基本的地步,為現代35毫米相機提供了一個原型與發展基礎。他與技術人員密切合作,善於利用外型設計的美學方式來解決功能與技術上的難點,這是美國工業設計師的一個重要特點。提格發展了一套設計體系,為企業開發整個產品系列的設計,這種設計方式使他成為早期美國最為成功的工業設計師之一。
1955年,提格的設計公司與波音公司設計組合作,共同完成了波音707大型噴氣式客機的設計,使波音飛機不僅有很簡練、極富現代感的外形,而且創造了現代客機經典的室內設計。

羅維(Raymond Loeway, 1889-1986)

羅維出生於法國巴黎,後移居美國。他是美國工業設計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一生從事工業產品設計、包裝設計及平面設計(特別是企業形象設計),參與的項目達數千個,從可口可樂的瓶子直到美國宇航局的空中實驗室計劃,從香煙盒到協和式飛機的內艙,所設計的內容極為廣泛,代表了第一代美國工業設計師那種無所不為的特點,並取得了驚人的商業效益。羅維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設計火車頭、汽車、輪船等交通工具,引入了流線型特徵,從而引發了流線風格。他把設計高度專業化和商業化,使他的設計公司成為20世紀世界上最大的設計公司之一。他不僅對工業技術感興趣,對於人的視覺敏感性也有很深的認識和追求,他的設計既具有工業化特徵,又具有人情味。他的一生,是美國的工業設計開始、發展,到達頂峰和逐漸衰退的整個過程的縮影和寫照。
羅維一生有無數殊榮,他是第一位被《時代》周刊作為封面人物採用的設計師。羅維對於美國工業設計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他漫長的工作生涯,他的敬業精神,他對於設計界的形象,特別是他自己公司的形象和他個人形象鍥而不舍的推動,都立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德雷夫斯(Henry Dreyfess,1903-1972)

德雷夫斯的職業背景是舞台設計,1929年改變專業,建立了自己的工業設計事務所。德雷夫斯的一生都與貝爾電話公司有密切的關系,是影響現代電話形式的最重要設計師。格雷夫斯1930年開始為貝爾設計電話機,1937年提出聽筒與話筒合一的設計。在與貝爾的長期合作中,他設計出一百多種電話機。德雷夫斯的電話機因此走入了美國和世界的千家萬戶,成為現代家庭的基本設施。
格雷夫斯的一個強烈信念是設計必須符合人體的基本要求,他認為適應於人的機器才是最有效率的機器。他多年潛心研究有關人體的數據以及人體的比例及功能,這些研究工作總結在他於1961年出版的《人體度量》一書中,從而幫助設計界奠定了人機學這門學科。他的研究成果體現於他為約翰.迪爾公司1955年以來開發的一系列農用機械之中,這些設計圍繞建立舒適的、以人機學計算為基礎的駕駛工作條件這一中心,創造了一種親切而高效的形象。

沙里寧(Eero Saarinen,1910-1961)

沙里寧是美國著名建築設計師和工業設計師,生於芬蘭的克柯魯米,早年便顯露出設計天才,1922年獲瑞典火柴盒設計第一名, 1923年4月隨父移民美國,定居底特律,畢業於耶魯大學建築系。1940年和伊姆斯設計的椅子獲得了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國際現代傢具設計比賽大獎。
20世紀40年代沙里寧與諾爾公司合作從事傢具設計,代表作有71號玻璃纖維增強塑料模壓椅、胎椅、耶金香椅等,這些作品都體現出有機的自由形態,而不是刻板、冰冷的幾何形,被稱為有機現代主義的代表作,成了工業設計史上的典範,至今仍廣為流傳和使用。
沙里寧在建築上的代表作有傑佛遜紀念碑,耶魯大學溜冰場、莫斯與斯泰爾學院、美國駐英大使館、美國駐挪威大使館、密爾沃基戰爭紀念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大樓、環球航空公司候機樓等。

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1934 - )

美國建築家格雷夫斯是奠定後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重要人物之一。格雷夫斯生於在美國印地安那州首府印地安那波利斯市,1958年畢業於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學,獲建築學士學位,1959年在著名的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獲碩士生學位。而後,他進入義大利羅馬美利堅學院深造,獲得羅馬大獎和布魯諾獎學金。他的設計講究裝飾的豐富、色彩的豐富以及歷史風格的折衷表現,許多設計都被視為後現代主義代表性的作品,綜合了畫家和建築師的雙重技藝。
他最重要、影響最大的設計是1980-1982年設計的波特蘭市的公共服務中心,這個方形大樓表面具有簡單而色彩豐富的不同材料裝飾。後現代建築大師菲力普.約翰遜高度贊揚這個設計大膽採用各種古典裝飾動機,特別是廣泛採用古典主義基本設計語匯,使設計得以擺脫國際主義的一元化限制,走向多元、裝飾主義的新發展。
格雷夫斯在八十年代後期和九十年代設計了一系列的建築,如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的人文大廈,加利福尼亞州聖胡安.卡皮斯特拉諾的公共圖書館等,都是後現代主義的傑出代表。格雷夫斯還為義大利阿勒西公司設計了一系列極富後現代特色的金屬餐具,名噪一時。

伊姆斯(Charles Eames,1907-1978)

伊姆斯是美國最傑出、最有影響的少數幾個傢具與室內設計大師之一,他曾在聖路易的華盛頓大學學習建築學,1936年起在美國最著名的設計學院之一匡溪學院任教。1940年他與沙里寧一道設計的膠合板椅在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設計競賽中獲得大獎。
伊姆斯的設計具有合乎科學與工業設計原則的結構、功能與外型,這一特徵成為了他與之合作的米勒公司的設計特徵,使米勒公司能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1946年,他採用多層夾板熱壓成型工藝設計的大眾化廉價椅子是米勒公司在現代設計上的一次大轉折,走向輕便化、大眾化,並關注新材料及其製作工藝。他是一個設計上的多面手,除從事產品設計外,還從事平面設計、展示設計與攝影等工作,他在自己的設計中設法把這些學科聯系在一起,組成一種邊緣學科式的工業設計。伊姆斯設計的室內、座椅等在整個世界都有相當影響,不少作品到目前還在繼續生產和流行。他在1956年設計的躺椅,堪稱躺椅設計中最傑出的代表。他設計的飛機場候機廳公用椅,簡單而牢固,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迄今仍為大多數美國機場使用,是美國設計在20世紀70年代的傑出代表。

文丘里(Robert Venturi,1925- )

美國建築設計家文丘里是奠定建築設計上的後現代主義基礎的第一人。1943-1950年文丘里就讀於普林斯頓建築系,後來在沙里寧和路易斯.康的事務所中工作過。1969年,他提出少就是乏味的原則,向少就是多的現代主義提出了挑戰。文丘里並不反對現代主義的核心內容,他的努力是在於改變現代主義單調的形式特點。他的設計包含了大量清晰的古典主義建築特徵,比如拱券,三角門楣等,但是從總體處理來看,他的設計依然是功能性的,實用主義的,簡單而明確的。
文丘里非常注重理論研究,他是後現代主義設計家中比較重要的理論家之一。1966年出版《建築中的復雜性與矛盾性》,1972年發表《向拉斯維加斯學習》,提出了自己的後現代主義原則。他認為設計家不應忽視漠視當代社會中各種各樣的文化特徵,而應該充分吸收當前的各種文化現象和特點到自己的設計中去。
文丘里的代表作有1978年設計的德拉華住宅,倫敦國家藝術博物館的聖斯布里廳,普林斯頓大學的戈頓.吳大樓等。文丘里在產品設計領域內的最大成就是他為諾爾公司設計的一系列椅子、1983年為義大利阿勒西公司設計的一套帶烏木把手的鍍銀咖啡具、1984至1986年間為斯威德.鮑威爾公司設計的一組瓷器、1986年為阿萊西公司設計的布穀鳥鍾表及為克萊托.穆納里設計的一些情趣盎然的珠寶首飾等等。這些設計都帶有強烈的後現代特色。

賴特(Frank Lioyd Wright, 1869-1959)

賴特1885-1887年在威斯康星大學學習土木工程,1887-1893年師承著名建築師沙里文。賴特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他設計的許多建築受到普遍的贊揚,是現代建築中有價值的瑰寶。賴特對現代建築有很大的影響,但他的建築思想和歐洲新建築運動的代表人物有明顯的差別,他走的是一條獨特的道路。
1893年後的10年中,賴特在美國中西部設計了許多小住宅和別墅,形成了 草原式住宅的風格,代表作有1902年威立茨住宅、羅伯茨住宅,1908年的羅比住宅等。這些住宅既有美國民間建築的傳統,又突破了封閉性,適合美國中西部草原地帶的氣候和地廣人稀的特點。1904年設計拉金公司大樓,1915年設計日本東京帝國飯店,使他獲得國際聲譽。1936年賴特了設計流水別墅,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動人建築景象,成了他有機建築思想的典範。
美國建築網路全書評價:必須承認賴特是他那個時代或許也是任何時代的最有創造力的建築師之一。他極不尋常的生活和哲學說明他是富有詩意的幻想家和藝術家,是注重實效的工程師,自由思想的個性主義者,是一位改革者和傳播福音的教士。在他全部的傾向中貫穿著對生活和自然的積極回報。這樣的態度和信念曾一次又一次地表現在他的建築中。但架於這一切之上的自然是:他是一位藝術家,他所偏愛的表達工具正是建築。

厄爾(Harley Earl,1893-1969)

美國商業性設計的代表人物,世界上第一個專職汽車設計師。大學學習工業技術與設計。1926年被通用公司董事長斯隆看中,成為通用公司造型設計師。1940年出任通用公司副總裁,通用汽車公司藝術與色彩部主任,負責汽車外型設計,設計風格奔放、富於創新,開創了戰後汽車設計中的高尾鰭風格。他對汽車設計的影響力達到了無人企及的地步,而通用汽車公司的設計部門也成為了當時世界最大的設計中心。他在通用汽車公司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與總裁斯隆一起創造了汽車設計的新模型;有計劃的商品廢止制,按照他們的主張,在設計新的汽車式樣的時候,必須有計劃地考慮以後幾年不斷

❼ 國外有哪些讓你欽佩的女性獨立設計師

唐納·卡蘭(donnakaran)的創始人是一個外表平和貌不驚人的女子,為了使其服飾王國走向多元化,在1984年和丈夫聯手創立了自己的企業,推出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產品:dkny、dknyclassic、dknaactive、dknyjesns。

❽ 求德國女藝術家方安珂的成長經歷

來自德國的設計師方安珂。她的作品以插圖為主,她創作了大量的連環畫,故事題材直接來自改編的德國童話和自己編寫的故事。
方安珂還和Kathrin de vries長期合作,為Kathrin的故事創作連環畫。在她數量龐大的插圖和海報作品面前,你簡直會懷疑,她是否擁有異於常人的雙倍時間。但這還不是全部,她又涉足了舞台美術的服飾、化妝造型等工作。安珂的作品中非常敏感地表露出她作為女性的感受,貫穿了悲傷、痛苦、母性、愛情和生活的主題。

❾ 德國名人有哪些越多越好

德國名人有歌德、叔本華、恩格斯、費爾巴哈、康拉德·阿登納、巴赫、貝多芬、莫扎特、俾斯麥、谷登堡、馬丁·路德、卡爾·馬克思、倫琴、尼采、高斯、西奧多·施旺、叔本華、隆美爾等。具體介紹以下幾位:

1、歌德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

2、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教育家,軍事理論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爾·馬克思的摯友,被譽為「第二提琴手」,他為馬克思從事學術研究提供大量經濟支持。

3、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4、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5、倫琴

威廉·康拉德·倫琴(1845年3月27日-1923年2月10日),德國物理學家。1895年11月8日發現了X射線,為開創醫療影像技術鋪平了道路,1901年被授予首次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發現不僅對醫學診斷有重大影響,還直接影響了20世紀許多重大科學發現。

❿ 我是一位服裝設計師,最近我加入了一個游戲公司,負責游戲人物服裝製作,請各位發一些好看的女動畫人物來

這些可以嗎

閱讀全文

與德國創造了一個人物的女設計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