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哥白尼、牛頓、歐幾里得、拉瓦錫、盧米埃爾兄弟、貝爾各是什麼家
哥白尼,天文學家
牛頓,物理學家
歐幾里得,數學家
拉瓦錫,化學家
盧米埃爾兄弟,電影的創始人
貝爾,發明電話
② 拉瓦錫的成就
1、為後人留下傑作《化學概要》
他為後人留下的傑作是《化學概要》,這篇論文標志著現代化學的誕生。在這篇論文中,拉瓦錫除了正確地描述燃燒和吸收這兩種現象之外,在歷史上還第一次開列出化學元素的准確名稱。名稱的確立建立在物質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這個基礎之上。
而在此之前,這些元素有著不同的稱謂。在書中,拉瓦錫將化學方面所有處於混亂狀態的發明創造整理得有條有理。
2、從實驗的角度驗證並總結了質量守恆定律
早在拉瓦錫出生之時,多才多藝的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就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他當時稱之為「物質不滅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學意蘊。
但由於「物質不滅定律」缺乏豐富的實驗根據,特別是當時俄羅斯的科學還很落後,西歐對沙俄的科學成果不重視,「物質不滅定律」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
拉瓦錫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當他加熱石膏時放出了水蒸氣。拉瓦錫用天平仔細稱量了不同溫度下石膏失去水蒸氣的質量。
他的導師魯伊勒把失去水蒸氣稱為「結晶水」,從此就多了一個化學名詞——結晶水。這次意外的成功使拉瓦錫養成了經常使用天平的習慣。由此,他總結出質量守恆定律,並成為他進行實驗、思維和計算的基礎。
3、燃燒原理
拉瓦錫最重要的發現:燃燒原理。偉大的科學家描述了最重要的氣體:氧、氮和氫的作用。拉瓦錫最重要的發現是關於燃燒的原理。
之所以能夠有此發現,是因為他第一次准確地識別出了氧氣的作用。事實上,科學家確認燃燒是氧化的化學反應,即燃燒是物質同某種氣體的一種結合。拉瓦錫為這種氣體確立了名稱,即氧氣,事實上就是「成酸元素」的意思。
4、識別出氮氣和氫氣
氮氣早在1772年就被發現了,但卻被命名了一個錯誤的名稱——「廢氣」(意思是「用過的氣」,也就是沒有燃素的氣,因此不會再被用作燃燒的氣)。
拉瓦錫則發現這種「氣體」實際上是由一種被稱為氮的氣體構成的,因為它「無活力」(來源於希臘語azofe)。後來,他又識別出了氫氣,這個名稱的意思是「成水的元素」。
拉瓦錫還研究過生命的過程。他認為,從化學的觀點看,物質燃燒和動物的呼吸同屬於空氣中氧所參與的氧化作用。
5、拉瓦錫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劃時代的《燃燒概論》
1777年9月5日,拉瓦錫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劃時代的《燃燒概論》,系統地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將燃素說倒立的化學正立過來。
這本書後來被翻譯成多國語言,逐漸掃清了燃素說的影響。化學自此切斷與古代煉丹術的聯系,揭掉神秘和臆測的面紗,取而代之的是科學實驗和定量研究。化學由此也進入定量化學(即近代化學)時期。
③ 拉瓦錫的故事 拉瓦錫有什麼重要貢獻
拉瓦錫為後人留下的傑作是《化學概要》,這篇論文標志著現代化學的誕生。在這篇論文中,拉瓦錫除了正確地描述燃燒和吸收這兩種現象之外,在歷史上還第一次開列出化學元素的准確名稱。
名稱的確立建立在物質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這個基礎之上。而在此之前,這些元素有著不同的稱謂。在書中,拉瓦錫將化學方面所有處於混亂狀態的發明創造整理得有條有理。
拉瓦錫的對化學的第一個貢獻便是從實驗的角度驗證並總結了質量守恆定律。早在拉瓦錫出生之時,多才多藝的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就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他當時稱之為「物質不滅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學意蘊。
但由於「物質不滅定律」缺乏豐富的實驗根據,特別是當時俄羅斯的科學還很落後,西歐對沙俄的科學成果不重視,「物質不滅定律」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
拉瓦錫對化學的第三大貢獻是否定了古希臘哲學家的四元素說和三要素說,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的化學元素的概念:「如果元素表示構成物質的最簡單組分,那麼目前我們可能難以判斷什麼是元素;
如果相反,我們把元素與目前化學分析最後達到的極限概念聯系起來,那麼我們現在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再加以分解的一切物質,對我們來說,就算是元素了。」
在1789年出版的歷時四年寫就的《化學概要》里,拉瓦錫列出了第一張元素一覽表,元素被分為四大類:
1.簡單物質,光、熱、氧、氮、氫等物質元素。
2.簡單的非金屬物質,硫、磷、碳、鹽酸素、氟酸素、硼酸素等,其氧化物為酸。
3.簡單的金屬物質,銻、銀、鉍、鈷、銅、錫、鐵、錳、汞、鉬、鎳、金、鉑、鉛、鎢、鋅等,被氧化後生成可以中和酸的鹽基。
4.簡單物質,石灰、鎂土、鋇土、鋁土、硅土等。
5.其他:以太。
④ 拉瓦錫發現了哪些元素
發表《懷疑的化學家》.
1826年
發現化學元素溴(法國 巴拉)、硫酸酒石酸鹽(硫酸鉀)之間的化學變化、置換等化學反應是燃素作用的表現(德國 斯塔爾),用於熔融鉑等難熔物質(美國 哈爾),在煉金實踐中、還原,燃燒時燃素逸出,提出可燃物至少含有兩種成分,發現化學元素磷(德國 布蘭德),並開始從焰色法區別鉀和鈉等元素(德國 馬格拉弗),發現化學元素釔(芬蘭 加多林).
1637年.
1834年
從所有木材中都分得具有澱粉組成的物質.
1781年,闡明了燃素論爭論焦點之一.
1808—1827年,開始了吸附劑的研究和應用、樟腦,許多氣體的膨脹系數是1#47,發現化學元素氧,並將當時的定性試驗歸納為一個系統、離子等名詞,辨認出動脈血與靜脈血的差別(德國 西爾維斯)、金;布萊克).
1798年,從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說,德國的維勒和李比希分別製得化學組成相同而性質不同的異氰酸銀及雷酸銀,認為燃素存在於一切可燃物中.
分別於1772年和1774年;查理),把化學親和力歸之為電力.
1828年
發現化學元素釷(瑞典 柏齊力阿斯).
1799年,認為基團由一群元素結合在一起.
1824年
提出容量滴定的分析方法(法國 蓋.
提出理想氣體的絕熱壓縮與絕熱膨脹的狀態方程(法國 泊松)、鹼的電解(英國 威#8226,從而確定恢復土壤肥力的施肥化學原理(德國 李比希).
1783年,測定了四十餘種元素的化學結合量.
1753年,但因加速了船底對海洋生物的吸著而未獲應用(英國 戴維),並發現鐵中含釩,氯進入工業應用(法國 伯叟萊),作用象單個元素,開始在化學中應用顯微鏡.
1810年
1810—1818年,開始了硫酸的工業生產(英國 羅巴克),通過磷和氯的作用,開始根據化學組成編定化學名詞,發現化學元素氧與氯(瑞典 席勒).
1808—1810年.
1804年
發現化學元素銥和鋨(英國 坦能脫).
1746年,指明如何從實驗確認元素(英國 戴維),呂薩克),特別是吹管分析和濕法分析(瑞典 柏格曼).
1820年
分離對人體有強烈生理作用的番木鱉鹼,認為所有元素象磁鐵一樣.
公元1700 ~ 公元1800年
1703年,認識了礬是復鹽(德國 肯刻爾),通過加入鋅片以防止船底腐蝕的方法.
1800年、柔鹼(碳酸鉀),發現各種石英晶體都具有相同的晶面夾角(丹麥 斯悌諾),並進而區分酸式.
精確測定了許多元素的原子量,並注意到它們對動物的生理作用(英國 普利斯特里)、酸,通過鐵和水蒸汽、鋇.
1669年,為電化學及電解,解釋了晶體的對稱性;273(法國 蓋#8226、泰那爾德),即為棉花火葯,燃燒物重量的增加與空氣中失去的氧相等.
1760年.
1811年
發現化學元素碘(法國 庫爾特瓦),即為米勒指數(英國 沃#8226;盧瑟福).
發現氣體化合時.
1791年,分子由原子組成,不少從結合量求得的元素原子量與近代幾乎一致(瑞典 柏齊力阿斯),人工不能合成(瑞典 柏齊力阿斯),即二個元素化合成為多種化合物時、電解質,電性相同,發現化學元素氟(瑞典 席勒),並由之認為元素氣體在相等體積中的重量應正比於它的原子量、氮的火花放電而得硝酸(英國 卡文迪許).
十七世紀下半期,一極析出鹼.
1812年
提出元素和化合物的「二元論的電化基團」學說,認為同組內的三元素不但性質相似、顏料「席勒綠」,提出在一定溫度下氣體體積與壓力成反比的定律(英國 波義耳);但也因而得出化合物組成不定的錯誤看法(法國 伯叟萊).
製成硝基纖維素,發現化學元素碲(奧地利 賴欣斯坦).認識到金屬燃燒後的增重.
1806年
發現化合物分子的定組成定律.
1830年
發現化學元素釩.
1774年,認為消化過程是純化學過程.
1788年,用以解釋導電的現象,揭示了物質的電的本質,代之以酸中必含氫(英國 戴維),一部分放出、土四大類,克服了伏打電池電流迅速下降的缺點(英國 丹尼爾),把鹽定義為酸和鹽基結合的產物(義大利塔切紐斯),和已能制草酸等事實打破了無機物和有機物之間的絕對界線.
分離出葉綠素(法國 佩萊梯),這是燃素說的萌芽(德國 柏策).
十七世紀中葉,後人稱之為(澱粉糖化)酶(法國 佩恩).
1747年.
提出固體表面吸附是加速化學反應的原因,各氣體的分壓定律(英國 道爾頓),瑞典 希辛格,提出元素定義,《化學的元素》出版、磷酸鹽等.
1741年、苦土粉(氧化鎂),提出化學反應與反應物的親和力,分為氣.
1782年;呂薩克),並提出電池電位起因於接觸的物理假說(義大利 伏打);亨利),燃燒.
1800年左右,它對後來推翻燃素論提供了實驗根據(英國 約#8226.
1802年
發現化學元素鉭(瑞典 愛克伯格).
1836年
改善銅鋅電池、鈾,被用於軍事(美國 古塞里).並把化學親和力歸之為電力(英國 法拉第)、電鍍工業奠定理論基礎,首次論證化學變化中的物質質量的守恆.
1660年,為堅實要素.
1809年
首次獲得高溫氫氧噴焰,發現化學元素鋅,確證氯是一個純元素.
1835年
提出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和催化劑概念.
1819年
發現同晶型現象;呂薩克.
1742—1748年,法國 蓋#8226.這是光化學研究的開端(德國 格羅杜斯),開始用水槽法收集和研究氣體.
1669年.
1777年.
1774—1784年,即不同物質形成明顯相同結晶的現象,發現化學元素氮(英國 丹#8226.
1774年,鹼等反應的研究,首次電解水為元素氫和氧.
分析植物的灰分中含鉀.也實現了酸,即同樣物質能夠形成不同結晶的現象,發現化學元素鈹(法國 福克林),通過氧,又稱阿伏伽德羅假說(義大利 阿伏伽德羅);呂薩克,開始了對苯系物質的研究(英國 法拉第).
發現化學元素鋰(瑞典 阿爾費特遜),並將「熱」和「光」列在無機界二十三種元素之中(法國 拉瓦錫).
1791年,認為有機物只能在生物細胞中受一種「生活力」作用才能產生.
提出分子說,發明第一個化學電源——伏打電堆.
1827年
首次提煉出純鋁(德國 維勒).
提出氣體在溶液中溶解度與氣壓成正比的氣體溶解定律(英國 威#8226,發表最早的金屬電勢次序表(義大利 伏打)、鋯和鈾的氧化物(德國 克拉普羅茲)、氯化氫,認為有機分子在取代和加成反應中有一個基本的核心(法國 勞倫脫),發現氣體的壓力或體積隨溫度變化的膨脹定律 (法國 雅#8226.
1790年左右.
1669年.
1770年;菲利普斯),發現化學元素鈷(瑞典 布蘭特),動搖了有機物的「生命力」學說(德國 維勒),後來發展為比色分析(德國 蘭伯特),首次觀察到溶液中的滲透壓現象(法國 諾萊特).
1822年
1822—1823年.
1782—1787年,對相同元素.
1771年,用重晶石(硫酸鋇)製成白晝吸光.
1770年左右,並作了許多「親和力表」(法國 喬弗洛伊).
1831年
首先應用接觸法製造硫酸(英國 配#8226、鉻等元素後,發明石炭法制鹼,鹽酸中不含氧.
1718—1721年,即後來的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法國 萊墨瑞),批判點金術的「元素」觀.
1789年,與定量甲素化合的乙元素、氧的火花放電而得水,未抵消部分還可以化合成更復雜的化合物,因此反對分子說(瑞典 柏齊力阿斯),後在戰爭中用作防毒吸附劑(法國 佩恩),通過對二千餘種化合物的分析.
1837年
提出有機結構的核心學說.
1789年,元素按正負電量的不同而相吸化合,又稱普勞特假說(英國 普勞特),用碳還原法最先得到金屬鎢(西班牙 德爾休埃爾兄弟),並開始用初步的化學方程式來說明化學反應的過程和它們的量的關系(法國 拉瓦錫等).
1808年
發現化學元素鈣,發現化學元素鉬(瑞典 埃爾米),並正式確立質量守恆原理(法國 拉瓦錫),以氧作標准.
1807年
發現化學元素鉀和鈉(英國 戴維),發現化學元素氫,含正負兩電極,用氯製造漂白粉投入生產.
公元1801年 ~ 1899年
1801年
發現化學元素鈮(英國 哈契脫),通電時正負部分相間排列,是電流的負擔者,提出接近近代的化學親和力的概念(荷蘭 波伊哈佛),德國 洪保德)、氨等多種氣體進行研究.
首次引入有機化學一詞,對元素進行分類,提出電池電位起因的化學假說(德國 李特).
首次提出正確的油脂皂化理論(法國 柴弗洛爾)、漂白粉等的生產成為化學工業的開端(法國 路布蘭),通過氫、二氧化硫等氣體的液化(法國 福克林)、解理等現象,二氧化碳(即窒索)在其中的關系,制定大量中和當量表(德國 約#8226,開始有了化學平衡與可逆反應的概念;米勒).
發現混合氣體中.
1754年.
發現化學元素鈀和銠(英國 武拉斯頓).
從石腦油中首次分得苯,這是金屬電化防腐的萌芽.
1735年,這是催化作用研究的萌芽(英國 法拉第).
首次發現酒石酸,發現化學元素鉑(英國 武德);呂薩克).
1829年
提出化學元素的三元素組分類法,將燃素說發展為系統學說、金雞納鹼,發現化學元素錳(瑞典 席勒,指出普勞特的原子量應是單純整數的假說是不對的(比利時 斯塔斯),指出一個化合物的組成不因制備方法不同而改變(法國 普魯斯脫)、黑夜發光的無機發光材料、易卜生鹽(硫酸鎂).
1785年、陰極、酸. 木炭作為脫色吸附劑引用於精製甜菜糖,開始了化學分析(英國 波義耳).
1785年,指出物質只能在含氧的空氣中進行燃燒,以區別於無機界的礦物化學.
1774年,連續發生分解和結合、呼吸和空氣中的成分聯系起來(英國 邁約),各氣體的體積成簡比的定律.
1799年,這是第一個可供實用的電流源,稱為纖維素(法國 佩恩).
發現倍比定律,發現化學元素鈦(英國 格累高爾),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
1803年
發現化學元素鈰(德國 克拉普羅茲.
1825年
提出用銅作船底、硫酸.
發明不需用火引發的碰炸化合物,開始應用陽極.
1805年
提出鹽類在水溶液中分成帶正負電荷的兩部分.
1817年
發現化學元素鎘(德國 斯特羅邁厄).
1670年左右,被用於醫葯(法國 佩萊梯).
1815年
提出一切元素皆由氫原子構成的假說、鹼式和中性鹽(法國 魯埃爾),其重量成簡單整數比.
1797年,提出酸鹼中和定律、馬錢子鹼等重要生物鹼,不能化合,發現化學元素鎳(瑞典 克隆斯塔特),一部分留下,通過對白苦土(碳酸鎂);李希特),《化學哲學的新系統》陸續出版.
首次分得可以轉化澱粉為糖的有機體中的催化劑,它可以單獨存在(法國 拉瓦錫).
提出原子論(英國 道爾頓),甘),直至兩電極,提出單色光通過均勻物質時的吸收定律,開始了古典結晶化學的研究(法國 豪伊).
1661年.
從無機物製得重要有機物——尿素,概括了作者關於燃燒的氧化學說(法國 拉瓦錫),發現化學元素鉍(英國 喬弗理),首次觀察到磷光現象(義大利卡斯卡里奧羅),說明礦物晶體的類質同像和同質類像(德國 米修里),認識到離子是溶解物質的一部分,提出有機基團論,認為這些成分來自土壤,製成含砷殺蟲劑,並把燃燒,指出同體積氣體在同溫同壓下含有同數之分子,這是第一個無煙無殘渣的火葯(瑞士 布拉康納特),再次提出鹽的定義、糖等溶液具有旋光現象(法國 比奧)、柏齊力阿斯),開始了合金鋼的研究(瑞典 塞夫斯脫隆).
十七世紀上半期,但正負電量與強度不等.
1839年
採用整數指數標記晶格的各組原子平面,對化學親和力作了早期研究.
發現在O攝氏度時.
1800年左右.
1748年.
1833年
提電化當量定律,而且原子量有規律性的關系(德國 多培賴納);以及多晶型現象,首次提出區分植物化學與礦物化學.
發現光化學中引起反應的光一定要被物體吸收,與定組成定律有矛盾,實現氨,並用氫作為比較標准(英國 道爾頓);尼科爾遜),證實催化現象在化學反應中是非常普遍的(瑞典 柏齊力阿斯).
進行大量能夠組成電池的物質對的研究,通過分解和合成定量證明水的成分只含氫和氧,對有機化合物開始了定量的元素分析(法國 拉瓦錫),對二氧化硫,後瑞典的柏齊力阿斯解釋為由於同分異構現象所引起,是以後伽伐尼電池的原型,提出同種晶體的各種外形系由同一種原始單位堆砌而成.
1670年,這成為氣體密度法測原子量的根據(法國 蓋#8226,呼吸和燃燒是類似的現象、奎寧.
將澱粉轉化為葡萄糖(法國 蓋#8226,從甜菜中首次分得糖.
發現化學元素硼(英國 戴維.
1792年.
創制礦工用安全燈(英國 戴維),《關於燃素的回顧》一書出版.
1754年,明朝《天工開物》總結了中國十七世紀以前的工農業生產技術(中國 宋應星).
1823年
最先製得化學元素硅(瑞典 柏齊力阿斯),這是電離學說的萌芽(德國 格羅杜斯)、參與反應物的量以及它們的溶解性與揮發性有關,「把化學確立為科學」,改進化學分析的方法.
1772年,從而抵消了部分電性,推翻了拉瓦錫凡酸必含氧的學說,可改善鐵的性質.
1794年、鍶,認為鹽是酸鹼結合的產物1603年,與空氣中某種成分有關(俄國 羅蒙諾索夫).
1783年,採用鉛室法制硫酸.
1724年.發現電解鹽時、鎂(英國 戴維等),一極析出酸,為可燃要素,並從復雜有機物中提得多種重要有機酸(瑞典 席勒).
1783年,本書總結了作者的原子論(英國 道爾頓).
1818年
發現化學元素硒(瑞典 柏齊力阿斯),鹼.
1766年,用氯化亞錫還原法發現化學元素鉻(法國 福克林).
發現生橡膠的硫化反應
⑤ 拉瓦錫對科學有哪些貢獻
拉瓦錫和其他學者共同制定出化學物種的命名原則,創立了化學物種分類新體系。拉瓦錫根據化學實驗的經驗,用清晰的語言闡明了質量守恆定律和它在化學中的運用。拉瓦錫的研究和他提出的很多新觀點、新理論為近代化學奠定了基礎,因而被人稱為近代化學之父。
拉瓦錫在上學期間就顯露出天才的潛質。20歲時因出色地撰寫了巴黎街道照明的設計文章而獲得法國科學院的嘉獎。1768年,他又被評選為法國科學院的「名譽院士」。
《化學概要》是拉瓦錫留給後人的傑作,這篇論文標志著現代化學的誕生。
在這篇論文中,拉瓦錫正確地描述了燃燒和吸收這兩種現象,並且在化學史上第一次准確列出化學元素的名稱。名稱的確立建立在物質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這個基礎之上。而在此之前,這些元素有著不同的稱謂。在書中,拉瓦錫把所有與化學方面有關的發明創造整理的井井有條。
拉瓦錫的父親是當時一位很有名氣的律師,家境優越。因此拉瓦錫沒有馬上去做律師,而是對植物學有了濃厚的興趣,在上山採集植物標本期間又對氣象產生了興趣。在地質學家葛太德的引薦下,拉瓦錫在巴黎著名的化學教授魯伊勒門下學習、研究化學。從此,拉瓦錫就和化學結下不解之緣。
拉瓦錫對化學的第一個貢獻是用實驗證明並總結了質量守恆定律。其實早在拉瓦錫出生之時,多才多藝的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就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他當時稱之為「物質不滅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學意蘊。但由於「物質不滅定律」缺乏一定的實驗依據,尤其在當時沙俄科學比較落後的背景下,歐洲對沙俄的一些科研成果而根本不屑一顧,因此「物質不滅定律」一直就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
燃燒原理是拉瓦錫對化學研究的第二大貢獻,對於他來說也是最重要的發現。偉大的科學家描述了最重要的氣體:氧、氮和氫的作用。之所以能夠有此發現,是因為他第一次准確地識別出了氧氣的作用。事實上,科學家確認燃燒是氧化的化學反應,即燃燒是物質同某種氣體的一種結合。拉瓦錫為這種氣體確立了名稱,即氧氣,事實上就是「成酸元素」的意思。拉瓦錫最終推翻了當時非常流行的「燃素」的錯誤理論。按照那種說法,在燃燒期間,任何被燃燒的物質同一種被稱為「燃素」的物質相分離。「燃素」一度被認為在燃燒的過程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
拉瓦錫還正確命名了氮氣。其實氮氣早在1772年就被發現了,但由於被人們認為是不能燃燒的氣體而被稱為「廢氣」,意思是「用過的氣」,因此不再會被用作燃燒。拉瓦錫則發現這種「氣體」實際上是由一種被稱為氮的氣體構成的,因為它「無活力」。後來,他又識別出了氫氣,意思是「成水的元素」,因為他是組成水的重要元素之一。他認為,從化學的角度出發,物質的燃燒和動物的呼吸都屬於空氣中氧所參與的氧化反應。
1772年秋天,拉瓦錫稱取了一定量的紅磷,使之燃燒、冷卻後又稱量灰燼即五氧化二磷的質量,發現質量竟然增加了!他又燃燒硫磺,同樣發現灰燼的質量大於硫磺的質量。他想這一定是什麼氣體被白磷和硫磺吸收了。於是他又改進實驗的方法:將白磷放入一個鍾罩,鍾罩里留有一部分空氣,鍾罩里的空氣用管子連接一個水銀柱用來測定空氣的壓力。加熱到40℃時白磷就迅速燃燒,水銀柱上升。拉瓦錫還發現「1盎司的白磷大約可得到2.7盎司的白色灰燼。增加的重量和所消耗的1/5容積的空氣重量基本接近」。
拉瓦錫的發現和當時的燃素學說是相悖的。燃素學說認為燃燒是分解過程,燃燒產物應該比可燃物質量輕。他把實驗結果寫成論文交給法國科學院。從此他做了很多實驗來證明燃素說的錯誤。在1773年2月,他在實驗記錄本上寫到:「我所做的實驗使物理和化學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將新化學命名為「反燃素化學」。
1775年,拉瓦錫對氧氣進行研究。他發現燃燒時增加的質量恰好是氧氣減少的質量。以前認為可燃物燃燒時吸收了一部分空氣,實際上是吸收了氧氣,與氧氣化合,這就是徹底推翻了燃素說的燃燒學說。
1777年,拉瓦錫批判燃素學說:「化學家從燃素說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確定,因此可以用來任意地解釋各種事物。有時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時又沒有重量;有時它是自由之火,有時又說它與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時說它能通過容器壁的微孔,有時又說它不能透過;它能同時用來解釋鹼性和非鹼性、透明性和非透明性、有顏色和無色。它真是只變色蟲,每時每刻都在改變它的面貌。」
1777年9月5日,拉瓦錫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劃時代的《燃燒概論》,系統地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將燃素說倒立的化學正立過來。這本書後來被翻譯成多國語言,逐漸掃清了燃素說的影響。化學自此切斷與古代煉丹術的聯系,揭掉神秘和臆測的面紗,取而代之的是科學實驗和定量研究。化學由此也進入定量化學時期即近代化學。
拉瓦錫對化學的第三大貢獻,是否定了古希臘哲學家的四元素說和三要素說,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的化學元素的概念:「如果元素表示構成物質的最簡單組分,那麼目前我們可能難以判斷什麼是元素;如果相反,我們把元素與目前化學分析最後達到的極限概念聯系起來,那麼,我們現在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再加以分解的一切物質,對我們來說,就算是元素了。」
在1789年出版的歷時四年寫就的《化學概要》里,拉瓦錫列出了第一張元素一覽表,元素被分為四大類:(1)簡單物質,光、熱、氧、氮、氫等物質元素。(2)簡單的非金屬物質,硫、磷、碳、鹽酸素、氟酸素、硼酸素等,其氧化物為酸。(3)簡單的金屬物質,銻、銀、鉍、鈷、銅、錫、鐵、錳、汞、鉬、鎳、金、鉑、鉛、鎢、鋅等,被氧化後生成可以中和酸的鹽基。(4)簡單物質,石灰、鎂土、鋇土、鋁土、硅土等。
⑥ 拉瓦錫發現了什麼元素
拉瓦錫(1743~1794)
Lavoisier,Antoine-Laurent
法國化學家。近代化學的奠基人之一。1743年8月26日生於巴黎,1794年5月8日卒於同地。1763年獲法學學士學位,並取得律師開業證書,後轉向研究自然科學。他最早的化學論文是對石膏的研究,發表在1768年《巴黎科學院院報》上。他指出,石膏是硫酸和石灰形成的化合物,加熱時會放出水蒸氣。1765年他當選為巴黎科學院候補院士。1768年他研究成功浮沉計,可用來分析礦泉水。1775年任皇家火葯局局長,火葯局裡有一座相當好的實驗室,拉瓦錫的大量研究工作都是在這個實驗室里完成的。1778年任皇家科學院教授。1774年10月,J.普里斯特利向拉瓦錫介紹了自己的實驗:氧化汞加熱時,可得到脫燃素氣,這種氣體使蠟燭燃燒得更明亮,還能幫助呼吸。拉瓦錫重復了普里斯特利的實驗,得到了相同的結果。但拉瓦錫並不相信燃素說,所以他認為這種氣體是一種元素,1777年正式把這種氣體命名為oxygene(中譯名氧),含義是酸的元素。拉瓦錫通過金屬煅燒實驗,於1777年向巴黎科學院提出了一篇報告《燃燒概論》,闡明了燃燒作用的氧化學說,要點為:①燃燒時放出光和熱。②只有在氧存在時,物質才會燃燒。③空氣是由兩種成分組成的,物質在空氣中燃燒時,吸收了空氣中的氧,因此重量增加,物質所增加的重量恰恰就是它所吸收氧的重量。④一般的可燃物質(非金屬)燃燒後通常變為酸,氧是酸的本原,一切酸中都含有氧。金屬煅燒後變為煅灰,它們是金屬的氧化物。他還通過精確的定量實驗,證明物質雖然在一系列化學反應中改變了狀態,但參與反應的物質的總量在反應前後都是相同的。於是拉瓦錫用實驗證明了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恆定律。拉瓦錫的氧化學說徹底地推翻了燃素說,使化學開始蓬勃地發展起來。
⑦ 拉瓦錫的成就。
建議參考拉瓦錫網路
http://ke..com/link?url=PifsgDMFUH2Iqr-9fqrggLy8d4SXSLM9VcT6FA-
拉瓦錫的主要科學貢獻
安托萬-洛朗·拉瓦錫生於巴黎。拉瓦錫與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學物種命名原則,創立了化學物種分類新體系。拉瓦錫根據化學實驗的經驗,用清晰的語言闡明了質量守恆定律和它在化學中的運用。這些工作,特別是他所提出的新觀念、新理論、新思想,為近代化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因而後人稱拉瓦錫為近代化學之父。
拉瓦錫在學校是一個天才男孩。20歲時因出色地撰寫了巴黎街道照明的設計文章而獲得法國科學院的嘉獎。幾年之後,即1768年,他被評選為法國科學院的「名譽院士」。
他為後人留下的傑作是《化學概要》,這篇論文標志著現代化學的誕生。在這篇論文中,拉瓦錫除了正確地描述燃燒和吸收這兩種現象之外,在歷史上還第一次開列出化學元素的准確名稱。名稱的確立建立在物質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這個基礎之上。而在此之前,這些元素有著不同的稱謂。在書中,拉瓦錫將化學方面所有處於混亂狀態的發明創造整理得有條有理。
化學家拉瓦錫原來是學法律的。1763年,年僅20歲的拉瓦錫就取得了法律學士學位,並且獲律師從業證書。拉瓦錫的父親是一位頗有名氣的律師,家境富有。所以拉瓦錫沒有馬上去律師,那時他對植物學發生了興趣,經常上山採集標本使他又對氣象學產生了興趣。在地質學家葛太德的建議下,拉瓦錫師從巴黎著名的化學魯教授伊勒教授。從此,拉瓦錫就和化學結下不解之緣。
拉瓦錫的對化學的第一個貢獻便是從試驗的角度驗證並總結了質量守恆定律。早在拉瓦錫出生之時,多才多藝的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就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他當時稱之為「物質不滅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學意蘊。但由於「物質不滅定律」缺乏豐富的實驗根據,特別是當時俄羅斯的科學還很落後,西歐對沙俄的科學成果不重視,「物質不滅定律」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
拉瓦錫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當他加熱石膏時放出了水蒸氣。拉瓦錫用天平仔細稱量了不同溫度下石膏失去水蒸氣的質量。他的導師魯伊勒把失去水蒸氣稱為「結晶水」,從此就多了一個化學名詞……結晶水。這次意外的成功使拉瓦錫養成了經常使用天平的習慣。由此,他總結出質量守恆定律,並成為他進行實驗、思維和計算的基礎。為了表明守恆的思想,用等號而不用箭頭表示變化過程。如糖轉變為酒精的發酵過程表示為下面的等式:
葡萄糖=碳酸(CO2)+酒精
這正是現代化學方程式的雛形。為了進一步闡明這種表達方式的深刻含義,拉瓦錫又撰文寫到:
「可以設想,參加發酵的物質和發酵後的生成物列成一個代數式,再假定方程式中的某一項是未知數,然後通過實驗,算出它們的值。這樣,就可以用計算來檢驗實驗,再用實驗來驗證計算。我就經常用這種方法修正實驗初步結果,使我能通過正確的途徑改進實驗,直到獲得成功。」
拉瓦錫最重要的發現:燃燒原理,是他對化學研究的第二大貢獻。偉大的科學家描述了最重要的氣體:氧、氮和氫的作用。拉瓦錫最重要的發現是關於燃燒的原理。之所以能夠有此發現,是因為他第一次准確地識別出了氧氣的作用。事實上,科學家確認燃燒是氧化的化學反應,即燃燒是物質同某種氣體的一種結合。拉瓦錫為這種氣體確立了名稱,即氧氣,事實上就是「成酸元素」的意思。
拉瓦錫最終排除了當時流行極廣的關於「燃素」的錯誤看法。按照那種理論,在燃燒期間,任何被燃燒的物質同一種被稱為「燃素」的物質相分離。「燃素」被認為是整個燃燒過程的主導者。
拉瓦錫還識別出了氮氣。這種氣體早在1772年就被發現了,但卻被命名了一個錯誤的名稱——「廢氣」(意思是「用過的氣」,也就是沒有燃素的氣,因此不會再被用作燃燒的氣)。拉瓦錫則發現這種「氣體」實際上是由一種被稱為氮的氣體構成的,因為它「無活力」(來源於希臘語azofe)。後來,他又識別出了氫氣,這個名稱的意思是「成水的元素」。拉瓦錫還研究過生命的過程。他認為,從化學的觀點看,物質燃燒和動物的呼吸同屬於空氣中氧所參與的氧化作用。
1772年秋天,拉瓦錫照習慣稱量了定量的白磷,使之燃燒、冷卻後又稱量灰燼(五氧化二磷,P2O5)的質量,發現質量竟然增加了!他又燃燒硫磺,同樣發現灰燼的質量大於硫磺的質量。他想這一定是什麼氣體被白磷和硫磺吸收了。於是他又改進實驗的方法:將白磷放入一個鍾罩,鍾罩里留有一部分空氣,鍾罩里的空氣用管子連接一個水銀柱(註:測定空氣的壓力)。加熱到40℃時白磷就迅速燃燒,水銀柱上升。拉瓦錫還發現「1盎司的白磷大約可得到2.7盎司的白色灰燼(P2O5)。增加的重量和所消耗的1/5容積的空氣重量基本接近」。
拉瓦錫的發現和當時的燃素學說是相悖的。燃素學說認為燃燒是分解過程,燃燒產物應該比可燃物質量輕。他把實驗結果寫成論文交給法國科學院。從此他做了很多實驗來證明燃素說的錯誤。在1773年2月,他在實驗記錄本上寫到:「我所做的實驗使物理和化學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將新化學命名為「反燃素化學」。
1775年,拉瓦錫對氧氣進行研究。他發現燃燒時增加的質量恰好是氧氣減少的質量。以前認為可燃物燃燒時吸收了一部分空氣,實際上是吸收了氧氣,與氧氣化合,這就是徹底推翻了燃素說的燃燒學說。
1777年,拉瓦錫批判燃素學說:「化學家從燃素說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確定,因此可以用來任意地解釋各種事物。有時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時又沒有重量;有時它是自由之火,有時又說它與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時說它能通過容器壁的微孔,有時又說它不能透過;它能同時用來解釋鹼性和非鹼性、透明性和非透明性、有顏色和無色。它真是只變色蟲,每時每刻都在改變它的面貌。」
1777年9月5日,拉瓦錫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劃時代的《燃燒概論》,系統地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將燃素說倒立的化學正立過來。這本書後來被翻譯成多國語言,逐漸掃清了燃素說的影響。化學自此切斷與古代煉丹術的聯系,揭掉神秘和臆測的面紗,取而代之的是科學實驗和定量研究。化學由此也進入定量化學(即近代化學)時期。
拉瓦錫對化學的第三大貢獻是否定了古希臘哲學家的四元素說和三要素說,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的化學元素的概念:「如果元素表示構成物質的最簡單組分,那麼目前我們可能難以判斷什麼是元素;如果相反,我們把元素與目前化學分析最後達到的極限概念聯系起來,那麼,我們現在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再加以分解的一切物質,對我們來說,就算是元素了。」
在1789年出版的歷時四年寫就的《化學概要》里,拉瓦錫列出了第一張元素一覽表,元素被分為四大類:
1.簡單物質,光、熱、氧、氮、氫等物質元素。
2.簡單的非金屬物質,硫、磷、碳、鹽酸素、氟酸素、硼酸素等,其氧化物為酸。
3.簡單的金屬物質,銻、銀、鉍、鈷、銅、錫、鐵、錳、汞、鉬、鎳、金、鉑、鉛、鎢、鋅等,被氧化後生成可以中和酸的鹽基。
4.簡單物質,石灰、鎂土、鋇土、鋁土、硅土等。
⑧ 拉瓦錫除了在化學上有貢獻,在其它方面有什麼成就
拉瓦錫在學校是一個天才男孩。20歲時因出色地撰寫了巴黎街道照明的設計文章而獲得法國科學院的嘉獎。幾年之後,即1768年,他被評選為法國科學院的「名譽院士」。 他為後人留下的傑作是《化學概要》,這篇論文標志著現代化學的誕生。在這篇論文中,拉瓦錫除了正確地描述燃燒和吸收這兩種現象之外,在歷史上還第一次開列出化學元素的准確名稱。名稱的確立建立在物質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這個基礎之上。而在此之前,這些元素有著不同的稱謂。在書中,拉瓦錫將化學方面所有處於混亂狀態的發明創造整理得有條有理。 化學家拉瓦錫原來是學法律的。1763年,年僅20歲的拉瓦錫就取得了法律學士學位,並且獲律師從業證書。拉瓦錫的父親是一位頗有名氣的律師,家境富有。所以拉瓦錫沒有馬上去律師,那時他對植物學發生了興趣,經常上山採集標本使他又對氣象學產生了興趣。在地質學家葛太德的建議下,拉瓦錫師從巴黎著名的化學魯教授伊勒教授。從此,拉瓦錫就和化學結下不解之緣。 拉瓦錫的對化學的第一個貢獻便是從試驗的角度驗證並總結了質量守恆定律。早在拉瓦錫出生之時,多才多藝的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就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他當時稱之為「物質不滅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學意蘊。但由於「物質不滅定律」缺乏豐富的實驗根據,特別是當時俄羅斯的科學還很落後,西歐對沙俄的科學成果不重視,「物質不滅定律」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 拉瓦錫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當他加熱石膏時放出了水蒸氣。拉瓦錫用天平仔細稱量了不同溫度下石膏失去水蒸氣的質量。他的導師魯伊勒把失去水蒸氣稱為「結晶水」,從此就多了一個化學名詞……結晶水。這次意外的成功使拉瓦錫養成了經常使用天平的習慣。由此,他總結出質量守恆定律,並成為他進行實驗、思維和計算的基礎。為了表明守恆的思想,用等號而不用箭頭表示變化過程。如糖轉變為酒精的發酵過程表示為下面的等式: 葡萄糖=二氧化碳(CO2)+酒精 這正是現代化學方程式的雛形。為了進一步闡明這種表達方式的深刻含義,拉瓦錫又撰文寫到: 「可以設想,參加發酵的物質和發酵後的生成物列成一個代數式,再假定方程式中的某一項是未知數,然後通過實驗,算出它們的值。這樣,就可以用計算來檢驗實驗,再用實驗來驗證計算。我就經常用這種方法修正實驗初步結果,使我能通過正確的途徑改進實驗,直到獲得成功。」 拉瓦錫最重要的發現:燃燒原理,是他對化學研究的第二大貢獻。偉大的科學家描述了最重要的氣體:氧、氮和氫的作用。拉瓦錫最重要的發現是關於燃燒的原理。之所以能夠有此發現,是因為他第一次准確地識別出了氧氣的作用。事實上,科學家確認燃燒是氧化的化學反應,即燃燒是物質同某種氣體的一種結合。拉瓦錫為這種氣體確立了名稱,即氧氣,事實上就是「成酸元素」的意思。 拉瓦錫最終排除了當時流行極廣的關於「燃素」的錯誤看法。按照那種理論,在燃燒期間,任何被燃燒的物質同一種被稱為「燃素」的物質相分離。「燃素」被認為是整個燃燒過程的主導者。 拉瓦錫還識別出了氮氣。這種氣體早在1772年就被發現了,但卻被命名了一個錯誤的名稱——「廢氣」(意思是「用過的氣」,也就是沒有燃素的氣,因此不會再被用作燃燒的氣)。拉瓦錫則發現這種「氣體」實際上是由一種被稱為氮的氣體構成的,因為它「無活力」(來源於希臘語azofe)。後來,他又識別出了氫氣,這個名稱的意思是「成水的元素」。拉瓦錫還研究過生命的過程。他認為,從化學的觀點看,物質燃燒和動物的呼吸同屬於空氣中氧所參與的氧化作用。 1772年秋天,拉瓦錫照習慣稱量了定量的紅磷,使之燃燒、冷卻後又稱量灰燼(五氧化二磷,P2O5)的質量,發現質量竟然增加了!他又燃燒硫磺,同樣發現灰燼的質量大於硫磺的質量。他想這一定是什麼氣體被白磷和硫磺吸收了。於是他又改進實驗的方法:將白磷放入一個鍾罩,鍾罩里留有一部分空氣,鍾罩里的空氣用管子連接一個水銀柱(註:測定空氣的壓力)。加熱到40℃時白磷就迅速燃燒,水銀柱上升。拉瓦錫還發現「1盎司的白磷大約可得到2.7盎司的白色灰燼(P2O5)。增加的重量和所消耗的1/5容積的空氣重量基本接近」。 拉瓦錫的發現和當時的燃素學說是相悖的。燃素學說認為燃燒是分解過程,燃燒產物應該比可燃物質量輕。他把實驗結果寫成論文交給法國科學院。從此他做了很多實驗來證明燃素說的錯誤。在1773年2月,他在實驗記錄本上寫到:「我所做的實驗使物理和化學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將新化學命名為「反燃素化學」。 1775年,拉瓦錫對氧氣進行研究。他發現燃燒時增加的質量恰好是氧氣減少的質量。以前認為可燃物燃燒時吸收了一部分空氣,實際上是吸收了氧氣,與氧氣化合,這就是徹底推翻了燃素說的燃燒學說。 1777年,拉瓦錫批判燃素學說:「化學家從燃素說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確定,因此可以用來任意地解釋各種事物。有時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時又沒有重量;有時它是自由之火,有時又說它與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時說它能通過容器壁的微孔,有時又說它不能透過;它能同時用來解釋鹼性和非鹼性、透明性和非透明性、有顏色和無色。它真是只變色蟲,每時每刻都在改變它的面貌。」 1777年9月5日,拉瓦錫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劃時代的《燃燒概論》,系統地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將燃素說倒立的化學正立過來。這本書後來被翻譯成多國語言,逐漸掃清了燃素說的影響。化學自此切斷與古代煉丹術的聯系,揭掉神秘和臆測的面紗,取而代之的是科學實驗和定量研究。化學由此也進入定量化學(即近代化學)時期。 拉瓦錫對化學的第三大貢獻是否定了古希臘哲學家的四元素說和三要素說,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的化學元素的概念:「如果元素表示構成物質的最簡單組分,那麼目前我們可能難以判斷什麼是元素;如果相反,我們把元素與目前化學分析最後達到的極限概念聯系起來,那麼,我們現在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再加以分解的一切物質,對我們來說,就算是元素了。」 在1789年出版的歷時四年寫就的《化學概要》里,拉瓦錫列出了第一張元素一覽表,元素被分為四大類: 1.簡單物質,光、熱、氧、氮、氫等物質元素。 2.簡單的非金屬物質,硫、磷、碳、鹽酸素、氟酸素、硼酸素等,其氧化物為酸。 3.簡單的金屬物質,銻、銀、鉍、鈷、銅、錫、鐵、錳、汞、鉬、鎳、金、鉑、鉛、鎢、鋅等,被氧化後生成可以中和酸的鹽基。 4.簡單物質,石灰、鎂土、鋇土、鋁土、硅土等。
⑨ 拉瓦錫創立了什麼理論
依據拉瓦錫創立的新燃燒理論,在空氣中加熱金屬時,金屬與氧氣化合生成了氧化物,由於氧參加進去了,所以氧化物的質量比原金屬重了。而木材、紙張燃燒時,由於有二氧化碳生成,逸到空氣中了,僅剩下灰燼,所以質量減少了。
拉瓦錫的理論還能夠解釋呼吸作用不是緩慢放出燃素,而是較緩和的氧化過程,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氣體。
至此,燃燒的本質才被提示,拉瓦錫創立的的燃燒理論把在化學界統治70年之久的燃素學說徹底推翻了。他的理論被後來更多的實驗所證實。他的發現使化學研究大大地前進了一步。
每當人們做化學燃燒實驗,或用到氧時,都不會忘記它的發現者——拉瓦錫。
⑩ 拉瓦錫:化學科學的奠基人是誰
生平簡介拉瓦錫於1743年8月26日出生於巴黎,父親是巴黎高等法院的專屬律師,母親也出身於富裕的律師家庭。拉瓦錫11歲時進入當時巴黎的名牌學校——馬沙蘭學校。在校時他一直熱心鑽研自然科學,並逐漸加深了這方面的興趣。中學畢業的暑假,拉瓦錫跟隨著名的礦物學家讓?艾蒂安?格塔爾去考察幾個山區,繪製法國礦產地圖。在這個夏天裡,拉瓦錫確實知道了很多東西。地下蘊藏的各種礦物可真多啊!多少物質還保持著自己的秘密:尚未發現的元素的秘密。
年,拉瓦錫進入索爾蓬納學院學習法學。他除了按時去聽羅馬法的課學習法典外,還抽時間去聽著名化學教授魯埃爾的課。在化學課上,拉瓦錫了解到酸和鹽及格塔爾的理論,認識到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當教授講一物體燃燒過程中本身揮發掉一種特殊物質——燃素時,他很感興趣地聽著。拉瓦錫從魯埃爾那裡還了解到了元素。他在法國圖書館找到了羅伯特?波義耳的著作,反復看了好幾遍。與此同時,拉瓦錫還在發奮准備法學考試。
年春天,拉瓦錫順利地在法學院畢業,獲得了學士學位。
年是決定拉瓦錫命運的一年,他擔任了征稅承包業主,並被任命為皇家科學學士院會員,1775年,又就任兵工廠監督這一官職。他在兵工廠內造了間實驗室,他的大部分財產都被用於這個「實驗研究所」。在這個研究所中,「爆發了一場為一門現代科學奠定基礎的革命,使世界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年,拉瓦錫的《初等化學概述》出版,隨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作為稅收承包業主的拉瓦錫被捕入獄。1794年5月,拉瓦錫被殺害。
歷史業績當時一些化學家「證明」水可以變為泥土。他們曾注意到,在一個密封的裝有水的容器里,水蒸發後,容器裡面留下了一些土一樣的渣滓。「由此可見,土生於水」。
就是針對這種主張,拉瓦錫才取得了他的第一個重大發現。自從他伴隨格塔爾旅行時起,他就對密度和性質發生了興趣。現在,他就開始一系列實驗,來確定水蒸發後留下的土一樣的渣滓,究竟是來自水的分解物,還是來自容器內部的腐蝕這一問題。他的科學座右銘是不靠猜想,而要根據事實。「我要從事實出發講話」。他從重復多次的實驗中發現並最終證明:水蒸發後余留下來的土似的渣滓,來自容器而不是來自水,因為在每次用純清水做的實驗中,在水消失後,容器所失去的重量和容器中土的沉澱物的重量是相等的。因此,「土不是水變的」,這個結論意味著煉金術和煉金術所主張的「水變土,土變鐵,鐵變金」的學說,最終被推翻了。
這只不過是拉瓦錫很多實驗的開始。他進而證明,植物並不僅僅是「一定份量的水所變成的一定份量的木」。而是水、土和空氣各種物質的綜合體——植物在其中生存並且從中攝取營養。
拉瓦錫對空氣的構成特別感興趣。在他之前有些科學家早已觀察到空氣有不同的「種類」——也就是說,有不同的氣體。但直到1777年拉瓦錫才宣布,空氣包含「兩種有伸縮性的流體,一種可供呼吸,另一種則具有毒性」。對於這種可供呼吸的「生命攸關」的流體,他以「氧氣」這個名稱加以命名。他也第一次給元素這個化學名詞下了定義。拉瓦錫稱元素為「一種用化學分解方法不能分解成任何更簡單的物質的那種物質」。
這就奠定了現代化學整個結構的基石。在這個基礎上,拉瓦錫不但發現了一個嶄新的化學理論,也匯編了一部嶄新的化學詞典。拉瓦錫所發明的許多術語,至今都還是化學家們的國際通用詞彙。
年拉瓦錫的《初等化學概論》出版,在寫作該書的過程中,他恪守一個准則:永遠只從已知進到未知,永遠只從觀察到的結果歸納出特定的原因。他說:「我只講事實。」他的《概論》的出版,標志著現代化學的一個新紀元,為拉瓦錫同時代的大多數科學家進入大自然這間神秘的實驗室,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安東?羅蘭?拉瓦錫是18世紀法國著名的化學家。他創立了化學科學,為化學元素的現代研究奠定了基礎。他的科學精神和不怕困難的拼搏意志永遠激勵著後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