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哈爾濱創造歷史

哈爾濱創造歷史

發布時間:2021-08-19 07:55:39

1. 創造歷史2的游戲攻略

游戲是全英文的,本人英文不好,完全是憑感覺摸索,所以有寫錯的地方還請各位包涵!
這個游戲實際上就是注重資源與發展,初期除了搶占必要資源,其他無必要戰爭我認為不是很重要。好戰的玩家可以去發展,盡量不要和大聯盟打。
以我選中國為例,一開始要做的幾件事:
工業:
上來進口大量的煤炭(也可以進口一些鋼鐵),初期沒有煤炭是很可怕的,等於你的工業處於停滯階段,什麼都做不了。所有城市同時發展工廠,工廠數量和級別直接影響到生產水平和其他建築建造速度。可能會有些城市因為資源問題不能立即建工廠,但是不用管全部點上就好。每個國家初始工業能力不同,所以各位按照自己所選國家的實際情況來建造工廠。
德國問題回合補充:建議工廠一級建2個,二級工廠3個,三級工廠3個,四級工廠3個,五級工廠3個,地下工廠1~3個。這樣全國范圍內建成以後資金上會有很大缺口(千億),但是商品輸出(軍需,石油,紡織品,食品,汽車等),軍隊輸出會非常有效率。中部地區一定不能落下(連通南北,支援東西)。
資源:
資源包括礦產和農業,所有資源都選擇生產,礦場盡量先期不要建設農業,平原地區可以發展農業。補充:整體上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礦場進行采礦,農場進行農場,同時修路以及防禦工事(先邊界再內地);第二階段:礦場升級然後在產地增設礦產,產煤的只能增加煤,產油的只能增加由,有的一塊地上有兩種資源產出,那就爽了(比如庫頁島);農場升級增加糧食產量,農場為固定數目;不要落下基礎設施建設;第三階段:這時候資源不能自給自足就繼續增加礦眼,我玩的時候這個時候都是在出口了;這個階段主要是防禦,因為第二階段科技就上來了,然後公路,鐵路,高速路,飛機場,高射炮等等就可以全國建設了。為什麼這樣,自給自足後就要打仗了,兵貴神速~~
軍隊:
我用中國上來第一回合開始出兵偽滿和朝鮮,把日本人趕下海,只用最上面兩支騎兵帶步兵的部隊就夠用了,不要怕和日本宣戰,因為早晚他都要宣你。
我有個檔台灣自己回到祖國懷抱,日本就主動宣我了。其他所有兵力調動至雲南附近和英法殖民地接壤的兩塊地,我玩的最多碰到的戰爭就是在這里英法入侵。其他地方比如新疆和沿海都不用擔心,目前沒發生過登陸的情況。切忌初期造很多軍隊,因為工廠數量和等級限制,造軍隊很費時間,還是把精力多放到工業建設上來,等到國力強大了了想打誰都可以。一定要發展中部城市為工業很發達的城市,因為南北如果發生戰爭,中部的城市可以最近的距離輸送部隊,因為工業發達,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造出大量部隊抵擋入侵。
補充:按照上面的補充來建設以後步兵等靠人走的陸軍都是一個回合生產一個,很快的(堅持兵貴神速!),機動部隊兩個回合,裝甲坦克一類的在五個回合,沿海有船塢海軍也很方便,空軍在兩個回合左右,因為沒有什麼大個的。在軍隊方面我建議邊防線都要安排,而且機場也一定要有的,因為有可能會和蘇聯打仗,游戲情景發展並不確定,我還遇到過打蘇聯的時候,美國、菲律賓和紐西蘭插手的情況,險些把黑龍江一帶丟失。具體怎麼安排隨玩家。軍隊在科技發展以後是會升級的,三軍都可以升級。
外交:
反正我是從來沒有主動和別國同盟成功過,都是別人加我,但是如果有共同的敵人則容易結盟成功。初期中期會有一些小國家互相打仗,同時會輪流向你求援,盡量不要輕易答應,因為可能因為一個隨意的同盟導致短期加入一些大的同盟團體交戰,沒和你結盟的另一個國家會主動找你的敵人結盟,初中期發展的時候過早地陷入戰爭泥潭對你可是大大地不利,等你守住疆土了發現科技和工業已經落後人家很多了,我上來就是和平趨勢,盡量不和起相互沖突的國家結盟。
發展到中期可以適當接受一些同盟,等到國力強大了(前三)就可以打打仗了,一定要在別人的殖民地打,不要把戰火引到自己國土上來,現在我雙線作戰也一點都不吃力,中國地大物博資源多就是好啊!選中國的時候切忌不要把香港打下來,如果打了當時的漁村,會導致英國不斷從雲南進攻你企圖收復香港。
補充::玩家也可以在外交上資助他國政治斗爭,使其他國家出現內戰的幾率升高,不過就是時間比較長,我當時想過收回香港,但是英國殖民地太多了,主要是控制著印度,我西藏工業剛剛發展起來,真的打起來有些虧,所以就資助他的法西斯陣營,不過這也會對國內政治有影響,慎用。
科技:
前期不要造太多大學等科技的建築,耗時間,還是把工業先發展起來,南京和哈爾濱作為科技中心已經足夠了,我是中期才把所有沿海城市發展成科技城市的。
中期有富餘的時間和精力可以多造些大學和其他科技設施,有些科技是必須大學和某個建築同時存在在一個城市的時候才可以研究,等工業進入正常水平有時間的時候多造些科技相關建築出來。大學科技設施越多研究速度越快。
補充:其實可以全國都建設科技研發設施,雖然需要大量的資源,但是科技發展會很快,可以想像一下舉國研究一種科技會有多快!,單獨研究會幾百個回合才能結束,但是分攤到全國,瞬間從幾百回合降到10回合以內,我1943年左右就已經研究出了原子彈!科技研發結束以後可以把科研設施拆了,以降低維護費用。
經濟:
錢我覺得就是擺設用的,我的經濟平衡最低降到40%左右,負債數百億,照樣發展的很歡,等到工業能力上去了,錢會源源不斷的進來的,五級工廠一造好,財源滾滾!

2. 哈爾濱六中創校歷史

哈爾濱六中創校歷史:
哈爾濱市第六中學始創於1924年,她的前身是從德女中,著名女作家蕭紅就是這里的早期畢業生。
1948年實施男女合校,易名為「哈爾濱市第六中學」。
1951年,被確定為全市第一所重點中學,後又被教育部定為直接聯系學校。
1963年,學校經黑龍江省教育廳報請教育部被選定為全國重點中學。
「文革」後的1978年,又被黑龍江省確定為首批重點中學。
1992年,被評為黑龍江省首批示範性高中。

哈爾濱市第六中學始建於1924年,是黑龍江省重點中學、首批省級示範性高中。
校園佔地面積約5.5萬平方米。現有在崗教職工242名,教學班60個,在校生3000餘人。

3. 哈爾濱紅博廣場的歷史

哈爾濱的紅博今昔
出哈爾濱火車站,正對面就是紅軍街,坐公交車一站地有「博物館」站。博物館門前有東西向的一條馬路大直街,是哈爾濱最繁華的街道,紅軍街與大直街的交匯處有一個建築。在「文革」前,這個建築是哈爾濱的標志性建築,與哈爾濱這座城市的歷史有關,它就是俗稱喇嘛台的聖·尼古拉教堂,現在則只有不被人們看好的紅博世紀廣場陽光大廳。

在紅博地下商場的陽光大廳,有關於哈爾濱的原點-聖·尼古拉教堂的介紹。

哈爾濱原本是不起眼的小漁村,一八九六年六月三日,清政府欽差大臣李鴻章與俄財政大臣維特,外交大臣羅曼諾夫在莫斯科簽訂《中俄密約》,俄國攫取了在中國吉林,黑龍江境內修築鐵路權利。要修建一條中東鐵路,而鐵路就要有火車站,一八九八年四月考察隊俄工程師希特洛夫斯基率特別考察隊到現在的哈爾濱,確立位於松花江與其支流阿什河之間的三角地帶,他建議把中東鐵路與其南滿支線的交點設在那裡,東經126度38秒、北緯45度45秒,他們選擇在附近只有一個小漁村的荒原建火車站,所以是先有了火車站,後有了哈爾濱這座城市。東正教是沙俄的國教,沙皇同時兼任教皇。一般說來,什麼地方出現了俄國人,他們要乾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教堂。一八九八年七月,鐵路所屬第一座東正教堂在香坊率先建成,從這座簡易教堂開始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哈爾濱陸續建造了近三十座東正教堂,而位於車站街(今紅軍街)和新市街(今大直街)交匯處的聖·尼古拉教堂是其中木構教堂的精品,也是最重要的教堂,被稱為中央寺院。教堂的設計方案,在俄國首都聖彼得堡完成,經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以沙皇的名字命名,故名「聖·尼古拉」。教堂於一八九九年十月十三日舉行奠基儀式,一九OO年春動工,七月間義和團圍攻哈爾濱,工程暫停,至一九OO年十二月十八日竣工,舉辦「祝聖」儀式。

在哈爾濱的俄國人對喇嘛台的修建是相當重視的。它由東正教教會建築師鮑達雷夫斯基設計,是俄羅斯即舊沃洛哥托斯基式(哥特式)建築,其正門上部的聖母像及教堂內部壁畫由俄國畫家古爾希奇文克所作,而教堂內部的聖物、聖像及大鍾則是從莫斯科運來的,耗資巨大,可見俄國人對該教堂是非常重視的。在教堂內聖·尼古拉像下部鑲嵌的奠基式紀念銅板上以俄文雕刻銘文,意為「尼古拉皇帝即位六年,清國皇帝光緒二十五年、世界創造七千四百零七年、基督降誕一千八百九十九年十月一日,財政大臣維特、鐵路總辦克爾彼奇鐵路建設局長尤格維奇,於松阿里市(即哈爾濱市)在鐵路守備隊屬司祭祝福下,建築工程師雷特維夫建此。」建築面積三百九十三點四六平方米。建成後的教堂成為南崗區乃至全哈爾濱的制高點和標志性建築。南崗區是哈爾濱地勢最高的區域,東西走向的大直街當年被老百姓稱為「龍脊」,位於廣場中央的教堂就是全城的景觀控制點。繼喇嘛台之後,中心廣場的周圍,陸續修建了莫斯科商場(今黑龍江省博物館)、秋林俱樂部(今秋林公司中山商場)、新哈爾濱旅館(今國際飯店)等建築,風格比較統一,中心廣場及廣場中心的教堂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中心。

哈爾濱以今天的大直街和紅軍街十字架為中心點,彷彿一個巨大的蜘蛛網,四通八達,其中喇嘛台為軸心,大蛛網向東南西北放射出車站大街(紅軍街北部)、哈爾濱大街(今紅軍街南部)、東大直街、西大直街四條主要幹道,並以松花江和滿洲里街形成一個小蛛網放射出民益、公司、上方等街道,同時連接以教化廣場為中心點的另一個小蜘蛛網,放射出磚瓦鐵工、木工、教化、利群等街道。在這個放射性的街道的中端以鐵路街穿插環繞,使以南崗區整個街道安排得井然有序,有條不紊。

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教堂被拆除,一九六八年建立起「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紀念塔」,並命名為「紅塔」(俗稱冰棍塔,因形狀象冰棍),一九七二年也被拆除。

我沒有機會看到過這座帶有濃郁的俄羅斯民間建築色彩的教堂,也沒有看到過冷冰冰的「冰棍塔」,我初見哈爾濱是八十年代,這里已經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個空曠的環島花壇。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一日,博物館廣場交通工程實現地面地下全面通車。一九九七年六月在喇嘛台原址修建了陽光大廳。

陽光大廳的地面建築總高度三十五米,從地平面開始,由球形網架、四個肋、主桿、金色雪花四部分組成。球形網架被四個肋分成四大塊,以綠色中空夾膠玻璃形成台階狀,一個直徑三點九米的金色雪花嵌在建築頂部。設計者的設計寓意是:金色雪花,代表了北國城市哈爾濱的風貌與繁榮;圓球,代表了哈爾濱市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的結晶,也象徵著哈爾濱-天鵝項下的珍珠;玻璃台階,象徵著哈爾濱建設蒸蒸日上;綠色寓意著「可持續發展」的哈爾濱經濟;鋼球與立柱構成字母「H」,是黑龍江、哈爾濱和紅博廣場漢語拼音與英文的第一個字母。不過一些老百姓卻認為這個陽光大廳上蓋的奇醜無比的玻璃罩是對盧浮宮金字塔的拙劣抄襲,某些計程車司機也稱此地為「墳包」。

昔日的標志性建築之地不復輝煌,到哈爾濱旅遊或是過路的客人,沒有人把這里當做一個景點,而且大多數人不知道這里的喇嘛台曾是哈爾濱最著名的教堂,比索菲亞教堂還要名氣大很多。

其實不知道喇嘛台也好,正象魯迅贊成雷峰塔的倒掉一樣,我倒覺得拆除喇嘛台,在今天看並不一定是壞事,與其讓這么一個洋十字壓在今天中國城市的龍脊上,供數典忘祖的某些國人膜拜和懷念,不如倒掉的好,讓人們把觀景的心轉移到回歸中國人民後的哈爾濱建設的新景觀上去。

至於有人提出重修喇嘛台,卻也讓我想到魯迅的話:「瓦礫場上還不足悲,在瓦礫場上修補老例是可悲的。」

4. 哈爾濱中央大街的由來

解放前的哈爾濱是個花花世界,有燈紅酒綠紙醉金迷,自然就有飢寒交迫民不聊生。寬街窄巷裡,熙來攘往的江湖過客,五行八作,三教九流,正是最真實的民生景象。從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開始,交際舞在上流社會和中產階層蔚然成風後,建造西式舞廳就成為投資家的熱門選擇,隨著中央大街的逐漸興起,越來越高級的舞廳開始向這里集中。道里西十五道街的國際飯店就是其中相當受歡迎的一處歡場,幾經轉手,繁華不落。

昭和天皇交際舞枕中記日本收藏

5. 改革開放以來哈爾濱的變化

回顧哈爾濱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這28年,是哈爾濱始終堅持不懈地進行全方位改革和大膽探索的28年,是我們不斷銳意創新逐步強壯的28年,也是一個不斷進步連創輝煌的28年。

從研究角度分析,我們大體上把這一過程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年—1984年)主要是進行撥亂反正,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營。市委、市政府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全面落實黨的幹部政策和知識分子政策。進行農村和城市改革試點。第二階段(1984年—1988年)主要是搞活企業,進行城市經濟體制綜合改革。1985年底,全市工業總產值提前一年超額完成了五年計劃。199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1980年增長1.2倍,實現翻兩番的第一步戰略目標。第三階段(1988年—1994年)大力實行對外開放,改革開放工作在全市全面展開。1988年哈爾濱被批准為開放城市,1990年國家在哈舉辦了中國對前蘇聯東歐國家經貿洽談會。進入「八五」時期,市委、市政府適時提出了「建成東北亞重要國際經貿城的戰略目標」,提出了松花江兩岸共同繁榮的構想。第四階段(1994年—2000年)邁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階段,實現工業強市戰略,並取得重大成效。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總值實現了雙超千億元的佳績,工業結束了連續9年全行業虧損的局面。第五階段(2001年—2006年)是發展戰略不斷調整的新階段。「十五」計劃時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裝備製造業基地、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311」工程。到了2002年,哈爾濱市又結合哈爾濱的發展實際,與時俱進地擴展為「建設國家重要的機械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綠色食品、醫葯工業和對俄經貿科技合作基地,東北亞重要的經貿中心和世界冰雪旅遊名城」的「511」工程。進入2006年,就意味著進入了「十一五」規劃實施時期,進入了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關鍵時期,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哈爾濱正緊緊抓住歷史機遇,勇敢地迎接挑戰,不斷地積蓄力量,再創輝煌。

在這28年5個階段的發展過程中,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團結拼搏,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取得了累累碩果。在國家統計局2004年和2005年發布的中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排序中,哈爾濱市連續兩年名列第10名。在2005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指標排名中,「綜合區位競爭力」列第9位,令人振奮。

國民經濟總體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發展出現了質和量的飛躍,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9.2億元,發展到2005年的1830.4億元,增長了46.6倍。國有企業改制重組,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哈爾濱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奮步疾行,工業發展帶動了全市整體經濟的躍升。電站、哈航、哈啤、哈葯等骨幹企業成為全國同行業的排頭兵。民營和私營經濟快速發展,成為哈爾濱經濟發展的新的生長點,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份額越來越大。哈爾濱不僅是一個重要的工業城市,它還是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1996年耕地面積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首位,糧食總產量在全省力拔頭籌。人民生活質量大幅提高。從人均收入看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從1980年的438.7元增長到2005年的10064.8元,25年增長了22.9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5年的383元增長到2005年的4006.4元,20年增長了10.3倍;城市人均居住面積,由1978年的3.12平方米,發展到2005年的16.7平方米,27年增長了5.3倍。

城市建設發生了巨大變化。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五」期間,哈爾濱市按照「兩軸四環十射」的城市建設規劃,對城市道路橋梁內河進行改造新建整治,寬廣整潔的街路景象同解放初期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教事業變化喜人。在「科教興國」戰略方針指導下,教育有了全新的發展,已構建起以大學、大所、大廠科技力量為主,地方科研機構為輔的研發體系。「十五」期間哈爾濱市在全國50個城市科技競爭力排名中居第6位,在科技創新能力方面居第9位,連續4次被國家命名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

28年來哈爾濱市的城市形象得到了顯著提升。1994年哈爾濱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8年,哈爾濱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996年2月,第三屆亞洲冬季運動會的聖火在哈爾濱點燃。「哈洽會」、「哈夏會」和「冰雪節」是哈爾濱亮給世界的三張名片,是對哈爾濱精神的彰顯和折射。縱觀過去,我們發現,哈爾濱之所以取得輝煌的業績,主要應歸功於三個方面的因素:

其一,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進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回顧28年歷程,每一次突破,每一次成功,每一次超越,無不與改革開放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密相連。正是有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工作重心轉移,正是有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實施和城市體制綜合改革的深入,以及經濟體制、文化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相互配套,全方位的開放,才消除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羈絆,最終實現今天的經濟繁榮、政治民主、生活富裕和社會和諧。

其二,發展理念和發展思路的不斷更新和創新。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執政理念、發展理念的重大轉變是哈爾濱取得巨大成就的可靠保證。從近十幾年發展戰略的制定及調整的軌跡可以發現,從建成東北亞重要國際經貿城的目標到「311」戰略、「511」戰略目標的擴展;從工業強市到新興工業化道路的選擇,從綜合性、多功能的現代化城市轉變到「三個適宜」發展目標的定位,折射的都是發展理念的巨大轉變,是科學發展觀意識的自覺,尤其是建設「三個適宜」現代文明城市新目標的提出,是科學把握城市發展本質規律的認識新突破,是推動城市走向科學、理性、和諧和宜人發展的實踐新追求。

其三,同心同德,眾志成城。1998年哈爾濱遭遇了松花江特大洪水的襲擊,2005年又遭到松花江水體污染的侵襲,在突發事件面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哈爾濱人民在解放軍、武警部隊的支持下,合力戰勝了百年一遇的松花江特大洪災和水體污染,渡過了難關。這不僅是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和成功,更重要的是錘煉了哈爾濱人眾志成城,同舟共濟,不怕危險,奮勇拼搏的精神,提升了哈爾濱的城市品質。也給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經驗。

今天,我們正在致力加速振興步伐和現代化進程,開創哈爾濱最恢弘壯美的歷史新篇章,既要有深切的歷史責任感,又要有強烈的開拓創新意識。要鑒古知今,繼往開來,珍視和傳承城市歷史,延續和豐富城市文脈,保持和發展城市特色,發掘和塑造城市文化,彰顯和提升城市個性,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創造發展新業績,追求發展新境界,續寫歷史新篇章。在哈爾濱市全面振興和轉型的關鍵之際,市委、市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提出了「努力快發展,全面建小康,振興哈爾濱」的總體要求,確定了「開放包容,時尚活力,誠信敬業,和諧奮進」的哈爾濱精神,制定了創新務實的「十一五」規劃。特別是以對哈爾濱市現階段發展科學審視和戰略謀劃為基點所制定的「十一五」規劃,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設創新型城市和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發展取向的「三新一優」發展方略,在原有的「511」城市發展功能定位的基礎上,又新確定了「使哈爾濱成為適宜創業、適宜人居、適宜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文明城市」的城市發展總體方向和長遠目標。按照科學規劃和部署,經過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奮斗拼搏,相信在「十一五」規劃完成後的2010年,哈爾濱市一定能成為一個居民安居樂業的家園、企業家創新的樂園和人人共享改革成果的樂園。到2020年一定能夠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社會更加和諧的小康社會;到2050年一定能夠建成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繁榮的現代化大都市。

「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我們今天正在傳承著昨天的歷史,同時也正在開創著通向明天的輝煌道路。作為哈爾濱歷史和發展的研究者,我們堅信,具有光榮革命傳統和堅韌創新精神的哈爾濱人民,一定能托出英雄城市更加輝煌壯麗的明天!———這是我們在紀念哈爾濱解放60周年這個光輝日子裡最由衷的感言。

作者:哈爾濱市政府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高濱健
哈爾濱市社科院地方史及旅遊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晶

6. 冰城的來歷

哈爾濱被稱為「冰城」的主要原因

  1. 哈爾濱地處中國的最北端,冬長夏短,夏季涼爽怡人,冬季漫長寒冷,冰雪文化久富盛名,有「 冰城」之稱,是冰雪旅遊、避暑休閑的勝地。

  2. 哈爾濱是世界冰雪文化發源地之一,亞布力高山滑雪、兆麟公園冰燈游園會、松花江上冬泳、雪雕、冰雪游樂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3. 哈爾濱有亞洲最大的滑雪聖地——亞布力滑雪度假區以及二龍山滑雪場、歐亞之窗滑雪場等數十個設備齊全、規模完善的大型滑雪旅遊場所。

  4. 一年一度的「哈爾濱冰雪節」是冰雪資源的一次大聚會,是國際四大冰雪節之一。

哈爾濱國際冰雪節

哈爾濱國際冰雪節(英語:Harbin International Ice and Snow Festival)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冰雪活動為內容的國際性節日,每年一月五日開幕,持續一個月。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與日本札幌雪節、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歡節和挪威奧斯陸滑雪節並稱世界四大冰雪節。自1985年1月5日創辦以來,智慧、勤勞、勇敢的哈爾濱人化嚴寒為藝術、賦冰雪以生命,將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冬天,創造成融文化、體育、旅遊、經貿、科技等多領域活動為一體的黃金季節。成為世界著名的冰雪盛會。經地方立法,1月5日已成為哈爾濱人的盛大節日。

每年的哈爾濱冰雪節都舉辦大型的冬泳比賽,場面非常壯觀。屆時,遊人可以到哈爾濱市一睹冰燈、雪雕的美景,欣賞冰雪文藝晚會,還可以參加很多冰雪娛樂項目。哈爾濱冰燈和雪雕藝術已成為世界冰雪藝術的三大奇葩之一



7. 求贊美哈爾濱特色及發展成就的文章

冰城哈爾濱記憶
哈爾濱也叫冰城,這個城市對我來說有著非常深的感情,那裡的風土人情都是那樣的親切熟悉,索菲亞教堂那圓圓的穹頂、中央大街那一塊塊方磚、那松花江邊矗立著的防洪紀念塔,還有冰凍時節太陽島上的冰燈等等,都是那樣的讓我留戀,懷念,那樣的至情至真,無限憧憬,每當我從齊魯之邦來到這山東人的第二故鄉,踏上這濃重深厚的黑土地,在藍天白雲與黑土之間,多少還有那種久違了的感覺。眼前浮現出的是兒時的一幕幕,重溫一下兒時的快樂,感受一下兒時的天真與爛漫。

記得小的時候,那時是快樂的,悠閑的,天真的。每逢假期,我就會來到這里,在姑姑家過著東北人的生活,感受這里的人文地蘊,朴實淳厚,領略北國的風光,萬里雪飄,大河封凍,萬賴俱寂,領略東北人的豪邁與粗曠,堅韌與純朴,在瀏覽中西合璧的城市景觀的同時,品味哈爾濱這個冰雪之城的獨特韻味。

哈爾濱的冬季是殘酷的。穿著厚厚的棉襖,外邊還要罩上保暖的羽絨服,穿上兩層毛褲,外邊穿上牛仔褲,還覺著冷氣嗖嗖地往骨頭里鑽,臃腫的身軀每挪動一步,都覺著困難,覺著自己就像一個大雪人,在冰雪裡挪動,既困難有難堪,但與小朋友聚在一起,立刻就變得歡快起來,在厚厚的雪地里摸爬滾打,不會在乎灰塵和泥巴把衣服弄臟,因為地上除了雪就是冰,這場雪還沒有融化,那場雪就接著來了。有時,在一個北風呼嘯的夜晚過後,又白又厚的積雪會將自家的家門堵得嚴嚴實實,象一堵牆,既可氣又可笑,還有萬般的無奈在心頭,如果要急著出門的話,那現在開門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門口的這堵牆挪走,打出一條通路。

哈爾濱的冬季是活力的。在寬闊的松花江邊,
大河已經結冰,凝固成一個諾大的露天廣場,有時早起的人們可以登上冰面。一個一個,一群一群,不知不覺之間,冰上就變得熱鬧起來,江上有大型的冰滑梯和各種各樣的新閑好玩的以冰雪為主題的游戲,另一邊,有很多人在玩一種下面焊了兩條金屬條的方椅,人坐在上面,手拿兩條一頭尖一頭有手柄的像滑雪桿的手杖,握緊一頭,間的一端著冰面,擺好姿勢,接觸冰面稍一向後用力,用手臂推動的作用推動人向前,既像滑雪,又像爬犁,不過推動前進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還有的就是人坐在上面,後面有夥伴用力推乘坐者的後背,人就在冰面上飛快地劃動了,既愉悅身心,也可冒著凜冽寒風涉江到太陽島就算是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以前,這個游戲我在山東老家也玩過,只是最近幾年老家的冰老是不夠厚,甚至不結冰,我也就無從玩起了。

哈爾濱的冬季是藝術的。置身冰雪大世界,你才可以知道是冰雪啟發了人們創意的靈感,就地取材,不用多跑路,工人們用電鋸將江面上厚厚的冰層鋸開,呈方形或條形,一塊一塊,歸整有序,有的放進了冰窖,到來年春暖花開,不用專門冷凍,每塊冰塊就會派上用場,成為冷庫或者其他用途的製冷冰,事半功倍。再有,就是根據設計者的要求,按照圖紙上的平方數,把冰鋸成大塊,然後運到太陽島上的冰雪大世界去製作各式各樣形態、構思不同的冰雕藝術品。不記得哪一年,走進冰雪大世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用白雪和冰塊雕成的冰山,真是開門見山,地道的東北人的創意風格,繞過冰山,再往裡走,是一條即將騰飛的巨龍,全用透明的冰塊雕刻而成,龍頭昂首,呈向天長吟狀,在各色燈光的照射之下,動態自然,活靈活現。人們知道冰雕,可能對雪雕就有些不太熟悉了,其實冰雕和雪雕有時是單獨的,有時是結合的,看設計者的創意的要求了,冰和雪本來就是不分家的嗎?反正無論冰與雪,在藝術家看來,只要符合創意,什麼都可以利用和盡情揮灑情感,創造美好,成就獨具匠心的藝術品,賦予大自然以生機和活力。看那振翅欲飛的雄鷹是多麼的逼真,憨態可掬的小鹿緊緊地偎倚在媽媽身旁,又是多麼的可人,還有迎面走來的一家人,精神抖擻,其樂融融,旁邊不是他們家的房子嗎?還有那位扔鐵餅的健將,姿勢優美,動感十足,是從希臘來的客人嗎?

到了冰城哈爾濱,除了看冰雕之外,不到中央大街走走,就像到了上海不到南京路一樣遺憾。因為那裡是冰城的經濟中心,更是領略異國情調的好地方。中央大街始建於1900年,初稱「中國大街」,這里的建築幾乎全是歐式風格的。九百多年以前,這里只是松花江畔的一個普通的小漁村,後來,俄國人和西班牙人率先來到這里,他們也帶來了歐洲獨特的建築藝術和生活習慣,特別是建築,與東方建築有著完全的不同,大膽中蘊含著細膩,平凡中蘊含著奇特,使人感受到那種獨特的異國特色。看!街上行人的時裝,配上東北女人那高挑姣好的身材,就有了哈爾濱女人獨特的貴族氣質。據說,幾百年前,在遠東地區,只有這條中央大街才可以和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相提並論;巴黎最最時尚的時裝只要設計出來,用不了兩個禮拜就可以在哈爾濱流行起來,,可見當時這個城市與歐洲的聯系是多麼的密切。更讓人驚嘆的是,中央大街是用質地優良的塊石鋪成的,每塊方石的造價正好價值當時的流通的一塊大洋,那麼這條世界上少見的步行街純粹就是用銀元鋪成的的黃金大道。所以到了哈爾濱一定要到中央大街走一走,看一看,領略一下異國風情。

如果說中央大街的名字看不出哈爾濱被奴役的歷史的話,那許許多多以外國人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就記錄了歷史,最多的是俄國人,體現了俄羅斯在哈爾濱的深刻烙印。回顧歷史,在上個世紀初,哈爾濱曾是沙皇俄國在華獨霸的「國中之國」,統治城市的是俄國人,官方通用語言文字是俄文,甚至流通的貨幣都是俄國的「羌帖」,街名街牌也都是用俄文標示的。如果戈里大街、謝甫琴科街、關達基街,大都是以俄羅斯人姓氏命名的,帶有強烈的沙俄侵華的印記,充斥了殖民主義色彩,當然也反映了哈爾濱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

離中央大街不遠的松花江畔矗立著修建於1958年的抗洪紀念碑,是為了紀念1957年特大洪水的抗洪勝利而修建的。那場特大洪水,讓人們記憶猶新,至今還心有餘悸,因為當時的整體水位高出市區面4米左右,持續一個多月,損失巨大。這段歷史對於這座城市來講是沉痛的。

走出冬季的市區去領略一下林海雪原的美景,哈爾濱周圍都是松林,有許多的林場,由於居住的人不是很多,所以那裡的雪是潔白的,沒有一絲的污染,沒有被踐踏,寒冷的氣溫使雪不易溶化,在冬季往往是一場雪覆蓋著一場,厚厚的積雪,可以沒膝。在山莊周圍,可以看到許多林中的動物,如松鼠,我第一次見到時,有些吃驚,因為我想像中的松鼠是很大的,實際卻很小,拖著大大長長且毛茸茸的大尾巴在林中亂竄,非常地瀟灑自在。據說在以前,可以見到東北虎,可是現在由於數量減少了,已經鮮有人見到東北虎的出沒蹤跡了,看來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友善、平等地生存的確很難。

到了哈爾濱,客人會受到非常熱情地接待,在家裡,經過一會兒工夫,主人就端出熱氣騰騰的地道的東北菜,還會拿出排了很長隊才買到的叫做「大列巴」的俄式麵包和立陶宛紅腸讓你品嘗,據說都是從歐洲傳過來的,紮根在冰城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了。

思緒和回憶讓自己彷彿又回到了十幾年前的松花江畔。光陰荏苒,時光流逝,現在我還是喜歡那美麗的冰城哈爾濱。

8. 哈爾濱標志性建築有哪些

1、伏爾加庄園聖·尼古拉教堂

一座一百多年前在哈爾濱制高點上建起的精美的聖·尼古拉教堂在文革中被毀。四十多年後,在距離尼古拉教堂原址20公里之外的阿伏爾加庄園,矗立起一座與一百多年前建起的尼古拉教堂一模一樣的建築。

30年前,鄭緒嵐的一曲《太陽島上》讓太陽島成了全國人民嚮往的風景名勝區,也讓太陽島成了哈爾濱最靚的名片。哈爾濱,還是一個與雪相伴、相生、相長的城市,哈爾濱人發明創造的雪雕藝術成為冬季太陽島上最有代表性的標志。

9. 關於哈爾濱能否成為直轄市的問題

告別潛水的處女貼~~大大們多指正
大家應該知道的是,哈爾濱人對於直轄並無太大熱情。東北人可以說是除了上海人之外最現實的,但愛面子可以說是全國首屈一指。
所以哈爾濱與直轄市之間的聯系,只應看作哈爾濱人始終拉不下的面子和與以往相比日益尷尬的境況之間的聯系。
與上海一樣,都是外國人(上海是英法,哈爾濱是俄國人、白俄人和猶太人)締造的繁榮,都是不到200年的繁榮史,都曾經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奢侈品消費最高的城市。唯一不同的,上海是乘了長江與東海之便,被外國人看中。哈爾濱則是被遠處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把鐵路牽到了眼前。
但是上海現今與哈爾濱的差距差不多是20-30年,並且差距還在拉大。
東北人一直感到冤屈。計劃經濟時期,東北的重工業產品免費的給上海等南方大城市的基礎建設提供了支持,當南方率先進入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價格放開時,仍處於計劃經濟體制中的東北人又成了東南沿海富豪們的極廉價勞動力。當其他省市的工資改革,經濟環境改善早已完成,東北人還沒有撈到自己的第一桶金。原始資本的積累,東北慢了一步,這是事實。
哈爾濱人更加冤屈。對內搞活自不必提,人人手裡都攥緊了幾張毛票還想往銀行里存,窮日子過慣的人怎麼一下子搞活起來?對外開放?現今的國境已不像當年那樣模糊,俄國人生來強壯卻不想多走路,邊境貿易俄國人生生是把黑河變成了第二個哈爾濱。再想要依靠鐵路優勢時,俄國人早就盯上了交通更為便利的滿洲里。再加上文革時一度的無go-vern-ment狀態中的反帝反修毀掉了大多數的歷史遺產,哈爾濱的國際影響力也一降再降,竟然屈尊和埃德蒙頓這樣的小城結為友好城市。如今的客觀環境已不像當年那樣樂觀,這也是事實。
於是,失望的哈爾濱人只好YY,為了曾經的榮耀,曾經的面子,自然就要效法重慶,想要成為直轄市。殊不知重慶的國際影響也只是因為戰時陪都的緣故,只是政治因素才成為直轄市。這是哈爾濱曾經的貴族氣質的淪落。(重慶的朋友這里見諒了)
如今的哈爾濱的貴族氣質只在口頭上保有盛氣凌人。哈爾濱人對於黑龍江的非哈爾濱人,不論對方是來自地級市或縣級市,都一律稱之為「外縣的」。更年長一些的更是讓我們無法理解的稱他們為「黑龍江的」,彷彿宣告了哈爾濱已游離於黑龍江之外,由此看來,哈爾濱成為直轄市似乎還有些道理呢……
真正的,哈爾濱淪落的更主要的原因,我在這里作為一個哈爾濱人開始反省。
無非是意識問題。中國人最看重的是名利,其中南重利北重名是公認的。尤其,像之前說過的,東北人又尤其愛面子,所以對虛名的爭奪,為權力的大打出手,是東北人司空見慣的景象。黑龍江在日本人來之前幾乎是土匪遍地,而哈爾濱就有張作霖先生這位最NB的土匪。之後90年代初,哈爾濱的全國聞名的B社會老大喬前輩就是現代土匪豪雄了。反觀上海,對於財富的取得一直抱有「賺」的思想,而不是「奪」的思想。在上海成為商人口中的「冒險家的樂園」時,哈爾濱正是遍地駐軍。上海法租界的四馬路的柏油路上有的是歐洲淑女的曳地長裙,哈爾濱中央大街的石子路上只回響著馬靴的聲音。東北人無盡的爭奪,無盡的窩里反消耗了無數的資源與人才,這樣怎會有上海那樣的發展?
還有,東北人一直沒有像南方人一樣對財富的渴望,也許是東北的土地太富饒,物品太豐富,使大多數人小富即安,餓不死就好。所以這么多年來,很少看到哈爾濱有什麼令人驚詫的成就。一條短短的地鐵線,10年完成,任何建設工程都看不出「飛速」的跡象,使人感覺不到時代在進步,始終沒用耳目一心,驚喜的感覺。這樣的缺乏實干與創造力,是無法成為一流城市的。
所以,我在此認為,哈爾濱想要真正成為直轄市,真的是需要踏實改變,能夠效法的對象很多,而真正缺乏的,是東北人最需要的實幹家。

閱讀全文

與哈爾濱創造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