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漢末誰發明了行書

漢末誰發明了行書

發布時間:2021-08-19 01:40:11

❶ 相傳隸書、行書、楷書分別是誰創造

隸書

秦始皇時代有個人叫程邈,在獄中研究文字的改進,想把篆書中的圓

勻對稱,而內做平正,以容求書寫時的快捷,以利於一般公文的操作,所

以稱之為隸書。隸書用筆不同於篆,橫書起筆收筆特異。筆法又可分

古隸、八分等。 楷書起源於西漢,行書生成於東漢沒有具體發明

❷ 行書的來歷是什麼

1、來歷
(1)據張懷 《書斷》說:「行書者,乃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由是說而知:「行書」是「正書」轉變而成的。
(2)據王僧虔《古來能書人名》雲:「鍾繇書有三體: 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河東衛凱子 ,采張芝法,以凱法參,更為草稿。草稿是相聞書也。」由是而知行書亦稱行押書,起初當由畫行簽押發展而來。相聞者,系指筆札函牘之類。
2、行書的特點
行書的用筆有以下幾個特點:
(1)點畫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
(2)以歟側代替平整;
(3)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復的點畫;
(4)以勾、挑、牽絲來加強點與畫的呼應;
(5)以圓轉代替方折;
3、代表人物
行書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卧鳳闕」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贊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唐代顏真卿所書《祭侄稿》,寫得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而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則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暢達而腴潤。
還有如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的趙孟頫、鮮於樞、康里巎巎,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鐸,清代的劉墉、何紹基等,都擅長行書或行草,有不少作品傳世。
4、三大行書
天下三大行書,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贊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

❸ 行書創始人誰

中國書法行書創始人劉德升
劉德升字君嗣,潁川人,漢末桓帝、靈帝時代,因創造行書字體而聞名。

❹ 楷書,行書,草書,是哪時發明的

起源於魏晉時代,南北朝時分流發展,到隋開始融合,入唐以後開始成熟並出現了眾多
藝術家。
楷體的發明者——

行書的起源相傳有兩種說法:

一、據張懷 《書斷》說:「行書者,乃後漢
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由是說而知:「行書」是「正書」轉變而成的。

二、據王僧虔《古來能書人名》雲:「鍾繇書有
: 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河東衛
,采張芝法,以凱法參,更為草稿。草稿是相聞書也。」由是而知行書亦稱行押書,起初當由畫行簽押發展而來。相聞者,系指筆札函牘之類。

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後的正書非常接近。這相當於從
中變出(章)草書——由「正體字」中派生出別支來。桓靈朝的「正體字」除了
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們又認為行書就是「八分楷法」的別支。其實它也是同其他書體一樣最初的創始還是一般的群眾書寫者,只要把八分書寫得同其他書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隸體波勢,就變成行書了,在漢末一般出土的簡書中我們是可以隨處看到的。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
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行書到
手中,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
現今所通行的草書.通稱為草書.傳說為後漢張芝(伯英)所創始
大概就是這樣,求採納O(∩_∩)O謝謝

❺ 行書最早在什麼朝代

漢代
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後的正書非常接近。這相當於從隸書中變出(章)草書——由「正體字」中派生出別支來。桓靈朝的「正體字」除了隸書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們又認為行書就是「八分楷法」的別支。其實它也是同其他書體一樣最初的創始還是一般的群眾書寫者,只要把八分書寫得同其他書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隸體波勢,就變成行書了,在漢末一般出土的簡書中我們是可以隨處看到的。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❻ 楷書行書草書起源的朝代是哪個

楷書起源於魏晉時代,南北朝時分流發展,到隋開始融合,入唐以後開始成熟並出現了眾多楷書藝術家。
楷體的發明者——鍾繇
行書的起源相傳有兩種說法:

一、據張懷 《書斷》說:「行書者,乃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由是說而知:「行書」是「正書」轉變而成的。

二、據王僧虔《古來能書人名》雲:「鍾繇書有三體: 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河東衛凱子 ,采張芝法,以凱法參,更為草稿。草稿是相聞書也。」由是而知行書亦稱行押書,起初當由畫行簽押發展而來。相聞者,系指筆札函牘之類。

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後的正書非常接近。這相當於從隸書中變出(章)草書——由「正體字」中派生出別支來。桓靈朝的「正體字」除了隸書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們又認為行書就是「八分楷法」的別支。其實它也是同其他書體一樣最初的創始還是一般的群眾書寫者,只要把八分書寫得同其他書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隸體波勢,就變成行書了,在漢末一般出土的簡書中我們是可以隨處看到的。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行書到王羲之手中,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
現今所通行的草書.通稱為草書.傳說為後漢張芝(伯英)所創始

❼ 行書是誰發明的

行書是一種書法字體,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不是單獨哪個人創的,一般認為行書就版是「八分楷法權」的別支,其實它也是同其他書體一樣最初的創始是一般的群眾書寫者,只要把八分書寫得同其他書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隸體波勢,就變成行書了,在漢末一般出土的簡書中我們是可以隨處看到的。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❽ 行書是誰發明的。

行書是一種書法字體,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不是單獨哪個人創的,一般認為行書就是「八分楷法」的別支,其實它也是同其他書體一樣最初的創始是一般的群眾書寫者,只要把八分書寫得同其他書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隸體波勢,就變成行書了,在漢末一般出土的簡書中我們是可以隨處看到的。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❾ 行書形成於什麼時期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在東漢末年。行書的名稱始見於西晉衛恆《四體書勢》一文:「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

行書正因其行雲流水、書寫快捷、飄逸易識的特有藝術表現力和寬廣的實用性,從產生起便深受青睞、廣泛傳播。行書歷經魏晉的黃金期、唐代的發展期後,在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峰,於各種書體中逐漸占居主流地位。

縱觀漫長的書史,篆書、隸書、楷書的發展都存在盛衰的變化,而行書則長盛不衰,始終是書法領域的顯學。歷代書法大家共同書寫了行書發展輝煌燦爛的歷史。

(9)漢末誰發明了行書擴展閱讀

行書是一種典型的實用性與藝術性二者兼美的書體,是書法史上的主流書體,它自然為歷代書家所鍾愛,也讓歷代書家在其中盡展其能。一千多年來,擅長行書而有成的書家可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他們構成了行書發展史上的壯觀,也使行書風格的演變錯綜復雜。

雖然如此,仍然可以從大的方面去把握、梳理。按照書家取法的源頭、變法的依據以及行書筆法的演變走向和歷史已然呈現的創作風貌。

可以將行書的歷史納入四大風格體系之中:即二王行書體系,顏真卿行書體系,碑體行書體系,由早期簡牘生變而成的行書體系。這四大風格體系在史的縱面上存在著先後序列,並表現為行書風格的嬗遞和走向多元,在當代則呈現為共存並列狀態。

❿ 書法中 草書是誰發明的

張芝 草書:漢字的一種書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章草起於西漢,盛於東漢,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歷代對章草的名稱有不同的說解。有見漢末以來《急就章》有草書寫本而說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為無稽。有以章帝愛好草書或曾令用草書作奏章,甚至說章帝創造草書的,都屬臆測。有以章法之章與章程書、章楷的章同義,符合早期草書略存八分筆意,字與字不相牽連,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的事實,近人多信此說。 今草起於何時,又有漢末張芝和東晉王羲之、王洽兩種說法。從傳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漢簡、漢磚看,在漢末以八分書為正體字的同時,已經出現近似真書的寫法。草書也會隨之變異。略晚於張芝的草書家崔瑗作《草書勢》,對草書有「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絕筆收勢,餘 糾結」、「頭沒尾垂」、「機微要妙,臨時從宜」的描述,可見漢末的草書筆勢流暢,已不拘於章法。書體演變本來沒有截然的劃分。說今草起於張芝是從新體的萌芽看;說今草起於二王,是著眼於典型的形成。唐代以來真書沿襲至今。 草書在唐代出現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狂草,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狂草亦稱大草,筆意奔放,體勢連綿,如唐朝張旭《千文斷碑》、《古詩四道》,懷素僧《自敘帖》等等,孫過庭《書譜》字字區別,不相連接,而筆意活潑、秀媚。「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清朝馮班《鈍印書要》談學草書法雲:小草學獻之、大草學羲之,狂草學張旭不如學懷素。懷素的草字容易辨認,字跡清瘦見形,字字相連處亦落筆清晰易臨。張旭字形變化繁多,常一筆數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不易辨認,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提到張旭草書以「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而有動於心,必於草書揮毫發之」,故學張旭難。

閱讀全文

與漢末誰發明了行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