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屈原發明中

屈原發明中

發布時間:2021-08-18 16:21:43

A. 屈原是誰。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1-2]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2] 。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2-3] 。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4-6] 。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1-2] 。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7] 。他被後人稱為「詩魂"。
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2] 。 吳起之後,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2]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1] 。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1-2] 。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10-11]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2] 。
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5] 。他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7] 。

B. 屈原是怎麼發明粽子的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緣由,總括起來,主要有四說。1紀念屈原說這種說法較為久遠,也最深人人心。它所依據的最早資料,一般都是這樣兩條:一是南胡蕭梁時吳均《續齊諧記》所記的粽子起源的故事,一亦是蕭梁(或言北周)時宗懍《荊楚歲時記》提供的競渡起源之一說。《續齊諧記》記載說,屈原五月初五投淚羅江死後,人們用竹筒裝米在每年的這一天投人江中祭奠他。該書還說,東漢建武年間(公元25年一56年),長沙有個叫區曲的人,忽然遇到了一位自稱是屈原的讀書人。這人劉一區曲講:「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被江中蛟龍所竊取。你們如果再祭我,應用楝葉塞住竹筒口,用彩絲纏好。囚為楝葉和彩絲是蛟龍害怕的兩樣東西。」區曲聽了,告訴大家,人們便照著辦了。所以《續齊諧記》說,以後「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淚羅之遺風也」。《荊楚歲時記》則雲:「五月五口競渡,俗為屈原投淚羅日,傷其死,故並命舟揖以拯之。 舟取其輕利,謂之飛梟,一自以為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士人悉臨水而觀之。」舉行龍舟競渡。上述兩條資料的核心人物都是屈原。唐代文秀有《端午》詩感言道: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就是說,端午節是因為紀念屈原投江而設立的一個民俗節口。二、龍的節日說這一看法雖是晚近才出現的,但自聞一多先生就此做出論證後,學術界多傾向於此說。聞一多不同意端午起源於紀念屈原說。他為此特別撰寫了《端午考》一文,推論端午原本是龍的節日。他在《端午考》里共列出了101條有關典籍記載,予以說明。他還在《端午的歷史教育》一文中,從節日的競渡和吃粽子等民俗與龍的關系的角度入手分析,來加強他的「龍的節日」說。他推論的根據大致可歸納為三點:第一,端午節的兩個最主要的節日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跟龍有關。競渡用的是龍舟,而粽子投到水裡又常被蛟龍所竊。第二,關於競渡的來源,有關風土的書籍至少介紹了四種,就其中兩種看,競渡的風俗跟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特別深;而據《說苑奉使》和《戰國策趙策》,吳越百姓又有「斷發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第三,古代五月初五日還有用「五彩絲系臂」的習俗,這正是那「以像龍子」的「文身」習俗的遺跡。聞一多由此得出結論說,端午原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三、惡日說這是張心勤提出來的。他在《齊魯學刊》1992年第1期發表《端午節非因屈原考》的文章,稱把端午節的主要內容說成是紀念屈原,是後世好心人的一種附會,端午實應起源於惡日。第一,《風俗通義》、《論衡》、《後漢書》等古書都有「不舉五月子」,即不將五月所生的孩子扶養成人的內容。五月初五日,古俗忌為「惡日」。戰國時齊國顯貴孟嘗君田文五月初五日生,其父不讓家人養之,說明那時五月初五日已為俗忌。孟嘗君死時屈原還活著。東晉大將工鎮惡及宋徽宗等人亦有同樣經歷。第二,民問流傳,吃粽子是祭屈原之屍,競龍舟是拯屈原之體,掛艾蒲是招屈原之魂,其實皆不然。艾草、曹蒲都是草葯,都與夏季各類疾病瘟疫節生為災有關,都因五月初五這個「惡月」、「惡日」而來。(屈原投淚羅,也許是故意選擇這個惡日,由此惡日而導致出端午的許多習俗都是為了鎮妖避邪。)粽子只是民問普通食品,龍舟競渡是一種節日活動,最初並不固定在端午。第三,六胡以前五月初五日紀念的內容並不限屈原一人。山西一帶紀念介子推,吳楚兩地紀念伍子肯和屈原,浙江紹興、會稽一帶紀念曹娥。只是後來由於屈原的冤死深為後人懷念,屈原的愛國主義為人敬仰,屈原的詩作對後世具有重大影響,端午節才漸演化成一種專門紀念屈原的節日。四、夏至說此說系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載《文史知識》1983年第5期)里提出的。他的核心論點是:「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應該是夏至」。其理由有三:第一,從端午的兩個主要風俗看,在權威的歲時專著—宗懊《荊楚歲時記》里,五月初五日的節日風俗並沒有吃粽子,而吃粽子卻明明白白寫在夏至節(在夏歷五月問,公歷6月22日)這天。第二,端午風俗的另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以五彩絲系臂」等,均和屈原無關。若再查閱別的史籍(如沈約《宋書》、周處《風土記》、應召《風俗通義》等),不僅在夏至的風俗中可找到後來五月初五風俗的端倪,而且還能找到記錄夏至是五月初五風俗起源的內容。晉人司馬彪在《續漢書禮儀志》中更是明確地指出:漢代五月五口的風俗是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第三,另有一本享有盛名的歲時風物著作—唐人韓鄂的《歲華紀麗》,記載了有關端午節的22件事,可是對端午的第一個解釋卻是: 「日葉正陽,時當中夏。」意思是端午節正夏季之中,太陽正合於正陽的位置。什麼是「正陽」?陸德明解《莊子》時說「日中為正陽」,王逸注《楚辭》時也說是「南方日中氣也」。

C. 粽子是屈原發明的嗎

不是,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的習慣,傳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
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歷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里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夢里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麼多的食物,您吃到沒有?」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怎樣才不會被他們吃掉呢?」
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們以為是菱角就不敢搶著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著屈原說的話,向汨羅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過了端午節後,屈原又給老人託了個夢,說:「謝謝你們給我送來了那麼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數仍是被魚蝦鱉蟹吃了。」
老人問屈原:「還有什麼辦法呢?」
屈原說:「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龍的樣子,因為魚蝦鱉蟹屬龍管轄,它們不敢吃龍王的東西。」
從那以後,年年端午節那天,人們劃著龍船到汨羅江送粽子。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的來歷。

D. 屈原的具體資料

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華,融合了古代神話和傳說,創造出了新體詩——「楚辭」。楚辭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詩經》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採取三言至八言參差不齊的句式,形式活潑多樣,適宜於抒寫復雜的社會生活,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據內容的需要而任意擴充。偉大詩人屈原,是楚辭的創始人和代表作家。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於楚國的貴族。起初他頗受楚懷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張改良內政,聯齊抗秦。但是,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由於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在秦國。頃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對前途感到絕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的政治生活雖然是個悲劇,但作為詩人,他給後人留下了《離騷》、《天問》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詩篇。這些都是中國文學寶庫的珍貴遺產。
《離騷》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國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詩。前半部分是現實的敘述,寫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後半部分加入了許多奇特的幻想,他在風、雨、雷、電、雲、月以及鳳凰和龍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馳騁,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對象,結果是失望了。
詩人把自然現象、歷史人物、傳說糅成一體,編織成為瑰麗的浪漫主義藝術形象,達到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結合。魯迅稱贊屈原:「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天問》是一篇奇特的長詩。這是屈原在放逐以後,憂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動盪,舊信仰完全崩潰,因此對於自然現象、古代遺聞、宗教信仰以及對社會的傳統思想都產生了懷疑,從而發出種種疑問。通過提問,詩人盡情宣洩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悶。

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義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沈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祖國的決心.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主要著作:

《天問》,《哀郢》,《離騷》

《九歌》:九歌·大司命,九歌·東皇太一,九歌·東君,九歌·國殤,九歌·河伯,九歌·禮魂,九歌·山鬼,九歌·少司命,九歌·湘夫人,九歌·湘君,九歌·雲中君

E. 屈原是誰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他被後人稱為「詩魂"。

F. 屈原的藝術成就和影響

以《離騷》為代表的屈原作品,開辟了我國浪漫主義詩歌傳統,通過此詩展現出屈原傑出的藝術成就。

①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純潔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這個形象是對自我形象的描寫。屈原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備受打擊,作者在長期政治上斗爭對社會現實的認識和態度加以升華,運用想像進行高度的集中概括和大膽的藝術誇張。他一再克服這痛苦的經歷,這是具有偉大心靈和堅強意志的人才能夠作到的。這種對未來的道路進行過苦苦的探尋的心情在《離騷》中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有所體現。這種情懷與偉大的人格,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峻潔、高大。

②具有濃郁的悲劇色彩和強烈的抒情性。他的整個心靈都被痛苦所充塞,但從未忘記國事,這種至死也不忘懷祖國的真情,在那種險惡的環境中本身就帶有某種悲劇因素,體現在作品中基調就是苦,感情核心卻是戀,這種苦戀使屈原在精神上經受著巨大的折磨,在作品表現出濃郁的悲劇情調及無限的悲憤,在失望夾雜著希望的感情中抒發著作者強烈的感情,使作品融進一種纏綿凄婉的悲劇氣氛,如《離騷》中『惟昔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表達出了作者的那種危機感與無奈的戀之情。

③濃郁的浪漫主義思想。在創作中馳騁想像,採用誇張的手法,使作品充滿著激盪人心的浪漫色彩。作者運用想像,大膽的誇張,使作品奇詭動人,在《離騷》中。詩人把現實和幻想結合起來,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復雜的思想感情。「乘坐美玉、象牙的寶車,由飛龍駕駛,騰空而逝,辭國遠游」,上天入地的,富有浪漫主義的想像力和感情。屈原善於把神話傳說與自己的思想感情結合起來,運用神話素材抒情寫志,擴大了詩歌的境界,使他的詩歌別具風格。

④繼承和發展了《詩經》獨具特色的「比興」的表現手法。《離騷》突破了《詩經》中既有的「比興」手法,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典範。在屈原筆下,花鳥蟲獸、日月風雷、仙靈神鬼、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都成了詩人展示內心世界的意象。比喻的多樣性,豐富性和奇特性為詩人馳騁浪漫主義的奇思妙想開辟了一個廣闊的天地。

⑤在文學形式和詩歌語言的運用上,極富開創性。汲取楚地民歌的豐富營養,又吸取散文的章法和句法,創造出一種句式長短不齊、音節抑揚頓挫、章法靈活多變的「騷體」詩。不受形式的拘束,使詩的結構錯綜變化。《離騷》善於運用楚國的民間方言口語來寫,帶有大量的「兮」字,詩歌語言豐富多彩,顯示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大量使用雙聲、疊韻和疊音詞,創制對偶句式,使詩歌句式整齊、韻律和諧,增強了詩的音樂美。此外,《離騷》中含有不少散文化句式,大量運用「之」、「乎」、「者」、「也」等語助詞,打破了《詩經》四言為主的句法形式,創造出了舒捲自如的新詩體。屈原作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詩歌的表現手法,對後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G. 傳說粽子的發明與屈原有關,這是怎麼回事

南朝人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下了一個有關粽子起源的故事:

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楚地人民同情他,每到這一天就用竹筒裝米投入水中祭祀他。

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一個叫區曲的人在白天忽然看見一個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

這個人對區曲說:「您常常祭祀我,非常感謝。但您給我的祭品,常常被水中的蛟龍偷走,我為此非常苦惱。您以後再給我祭品,一定要用楝樹葉把它包好,然後再用五彩絲線捆好。這兩件東西是蛟龍最害怕的。」區曲就按照他說的做了。

後世的人們包粽子都用五色絲線和楝樹葉,這是汨羅江祭祀屈原的遺風。其實這完全是後人想像出來的,不能當真。

總結:

隨著時代的發展,粽子的餡越來越豐富,浙江一帶有火腿粽,就是在粽子中加入火腿,肥瘦肉相間,吃起來油而不膩;廣東有什錦粽,由雞鴨肉丁、叉燒肉、蛋黃、冬菇、綠豆蓉等配成,個頭大的有一斤左右,蘆葉都包不住,是用荷葉包的。

用來包粽子的葉兒,除了蘆葉、荷葉外,還有蒲葉、竹葉、楝葉等等。將葉子先放在水裡浸泡,之後用刷子把葉子刷干凈,然後才可以使用。

H. 屈原是韓國人發明的嗎

屈原跟韓國無任何關系,韓國人並沒有說屈原是韓國的,此種說法是媒體的誤讀。
提起對韓國人的不滿,「端午節」申遺應是首當其沖。很多國人認為,「棒子」不要臉,搶我們的屈原。其實,韓國申遺的並非是端午節,而是端午祭,而且准確點說,是江陵端午祭。這兩者區別甚大。
中國端午節的特徵是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稍有常識的人當可發現,端午祭和我國的端午節除了日子相同,名字相似外,就幾乎再無關系了,更不用說屈原的國籍歸屬問題了。其實,在韓國申遺時,他們確實說明過:「(端午祭)本是中國的節日。傳入韓國已經經歷了1500多年。」
因此,除了名稱類似,時間相同,韓國端午祭與中國端午節完全不是一個概念。韓國申報並非全國性的「端午祭」,而是其江陵地區富有民族特色的「端午祭」,即使在韓國的其他地方,類似的祭也不多見,因此有申報的意義;
事實上,這件事情與屈原完全無關,即使申遺成功,也不意味著端午節就是韓國的了,更不意味著屈原是韓國的。

I. 屈原是怎麼發明的粽子,餃子包子和粽子神馬關系啊。他帶那麼多粽子投江幹嘛啊

不是屈原發明的粽子,是屈原被去職趕出都城流放,後來楚國京都被攻破,屈原貌似就抱著石頭投江死了,屈原死後,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閱讀全文

與屈原發明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