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單這個姓氏從何而來
單,音善、shàn,是一個中國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82位。
姓氏起源
1. 出自姬姓,以邑名為氏:
《元和姓纂》記載:周成王封少子臻於單邑(在今河南省孟津縣東南),為甸內侯,因氏焉。於周襄公、穆公、靖公二十餘代為周卿士。
《通志·氏族略》曰:成王封蔑於單邑,故為單氏。
2. 北方少數民族復姓所改,《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姓阿單氏、紇單氏,皆改為漢姓單氏。
地望分布甘肅隴西
河南洛陽
山東高密
山東壽光
單姓名人
單經 - 三國時代,公孫瓚部下
單雄信 - 隋末唐初名將
單父 - 宋代人
單仲升 - 元代孝子
單立文 - 香港知名歌手、演員
單田芳 -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
單仲偕 - 香港立法會議員
單之薔 - 中國國家地理執行總編
單周堯 - 香港大學明德教授
② 最早的姓單的人是誰
最早中國姓和氏是分開的,簡單的說姓代表族群,氏是族群里細的分類.周朝建立以後分封諸侯,周成王的兒子被分到"單"這個地方建立單國,後代的氏就是"單".
到後來取消姓氏之間的差別以後後人就以單為姓.單國所在地為山東省濟源市東南方.
③ 單姓的來源
單姓來源有四:
1、出自姬姓。據《元和姓纂》、《路史》及《千家姓》所載,周成王封少子臻於單邑(故城在今河南孟津東南),為畿內侯,世為周卿士,單襄公之後為單氏。
2、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室卿大夫,成王封蔑於單邑,其後以邑為氏。
3、上郡單氏出自氐人。據《通鑒》所載,晉懷帝永嘉二年,氐酋單征降劉淵。
4、清滿洲八旗姓都善氏,敖拉氏後均改為單氏;達翰爾族敖沃勒、索多爾、克力徹爾等氏,漢姓為單;今蒙古、彝、滿、保安、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姬臻。周成王少子,很得周成王寵信,但由於長幼有序,故其兄釗被立為太子,為加強王權統治,封臻為卿,賞賜單邑,為畿內侯,即京城附近之侯國,用以拱衛京師。其後有以國為氏者,一說其裔單襄公之後方有單姓,因襄公為春秋時人,年代較遠,似難令人信服,但因姬臻首封於單,故後世單姓大多尊其為單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單姓發源於今河南孟津,歷西周而東周,臻之後皆為周卿士,如:
1、春秋時單襄公之後有單成公、單武公、單穆公等皆為周卿士,由於其家族勢力龐大,人口眾多,嫡庶有別,平王東遷等其他一些原因,致使單姓在先秦時已散居今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地。
2、秦漢之際,單姓繼續繁衍於北方各省,並有一支西遷甘肅隴西,此支單姓在東漢魏晉時昌盛為隴西大姓,後世南方各地之單姓多由此地和河南郡分衍而出。
3、秦末漢初為單姓發展史上的高峰期,由於追隨高祖劉邦征討天下立下奇功,單姓有三人功封列侯,並世襲罔替。他們是昌武侯單寧、昌武靖信侯單究、中牟共侯單右車。漢末時,繁衍於河南郡的單姓家族勢力龐大,門第高聳,以單超為其代表,故後世單姓有以河南為其郡望堂號的。
4、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單姓人依舊以北方各省為其主要繁衍發展的中心,但也有播遷今安徽、江蘇等南方省份者。唐代的安史之亂和唐末的黃巢起義,加劇了單姓南遷的步伐,今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均有單姓人遷居。
5、南宋偏安江南直至滅亡,夷族入侵,鐵蹄蹂躪,江浙之單姓西遷江西,南徙閩粵。
6、元末明初,群雄並起,逐鹿華東、華中,民不聊生,兩湖和蜀地之百姓有避難入遷雲貴高原者。明初甫定江山,中原、華東、華中百姓十不存二,嚴重製約當地經濟發展,朱明王朝遂決定移山西之百姓於上述之地,於是山西單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湖北、湖南、浙江、江蘇等地。
7、明清以後,單姓分布區域進一步擴大,有華東沿海之單姓渡海赴台,也有山東之單姓入遷東北三省,並有少量之單姓遠赴歐美。�
如今,單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蘇、浙江、山東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單姓約佔全國漢族單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三。
郡望堂號
單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安南郡,東漢時所設,治所在道(故城在今甘肅隴西渭水東岸);
2、河南郡,漢代所設,治所在雒陽(故城在今河南洛陽東北),轄境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黃河以北原陽等地。
堂號:「南安」、「隴西」、「河南」、「培心」等。
宗族特徵
1、單族繁盛,英賢輩出。自得姓以來,單姓名人眾多,各行各業均有出類拔萃者。
2、單姓歷史悠久。自臻算起,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3、漢時單姓家族傳嗣清楚。如單右車子為單繒,孫為單終根,曾孫單舜,六世孫單充國。單究子名單如意,孫名單賈成,曾孫單德,七世孫單萬年.
網路里的說法來源有2個!
源流一
出自姬姓,以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成王封少子臻於單邑(在今河南省孟津縣東南)為甸內侯,因氏焉。於周襄公、周穆公、周靖公二十餘代為周卿氏。據《通志·氏族略》雲:成王封蔑於單邑,故為單氏。又據《路史》記載,上古周朝時,周成王封少子臻於單邑(在今河南省孟津縣境),他的子孫便以封地為姓,世代相傳姓單。
源流二
出自北方少數民族復姓改單姓而來。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復姓可單氏、阿單氏、渴單氏,入中原後一並改為單姓單氏。
④ 單姓起源
一、姓氏來源
1、上古周朝時,周成王封少子臻於單邑(在今河南省孟津縣境),他的子孫便以封地為姓,川傳姓單。
2、《魏書官氏志》記載:可單氏、阿單氏、渴單氏,後並改為單氏。
二、郡望堂號
漢置南安郡,現在甘肅省西各縣。
《路史》記載:周成王封少子臻於單邑,因以為氏。
三、歷代名人
單超——後漢河南人。桓帝初為中常侍,幫助桓帝鏟除異己,穩固江山立了大功,被封為新豐侯。常侍預謀獲封者有五,世謂之五侯。自是權歸宦宮,朝政日亂。後拜車騎將軍卒。
單煦一—字孟陽。宋朝平原人。中進士後,知洛陽縣。勤政為民,成績顯著,升任昌仆知州,累官光祿大夫。煦友愛,他15歲時,兄單熙毆人至死,他勸兄逃跑,願自己頂罪代死。當平原知縣伍剛查明原因後,十分感動,免了單熙的死刑。
單毓華——字枚叔。江蘇泰州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應縣、州、府童子試,均為第一名。光緒二十五年人南京實業學堂。光緒二十九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法政大學,獲法學士學位。光緒三十四年回國,殿試中舉人。先後任清大理院推事、天津地方審判廳廳長,上海震旦大學,上海法政學院、上海法學院教授,上海三吳大學法學院院長,上海市律師。
⑤ 誰知道「單」這個姓氏的由來
《商書·湯誥第三》:「咎單作《明居》。」雖然《明居》已經遺失了,但是這個單子就是商朝時期的老子。單是姓,老子姓單,原西周京畿人(現在的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名逨。生於公元前854年,卒於公元前770年。 。根據《尚書》其餘篇章等記載,單氏是世代家傳的史官。而據單氏後人憑家譜推說,說是章回小說《說唐》一書中以舞槊而出名的戰將單雄信,才是他們的先祖!
⑥ 單姓起源於哪一系
在古代,單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河南。
單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周朝時周成王封小兒子臻到單地(今河南濟源縣西南,一說現河南省孟津縣一帶)做伯,稱為單伯。臻的家族昌盛,在周朝的二十幾代君主中,都有單姓人在朝廷作大官。他們的後代就是今天單姓的來源。在古代,單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河南。
⑦ 百家姓是誰發明的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形成姓氏,並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百家姓中有七成姓來源於洛陽偃師。 「姓氏」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但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有明顯的區別。姓源於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系。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從「女」旁,如:姬,姜,姚,姒,媯,嬴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產生則在姓之後,是按父系來標識血緣關系的結果,這只能在父權家長制確立時才有可能。 《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因此,當我們讀到「黃帝,軒轅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時,可以明白,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原分屬兩個按母系血緣關系組織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盟,一個姓姜,一個姓姬,而他們又分別擁有表示自己父權家長制首領的氏稱列山,軒轅。姓和氏有嚴格區別又同時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權制已讓位於父權制,但母系社會的影響還存在,這種影響一直到春秋戰國以後才逐漸消亡。 《百家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十世紀北宋朝代起在中國廣為流傳。 是誰創造了《百家姓》?它何時初具規模?又何時出版?這些問題直到今天還是個迷。根據明清朝代有文字記載的學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處吳、越地區(現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學者將其編輯、裝訂成冊。 南宋(公元1125-1210年)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最早在他的詩-- 《秋日小雨》中提到百家姓。詩人在注釋中指明他的靈感源自兩本書,一本是《扎子》,另一本就是《百家姓》。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開始流傳了。 宋朝的皇氏姓『趙』,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國王姓『錢』,宋朝的一位學者相信『孫』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李』是南唐的統治者--李後主的姓氏。這就是《百家姓》的開場白--「趙錢孫李」次序的由來。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印刷體《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紀初)出版的,它根據漢字和蒙古字的語音、筆畫對應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並不完整,流傳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錄完整。它總共記錄了438個姓氏,其中408個是單姓,有102行組成,38個是復姓,編成15行。最後一行是百家姓終,即百家姓完結篇,由118行構成,共有472個字。 清朝後期又出現了另外一本有關百家姓的書--《增廣百家姓》,書中記錄了444個單姓,60個復姓,結束語為「百家姓序」。 現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圖畫,每頁上方除了記錄歷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屬家族外,旁邊還有他的圖像;每頁下半部是由四個字或姓氏組成的短句,讀起來很像古時的四句詩詞。 過去,《百家姓》有幾種修訂版,如:明朝末年修訂的「黃周姓」,清朝康熙年間修訂的「御指百家姓」,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由丁延修訂的「百家姓三編」。這些修改後的百家姓在表現格式上花了很多功夫,每本都各具特色。盡管如此,它們還是無法取代原稿,這體現了原稿對後來創作的深遠影響。 《百家姓》不僅只在漢族中廣為流傳,其譯本也在與漢族有著友好往來的少數民族中傳播,如:蒙古字目百家姓,女真字目百家姓。由此可見百家姓的深遠影響程度。 在中華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錢塘(杭州)的一個 書生所編撰的蒙學讀物,將常見的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很像一首四言詩,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百家姓》前幾個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如趙是指趙宋,既然是國君的姓,理應為首;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等等。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成為我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因此流傳至今,影響極深。熟悉它,於古於今皆有裨益。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並且在不斷發展,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等情況十分復雜。《百家姓》早先收集了四百一十一個姓氏,後經增補到五百餘個。但據有關報 道,研究姓氏的專家從古今文獻上能夠收集到包括生僻姓氏在內的數千個姓氏。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出現新的姓氏。如為孩子取名時,取男女雙方兩個單音姓合成 復姓,又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員。 《百家姓》本來收集四百一十一個經增補到五百零四個姓,其中單因姓四百四十四個,復姓六十個。
⑧ 單姓的由來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時期周成王給小兒子臻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路史》、《通志·氏族略》等史料記載,上古周朝時,周成王姬誦封少子姬臻於單邑(今河南孟津),為甸內侯,因氏焉。其的子孫後代便以封地為氏,世代相傳姓單至今。
單氏一族於周襄公、周穆公、周靖公二十餘代為周卿氏。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堯、舜時期商賢哲單卷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單父者,在遠古時期人名。單,即單卷,亦稱善卷。父,即古人對長輩男子的尊稱,是古人對單卷的尊稱。相傳,單卷為遠古後期游牧於菏澤四澤六水之地的東夷民族中影響很大的政治領袖、氏族首領,因善道術,有德行,被時人尊稱為單父,曾居於單父之地(今山東單縣)。
點擊查看圖片
古人為紀念這位先哲,把單卷所居之地稱為單父,在夏、商時期為單父邑,在秦朝時期置單父縣,直到明朝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去其父字而稱為單縣。單父城是山東菏澤地區具有四千餘年歷史的文化古城之一,與菏澤牡丹一起名揚天下。
源流三
源於姬族,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羽父單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源》記載:「春秋時魯大夫羽父單之後。」
春秋時期,魯國有大夫羽父單,其支庶後裔子孫一分位二,一支稱羽父氏,一支稱單氏。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東周時期卿大夫單伯之後,屬於以先祖謚號為氏。 單伯,全名姬朝,是著名的具有「先見之明」的單襄公之孫、單頃公之子,是姬姓單國的第三位君主。單國,是東周王朝京畿內的一個特殊地名,只有單伯家族,因以為「國」,伯爵。史書記載:「單伯,天子之卿,世仕三朝,從單文公之世皆稱單伯,單成公以下常稱單子。」
單伯逝世後,西周王朝賜其謚號為「靖」,史稱單靖公。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單氏;也有以先祖謚號為姓氏者,稱靖氏。
源流五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孔子弟子鄡單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鄡單,字子家,為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後世稱為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有記載,不過,在《孔子家語》中沒有記載。唐朝開元年間,鄡單被唐玄宗李隆基敕封為聊城侯。
在鄡單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單氏。
源流六
源於古匈奴孿鞮氏,出自匈奴王族首領的「撐犁孤塗單於」稱謂,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姓氏尋源》、《漢書·匈奴傳》的記載,單於氏源自少數民族匈奴。匈奴民族的先祖是夏後氏的後裔,名叫淳維。淳維就是夏王朝末代君主桀之子,成湯滅夏,將夏桀監禁在巢邑(今安徽巢湖),其子淳維後成為匈奴民族部落聯盟的首領,部族主要以突厥-吐火羅混血居多。單於氏復姓出自秦漢時期匈奴部落王族貴胄世家,原本為孿鞮氏。在歷史上,匈奴民族部落聯盟的最高首領稱為「撐犁孤塗單於」,漢義「天子廣大」,稱頌其首領的權力是神授的,應擁有天子廣大遼闊的尊敬及勢力,漢譯的簡稱才叫作「單於」。
在歷代匈奴王族的後裔子孫中,凡是為王者,便可以「單於」為姓氏,漢史以其諧音漢字稱之為「單於氏」,後其族亦因之,世代相傳,後有融入漢族者,省文簡改為漢字單姓單氏、於氏者,其單氏正確讀音作chán(ㄔㄢˊ),不與姬姓單氏讀音shàn(ㄕㄢˋ)混淆。
源流七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拓拔部中有可單氏、阿單氏、渴單氏等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九~
⑨ 姓單的來歷
[單氏屬地]
河南郡,今河南洛陽縣東北三十里。《百家姓》注居南安郡,今甘肅隴西縣東北渭水北。
[單氏來歷]
單(shàn)姓源出於姬姓,《元和姓纂》記載,周成王營建東都洛邑,史稱成周,他封小兒子臻於單(今河南濟源西南),為單伯,作為成周的甸內侯。單伯家人世襲為周朝的卿士,其後世子孫也就以單為姓,稱為單氏了。另外,南北朝時期,單氏又加入了其他的血液,阿單氏、渴單氏、可單氏均改姓為單,亦稱為單氏。
[單氏名望]
漢初昌武侯單究、中牟侯單右車,東漢車騎將軍單超,隋末名將單雄信,宋代學者、水利專家單鍔,明代農業家單俊良、兵部尚書單安仁、詩人單恂等都是單姓家族中的傑出代表人物。
⑩ 「單」姓氏的起源
(2)Shàn xìng,中國姓氏之一。源出有二:1.出自姬姓,以邑名為氏。2.北方少數民族復姓改單姓而來。單氏來源:三千零五十年前,周成王封其少子臻[經考古證實為謬誤]。單氏來源:根據2003年1月19日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常興鎮楊家村出土的西周逨盤銘文顯示,單氏高祖為周文王族弟。
起源
單(Shàn)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時期周成王給小兒子臻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路史》、《通志·氏族略》等史料記載,先秦西周時,周成王姬誦封少子姬臻於單邑(今河南孟津),為甸內侯,因氏焉。其的子孫後代便以封地為氏,世代相傳姓單至今。
單氏一族於周襄公、周穆公、周靖公二十餘代為周卿氏。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族弟,姓氏來源不明,可能是以地名為姓。據2003年1月19日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常興鎮楊家村出土的西周逨盤銘文顯示,單高祖曾輔佐文王、武王伐紂,建立周朝,為周朝王室成員。在整個周王朝期間,單氏均為重要的公侯成員,並於東周期間一度把握周室大權,成為周王室的實際統治者,史稱單氏取周。
源流三
源於姬姓,
出自遠古堯、舜時期商賢哲單卷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單父者,在遠古時期人名。單,即單卷,亦稱善卷。父,即古人對長輩男子的尊稱,是古人對單卷的尊稱。相傳,單卷為遠古後期游牧於菏澤四澤六水之地的東夷民族中影響很大的政治領袖、氏族首領,因善道術,有德行,被時人尊稱為單父,曾居於單父之地(今山東單縣)。
古人為紀念這位先哲,把單卷所居之地稱為單父,在夏、商時期為單父邑,在秦朝時期置單父縣,直到明朝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去其父字而稱為單縣。單父城是山東菏澤地區具有四千餘年歷史的文化古城之一,與菏澤牡丹一起名揚天下。
源流四
源於姬族,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羽父單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源》記載:「春秋時魯大夫羽父單之後。」
春秋時期,魯國有大夫羽父單,其支庶後裔子孫一分位二,一支稱羽父氏,一支稱單氏。
源流五
源於姬姓,出自東周時期卿大夫單伯之後,屬於以先祖謚號為氏。 單伯,全名姬朝,是著名的具有「先見之明」的單襄公之孫、單頃公之子,是姬姓單國的第三位君主。單國,是東周王朝京畿內的一個特殊地名,只有單伯家族,因以為「國」,伯爵。史書記載:「單伯,天子之卿,世仕三朝,從單文公之世皆稱單伯,單成公以下常稱單子。」
單伯逝世後,西周王朝賜其謚號為「靖」,史稱單靖公。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單氏;也有以先祖謚號為姓氏者,稱靖氏。
源流六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孔子弟子鄡單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鄡單,字子家,為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後世稱為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有記載,不過,在《孔子家語》中沒有記載。唐朝開元年間,鄡單被唐玄宗李隆基敕封為聊城侯。
在鄡單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單氏。
源流七
源於古匈奴孿鞮氏,出自匈奴王族首領的「撐犁孤塗單於」稱謂,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姓氏尋源》、《漢書·匈奴傳》的記載,單於氏源自少數民族匈奴。匈奴民族的先祖是夏後氏的後裔,名叫淳維。淳維就是夏王朝末代君主桀之子,成湯滅夏,將夏桀監禁在巢邑(今安徽巢湖),其子淳維後成為匈奴民族部落聯盟的首領,部族主要以突厥-吐火羅混血居多。單於氏復姓出自秦漢時期匈奴部落王族貴胄世家,原本為孿鞮氏。在歷史上,匈奴民族部落聯盟的最高首領稱為「撐犁孤塗單於」,漢義「天子廣大」,稱頌其首領的權力是神授的,應擁有天子廣大遼闊的尊敬及勢力,漢譯的簡稱才叫作「單於」。
在歷代匈奴王族的後裔子孫中,凡是為王者,便可以「單於」為姓氏,漢史以其諧音漢字稱之為「單於氏」,後其族亦因之,世代相傳,後有融入漢族者,省文簡改為漢字單姓單氏、於氏者,其單氏正確讀音作chán(ㄔㄢˊ),不與姬姓單氏讀音shàn(ㄕㄢˋ)混淆。
源流八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拓拔部中有可單氏、阿單氏、渴單氏等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一並將這些部落氏族的姓氏改為漢字單姓為單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斡魯徳氏,亦稱斡魯朵氏,實際上源出古契丹族人的姓氏,是古契丹族人夫妻聯名為孩子起的名字,後成為姓氏。在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中有一種「妻連夫名」的姓氏、部落構名形式,為當時漢族的夫權封建社會中所沒有的姓氏性狀。
遼國被金國所滅後,該部契丹族人被融並入蒙古,遂成蒙古姓氏,後在明朝時期即冠漢姓為單氏、王氏等。
源流十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單氏為回族姓氏之一,實際源出女真族徒單氏。徒單氏,是金國時期遼王完顏·宗干(完顏·斡本)的正室亨妃,沒有子嗣。完顏·宗乾的次妃李氏生長子完顏·充,後封鄭王,三妃大氏生三個兒子,長子就是海陵王完顏·亮。
為了與察合台汗國的回族在世繫上有所區別,一部分徒單氏回族將已經漢化的單氏加「門」部首改為「闡」,稱闡氏,以示先入為回,早就在教,讀音仍為shàn(ㄕㄢˋ),是姓氏字增加筆畫後讀音不改的特例之一。當今單氏、闡氏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地區。
源流十一
源於達斡爾族,達斡爾族敖拉氏,亦稱鄂拉氏、傲雷氏,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黑龍江多金城(今黑龍江上游俄羅斯境阿爾巴津)、拉夫凱(今黑龍江上游俄羅斯境阿爾巴津以西一帶)、呼倫貝爾(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ora Hala,漢義「山」。
清朝中葉以後,達斡爾族、滿族敖拉氏多冠漢姓為單氏、敖氏、山氏、閻氏、蘇氏、鄂氏等。
源流十二
源於滿族,
⑴.滿族都善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徒單氏,滿語為Dusan Hala,世居黑龍江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單氏、杜氏、沈氏等。
⑵.滿族圖克坦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禿丹氏,以及金國時期女真徒單部,以部為氏,滿語為Tuktan Hala,漢義「初始」,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蘇完(今吉林雙陽雙陽河流域)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單氏、都氏、圖氏、杜氏等。
⑶.滿族額木特理氏,滿語為Emutri Hala,漢義「孤單、單個」,世居黑龍江沿岸地區,所冠漢姓即為單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