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201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發布時間:2021-08-18 06:54:38

Ⅰ 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高校獲獎

2014年高校為第一完成單位獲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通用項目)統計表序號獲獎單位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合計一等二等二等一等二等一等二等合計1清華大學12121561華中科技大學123663東南大學11121453浙江大學122555哈爾濱工業大學211446北京大學12336吉林大學12336上海交通大學12336武漢理工大學123310武漢大學1111210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2210復旦大學22210湖南大學112210華東理工大學112210江南大學22210南京大學112210山東大學112210太原理工大學112210中國石油大學(北京)112210中南大學22210中山大學112222成都理工大學11122天津中醫葯大學11122北京建築大學11122北京協和醫學院11122北京交通大學11122北京科技大學11122北京理工大學11122北京體育大學11122北京郵電大學11122大連理工大學11122第二軍醫大學11122第三軍醫大學11122電子科技大學11122東北大學11122東北師范大學11122東華大學11122福建農林大學11122廣東工業大學11122廣東葯學院11122貴州大學11122哈爾濱醫科大學11122河海大學11122河南農業大學11122黑龍江中醫葯大學11122華北電力大學11122華南理工大學11122華南農業大學11122江蘇大學11122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11122昆明理工大學11122南京工業大學11122南京林業大學11122南京農業大學11122南京師范大學11122南京醫科大學11122南開大學11122寧波大學11122山東建築大學11122上海應用技術學院11122深圳大學11122首都師范大學11122首都醫科大學11122蘇州大學11122天津工業大學11122同濟大學11122西安電子科技大學11122西安建築科技大學11122西安交通大學11122西安理工大學11122香港大學11122香港科技大學11122新疆大學11122長安大學11122浙江工業大學11122浙江海洋學院11122鄭州大學1112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1122中國礦業大學11122中國農業大學11122重慶大學111合計126384535117122注:1、此表中數據僅統計通用項目,按獲獎項目總數排序,僅供參考;2、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僅統計了第一完成人所在單位,科技進步獎僅統計了第一完成單位。 (附件2)推薦事項
為深化科學技術獎勵制度改革,做好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推薦工作,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以及《關於受理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推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規定》要求,推薦工作相關事項通知如下: 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推薦工作採取推薦單位或專家推薦兩種方式。各推薦單位於2012年12月20日起可以憑用戶名和密碼,登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綜合業務管理平台,按要求組織推薦。如專家推薦,請推薦專家與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直接聯系獲取推薦號和密碼。
(一)單位推薦
1.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推薦指標不限,原則上每個推薦單位限推薦1人,請注重推薦一線工作的傑出科學家。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推薦指標不限,請注重推薦學術水平高、國際影響大並對我國長期友好的候選人或外國組織。
3. 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學技術進步獎
各推薦單位應當建立科學合理的遴選機制,推薦本地區、本部門優秀項目和人選。推薦的項目應在本地區、本部門范圍內進行公示,並責成項目主要完成人所在單位進行相應公示。公示無異議或雖有異議但經核實處理後再次公示無異議的項目方可推薦。各推薦單位請嚴格按照下達指標數(附件1)進行推薦,各獎種指標不得挪用,超指標推薦的,一律不予受理。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和企業技術創新工程類項目的推薦指標另行下達。
(二)專家推薦
1.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每人每年可推薦1項(名)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人選)。
2.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含)以上可共同推薦1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候選人(外國組織),或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僅限1人獨立完成的項目)。
3.1973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中青年人員牽頭完成的基礎研究項目,可由3名以上國內知名同行專家(至少有1名院士)共同推薦國家自然科學獎。
專家應推薦本人所從事的學科或專業領域的項目(人選),且每年只能推薦1次。當推薦項目(人選)出現異議時,有責任協助處理。項目公示時將公布推薦專家姓名。
(三)推薦項目和人選的基本條件
推薦項目(人選)必須符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中規定的推薦要求,還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推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提供的主要論文論著公開發表時間應當於2010年1月31日前;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項目的整體技術應用時間應當於2010年1月31日前,並產生社會和經濟效益。
2.推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項目,如曾列入國家級計劃,應當在項目整體驗收後推薦。
3.同一人同一年度只能在一個推薦項目中作為前三完成人參加國家科技獎的評選。 (一)推薦材料截止時間
2013年1月31日前報送推薦材料,逾期不予受理。
(二)網路推薦截止時間
為了保障網路推薦工作的順利進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分類確定各推薦單位網路推薦截止時間,請積極配合。具體要求如下: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特別行政區、計劃單列市的科學技術主管部門,網路推薦截止時間為2013年1月29日上午八時。
2.國務院組成部門、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的科學技術主管部門和專家推薦,網路推薦截止時間為2013年1月30日上午八時。
3.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大型行業協會、學會,大型企業及其他推薦單位的科學技術主管部門,網路推薦截止時間為2013年1月31日上午八時。

Ⅱ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考研資料鏈接:

提取碼:bvfr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Ⅲ 國際物理學大獎排名

201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張存浩、程開甲獲獎今天上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授予了物理化學家張存浩和物理學家程開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代表了我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獎金為500萬元。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際科技合作獎五項大獎。在這五項獎勵中,級別最高、也最引人注目的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獲獎者不超過2名,獎金金額每人500萬元人民幣,由國家最高領導人親自頒獎。主要是獎勵在當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或社會效益的傑出科學家。據科學網消息,體現原始創新能力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被授予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的研究」,從2000年至今總計空缺了九次,連續三年沒有人獲得。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張存浩院士簡介張存浩,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山東無棣人,1928年2月出生。他是中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高能化學激光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催化、火箭推進劑、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多項國際先進成果。上世紀50年代,張存浩與合作者研製出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的高效熔鐵催化劑,乙烯及三碳以上產品產率超過當時國際最高水平。60年代,他致力於固液和固體火箭推進劑及發動機的研究,與合作者首次提出固體推進劑燃速的多層火焰理論,比較全面完整地解答了固體推進劑的侵蝕燃燒和臨界流速現象。上世紀70年代,張存浩開創了中國高能化學激光的研究領域,主持研製出中國第一台氟化氫/氘化學激光器,整體性能指標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80年代以來,他開拓和引領中國短波長高能化學激光的研究和探索。1983年,他與合作者開展脈沖氧碘化學激光器研究;1985年,在國際上首次研製出放電引發脈沖氧碘化學激光器,效率及性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1992年,研製出中國第一台連續波氧碘化學激光器,整體性能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張存浩院士還注重化學激光的機理和基礎理論研究,取得了多項國際先進或領先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創研究極短壽命分子激發態的「離子凹陷光譜」方法,並用該方法首次測定了氨分子預解離激發態的壽命為100飛秒。該成果被《科學》主編列為亞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他還在國際上首次觀測到混合電子態的分子碰撞傳能過程中的量子干涉效應,並明確了此量子干涉效應本質上是一種物質波的干涉。這項成果被評為200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程開甲院士簡介程開甲,男,1918年8月出生,江蘇吳江人,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留學英國,1948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回國後,歷任浙江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副主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基地副司令員,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現任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院士),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程開甲院士是中國著名物理學家,是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上世紀40年代初,程開甲先後在自由粒子狄拉克方程嚴格證明、五維場論等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工作,與導師波恩共同提出了超導電性雙帶機理,在Nature、PhysicalReview等雜志上發表多篇論文。50年代,他在國內率先開展系統的熱力學內耗理論研究,在多年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撰寫了中國第一部《固體物理學》。上世紀60年代,程開甲建立發展了中國核爆炸理論,系統闡明了大氣層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過程的物理現象及其產生、發展規律,並在歷次核試驗中不斷驗證完善,成為中國核試驗總體設計、安全論證、測試診斷和效應研究的重要依據。以該理論為指導,創立了核爆炸效應研究領域,建立完善不同方式核試驗的技術路線、安全規范和技術措施;領導並推進了中國核試驗技術體系的建立和科學發展,指導建立核試驗測試診斷的基本框架,研究解決核試驗的關鍵技術難題,滿足了不斷提高的核試驗需求,支持了中國核武器設計改進和作戰運用。上世紀80年代,程開甲開創了中國抗輻射加固技術研究領域。在他領導下,系統開展了核爆輻射環境、電子元器件與系統的抗輻射加固原理、方法和技術研究,利用核試驗提供的輻射場進行輻射效應和加固方法的研究;指導建設先進的實驗模擬條件,推動中國自行設計、建造核輻射模擬設施,開展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促進了中國抗輻射加固技術的持續發展,為提升中國戰略武器的生存與突防能力提供了技術支撐。

Ⅳ 舉出我國近年來取得重大科技成就。

1、嫦娥三號登陸月球、神舟十號飛船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

「嫦娥三號」攜帶的「玉兔」月球車在月球開始工作,標志著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成功。這也是人類時隔37年再次在月球表面展開探測工作。

作為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探月任務成為中國科技工業綜合實力的一次完美展現。准時發射,精確入軌,穩定落月,創新探索,嫦娥三號的每一步都代表著中國航天新的進步。探月工程副總指揮許達哲說:「美國和前蘇聯達到這樣一個目標,都經過了20次以上的任務,我們是用三次就實現這樣一個目標。」

2013年夏天,執行我國第五次載人航天任務的「神舟十號」飛船實現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應用性飛行,實施了我國首次航天器繞飛交會試驗,這標志著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的對接技術已經成熟,我國將就此進入空間站建設階段。

2、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團隊2013年成功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楊振寧稱為諾獎級的科研成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現既是理論物理領域的突破,又具有極高的商用價值。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我們使用計算機的時候,會遇到計算機發熱、能量損耗、速度變慢等問題。這是因為常態下晶元中的電子運動沒有特定的軌道、相互碰撞從而發生能量損耗。而量子霍爾效應則可以對電子的運動制定一個規則,讓它們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無前

3、使用小分子化學物質誘導多能幹細胞,逆轉生命時鍾

北京大學鄧宏魁教授領導的團隊2013年成功使用4種小分子化學物質,將小鼠的皮膚細胞誘導成全能幹細胞並克隆出後代。與克隆羊「多莉」的技術相比,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是更簡便和徹底的克隆方式。

傳統觀點認為,哺乳動物細胞只有在胚胎的早期發育階段具有分化為各種類型組織和器官的「多潛能性」,而隨著生長發育分化成為成體細胞之後會逐漸喪失這一特性。人類一直在尋找方法讓已分化的成體細胞逆轉(脫分化),使之重新獲得類似胚胎發育早期的「多潛能性」,並將其重新定向分化成為有功能的細胞或器官,應用於治療多種重大疾病。通過藉助卵母細胞進行細胞核移植(傳統克隆)或者使用特定物質誘導(iPS)的方法,體細胞被證明可以被進行「重編程」獲得「多潛能性」。日本人山中伸彌曾以病毒誘導法獲得iPS細胞,獲得2012年諾獎。而鄧宏魁團隊使用小分子化學物質替代病毒,大大提高了技術安全性,具有革命性意義。

4、艾滋病感染粘膜疫苗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清華大學張林琦、香港大學陳志偉和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葯與健康研究院陳凌的研究團隊三方合作,於2013年完成了艾滋病感染黏膜疫苗在恆河猴體內的臨床前試驗研究,看清了預防艾滋病的「攀登珠峰之路」。

該團隊發現這種黏膜疫苗可以大大提高針對艾滋病病毒的T和B淋巴細胞的免疫能力,從而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在體內的復制與傳播。

艾滋病被發現的30多年以來,已導致2500萬人死亡,至今全球仍有3300萬感染者人體內的各類粘膜是艾滋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徑,該疫苗如能最終進入臨床試驗並證實有效,將對阻斷和減緩艾滋病毒通過

粘膜途徑感染(性接觸)在普通人群中的流行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社會意義。

5、中科大測出量子糾纏速度下限(光速的10000倍)

相距遙遠的兩個量子會呈現關聯性,影響其中一個粒子時,另一個也會發生反應,這就是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超距作用」的量子糾纏。我們知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光速是物質傳播的最大速度,而中科大70後青年物理學家潘建偉院士的團隊測出,量子糾纏的速度下限比光速高四個數量級(可理解為30億公里每秒)。

這一成果標志著我國在自由空間量子物理實驗領域繼續保持著國際領先地位,另一方面也為未來基於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進行大尺度量子理論基礎檢驗、探索如何融合量子理論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奠定了必要的技術基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是國際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傑出科學家。他12年前回國組建實驗室,為中國在該領域迅速走到世界前列作出了突出貢獻,並培養了一批科技英才。潘建偉院士與他所在的中科院量子科技先導專項協同創新團隊,2013年還實現了單個量子高維度存儲、星地量子通信地面驗證等,繼續向著建立實用的全球性量子通信網路穩步邁進,幫助中國在「絕對保密」的量子通信這個未來戰略性領域繼續領跑全球。

量子糾纏現象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超距作用」,是量子通信的理論基礎。

6、成功研發世界第一個半浮柵晶體管(SFGT)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張衛教授團隊研發出世界第一個半浮柵晶體管(SFGT),這是我國微電子器件領域首次領跑世界。半浮柵晶體管(SFGT)作為一種新型的微電子基礎器件,它的成功研製將有助於我國掌握集成電路的核心技術,從而在晶元設計與製造上逐漸獲得更多話語權。2013年8月9日出版的《科學》雜志(Science)刊發了張衛團隊關於半浮柵晶體管(SFGT,Semi-Floating-Gate Transistor)的科研論文。

新型晶體管可在三大領域應用 擁有巨大的潛在市場:作為一種新型的基礎器件半浮柵晶體管(SFGT)可應用於不同的集成電路、還可以應用於DRAM領域以及主動式圖像感測器芯(APS)。

7、世界首個存儲單光子量子存儲器,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前進了一大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的史保森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沖在冷原子系綜中的存儲與釋放,證明了建立高維量子存儲單元的可行性,邁出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關鍵一步。

這是量子計算機的基礎。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8、天河2號世界超級計算機頭名

2013年6月,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中國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以每秒33.86千萬億次的浮點運算速度,成為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並且比第二名快了近一倍。繼2010年「天河一號」首次奪冠之後,我國「天河」系列計算機再次登上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榜首。在11月份的排名中,天河2號再次蟬聯冠軍!

天河二號服務陣列採用了國產的新一代「飛騰-1500」CPU,這是當前國內主頻最高的自主高性能通用CPU

9、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能把中國空間測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軌道延伸至太陽系外緣,將深空通訊數據下行速率提高100倍。

脈沖星到達時間測量精度由120納秒提高至30納秒,成為國際上最精確的脈沖星計時陣,為自主導航這一前瞻性研究製作脈沖星鍾。

進行高解析度微波巡視,以1HZ的分辯率診斷識別微弱的空間訊號,作為被動戰略雷達為國家安全服務。

基於FAST的強大功能,如果銀河系(直徑約為15萬光年)內存在外星人,他們的信息就很可能被發現。國際科研項目「搜尋外星人計劃」(SETI)的首席科學家丹·沃西默最近向中方提出,希望在FAST加裝設備,可合作搜索外星人信號。

Ⅳ 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簡介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經評定,在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7日11時30分宣布,將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E. 羅斯曼和蘭迪- W. 謝克曼、德國科學家托馬斯- C. 蘇德霍夫,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內部囊泡運輸調控機制。

詹姆斯·羅斯曼,耶魯大學細胞生物學系系主任、Fergus F. Wallace名譽生物醫學教授。他曾獲得多種榮譽,包括哥倫比亞大學的露依莎·格羅斯·霍維茨獎、拉斯克獎基礎醫學獎、費薩爾國王獎。他在耶魯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在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

蘭迪·謝克曼1948年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先後就讀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斯坦福大學,1974年在那兒他獲得了博士學位。導師是著名的阿瑟·科恩伯格教授。

1976年,謝克曼任職於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目前他是該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並兼任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主編。1992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2年與詹姆斯·羅思曼因對細胞膜傳輸的研究獲拉斯克基礎醫學獎。

托馬斯·蘇德霍夫,德國生物化學家,以研究突觸傳遞知名。自1986年以來聚德霍夫博士的研究已經闡明了許多主要的蛋白介導突觸前功能。2013年,他和理查德·舍勒分享了拉斯克基礎醫學獎。2013年受聘中南民族大學兼職教授,同年,他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Ⅵ 李言榮的人物履歷

1983年本科畢業於四川師范大學化學系後參加工作。1992年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畢業,隨後在電子科技大學做博士後,同年7月入黨。1994年在電子科技大學晉升為教授。1998年任電子科技大學原信息材料工程學院副院長、院長。

2001年任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院長。2003年任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常委。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3年任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2017年任四川大學校長(副部級)。2019年任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委員會主席。2019年當選為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

(6)201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擴展閱讀

人物成就:

發明了倒筒式濺射旋轉沉積薄膜制備技術,解決了大面積單、雙面YBCO超導薄膜面內均勻性和兩面一致性,形成了小批量產品。發明了介電薄膜的納米自緩沖層技術,顯著提高了多元氧化物介電薄膜工程應用的耐壓能力和生長取向特性,應用於航空發動機葉片狀態感測技術中。

利用介電/半導體集成薄膜技術,積極推動新型集成電子器件的發展。主要成果分別獲得2003年和2007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均為第一完成人),發表SCI、EI收錄論文210篇,其中國外主要刊物125篇,授權發明專利15件。

講授博士生學位課程「材料物理學」、碩士生課程「高溫超導電性」、「固態化學」以及本科生課程「新材料技術」。

主編博士生教材《材料物理學概論》、統編重點教材《電子材料導論》均已於2001年清華大學出版,《納米電子材料與器件》於2005年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電子材料》於2013年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Ⅶ 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的科研情況

擁有潔凈煤發電和燃燒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火電機組振動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在2002年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位列第九。熱能工程在2002年全國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評選中名列第5,在2003年省級重點學科中期檢查中被評為優秀。熱能工程和動力機械及工程兩個二級學科分別於1998年和1999年批准設立特聘教授崗。先後出版全國統編教材59部、專著25部,其中五部教材獲部級優秀教材一等獎,「工程流體力學教學新模式」和「汽輪機變工況特性」教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傳熱學」和「鍋爐原理」課程先後評為江蘇省一類優秀課程,「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列為江蘇省品牌專業建設點。
學院設有火電機組振動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熱能工程研究所、大型火電機組模擬控制、製冷與空調、環境保護技術、新能源技術、建築與人工環境等科研機構,開展國際前沿的原創性研究和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高技術研究。近三年承擔科研項目300多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牽頭項目2項、國家「十一五」水專項1項,國家"973"課題11項、國家"863"課題16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4項;科研到款經費2.11億元;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11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89件、實用新型專利221件,發明專利授權120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40件;發表學術論文1200餘篇,被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290餘篇、美國工程索引EI收錄460餘篇。
2014年1月,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張小松教授團隊領銜完成的「夏熱冬冷地區建築冷熱濕一體化高效處理技術與裝備」項目獲得201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該項目針對我國夏熱冬冷地區建築能耗巨大,現有冷熱供應與濕處理技術整體能效低、舒適性差,其裝置功能相對單一、分散,設備重復投資等問題,提出了熱濕解耦的冷熱濕一體化處理思想,發明了基於熱驅動溶液除濕和電驅動熱化製冷循環兩條技術路徑的冷熱濕一體化高效處理技術,從根本上擺脫了傳統定露點控制空調的固有缺陷,系統整體能效提高50%以上,並與太陽能有機結合,形成了適宜夏熱冬冷地區濕熱濕冷氣候特徵的供冷、除濕、採暖、生活熱水一體化的高效技術與裝備。該發明成果已在珠海格力電器、江蘇太陽雨太陽能、江蘇風神空調集團等業內龍頭企業實現了產業化和工程應用,累計新增產值10.99億元;項目產品年節省4.87億度電,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Ⅷ 黃和的研究領域與成就

2004年,在南京工業大學創建「工業催化與微生物代謝工程實驗室」,至今,課題組已經有教授1人,教授級高工1人,副教授5人,青年教師5人,博士研究生15人,碩士研究生56人,承擔1項國家973計劃子課題,1項國家863重點項目計劃,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發改委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5項中石化科技開發項目,以及近10項省、市重大研究項目計劃,課題組內每位青年教師均以項目主持人身份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作為「十大規劃產業」之一的醫葯生物技術規劃小組組長,參與了江蘇省委省政府《2009-2012年江蘇省醫葯及生物技術產業發展規劃綱要》的編寫。近年來已經合作出版專著2部,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收錄近40篇,年均科研到款500萬。
榮獲2013年年度國家自然科學與技術發明二等獎

Ⅸ 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們是誰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2000年正式設立至今,已有29位科學家獲獎。每位獲獎者獎金萬元人民幣
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王澤山,侯雲德
王澤山曾於1993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又於1996年和2017年兩次摘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侯雲德是中國分子病毒學、現代醫葯生物技術產業和現代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的主要奠基人。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趙忠賢 屠呦呦
趙忠賢,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國際上最早認識到柏諾茲和繆勒關於「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達35K 超導性」(後獲諾貝爾獎)的重要意義的少數幾位學者之一,此外,他還發現系列5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並創造55K紀錄。
屠呦呦的科學貢獻是發現青蒿素,她從中醫古籍中得到啟迪,改變青蒿傳統提取工藝,創建的低溫提取青蒿抗瘧有效部位的方法,成為青蒿素發現的關鍵性突破。
201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空缺
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於敏
於敏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傑出領軍人物之一。在倡導、推動國防高科技項目尤其是我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我國慣性約束聚變和X光激光領域理論研究的開拓者。
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程開甲 張存浩
程開甲院士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是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為我國核武器事業和國防高新技術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張存浩院士是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我國高能化學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鄭哲敏 王小謨
王小謨院士是我國著名雷達專家,現代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主持開展低空雷達技術攻關,研製成功我國第一部中低空兼顧雷達,並在國際雷達裝備同台競技中為國產雷達贏得了世界聲譽。
鄭哲敏院士是國際著名力學家,我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是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他闡明了爆炸成形的機理和模型律,解決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難題,發展了一門新的力學分支學科——爆炸力學。
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吳良鏞 謝家麟
吳良鏞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同時也是新中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謝家麟院士是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多次就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重要建議和指導意見,對促進我國加速器領域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王振義 師昌緒

王振義院士,血液學專家,在60餘年的從醫生涯中,為醫學實踐和理論創新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成功實現了將惡性細胞改造為良性細胞的白血病臨床治療新策略,奠定了誘導分化理論的臨床基礎;確立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的「上海方案」,闡明了其遺傳學基礎與分子機制,樹立了基礎與臨床結合的成功典範;建立了我國血栓與止血的臨床應用研究體系。

師昌緒院士一直致力於材料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工作,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高溫合金及新型合金鋼等材料的研究與開發。他的成果使我國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由鍛造到鑄造、由實心到空心邁上兩個新台階,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自主開發該關鍵材料技術的國家,迄今為止已大量應用於我國戰機發動機。
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孫家棟 谷超豪

孫家棟院士,為我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衛星返回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創建和發展我國人造衛星總體技術、衛星航天工程管理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做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

谷超豪,著名數學家,在當今核心數學前沿最活躍的三個分支: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和數學物理及其交匯點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徐光憲 王忠誠

徐光憲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他基於對稀土化學鍵、配位化學和物質結構等基本規律的深刻認識,發現了稀土溶劑萃取體系具有「恆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規律,在20世紀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適性的串級萃取理論。該理論已廣泛應用於我國稀土分離工業。

王忠誠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神經外科專家,也是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在半個世紀的醫學生涯中,他為我國神經外科事業的發展壯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創新性貢獻。
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吳征鎰 閔恩澤

吳征鎰院士是著名植物學家,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七十年,是我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著名學者。

閔恩澤院士主要從事石油煉制催化劑製造技術領域研究,是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在國內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聲譽。
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李振聲

李振聲院士主要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科學成就,同時開展了農業發展戰略研究。
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吳孟超 葉篤正

吳孟超,肝臟外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創立了肝臟外科的關鍵理論和技術體系,開辟了肝癌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新領域,創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肝臟疾病研究和診療中心,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

Ⅹ 蔣興良的人物成就

長期從事高電壓絕緣技術、氣體放電以及輸電線路覆冰及防護工作,是該學術研究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作為項目負責人或主研人員先後承擔1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項國家科技攻關和部省級重點科研項目及數十項其它橫向科研課題的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另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三等獎10餘項。
參與完成的「電網大范圍冰凍災害預防與治理關鍵技術及成套裝備」項目榮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該成果創建了電網覆冰預報技術,揭示了電網覆冰成因,提出了電網覆冰長、中、短期預報方法,開發了世界首套電網覆冰預報預警系統,准確的預測為抗冰贏得寶貴的時間;突破了輸電線路覆冰自動監測技術,攻克了導線覆冰厚度自動識別難題,提供了清晰的實時現場覆冰信息;發明了系列高效直流融冰裝備,提出了新型高效直流融冰拓撲原理,研製了低諧波、寬調壓整流變壓器,直流融冰裝置性能與價格優越,融冰成功率達100%,有效防止了倒塔斷線;發明了高可靠的防冰閃復合絕緣子,抗冰閃電壓顯著提高,攻克了電網防冰閃停電關鍵技術。
1985年以來,一直從事極端惡劣環境電網外絕緣、覆冰與防冰減災研究。完成西電東送、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特高壓等重大項目50餘項,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次、二等獎2次、部省級科技進步獎15項,授權發明專利18項。
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三次國家科技進步獎獲得者,其中《電網大范圍冰凍災害預防與治理關鍵技術及成套裝備》,獲得去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重慶大學證實,蔣興良作為教育部十大候選人之一,入選了由中國科學院、中央電視台發起,科技部、教育部、中科協等單位共同舉辦的《科技盛典》2014科技創新人物候選名單。

閱讀全文

與201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