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米粉

發明米粉

發布時間:2021-08-18 03:49:51

❶ 米粉和面條一樣是中國發明的!為什麼在國外米粉的人氣比如面條

米粉(又叫米線)和河粉,都是以大米為原料,經過浸泡、粉碎或磨漿、糊化、擠絲(或切條)等工序製成的細條狀(米粉)或寬扁狀(河粉)食品。
米粉比米飯更容易消化
米粉的製作過程有兩個關鍵步驟,一是大米粉碎成米粉末,二是米粉末需要進行糊化。這兩個步驟都提高了大米的消化率,因而米粉比米飯、米粥更容易消化,更適合消化能力弱的人士食用。
有的人吃米粉卻不覺得好消化,這又是為什麼呢?這有個人飲食習慣和消化能力不耐受米粉中高澱粉的問題,也有其他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
一是因為一次吃得太多。米粉的原料是大米,其營養成分與大米相近,含有較多的澱粉,加上容易消化,吸水量大,所以一次吃得較多,很容易引起腹脹,造成難消化的現象。
二是有些米粉質量較差,在加工過程糊化後,有一定的回生現象(老化),回生的澱粉很難溶解,不易被澱粉酶分解,導致消化率下降。
三是用油炒、油煎的方式烹調。由於油脂的包裹和黏滯作用,減慢了澱粉的消化速度,所以,湯粉更適合消化能力弱的人食用。
米粉比面條更容易消化
米粉的生產工藝要求高,需要精製程度高的大米作為原料,同時,由於減少了脂肪和纖維素的影響,進一步提高了米粉的消化率。
面條由小麥粉製成。由於小麥的蛋白質比大米蛋白質韌性強,因而不需要糊化即可成形製作面條。也就是說,製作面條不一定需要精製的小麥粉,因而面條的纖維含量稍高於米粉,而且蛋白質含量也高於米粉。總體而言,米粉比面條更易於消化。嬰兒添加的第一種輔食一般建議為米粉,雖然嬰兒米粉是米粉末,不同於朋友所說的米粉,但都是由大米粉碎後製成的。文中的陪護阿姨僅從生活經驗來判斷面條比米粉好消化,這是誤區。

❷ 米粉是誰發明的

米粉的傳說講了好多年,誰也不請楚,也沒得幾個人去考證它。傳說講秦始皇派史祿率民工開鑿靈渠,靈渠修通了,秦始皇由丞相李斯陪同,微服游覽桂林山水。他老哥子有個嗜好,愛用鯉魚須、魚肚來下酒,脆啊。來到灕江一看,哇,灕江里的鯉魚用手就捧得起,樂得他亂拍屁股,叫船家趕快弄來,銀子多多的給。一餐不曉得要用好多條鯉魚才炒得出一海碗,秦始皇在灕江上遊了半把個月,殺了成千上萬條鯉魚去。急起灕江里的鯉魚王亂跳,發誓要把秦始皇的遊船拱翻去,讓他葬身魚腹!河伯曉得了警告說,帝王之事亂來不得,你趕緊另想辦法吧。鯉魚王急中生智,用大米磨漿製成了魚須(米粉)、魚肚(切粉)。秦始皇吃了,拍案叫絕,從此桂林米粉就問世啦。

後來,秦始皇「焚書坑儒」成了千古暴君,老百姓不喜歡他了,乾脆把桂林米粉的傳說內容改頭換面,改成桃花江上擺渡的年輕人,救了灕江的鯉魚王,鯉魚王問他要什麼報答,年輕人是孝子,說老母親有病,胃口不開,鯉魚王聽了,就教他學會了製作米粉的工藝,老母親一吃,又可口又消化,病也好了。因那年輕人是瑤族人,所以傳說講米粉最早是瑤族同胞做出來的。從前,米粉作坊壓花格窗上.總愛掛一條木製的鯉魚,就是根據這些傳說來的。

傳說歸傳說,桂林米粉到底是哪個做出來的呢?原來,秦王贏政為了統一中國,派屠睢率50萬大軍征戰南越,緊接著又派史祿率民工開鑿靈渠,勾通湘江、灕江,解決運輸問題。南越少數民族勇猛強悍,不服秦王。秦軍三年不解甲,武器不離手,可見戰斗之檄烈。由於南越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秦軍水土不服,加上糧食供應困難,大量士兵經常挨餓、生病。秦軍伙夫根據北方合落面的製作方法,用興安大米生產出南糧北吃式的新合落面,也就是今天譽滿天下的桂林米粉。

❸ 米粉的起源

米粉的起源

米粉的起源,是為了飲食的方便性。客人來了,洗米煮飯太慢了;米粉是熟的,煮起來方便,外出攜帶也方便。米粉在以前算得上是「高級食品」,只有喜慶宴客、特殊節日才會以「炒米粉」招待客人。根據記載,「米粉」這種食物的起源是: 當「五胡亂華, 華人南遷閩浙贛時,仍以稻米榨條而食,即當今之米粉也,因此史料上的說法認為:北方人習慣吃面條,到了南方以米來製作面條,是今日米粉的源起。當今大陸以江南一帶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聞名;台灣一帶則以新竹米粉出名。其中江西米粉以其獨特的風味可感而聞名海內外、廣西桂林以傳統文化色彩「過橋米線」而出名、福建、廣東的米粉歷史悠久。如今的米粉也已演變成品種豐富,口味多樣,樣式齊全。細的有如銀絲;甚至還有空心的米粉,如義大利的通心米粉(麵粉製品)XXXXXX有限公司的通心米粉(大米製品);還有方便麵式的速食米粉,用滾開水一燙即可食用,方便快捷;還有營養米粉;米粉發展到今天,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越來越多的人把它作為早點、夜宵的主食。

❹ 米粉是哪裡起源

我自己本身是個南方人,在我們那裡的麻辣燙是一種深受普通百姓們喜愛的一種街頭休閑小吃。我本身也挺愛吃這個的,每次都會加一種叫做米線的東西,1塊左右一袋,好吃又管飽。

在桂林,米粉可謂是當地一絕,以前有幸去桂林旅遊時。早上漫步在桂林的街頭,各種各樣的米粉的清香就撲鼻而來。在那裡,可謂是每一個人對米粉都愛到了骨子裡,所以我才說桂林是米粉的發源地。

❺ 米粉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米粉是中國人發明的,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紅藍花梔子》:「作米粉法:粱米第一,粟米第二。」《急就篇》卷三「芬薰脂粉膏澤筩」 唐 顏師古 註:「粉,謂鉛粉及米粉,皆以傅面取光潔也。」

❻ 桂林米粉是怎麼發明的

桂林米粉的傳說講了好多年,誰也不請楚,也沒得幾個人去考證它。傳說講秦始皇派史祿率民工開鑿靈渠,靈渠修通了,秦始皇由丞相李斯陪同,微服游覽桂林山水。他老哥子有個嗜好,愛用鯉魚須、魚肚來下酒,脆啊。來到灕江一看,哇,灕江里的鯉魚用手就捧得起,樂得他亂拍屁股,叫船家趕快弄來,銀子多多的給。一餐不曉得要用好多條鯉魚才炒得出一海碗,秦始皇在灕江上遊了半把個月,殺了成千上萬條鯉魚去。急起灕江里的鯉魚王亂跳,發誓要把秦始皇的遊船拱翻去,讓他葬身魚腹!河伯曉得了警告說,帝王之事亂來不得,你趕緊另想辦法吧。鯉魚王急中生智,用大米磨漿製成了魚須(米粉)、魚肚(切粉)。秦始皇吃了,拍案叫絕,從此桂林米粉就問世啦。

後來,秦始皇「焚書坑儒」成了千古暴君,老百姓不喜歡他了,乾脆把桂林米粉的傳說內容改頭換面,改成桃花江上擺渡的年輕人,救了灕江的鯉魚王,鯉魚王問他要什麼報答,年輕人是孝子,說老母親有病,胃口不開,鯉魚王聽了,就教他學會了製作米粉的工藝,老母親一吃,又可口又消化,病也好了。因那年輕人是瑤族人,所以傳說講米粉最早是瑤族同胞做出來的。從前,米粉作坊壓花格窗上.總愛掛一條木製的鯉魚,就是根據這些傳說來的。

傳說歸傳說,桂林米粉到底是哪個做出來的呢?原來,秦王贏政為了統一中國,派屠睢率50萬大軍征戰南越,緊接著又派史祿率民工開鑿靈渠,勾通湘江、灕江,解決運輸問題。南越少數民族勇猛強悍,不服秦王。秦軍三年不解甲,武器不離手,可見戰斗之檄烈。由於南越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秦軍水土不服,加上糧食供應困難,大量士兵經常挨餓、生病。秦軍伙夫根據北方合落面的製作方法,用興安大米生產出南糧北吃式的新合落面,也就是今天譽滿天下的桂林米粉。

❼ 如何製作米粉

用料:粘米粉3杯、青菜適量、牛肉適量

米粉製作方法:

1、往面糧機面桶內倒入3杯米粉(超市買的粘米粉即可)。

❽ 米粉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米粉,也叫米線,米粉是指以大米為原料,經浸泡、蒸煮、壓條等工序製成的條狀、絲狀米製品,而不是詞義上理解的以大米為原料以研磨製成的粉狀物料。米粉質地柔韌,富有彈性,水煮不糊湯,干炒不易斷,配以各種菜碼或湯料進行湯煮或干炒,爽滑入味,深受廣大消費者(尤其南方消費者)的喜愛。米粉品種眾多,可分為排米粉、方塊米粉、波紋米粉、銀絲米粉、濕米粉、干米粉等。它們的生產工藝大同小異,一般為:大米 — 淘洗 — 浸泡 — 磨漿 — 蒸粉 — 壓片(擠絲)—復蒸 — 冷卻 — 乾燥 — 包裝 — 成品。

在中國南方由於盛產稻米,比較流行,南方人習慣吃米飯,對比較乾的食品難以下咽,因此米粉一般都是做成湯面。

南方各地的米粉吃法和作料配製都不相同,貴州的米粉相當辣,一碗湯幾乎都是紅色。

桂林米粉和台灣新竹出產的米粉都很有名氣。

米粉是江西人民最喜愛的一種食物.幾乎是無宴會不有米粉.
具體的燒制方法由三種.
炒食; 湯粉;涼拌;
在南昌地區安義的米粉歷史最為悠久最為出名.
南昌地區中首推安義縣黃洲鎮宗山壠米粉品質最佳。據清同治十年的《安義縣志》雲:「米粉出處甚多,宗山最好」,其盛名在江西經久不衰。宗山米粉手工精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宗山壠楊氏族譜記載:「北宋初年,北宋四賢之一的工部侍郎楊靖公,棄官歸隱故里,始創制米粉為業,並以家庭世業相承。」經世代相傳,逐漸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地方風味特產「宗山米粉」。該米粉選用當地純天然優質稻米和地下泉水,經過浸、磨、濾、煮、團、榨、曬等一系列手工工藝製作而成。工藝考究細致,不含防腐增加劑,它的顯著特點是:色澤潔白、柔軟滑爽、燒之有物(發水好),善於吸收佐料的味道,口感宜人、風味獨特、可煮可炒,為宴席上頭道佳餚和饋贈親朋好友之佳品
米粉以安溪縣湖頭為佳。湖頭米粉作坊星羅棋布,僅福壽、湯頭兩村有80 %農戶以製作米粉為生。湖頭米粉的製作與眾不同。首先是水,採用閬溪甘泉;其次,挑選優質白米;再次是曬場,在日照長、輻射強的溪畔沙灘上,上曬下烘,兩面煎蒸。
猶以用福壽村的井水製作的「福壽米粉」為正宗。其白如晶冰,滑如青絲,韌如膠簧,粉如花絮,百煮不爛;可煮可炒,可燉可餾,油多不膩,油少不澀。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聖祖玄燁因平定「三藩之亂」,又逢29歲生日,康熙決定提前做聖誕。 消息傳至安溪,李光地和堂兄李光斗、叔叔李日煜商量如何為「昇平嘉宴」增輝添彩?當時湖頭山高水險林密虎多,山寨大王也不少,百姓生活極艱難,實在無物上賀。李光地童年時曾被永春帽頂寨大王林日勝捉上山寨,是安溪縣城東岳廟和尚德輝禪師救出。未回家前,李光地在東岳廟學過做水粉。此時,李光地忽然想到,湖頭泉水製作的米粉,口感柔韌細膩,不如把水粉做成粗條再曬干好帶上朝去,到時自己還可當眾表演吃法。堂兄和叔叔都說甚好,但北方人喜食干食,御前亦難湯水淋漓,建議帶上湖頭的筍絲香菇同炒,味道更可顯得與眾不同。
這樣,李光地把湖頭米粉變成了貢品。他用肉絲、蝦仁、香菇炒熟,肉骨湯適量和米粉入鍋油炒翻動,快速提鍋倒入瓷盤的炒米粉,竟成為康熙帝「昇平嘉宴」中宴請大臣、翰林和有功之臣的有泉州地方特色的美味。

原料:米粉,榨菜絲,肉絲,鹽,味精,醬油,雜骨湯,干椒粉,蔥花,熟豬油。
製法:①肉絲,榨菜炒香,調正味,加雜骨湯,燜熟,待用。 ②取碗放入鹽,味精,醬油,干椒粉
,雜骨湯,熟豬油,蔥花待用。 ③鍋燒開水,下入米粉,燙熟,撈出放入碗中,澆肉絲即成。

❾ 米粉的發展歷史


據傳是古代中國五胡亂華時期北方民眾避居南方而產生的食品。另一說法是秦始皇占林桂林的時候,由於當時北方的士兵在桂林作戰,吃不慣南方的米飯,所以當時的人就用米磨成粉狀並做成面條的形狀,來緩解士兵的思鄉之情。
桂林米粉到了清代和民國年間,可謂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清朝時,桂林軒榮齋的炒粉、會仙齋的鹵粉、易榮齋的湯粉,各有絕活,吸引了無數的回頭客。三齋之間不是以拆對方的台而後快,而是互相勉勵,各出奇招,你賣湯粉,我就賣鹵粉;你賣鹵粉,我就賣炒粉,既公平競爭,又都動足腦筋,翻新花樣。因此,「三齋打擂」的典故,至今仍令入津律樂道。
桂林米粉,後來派生出涼拌紛、酸辣粉、三鮮粉、牛腩粉等等,給米粉注入了無限活力。而桂林米粉對柳州螺螄粉、廣東卷腸粉等的包容,又充實了桂林米粉厚重的基石。桂林米粉,就有了三天六夜說不完的話題。
且不說李宗仁當了代總統,派專機來桂林要米粉送往南京解讒,你就看桂林的老酒鬼清晨八早要一碗米粉送三花酒,一直喝到中午的那滋味,老話講「做了皇帝還想當神仙」,有了米粉和三花酒,做神仙他還不願呢。桂林的米粉店,滿街到處是。不少來桂林賣外地小吃,來了才曉得桂林人對米粉的依戀,沒奈何只好改行賣米粉。有的人不知熬鹵水的奧妙,以為鹵水就是醬油加味精,桂林人吃到這種米粉,吃一口吐一口。其實,要做一個真正的米粉師傅,並非易事。中國菜餚的烹制方法百款百技,而桂林米粉的配料,幾乎把中國菜的技法都用上了,好生了得。如果說桂林米粉是烹調藝術的經典,一點也不過譽的。
在桂林米粉文化藝術館里見到這樣一段話:「桂林米粉,是世界快餐業的鼻祖;桂林米粉,是中國食文化的代表;桂林米粉,是烹調藝術的經典;桂林米粉,是民族融合的見證。」

❿ 米粉最早出現在哪裡

米粉起源小考 興安部分學者經多年研究,認為名滿天下的桂林米粉最早是從興安發源的。其理由是,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發兵統一嶺南時,大批北方將士南下,聚集在興安修築靈渠,前後達數年之久。北方將士不服南方水土,他們習慣於吃小麥面,吃不慣南方的大米飯,加上鄉愁,患病的人很多。糧食從北方轉輸,長途跋涉,山重水復,困難重重,如就地解決,只能用稻米。窮急之下,試將大米磨成粉或漿,加工成像北方面條一樣的食品,就成了後來的米粉。 這樣的推斷應該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在歷史上找不到相應的文獻資料,考古發現也還沒有這方面的依據,令人頗感困惑。 我們知道,「民以食為天」。吃飯是人生第一需要。人類在最初全然依賴自然,周圍生長什麼就吃什麼,天上飛的,地下爬的,水裡游的,樹上結的,土裡埋的,只要能果腹,都取而食之。這是人類初始社會,從事採集和漁獵,是完全向大自然「索取」的經濟。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改造自然,對食用的動植物進行馴養和栽培,才過渡到「生產」經濟。由於受著氣候條件的影響,大約距今一萬年前,北方種植小麥,南方種植水稻,南北主食發生了明顯的分化。 北方旱地適合粟、黍、麥、菽等主食作物。仰韶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前3000年)的人以粟為主食,粟為五穀之長。麥是夏熟作物,能在青黃不接時節代替粟。古人於五穀最重麥、禾,尤其是在找到麥的最佳食用方式——麵食之後,麥的地位突現,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以後逐步取代了粟的地位,成為北方的主糧。 南方溫暖濕潤的環境適於水稻的栽培。稻幾乎是南方水田唯一可選的主食作物,是因為稻有「可種卑濕」的特性。南方的稻米如果從湖南彭頭山文化(公元前7000年)和浙江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算起,一直以來作為主糧,歷數千年地位不變。 中原漢人以素食為主,肉食為輔。《黃帝內經•素問》曰:「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漢族飲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不像北方游牧民族以動物性食物為主。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就是北方人吃麥面,南方人吃米飯。 從收成的原糧麥和稻,變為食用的口糧,需要經過去秕、脫殼、磨粉等一系列加工程序。秦漢時期糧食加工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杵臼、踏碓、風車、石轉磨都已出現。杵臼脫殼去秕出現很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了,漢代仍廣泛使用。踏碓、風車以及手推和畜力牽動的石轉磨,可能在秦漢時期才發明。杵臼舂穀須「高肱舉」,既費力,效率又低。西漢發明碓,「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杵舂」(桓譚《新論》)。從考古發現的漢代陶屋、陶倉模型來看,房屋內專辟有碓屋,有人在裡面舂米、踏碓、簸米,可見秦漢時期廣西穀物脫殼還是用杵臼,但踏碓已廣泛使用,去糠秕則用簸箕揚簸。比踏碓效率更高的是礱(轉磨),西漢畫像石上有礱的形象,礱分上下兩扇,上部隆起,一側裝拐木和撐架, 由一人執拐木在原地前推後曳,礱扇即可旋動(見右圖)。礱分量輕,只適於水稻脫殼,磨粉和漿還需要石磨。石磨最早出現於秦,漢代推廣到南北各地。石磨又稱石磑,長沙阿彌嶺漢墓出土滑石明器上刻「磨」字。石磨有磨粉和磨漿兩種。當時已掌握把穀物磨成粉末或舂成粉末的技術。洛陽漢墓陶倉上書有「大麥屑」題字,說明麥夫已從麥粉中分出,移作他用。馬王堆漢墓遣策中有白米面、黃米面做成的「白粢食」、「黃粢食」食品,即是白米粉、黃米粉等甜食。 雖然我們還沒有發現古代製作米粉的相關工具和製作米粉的工作流程資料,但考古發現有漢代製作豆腐的畫像資料,可以作為參考。傳說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創造的,只是缺乏直接根據,但在漢代確實已經會作豆腐了。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出土一幅「磨製豆腐」畫像,畫面上層是釀酒圖,下層縱列敞口大缸、石磨、木桶、木杠、石錘等大型器具,還有七人從事浸豆、磨漿、濾渣、點鹵、擠壓去水等操作場面。既然豆可以磨漿、濾渣、壓榨去水製成豆腐,在相近的條件下,大米也就能磨粉、磨漿、沉澱,壓榨成條狀或塊狀,製成米粉。在興安石馬坪漢墓和界首漢墓出土過陶瓮、陶甑、鐵釜(鼎鍋)、鐵三腳架(撐架)和陶灶模型,陶瓮可以貯存、浸泡大米,陶甑放在鐵釜上,釜中盛水,甑中放生米,同置灶眼中或鐵三腳架上,釜下生火,水汽通過甑底箅孔使生米煮成熟飯,加上其他竹、木輔助工具,就可以完成製作米粉的流程。 米粉最早產生於興安有它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是興安盛產大米,二是當時已有將大米碾成粉或磨成漿的技術和設備,三是聚集了北方會做面條的工匠,再就是得益於湘、漓二江源頭清沏的山泉水。 興安高萬丈,水往兩頭流,山青水秀,最得中原風氣之先,天時地利,成就了米粉發源。米粉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交流、融合最有代表性的結晶。 嚴格來講,米粉與面條對應,應叫米條,雲南人稱為「米線」,更為貼切。如果叫米粉,則使人想到是粉狀,有如麵粉。20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北方還沒有米粉,我的一些北方朋友來廣西吃到米粉,回去後對我說,你們桂林那種「用米做的面條」很好吃。他們把桂林米粉還稱為米做的面條。

閱讀全文

與發明米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