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

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

發布時間:2021-08-18 01:00:04

1. 科學與藝術 李政道 閱讀答案

(一)1、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
3、科學和藝術源於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恆和富有意義。
(二)《科學與藝術》名師導學(語文版九年級必修)

--------------------------------------------------------------------------------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教學文摘 → 《科學與藝術》名師導學(語文版九年級必修) 2008-10-10

12、 科學與藝術
基礎知識歸納
1、生字注音組詞
潛意識qián 嬋娟chán juān
鑒賞 jiàn 奠定 diàn
2、多音字
應和 hè 捲起來
和諧 hé 開卷有益
暖和 huo
3、辨形
共鳴 依賴 噴涌
嗚咽 簌簌 詠誦
4、科學與藝術的比較
科學風景畫是抽象思維的結晶;藝術風景畫是形象思維的結晶。兩者各司其職,但又通過神經進行交流、合作和互補。一個完整和諧、全面的人,應該同時能欣賞、贊嘆並創作出這兩種類型的風景畫。熱愛科學,同時也熱愛藝術,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現。
5、解說標題
「科學與藝術」是一組並列關系的詞語,標題交待了二者的關系。這是李政道2001在上海科學與藝術展上做的同題演講。他旁徵博引,從李白的《把酒向月》、蘇軾的《水調歌頭》,到邁克爾遜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試驗,普朗克1900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從科學與藝術對稱和不對稱的表現方式到超弦理論等方面,對科學和藝術的關系作了精彩的闡述。本文出現的科技術語倒不必記憶。
6、課前背誦
[原作] 楓橋夜泊
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父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注釋]
1.楓橋:橋名,在江蘇吳縣閶門西。 2.烏啼:烏鴉啼叫。烏,指烏鴉,亦指夜晚樹上的棲鳥。 3.江楓:江邊的楓樹。 4.姑蘇:蘇州市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名。5.寒山寺:在離楓橋西邊一里的寺廟。據傳唐初有名的寒山、拾得兩個和尚住此,因而得名。6.夜半鍾聲:唐代寺廟有半夜敲鍾的習慣。
[賞析]詩歌從很細小的景色入手,繪制了一幅朦朧靜謐、清冷幽美的江南水鄉秋夜圖。詩歌一、二句,雖然寫的是秋夜,但仍能使人感知江邊各種秋物的色彩、形態,還有聲音和情緒;而且前後詞語之意因果相連,推論而出。三、四兩句卻是個大寫筆,把一里以外寒山寺的鍾聲遠距離傳送了過來。這超然的鍾聲,又會引發滿懷愁緒的夜泊之人什麼樣的感受呢?詩歌前後兩聯,所描寫的內容一繁一簡,體現出來的感覺一實一虛,對比非常清楚。而詩歌所創造的藝術意境,也寓於這繁簡虛實對比的玄妙之中。

課文完全解讀
論科學與藝術李政道
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問月》中寫道: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公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後,蘇軾(公元1037-1101年)的《水調歌頭》寫道: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詠誦這些詩的時候,它們的相似之點和不同之處同樣感動著讀者。盡管李白、蘇軾生活的時代和今天的社會已經完全不同了,但這些幾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詩在今天人們的心中仍然能夠引發強烈的感情共鳴。
同樣,我們現在閱讀莎士比亞的著作,或者觀賞莎士比亞的戲劇,不論是原文或譯文,也有著和幾百年前英國的讀者和觀眾相似的情感共鳴。
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
科學,例如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對自然界的現象進行新的准確的抽象,這種抽象通常被稱為自然定律。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就越深刻。盡管自然現象不依賴於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是一種人為的,並屬於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造是一樣的。
在科學中,人們研究物質的結構,知道所有物質都是由分子、原子構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又由質子、中子組成,質子、中子又由誇克組成等等。人們認識了物質的基本結構,進而去認識世界和宇宙。
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並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這就是科學的普遍性。
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科學上有兩個關鍵性的發現,它們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無關。一個是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另一個是普朗克在1900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前者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實驗依據,後者為量子力學奠定了基礎。正是有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20世紀的科技發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線技術、半導體、超導體、超級計算機等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學原理應用越廣泛,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也越多樣化。
科學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適用於所有的自然現象。它的真理性植根於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這個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於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盡管科學的普遍性和藝術的普遍性並不完全相同,但它們之間有著很強的關聯。
因此,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對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對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隨後的感受升華與情感又是分不開的。沒有情感的因素和促進,我們的智慧能夠開創新的道路嗎?而沒有智慧的情感能夠達到完美的意境嗎?所以,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於自然,而對自然的探索則是人類創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現。
事實上如一個硬幣的兩面,科學和藝術源於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恆和富有意義。
重點難點剖析

1、文章結構梳理
論點: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論據:李白《把酒問月》 蘇軾《水調歌頭》,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普朗克在1900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
論證:例證
第一部分(1)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第二部分(2-10)具體論證論點。
第三部分(11-12)綜合論述科學與藝術的異同。

2、語言特色揣摩
作為一篇學術性質的演講稿,李政道先生用准確精煉的語言,介紹了科學與藝術各自的特點。此外,引用古代詩詞和貼切的比喻,形象的解說了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的關系。
3、突出寫法分析
《科學與藝術》一文採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闡述了科學與藝術各自的特點及密切關系。開門見山的提出論點,然後分藝術和科學兩個方面論證,資料的引用充實了論據,大大增強了這篇論文的說服力。
典型例題分析
1、找出點明藝術的「創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並談談如何來理解它們。
2、找出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的「異」,說說它們之間的關系。
3、「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對這句話的含義,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
1、強調藝術的創造力句子: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地情感。
強調藝術「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反響」是指藝術接受者欣賞者的共鳴反映。只有用創新的手法,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珍品,也才能喚起深藏在內心的情感。
2、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的「異」:科學的真理性植根於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於整個人類。
理解: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科學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圍要大於藝術家所追求的。
3、科學和藝術的關系表現在:藝術和科學都需要智慧,而要發揮發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資料匯編
1、作家生平及文章觀點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出生於上海。1943年考入浙江大學物理系,後公費赴美,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就讀。李政道教授先生因發現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結論,並被實驗證實,而與楊振寧教授分享1957年度諾貝爾物理獎。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於倡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他認為兩者的融合必將促進、加速文化的進展,而且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規律。科學家站在科學的立場看藝術,充分思考和研究後,李政道提出了「藝術與科學」結合的構想。他告訴人們,無論是正在從事科學或藝術事業的人,都要具備創造精神和提高創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
2、吳冠中、李政道笑論藝術與科學
著名畫家吳冠中和著名科學家李政道在清華大學攜手暢談「藝術與科學」這一話題。
一位是聞名海內外的八旬老畫家,一位是成名於50年代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兩人幾度結緣,均緣自對「科學與藝術」理解上的投機與默契。
李政道認為,藝術用創新的手法去喚醒人們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的情感,情感越珍貴,喚起越強烈,反映越普遍,藝術就越優秀;科學則對自然界現象進行新的、准確的「抽象」,科學家「抽象」的敘述越簡單,推測的結論越准確,應用就越廣泛,科學創造就越深刻。「科學與藝術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其共同的追求,是真理的普遍性。」……
拓展閱讀
無論是牛頓,還是貝多芬,在全球范圍內都稱得上是響當當的名字,提到時往往令人肅然起敬。如今,讓這兩位大師「決斗」,該從何說起?
追本溯源,都是愛因斯坦惹得禍。原來,他曾鄭重其事地說過這樣一句話:「即使牛頓或萊布尼茨從來沒有存在過,世界上也總會有微積分學;然而,如果貝多芬從來沒有生存於世,我們就永遠不會有那些C小調交響曲。」若牛頓聞聽這話,不生氣才怪!
傳統認為,科學是用「理性方式」把握世界的,創造的是概念世界。用概念的邏輯體系來表述客觀世界運動規律的科學,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並可以用邏輯論證的方法和實驗的方法,由人們加以認證,具有普遍性、必然性,是客觀事物規律性的反映。
而藝術則用「感性方式」把握世界,創造的是形象世界。它用藝術的形象,把歷史與生活的真實同藝術家再現的歷史與生活的內心情感統一起來,表達了特定個體的審美體驗,激發人們的美感,弘揚更典型、更普遍、更理想的價值追求。
牛頓的經典力學理論,其每一個定律,每一個參數,都有明確而清晰的來龍去脈;無論是牛頓本人,還是已經掌握了該理論精髓的人,都可以將理論推導中的每一個步驟展示給其他人,使得其他人可以理解。可是對於貝多芬來說,他根本就不可能教會別人創作出類似《命運交響曲》或《英雄交響曲》這樣的作品。 天文學家和歷史學家歐文•金戈里奇通過對一種替代解釋的實證演示法,突出展示了牛頓的科學成果中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作用,同時也肯定了牛頓的研究成果的特異性。金戈里奇總結說:「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一項個性化的成就,它使得牛頓置於像貝多芬、莎士比亞一樣的創造者行列。」
前面說愛因斯坦話語偏頗,導致牛頓「挑戰」貝多芬,不過是玩笑話,其實,愛因斯坦是非常公允的,不信你聽他說:這個世界可以由樂譜組成,也可以由數學公式組成。科學與藝術,求知與審美,原本是不可分割的,如同李政道教授所說:「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無論是科學成果的必然性,還是藝術作品的獨創性只要是一件偉大的作品,它就反映了客觀真理,就體現了結構與和諧,就飽含了人類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就都是美的。
課後習題全解
一、這篇課文是作者為《科學與藝術》一書所作的序。閱讀課文,簡要說說科學和藝術在哪些方面本質上是一致的。
提示:這是一篇科學論文,同樣具備一般議論文的論證特點——提出問題,分析論證,結論號召。要解答上面的問題,就要遵循這個論證規律來找,看開頭結尾,尋結論性語句。
參考答案
1、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
3、科學和藝術源於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恆和富有意義。
二、細讀下面的句子,並結合實例談談你的理解。
提示:本題答案比較靈活,可列舉身邊的例子論述,可用自己的話回答。
1、「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反響」是指藝術接受者欣賞者的共鳴 反映。斷臂的維納斯,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國的《紅樓夢》等藝術作品能跨越時空和社會的范圍,引起觀賞者的震撼,因此,反響就越普遍,藝術就越優秀。
2、自然定律是對自然界的現象進行新的准確的抽象,是一種人為的並屬於人類智慧的結晶,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表明人們對它的本質特徵認識得越清楚,研究得越深刻。

2. 藝術與科學的關系和影響

關於科學與藝術,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在主編的大型畫冊《科學與藝術》(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中說「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學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於自然現象的普遍性,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適用於所有的自然現象。它的真理性植根於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這個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於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盡管科學的普遍性和藝術的普遍性並不完全相同,但它們之間有著很強的關聯。因此,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起源的角度說明科學與藝術本是同根生,後來隨著學科的分化才走上不同的道路;科學與藝術之發展都試圖進行有條件的、謹慎的創新;在歷史上兩者共濟進化,譜寫了人類文明的壯麗篇章;科學理論的選擇從內部和外部都受審美原則的支配;作為生成與組織原則的對稱性,是科學與藝術最主要的共性所在,對稱性對於理解科學與藝術至關重要。

藝術美感在科學創造中往往能給人們意想不到的啟迪。特別當你在科學創造過程中遇到困難,思路受阻,百思不得其解時,某些藝術美感的啟示,能使你茅塞頓開,接通已經失掉和忽略的線索,溝通「已知」與「未知」的聯系,促使你浮想連翩,觸發靈感,使難題迎刃而解。

科學與藝術的互動關系是伴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同時科學與藝術是發展也是行影相隨的,藝術需要科學的眼光來創作,科學指導藝術的發展,藝術為科學提供了服務,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既是互動的,又是相互依存的,藝術離不開科學,科學也少不了藝術,藝術時刻都發生,是永恆的。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與藝術的交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並已成為當今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特徵之一。藝術的發展,科學的進步,藝術的深層哲學思考也越來越深入。對於藝術的哲學思考,我個人並沒有太獨到的見解,一直都在努力的探索著和追尋著,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哲學,這個概念非常的抽象,很難理解,藝術與哲學有什麼樣的關系呢?到底裡面有什麼聯系呢?這樣的問題似乎也引起思考過,一直沒形成系統的東西,但現在社會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很難讓人跟得上,藝術的發展也呈現了非常繁華的局面,這讓我發現了一些東西,看到藝術和科學的跟緊密聯系,工業化的發展,需要科學技術,科學管理,科學創新,就是所謂的學科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同時也需要藝術設計,藝術規劃,他們之間就形成一種互動關系,形成一種彼此依賴關系,科學的進步,對藝術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對藝術進行了思維的導向創作,一個科學的產品,必須要有藝術的成分和藝術設計畫在裡面,這個方面是從產品的外觀來分析,科學是服務人類的,科學的產品也是一樣,藝術是也是一樣,科學的產品是按照個人的生活需要來定製的,是用科學的方式加工製造出來的,同時也是藝術設計的結果,這個過程也是藝術思維指導的過程,如果沒有藝術的思考,沒有對產品造型的理解,沒有通過藝術抽象思考,那麼製造出來的科學產品就可以和我們生活所需求的不一樣,那就是不科學了,不是藝術了。打個比方,製造一個電視機的形狀你不可能製造成航空母艦的形狀。製造一個手機的形狀也不可能搞成大炮的形狀啊等等,當然我這里是指得是體積和重量。藝術設計是要人性化的,是和人的需求結合在一起的,這樣才能讓人接受,這都是根據他們的內在聯系,組建的位置的擺放來進行組合的,而這個過程就恰恰是藝術設計的過程,是藝術思考的過程,是藝術與科學互動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藝術設計往往提供的一個形象,或者是構架,或者是模板。也可能有更深的藝術化。一般的情況是這樣的。

藝術和科學的互動關系,在過去的許多著作中都有過論述,在最近的一段時間內,有些專家和有些記者又在媒體上做了進一步的闡釋,認為「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是21世紀藝術發展的大趨勢。」「與科學結合,有利於克服藝術家個人的『情感偏向』」,「有利於藝術家介入社會、介入生活,全方位地表現和反映社會生活」。是不是「大趨勢」現在還不敢說,至於怎樣「融合」更有待討論。但是,說到「克服藝術家個人的『情感偏向』」,卻反映出目前被說得比較熱的「藝術與科學」這一個話題在認知上存在著一些誤區。

吳冠中先生說:「科學揭示宇宙的奧秘,藝術揭示情感的奧秘」,基本上把科學和藝術的各自特性說得比較明白。因為藝術家和科學家之間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方式,藝術家的「情感偏向」,正是科學家所要克服的,也正是科學家所要學的,一個優秀的科學家,他是思維應該是一位藝術家的思維,感性和理性的結合,抽象和具象的綜合考慮,生產和設計出來的產品可能就更加的人性化了,更加的適合我們的需要了,就更能體現科學和藝術的深層互動關系,如果藝術家在發揮「情感偏向」的同時,那藝術和科學具體結合起來,就象一個室內設計師在裝修的同時把裝飾的材質材料,性能,效果,安全考慮進去一樣,把藝術和科學有效的結合起來。這樣的話我想應該是一種綜合知識的結合和優秀智慧的運用。有一種說法「科學與藝術追求的目標都是一種普遍性」,科學追求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藝術追求的目標是情感的普遍性。他們之間追求的都是一種認可,一種讓人們接受的普遍性,科學的真理有一定的標准,它的普遍性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並被人們普遍地接受;藝術的情感也許沒有什麼沒有標准而言,每個人的審美觀點都不一樣,但是他們所進行的都是最廣泛對象的活動,他們的目的都是努力的讓人接受。不過藝術的普遍性則是通過模糊的審美認識被人們廣泛地接受。科學的普遍性是通過客觀的真理顯現科學的共性;從而也讓人廣泛的接受。

關於藝術與科學的哲學思考,藝術與科學除了有互動關系之外還有哲學關系,他們就是哲學的關系,是哲學思考的關系,他們是同時進行的,同時發生的,上面我也提到過,藝術和學科是形影相碎的,誰都離不開誰的,有科學的出現就存在著藝術,有藝術的地方就有科學的成分,這可能絕對了一點,但是也並不誇張(當然這個也可以反駁為那宗教藝術是什麼呢?也算是有科學的成分在裡面嗎?我說有,他們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就是用科學的思想在進行指導,否則是不可能完成的,科學是一門規律性,所以只有遵循他我們才得以開展活動,進行實踐。)那麼就有藝術與科學的哲學思考,科學的進步是藝術發展的標志,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看看他們的藝術發展情況就可以推出他們科學技術水平,在歐洲,藝術是非常發達的,科學技術也是非常進步的,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他們是藝術是世界上有名的,同時他們的科學技術水平也是非常發達,做為工業革命主要國家,英國、法國、德國,他們的藝術在世界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就引起哲學和藝術的思考,用哲學的眼光看帶,用唯物辨證主義和方法論來看待,來思考。科學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必然推動了藝術的進步,藝術的發展。這是一個很好理解的邏輯思維,非常的通俗,想一下就知道了,但是哲學思考,用哲學來思考就不那麼一定了,我上面的所進行的論證也許不夠能證明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但我想應該也有一定的道理,哲學與藝術、科學的關系也應該是緊密聯系的,哲學的思考的越深入就能更好的理解藝術與科學的關系,科學與藝術的進步,發展也就越能促進哲學的思考。

總上所述,藝術與科學的互動關系哲學思考是相互聯系的,科學的進步促進藝術的發展,對藝術提出新的要求,藝術的發展也對科學起到了指導作用。藝術、科學、哲學、這三個是連在一起的,思考起來三個都要涉及到的。

3. 簡述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藝術與科學的同一性使世界變得更加光彩照人
同自然界其它事物一樣,藝術與科學的又對立,又統一的現象,也不是源於人類社會,而是源於大自然.美國著名物理學家阿·熱在其《可怕的對稱》中說:大自然在最基礎的水平上,是按美來設計的.所有圖形按一定比例關系排列和組合,最容易產生美感,三角形、圓形、方形和流線型等,各有自身的藝術審美功能.如圓具有很高的對稱性,自然中的許多形態都是圓形的.圓既是美的,又是善的,故有完美、圓滿、完善之類的說法.但是,這種美感又是在對立統一中實現的.直升飛機在空中飛行,象雄鷹在空中盤旋,十分的美麗,但是,能夠使它在空中美麗盤旋的兩組葉輪圓,則必須同時向兩個不同的方向旋轉,否則直升飛機就不會在空中盤旋.
大自然本身就是按照美的法則構成的.一片樹葉在對稱中求得最美的形式排列,正是這種有韻律的組合,才使我們對花草樹木格外偏愛;人以眉宇間的中線垂直延伸,可以相當精確地分成左右兩半均等的對稱體,這種對稱使人類更加健美.但它們又不能絕對對稱,如果人體有兩個頭,那就是畸形.所以,只有對稱中的不對稱才有藝術韻味.漢代武梁祠石刻畫像,描繪了人類始祖伏羲和女禍人首蛇身的神奇藝術造型,這是古人的科學審美觀.古人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只有陰而沒有陽,或者只有陽而沒有陰,那不但這畫像失去了藝術的魅力,整個世界都會暗淡無光.
● 藝術與科學用不同的形式追求美
真善美和假丑惡,都是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共同存在的,藝術與科學追求真善美,但也必須揭露和鞭笞假丑惡.這就是同處一個統一體中的藝術與科學,最美的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科學史專家、比利時人喬治·薩頓認為:理解科學需要藝術,而理解藝術也需要科學.他對藝術與科學的對立統一,做了這樣的概括:「藝術和科學最明顯的差別在於科學是逐漸進步的,而藝術則不然.正因為科學的本質是不斷進步,因而其成果不是經久持年的.每項成就或早或晚註定要被更好的成果所取代,失去其實用價值,成為博物館展櫃中被人遺忘的工具.而與此相反,正由於藝術並非不斷進步,其作品就可以永葆青春.」
藝術與科學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樣,都是在對立統一中發展.科學是生活的理智,藝術是生活的歡樂,藝術與科學缺一不可,缺少藝術,科學就會枯燥;缺少科學,藝術也會蒼白.人類正是因為不想做科學的奴隸,才努力從科學中尋找藝術;人類不想讓藝術孤獨,就不斷地給藝術注入科學的動力.

4. 李政道說:科學和藝術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後面的誰知道)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在主編的大型畫冊《科學與藝術》(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中說 :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5. 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樓主你好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管理是既是科學也是藝術。
管理科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一種,是長起以來人門在管理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和發展。人們將這些作以分析,整理並形成系統。成為理論。因此是當之無愧的科學。何況現在的大學里也在開設經濟管理。財務管理,工商管理等課程,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
說管理是一門藝術。此話亦真,我們談管理,不只是單純的形式上的管理。理論上的管理。而是多姿多彩的全面的管理。管理對管理人才的要求很高,要他同時具備多種素質。有一篇文章曾將管理人才的素質分為幾類:「一個管理人員應該同時是一個軍師,一個元帥,一個花匠、一個戰士等。」因為一個企業管理者必須統帥全局、為企業的長期發展作謀劃,必須身先士卒和有縝密的思維。因此說管理是一門藝術也不足為過。何況當今的高級管理人才畢竟少的可憐。
管理肯定是科學,但同時又是藝術。因為管理是對人的管理,而不是機器,所以要講究方式方法,這就是藝術了。有些管理者懂管理理論,但不會做人的工作,結果與願望相反,有些管理者可能不是很懂理論,但會做工作,結果與希望相一致。這就是管理的藝術所在。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充分發揮管理的作用。
自然,管理是在人類經濟社會活動中的一項職能,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有管理學、管理方法、管理理論等形態;從藝術角度來看,則有具體的管理藝術,特別是在度的把握以及在具體應用時一些微妙的變化……所以說管理既是科學也是藝術。
管理既是科學又是藝術!管理象一台運轉的機器,它遵循著它的運作模式,但是在機器陳舊的時候就需要改進和維護,從而為企業進行更好的服務,這時就產生了藝術,而管理步伐中的細小環節,模式所不能解決的它就必須有新的方式,新的手段,新的做法去解決,根據環境和問題的不同,作出不同的結論,這本身也是藝術,所以管理是科學,但是它同時也是一門最好的藝術!!! 回答完畢 謝謝了

6. 淺談藝術與科學技術的關系

科學與藝術的聯系
李政道先生說:「科學與藝術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他們追求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藝術與科學的靈魂同是創新。一個好的科學理論要符合對稱、和諧和簡單的性質,這幾乎構建科學理論的「美學標准」。
對稱:對稱性在人類對自然界的探索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運動規律在時間平移中能夠保持不變,說明時間平移的對稱性。時間平移對稱性導致能量守恆定律。19世紀80年代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創立的方程組也展示了完美的對稱性。
和諧:畢達哥拉斯發現樂器的弦長成整數比例會發出和諧的聲音,進而用和諧觀點解釋宇宙的構成與宇宙之美,開普勒信奉畢達哥拉斯主義,創立了行星運動三定律。廣義相對論內部自洽,而且他和整體物理學原來使用的范圍相一致,體現高度和諧,也體現出各部分之間以及各部分與整體之間固有的和諧。
簡單:哥白尼少幾個圓的想法推翻了地心說創立了日心說。牛頓第二定律F=ma,量子論E=hv,質能方程E=mc2,無不展示簡單之美。
藝術也注重對稱、和諧和簡單,這實際上在無聲無息中與科學相關聯,並促使科學的發生發展。

7. 論述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科學技術對藝術的影響是廣泛和深刻的,除了將自然學科的成果直接運用到藝術領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學的思維方法來促進藝術家文化心理結構的改變,從而推動藝術創作觀念和創作方法的革新,推動藝術形態的發展。
當今社會中,科學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飛猛進地發展,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不受到科學技術的影響。現代科學技術更是對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但為藝術提供了從未有過的大眾傳播媒介,而且創造出了新的藝術種類和藝術形式,如電影藝術、電視藝術和計算機多媒體藝術等。在許多領域和許多方面,科學技術與藝術已經非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至很難將兩者區分開來。
藝術與科學之間確實又有很大的不同,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對立的現象。科學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知識總和;藝術是人類進行審美創造的最高形式。科學求真,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藝術求美,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審美需要。科學主要運用抽象思維,強調理性因素;藝術主要運用形象思維,強調情感因素。科學應當客觀冷靜地對待事物,准確地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藝術則是一種主觀色彩很濃的創造活動,除了反映生活外還應當評價生活與表現情感。科學理論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準;藝術作品必須具有獨創性,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8. 為什麼說「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科學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創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種藝術品更是人的創造力版的體現,沒有人的創造力就談權不上科學和藝術。所謂的「真理的普遍性」,對藝術來說超過的限制,接受和欣賞的人越多越廣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對科學來說,解釋的對象越多,應用的越廣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101教育PPT的資源庫有這個問題的回答,可選擇PPT背景的軟體。

9.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問題。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包含著某種普

1.D
2.①藝術追求的是人類情感的普遍性,優秀作品能跨越時空引起人們深層的情感共鳴。
②科學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應用的廣泛也反映了科學原理的普遍性。(意對即可)

10. 本大題共2小題,共8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題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


小題1:D
小題2:①藝術追求的是人類情感的普遍性,優秀作品能跨越時空引起版人們深層的情感共鳴權。②科學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應用的廣泛也反映了科學原理的普遍性。

與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