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孩子真的沒有創造力嗎
讀了一篇報道說「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我們的孩子真的缺少創造力嗎?我覺得這個結果有一定的說服力,但不絕對,建國六十年了,在各個領域,我們的確還沒有培養出一位影響世界的大師,世界級的科學獎項我們也是包攬的很少。但我還是認為我們的孩子不缺少創造力,而是創造力被扼殺了。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都是實行大一統的教育體制,所有的學校都用一樣的教材,在這嚴格的統一的制度下,學校成了工廠,教室成了車間,教師成了工人,學生成了一樣的產品。還有更可怕的就是統一的考試和評判制度,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所有的人為了「分」生命不息戰斗不止,老師為了「分」工作,學生為了「分」學習(多一點都不肯學),家長為了「分」奔命,請問在這種情況下,你還如何讓孩子們有創造力呢?這種應試教育讓孩子對學習缺少了最基本的探究興趣,每個孩子包括我們自己都在這個機器上磨來磨去,磨平的稜角,磨去了我的興趣,磨沒了我們的創造力,有人說這種教育制度就是科舉制度的登峰造極,我覺得不誇張。
2. 中國人失去創造力了嗎
我認為我們中國人的聰明表現在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善於推卸責任,獲不回了諾貝爾獎,出答不了大師,中國學生失去了創新能力,這是教育的責任,海歸派的教育空談家們指責大學教育,大學教育指責高考制度造成高中應試教育,高中老師指責初中學生底子差,初中還可以指責小學老師年齡老化,教育跟不上時代。教育改革應該從下而上,我們現在是從上而下,空談家們提出方案,大學開始改,中學、小學按兵不動,真正有教育實踐的人都知道,這種改革最終會改成什麼。
我以為,不是中國人失去了創造力,而是中國不允許存在創造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但是中國的習慣勢力認為,哪些人應該有想像力,哪些人應該沒有,領導應該有,權威應該有,大領導下有小領導,大權威下有小權威,一級一級壓下來,創造力和想像力被一級一級地否定,哪怕一個很小的設想,如果過於聰明外露的話,會讓領導和權威不加思索地否決。對於每一個有過獨立思考的普通人,大概都經歷過這種事。現在從上而下的這種改革,其實更加鞏固了權威勢力,更加忽視和壓制草根的創造力。
3. 關於為什麼我們覺得中國人缺乏創造力
假如某人經常出現燈泡一閃的情況,旁人自然就可以稱贊他為「充滿創造力」的人。但我以為這種理解過於膚淺,因為作出「中國人缺乏創造力」這個判斷,顯然並不是通過統計或考察中國人的idea,而是通過最知名的那些工業產品,科學發現,藝術作品,公共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私人生活等等各種加在一起統稱為「文化」的東西留給我們的印象。因此,就語境來說,創造力在此處並非個人的,思考的能力,而是群體的,行動的能力。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曾提出,正義(justice)作為一種個人品質是難以言說或定義的,不如考察何為城邦的正義。城邦的政體決定了它是否正義以及正義的程度。就我對正義的理解而言,不存在正義的法官,只存在保證法官根據正義來判決的制度。按照同樣的思路,考察作為個人的中國人的創造力是缺乏統計意義的,但檢討那個扼殺創造力的社會土壤卻對我們了解問題有著積極的價值。
談到這里,感覺話題被偷換了。 是的,開始我說:創造力意味著產生新主意的能力。後來又說,其實不如討論創造文化成品的行動力和協作力。前者是想,後者是做。我的意見是,在做的方面,我們基本沒有什麼能力。因為行動需要個人的獻身,協作需要人對人的誠實。想要創造出好東西來,需要個人全身心的投入和團隊成員之間的通力協作,還有制度保障他們不會被其他團隊通過作弊的手段淘汰出局。這種團隊作為公司也好,政黨也好,在當下,個個都如同中國足球一樣,你懂的。
有志於討論這個問題的各位同學,我建議大家深入了解當前中國的各行各業的具體狀況,比如,醫療,制葯,輕工,廣告,地產,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電影,娛樂等等,甚至反政治的政治領域,反法治的法律領域。抽象的思考,輕易的建模,對於解決社會問題來說,最多也止於誇誇其談。
據我所知,多數同學的最大生活理想是賺足錢,買一座小島,與自己的家人整天吹海風曬太陽。稍微勤快一點的,就是環游世界,吹不同的風,在不同的地方曬太陽。再虛榮一點,就是賺點錢讓傻逼們都知道。所以也別整天說什麼中國人缺乏創造力這種沒有意義的話。都從自我做起,培養點更具創造力的愛好,豐富自己的想像力,增強些把理想實現的行動力,才是最迫切實際的。
4. 為什麼中國沒有創造性思維
中國沒有創造性思維,怎麼會有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怎麼會有現代中國的兩個諾貝爾獎(屠呦呦和莫言)?
中國人要有文化自信,不要聽信個別學者妄自菲薄、胡說八道。
5. 為什麼中國青年缺乏創造力
第一:因為中國的教育制度太死板,把所有的人都打磨成一個模樣,這就是應試教育的弊端。比如高考數語英都是必考,不管你有沒有興趣,以後走進社會這些知識能否派上用場,反正就是你非學不可的,而且要費很大的精力在上面。如果改成學分制,在所有的課程里選,只要你選的課的學分加到一塊達到要求並且考試合格就能畢業,這樣學生就會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課程,這樣學習才會有積極性,效率才會更高。也不至於磨滅每個孩子的天賦。
第二:只注重知識性教育,忽視德育教育以及個人學習能力、社會能力的培養。有人說外國人是從小讓小孩學做人的道理,處理問題的能力,長大了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去專攻知識性學術性的東西。而中國是從小給孩子灌輸一大堆知識,數學學的很深奧,各個都是考試高手,而素質教育欠缺。所以走上社會後中國學生在個人道德素質、生存能力上不及老外,而學的一大堆知識又很多派不上用場,缺乏自己的主見,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干什麼、適合干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