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字的發明
文字的發明與演變
中國文字的特性
與世界上大多數的文字相較,中國文字最大的特性,乃在於它不是拼音文字,而是一種由圖形演變而成的文字。除了具有一般文字的表音作用之外,它的特質是可以從字型上揣摩文字的意義;因此方言之間,只要意義相同,並不需要隨著語音的不同而改變文字的形體。例如:用國語、閩南語和粵語說到「江」,語音都不同;如果是拼音文字,就必須有三個不同的字;但是,中國字卻只要共同寫一個「江」字就可以了。這種文字特性,克服了中國幅員的廣闊,因此盡管各種方言之間有極大的語音分歧,各地方的人卻可以透過統一的文字互通聲息,有助於消除隔閡。這種文字特性,也超越了中國歷史的漫長悠久,使得現今學者可以根據造字原則來辨識商代的甲骨文,並進而以甲骨文來證經述史。
由於中國文字「單音」、「獨體」、結構「方正」的特色,因此易於創造對仗工整的駢體詩文,和寶塔詩、迴文詩等文字游戲。再由於中國文字起源於圖畫,又保留了象形文字的特質,基本上已含有濃厚的藝術性,因此發展出體勢妍巧、剛柔並蓄的書法及篆刻藝術。
中國文字的發明
自古以來中國即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但根據現有的可靠資料,只能說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國最古而六書較完備的文字。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大略屬於商代盤庚遷殷至紂王亡國兩百七十餘年間的遺物,內容多半為貞卜之辭,因此又稱為「甲骨卜辭」。根據近代學者的研究,已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總數約有四千六百多個單字,其中可以辨識的大約有一千三百字左右。這些文字因系刀刻之故,因此多作方形,而且方向正反不拘,筆畫繁簡亦未定;一方面充分顯露了象形文字的特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是未完全成熟的文字。雖然如此,甲骨文字仍然經過相當程度的簡化,圖畫的意味已淡,大部分的結構系由橫豎的線條組成,可以說是「寫」上去,而不是「畫」上去的。此外,甲骨文中已有大量的形聲字,可見甲骨文雖未完全成熟,亦非草創時期的文字,若與西安半坡的陶文相較,已有兩三千年的發展演進。
中國文字的構造
關於中國文字的造字原則,漢朝的學者已開始整理、研究,而有所謂的「六書」之說。在各家說法中以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的解說最為詳備,此即是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在整部說文解字中,許慎便依以上這些原則對文字結構加以分析說明,供後學者參考研究,對中國文字學貢獻極大,是舊時中國最重要的一部字書。
中國文字的演變
中國文字形成之後,其書體本身也屢經嬗變。商周銅器上的銘刻文字,一般稱為「金文」或「鍾鼎文」。這一系的文字與甲骨文一脈相承,保有書體方向不拘,筆畫未定的特色,但是有些字與甲骨文也有顯著差異,可見當時文字已有相當演變。
漢書藝文志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此「大篆」又稱「籀文」。據近代學者研究,戰國時代秦國即採用大篆,而六國則採用另一種漢人稱為「古文」的文字。這種文字是西漢景帝至武帝間,魯恭王壞孔壁所發現的經書上的文字。其字頭粗尾細,極似蝌蚪,因此又名「蝌蚪文」。
大篆結體繁重,而「古文」分布地域廣,
『貳』 字的來歷(除課文內)
漢字的起源
漢
字
的
起
源
有
種
種
傳
說,
中
國
古
書
里
都
說
文
字
是
倉
頡
創
造
的。
說
倉
頡
看
見
一
名
天
神,
相
貌
奇
特,
面
孔
長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繪
有
文
字
的
畫,
倉
頡
便
描
摹
他
的
形
象,
創
造
了
文
字。
有
的
古
書
說,
倉
頡
創
造
出
文
字
後,
由
於
泄
漏
了
天
機,
天
落
下
了
小
米,
鬼
神
夜
夜
啼
哭。
還
有
一
種
傳
說,
說
倉
頡
觀
察
了
鳥
獸
印
在
泥
土
上
的
腳
跡,
啟
發
了
他
發
明
文
字
的
靈
感。
這
種
種
傳
說
都
是
靠
不
住
的。
文
字
是
廣
大
勞
動
人
民
根
據
實
際
生
活
的
需
要,
經
過
長
期
的
社
會
實
踐
才
慢
慢
地
豐
富
和
發
展
起
來
的。
從
1954
年
秋
至
1957
年
夏,
中
國
考
古
工
作
者
多
次
發
掘
了
半
坡
遺
址(今
西
安
市
東
郊
半
坡
村
北),
發
現
了
早
在
6000
年
左
右
半
坡
人
在
長
期
的
生
活
和
生
產
實
踐
中,
創
造
了
具
有
文
字
性
質
的
劾
劃
符
號
和
繪
畫、
雕
塑、
裝
飾
品
等
藝
術
作
品。
半
坡
人
的
刻
劃
符
號
多
保
留
在
彩
陶
上,
這
可
以
看
作
是
原
始
的
中
國
文
字。
近
年
來,
中
國
在
山
東
莒
縣
陵
陽
河
大
汶
口
文
化
晚
期
的
一
處
遺
址
里
發
現
了
一
批
墓
葬
(距
今
已
有
4500
多
年),
出
土
了
大
量
的
文
物。
在
一
些
陶
尊
上
各
刻
有
一
個
圖
象
文
字,
共
發
現
了
10
多
個
單
字。
這
些
文
字
是
按
照
實
物
的
形
狀
描
繪
出
來
的,
所
以
稱
為
「象
形
字」。
字
體
的
結
構
與
甲
骨
文
上
的
象
形
字
十
分
相
似,
但
比
甲
骨
文
要
早
1000
多
年。
因
此,
「象
形
字」
是
中
國
最
早
的
文
字,
它
已
具
有
了
文
字
的
特
征。
漢
字
的
構
成
主
要
有
三
種
方
法:
象
形
法
這
是
形
成
漢
字
的
最
早
方
法,
因
此
創
造
了
最
原
始
的
文
字,
例:
「日」
寫
成
,
「月」
寫
成
,
水
寫
成
,
牛
寫
成
等
等。
這
些
象
形
字
經
過
逐
漸的
演
變,
到
後
來
都
改
變
了
原
字
的
形
體,
變
成
了
後
來
方
正
的
字
體,
有
的
筆
畫
減
少
了,
有
的
筆
畫
增
添
了,
由
不
規
則
變
成
了
有
規
則
的
字
體。
會
意
法
象
形
字
比
較
容
易
看
出
造
字
的
道
理,
但
它
們
不
能
表
達
抽
象
的
意
思。
古
人
便
創
造
了
另
一
種
造
字
法
——
會
意
法。
就
是
用
不
同
的
符
號
或
借
用
「象
形
字」
加
上
一
些
符
號
來
表
達
一
個
抽
象
的
意
思。
例:
「明」
字
寫
成
,
意
為
「日」
和
「月」
帶
來
光
明。
「旦」
字
寫
成
,
(意
為太
陽
出
地
平
線
而
升
起。
形
聲
法
象
形
字
和
會
意
字
都
能
從
字
形
上
看
出
字
的
意
義,
但
卻
不
能
讀
出
聲
音。
因
此
又
創
造
了
形
聲
法
來
造
字。
把
表
示
聲
音
的
聲
旁
和
表
示
意
義
的
形
旁
搭
配
起
來,
組
成
很
多
新
字。
例:
「爸」
字
是
表
音
的
「巴」
字
和
表
形
的
「父」
字
的
結
合;
「
芭
」
字
是
由
「巴」
和+」
搭
配
而
成。
這
樣
文
字
越
造
越
多,
據
統
計,
形
聲
字
占
漢
字
的
90
左
右。
漢
字
的
形
成
和
發
展,
成
為
人
們
交
流
思
想
的
重
要
工
具,
適
應
了
人
類
社
會
生
活
的
需
要。
『叄』 紙的發明課文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造紙術是我們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沒有紙的時候,我們把文字刻在龜甲、竹片、帛等物品上。後來人們還發現了用蠶繭和麻可以造紙。最終是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傳承下來傳播到全世界。
『肆』 紙的發明這篇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紙的發明》主要描寫了蔡倫之前書是用竹片、木片做的,很笨重,後來字寫在專帛上,雖然解決了重量問屬題,但是由於價格昂貴,無法普及。西漢時期用麻造紙,但是粗糙難寫。蔡倫把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裡,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輕便好用的紙張。蔡倫的造紙術原料容易得到,價格便宜,很容易滿足人們的需要。同時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造紙術是中國古達四大發明之一,我們要熱愛自己祖國的文化。
『伍』 紙的發明課文自然段各是什麼意思
《紙的發明》這篇課文介紹了紙的發明經過。全文共 5 個自然段。
第一段:總說造紙專術的意義;
第二段:早在幾屬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創造了文字;
第三段:西漢時代人們已經懂得了用麻來造紙;
第四段:東漢時代蔡倫改進造紙術;
第五段:造紙術傳到全世界,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
『陸』 漢字發明的故事!!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柒』 部編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10.紙的發明》課文原文
用這種方法造的紙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創造,價格又便宜,能滿足多人的需要,所以這種造紙方法就傳承下來了。
『捌』 紙的發明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紙的發明表達了作者的什麼之情
表達了作者對於古人聰明才智的贊美之情。
原文: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創造了文字。可那時候還沒有紙,要記錄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或者把文字鑄刻在青銅器上。後來,人們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這些竹片、木片用繩子穿起來,就成了一冊書。
但是,這種書很笨重,閱讀、攜帶、保存都很不方便。古時候用「學富五車」形容一個人學問高,是因為書多的時候需要用車來拉。再後來,有了蠶絲織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寫字了。帛比竹片、木片輕便,但是價錢太貴,只有少數人能用,不能普及。
人們用蠶繭製作絲綿時發現,盛放蠶繭的篾席上,會留下一層薄片,可用於書寫。考古學家發現,在兩千年多年前的西漢時代,人們已經懂得了用麻來造紙。但麻紙比較粗糙,不好書寫。
此文出自部編本三年級下冊《紙的發明》
創作背景:
根據中國古代歷史資料,公元105年,一位名叫蔡倫(或稱蔡倫)的宮廷太監向東漢皇帝赫帝提出了這種新發明的紙張。歷史學家范華(公元398-445)記錄了這種情況,但是中國西部和西藏的考古發現表明紙張是在數百年前發明的。
更古老的紙張樣本,其中一些可追溯到公元前。公元前200年,在古代絲綢之路城市敦煌和和田以及西藏出土。這些地方的乾燥氣候使紙張可以生存2000年,而不會完全分解。令人驚訝的是,其中的某些紙張甚至上面還帶有墨水痕跡,證明墨水的發明比歷史學家想像的要早得多。
『玖』 紙的發明課文原文好詞好句
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創造了文字。可那時候還沒有紙,要記錄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或者把文字鑄刻在青銅器上。後來,人們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這些竹片、木片用繩子穿起來,就成了一冊書。但是,這種書很笨重,閱讀、攜帶、保存都很不方便。古時候用「學富五車」形容一個人學問高,是因為書多的時候需要用車來拉。再後來,有了蠶絲織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寫字了。帛比竹片、木片輕便,但是價錢太貴,只有少數人能用,不能普及。
人們用蠶繭製作絲綿時發現,盛放蠶繭的篾席上,會留下一層薄片,可用於書寫。考古學家發現,在兩千年多年前的西漢時代,人們已經懂得了用麻來造紙。但麻紙比較粗糙,不好書寫。
大約在一千九百年前的東漢時代,有個叫蔡倫的人,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他把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裡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千,就成了一種既輕便又好用的紙。用這種方法造的紙,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製造,價格又便宜,能滿足多數人的需要,所以這種造紙方法就傳承下來了。我國的造紙術首先傳到鄰近的朝鮮半島和日本,後來又傳到阿拉伯世界和歐洲,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