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槍最先是誰發明的
公元1132年中國南宋軍事家陳規發明了一種火槍.這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
2. 世界上早的顯微鏡是誰發明的
17世紀70年代,荷蘭德爾夫市有位看門人叫列文虎克。他透過兩塊鏡片,偶然發現鏡片後面的小鐵釘一下子變大了好多倍。列文虎克又動手做了一個金屬支架和一個小圓筒,把兩塊鏡片分別裝在圓筒兩頭,還安上旋鈕,來調節兩塊鏡片間的距離。這樣,世界上第一台顯微鏡就誕生了。
3. 早在幾世紀誰就發明了算盤
關於算盤的來歷,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東漢末年,徐岳在《數術記遺》中記載,他的老師劉洪訪問隱士天目先生時,天目先生解釋了14種計算方法,其中一種就是珠算,採用的計算工具很接近現代的算盤。這種算盤每位有5顆可動的算珠,上面1顆相當於5,下面4顆每顆當作1。算盤隨著算盤的使用,人們總結出許多計算口訣,使計算的速度更快了。這種用算盤計算的方法,叫珠算
4. 是誰最先發明甲骨文的
發明還是發現啊?要是發明的話是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商朝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後把占卜時間、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不過具體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詳略的差異,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辭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數量最多的時期.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記錄,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稱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檔案庫」.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如果是發現的話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發現中葯店中所售龍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於是開始重金收購.1900年,王懿榮的甲骨轉歸了劉鶚所有,他的親家羅振玉得知這些甲骨來自於河南安陽的小屯村,於是多次派人去那裡收購甲骨,並對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釋,認為小屯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其後,王國維對這些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進一步證實這里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
5. 歷史上最早的一年是哪一年是誰發明了年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公歷來自於基督教歷法,而基督教歷法又來自於最早的古埃及制定的太陽歷。
6. 世界上最的早的元素周期表是誰發明的
元素周期表的發明者是俄羅斯的德米特里·伊凡諾維奇·門捷列夫。非常有名的化學家。
7. 中國漢字是誰最先發明出來的
倉頡最先發明的。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
相傳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 。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7)早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
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跡》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
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准設計的,適於拼寫北京語音。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
8. 智能手機誰先發明的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部智能手機IBM Simon(西蒙 個人通訊設備)誕生於1993年,它由IBM與BellSouth合作製造。
作為一項新興技術,CDMACDMA2000正迅速風靡全球並已佔據20%的無線市場。截止2012年,全球CDMA2000用戶已超過2.56億,遍布70個國家的156家運營商已經商用3G CDMA業務。包含高通授權LICENSE的安可信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在內全球有數十家OEM廠商推出EVDO移動智能終端。
2002年,高通公司晶元銷售創歷史佳績;1994年至今,高通公司已向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製造商提供了累計超過75億多枚晶元。智能手機也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誕生。
人體影響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大拇指打字發微信,食指和中指在屏幕上滑來掃去,可能是很多人每天最頻繁的「活動」。瑞士一項最新研究稱,經常使用智能手機會在大腦處理觸覺的部分留下強烈「印記」。
研究人員對26名觸屏手機用戶和11名傳統手機用戶的拇指、食指和中指進行1250次刺激,並記錄他們的腦電圖,隨後將測試結果與近10天內的手機使用記錄進行比對分析。
結果顯示,與沒有使用觸屏技術的用戶相比,智能手機用戶與體感相關的腦皮質活動增強,即處理手指觸摸動作大腦區域的活動增強。
研究負責人阿爾克·高希表示,智能手機使用越頻繁,大腦體感皮層的活動越強烈,而這種頻繁觸摸的動作最終可能會重塑大腦指揮手指工作的方式。這種改變對人類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高希說,可能不全是好消息,如有證據表明,過度使用智能手機可能與運動功能障礙及慢性疼痛有關。也有研究人員認為,頻繁使用智能手機可能導致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