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中國,民族一詞起源於何時
中國古代無此詞,只用「族、族類」等形式來表達相同或相似的含義。西方印歐語系各種文字的「民族」一詞,多源於希臘文ethnos,意即依靠歷史、語言或種族的聯系而被視作整體的人群。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借用漢語文的「民」、「族」兩字翻譯西方語言中的Nation一詞,並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傳入中國,但是目前已知漢語中最早使用「民族」一詞,見諸1837年西洋傳教士編纂之《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所刊<喬舒亞降迦南國>一文
❷ 「中華民族」這個詞誰發明的
「中華民族」是我們常用的詞,充滿了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滄桑感,實際上,這個詞,或者說這一概念的提出,只有區區一百餘年的時間。
「中華民族」一詞是由歷史悠久的「中華」一詞和近代以來由西方傳入之「民族」一此相互結合而成的。梁啟超,楊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較早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先驅。
梁啟超最早使用「中華民族」
1902年,在《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一文中,梁啟超寫道:「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齊,故於其間產生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這是「中華民族」一詞的最早使用,從上下文來說,梁所說的「中華民族」當指漢族,確切地說,指的是古華夏族和從華夏族發展至今,不斷壯大的漢民族。他在該文中,在「黃帝子孫」一詞特別注文指出:「下文省稱黃族,向用漢種二字,今以漢乃後起之朝代,不足冒吾族之名,故改用此。」
1905年,梁啟超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7次以上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並明確地指出其含義,「今之中華民族,即普遍俗稱所謂漢族者」,它是「我中國主族,即所謂炎黃遺族 」
楊度、章太炎和黃興皆有使用
1907年,繼梁啟超之後,晚清著名立憲派代表楊度也成為「中華民族」一詞的早期使用者,是年5月20日,他在《中國新報》連載的《金鐵主義說》一文中,在與梁基本相同的意義上,即「中華民族」指的是漢族,也多次使用「中華民族」 。
革命派的重要代表之一的章太炎在《中華民國解》一文中,也使用「中華民族」一詞,仍指漢族。
辛亥革命以後,1912年3月19日,革命派領袖黃興,劉揆一等領銜發起的影響很大的「中華民國民族大同會」,後改稱「中華民族大同會」,這里的「中華民族」一詞的含義已經不再是專指漢族,而是指當時中國國境內的所有民族,包括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民族。同時,在上海等地的一些地方官員,還發布《化解種族見解之文告》,禁止商人,報紙廣告,公私函使用「大漢」字樣,以示民國民族「大同主義」。
❸ 中華民族這個稱呼是誰最先提出來的
中華是中原華夏中國華夏的簡稱,他的形成發展也是一個過程,華夏民族由中原向四方擴張,對外自稱中國,意思文化興盛,力量強大,綿綿不盡,內中國外夷狄,對外自稱中國,這是文化概念的意思,後來泛指華夏族的土地,又有了地名的意思,1912年後又有了國號的意思,當中原華夏各取第一個,中華一詞就出來了,後來感覺好,大氣有內涵就用出來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民和族的形成是一個過程,民組成的族,人組成的族,族中的同一民,民為邦本,民本,民族,感覺好也就用下來了,民族這個詞的提出已經相當早,根本不是什麼擁清派梁啟超提出來的,那時他還沒生呢,章太炎不晚於1900年的《序種姓上》中說"自《帝系》《世本》推跡民族,其姓氏並出五帝之臣屬",有人說梁啟超最早提出民族一詞,出於1899年擁清派梁啟超的《東籍月旦》一文,經考證這是梁啟超的《東籍月旦》是他1902年的作品,還有更早的"上海民族繁多,其客民之聚而謀利者又率多桀黠儇巧,治民之道頗難於劑寬猛而得其平。"(壬申年七月二十一日1872年8月24日《申報》中《論治上海事宜》一文),當然還能找到比這更早的,"昔以色列民族如行陸路渡約耳旦河也,正渡之際,皇上帝爾主宰令水涸,猶干江海然,則普天下之民認皇上帝之全能,且爾恆敬畏之也。"(丁酉年九月既1837年10月《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所載《論約書亞降迦南國》一文),在往前早還有,唐時李筌著《太白陰經》序中有「愚人得之以傾宗社滅民族」。只要願意找還有更早的,公元六世紀《南齊書》列傳之三十五《高逸傳顧歡傳》「今諸華士女,民族弗革」,中華和民族這個詞一結合一思考感覺挺好,於是就用下來了,中華民族這個詞的提出也比較早,只要願意考證,有人說是梁啟超提出來,一是想攬功,二是有政治目的,中華民族的意思,由中原華夏民族建立的國家中國境內所包含的一切民族就叫中華民族,追求中華民族這個詞誰提出來的也是沒意義的,這個詞先用的肯定很多,只是沒有記載和去考證,但作用卻流傳了下來,敬那些愛思考的人,為華夏的人。
❹ 中國近現代民族一詞的來源是
民族早已有之,就像人類在十九世紀前很少用並不代表沒有人類樣,民族主義是基於語言文字習俗血緣利益等產生,是種性,自古就有,有人說是梁啟超提出來的目的是攬功,同時打擊漢人民族意識,民族一詞提出來梁啟超還沒出生呢,民和族的形成是一個過程,民組成的族,族中的同一民,民族,感覺好也就用下來了,民族這個詞的提出相當早,章太炎不晚於1900年的《序種姓上》中說"自《帝系》《世本》推跡民族,其姓氏並出五帝之臣屬",說梁啟超最早提出民族一詞,出於1899年擁清派梁啟超的《東籍月旦》一文,經考證這是梁啟超的《東籍月旦》是他1902年的作品,還有更早的"上海民族繁多,其客民之聚而謀利者又率多桀黠儇巧,治民之道頗難於劑寬猛而得其平。"(壬申年七月二十一日即1872年8月24日《申報》中《論治上海事宜》一文),再往前早還有,"昔以色列民族如行陸路渡約耳旦河也,正渡之際,皇上帝爾主宰令水涸,猶干江海然,則普天下之民認皇上帝之全能,且爾恆敬畏之也。"(丁酉年九月既1837年10月《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所載《論約書亞降迦南國》一文),在往前早還有,唐時李筌著《太白陰經》序中有「愚人得之以傾宗社滅民族」。只要願意找還有更早的,公元六世紀《南齊書》列傳之三十五《高逸傳顧歡傳》「今諸華士女,民族弗革」,只要願意早還有更更早的。
❺ 民族一詞是由日本明治維新的知識分子創造的嗎
據查,中國民族學與人類學學者郝時遠考據,古漢語「民族」有可能在近代傳入日本,然而現代意義的賦予主要是在日譯西書(主要是德人著作)中對應了"Ethnic group"和"Nation"等名詞。
❻ 中華民族一詞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近代學者梁啟超:「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國人也』之一觀念浮現於腦際者,此人即中華民族一員也。」這是「中華民族」一詞的最早表述。
1899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破天荒地使用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一詞。他在評介當時有影響的世界史著作時稱這些論著「於民族之變遷,社會之情狀,政治之異同得失,……乃能言之詳盡焉」。又雲:「著最近世史者,往往專敘其民族爭競變遷,政策之煩擾錯雜」。
梁啟超從這種民族競爭的理念出發,又大膽地提出了民族主義是近代史學的靈魂。1901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並將中國民族的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
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之時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統一後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賾、競爭最烈之時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
梁啟超在這里反復用了三個「中國民族」,而且從宏觀上勾勒出三個時期的不同特點,顯然是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在「中國民族」的基礎上,1902年梁啟超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先對「中華」一詞的內涵做了說明。其雲:
立於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
隨後梁啟超在論述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思想地位時,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其雲:
齊,海國也。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權思想者,厥惟齊。故於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由「保種」、「民族」到「中國民族」,再到「中華」和「中華民族」,梁啟超基本完成了「中華民族」一詞的創造。這是目前所見到的關於「中華民族」的最早詞彙,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1905年,梁啟超又寫了《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從歷史演變的角度指出中華民族是中國境內的所有民族,是多元混合的
不過,梁啟超在具體使用「中華民族」一詞時卻比較混亂,有時指漢族,有時又指中國的所有民族,直到1903年其發表的《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一文中,才清晰地賦予了較為科學的內涵。其稱:
吾中國言民族者,當於小民族主義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義。小民族主義者何?漢族對於國內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於國外之諸族是也。……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
1905年,梁啟超又寫了《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從歷史演變的角度重點分析了中國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並斷然下結論說:「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啟超真正完成了「中華民族」一詞從形式到內容的革命性創造。這就是,中華民族指中國境內的所有民族,漢滿蒙回藏等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梁啟超鍾情於民族主義的根本原因,是他認定民族主義是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是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原動力
❼ 民族一詞最早出現在哪個國家
不知樓主問的是這個漢字詞是哪個國家發明的還是這個概念是哪國提出的。
如果是問這個漢字詞,那麼是日本創譯,後被中國吸納的。
如果是問「民族」這個概念是由哪國人提出,那麼當今世界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毫無疑問是來自西方國家。
❽ 「民族」一詞最早出現在哪
一、通俗意義和是哪個的「民族」一詞最早出現出現在希臘。
二、漢語「民族」一詞的最早是出現有三種說法:
1,1898年出現。
1989年版的《辭海》在「民族」的詞條下有這么一段話:「在漢語中,古代文獻對『民』和『族』這兩個概念都有闡述,但是將他們合成『民族』一詞,據今人考證,始自梁啟超從日文中借引過來,1898年梁啟超的《東籍月旦》一文,出現了「東方民族」、「泰西民族」、「民族變遷」、「民族競爭」等術語 ,這是漢語「民族」一詞的最早來源。」
2,1895年出現。
《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全史簡讀本。民族史》中有這樣一段話:「近有人考證,『民族』一詞最早見於1895年,即光緒二十一年的《強學報》的第二號上的《論回部諸國何以削弱》的文章中:「計五十年來,由鴨蘇劣地爹士蒲地士唔(譯言,意思為全權無限刑威獨擅)之國,無不或弱或亡,其何故哉?夫國之易治者,莫如君權之獨擅者也,莫如民族之順命也。」
3,1882年出現。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的韓景春,李毅夫兩位研究員研究,最早使用「民族」一詞的是王韜,是在1882年的《洋務在用其所長》的文章中:「我中國,。。。幅員遼闊,民族殷繁」。
❾ 「中華民族」這個詞是誰發明的
「中華民族」這一家喻戶曉的稱謂,細算起來也只有103年的歷史;其創始人就
是梁啟超。
在梁啟超創立中華民族一詞之前,中國人基本上沒有現代的民族觀念,甚至連「民族」一詞也沒有使用過。習慣上所說的「華夏」、「漢人」、「唐人」、「炎黃子孫」,乃至外國人將中國稱之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稱謂。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年戰爭之後,救亡圖存的熱潮迫使先進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許多問題。1898年秋,梁啟超流亡日本之後,比較系統地研究了歐洲的民族主義論著,並結合中國的實際,在民族問題上提出了許多新見解。1899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通過對歐洲世界史著作的評介,破天荒地使用了「民族」一詞。隨後,他又從民族進化和競爭的理念出發,大膽提出了民族主義是近代史學的靈魂。他在《新史學》一文中明確指出:「歷史者,敘述人群進化之現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這里所謂的人群進化,實質上也就是民族進化。梁啟超的民族觀念已經開始上升到理論層面。
1901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並將中國民族的演變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
統,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之時代也」;「第二,中世吏,自秦統一後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賾、競爭最激烈之時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
梁啟超在這里反復用了三個「中國民族」,而且從宏觀上勾勒出三個時期的不同特點,顯然是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在「中國民族」的基礎上,1902年梁啟超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先對「中華」一詞的內涵做了說明。其雲:「立於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
接著,梁啟超在論述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思想地位時,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其雲:「齊,海國也。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權思想者,厥惟齊。故於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日國家觀;二日世界觀」。
由「民族」到「中國民族」,再到「中華」和「中華民族」,梁啟超基本完成了「中華民族」一詞的創造。這是目前所見到的關於「中華民族」的最早詞彙,一直沿用到了今天。不過,梁啟超在具體使用「中華民族」一詞時卻比較混亂,有時指漢族,有時又指中國的所有民族,直到1903年其發表的《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一文中,才清晰地賦予了較為科學的內涵。
1905年,梁啟超又寫了《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從歷史演變的角度重點分析了中國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並斷然下結論說:「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啟超真正完成了「中華民族」一詞從形式到內容的革命性創造。這就是,中華民族指中國境內的所有民族,漢滿蒙回藏等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由於梁啟超崇高的地位和影響,「中華民族」一詞一經提出,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在留日中國學生所辦的報刊當中,無論是《浙江潮》、《江蘇》、《二十世紀之支那》,還是《民報》、《國民報》、《童子世界》,都對民族主義以及中華民族的含義展開了討論。楊度這些很有水平的思想理論家也加入到討論的行列當中,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楊度在1907年發表了《金鐵主義說》一文,對中華民族的含義進行了詳盡的解說。楊度的高明之處在於超越民族的血統意識,提出中華民族與其說是一個種族融合體,不如看作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文化的一體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
孫中山、章太炎這些革命黨人從「革命排滿」的立場出發,本來不大關心民族融合問題,但在梁啟超、楊度這些大學問家的影響下,也不得不思考民族團結和民族平等的問題。隨著中華民國的創立,孫中山提出了「五族共和」的理論,進一步將現代民族主義落到了實處。中華民族多民族共同體的理念漸漸深入人心,成為國人的共識
我是沙發~~~~~~~~~~ LZ 我要最佳答案嘛 ~~~~~給我嘛~~~~~~~~~.....................
❿ 請問「中華民族」一詞是誰提出來的
中華民族----中國各民族的總稱。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中部。經過民族識別,現今的中華民族共包括:
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 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共56個民族。
此外,尚有少量未經識別的人口。據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大陸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1133682501人。其中漢族佔91.96%,少數民族佔8.04%。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逐漸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中華」,原意與中國相通,又與華夏相系。《唐律疏議》雲:「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章炳麟認為:「中國雲者,以中外別地域之遠近也;中華雲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錄初編·別錄卷一·中華民國解》)。這里強調中華一詞乃區別文化高下之族的含義。「中華」在歷史上曾專指漢族,這是由於中華與華夏一詞有關。華夏文化發達,遂以中華自稱。
隨著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中華」逐漸發展為多民族含義。因此,中華民族包括定居於中國領土內的所有中國民族,即包括當代的和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而現在已經消失的民族。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和富有創造精神的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以其繁榮的經濟、燦爛的文化藝術和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蜚聲於全世界,對於人類社會的進步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中華民族偉大的歷史貢獻,是中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中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的祖先從很早的古代起就已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從元謀人、藍田人到北京人,展示了中華民族最早祖先的演化過程。大量的考古文化遺存還說明了中華民族起源的多元性。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出現了北方、中原、南方三種不同的系統特徵。在華夏、夷、三苗等族開發黃河流域、東部沿海一帶和長江流域的同時或稍後,氐、羌、戎諸族開發西北和西部地區,濮、越等族開發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狄、匈奴等族開發北部草原地區,肅慎、東胡等族開發東北地區。隨著這些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及其與中原地區聯系的加強,為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了從西周到戰國800年的諸侯割據,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此後的兩千多年來,統一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漢族因在中華民族中人口最多,所以他們所建立的中央王朝也最多。匈奴、鮮卑、吐蕃、回鶻、契丹、女真、蒙古、滿等民族,也在部分地區以至全國范圍內建立過政權,各民族都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