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化肥是誰發明的
自幼酷愛化學的李比希在15歲時便離開了學校。18歲那年,他終於認識到,要想成為一名化學家,就必須有扎實的知識基礎,這才進入了大學學習化學。
在埃爾蘭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李比希回到家鄉,並在一所大學教書。在那裡,他開創性地建立了學生普通實驗室,並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有機化學這個新領域中。
李比希任教的學校緊挨著的一大片農田逐年減產,農民們便找到李比希,希望他能研製出一種東西,可以給土地增加營養。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後,李比希發現東方古老的中國、印度等地的農民為了使莊稼豐收,不斷地給土地施用人畜糞便。李比希猜想,糞便中可能含有使土壤肥沃的成分,使莊稼吸收到生長所需的物質。有沒有一種東西具有糞便的功能,使莊稼增產呢?
「耕地到底缺乏什麼?」李比希為了找到答案,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中工作。他發現氮、氫、氧這3種元素是植物生長不可缺少的物質,而且鉀、石灰、磷等物質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做了大量的實驗後,李比希開始把研製出含有無機鹽和礦物質的人工合成肥料作為自己的目標。
1840年的一天,李比希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鉀肥和磷肥。他小心地將這潔白的無機化肥施在試驗田裡,可是,一場大雨卻將化肥晶體滲入到土壤深層,而莊稼的根部卻大多分布在土壤淺層。收獲季節到了,莊稼沒有絲毫增產的跡象。
下來的工作就是將這些化肥晶體變成難溶於水的物質。於是,李比希又開始了新的探索。這一回,李比希把鉀、磷酸晶體合成為難溶於水的鹽類,並且加入了少量的氨,使這種鹽類成為含有氮、磷、鉀3種元素的白色晶體。
這一次,他們選擇在一塊貧瘠的土地上進行試驗。過了一段時間,農民們驚奇地發現那塊被廢棄的「不毛之地」竟長出了綠油油的莊稼。令人驚奇的是,這些施過白色晶體的莊稼竟然比農民們良田裡的莊稼更為茁壯。
成功的消息像插上翅膀一樣傳開了,李比希成為農民們敬仰的人,「李比希化肥」被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中。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可以預見的將來,再也找不到任何一門其他工業比化肥工業更直接關繫到國計民生了。
『貳』 化肥是誰研發出來的
自幼酷愛化學的李比希在15歲時便離開了學校。18歲那年,他終於認識到,要想成為一名化學家,就必須有扎實的知識基礎,這才進入了大學學習化學。
在埃爾蘭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李比希回到家鄉,並在一所大學教書。在那裡,他開創性地建立了學生普通實驗室,並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有機化學這個新領域中。
李比希任教的學校緊挨著的一大片農田逐年減產,農民們便找到李比希,希望他能研製出一種東西,可以給土地增加營養。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後,李比希發現東方古老的中國、印度等地的農民為了使莊稼豐收,不斷地給土地施用人畜糞便。李比希猜想,糞便中可能含有使土壤肥沃的成分,使莊稼吸收到生長所需的物質。有沒有一種東西具有糞便的功能,使莊稼增產呢?
「耕地到底缺乏什麼?」李比希為了找到答案,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中工作。他發現氮、氫、氧這3種元素是植物生長不可缺少的物質,而且鉀、石灰、磷等物質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做了大量的實驗後,李比希開始把研製出含有無機鹽和礦物質的人工合成肥料作為自己的目標。
試驗田左邊是沒有使用化肥的,右邊是使用化肥的,從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化肥對農作物增產的重要作用。1840年的一天,李比希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鉀肥和磷肥。他小心地將這潔白的無機化肥施在試驗田裡,可是,一場大雨卻將化肥晶體滲入到土壤深層,而莊稼的根部卻大多分布在土壤淺層。收獲季節到了,莊稼沒有絲毫增產的跡象。
下來的工作就是將這些化肥晶體變成難溶於水的物質。於是,李比希又開始了新的探索。這一回,李比希把鉀、磷酸晶體合成為難溶於水的鹽類,並且加入了少量的氨,使這種鹽類成為含有氮、磷、鉀3種元素的白色晶體。
這一次,他們選擇在一塊貧瘠的土地上進行試驗。過了一段時間,農民們驚奇地發現那塊被廢棄的「不毛之地」竟長出了綠油油的莊稼。令人驚奇的是,這些施過白色晶體的莊稼竟然比農民們良田裡的莊稼更為茁壯。
成功的消息像插上翅膀一樣傳開了,李比希成為農民們敬仰的人,「李比希化肥」被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中。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可以預見的將來,再也找不到任何一門其他工業比化肥工業更直接關繫到國計民生了……
壓力鍋結構示意圖
『叄』 化肥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謝謝
化肥工業的崛起是1840年,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博士發表化學在農業和植物生理學上的後用 論文
『肆』 化肥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在中國清朝咸豐到宣統年間,世界科技與經濟的中心由從英國轉移到德國,德國大批學者留學英國和世界技術先進國家,從法國學成回國的李比希發明了農業急需的肥料技術和有機化學,首創了前所未有的肥料業。
『伍』 中國的控釋肥是誰首先發明的
控釋肥料是指能減緩或控制養分釋放速度的新型肥料。廣義上的緩釋肥料包括了緩釋肥與控釋肥兩大類型。「緩釋」是指化學物質養分釋放速率遠小於速溶性肥料,施入土壤後轉變為植物有效態養分的釋放速率;「控釋」是指以各種調控機制使養分釋放按照設定的釋放模式(釋放率和釋放時間)與作物吸收養分的規律相一致。因此,生物或化學作用下可分解的有機氮化合物肥料通常被稱為緩釋肥,而對生物和化學作用等因素不敏感的包膜肥料通常被稱為控釋肥。物生長不可或缺的中量元素,農博士控釋肥釋放完的空殼破碎後可直接參與養分釋放被作物吸收。
『陸』 化肥是袁隆平發明的嗎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根據古希臘傳說,用動物糞便作肥料是大力士赫拉克羅斯首先發現的
1828年,德國化學家維勒(F.Wöhler,1800-1882)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尿素。
1838年,英國鄉紳勞斯(L.B.Ross)用硫酸處理磷礦石製成磷肥,成為世界上第一種化學肥料。
雜交水稻之父雜交水稻之父
2.2009年史鳳和執導電影2009年史鳳和執導電影
『柒』 化肥的發明者是誰
袁隆平最大的貢獻,是在於他發明了化肥。如果沒有化肥,各個品種的糧食及農作物無論怎樣雜交,都是沒有效果的,是因為自身所需養分供應不足;在袁隆平發明化肥之前,就沒有農作物雜交。
袁隆平發明化肥的經過
1954年,還在農校教學的袁隆平,一心想著怎樣能夠讓中國人吃飽飯,怎樣提高糧食產量,費了很多精力琢磨這個問題。
一次,他看見一個農民挑著大糞給莊稼追肥,他想:能不能有比大糞更有效的東西更快的促進莊稼生長?他開始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袁隆平發現,糞都是臭的,是因為有氨類的物質,如果能夠製造出高含量的氨類的物質,就一定能提高糧食產量,能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解決人類的飢餓問題,袁隆平最大的貢獻,是在於他發明了化肥。如果沒有化肥,各個品種的糧食及農作物無論怎樣雜交,都是沒有效果的,是因為自身所需養分供應不足;在袁隆平發明化肥之前,就沒有農作物雜交。
袁隆平發明化肥的經過
1954年,還在農校教學的袁隆平,一心想著怎樣能夠讓中國人吃飽飯,怎樣提高糧食產量,費了很多精力琢磨這個問題。
一次,他看見一個農民挑著大糞給莊稼追肥,他想:能不能有比大糞更有效的東西更快的促進莊稼生長?他開始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袁隆平發現,糞都是臭的,是因為有氨類的物質,如果能夠製造出高含量的氨類的物質,就一定能提高糧食產量,能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解決人類的飢餓問題,於是,袁隆平就開始了合成氨的研究試驗。
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把實驗室放在家裡,家裡擺滿了各種糞和尿桶作為試驗材料,經過很多次試驗,都沒有成功;他沒有灰心,到處收集了許多科技資料,製造了試驗設備,採用了以煤炭、水、空氣中的氮氣為原料的合成方法,終於合成了最原始的化肥---氨水和碳酸氫氨。
經過田間試驗,化肥能夠提高糧食產量2倍以上。
袁隆平設計建造了中國第一個化肥廠,從此後,中國的化肥工業發展起來了,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解決了! 於是,袁隆平就開始了合成氨的研究試驗。
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把實驗室放在家裡,家裡擺滿了各種糞和尿桶作為試驗材料,經過很多次試驗,都沒有成功;他沒有灰心,到處收集了許多科技資料,製造了試驗設備,採用了以煤炭、水、空氣中的氮氣為原料的合成方法,終於合成了最原始的化肥---氨水和碳酸氫氨。
經過田間試驗,化肥能夠提高糧食產量2倍以上。
袁隆平設計建造了中國第一個化肥廠,從此後,中國的化肥工業發展起來了,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解決了!
『捌』 化肥什麼時候發明的
化學肥料的簡稱,用化學和(或)物理方法人工製成的含有一種或幾種農作物生長需要的營養元素的肥料。
作物營養元素和化肥分類 作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元素有16種。按作物生長需要量分兩大類:常量營養元素和微量營養元素。常量營養元素又分為三類:一類是碳、氫、氧,作物能直接從空氣和水中取得,這不屬於肥料的范圍;第二類氮、磷、鉀,稱主要常量營養元素,是化肥的主要內容;第三類鈣、鎂、硫,稱為次要常量營養元素(中國習稱中量營養元素),它們在一般土壤中不缺,所以不是重要的化肥內容。微量營養元素是硼、銅、鐵、錳、鉬、鋅、氯等,其中的氯在土壤中不缺,在化肥中通常不討論。
化肥一般是無機化合物,雖然尿素等是有機化合物,但習慣上,將化肥常稱作無機肥料;又由於生產化肥的原料多是天然礦物,所以化肥又稱礦物肥料。含有作物營養元素的天然有機廢物稱為有機肥料或天然肥料,這不屬於化肥范圍。凡只含一種可標明含量的營養元素的化肥稱為單元肥料,它們是氮肥、磷肥、鉀肥以及次要常量元素肥料(中國習稱中量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凡含有氮、磷、鉀三種營養元素中的兩種或三種且可標明其含量的化肥,稱為復合肥料或混合肥料。
對作物有效性評價 化肥的有效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通常是度量化肥有效性的標准。但化肥施入土壤後,其組分與土壤發生復雜的反應,有些化肥的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卻對作物有良好的效果,所以也可選用其他溶劑來度量化肥對作物的有效性。各國規定的溶劑種類和標准並不一致。多數氮肥和鉀肥易溶於水,它們的有效性主要以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來度量,只有緩釋肥料例外。由於不少磷肥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磷肥除用在水中的溶解度外,還用中性枸櫞酸銨、鹼性枸櫞酸銨、 2%枸櫞酸或甲酸溶液來評價其有效性。但是,所有這些度量化肥有效性的評價方法和標准,只不過是在實驗室里模擬作物根系土壤條件的相對方法,化肥對作物的真實有效性,還需要通過農業肥效試驗結果來確定。
化肥的質量 各國政府一般都訂有化肥質量管理條例和產品標准,規定化肥的主要質量指標並且標志在包裝物上。品位是化肥質量的主要指標。它是指化肥產品中有效營養元素或其氧化物的含量百分率,如:N、P2O5、K2O;CaO、MgO、S;B、Cu、Fe、Mn、Mo、Zn的百分含量。化肥質量的其他內容是它們的物理性質,包括流動性(與結塊、含濕量等有關的性質)、均勻性(包括顆粒大小)和起塵性等。在化肥市場上,化肥的這些質量內容一般缺少定量的指標,而是用戶在使用中直接觀察到的。
化肥-辨別真假
一是視覺識別法。正規廠家生產的肥料,其外包裝規范、結實,並注有生產許可證、執行標准、登記許可證、商標、產品名稱、養分含量(等級)、凈重、廠名、廠址、電話等。而假冒偽劣肥料的包裝一般較粗糙,包裝袋上信息標示不清,質量差,易破漏。
二是手觸摸識別法。將肥料放在手心,用力握住或按壓轉動,根據手感來判斷肥料。手上若留有一層灰白色粉末並有黏著感的為質量優良,抓一把肥料用力握幾次,有「油、濕」感的即為正品,而乾燥的則很可能是冒充的。
三是嗅覺識別法,即通過肥料的特殊氣味來簡單判斷。如碳酸氫銨有強烈的氨臭味,硫酸銨略有酸味,過磷酸鈣有酸味等,而假冒偽劣肥料則氣味不明顯。
四是燃燒識別法。將化肥樣品加熱或燃燒,從火焰顏色、熔融情況、煙味、殘留物情況等識別肥料。碳酸氫銨和氯化銨,直接分解,會發生大量白煙,有強烈的氨味,無殘留物。尿素能迅速熔化,冒白煙,投入炭火中能燃燒,或取一玻璃片接觸白煙時,能見玻璃片上附有一層白色結晶物。
『玖』 化肥的發明
網上可以查到,化肥是袁隆平發明的
袁隆平最大的貢獻,是在於他發明了化肥。如果沒有化肥,各個品種的糧食及農作物無論怎樣雜交,都是沒有效果的,是因為自身所需養分供應不足;在袁隆平發明化肥之前,就沒有農作物雜交。
袁隆平發明化肥的經過
1954年,還在農校教學的袁隆平,一心想著怎樣能夠讓中國人吃飽飯,怎樣提高糧食產量,費了很多精力琢磨這個問題。
一次,他看見一個農民挑著大糞給莊稼追肥,他想:能不能有比大糞更有效的東西更快的促進莊稼生長?他開始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袁隆平發現,糞都是臭的,是因為有氨類的物質,如果能夠製造出高含量的氨類的物質,就一定能提高糧食產量,能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解決人類的飢餓問題,於是,袁隆平就開始了合成氨的研究試驗。
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把實驗室放在家裡,家裡擺滿了各種糞和尿桶作為試驗材料,經過很多次試驗,都沒有成功;他沒有灰心,到處收集了許多科技資料,製造了試驗設備,採用了以煤炭、水、空氣中的氮氣為原料的合成方法,終於合成了最原始的化肥---氨水和碳酸氫氨。
經過田間試驗,化肥能夠提高糧食產量2倍以上。
袁隆平設計建造了中國第一個化肥廠,從此後,中國的化肥工業發展起來了,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解決了!
『拾』 化肥是怎麼被發明的
自幼酷愛化學的李比希在15歲時便離開了學校。18歲那年,他終於認識到,要想成為一名化學家,就必須有扎實的知識基礎,這才進入了大學學習化學。
在埃爾蘭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李比希回到家鄉,並在一所大學教書。在那裡,他開創性地建立了學生普通實驗室,並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有機化學這個新領域中。
李比希任教的學校緊挨著的一大片農田逐年減產,農民們便找到,希望他能研製出一種東西,可以給土地增加營養。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後,李比希發現東方古老的中國、印度等地的農民為了使莊稼豐收,不斷地給土地施用人畜糞便。李比希猜想,糞便中可能含有使土壤肥沃的成分,使莊稼吸收到生長所需的物質。有沒有一種東西具有糞便的功能,使莊稼增產呢?
「耕地到底缺乏什麼?」李比希為了找到答案,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中工作。他發現氮、氫、氧這3種元素是植物生長不可缺少的物質,而且鉀、石灰、磷等物質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做了大量的實驗後,李比希開始把研製出含有無機鹽和礦物質的人工合成肥料作為自己的目標。
1840年的一天,李比希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鉀肥和磷肥。他小心地將這潔白的無機化肥施在試驗田裡,可是,一場大雨卻將化肥晶體滲入到土壤深層,而莊稼的根部卻大多分布在土壤淺層。收獲季節到了,莊稼沒有絲毫增產的跡象。
試驗田左邊是沒有使用化肥的,右邊是使用化肥的,從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化肥對農作物增產的重要作用。
下來的工作就是將這些化肥晶體變成難溶於水的物質。於是,李比希又開始了新的探索。這一回,李比希把鉀、磷酸晶體合成為難溶於水的鹽類,並且加入了少量的氨,使這種鹽類成為含有氮、磷、鉀3種元素的白色晶體。
這一次,他們選擇在一塊貧瘠的土地上進行試驗。過了一段時間,農民們驚奇地發現那塊被廢棄的「不毛之地」竟長出了綠油油的莊稼。令人驚奇的是,這些施過白色晶體的莊稼竟然比農民們良田裡的莊稼更為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