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年明月事件的明礬
當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兒》,既不是正史也不是小說,作者自己都不知道應該准確叫它作什麼,就姑且叫它為明札記。就像題目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所說的那樣,作者預計要用另一種更好看的寫法,寫完明朝三百年的歷史。可見,明月其實是在寫一個通俗版的明朝通史。因為他依據的史料是若干正史,所以寫出來又跟蔡東藩的演義不同。又因為明月是用純白話來寫的,比之蔡東藩的半文半白又更加的通俗。 通俗的就是大眾的,明月的這個帖子在經歷了最初幾天的初識期的較少人問津之後,逐漸聚集了大量的人氣,也帶來了大量的點擊率。到5月中旬末兩個多月時間,就已經越過十萬、二十萬,直奔百萬點擊率而去了,回貼也接近上萬條。這令以前只見過帖子最多點擊十幾萬次的煮酒諸君大跌眼鏡。
當然,明月帖子受到網友追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俗的明史,尤其是明通史,一直是個空白,明月很及時地填上了它;明月很勤奮,持續以每天六小時寫作三篇的速度更新;跟網友討論時溫文爾雅、謙虛理智;明月採取帖子打包的方式,全部章節都在這一個帖子里發,而不像有的寫手會按照章節分拆發貼。總之,明月的到來,無疑給煮酒注入一股清新的潛流,吸引了大量其他帖子的讀者甚至其他版塊的史盲前來學習觀摩。 正是在這個時期,很多喜歡明月的讀者自發成立了FANS團體,簡稱明礬。
據我所知,明礬至少有兩個含義:
1、明月的fans,也有網友認為是明朝的fans。
2、明礬晶瑩剔透,放入水中有凈化作用,喻fans潔身自好,跟明月間的關系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能夠起明礬這樣一個名字我還是很佩服的,比較明礬跟玉米、涼粉等名字的區別,細心的人也會發現有所不同。這個對很多人鼓吹的,明礬是一群沒有頭腦、盲目崇拜的小朋友的言論是一個有力的反駁。
要是事情一直這樣順利地發展下去,皆大歡喜,就不會有什麼明月事件了。但是,接連的意外還是在意料之中發生了。虛擬的網路其實一點也不虛擬,現實中有的網路里全有;現實中沒有的,網路里也會創造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出人怕出名豬怕壯、木秀於林風必毀之、槍打出頭鳥的網路版。好在網路畢竟不是哪個人自家的,加上網路上群眾的眼睛更加的雪亮,明月和他的文章才沒有被趕緊殺絕,得以劫後餘生,發揚光大。
2. 明礬是從什麼物質中提煉出來的
如果在一缸渾濁的水中投入一塊明礬,不久就會水清如鏡;海蜇頭若不用明礬腌漬,將化成一灘水……明礬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礦物。
明礬是從明礬石中提煉出來的,明礬石是含水的鋁鉀硫酸鹽礦物,淺灰白、淺黃、淺紅或淺褐色都有。呈土狀或密塊狀集合體,性脆,產於酸性火山碎屑岩和沉凝灰岩中。
3. 白礬和明礬分別是什麼,它們是從哪裡來的
兩者是同一種物質,主含硫酸鋁鉀[KAl(S04)2•12H2O],主要是硫酸鹽類礦物明礬石經加工提煉製成。
明礬石 Alunite
形態:三方晶系。呈不規則的塊狀或粒狀。無色、白色,常帶淡黃白色及淡紅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細密縱棱,有玻璃樣光澤。硬度3.5~4.0。比重2.6~2.8。質硬而脆。氣微,味酸、微甘而極澀。
4. 明礬如何形成的
十二水合硫酸鋁鉀(Alum) ,又稱:明礬、白礬、鉀礬、鉀鋁礬、鉀明礬,是含有結晶水的硫酸鉀和硫酸鋁的復鹽。無色立方晶體,外表常呈八面體,或與立方體、菱形十二面體形成聚形,有時以{111}面附於容器壁上而形似六方板狀,屬於α型明礬類復鹽,有玻璃光澤。密度1.757g/cm3,熔點92.5℃。64.5℃時失去9個分子結晶水,200℃時失去12個分子結晶水,溶於水,不溶於乙醇。明礬性味酸澀,寒,有毒。故有抗菌作用、收斂作用等,可用做中葯。明礬還可用於制備鋁鹽、發酵粉、油漆、鞣料、澄清劑、媒染劑、造紙、防水劑等。
5. 明礬石是怎樣形成的
明礬石:一種廣泛分布的屬三方晶系的硫酸鹽礦物。明礬石為中酸性火山噴出岩經過低溫熱液作用生成的蝕變產物。我們熟悉的明礬就是由它製取的。
除此以外,明礬石還可用來製造鉀肥、硫酸等化學物質,也可用來煉鋁。
我國浙江蒼南、安徽廬江和福建周寧的白堊系火山岩中都有大量產出。其中,浙江探明儲量佔全國50%以上,尤以溫州蒼南礬山最多,儲量達1.67億噸,含純明礬石45.4%至47.71%,是至今探明的世界上最大的明礬石礦。
6. 明礬的形成
十二水合硫酸鋁鉀,又稱:明礬、白礬、鉀礬、鉀鋁礬、鉀明礬,是含有結晶水的硫酸鉀和硫酸鋁的復鹽。無色立方晶體,外表常呈八面體,或與立方體、菱形十二面體形成聚形,有時以{111}面附於容器壁上而形似六方板狀,屬於α型明礬類復鹽,有玻璃光澤。密度1.757g/cm3,熔點92.5℃。64.5℃時失去9個分子結晶水,200℃時失去12個分子結晶水,溶於水,不溶於乙醇。明礬性味酸澀,寒,有毒。故有抗菌作用、收斂作用等,可用做中葯。明礬還可用於制備鋁鹽、發酵粉、油漆、鞣料、澄清劑、媒染劑、造紙、防水劑等,還可用於食品添加劑。在我們的生活中常用於凈水,和做食用膨脹劑,像炸麻圓、油條里都可能含有。十二水硫酸鋁鉀又可以稱作十二水合硫酸鋁鉀。
7. 清代有明礬么
早在清代以前,古人就對明礬的記載,如:
魏晉《吳普本草》:礬石,生河西或隴西,或武都石門。采無時。
唐代《唐本草》:礬石有五種,青礬、白礬、黃礬、黑礬、絳礬。然白礬多入葯用,青、黑二礬療疳及諸瘡,黃礬亦療瘡生肉,兼染皮用之,其絳礬本來綠色,新出窟未見風者,正如瑠璃,陶及今人謂之石膽,燒之赤色,故名絳礬矣。出瓜州。
宋代《本草圖經》:今白礬(生)晉州、慈州無為軍。又有礬精、礬蝴蝶,皆煉白礬時,候其極沸,盤心有濺益者如物飛出,以鐵匕接之,作蟲形者,礬蝴蝶也。但成塊光瑩如水晶者,礬精也。此二種入葯,力緊於常礬也。又有一種柳絮礬,亦出礬處有之,煎煉而成,輕虛如綿絮,故以名之。今醫家用治痰壅及心肺煩熱,甚佳。
以上資料中的白礬就是今天所說的明礬。
8. 古代明礬礦石怎樣變成明礬的
明礬,即十二水硫酸鋁鉀,又稱:白礬、鉀礬、鉀鋁礬、鉀明礬,是含有結晶水的硫酸鉀和硫酸鋁的復鹽。無色立方晶體,外表常呈八面體,或與立方體、菱形十二面體形成聚形,有時以{111}面附於容器壁上而形似六方板狀,屬於α型明礬類復鹽,有玻璃光澤。密度1.757g/cm,熔點92.5℃。64.5℃時失去9個分子結晶水,200℃時失去12個分子結晶水,溶於水,不溶於乙醇。明礬性味酸澀,寒,有毒。故有抗菌作用、收斂作用等,可用做中葯。明礬還可用於制備鋁鹽、發酵粉、油漆、鞣料、澄清劑、媒染劑、造紙、防水劑等,還可用於食品添加劑。中國最大的明礬產地應該是浙江省溫州市,約佔世界總儲量的60%。
9. 明礬產自哪裡在哪裡出
是硫酸鋁鉀和水形成的一種晶體,日常生活用來沉澱水中雜志,又稱白礬、鉀礬、鉀鋁礬、鉀明礬。是含有結晶水的硫酸鉀和硫酸鋁的復鹽。化學式KAl(SO4)2·12H2O,式量474.39,無色立方,單斜或六方晶體,有玻璃光澤,密度1.757g/cm3,熔點92.5℃。64.5℃時失去9分子結晶水,200℃時失去12分子結晶水,溶於水,不溶於乙醇。明礬性味酸澀,寒,有毒。故有抗菌作用、收斂作用等,可用做中葯。明礬還可用於制備鋁鹽、發酵粉、油漆、鞣料、澄清劑、媒染劑、造紙、防水劑等。
明礬的製作:可由明礬石經煅燒、萃取,結晶而製得,明礬石產地有浙江平陽,福建福鼎等。簡單方法:採得明礬石後打碎,用水溶解,收集溶液,蒸發濃縮,放冷後即析出結晶物。將結晶物溶劑於水,利用中學化學方法,製作過飽和溶液,即將明礬的飽和溶液靜置冷卻,並將明礬小晶體或其他晶核介質懸掛於中,隔天重復即可。
10. 鋁的發展歷史
鋁(Aluminium)的英文名出自明礬(alum),即硫酸復鹽KAl(SO4)2·12H2O。 史前時代,人類已經使用含鋁化合物的黏土(Al2O3·2SiO2·2H2O)製成陶器。鋁在地殼中的含量僅次於氧和硅,位列第三。但是由於鋁化合物的氧化性很弱,鋁不易從其化合物中被還原出來,因而遲遲不能分離出金屬鋁。 義大利物理學家伏打發明電池後,戴維試圖利用電流從礬土中分離出金屬鋁,都沒有成功 ,但他建議將其命名為「alumium」,後改為「aluminum」,不久即修飾成aluminium。這種詞形在全世界通用,但北美除外,那裡的美國化學會(ACS)於1925年決定在出版刊物中採用「aluminum」。丹麥化學家奧斯特利用稀的鉀汞齊與氯化鋁反應第一次分離出不純的金屬鋁。1827年德國化學家武勒重復了奧斯特的實驗,並不斷改進製取鋁的方法。1854年,德國化學家德維爾利用鈉代替鉀還原氯化鋁,製得鋁錠。 在以後的一段時期里,鋁是帝王貴族們享用的珍寶。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在宴會上使用過鋁制叉子;泰國國王使用過鋁製表鏈。 1855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它與王冠上的寶石一起展出,標簽上註明「來自黏土的白銀」。1889年,門捷列夫還曾得到倫敦化學會贈送的鋁合金製成的花瓶和杯子。
到19世紀末,鋁的價格發生了成千倍的跌落。首先是由於19世紀70年代西門子改進了發電機後,有了廉價的電力;其次是由於法國的Heroult和美國的C. M. Hall於1886年分別發展了將氧化鋁溶解在冰晶石(Na3AlF6)中電解的方法。當時他們都是22歲。這項創舉使鋁以大規模生產,奠定了今天世界電解鋁的工業方法。至今各種鋁製品已廣泛進入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