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我們國家用了多久
我們國家現在用了多年,才剛剛接觸到“中國創造”,但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更加的努力。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我國一直在處於中國製造的時代,所有的在國外產品都寫著“madeinChain”,到了如今,這幾年我國才會被標上“中國創造”的標簽,但是中國創造的時代還任重而道遠,我們遠遠不足達到到這個目標,所以少年們任重而道遠,希望在我們的手中,讓中國成功的成為一個“創造大國”。中國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走,但是我們要不斷地堅持下去,因為堅持就是勝利。堅持下去了,中國變得越來越美好,在國際地位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在更多的科技方面能夠起到領跑的地位。但是這些堅持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繼續堅持,任何一代從中間斷了下去,那麼中國復興就很難得完成,所以我們每一代都需要努力,需要堅持。
Ⅱ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素材
飛機的復合材料,從國外進口,到自己創造,現在自己製造空中客車G20就是。
Ⅲ 如何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在藍色軟體巨人IBM的歷史上,共產生了8位CEO,從IBM第一任CEO兼創始人托馬斯-到帕米薩諾,到今年為止,IBM一共走過了94年的漫長道路,只差一步便踏入百年企業的世紀殿堂。在IBM的8位CEO中,第7任CEO郭士納是其中最閃亮的焦點,受到了媒體的最大力的追捧。這其中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郭士納是IBM有史以來第一個非IT領域內的領導人,而是因為郭士納做為最有傳奇色彩的「空降兵」,在90年代初,通過執掌期間的一系列有效措施,拯救了汲汲可危的IBM。1992年,郭士納上任之前,IBM虧損達50億美元;1994年,郭士納上任第二年,IBM扭虧為盈,盈利30億美元;此後連年豐收,1998年IBM公司營業收入創歷史最高記錄,達到817億美元。
這樣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讓我們有必要去了解,郭士納在任職期間,究竟對IBM下了什麼靈丹妙葯?郭士納本人給出來的解答是:「我們不折散IBM,IBM的優勢就在於大,我們要保持一家大的公司,在這家公司裡面有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服務,有硬體也有軟體,可以提供整合的方向。」時至今日,IBM仍延續了郭士納時代建立的運作體系,為全世界的客戶提供整合的信息、數據、資源、及管理方法,基於軟體方面的服務也佔了IBM一半以上的收入。
2007年全年IBM總收入988億美元,2008年有望突破1100億美元,藍色巨人繼續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
藍色巨人的整合之道
也就是在郭士納執掌IBM大印的期間,曾一度被業界懷疑將步入「老年期」的IBM,又煥發出了非同尋常的青春活力,重新奪回軟體業霸主的地位。
為了能更好地為客戶服務,在經營上,郭士納實行的一個整合資源、分散服務的具體措施就是提倡「糖果店」策略,即IBM像一家糖果店,而不是專賣店,客戶到IBM來,想買什麼「糖果」就能買到什麼「糖果」。因此,IBM在自己的伺服器上,又加了一個用英特爾處理器生產的伺服器Nefinity,而在這之前,IBM從來都是用自己的處理器來生產伺服器的。敢於挑戰傳統,破除舊俗,意味著讓自己的身手更為靈活,同時盡可能讓客戶得到更多的應用上的好處。眾所周知,IBM與英特爾同為世界五百強企業,在某些領域上也存在競爭的關系,但IBM的舉動表明,為了做得更專業、更包容,IBM敢於讓對手進入自己的「領地」,一起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而在2005年,IBM更是將自己的PC業務正式全盤賣給聯想(Lenovo),幫助聯想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PC製造商,「賣出」實質上也是一種資源互換的手段,通過交易,IBM擁有聯想18.9%的股份,忍痛割腕換來的是為自己在中國找到了強大的「代理人」,為日後的擴張打下資本基礎。IBM立足全球,更看到了中國經濟的未來之路。
世界性的整合無處不在
事實上,不只IBM,幾乎所有世界級的大企業,都看到了企業未來做大做強的成功方向,看到了「整合資源」為自己帶來的突破性發展。2007年新聞集團50億美元並購了道瓊斯公司(創立於1882年),擴張了自己在全球的綜合性媒體版圖;2006年GOOGLE以16.5億美元收購了視頻娛樂平台YOUTUBE(創立於2005年),鞏固了自己在視頻共享領域方面的領先地位;2005年雅虎以10億美金把雅虎中國「陪嫁」給阿里巴巴(創立於1999年)獲40%股份,利用自己的強大的搜索技術促進電子商務的未來發展;而2008年國際上較大的一筆收購,是今年4月底得到歐盟委員會的批准,全球第三大軟體企業甲骨文公司以8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另一家美國軟體企業BEA系統公司,通過收購,使得甲骨文公司在「中間件」軟體業務上獲得了強勢的開發能力,進一步主導軟體市場的格局。
「硬體」的整合與「軟體」的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世界級大企業在整合資源的方向上有「硬體」與「軟體」之分。跟甲骨文整合BEA系統公司的業務相比,新聞集團、GOOGLE、雅虎等公司所整合的資源都是「硬體」,因為BEA公司提供的「中間件」業務是真正意義上的「軟體」,而這個「軟體」,實質上就是基於企業化管理的整合系統。這個系統就是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即「面向服務的架構」。SOA整合的內容,包括統一的營銷系統、財務系統、製造系統和客戶服務系統、集中的數據中心等,SOA系統解決了選用了某一產品的企業用戶如果想要通過網路進行企業級的軟體應用,必須要面對一個由多種操作系統、多種網路協議、多種硬體設施所編織成的網路的難題。
Ⅳ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實例分析
汽車,家電
Ⅳ 如何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
培養人才,大力發展科技,加強與國外科技技術進行交流。
中國製造只能讓中國人干低附加值的工作,並且對整個國家來說缺乏核心競爭力,容易受制於人,隨著人力資源成本增加,製造業可能會轉移到別的成本低的國家。中國創造具有高的附加值,屬於產業鏈的上游,從世界范圍的角度說,就可以用些無形的東西換回巨額的財富,可以使整個國家產業更加健康。
(5)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圖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在過去基礎上繼續保持長時期的較快增長,就必須實現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的轉變,讓自主創新成為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經濟生態效益、有效保護環境的基本途徑,這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環節和可靠保證。
強調自主創新是基於中國國情、實現國家自強、自立和趕超需要而做出的英明決策,是克服過分技術依賴,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舉措,決定著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質量,決定著科學發展觀的落實,決定著中國在世界經濟中地位,是支撐國家強盛的筋骨,事關國家的戰略利益和安全,事關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後勁,因而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
Ⅵ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有什麼感想呢
中國製造已經逐漸占據高精尖的科技,具有很多的自主創意和領先內優勢。上有「天眼」探容空、下有「蛟龍」探海,中國逐漸在各種高精尖的「智能製造」領域獲得各國認可。
以前在許多外國人的眼裡,中國製造是廉價、低端、山寨的代名詞。但是現在,中國製造已經悄悄改變,離開中國製造,很多外國人的生活簡直寸步難行。CES2018展會上,智能家居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家居服務機器人、家庭安防、智能家電、智能廚衛等等各種系統和產品琳琅滿目,其中大量都來自中國參展企業。
(6)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圖擴展閱讀:
過去 「中國製造」依賴製造業資本,特別中國整體國內的資本深化和動員能力,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動員效率和動員能力毋庸置疑,但是未來的發展需要更好的用好中國的金融體系,從數量型走向質量型,從單一的銀行為主到多元性的各種創新資本來實現,從僅靠國內走向國內國際兩條腿並行。
這樣資本動員體系和高水平高效率的資本動員能力構成了中國「中國製造」逐漸升級到「中國創造」非常重要的第四片拼圖。
Ⅶ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靠的是什麼🤔
首先靠的是強大的國力,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所以有了強大的經濟基礎,我們能夠從為別人製造到自己創造。這個過程當中,除了強大的經濟基礎之外,還有人們的素質,科學文化知識也有了長足的提高,所以才能夠從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
Ⅷ 為什麼要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原因為:中國制復造的產品版權不制屬於中國,中國只是簡單的生產和加工,所提供的是簡單的勞動力而不是知識智慧和腦力。技術能力是骨骼,製造能力是肌肉,創新設計就是給軀體注入靈魂,一個產品或品牌,才有了永久的生命力。
「中國製造」真的到了需扭轉發力方向的時候,應該「給自己穿上行頭了」。中國製造從拼數量、拼規模,到拼質量、拼價格,終於在世界市場上有了一席之地,「現在老路走不下去了,要拼技術、拼設計了,這決定著中國經濟的未來。
(8)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圖擴展閱讀:
以蘋果公司為例,我國的富士康是蘋果公司的代工廠,富士康一類的公司以及成千上萬的中國勞工,從那部時尚而尖端的手機里,只能分享3.6%的價值,按零售價計算不足2%! 蘋果手機的利潤分配就說明了一切,中國人製造了蘋果手機,但沒有創造蘋果手機,大量的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接觸有毒物質,但最後我們分配利潤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