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凱恩斯需求管理理論
30年代大危機無論在西方經濟史還是在經濟學說史上都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長期處於支配地位的經濟自由主義由此退潮,經濟學家紛紛轉變立場,鼓吹政府幹預。大危機以後,早在1926年就發表了《自由放任主義的終結》的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羅斯福新政」的背景下,於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批判傳統理論,系統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和政策,並立即在西方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通論》的出現被稱為「凱恩斯革命」。 凱恩斯否定了傳統理論的重要基礎,即「供給自行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認為在自由放任的條件下,有效需求(即社會總需求)通常都是不足的,所以市場不能自動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 按照凱恩斯的觀點,總就業量決定於總供給價格與總需求價格均衡時的總需求量,即決定於有效需求(也就是有支付能力的社會總需求,它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兩部分)。在通常情況下,有效需求總是不足的,其根源在於三個「心理規律」:一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即增加的收入中用於消費的部分減少,這就造成消費需求不足;二是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即增加投資時的預期利潤率降低,這會造成投資需求不足;三是流動偏好,即人們出於多種動機總是要把—定數量的貨幣保持在手裡。 因此,為了吸引這些貨幣,利息率就不能太低,這樣,當投資的預期利潤率低於或接近利息率時,人們就不願投資,從而導致投資需求不足。凱恩斯認為,市場機制不能解決由這些原因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問題,所以不能自動地使經濟達到充分就業時的均衡,就是說由於有效需求不足,社會上總會存在「非自願失業」。因此,凱恩斯理論的政策含義就是要通過政府幹預措施來擴大有效需求。這種干預被稱為「需求管理」。凱恩斯所特別強調的是運用財政政策,而且是赤字財政政策來干預經濟。 由此,凱恩斯否定了傳統的國家不幹預政策,力主擴大政府機能,通過政府幹預來彌補有效需求的不足,實現充分就業。 「凱恩斯革命」為政府的反危機措施提供了理論根據,標志著國家干預主義的興起。不過,西方世界走出30年代大蕭條,並不是運用凱恩斯理論和政策主張的結果,而主要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的爆發使嚴重的失業問題迅速消失,使蕭條的經濟迅速轉入戰時的高漲。凱恩斯理論真正對各國政府的經濟政策產生巨大影響,是二戰以後的事。 戰後,鑒於30年代大危機的教訓,西方各國政府均把維持經濟的穩定增長,促進充分就業作為重要的施政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凱恩斯理論遂成為各國政府推行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在凱恩斯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充、發展起來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也成為宏觀經濟學的標准理論,凱恩斯主義按照「逆經濟風向行事」和「相機抉擇」的原則,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需求管理」的方式亦成為政府宏觀調控的基本方式。 戰後直至70年代初,普遍推行凱恩斯主義的西方世界的經濟增長相當快速,且末出現過嚴重的經濟危機。在此期間,凱恩斯主義盛極一時。
㈡ 評述凱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及其現實意義
1936年凱恩斯出版了他的革命性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在他的書中宣稱,資本主義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它沒有向充分就業發展的自然趨勢。凱恩斯認為在自由資本主義的情況下,就業傾向於均衡只是少數的偶然現象,而小於充分就業的非均衡經常存在,解決蕭條的唯一辦法就是通過國家干預,增加有效需求來解決就業問題。他認為不是「供給創造出自己的需求」,而是「需求創造出了自己的供給」,凱恩斯認為引起經濟蕭條的根本原因在於有效需求不足,他主張通過擴大政府公共支出來擺脫經濟衰退。凱恩斯認為政府的作用在於控制任性的資本主義的方向盤,使資本主義這輛高速運行的車不要偏離繁榮的軌道。
凱恩斯的需求理論是建立在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流動性偏好三大定律基礎之上。邊際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占收入的比例,消費者的收入增加,會引起消費者的消費也增加,但消費的增加不跟收入成比例增加,而是消費增量小於收入增量,凱恩斯認為這是由人天生就有愛好儲蓄的偏好心理所決定的。根據這一規律,收入越多,社會越富裕,收入與消費的差值就越大,儲蓄得越多,由此可以推論:隨著社會產出增加,在消費邊際傾向遞減規律的作用下,必然引起消費需求不足,導致消費與生產脫節,從而形成生產萎縮和失業現象;凱恩斯認為,消費傾向是由社會習慣等因素決定的,在短期內很難改變,為了彌補消費不足,增加投資就是重要的手段了,但凱恩斯認為由於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的作用,也將引起私人投資不足。
㈢ 簡述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的內容及意義
通過利率把儲蓄轉化為投資和藉助於工資的變化來調節勞動供求的自發市場機制,並不能自動地創造出充分就業所需要的那種有效需求水平;在競爭性私人體制中,三大規律(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流動偏好)使有效需求往往低於社會的總供給水平,從而導致就業水平總是處於非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
因此,要實現充分就業,就必須拋棄自由放任的傳統政策,政府必須運用積極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以確保足夠水平的有效需求。凱恩斯最根本的理論創新就在於從經濟學理論上證明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合理性,這是凱恩斯主義出現以前任何經濟學都根本做不到的。
(3)凱恩斯需求創造擴展閱讀:
凱恩斯經濟穩定政策主張的特點是:強調在經濟蕭條時,採用擴張性的宏觀政策而經濟過度膨脹時,採用緊縮性的宏觀政策.因此,後來的西方經濟學者把凱思斯的國家干預政策主張稱為是「逆經濟風向的」和「斟酌使用」的宏觀經濟政策。
凱恩斯宏觀經濟政策主張的第二個特點是強調財政政策在穩定經濟中的作用,財政政策發生作用的關鍵在於國家擁有越來越龐大的預算。凱恩斯認為,要使財政政策起到穩定經濟的作用,必須打破財政預算年度平衡的原則.這種年度平衡的財政原則在第一次經濟大危機之前是被普遍接受的。
貨幣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利息率下降到一定水平後就拒絕下降,出現「流動性陷阱」; 預期利潤率不斷下降,而利率又拒絕降得太低,投資的吸引力也就十分微小,從而導致投資不足。
投資不足和消費不足就導致社會總有效需求的不足,進而導致大量失業現象的存在。在有效需求原理的基礎上,凱恩斯進一步提出了提高有效需求、消除失業現象的需求管理政策。
㈣ 凱恩斯的供求關系是什麼
凱恩斯定律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於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需求能創造出自己的供給,因此政府採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穩定經濟的論點。這是凱恩斯根據對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關系的分析,為推行其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而提出的與薩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論點。凱恩斯認為,僅靠自由機制是無法保證經濟穩定增長,達到充分就業的,必須加強國家干預。據此他提出,在需求出現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時,應當由政府採取措施來刺激需求,而總需求隨著投資的增加,可使收入增加,消費也將增加,經濟就可以穩定地增長,以至達到充分就業,使生產(供給)增加。這一論點被凱恩斯的追隨者們奉為定律,因此叫凱恩斯定律。隨著凱恩斯主義的流行,薩伊定律在西方經濟學中日漸銷聲匿跡。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進入70年代以後,西方國家經濟中出現了嚴重的滯脹局面,凱恩斯主義越來越無能為力,凱恩斯定律在人們心目中日漸失去光彩,開始瀕於名譽掃地了。
㈤ 簡述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
凱恩斯認為,人們對貨幣的需求出於以下三種動機:
一是交易動機:為從事日常的交易支付,人們必須持有貨幣;
二是預防動機:又稱謹慎動機,持有貨幣以應付一些未曾預料的緊急支付;
三是投機動機:由於未來利息率的不確定,人們為避免資本損失或增加資本收益,及時調整資產結構而持有貨幣。
在貨幣需求的三種動機中,由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均與商品和勞務交易有關,故而稱為交易性貨幣需求( L1)。而由投機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主要用於金融市場的投機,故稱為投機性貨幣需求(L2)。
而貨幣總需求(L)等於貨幣的交易需求(L1)與投機需求(L2)之和。對於交易性需求,凱思斯認為它與待交易的商品和勞務有關,若用國民收入(Y)表示這個量,則貨幣的交易性需求是國民收入的函數,表示為L1=L1(Y)。而且,收入越多,交易性需求越多,因此,該函數是收人的遞增函數。對於投機性需求,凱恩斯認為它主要與貨幣市場的利率(i)有關,而且利率越低,投機性貨幣需求越多,因此,投機性貨幣需求是利率的遞減函數,表示為L2=L2(i)。但是,當利率降至—定低點之後,貨幣需求就會變得無限大,即進入了凱恩斯所謂的「流動性陷阱」。這樣,貨幣需求函數就可寫成:
㈥ 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的主張是什麼
主要的主張是有效需求決定供給,與之前的工業發展階段的供給創造需求的觀點是相反的。主張通過政府幹預來刺激有效需求,也就是政府幹預論。有時間可以去看看他的那本「就業利息貨幣通論」~不過有點深奧晦澀
㈦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的主要內容 :
貨幣需求三大動機:交易動機、預防動機、投機動機
第一種動機的貨幣需求穩定,可事先預計;
第一種動機的貨幣需求相對穩定,也可預計;
第三種動機的貨幣需求不穩定,因為與人對未來貨幣的預期緊密相關,受心理預期等主觀因素的影響較大。
貨幣需求函數:Md=M1+M2=L1(Y)+L2(i)=L(Y,i)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的特點: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把貨幣的投機性需求列入了貨幣需求范圍,因此,不僅商品交易規模與其價格水平影響貨幣需求,而且利率的變動也是影響貨幣需求的重要因素。根據以上思想,凱恩斯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政策性理論:即政府可以在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通過降低利率,擴大貨幣供應,促進企業擴大投資,增加就業和產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
㈧ 凱恩斯經濟學為什麼被稱為需求決定理論
這兩種說法都是錯的新古典主義就是現在主流經濟學(mainstreamecomomics)的微觀部分,大部分國處microeconomicstextbook去掉部分內容如gametheory,mechanismdesign,behavioureconomics,餘下的內容就是新古典主義。supply只是一部分,demand是另一部分,決定的只是priceandquantity。當然這還只是靜態分析。凱恩斯主義大體是宏觀部分,但現在宏觀非常復雜,流派很多。但基本的分析框架如IS-LMmodel及其擴展的Mudell-Flemingmodel都是凱恩斯主義的。,。你直接看下WIKI吧Neoclassical_economics
㈨ 凱恩斯的主要貢獻是什麼為什麼
他主要的貢獻簡單來說就是打破「自由貿易」論,提出國家干預經濟。他主張:資本主義市場中不存在一個能把私人利益轉化為社會利益的看不見的手,資本主義危機和失業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見的手即政府對經濟的全面干預,資本主義國家才能擺脫經濟蕭條和失業問題。為此,凱恩斯主張政府通過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來達到充分就業。為刺激社會投資需求的增加,他主張政府採取擴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開支,增加貨幣供應量,實行赤字預算來刺激國民經濟活動,以增加國民收入,實現充分就業。
凱恩斯三大基本理論:
1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
2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
3流動偏好規律
現在你翻西方經濟學書這些都是重點內容
凱恩斯的主要著作有:《凡爾塞和約的經濟後果》(1919)、《貨幣改革論》(1923)、《貨幣論》(1930)、《勸說集》(1932)、《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等。
相信不用我回答為什麼了吧。看看國家現在的調控政策就知道,這些都源自Keynes。你可以看下《凱恩斯傳》。
㈩ 試述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
總就業量決定於總需求;失業是由於總需求不足造成的。由於總需求不足,商品滯銷;存貨充實,引起生產縮減;解僱工人,造成失業。當就業增加時,收入也增加。社會實際收入增加時,消費也增加。但後者增加不如前者增加那麼多,這就使兩者之間出現一個差額。總需求由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兩者組成。因此,要有足夠的需求來支持就業的增長,就必須增加真實投資來填補收入與這一收入所決定的消費需求之間的差額。換言之,在消費需求已定的情況下,除非投資增加,人為地增加社會需求,否則就業是無法增加的。
(1)資本家在經營生產時,既要考慮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又要考慮商品的總需求價格。如果總需求價格大於總供給價格,資本家就有利可圖,增僱工人,擴大生產。反之減僱工人,縮小生產。直至兩者相等,資本家預期獲得的總利潤達到最大量,生產和就業都達到均衡狀。此時的社會總需求,就稱為「有效需求」。
(2)有效需求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由於邊際消費傾向的作用造成消費需求不足,也造成投資需求不足,即社會總需求的不足,必然導致社會總就業量的不足和經濟危機的產生。